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主体--译者
翻译主体与翻译成就——谈鸠摩罗什与玄奘的相似性

翻译主体与翻译成就——谈鸠摩罗什与玄奘的相似性[摘要]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主要从文化地位等因素解释翻译问题,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却疏于对文化系统中主观因素的体察。
本文拟从动态的主观因素——翻译主体出发,探讨佛经翻译史上两位大师——鸠摩罗什与玄奘在翻译领域取得成功的相似原因,提出两位译经大师都十分重视译文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是采取了译场的翻译形式,以团队主体的身份,组织和参与翻译活动。
这种团队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翻译成就。
[关键词]翻译主体;团队;鸠摩罗什;玄奘;多元系统理论佛教最早何时传入中国?这一问题尚无定论[1]1,但是佛经在中国的翻译,有一种看法认为始于东汉孝明帝时期。
当时,孝明帝派遣12人出使天竺,其后,邀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一道,并以白马载负经文,东还洛阳,后二僧在此开始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最早的译经活动。
[1]4-5这一佛经翻译活动的开始,逐渐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运动[2]223-234,其后大量的佛经在中国得到了翻译。
谈到翻译,就不得不谈译者,在佛经译者中,在作者看来,鸠摩罗什和玄奘最值得一提。
二人在中国之所以赫赫有名,与他们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鸠摩罗什以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冬至长安,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迁化。
十余年中,敷扬至教,广出妙典,遂使‘法鼓重震于阎浮,梵轮再转于天北。
’法宴之盛,今古罕匹。
虽云有弥天法师为先导,慧远、僧肇等为其羽翼,然亦法师之博大精微有以致之也。
”[3]194关于鸠摩罗什在翻译上的造诣,《维摩诘经序》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的确,他的译文既实现了表征上的可读性,又基本传递了佛经的教化内容,实现了二者的和合统一,可以说鸠摩罗什在尽力挽回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所说的“五失本,三不易”;其实,鸠摩罗什法师的佛教翻译不仅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佛经翻译实践,甚至对汉语言以及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来自于他的译本,像采用很多四字结构的“不可思议”、“大千世界”、“不可思量”等,亦可见其译本的流行程度;之于文学,由于他在佛经翻译中创新地将极具音乐性的梵语文体与中国本土的文体相融合,从而使中国文学文体增添了新的形式。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
从传统的理论视角来看,翻译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工作,译者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
在现代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并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翻译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和个人风格。
翻译主体性的存在意味着译者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操作工具,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选择和判断。
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并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翻译教学中,强调翻译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侧重于规范化的语法和词汇的培训,并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引入翻译主体性的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表达。
翻译主体性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学生需要提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学生需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还涉及到跨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学生需要学会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和传递不同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学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翻译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保证翻译品质的高水准。
对于翻译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从翻译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教材编写和选择方面,需要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文本,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对于改进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翻译主体性,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使翻译教学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一、本文概述在翻译学领域中,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深入进行,译者的主体性逐渐被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将首先回顾“译者主体”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译者中心”理念的提出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一转变对翻译质量、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译者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这一转变对翻译学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和译者中心理念的理解,为翻译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传统翻译观中的地位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一个透明的中介,其任务只是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译者被期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以避免对原文的任意改动和主观解读。
这种观念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而译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译者的主体性被忽视,其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偏好都被视为翻译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被排除在外。
译者的任务被简化为对原文的机械复制,而无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
然而,这种忽视译者主体性的做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因为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意义再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融入到译文中,从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
因此,尽管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被边缘化,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无法回避的。
