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的数学——浅议“手”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手指上的数学——浅议“手”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手指上的数学——浅议“手”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手指上的数学——浅议“手”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这双手不但可以用来拿东西,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最简易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妙不可言。无论是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还是“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中,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让学生手、口、眼、脑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此时的数学课堂定当是情趣横生,魅力无穷。

1 巧用“手”记忆计量单位及进率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多种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等。计量单位的进率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将各种计量单位混合在一起之后就更加的混乱,学生回忆起来也不容易。在记忆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时,大多数学生有些同学是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使用时就容易暂时失忆,往往张冠李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用手指来帮助记忆,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记得快、记得牢。

长度单位:可以伸出左手,五指张开,掌心朝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代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五指与长度单位按大小顺序依次对应起来:大拇指是手指的首领,它最伟大,我们把它看作千米,食指第二大,看作米,依次中指为分米,无名指为厘米,小指最小,看作毫米。同时规定: 1 个小指缝表示1 个“0,”表示进率是10。而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大指缝表示3 个“ 0,”表示进率是1000。这样,在计算长度单位进率时,如果大化小,隔几个小指缝就在“1的”后面加几个“0,”大指缝加3 个“0,”小化大则反之。如想知道米和毫米的进率,食指和小拇指之间有3个间隔,就在1 的后面加3个0,就是1000,所以1 米=1000 毫米。

面积单位:用5 个手指分别代表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不过,这次食指要与中指尽量分开,与大拇指靠在一起,这样依然用距离的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即公顷与平方米间的进率是10000,而其它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这种特殊的手形帮助记忆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多了,从而使记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变得很轻松。

质量单位:可以伸出左手成ok 状,从小拇指到中指分别代表克、千克、吨,他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1000,这样就比较容易记清楚如何去转化了。

记忆时用手指表示单位,用指缝表示单位间的进率。手指与指缝无形中构成了方便、实

用的进率表。借此,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或验证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在应用时,偶尔遗忘就可以信手拈来,用手指进行联想,从而对所学知识较好地进行巩固与掌握。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记忆深刻,不易再忘。建立直观表现:利用手的直观性,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单位的实际大小呢,比如指甲的厚度约1 毫米,宽度约1 厘米,张开大拇指与食指,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约1 分米,两手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平伸,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约1 米。指甲面的大小大约是1 平方厘米。指甲头的大小大约是1 立方厘米。左右手拇指、食指围成的图形大约是1 平方分米。左右手所有手指相对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是1 立方分米。如果记住了这些知识,在估计物体的大小、填写合适的单位时学生就有参考依据。

2 巧用“手”提高计算能力

几乎每个民族最早都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是因为人类计数时自然而然地首先使用的是十个手指。几乎所有的人,对10 以内数的认识都是从手指开始的。手指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挥手的学具作用,能有效提高学困生的计算能力。

2.1 借助手指认识10以内的数。孩子刚入学,对10以内的数基本都有直观的认识,课堂上,借助手指帮孩子建立对数字的直观认识以及10 以内数的组

成,简便快捷。如学习5 的组成,可以伸出5 个手指,然后依靠控制手指间的距离把5 个手指分成两部分,边分边说:5 可以分成1 和4,1 和4 组成5;然后再分,接着说:5可以分成2和3, 2和3组成5……

2.2 借助手指计算退位减法。今年我任教二年级,在教学两位数退位减法时,我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居然20 以内退位减法不会算,我只好教他借助手指进行退位减法,如计算73-18,个位3-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用13-8他不会算(手指不够),我就教他用10-8 等于2(可以用手指),再用2+3=5,采用这种方法,他终于能计算退位减法了。

2.3 借助手指记乘法中的进位数。加法中的进位数一般不超过3,不论是在算式中写进位数,还是手指记或是心算都很方便。而乘法计算,特别是在两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太多,尤其是第一个因数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字相乘时,乘的过程中进位的数字不写容易造成忘记,写在题上或旁边都显得太乱,所以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因此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巧用左手来记乘法计算中的进位数,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具体方法如下:将左手自然张开,面对掌心,从小拇指数起,伸一个记数1,伸二个记数2,依次类推,伸五个记数5;

