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唯识学派是印度佛教中的一支哲学流派,其思想旨在思考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和理解,试图提出一种超越传统哲学和科学的理解模式。
其核心观点包括唯识论、有部识论、世间诸法唯心说等,被认为是印度佛教学派中最为重要和深奥的一支。
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中,唯识学派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将其视为印度哲学和佛教思想的“瑰宝”。
一、唯识论的哲学意义唯识论是唯识学派的核心哲学观点,主张“唯识所知”,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均来源于自己的意识和心灵。
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在传统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唯识论呼应了柏拉图式的理念主义思想,认为物体和现象的存在只是心灵的映射。
这种思想反驳了以往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物体本身存在,与人的心灵无关。
另一方面,唯识论可被视为一种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因其主张外部世界的认知源自个体心灵的映射,而非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
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哲学及世界哲学的发展。
二、有部识论视角下的心灵哲学在有部识论视角下,心灵被视为出生和死亡的、永恒和非物质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观点差别显著,因为后者更加注重心灵的物质基础和心灵与大脑的关系。
这表明唯识学派将心灵哲学视为哲学和科学之间相互辅助、相互启迪的领域。
在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唯识学派的思想指导了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例如,意识的不可分割性、意识的清晰性与注意力的关系、心灵中“主体-客体”关系的作用等都与唯识学派的有部识论联系密切。
三、唯识学派对科学领域的启示和作用唯识学派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心灵学研究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在科学领域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原子论初步发展的时期,唯识学派对科学界提供了启示。
例如以其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实质上很空洞,是由诸多微观的物质粒子构成的。
这一想法被证实是正确的。
此外,唯识学派的观点还启发了科学家探究空间和时间的本质,以及引力的规律等。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一、三性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
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
何谓唯识?唯有三义差别:一简持义,简是简去的意思,就是否定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执,因为这是根本没有而为妄情所计执的;持是持取义,就是肯定依他与圆成二性是有的,因这两者一个是依他缘生的识相,一个是圆成真实的识性。
二决定义,就是于缘生世俗法中,决定有二空的真理,因真不离俗,反之,二空真理的胜义法中有缘生的事相,因俗不离真。
三显胜义,就是借心识的活动,有主体及附属就是心所,而识不说心所是因识的功能殊胜及范围广故。
识的定义是了别,了谓知觉,别谓别境即了知别别不同的差别,所以名之为识。
总观唯识思想,可说是包罗万象,但都超越不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旨趣。
并以此来表诠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把事物的染净、真妄等性相,都归结于人的认识思想范畴。
因此,唯识性相就是万法的体性,为更明了地阐明其义理,唯识学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来说明“三性”和“三无性”。
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迷妄性),依他起性(缘生性),圆成实性(真实性),这是唯识学所肯定的说法。
唯识派主张,一般人普遍认为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实有的,都是虚妄分别造成的,人们妄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实有,认为宇宙万有(法)和“我”(起主宰作用的灵魂)都是独立实有,有自性,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即指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依他起的真实之体(真如)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者,故称圆成实性由各种因缘所生起之法。
圆成实性顾名思义,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也就是真如法性。
圆满显示其体周遍,成就显示其体常住不灭,而真实则表示其体真实不虚。
