唯识学研习纲要

合集下载

横山纮一 唯识思想入门总结

横山纮一 唯识思想入门总结

横山纮一唯识思想入门总结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唯识”就是“只有识而己”,就广义而言,所谓“识”系指我们精神的一般活动,也即心。

因此,唯识的根本意思是说,除了“心”这个存在物之外,什么也不存在。

但一般人认定精神与物质的二重存在,各视为实体,又认为自己所感觉、知觉的外界现象,如山、川、海、雷雨,还有自己的肉体等,均是离开自己的心(精神)俨然实存于外界的。

可是,我们一般人认为毫无疑问的常识,在古代(约公元3、四世纪左右),却有一批印度人敢于起来对抗,彻底论证常识的错误,他们合起来称为“瑜伽行派”。

他们所提倡的教理称为“唯识思想”或“唯识论”。

唯识思想显然是唯心论,但在佛教之中,并非只有这种思想是唯心论。

可以说,佛教一向是在具有唯心论的倾向下发展下来的。

除掉“心”,可以说佛教一无所有。

佛教最后的目的是“解脱痛苦”。

那么“苦”是什么呢?这可以用生、老、病、死来代表,也就是实有的苦恼。

人们生来就已经注定老死的命运。

在人生过程中,不但时有生病的痛苦,而且还有死亡的威胁。

无论东西方,世间想寻求长生不老的大有人在,但现实中能超过百岁者却寥寥无几。

唯识思想否定外界的事物与自己的存在。

针对这种见解,谁也会怀疑“现在不是正看到山、闻到花香、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吗?的确,有山、有花、有自己。

但这些都不过是自心活动的内在现象,并不是山在外界,然后心看到山,而是心分化为二一边是带山的形态的部分(客观的心),另一边是看的部分(主观的心),在这两者的对立之上产生看到山的现象。

所以,如果我们用精神活动的层面来把握认识的一切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着的。

也即精神活动(识)是存在的。

但是,在这里应注意的是,按更高的存在标准看,识存在性较低,即,跟最高的存在性相比,识如梦如幻,无存在价值,这是唯识思想的关键。

说”只有识而已“,执着于识的存在的话,这也堕入一种执着。

我们应当以”唯识的教理为出发点,由研究识是什么,进而探讨比识还高的层面。

研究识是什么,就是仔细分析自己心的作用与外界的事项,在这些现象中,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南师开示学习唯识的重要性

南师开示学习唯识的重要性

南师开示学习唯识的重要性从佛开始,及其后世弟子之努力,归纳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心理、生理、哲学、逻辑各种精神观察法,即唯识法相学。

注意啊!何以要说唯识给你们听,有大作用,尤其是有功夫有见地者,不能不了解,否则用功知见不会透彻;但未发明心地者,我并不赞成你马上搞这一套,不然这种知见的束缚太厉害,困在知见上,来生都成问题。

八识即心王,即般若所说的心,分为八部作用,然何以不说心而说识?禅宗叫人参话头,要离心意识参,这个“识”是极难解释的。

前辈大菩萨分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学佛应依心不依识,即不依妄想分别。

这句话在文字语言上的解释是够了,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意,现在应提出来问:何谓分别?何谓不分别?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除了二祖神光,是亲受衣钵,继承禅宗道统以外,同时还有几位后学传人,他们也都有心得,不过才德气魄,略逊神光而已;达摩大师除了传授心法以外,同时还要神光以《楞伽经》印心,由此可见教外别传禅宗,并不离于教理以外。

《楞伽经》,果然为达摩大师吩咐神光为禅宗的印心宝典,但在大乘佛学的法相(唯识)宗,也认为是"唯识"学的主要经典,它提出以"无门为法门"的求证方法,并且说明以顿悟与渐修并重,同时把心法的体用,分做八个作用,便成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识,再有第六的意识,第七的末那识,第八的阿赖耶识等,所谓一心八识的分析,旧注识有识别、分别的作用,也就是包括感觉、知觉与精神活动的功能。

第六意识,又分有明了意识与独影(又名独头)意识的两重,所谓独影意识,相当于现在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的现象。

第七末那识是意根,也就是自我与生命俱来的元始知觉,本能活动的意识。

第八阿赖耶识,是包括心物一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同根的心注的根本。

由此可知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与顿悟一心的心,不仅是心理上平静的心,实在是要彻底透过宇宙身心的根元,才能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

胡晓光:唯识要义 (1)