然后从大拇指数起,伸一个记数6,依次类推,伸四个记数9 。这样,便于我们记忆,有效帮助进行计算。

2.4 借助手指巧试商。在计算除数是二、三位数的除法时,当除数接近半数时,看作“整十”、“整百”数试商,调商次数较多,一般看作半数试商。为了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我们可以用左右手记积法帮助我们记住15、25 乘10以内的乘积。

方法是:将左手自然张开,面对掌心,从小拇指到大拇指分别记上15 乘以一至5 的成积,然后从食指到小拇指分别记上15 乘6 至9 的乘积,这样除大拇指外,每个手指上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50,我们只要记住30、45、60,就能很快指导其他各积,同样的方法也可将25乘10以内数的乘积记于右手,帮助提高记忆,从而减少试商的次数,有利于提高我们计算除法的能力。

3 巧用“手”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枯燥、乏味,很多时候,我们要准备合适的学具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根据教学内容,发挥手的学具作用,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巧妙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游戏,能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3.1 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在学习线段、直线、射线之后,我设计了一项活动:通过肢体动作进行猜谜语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内容是:两只胳膊端平,“握住拳头”学生马上猜出“线段”,两手放开,学生猜出答案“直线”,一手握拳头一手伸开,学生猜出是“射线”。学生对这样的猜谜语游戏很感兴趣,游戏形象直观地揭示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区别,即无端点、两个端点和一个端点,游戏过后,学生就对概念熟记于心。

3.2 拼组锐角、直角、钝角。学习了角的分类,用手指当作活动角,方法是:两个食指相对,两指接触的地方当作角的顶点,依靠调节两手指的位置演

示锐角、直角、钝角等各种角,方法很简洁、易操作,能在简短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

3.3 强化对“倍”的认识。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拍手游戏:我拍几下,要求学生拍手次数是我的2 倍。这里表面看是下一个信息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内容,实则是让学生充分感知2 倍就是2个几,3倍就是3 个几。既进一步突破重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后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打下了基础。

3.4 熟记数位顺序表。在学习了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之后,要想正确读写数必须正确

熟记数位顺序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手指来帮助记忆。伸开左右手,面对左掌心、右手背,左手为整数部分,右手为小数部分,两手之间有一个小数点,左手小拇指为整数部分的最低位个位,计数单位为个,无名指为十位,向左依次类推百位、千位、大拇指为万位,大拇指左边可以延续;右手大拇指为小数部分的最高位十分位,计数单位为十分之一或是零点一,小拇指右边可以延续,向右依次类推为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每相邻两指表示的计数单位之间进率为10。

4 巧用“手”探索规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规律的探索是借助具体事例、通过观察、比较逐步发现的,然后通过练习加以模型化,我们从而掌握应用。这些规律有的比较深奥,有的难以识记,比如《植树问题》,在这一数学模型中存在着三个规律:一种情况是“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一”;第二种情况是“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一”;第三种情况是“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有些同学对就不太明白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不太明白到底是应用哪种规律来解题。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双手来观察手指与手指缝的关系。伸出

5 个手指,看看5 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隙呢?

4 个手指之间呢?3个手指之间呢?2 个手指之间呢?手指的数量空隙的数量

有什么发现呢?学生不难看出:手指的数量总比空隙的数量多1。很容易体

会到:手指指数=手指间隔数+1,然后运用到植树问题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摆弄手指,先提炼出数学模型:两端都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1,接着推广到植树问题的另两种情况:一端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树的棵数二树的间隔数-1。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手指直观、形象,一直没有离开手,还可以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锯木头、数楼梯、钟打点等有间隔的实例。通过这种直观学习,学生只要搞清楚手指与间隔之间的联系,每次应用有困难时,都可以借助手进行联想,手无疑对我们的有效强化、存储这一规律起到积极的作用。把手指引入课堂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可以突破认知难点。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的特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起的功效远远不止如此,手上的秘密还有很多呢,期待着老师们更好的去发现、去利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68分,总体来看,成绩只能算一般。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与三角形全等、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的运用-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的运用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不能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提炼数学思想和方法,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遵循数学思想渗透的自觉性、可行性和反復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一、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了解了二者的关系,懂得数学思想是宏观的,而数学方法则是微观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所以小学数学通常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集合、对应、分类、函数、极限、化归、归纳、符号化、数学建模、统计、假设、代换、比较、可逆等思想方法。教学中,要明确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本质之所在、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1、备课:研读教材、明确目标、设计预案,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适合渗透哪些思想方法一无所知,那么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在教材里明显地体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只见直接写在教材上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要进一步钻研教材,