遍计所执与依他起,依他起是虚妄分别,为世俗谛,是“有“法,二者非不异,一切法虽是依他起缘生,但不是真有实有,常识上以执我法为实,不知因缘生法依他起性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最新版)目录1.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2.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3.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正文【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指的是我国佛教史上关于唯识宗与中观宗两大学派长达五百年之久的辩论。
这场辩论始于公元四世纪,终于公元九世纪,堪称佛教思想史上的盛事。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源自印度瑜伽行派,主张“万法唯识”,强调一切法因心而生,唯有识才能显现万法。
这一观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尤以唐代玄奘法师翻译《成唯识论》为重要标志。
中观宗,源自印度中观派,主张“一切法空”,认为万法皆无自性,应观照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
中观宗在我国的影响同样深远,以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为代表。
这两大宗派的辩论,源于对佛教核心教义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进而引发了长达五百年的争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性与万法的关系:唯识宗主张一切法因心而生,认为心是万法的本源;中观宗则主张一切法空,强调心与万法无直接关系,万法皆因缘而生。
2.唯识与空的关系: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空也是识的一种表现;中观宗主张万法皆空,空的观念是破除执着的方便,并非绝对存在。
3.唯识观的层次:唯识宗将唯识观分为四重:业识、转识、现识、分别识;中观宗则批评唯识宗过于细分,认为应直接观照万法性空的实相。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尽管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旷日持久,但最终并未分出胜负。
然而,这场辩论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辩论使得佛教教义更加丰富和系统。
两大学派的争论促使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其次,辩论也促进了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辩论过程中,我国佛教学者逐渐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最后,辩论使得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长达五百年的辩论中,佛教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信众日益增多,对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相唯识学研究

法相唯识学研究一、法相唯识学的历史渊源太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一文中写到:佛灭度以后,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这一时期经有四阿含,论说有《毗婆沙论》《俱舍论》,重点阐扬四谛十二因缘。
第二个五百年,是大主小从时期,以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为标志,阐发一心开二门,“心生灭门”就是凡夫生死流转的境界,“心真如门”就是闻法以后逐步解脱,进入圣者的境界。
这个时候,大乘佛教开始发扬。
到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发扬大乘空义,依据《大般若经》写《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写《百论》。
到公元四世纪无著、世亲兄弟发扬光大,无著菩萨根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写《摄大乘论》等,宣扬大乘唯识。
他弟弟世亲菩萨受其感化,回小向大,写了《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释》《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许多论著,被尊为“千部论师”。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以十大论师为代表的解经论师,进一步以严谨的学风、细密的思辨,组建起“万法唯识”的庞大思想体系以解释宇宙万象及解脱成佛的原理,成为印度大乘佛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五百年。
是密主显从时期,由于当时印度王朝日趋衰落,婆罗门教复兴,佛教遂借助婆罗门教,以密法方式阐述大乘中观思想,以密宗为主,显宗为辅,至此,印度佛教开始衰落。
佛教在汉哀帝到汉明帝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
此后,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弘传大乘佛法为主。
唐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主要学瑜伽(法相唯识),回国后设立译场,在弟子窥基的提议下,依护法论师的观点汇集糅合十家之说,译出《成唯识论》。
法相唯识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于玄奘法师、窥基法师、慧沼法师、治周法师的继承,论述更加完备,意义更得发扬。
当时译经的首都长安,也是一个世界文化中心,越南、日本、朝鲜的僧人都到此处留学,使得佛教各宗派,特别是法相唯识学能得到很好的国际传播。
与此同时,更多的唯识经典得到译传。
唯识典籍相比其他宗派更加完备、更有系统,也尤为精深,以唯识为旨归的有宗(相宗)遂成佛教主流。