胡晓光:唯识要义 (1)

唯识要义胡晓光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

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

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

唯识思想来源于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

《瑜伽师地论》就是本着《阿含》的精义而造的。

《阿含》认为“心为法本”,能观心者才能解脱。

唯识学就是基于“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心为法本”之义的阐释。

2、唯识思想就是讲转识成智、唯识无境。

唯识者,一切法不离识而有。

一切法唯识而变现,故名唯识。

心所观境,皆由心识变现,非有识外之境,故名唯识无境。

凡夫不知唯识之理,内执身心为实我,外执自然世界为实法,转识成智就是要转舍凡夫之遍计所执自性,转得依它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遣分别之心识为无分别之智。

众生贯习,恒执心外有法,不知一切皆心所变也。

修佛悟道,重在观心,于心识上用功,这就是唯识之方法也。

唯识之性即圆成实性,唯识目的就在于成就此性也。

二、瑜伽行派包括法相与唯识两方面内容1、法相与唯识的区别过去人们不加分别法相与唯识,其实法相与唯识是有区别的。

法相与唯识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略举几条:①缘起义是唯识学,缘生义是法相学。

②根本智摄后得智是唯识学,后得智摄根本智是法相学。

③能变义是唯识学,所变义是法相学。

④约观心义是唯识学,约教相义是法相学。

⑤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

⑤平等平等是法相学,殊胜殊胜是唯识学。

法相广泛,唯识精纯。

从学理入手,从观行起步,唯识与法相必须详加分析,不然因果混乱,次第不明。

当然在终极原理上法相与唯识是不二的。

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

唯识之识是存在的心体,法相之相是在心中所现之相,心体与心相是不一不异的。

2、法相与唯识的各自作用学习法相就是要了达一切法之实相,法相学就是文字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法住智,学习唯识就是要如是观心,唯识学就是观照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涅槃智。

唯识学课件ppt

唯识学课件ppt
唯识学课件
• 唯识学简介 •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 唯识学的修行方法 • 唯识学的实践应用 • 唯识学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01 唯识学简介
唯识学的定义与特点
唯识学定义
唯识学,又称为“瑜伽行唯识学”,是印度大德世亲菩萨所创,是印度佛教大德安慧菩萨对无著菩萨 《摄大乘论》的注释。唯识学以“万法唯识”为宗旨,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意识构造的产物,一切外在 的物质、能量、空间等都是意识的投影。
唯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疏导
唯识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处理心 理问题的框架,有助于心理疏导
和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唯识学对认知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为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实践指导。
精神分析
唯识学的深层心理分析方法,有 助于理解和处理心理创伤和无意
识冲突。
唯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团队建设
唯识学提倡的同理心和协作精神,有助于企业建 立高效协作的团队。
唯识学的传承
唯识学的传承经历了世亲 、安慧、难陀、陈那、法 胜等大德,逐渐发展完善 。
唯识学的传播
唯识学在印度传播了数百 年,后经由中国传入日本 和朝鲜半岛等地。
唯识学与其他学说的关系
与中观派的关系
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唯识学和中观派都是印度佛教的重要 流派,两者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但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藏传佛教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唯识学的 影响,但在理论上仍然保持了自己的 特色。
与瑜伽行派的关系
唯识学和瑜伽行派有密切的联系,两 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
02 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译作阿梨耶识,是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本性与 妄心的和合,是宇宙万有的精神

近代唯识学

近代唯识学

近代唯识学
近代唯识学是一种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哲学思潮,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中期。

它是对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并试图以唯识论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近代唯识学的一些特点和主要思想:
1.唯识论:唯识学主张唯识论,即意识和物质是统一不可分
割的,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
物,而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到意识的积极作用。

2.主体性和社会性:近代唯识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的互动。

它认为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不仅是受到客观物
质条件的限制,更受到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3.实践和经验:近代唯识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它认为通过
实践来获得经验和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活动
是认识过程的根源和动力。

4.全球意识:近代唯识学强调全球意识和普遍性的思维,认
为人类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它倡导超越狭隘的国族观念,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5.社会变革:近代唯识学追求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它主张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与马克思主义以及
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相结合。

近代唯识学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思潮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批判传统思想观念的同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尽管近代唯识学的影响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哲学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

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胡晓光(四)唯识学揭示了人类认知原理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唯识学的认知原理就是转识成智的成佛之道。

