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影响

合集下载

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

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汉字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学艺术、甚至是生活方式。

首先,汉字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早期的文字系统中,汉字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

古代的字典和诗歌,如《说文解字》和《诗经》,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知识。

这些经典作品的传播不仅强化了汉字的存在,也为后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然而,汉字的传播范围并不仅限于中国。

随着中国的长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加深,汉字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交流工具。

从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汉字的优势在跨文化交流中变得愈加突出。

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

汉字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和含义上。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汉字通过线条和组合的方式,将具体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符号。

这种表达方式使汉字有着极高的表现力,并能够将复杂的含义用简练的字形传达出来。

例如,汉字“飞”以其形态的流畅和活泼,直观地表现出了飞行的意象。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汉字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求。

除了形式魅力,汉字的深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吸收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经验。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考。

例如,汉字“志”意味着一个人的志向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

汉字的深度不仅表现在单个字形上,还体现在字之间的组合和联想上。

通过组合汉字,可以构成更加深刻的词语和句子,进一步传达更加丰富的语义和意境。

汉字的影响力也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

古代的诗词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汉字是这些艺术形式的基础。

诗人通过精心选取和妙笔生花的汉字,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书法家则通过挥毫泼墨的汉字书写,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汉字的美学价值,也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汉字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

关于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

关于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6篇第1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文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国文字的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往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语言。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据说,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

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

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

“假”即“借”,“名”即“字”。

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

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相传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是在秦朝,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进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素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讲究,它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

而日本茶道则是以“和、静、清、寂”为茶道精神,这与中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类似的地方。

而讲到茶文化,就想到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广受其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各个领域。

汉字与书法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与作用

汉字与书法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与作用

汉字与书法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与作用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一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而书法艺术则是汉字的高度发展和运用。

汉字与书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与作用。

一、汉字的美学价值汉字既是我们表达和传递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

许多汉字形状婀娜多姿、端庄秀丽,充满诗意和画意。

在书法艺术中,艺术家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笔画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创作和表现。

汉字的美学价值成为书法艺术的灵魂和基础,使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二、汉字的修养书法艺术需要修养的思想和态度,这和汉字学习和书写息息相关。

在学习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沉下心来,集中注意力,并不断挥洒笔墨去感悟汉字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这样的修养也是书法艺术家必备的素质。

汉字的修养不仅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升华和内心的修炼。

三、汉字的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书法作为汉字最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在汉字与汉字文化方面的传承与发展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通过书法艺术,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还可以将其推向更高的艺术高峰。

四、汉字的技艺性汉字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汉字的技艺性。

不同的汉字有着不同的结构、取笔和用笔方法。

这些元素成为了书法艺术家进行书法作品创作的技术要素。

通过对汉字笔法的研究和实践,书法艺术家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增加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与作用非常重要,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社会,汉字和书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珍惜、传承好这份宝贵的财富。

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是中国重要的文字符号系统,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汉字演变不仅对中国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在中国文化的塑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汉字演变对中国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的出现和演变,为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

汉字经历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意和表音的符号系统。

这使得汉字构成了中国语言的基础,成为了中国人交流和记录信息的主要工具。

其次,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成就。

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字形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通过汉字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另外,汉字演变还对中国文字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区的书写形式有所差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字体。

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汉字的演变不仅促进了文字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也成为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汉字演变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一脉相承。

汉字的传统使用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中国本土的文字交流,也被广泛运用于东亚地区的文字表达。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文字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使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汉字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不仅对中国语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在中国文化的塑造、文字艺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将继续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传承并发扬光大。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连续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语言交流、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科技、艺术、设计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首先,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语言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字的象形特点使得它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表达能力,能够传递更加精确和深刻的信息。

汉字的书写方式也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视觉直观地理解和记忆,使得交流更加高效。

即使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汉字仍然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的书写工具之一。

无论是纸质书籍、电子屏幕还是手机键盘,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基础。

其次,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字体风格和书写规范,如篆书、隶书、楷书等。

这些字体不仅是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学习和研究汉字的演变,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从而加深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同感。

此外,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对科技、艺术和设计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科技领域,汉字的发展推动了文字输入和识别技术的进步。

通过汉字输入法,人们能够方便地进行中文输入,提高了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汉字的形态美和字体设计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许多书法家和设计师通过创新和演变,将汉字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汉字的美感,还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文化的艺术气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汉字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简洁、便捷的文字表达方式,如拼音、英文等。

汉字的复杂结构和繁琐书写使得它在某些场景下显得不够实用。

此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多地使用键盘和触摸屏进行文字输入,而非传统的纸笔书写。