胡晓光:唯识要义 (1)

唯识要义胡晓光一、唯识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含义1、唯识思想根源于《阿含经》之观心。
唯识学是观心之学,是瑜伽学。
所以唯识宗也被称为瑜伽行派,唯识宗的根本大论叫《瑜伽师地论》。
唯识思想来源于佛陀的观心法,众所周知《阿含经》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较原本地记述了佛陀的思想。
《瑜伽师地论》就是本着《阿含》的精义而造的。
《阿含》认为“心为法本”,能观心者才能解脱。
唯识学就是基于“心为法本”的理念而广演唯识妙谛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对“心为法本”之义的阐释。
2、唯识思想就是讲转识成智、唯识无境。
唯识者,一切法不离识而有。
一切法唯识而变现,故名唯识。
心所观境,皆由心识变现,非有识外之境,故名唯识无境。
凡夫不知唯识之理,内执身心为实我,外执自然世界为实法,转识成智就是要转舍凡夫之遍计所执自性,转得依它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遣分别之心识为无分别之智。
众生贯习,恒执心外有法,不知一切皆心所变也。
修佛悟道,重在观心,于心识上用功,这就是唯识之方法也。
唯识之性即圆成实性,唯识目的就在于成就此性也。
二、瑜伽行派包括法相与唯识两方面内容1、法相与唯识的区别过去人们不加分别法相与唯识,其实法相与唯识是有区别的。
法相与唯识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略举几条:①缘起义是唯识学,缘生义是法相学。
②根本智摄后得智是唯识学,后得智摄根本智是法相学。
③能变义是唯识学,所变义是法相学。
④约观心义是唯识学,约教相义是法相学。
⑤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学,八识二无我是唯识学。
⑤平等平等是法相学,殊胜殊胜是唯识学。
法相广泛,唯识精纯。
从学理入手,从观行起步,唯识与法相必须详加分析,不然因果混乱,次第不明。
当然在终极原理上法相与唯识是不二的。
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
唯识之识是存在的心体,法相之相是在心中所现之相,心体与心相是不一不异的。
2、法相与唯识的各自作用学习法相就是要了达一切法之实相,法相学就是文字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法住智,学习唯识就是要如是观心,唯识学就是观照般若学,就是要使学人获得涅槃智。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概述

中国佛教法相宗思想一、法相宗概述唯识宗是中国唐代成立的一大佛教宗派,因主要宣讲印度佛教瑜伽行学派的万法唯识思想而得名。
由印度传来的唯识思想,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与概括而展开论证和说明的,因而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
奠定了法相宗成立基础的是唐代高僧玄奘(?—664),他自贞观十九年(645)从印度重回长安后,穷余生之主要精力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其中仅印度瑜伽行学派的经典他就翻出了“一本十支”1,并将世亲之后瑜伽行学系十位佛教学者对于《唯识三十颂》所作的十种注释揉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
由玄奘系统译出的这批唯识论著一时吸引了大批佛教俊才,著名弟子神#方(日方)、嘉尚、普光、窥基等竟相对这些唯识经籍加以注疏发挥,其中窥基在绍承光大玄奘唯识思想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理所当然地成为玄奘之后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代表。
窥基之后,慧沼、智周二代继续阐扬唯识学说。
主要由于一些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后来居上,逐渐以其更具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之光分散了中唐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法相唯识学说的重视,在智周的弟子如理之后,法相唯识宗对于中国佛教的实际影响逐渐衰弱。
在隐匿他宗千余年之后,法相唯识思想在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运动中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国内散失多年的《成唯识论述记》等中国法相唯识论著得以从海外返流,各种唯识典籍广为流通,欧阳竟无、韩清净、吕秋逸、梅光羲、李证刚、蒯若木、周叔迦、太虚等较有影响的佛学思想家多以研究唯识学为主,在他们的影响与带动下,一些弘扬唯识思想的基地在各地相继成立,研究唯识的学术专著大量问世,一些以解救民族危机、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改造中国国民道德为首任的仁人志士也多从法相唯识思想中汲取思想营养。
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对韩国和日本佛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玄奘法师众多著名弟子中有不少新罗僧人,其中以圆测(612—696)的唯识学成就最大,以至后人根据他生前常住西明寺将他的唯识思想称作西明唯识学,以区别于窥基所传的慈恩唯识学。
唯识学的特质

唯识学的特质前言唯识学是内明的无上胜妙法门,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
韩清净在《唯识指掌要论》中言:“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显的,而且是最切要的。
”太虚大师认为,佛法与世法是非一非异的互联关系。
《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中道了义的唯识学,由自性缘起与业感缘起相结合而生的阿赖耶缘起,更立足现代化中化现代,净化人生,开发心智,提挈生命价值;三类境以性境为根本;三量以现量为前导;实证见道以能所相应的现观为准绳。