这个原理的实在意义在于澄明了认识的终极指向性的如实性,心识本性的实然之理,也就是存在的本质。

唯识学认为凡夫的认知定式泥于遍计所执之思维方法,并且分不清识与根的认知差别。

在凡夫心态上的认知活动无法达到对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转化,因而也就无法最终认识意识深层结构、功能原理。

我认为唯识学在认识论上有两大贡献,一是对识与根认知差别的划分,二是有效性方法论的构建。

认识是一种了别过程,它不同于生理主义的根身领纳之受。

虽然认识的启动有赖于主体与客体相关性,但是形成认识则实属于心识内在之活动,唯识学所谓的“转变差别”是也,也就是内在信息自我加工过程。

人的认识不能直接面对客体,因为认识只是识的分别变之活动。

认识的活动是意向性构造活动,不能把认识还原成单纯的生理实在。

佛学立十八界,就是区别根、尘、识的起源(种子)不同,识的功能是了别。

一切功能作用取决于存在的结构组织。

主体八识结构的描述是唯识学展示了别学的所知依。

所谓所知依就是认识的对象,同时又是认识者本身。

世间哲学认识论无法克服二元论的认知方式,原因是他们没有发现主体心识的深层结构,不知有八识系统存在,所以把自识所变之境当成外在实有客体。

只有唯识学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提出唯识无境义。

唯识学的认识论转依过程分两步,一是六七识的因位转,二是五八识的果位转。

在唯识学中,了别作用最强是第六识,所以说认识了解第六识的性质、功能及其结构是学习唯识的关键。

六识以七识为根,是思维意识。

它所缘之法是法尘。

法尘就是符号存在,它可以将一切法符号化。

这种符号化的功能是六识所有。

六识“所缘缘”所虑所托,皆不离自体,是分别变之境。

我们可以这样说,唯识学有两大唯识义,一是六识唯识义,二是八识唯识义。

六识的唯识义主要解决认知问题,八识唯识义主要解决认知根源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多讲唯识学认识论之细节,仅是将所缘缘之认识论的意蕴略陈点滴,如能引起读者兴趣则是笔者所望。

因明学学习计划

因明学学习计划

因明学学习计划一、学习背景和动机因明学,又称唯识学,是中国佛学中重要的一支,它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强调心理学和认识论。

在中国佛教传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对因明学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决定开展关于因明学的深入学习。

我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佛学的热爱–我一直对佛学非常感兴趣,而因明学是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习它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对佛学的认识。

2. 知识学习–因明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希望通过系统学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它的核心理念和观点。

3. 提升自我修养–通过学习因明学,我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包容,对于我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学习目标基于以上的学习动机,我设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1. 理解因明学的核心理念和观点,包括唯识、唯心和依正起心等。

2. 熟悉因明学的基本经典和著作,包括《大智度论》、《中论》和《入中论》等。

3. 形成对因明学的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包括对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4. 运用因明学的理念,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生观。

三、学习计划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我拟制了以下的学习计划:1. 了解因明学的基本背景和发展历程,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2. 研读因明学的相关经典和著作,包括《大智度论》、《中论》和《入中论》等,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3. 学习国内外因明学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因明学在佛学、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价值。

4. 深入探讨因明学的核心理念和观点,包括唯识、唯心和依正起心等,形成系统的认知。

5. 培养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完善对因明学的理解和看法。

6. 运用因明学的理念,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计划,我拟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1.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包括因明学的经典和著作以及各种研究成果。

2. 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包括因明学的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

唯识学与现象学

唯识学与现象学

唯识学与现象学唯识学(Yogacara)和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两种哲学和认知学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一些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以下是对它们的简要解释和比较:唯识学(Yogacara):•根本观点:唯识学源自佛教,其核心观点是"識"(Vijñana),即"意识"或"识别",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它强调个体意识的作用和现实的虚幻性。

•主要思想家:Asanga和Vasubandhu是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家。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著作,详细探讨了意识和心灵的本质。

•主题:唯识学关注认知过程、主体性、个体意识和心灵的本质。

它强调世界的经验性和现实性是由意识创造的。

•实践:唯识学强调内观冥想和精神训练,以了解自我和现实的真实本质。

这有助于克服痛苦和迷惑。

现象学(Phenomenology):•根本观点:现象学起源于欧洲哲学,其核心观点是"现象"(Phenomenon),即主观经验的内容和结构,是哲学和认知研究的中心。

•主要思想家:Edmund Husserl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现象学规约",成为这一思想流派的基础。