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译者中心:现代翻译观的发展随着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研究,翻译理论逐渐从传统的“译者主体”观念转向“译者中心”理念。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译者身份和作者形象辨】译者身份

【译者身份和作者形象辨】译者身份一前言文学翻译是跨语境的审美交际行为,译者是文学翻译当之无愧的主角。
近年来我国译论界在关于翻译的主体问题上,正确地强调了译者的作用,这几乎是翻译主体研究的一个共同点。
上世纪90年代初,罗新璋指出:“翻译理论中,抹煞译者主体性的论调应少唱,倒不妨多多研究如何拓展译者的创造天地,于局限中掌握自由。
……今后的翻译理论里,自应有译者一席之地”(罗新璋1994)。
这一号召功不可没。
之后,穆雷曾撰文对翻译主体的特殊人群――翻译家在中国的研究情况,做了详细的回顾和描述(穆雷、诗怡2003)。
许钧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实际上是研究翻译主体即翻译家的一本专著。
应当指出,个别学者在强调译者的时候,片面地认为译者是唯一的主体,从而忽视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其他主体的存在。
我们不妨对译者身份和作者形象做一下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译者的身份如今,译者从传统观念中的奴仆地位一跃而上升为文学翻译行为的一个创造主体。
译者身份问题,是翻译主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译者的身份一向有许多比喻,中国传统译论中对译者最典型的比喻是“仆人”说,或“一仆二主”说。
中外译论中将译者比喻成:舌人、媒婆、戴镣铐的跳舞者、传声筒、应声虫、画家、摄影师、桥梁、摆渡人、协调人、叛逆者、不忠的美人和隐形人等等。
这些对译者的称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观点,既有对译者作用的肯定,也有对译者的误解和对翻译本质的不明确。
为了说明译者的身份,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翻译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
翻译之于人类文化史的作用,非其他精神活动形式所能代替。
翻译对于人类文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越是影响深远的文明,越有渊源,越离不开翻译继承与传播。
人类文化几乎全是靠了借鉴和引用外来语的成果而得以完善和发展的。
外来文化通过翻译,将文明、宗教和政制带给世界人民,原初文明的根苗就这样散布到世界各地,并扎根异域开花结果。
例如,苏美尔人将文明带给巴比伦的闪族人;雅弗人带给希腊人;罗马、基督教带给未开化的民族;拜占庭、瓦利亚基人、南斯拉夫部落带给东斯拉夫人等等(《周边集》1998:423)。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对译者主体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定义。
许钧:狭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而广义上 的翻译主体则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查明建:翻译主体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 文读者,译者是中心主体。 仲伟合:翻译主体性都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译者传统身份的定位
“仆人” “媒婆” “画家” “翻译机器” “隐形人” “传声筒”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一个“听你那 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有下面两种翻译:
1)You listened to what your brother had said, but you are not afraid of people laughing at us. (Jackson) 2)You just listen to your brother ’s dirty mouth, you don’t care that others may laugh. (Shapiro)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两种译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米”的不同理解, 其实也是不同的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在我国南方是 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翻译中自然而然地引用“rice”这 一词,而英美人的主食是“flour”,因此他们在他们 的概念中“米”即“flour”。
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制度法规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
为以更规范的方式开展合作,法律文本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法律翻译方面的探讨往往集中于严谨、规范、专业等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译者在翻译时完全受文本的束缚。
在翻译法律文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充分挖掘文本的专业含义,找准术语在语境中的适用意义,再现源文本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法律文本;译者主体性;文本分类;翻译策略一直以来,译者的主体理论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较少应用于法律翻译研究。
法律文本对语言严谨性的特殊要求使得忠实原则成为翻译过程中的特别强调之处。
尽管如此,译者的主体性依旧贯穿于翻译始终,且对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法律翻译只有通过译者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完成法律信息和约束力量从原语到译语的传递。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各种因素通过译者发生作用,译者在各种因素交杂的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
”7本文将从法律文本的分类谈起,讨论不同类别的法律文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最后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也应适宜,避免过度发挥。
一、法律文本的分类1971年,Katherina Reiss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功能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从而将文本分为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诉求文本,为翻译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基于此标准,所有包括法律文本在内的专用型文本都属于信息文本,但这样分类稍显笼统。
在法律理论中,语言主要具有两项功能:监督管理和提供信息1。
根据这一理论,法律文本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指令性为主;2)以描述性为主,但同时也具有指令性;3)纯描述2。
法律文本的功能主要是做出指令,此类的法律文本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法典、合同、条约和公约等。
第二类法律文本由混合文本组成,它们以描述性为主,但也包括指令性内容,这类文本包括用于司法和行政程序的司法决定和文书,如诉状、请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开箱子的钥匙”
“比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可 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 到头昏眼花,好像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 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严复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译者的创造空间
1. 2. 3. 4. 再造想象 创立新名 语言形式的转换 文体结构的调整
英军胜利地登上了小岛。 a. The British army climbed onto the island successfully. b. The British army landed on the island successfully.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行路难,但人生之路谁都要走。
Some relevant issues
1. 译德 (a translator’s ethics) 2. 忠诚与背叛 (loyalty and betrayal) 3. “开箱子的钥匙” (the key)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1. 译德