《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对说现因。
”过去未来皆依现在假立,业感缘起也以现在的作受为中心,修行证果始终以出世间而不舍世间的无住涅槃为归宿。
所以唯识学更内契理外契机地体现菩萨乘的伟大之处,也为人本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时代的浪潮已把人们推到风口浪尖上,现代人产生了八大心理病症:都市白领工作紧张、贫困家庭生活压力、青少年染上网瘾、莘莘学子考试重负、商界精英事业受挫、独生子女适应障碍、中老年人缺少关爱、投资人士心理失衡,海湾地区再生战火,以“以人为本”、“明心见性”、“道法自然”为主体的人本佛教,实属当务之急,而作为人本佛教理论基础的唯识学,则成为重中之重。
然而,唯识学以机教、教理、理行、行果、果机五循环相应而显示出教、理、行、果的特质,现略而述之,以求解于大方。
一、唯识教之特质唯识教是诸菩萨为了开示众生,宣说真如实性,依名句文身而方便之教法,亦即经论。
唯识总以六经十一论为所依而立宗。
六经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云:“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
”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根本经典,故称“本经”。
十一论者:《述记》同卷中云:“《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辩中边》、《阿毗达磨杂集论》等”;也称为“一本十支”,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以《百法》等十为支论。
唯识学与现象学

唯识学与现象学唯识学(Yogacara)和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两种哲学和认知学的思想流派,它们在一些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以下是对它们的简要解释和比较:唯识学(Yogacara):•根本观点:唯识学源自佛教,其核心观点是"識"(Vijñana),即"意识"或"识别",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它强调个体意识的作用和现实的虚幻性。
•主要思想家:Asanga和Vasubandhu是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家。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著作,详细探讨了意识和心灵的本质。
•主题:唯识学关注认知过程、主体性、个体意识和心灵的本质。
它强调世界的经验性和现实性是由意识创造的。
•实践:唯识学强调内观冥想和精神训练,以了解自我和现实的真实本质。
这有助于克服痛苦和迷惑。
现象学(Phenomenology):•根本观点:现象学起源于欧洲哲学,其核心观点是"现象"(Phenomenon),即主观经验的内容和结构,是哲学和认知研究的中心。
•主要思想家:Edmund Husserl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现象学规约",成为这一思想流派的基础。
后来的思想家如Martin Heidegger、Jean-Paul Sartre、Maurice Merleau-Ponty等也对现象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题:现象学关注主观经验、感知、意识、语言、时间和空间等主题。
它试图分析和描述我们的认知经验和现实的结构。
•实践:现象学的实践包括精确的描述和分析主观经验,以了解它们的本质。
它强调"回到事物自身",即以无偏见的方式直接面对经验。
尽管唯识学和现象学在某些哲学和认知问题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都关注主观经验和意识,但它们有不同的起源和背景,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理论差异。
唯识学更倾向于宗教和哲学领域,而现象学是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作者: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
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
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的变现,建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等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唯识所变、相分、所缘缘、三类境等命题的分析,集中阐述唯识学的对象学说,并在现代哲学的视野下,彰显其理论价值。
认识对象唯识所变唯识学的对象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有显着的不同。
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
然而,在唯识家看来,认识对象不是客观的存在,而只是识的变现,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
《唯识三十颂》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作为认识对象,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法”,都不过是名言假说,都是识的变现。
“识”何以能变现出认识的对象,其根据何在?唯识家为此创立了阿赖耶识变现说。
所谓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藏识。
它如同植物的种子,蕴含着整个世界的基因。
当人的显在意识生起时,它提供关于万法的知识;人的一切活动,又都积淀在阿赖耶识中,丰富着它的内容。
通俗地说,阿赖耶识类似于人的经验。