后来的思想家如Martin Heidegger、Jean-Paul Sartre、Maurice Merleau-Ponty等也对现象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题:现象学关注主观经验、感知、意识、语言、时间和空间等主题。

它试图分析和描述我们的认知经验和现实的结构。

•实践:现象学的实践包括精确的描述和分析主观经验,以了解它们的本质。

它强调"回到事物自身",即以无偏见的方式直接面对经验。

尽管唯识学和现象学在某些哲学和认知问题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关注主观经验和意识,但它们有不同的起源和背景,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理论差异。

唯识学更倾向于宗教和哲学领域,而现象学是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学研习纲要 2 第一讲 唯识学与印度佛教 一、“唯识”的指向 (一)唯识之识 …… vijn~apti (二)八识之识 …… vijn~a^na

二、唯识学与瑜伽行派 (一)唯识学 (二)瑜伽行派 (三)慈氏学 (四)法相学

三、关于印度佛教的分期

3 4

四、印度佛教不同时期的主线 佛陀的佛教 ……… 觉悟智慧 原始佛教 ………… 四谛十二因缘 部派佛教 ………… 阿毗达磨 ……… 对法 初期大乘 ………… 般若 ……… 缘起性空 中期大乘 ………… 唯识 赖耶缘起 业感缘起 晚期大乘 ………… 密教化

五、唯识学派解决的问题 物质 …… 实有 …… 性空 …… 缘起 真实 …… 虚幻 轮回业果

第二讲 唯识学的基本任务

一、以认识身心世界为起点 (一)对身的认识

(二)对心的认识 (三)对世界的认知

身五 根 佛 法 扶尘根(浮尘根) 净色根 细 胞 组 织 器 官 人 体 九系统 现 代 生 理 学

佛 法

小千世界 …… 须弥山、日月

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

世 界结构 太阳系 银河系 星河系 科

佛 法 心 理 学 本我 …… 意识 自我 …… 前意识 超我 …… 潜意识 心 理 结构 心 遍 行 别 境 善 烦 恼 不 定

心 识 眼等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5

(四)佛法与现代科学认识身心世界的差异 二、以净化身心世界为方向 (一)生命的榜样

(二)改变生命的流向 六凡 —— 染污 —— 虚妄分别 四圣 —— 清净 —— 无分别智 (三)改变生命的希望 转染 ……… 成净 转识 ……… 成智

三、以遵循五位渐进为阶梯 (一)生命净化的时间 三大阿僧祇与成佛 (二)生命净化的起点、过程和终点

科 学 …… 重 外 佛 法 …… 重 内 方法的差异

生命的真相 结论的差异

佛法 …… 轮 回

科学 …… 进化论

世界的真相 佛法 …… 虚幻不实 科学 …… 物 质

佛 法

世 界 结 构 种 子 现 行 科 学 大爆炸

基本粒子

十 法 界 六凡 ………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 有漏(染污) 四圣 ……… 声闻、缘觉、菩萨、佛 …………………… 无漏(清净) 6 (三)渐修与顿悟 四、以成就圆满生命为目标 (一)佛身与佛土的殊胜 佛土 ……… 清净庄严 佛身 ………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二)三身

(三)四智 前五识 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 …………… 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 ………… 平等性智 第八阿赖耶识 ……… 大圆镜智

受化身 受用身(报身) 法 身 他受用

自受用

金刚道

一大阿僧祇劫 起 点 过 程 终 点 三大阿僧祇劫 二大阿僧祇劫

初发心

行地

煖、顶、忍、 世第一 十信、十住、 十回向

究竟见道修道位 加行位 资粮位 7 第三讲 唯识学派的成立

一、唯识学派成立的背景 (一)部派佛教在教理上的分歧 (1)法之有无 实有与假有 (2)我体之有无 补特伽罗 无我与轮回 (3)心性染污与清净 (二)中观学派的演化

二、唯识学派成立的基础 大众部 …………… 根本识 大众部《阿笈摩经》中说:“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依止故。” 上座部 …………… 有分识 上座部《分别论》中说:“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遍,为三有因。” 化地部 …………… 穷生死蕴 经量部 …………… 味蕴 根边蕴 说一切有部 ……… 五位七十五法