探讨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探讨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探讨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对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字演变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从文字形态、语义变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字形态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始于古代的甲骨文,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等多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楷书。

文字形态的演变是汉字演变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起点。

首先,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甲骨文的形状独特,线条简练,呈现出原始的艺术美感。

这些古老的文字刻画了古代社会的面貌,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次,金文是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金文的形态更加规范,笔画结构更加复杂,文字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态的进一步规范化,为后来的篆书奠定了基础。

再次,篆书是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汉字演变的一个关键时期。

篆书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饱满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篆书的演变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态,也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发展。

最后,隶书是汉字形态的巅峰之作。

隶书的字形规范、笔画清晰,成为后世书法家追求的标杆。

隶书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二、语义变迁的影响汉字的演变不仅涉及文字形态的变化,也伴随着语义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汉字的语义逐渐丰富和深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首先,汉字的语义变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变化。

例如,古代的“民”字原指部落中的人民,后来演变为指整个国家的公民。

这种语义的变化体现了古代社会由部落向国家的转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其次,汉字的语义变迁反映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逐渐与其他文化相交融。

例如,汉字中的一些外来词汇,如“茶”、“酒”、“瓷”等,经过汉字的音译和形义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为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桥梁。

再次,汉字的语义变迁反映了文化观念的演变。

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语言的影响(2)

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语言的影响(2)

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语言的‎影响摘要:汉字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

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汉族‎、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起了主要‎的作用。

关键词:汉字文字语言影响“你认得汉字吗‎?”如今在韩国,不少企业都会‎对应聘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汉字考试也出‎现在企业的招‎聘考试中;在日本,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汉字检定考试‎;在越南,尽管能够认识‎汉字的人已经‎不多,但汉语近年来‎成了仅次于英‎语的热门外语‎,汉字书法家也‎在当地社会受‎到格外尊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则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也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汉字热。

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不断地对‎外传播,逐渐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汉字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首先,汉字传人日本‎之前,日本是没有文‎字的,这已为迄今为‎止的考古学和‎文字学研究所‎证明。

不过当时传人‎日本的汉字还‎是十分零散的‎,日本人还不知‎晓汉字为何物‎,其用途如何。

他们尚未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而只是作为一‎种象征着神圣‎或权威之物加‎以祟拜。

例如,这一时期的日‎本工匠在仿制‎中国铜镜的时‎候,常常把原镜中‎的汉字搞错或‎前后颠倒。

日本人比较系‎统地接触汉字‎应是在公元4‎世纪以后【1】。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人日‎本,日本人逐渐地‎认识到汉字的‎用途。

汉字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汉字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汉字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汉字于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

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

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

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

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

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

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

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简化了部分汉字(日本新字体),不过文学创作使用的汉字,并不在限制之列。

日本除从中文中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

现如今,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汉字。

其中,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

对朝鲜半岛文字的影响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

相传薛聪在当时发明了吏读,把朝鲜语用同音或同义的汉字来表示。

由于有不少发音都没有对应的汉字,所以朝鲜半岛的人民又运用组字法,把两个或多个汉字合组成为一个新的吏读字。

相传后来的契丹文就是受到吏读字的影响。

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以汉字表记朝鲜语的方法。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但当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日吏读字的痕迹。

现如今的韩国虽禁止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汉字,并停止了在中小学中教授汉字(但是从2011年开始,韩国的李明博政府已经决定将汉字重新纳入中小学的课程里),不过汉字在民间仍在继续使用,且可以按照个人习惯书写,但是现如今能写一笔漂亮汉字的韩国人越来越少。