2019年秋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边 一、新课导入 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 2、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二、学习目标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研读一、认真阅读课本(P63至P64“探究”前,时间:5分钟) 要求: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角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研读二、认真阅读课本( P64“探究”,时间:3分钟) 要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游戏:用棍子摆三角形。 检测练习二、6、在三角形ABC中, AB+BC AC AC+BC AB AB+AC BC 7、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路线。路线最近,根据是:,于是有: (得出的结论)。 8、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2)5、6、11 (3)5、6、10 研读三、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5分钟) 要求:(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三、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 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要有完整的过程啊!) 解: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强化训练 【A】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4577-29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 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 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 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 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 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少数学生不上进,基础特 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 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从平方根于立方根说起,学习有关实数的有关知识,并以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文/达娃央宗 数学教师要关注什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为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生活中去搜集相关资料,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我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前一天让学生看看在生活中除了学过的整数外,还有哪些数。第二天,在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有学生在数学书的背面看到单价是4。03元等,这时,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并说明课前预习能让我们提前了解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注重活动的尝试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个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常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况:

(1)让学生进行“1分钟写字比赛,看谁在1分钟内写的字数量最多?”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工效”。 (2)“根据你1分钟的写字数量,能算出5分钟能写出多少个字吗?”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初步认识什么叫“工作总量”。 通过尝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具有了同化作用,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三、注重学生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归纳,以帮助学生系统的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对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讨论、去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也可以是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具体的感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出示例题:“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9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然后让学生去自学,讨论交流。 (1)自学:例题中求的是什么?标出应用题中的“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2)讨论:什么叫工效、时间、工作总量?找出这三者的关系。 (3)交流发现:①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②求工作总量必须知道工效和时间;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效,可以求出时间。 同学们通过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探讨,找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促使学生们更好的学习。 四、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不少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三章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第十五章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方法: 本学期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情况及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高新一中八年级数学上册自学导案(8)(20200921052736)

课题:第五章复习与回顾 、本章知识网络框架图 [来源:学&4&网Z&X&X&K] 二?知识点回顾 (一)、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___________ 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的 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水平的数轴叫 _______ 或 ,竖直的数轴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 。两坐 标轴的交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_________ 。坐标原点可以表示为_______ 。 2?点A (2, -3 )的横坐标是__________ ,纵坐标是__________ . 3. 图1中多边形ABCDE各顶点坐标分别是: 4. 根据以下点的坐标,请在图1描出下列各点的位置: A' (-3,4 ); B,(-2,-1) ; C' (3,3) ; D' (4,-2) ; E (-1,3) ; F' (2,-3)) (三)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符号特征: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1,3)在第 __________ 象限,点D(-3,-5)在第_________ 象限, 点C( 2, 2) 在第__________ 象限,点D(4,-2)在第 ________ 象限,点E(0,2)在_______ 轴上,点F( -3, 0) 在___________ 轴上. 3. 已知坐标平面内点A(m,n)在第三象限,那么点B(n,m)在第_______ 象限 4. 点P (a,b)在第三象限,则ab 0 [来源学科网 5. 如果ab>0,a+b<0, a |b ,那么点P (a,b)在第_______________ 象限 6?点P在第一象限,且横坐标与纵坐标的和为3,写出两个符合条件的点:____________________ 7?点B(a+3,b-1)在x轴上,则b= ;在y轴上,则a= ;在原点上,则a= 且b= (四)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1?点M(a,b)到x轴的距离是_______ ;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 ; 点A(-2,3)到x轴的距离是___;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 ;[来…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则点P的坐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P ( a+ 5, b —2)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贝U a=___, b= 4. 已知点P位于y轴左侧,距离y轴3个单位长度,位于x轴下方,距离x轴4个单位长 度,则点P的坐标是 _____________ 5. 若点A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1,则点A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 (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行线的坐标特征: 1. 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的______ 坐标都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相同; 反之: ____ 坐标相同的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于x轴, ____ 坐标相同的点所在的直线平行于y轴. 2. 如果同一直角坐标系下两个点的纵坐标相同,那么过这两点的直线( ) A.平行于x轴 B. 平行于y轴 C. 经过原点 D. 以上都不对 3. 若点A (-2,b )与点B (3, 4)所在的直线平行与x轴,贝U b=( ) A. 4 B. -2 C. 3 D. 0 4. 若点A (a+1,a+3 )与点B (3, 4)所在的直线平行与x轴,则a=( ) A. 4 B. 3 C. 2 D. 1 5. 已知M( 2,-3 ), N(-1,-3)则直线MN与x轴,y轴的位置关系分别为( ) A.相交,相交 B. 平行,平行 C.垂直,平行 D.平行,垂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2012-09-29 19:45市一小卢家清[博客]4088 字, 阅读3865, 评论1 本文收录在604370: 教学9269: 教学随笔(1022)601116: 教学随笔(1022) 新课标有了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划 竹林中学刘玉洁吴可可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学生不了解,从原科任老师处得知:优生不多,但后进生却较多,有不少学生不上进,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

