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合集下载

不良贷款现状及措施分析

不良贷款现状及措施分析

不良贷款现状及措施分析银行或者小贷公司发放贷款,在收取利润的同时,也承担者一定的风险,例如可能会出现不良贷款,出现不良贷款时,企业要提前做好坏账准备,时间越长,贷款收回的可能性就越小,风险就越大。

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不良贷款现状及措施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不良贷款现状及措施分析不良贷款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总称。

逾期贷款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呆滞贷款是逾期(含展期后到期)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呆账贷款是按有关规定列为呆账的贷款。

不良贷款预示着银行将要发生风险损失。

把不良贷款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

不良贷款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

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还本付息达三个月之久,贷款即会被视为不良贷款。

银行在确定不良贷款已无法收回时,应从利润中予以注销。

逾期贷款无法收回但尚未确定时,则应在账面上提列坏帐损失准备。

长期以来,中国专业银行信贷资金基本上是粗放式经营,不良贷款在专业银行贷款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良贷款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而且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已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很难解决的地步。

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对促进中国银行业务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不良贷款出现的客观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一直不是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一些企业吃银行信贷资金“大锅饭”的思想依然比较严重,信用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倒逼”银行贷款,逃避银行债务。

一些企业信用观念不强,与中国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及其负责人缺乏严厉、有效的制裁措施有关,与企业的偿债能力太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导致企业偿债能力太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如有些企业或项目没有进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结论是不能上,但有些领导却拍着胸脯上了,造成决策失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投入产出率低,经营效益不好;企业的社会负担和其他负担沉重,承担着部分政策性职能,使企业举借的大量资金被用于非生产性开支,等等。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137059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处理方法1.引言不良贷款是指不能为银行创造收益,借款对象出现违约或者经合理预期不能按借贷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付的商业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

不良贷款率则是指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的主要标准。

对于商业银行的分类,国际上尚未统一标准。

从风险程度分类,按照我国2002年开始实行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标准,商业银行贷款可以按照被偿付可能性被分为正常级、关注级、次级、可以级以及损失级五种。

这五种分类也从侧面衡量了还款人的预期经济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意愿。

而后三种贷款损失概率在30%以上,还款的可能性较低,三类贷款也构成通常也所称的“不良贷款”。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我国实行经济转轨之后,积累了数额十分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率,在实施不良资产剥离之前的不良贷款高达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了惊人的23.35%。

这些让我过的的经济完全暴露在金融风险之下,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合理发展,并且对它们在国际上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国内的人民也对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产生了质疑。

经过不懈努力,国内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6年的时候下降到了10%以下,从银监会20xx 年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由2007年的6%迅速下降到了2008年的2.5%,2009年至20xx年之间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在1%到2%之间,20xx年底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为1.96万亿元,与20xx年底相比增加了5290亿元,该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94%,与20xx年年底相比上升0.34%。

其中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同比增加4319亿元,概念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67%,同比增加1.43%。

自2001年以来,随着不良贷款率的逐年下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大幅的提高,到2008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在2008年至20xx年之间。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务,在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个人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银行个人贷款只占全部贷款的 10% 左右, 而发达国家则达到50%以上, 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增加利润和拓展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 也是迎接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

近年来该支行面对资金流动性过剩及盈利压力的困境, 调整信贷结构, 将个人信贷作为其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 支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很快, 但是随着个人信贷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个人信贷风险也日益明显,个人信贷作为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 有效防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法律不健全、银行内部控制不力等原因,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较高。

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在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良贷款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发现的原因,提出了加强诚信意识、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内部控制建设、促进银保产品合作等建议,期望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不良贷款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research about non-performing loans in Individualconsumption credit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Abstract:Personal consumption credit is a kind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business, in the promotion of consumption of our country dweller, driv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is commercial bank assets important component, at present, our bank personal loans accounted for only about 10% of all loans, while developed countries reached more than 50%,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has become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expand the business, increase profits and expand the financial market an inevitable choice, but also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foreign capital bank need. In recent years the branch in the face of excess liquidity and profitability pressure difficult position, the adjustment of credit structure, the personal credit as the future focus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new point of growth, branch of the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but with the constant enlargement of thescale of personal credit, personal credit risk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also, as the bank personal credit future business development focus and new point of growth,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personal consumer credit business of bad loans in the current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redit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law is not perfect, the bank internal control lack, individual consumption credit business in China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has led to some commercial bank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of higher rate of bad loan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e author in this article on China's personal consumption credit of commercial bank non-performing loans causes are analyzed, and according to find reason,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honesty,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o promote the products of bank insurance cooperation proposal, hope for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personal credit busines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business; non-performing loans;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一引言(一)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过度依赖于出口的弊端不断凸显,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和良性发展,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