由于朝鲜语/韩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时仍然会使用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影响 西汉未年,汉字开始传人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 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12世纪(公元1174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它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例如,越有语中的‘二’,音为“hai”,这种新字写作“台二”;越南语中“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手”,音为“tay”,这个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因而新字就写作‘手西”,又如新字‘鸩”,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 中孔雀音为“cong”。新字“圣”,读作“崖”,意为天上。也有单表音不表“的。例如,“一”字在越南语中读音为“mot”,新字写作“没’;“有”字在越南语中为“co”,新字写作“固”。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即汉字)。喃字同直接借用的汉语字词(仍用原来的汉字书写)混合使用。 陈朝的阮诠第一次用喃字书写《祭鳄鱼文》。此举得到陈朝皇帝的赏识,皇帝赐阮诠姓韩,称为韩诠。从此,喃字得以逐步推广,喃字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阮鹰是以撰写汉字诗文著称的。他也著有喃字的《国音诗集》。 阅读喃字书籍,可以明显看出用喃字记录越南语的原则。相当多的是根据汉越音对应的规律直接借用汉字,特别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词语;有的是借用与越南语同音的汉字,但字义不同:有的是借用汉字字形,但读音稍有不同,或者有汉字有上角加两撇,表示该字可能读音偏差或字义不同;有的用汉字再加部首偏旁,或将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原则上一部分指音,一部分指义,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组字方式。此外,还创造若干新喃字,也使用汉字的笔划偏旁,但这些新喃字是汉语中所没有的,而且这些新字还可以再加部首而成为另一个新字。 由于哺字的上述组合情况,所以长期借用的汉语汉字仍然大量保留下来。而且喃字也只是在胡朝(公元1400~1407年)和西山阮朝(公元1788~1802年)作为国家正式文字,其他朝代汉字仍占统治地位。实际上在越南汉字汉文一直延用到法国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不过近百年来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并行的,二者同时合法存在。 1945年8月革命胜利后,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完全的拼音文、越南语中称这种新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 现今通用的越南语“国语字”,是17世纪葡萄牙、西匝班牙,法国等国到越南的传教士开始创造的。不过他们当初拟定的讲音方案和读物,现在在越南已经见不到了,现今能见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献,是法国人Rhodes编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词典》。葡萄牙人草拟了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方案,法国人Rhodes进行了加工整理,后来又有几个人(包括越南人张永纪、阮长祚)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如此这番之后,现行的越南语国语字事实际早已不是葡萄牙人的原来的方案了。 文字实行拼音化,不仅带来了打字、电报和通讯等方面的便利,也大大有利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方言上的差别不大,基本都可以听懂。实行文字拼音化以后,一经掌握字母,阅读就是可能的,理解也是容易的。在越南,只需4个月,就可以扫除一个文盲。 虽然使用了拼音化文字,但是在中国文化长期深远的影响下,汉语词汇已经进入了越南语的词库,并且逐步固走下来,大量的汉语借词成了越南语的词汇基础,甚至外国的一些人名、地名写法,也根据汉字的译法转写成越南语的音节形式,如My(美)、Anh(英)、 Phdp (法)、 Nh0i Ban (日本)、Laun Don(伦敦)、Hoa Thinh Don (华盛顿)、 No Pha Luan(拿破仑)。不过,在现代越南语中,直接转写外国地名,人名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而不用汉越音,或者两者并存。比如,莫斯科过去按汉越音写成Mac Tu Khoa,现在直接按原来语音转写为Mdt- xco-va,这两种形式目前都能为人们所接受。 在当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约占越南语全部词汇的70%左右。这些汉语借词的发音,完全按照汉越音对照的规律,受着越南语的影响。在越南语中,除其他外语借词外,词的构成都来自单音节词根,这同汉语有特殊的相似之处。越语、汉语音节有对应的形式,每个汉字在越文中都有固定的拼写法。同时,越语和汉语又都是以声调区别词意的语言。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越南语有六个声调。越南语同汉语一样,其语法功能都是靠词汇来完成的,所不同的是,汉语的修饰语在前,而越语的修饰语则放在后面。 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绝大部分保持了汉语词的原意,如“政府’、“革命”、“人民”、“欢迎”、“伟大”等等。一些汉语同音同转到越语中成为字母拼写完全相同的单词,客观上这个越语词成为一个多义词。例如,越语中的huong,这是从汉音借来的,但是不论从音还是义,它既是“烧香”的“香”,又是“香味”的“香”,还是“家乡”的“乡”;越语中的tai,也是从汉语词借来的,在越语中既是“才能”的“才”,又是“财产”的“财”,还是“材料”的“材”。这种情况在越南语中很多,但是更多的还是一部分保留汉语词的原意,同时又加以引伸,或增加了其他的词义。 