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三章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第十五章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高新一中八年级数学上册自学导案

☆ 高新一中八年级数学自学导案 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课本,发现新知,明确 1. 通过阅读课本,你认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哪个问题难理解?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想使你的能力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精研课本,参考教辅,探索新知。 1. 通过研读课本,你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本节所出现的新概念吗?它和所学的哪些知识有 联系? 2. 通过研读教辅,你对新概念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理解新知,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的例1,然后和课本解答进行比较,找出差距。 2.完成课本的“随堂练习”和“议一议”。对本节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八年级(上)数学教学目标整理

八年级(上)数学教学目标整理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1)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 知道二次根式与数的开平方运算之间的联系,体会二次根式是数、代数式及其运算的发展; 2. 理解a 有意义的条件,理解a a =2 ; 3.会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确定二次根式里被开方数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a 有意义的条件,掌握a a =2. 16.1(2)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3、4,会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16.2 (1)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经历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通过化简二次根式,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方法. 2.会判别最简二次根式,会化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会判别最简二次根式,会把不是最简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6.2(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同类二次根式的含义,会判别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 2. 通过与同类项类比,体会类比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6.3(1)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在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分析、概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16.3(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在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法则的学习中,渗透类 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16.3(3)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初步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 会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 §16.3(4)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化因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体会类比、化归的数学思 想方法,会解系数或常数项含二次根式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 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17.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识别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会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实际、从实际问题产生的过程,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与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理解用试验的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17.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 ——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直接开平方法与平方根运算的联系,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基本的运算能力;

高新一中八年级数学上册自学导案20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回顾复习,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重点学习了。 2.上节课的老牛和小马的包裹谁的多的问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x-y=2 一x+ 仁2(y-1)①到底谁的包裹多呢?② 这就需要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本节重点研究的问题: (1.)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初步体现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 思想,从而“变陌生为熟悉” 二、精研课本,参考教辅,探索新知 (一)实践探索,感悟新知。 1. 自学课本P221的引例,注意以下说明。 我们大家知道二元一次方程只需要消去一个未知数就可变为一元一次方程,那么我们发现:由①得y=x-2 由于方程组相同的字母表示同一个未知数,所以方程②中的y也等于x-2,可以用x-2代 替方程②中的y.这样就得到大家会解的一元一次方程了. 2. 完成课本P221例1、例2,并与课本比较。 解:解: r [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53588613.html,] (二)归纳提炼,形成概念。 1?上面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主要步骤有哪些? (1)基本思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主要步骤是: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 来,②将这个代数式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 次方程式。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④把求得的一次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求得另一个未 知数值,组成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解题步骤概括为三步即:①变、②代、③解、 2. 请同学们把一次函数的定义多读几遍,再通过研读教辅,你对新概念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 识?

(完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班数学的教学工作。八年级应该说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数学学科来说,不仅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大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八年级也是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素养,养成良好学习方法的时期。因此,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合理利用“雅趣课堂”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学生仍然缺少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三角形

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和角,要求学生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探索三角形以及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通过多提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轴对称 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主要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引导学生分析法则、公式的结构特征,熟练进行运算。本着多方法、高要求的原则,鼓励学生找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相关知识。 第十五章、分式 通过与分数的对比引入分式的概念,通过与分数运算的类比引入分式的运算、分式的变形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为今后继续学习数的运算、解方程等奠定一定的基础。教授本章知识所用的类比、转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于数学大众化的推进有着积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了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增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所以,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来说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

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 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仅仅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能够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