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表现为资产风险,其中主要为信贷风险,也就是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形成的不良贷款。

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贷款的处理,关系到我国银行业改革和我国的金融安全。

文章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应提出减少不良贷款的对策。

标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信贷监管机制;风险管理一、不良贷款的概念不良贷款是指债务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债务人不能按贷款协议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

具体而言,不良贷款就是银行贷款五级分类中的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次级类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无法保障其足额偿还本息。

可疑类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业,也会造成一部分损失。

损失类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措施和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者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不良贷款存在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原因1.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社会环境,使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2.经济发展周期不稳定。

经济发展会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会随之不稳定。

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提高,且有较好的预期利润,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在经济萧条时期则反之。

各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产生。

3.过度依赖银行贷款。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的流动资金太少,完全依赖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银行贷款又无法按期归还。

这样负债日月积累,形成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4.诚信观念缺失。

拖欠贷款、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商业银行的现象存在多年,而毫无诚信的拖欠者也没受到真正的利益损害,有的甚至还得到好处。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无力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或贷款用途不正当等原因导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不良贷款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不良贷款风险,保护贷款资产和健康经营。

不良贷款风险的主要表现包括贷款逾期、拖欠本息、违约等。

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借款人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当借款人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时,其偿还能力下降,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导致不良贷款风险增加。

2. 贷款用途不正当:借款人可能将贷款资金用于非生产经营性活动或非法活动,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3. 内外部欺诈:借款人或银行内部可能存在欺诈行为,例如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伪造资产抵押等,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增加不良贷款风险。

为了应对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贷前风险评估、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和处置等环节,全面把控风险。

2. 加强贷款审查和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贷款审查,严格把关贷款用途,并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监管和管理。

3.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内部应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建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4. 多元化投放贷款:商业银行应采取多元化的贷款投放策略,降低单一贷款项目的风险,提高整体贷款资产的质量。

5. 风险分散和资本充足:商业银行应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散投资策略和保持充足的资本金水平来减少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6. 建立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不良贷款的及时处置机制,包括通过内部整改、协商延期偿还、转让债权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对银行的影响。

7.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商业银行应充分披露贷款风险情况,提高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的信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对其经营和稳定性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是国内大型的商业银行之一,作为服务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贷款业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着不良贷款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原因分析入手,结合相关数据和经验,提出应对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导致部分企业经营不善,还款能力减弱,贷款风险加大。

国际贸易紧张局势也给国内企业的出口业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不良贷款问题的发生。

2. 金融监管政策调整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在风险管控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相关政策要求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不良贷款的覆盖率和准备金水平。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对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贷款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3. 农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农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不够充分,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等特定群体的贷款风险评估不足。

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在发放贷款过程中由于考核压力等原因,存在审核不严、风险管控不力的情况。

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要加强对不良贷款风险的认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其中包括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评估模型,定期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和风险情况的评估,并对重点客户和行业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服务。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贷款项目的还款能力,还能够促进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3. 提高贷款审查审批的标准在贷款业务审查审批过程中,中国农业银行要严格执行风险防范政策,加大对贷款项目的审核力度,全面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避免因贷款发放不慎导致的不良贷款增加。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化解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化解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与化解金融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资金不足,金融监管不力,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外部原因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原因及体制的原因,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

而国有商业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日益成为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隐患。

多年的改革和实践证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特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

从本质上看,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在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大量亏损额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银行不良贷款的70%;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可以解释银行不良资产剩余的30%。

虽然经过近10年的集中清理和处置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已有所改观,但产生不良资产的体制机制因素并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触动,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因素正阻碍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并继续积累较大的金融风险,危及经济及金融安全。

因此,必须研究采取措施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切实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否则将继续增加未来时期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一)借款人因市场化经营失利而造成的不良资产我国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欠缺是造成此类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

作为借款人的各种企业法人,只要其从事经营活动,就必然会面对多方面的经营风险,而我国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现状,很容易将借款人的经营风险转嫁聚集于银行,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经济体制方面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2、投融资体制的局限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或贷款)”的投资模式。