“他(指译者)有他应负的责任,他有他应守的道德。 如果负不起应负的责任,不遵守道德,是没有做译者 的资格的。” ——杨镇华:《翻译研究》(1935) Some unseen fingers like idle breeze, are playing upon my heart the music of the ripples. 译文:有些看不见的人物,如懒懒的飔似的,正在我们 的心头,奏着潺湲的乐声。 He leans back, one arm around an upraised knee. 译文:他身子向前倾着,一只胳膊撑在踮起的腿上。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What will we do?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skills/techniques
Guided reading TRANSLATE, TRANSLATE, TRANSLATE!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笔译基础知识
• He bombarded her with questions. • The church frowned on palmistry (看手相)because of its pagan origin. • 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Interests: Literature, (poetry) Translation, Psych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Science, Society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About this course
Pragmatic Translation Science Business Law News Advertisement Tourism Political Propaganda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3. 语言形式的转换
翻译中的再创造是指译者克服字面意义的羁 绊,译出语言的 指称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言内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 语用意义 pragmatic meaning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指称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2.忠诚与背叛
Translations are like women—when they are faithful they are not beautiful, when they are beautiful they are not faithful.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 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 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挫 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A general description is given of a water supply system [now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east of Toulon]
[comprising pipes (between 450mm and 1,250mm in diameter)( totaling a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30kms) (operating at pressure of 20-30 bars over two-thirds of their run.)]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忠诚”与“背叛”
• If my mother had known of it, she‟d have died a second time. 译文A:如果我母亲知道这件事,她一定会死第二次的。 译文B:如果我母亲知道这件事,她一定会气得从棺材 里跳出来。
• ‚Did you say „pig‟ or „fig‟?” said the cat. “I said „pig‟” , replied Alice. 译文A:‚你刚才说的是‘猪’还是‘无花果’?‛那 只猫问道。 ‚我说的是‘猪’‛,爱丽丝说。 译文B:‚你刚才说的是‘猪’还是‘鼠’?‚那只猫 问道。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我说的是‘猪’‛,爱丽丝说。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Change is part of life and the making of character, hon. When things happen that you do not like, you have two choices: You get bitter or better. A. 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塑造了人的意志品德,亲 爱的。当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你有两种选择:要么 牢骚满腹,要么变得更好。 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塑造人的意志品德,亲爱的。 当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你有两种选择:要么痛苦不 堪,要么痛快达观。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You call yourself a translator?
Are you
a bilinguist? an attentive reader? a capable searcher? a skilled (creative) writer?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1. 再造想象
1)审美再造想象 You’ll enjoy relaxed sunny days. Warm, crystal clear lagoons. Cool, green foliage. Waterfalls. Flowers. Exotic scents. Bright blue skies. Secluded beaches. Graceful palms. Breathtaking sunsets. Soft evening breezes. And food that is simply outstanding. 这里阳光灿烂,您可尽享悠闲。置身于温暖的环礁湖边, 湖水晶莹透彻,头顶绿荫如盖,天空湛蓝,身旁激流飞瀑, 鲜花盛开,异香扑鼻。沙滩远离尘嚣,棕榈曼妙,夕阳西 下,晚风轻拂,美不胜收。更有美食相伴,夫复何求!
• 词语、句子和篇章所反应的客观世界。 • “指称意义”并不完全等同于“字面意 义”。 Indian meal 玉米粥 Indian summer 小阳春 American beauty 月月红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指称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His mind swept easily over the whole world including many lands and epochs. 他纵览全球,古今中外,了如指掌。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Tide‘s in, dirt’s out. 有汰渍,没污渍。
(Tide)
The Globe brings you the world in a single copy. (Globe) 环球在手,走遍全球。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2)科学再造想象
A general description is given of a water supply system now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east of Toulon comprising pipes between 450mm and 1,250mm in diameter totaling a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30kms operating at pressure of 2030 bars over two-thirds of their run.
笔译基础知识
பைடு நூலகம்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他是我父亲。
这姑娘是漂亮。 此人是书就读。
笔译基础知识
2013
武汉东湖学院
言内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
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成分之间 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它在语音、词汇、句 子和篇章等层次均有体现。
•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美国高速公路的 一块安全警告标识牌) A:迟到总比丧命好。 B:晚了总比完了好。
笔译基础知识
第一讲 翻译主体——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