一方面,经验凝聚着一切记忆,能指导人的活动;另一方面,活动又影响着经验。
在唯识学中,阿赖耶识处于认识形式的第八位,又叫第八识。
唯识学对意识现象的研究与众不同,它在一般认识理论所认同的六识以外,别立第七识和第八识。
“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前五种相当于感性认识,第六种是以概念活动为特征的理性认识,它们构成认识的显在部分。
唯识学于此之外,深入到意识现象的深层,认为还存在潜在意识,这就是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末那识”是“自我主体”意识,它使一切认识都成为“我的认识”,从而具有个体的局限性和污染性,是“我执”发生的根源。
阿赖耶识就是蕴含万法存在依据的种子识。
作为万法种子,阿赖耶识具有变现世界的能力,是现象界的本体。
所谓变现,指意识的变现,即在意识中生起万法的表象,也就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体性的创生,不是创世纪。
阿赖耶识一方面变现出“我”,即有情个体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变现出“器世间”,即山河大地。
《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
”所谓种,即万法种子;所谓根身,即有情的身体,是种子的载体;两者结合构成个体的生命。
“器”的意思是器世间,也就是客观的山河大地等物质存在。
内在的生命和外在的自然构成了整个世界,作为认识对象,它们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
相分理论任何一个认识过程,都离不开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结果。
原始佛教据此提出根、境、识三者和合的理论,主张作为认识主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认识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在佛陀那里,六根、六境都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与识的关系是相互依赖,《杂阿含经》比喻说:根境识的关系,就像三根芦苇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
部派佛教时期,对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界定有种种不同,上座部及其分化出来的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六部,主张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都是实有的,是“我法实有论”;说一切有部、多闻部、雪山部、饮光部等主张“法有我无论”;一说部则认为主体客观都是不真实的,叫“诸法俱名论”,一切都只是假名而已。
唯识学派把种种歧见统一起来,从唯识的角度提出“四分说”,含摄万法于心。
认识对象,叫作“相分”,它不是离开心识的外境,而只是心识变现的意识影像。
从认识主体角度看,首先有“见分”,是心对相分的认识能力;其次有“自证分”,是自己体验感觉到自己在认识的能力;复次是“证自证分”,指对自证分那以丈量为喻,说明前三分的特性:“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别也,如次配之。
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
心等量境,类亦应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同用尺子量物体,相分是物体,见分是尺子,自证分就是丈量的结果。
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证知,“此若无者,谁证第三?”有此四分,认识结构方告圆满。
在四分当中,最能体现唯识品格的概念,是相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任何对象,都是“为我之物”,都是在意识中为我所感觉的影像。
在此之外,是否具有客观实在,不是意识所能确定的。
唯识学的相分概念,明确肯定了这一点,强调我们所能确定的对象,只是心识的影像。
“相分是所缘”,它不是实在的外境,而只是识的变现。
在唯识学那里,意识不仅是认识的能力,而且构造认识的对象。
这使唯识学与一切带有唯物论色彩的思想派别完全区分开来。
唯识学认为意识对象是意识主体创造的,只是意识的影像,然而,意识是变动不居的,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下意识是不一样的,但为什么会有共同的对象世界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非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变现对象世界,相反还要常常受对象世界的制约?我们的意识表象何以能与生活实践相符合?这迫使唯识学思考和回答对象世界是否具有客观性基础这一问题。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唯识学深化了相分理论,把它分为“本质相分”和“影像相分”两个层次。
这种区分对于准确把握识转变论的理论特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谓本质相分,即由阿赖耶识种子直接生变的对象,阿赖耶识具有变现一切事物的功能,它所直接变现的山河大地等外在对象,即“本质相分”。
所谓“影像相分”,指由识体变现出的种种意识表象。
《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说:“除影外别有所托,名本质。
”“影像相分”具有与“本质相分”符合的特性,“本质相分”在内容上是“影像相分”的基础。
就实际的认识过程而言,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影像相分,即真实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表象,“唯识”一词的本意“唯表象”,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然而,在唯识学的发展过程中,它必须回答不同意识“表象同一性”的诘难,回答意识表象是否具有客观性基础。