三、唯识学派学说溯源 (一)阿含经 巴利文《中部尼柯耶》第二十六经《圣寻求经》说:比丘众啊,那时我这么想:我所证得此法甚深,难知难见,微妙寂静,非俗智所能及,唯圣贤所能知。然世间有情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的有情,难以理解此因缘生起的道理,尚且难以理解此诸蕴蕴寂静、诸依依弃舍、爱欲欲消灭,离欲寂灭涅槃之道理。 南传巴利文《增一阿含》(四法品)第一百二十八经中,则有与无著所引几乎完全相同的经文:比丘众哦!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如来说非阿不赖耶法时,彼等洗耳恭听,生起想要了解的心。比丘众哦!因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的出现,而有些第一希奇未曾有法出现。 《摄大乘论》: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上阿笈摩》说:“世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于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二)原始佛教与“十二有支”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8

? 名 色 ?

四、唯识学派的基本成立 (一)六经的弘扬 《华严经》 《解深密经》 《楞伽经》 《密严经》 《如来出现功德经》 《大乘阿毗达磨经》 (二)论师与论典 (1)弥勒及其论著 弥勒其人 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分别中边颂(论)》 《大乘庄严经颂(论)》、《金刚般若论》 弥勒五颂:《辨法法性颂》、《大乘庄严经颂》、《中边分别颂》、 《现观庄严颂》、《究竟一乘宝性颂》 (2)无著及其论著 无著其人 无著的主要论著:《显扬圣教论》、《顺中论》、《金刚经论》、《集论》、《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定论》、《大乘庄严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 第四讲、唯识学基本典籍(上)

一、三藏的意义与价值 (一)佛法与圣典 自证→等流→安立 施设 (二)佛陀说法的基本方法 ……… 四悉檀 世界悉檀 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 (三)学习佛法的基本原则 ……… 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二、唯识学所依圣典的提出 (一)无著八支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 八支即八部论著:《摄论》、《集论》、《辨中边论》、《庄严经论》、《缘起论》 《成业论》、《二十唯识》、《三十唯识》 (二)六经十一论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今此论爰引六经,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十一部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集论等为证。” (三)无著八支与六经十一论 9

三、唯识学所依六经 (一)《解深密经》 1.本经译本 (1)《相续解脱经》,一卷两品(不全),求那跋陀那,宋元嘉年中(443-453)译出。 (2)《深密解脱经》,五卷,菩提流支,后魏延昌二年(514)译出。 (3)《解节经》,一卷(不全),真谛,陈保定年中(557-569)译出。 (4)《解深密经》,五卷,玄奘,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出。 (5)藏译本:(甘珠尔中),有法国人拉蒙特教授一九三五年校勘本。 (6)日译本:深甫正文《同译解深密经》,渡边海旭《现代意译解深密经》。 (7)法译本 2.本经注疏 (1)无著《解深密经疏》 (2)圆测《解深密经疏》(新罗元晓、新罗璟兴、玄范、令因) (3)遁伦《解深密经注》欧阳渐辑 (4)真谛《解节经真谛义》欧阳渐辑 (5)基辨《笺批注深密经》 (6)德龙《解深密经讲赞》 (7)演培《解深密经语体释》

韩清净《分别瑜伽品略释》 智藏《慈氏章论》

相续解脱经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 脱如来所作随顺和了 10 3.本经内容

(二)《华严经》 1.本经译本 (1)《六十华严》,东晋佛驮跋陀罗,义煕十四年(418),于扬州(南京)道场寺译出。 (2)《八十华严》,实叉难陀,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9)译出。 (3)《四十华严》,般若三藏,贞元年十二年至十四年(795-798)译出。 2.本经内容

深密解脱经 序品第一

圣者菩萨问品第二无竭菩萨问吕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第四慧命须菩提问品第五九之一 圣者成就第一义菩萨问品第八 圣者功德品第十之二圣者观世自在菩殊师利法王子菩萨问品第十

佛说解节经 通序之文)

不可言无二品第一过觉观境品第二过一异品第三 一味品第四 缺 (依教奉持之义) 缺

解深密经 序品第一

胜义谛相品第二 心意识相品第三一切法相品第四无自性相品第五分别瑜伽品第六地波罗蜜品第七 成所作事品

第藏译本 序品 菩萨品 广慧菩萨品 须菩提品 善清净(缺品名) 弥勒菩萨品 观自在菩

萨品

六十华严 1世间净眼品 … 4四谛品 … 11菩萨十住品 12梵行品 … … 17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 … 21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 22十地品 … 23十明品 24十忍品 … 29入法界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