例如,越语中的trang,除了汉语词原义的“村庄”、“装束”、“庄严、“妆饰”等意思外,又增加了“页码”、“平整(土地)”、“清理”等词义;越语中的can,借自汉语“干”、“肝”的音,在越语中除了汉语词的原义外,又增加了“干连”、“关系”、“连接”、“劝止”等意思。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汉语借词,同原同词意有很大出入,甚至完全没有什么联系。如“BoYTe(卫生部)”,是借用汉语“医剂部”的音;“VuBaoch1(新闻司)”是借用汉语“报志务”的音。而汉语“困难”的音借到越南语中则成为“坏蛋、无赖”的意思,跟原词义已经毫无联系。 《金云翘传》 谈到中越文化交流,不能不提《金云翘传》(又名“断肠新声”)。这部在越南文学史和肚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典型地反映了中越文化的相互影响,是中越文化交流史上一朵美丽的奇葩。 《金云翘传》(“断肠新声”)是一部长达3000多行的长篇叙事诗,一百多年来在越南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的作者阮攸(1765~1820年)是18世纪末、19世纪末越南文坛上杰出的诗人。阮攸生于越南河静省官春县先田乡。他从小在一个日趋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里长大。青年时代经常与邻里的手工业者交游,也喜欢赶庙会,参加山歌对唱等民间活动。他对民间歌谣、语汇尤感兴趣。这些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较扎实的生活基础。他曾任过封建王朝的武官、知具等职务,并曾奉阮朝皇帝之命到中国朝贡。 阮攸生活的时代,正是越南封建王朝更迭,兵荒马乱的年代。眼见人民群众饱受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盘剥和杀戮,他深感不平。他反对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陷害,他憎恶那班满嘴仁义道德,但却包藏祸心的宦官权贵,憎恶那些丧心病狂、唯利是图的贪官污吏和奸商。他在其作品里,狠狠地鞭答和无情地嘲笑了那班人类的渣滓,同时又表现了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金云翘传》写的是金重与王翠云、王翠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作者着重描写了王翠翘这个善良。聪慧、美丽多才的少女,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里,备受蹂躏、迫害的悲惨历程。京城员外之女王翠翘偶遇风流倜傥的书生金重,两人一见钟情。不幸,王家突遭横祸,倾家荡产,濒临绝境。王翠翘为挽救全家性命,被迫卖身,从此陷入火坑。她拼死反抗过,但终因孤独无援而论为娼妓。幸遇一姓束的书生,得以新生,过上了温暖的家庭生活。但好景不长,又遭宦夫人、束娘子毒计,使她成为一个没有人生自由的奴隶,过着肉体被摧残、精神受虐待的生活。翠翘被迫逃出柬家,结果又陷入两个险恶的人贩子的虎口,再次被卖到妓院。最后遇到起义领袖徐海,才得到解放,报了仇。但是由于翠翘受了胡巡抚的欺骗,不仅使自己再次失去自由,而且断送了整个起义事业,置徐海於死地。深深的愧悔和生活的屡屡打击,使王翠翘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跳海被救活后,与恋人金重团圆,并和妹妹翠云同嫁金重。 《金云翘传》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它通过王翠翘苦难的生活历程,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社会下层妇女被迫害、被侮辱的生活图景,以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还值得一提的是《金云翘传》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虎虎生气的起义领袖徐海的形象。 《金云翘传》的故事,最早见于中国署名青心才人的小说《金云翘传》。它的命名与《金瓶梅》、《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书的取名相似,以书中主要人物的姓,名拼合而成,这是明末清初1一于佳人小说中一部不同凡响之作,当时一再为不同的书坊所刊行,广为流传,其传本在国内外陆续发现的就有13种之多,早在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前就流传到日本,著录于《舶载书目》之中。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越南诗人阮攸作为越南派往中国的岁贡正使来到中国,次年回国,即将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移植为喃字名著《金云翘传》,这是用越南六八体民歌形式写成的诗体小说,不仅在越南家喻户晓,享有盛誉,而且又由哺字翻译成中、英、法、俄、德、日、捷克等国文字,从越南文坛登上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宝座。这种巨大影响,是任何其他才子佳人小说都无法相比的。 关于《金云翘传》,越中友好协会会长裴杞先生1958年为黄轶球先生的《金云翘传》中译本所写的中文序言中说:“越中言语文字关系,经几千年历史,越南古典六八体文艺,如潘陈,花笺、二度梅等传,皆从中传译出;翘传,作者依据中传青心才人内容,运用中国古典崎丽文料,沟作一种越中浑化巧妙文艺,成古典文艺诸杰作中之一,大得传诵,赞赏,而大众普遍,即今日越南文学界在研究和分析的作品。”“阮攸翘传,取材于中国小说,黄先生作品,从越文译出,中而越,越而中,正如人体中之动静脉,循环不息,一气沟通,感得两民族文字有密切大因缘,而两国友谊,正有愈入愈深愈结愈牢大意义。”(“金云翘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北京第1版)这里讲的不仅是《金云翘传》,当然也包括源远流长的中越文化交流史。 青心才人的小说《金云翘传》,20世纪以来,在中国国内几乎是湮没不闻。甚至连“五四”以来开创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巨匠鲁迅、郑振铎等,都未提起过这部小说。1931年,孙楷察先生东渡日本,调查东京所藏中国小说的情况,才又发现了这部著作。但是,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人们误认为《金云翘传》国内已没有藏本。而实际上国内有多种版本分藏于备图书馆和流传于私人手中。这一方面由于本世纪以来,《金云翘传》在国内已经鲜为人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研究、资料工作之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