银行作为一个贷款人,一旦投资失利,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被动地承担了投资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而投资项目的决策部门一般不承担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治理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金融业的来临;研究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显的非常重要。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已有迹象表明贷款人不可能按照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5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是指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呈现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增长快等特点。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相较于1.04%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两家超过均值,农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猛增55亿元,1.02%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均值。放贷颇为审慎的大行尚且如此,中小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不良贷款增长更难以避免。一季度业绩增幅最高的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1.05亿元,增幅7.47%;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则为114.52亿元,比年初增长10.85%。 不良贷款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紧缩过度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第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政府的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持整个银行及金融制度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银行内部控制不严、管理松懈时,如果外部监管此时也没跟上,就会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处罚不严的“宽容性监管(regulatory forbearance)”,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另一因素。第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任何既定的宏观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它们的贷款资产组合在由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构成的坐标系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经营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资产组合越逼近最优点。有许多论著对样本银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该行不良贷款的多少呈显著负相关。 大量的不良贷款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不良贷款的数量和比列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的总利润减去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其次对银行的信用产生影响,而从存款者角度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存款放在一个常常发生坏账的银行。同时不良贷款还会导致国家税收减少,引发金融危机等。 不良贷款的治理主要从5个方面探讨:第一,“债转股”,所谓债转股实际上就是将企业所欠的银行债务转换成股权,即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股东,而企业则由债务人变成持股人的公司,债转股有三种途径: 直接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为银行对企业的股权。 银行将债权卖给第三方,第三方再将债权转为股权。 银行将股权交给资产管理公司(AMC),由AMC管理,再从AMC处获得股息和分红。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债转股”基础上的处置不良贷款的新模式“好资产坏资产”模式,它是指把不良资产转化为正常的资产甚至是优良的资产。银行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把债转股获得的经营不善的企业股权作为资本入股其他经营良好的企业,从而获得该企业的股权,实现坏资产转为好资产的目的。 第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通过把具有流动性的资产从公司的整体风险中隔离出来,使得证券的投资等级取决于证券化的资产本身而非公司的信用等级。不良贷款的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发起人将其所持有的具有一定流动性,可预见未来现金净流入的不良贷款出售给某一特殊目的的实体(SPV),由SPV汇集大量的同质贷款进行组合,以这些贷款做抵押,发行多样化的抵押证券并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一种行为。结合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可以采用财产信托的单托结构,也可以用财产信托和资金信托相结合的双托机构。 单托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由资产管理公司对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筛选,组成基础资产池,2、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组合进行评估,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评级,3、根据评级机构给出的现金流评级,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组合产生的收益权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优先级收益权的规模以现金流评级为AAA级的资产为基础,4、资产管理公司将组成的不良资产组合委托给信托机构,设立财产信托,双方在信托协议中应对信托的存续期限、信托收益权的分类、信托财产收益分配等事项作出约定,并制定资产管理公司为唯一的受益人,享有该信托项下的全部信托收益权。同时还应在协议中约定信托机构将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信托资产的处置清收工作,5、资产管理公司将优先级信托权益分割为等额的份额,可自行或授权信托机构向投资者发售优先级信托权益合同,6、信托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信托财产处置委托协议,委托资产管理公司在信托存续期间负责资产的现金回收和处置。7、其他信用增级手段,包括现金储备账户、超额抵押、回购协议。 双托模式的交易结构:1、资产管理公司挑选合适的资产组成基础资产池,2、由资产评估机构对不良资产包中的资产进行评估,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评级。3、资产管理公司将资产组合委托给信托机构,设立财产信托,双方在信托协议对相关事项作出约定,4、信托机构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发给资金信托计划,5、信托机构依据与投资者订立的信托合同,以信托资金向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优先级信托收益权,该收益权产生的利益用于偿付投资者的投资本息,6、信托机构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信托财产处置委托协议,委托资产管理公司在信托存续期间负责资产的现金回收和处置。7、资产管理公司还可以使用其他信用增级方式,具体做法同单托交易结构。 第三,投资基金模式,基本思路为以商业银行可转换资产为股份发起设立或购买基金,由基金对企业投资,银行对基金持股,将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基金对企业的投资,基金运作规范后,再向其他投资人活在资本市场中转让基金股份,收回银行贷款。具体操作有两种模式,发起基金型,由商业银行所属的风险经营部发起基金;购买基金型,以合理的资金结构为标准,以补充资本金为限额,将若干个同类的资产项目进行整合、加总,确定合理的额度,用不良资产认购基金,或向基金出售不良资产。 第四,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具体如下: 按照权利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的申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集中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监会、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的管理主线上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分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分的弊端。 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降低了工作效率,可从三方面进行改善:1、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方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2、,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3、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关系。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来适度的规避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控制为全过程控制。侧重贷前控制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确实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贷前是好单位,贷后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此只有对贷款进行全程控制才能有效控制贷款的风险。 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监督为硬约束管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立对贷款第一次投入使用的控制制度,建立对贷款日常周转使用的控制制度,建立对贷款单位违约的信贷制裁制度。 第五,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法律意识,培育内部控制文化。内控文化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思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 努力完善公司治理,明确责权划分,加强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可以引进独立董事或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和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不能只注重单一的风险管理,而应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以及包括这些风险的金融资产和资产组合和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算,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 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商业银行要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算模型、风险数据库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内部评估,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制度。 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基础,制度建设要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要紧随流程变革和业务创新,对现行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彻底的就检查、全面整合和完善,强化制度的自我修正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