唯识学当然不能承认对象的实在性,于是在“影像相分”之外,创造出“本质相分”的概念,依相分的两重性说明意识表象的确定性,为意识表象找到了参照。
“本质相分”是“影像相分”的基础,我们的意识表象之所以拥有确定性,能与生活实践符合,根本的缘由在于它的基础也是识的变现,是识的本质相分,唯识学面对的表象客观性挑战得以消解。
《成唯识论述记》说:“行相有二,一者见分。
……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
”这里明确把影像相分与见分归为“行相”一类,而“行相”是仰仗“境”所生的。
“本识行相必杖境生,此唯所变,非心外法。
”这里所说的“境”唯识所变,即“本质相分”,是“影像相分”的基础。
所缘缘唯识学概括一切法生起有四个条件,称作“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因缘”指有为法中亲生自果的因素,包括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两个方面。
《成唯识论》卷七说:“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
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等无间缘”指心、心所的生起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没有间隔。
《成唯识论》卷七说:“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所缘缘”即以所缘为缘,指心的认识对象,《成唯识论》卷七说它“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增上缘”指三缘以外,有助于诸法生起的一切条件。
唯识学认为,色法与种子的生起,只需因缘和增上缘。
因为它们不依赖思虑,没有所缘缘;又因多类俱起,没有等无间缘。
心、心所法的生起必依四缘。
“四缘”之中,最能体现唯识特色的是所缘缘,它是心、心所法的思虑对象和依托,但这对象不是外在的实境,而就是心、心所自己所带的行相。
通过“所缘缘”这一概念,唯识学将心、心所法的一切因素含摄到识自身之中。
“所缘缘”又分为两种,一是亲所缘缘,一是疏所缘缘。
“亲所缘缘”是见分直接的认识对象和依托。
疏所缘缘不是见分的直接对象,而是亲所缘缘的本质。
《成唯识论》卷七说:“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这与区分影像相分和本质相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亲所缘缘也就是影像相分,疏所缘缘即本质相分,两者共同构成心、心所的意识对象,而亲所缘缘是意识的直接表象,疏所缘缘是亲所缘缘的本质、基础。
三类境境,是佛教表示认识对象的概念。
玄奘在总结唯识学四分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分境为三,提出了“三类境”的思想,是中国唯识家“对象理论”的集中代表。
三类境的内容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窥基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三末引用了玄奘自撰的颂文:“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性境”,指有真实体性之境,“性”是实体、真实的意思,此境由阿赖耶识种子生起,自守其性,不随能缘之心。
“独影境”,指独有影像之境,此境依能缘之心而起,别无本质,唯有影像,象第六识所变现的龟毛、兔角之类,皆属此列。
“带质境”,兼带本质之境,指某一见分生起相分时,此相分不完全是影像,而带有一定的本质,称作带质境,此境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与此二者不一不异,如第七识见分缘第八识见分时,所生相分一半是能缘之影像,一半是所缘之本质。
显然,三类境的区分与前面所述相分、所缘缘的区分在理路上完全一致。
性境盖可相应于本质相分、疏所缘缘。
独影境相当于影像相分、亲所缘缘。
带质境分属两者。
区分三类境的根本目的,旨在说明识之所变既包括识的直接影像,也包含具有相对确定性的内容。
小结唯识学在阐述对象问题时,遭遇的最大理论挑战是如何消解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如何说明经验的现实世界只是识的表象。
为此,唯识家通过阿赖耶识变现、相分、所缘缘、三类境诸命题的建构,摄境归识,并特别经由本质相分、疏所缘缘、性境等概念,说明表象所依之境亦有一定的确定性,但终究为识所变,从而较好地从唯识学视角解释了意识表象的客观性基础问题。
唯识学的对象理论,从人的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出发,摄万法于识,主张一切认识对象都是识的变现,充分发挥了唯心论哲学的长处,在认识论上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立足于自我意识的可靠性,人所能肯定的唯一对象就是意识表象,这是意识的界限。
在这一方面,唯识学与康德、笛卡尔、胡塞尔的哲学思路是一致的。
唯识学倡导“识所缘唯识所现”,强调一切认识对象都是意识的转变,都离不开识,这是对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
从这一点出发,康德“经验”与“物自体”的区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胡塞尔的“本体悬置”都有与唯识学比较研究互动发展的可能性,这可以成为中国宗教哲学进步发展的新视点。
唯识学的对象理论,一方面坚持万法唯识的理论原则,同时,对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和价值也不是简单地否定。
通过“本质相分”、“疏所缘缘”、“性境”等概念的确立,唯识学力图在意识范围内解决表象如何与生活实践符合的问题。
从哲学上看,这种为人的意识确定性寻找基础的努力,是对唯物论哲学长处的吸取和对唯心论不足的超越,拥有融汇、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倾向,其理论价值应当予以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