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论魏源、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之中西教育内容观

论“ 魏 源 、 张之洞、 康有为、 蔡 元 培 ”之 中 西 教 育 内 容 观
( ,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 ; *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
任革新 - 刘光义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 要] - - 鸦片战争爆发, 列强入侵, 国人惊醒。面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 0 华夷之辩, 华夷之 防0 喧嚣尘上。教育 界究竟 该如何面对发展的西方文明?无数鸿儒呕心沥血, 本文以地主阶级改革派 1 1 魏源、 洋务 派 1 1 张 之洞、 维新派 1 1 康有 为、 民主派 1 1 蔡元培为代表的四大派的0 中西0 教育内容观进行研究。 [关键词] - - 魏源; 张之洞; 康有为; 蔡元培; 教育内容观 [中图分类号] 2,,,- - [ 文献标识码] 3- - [ 文章编号],//4—./56 ( *//7 ) /,/ —/,78 —/* - - 近代史上, 当西方文明以最野蛮的方式 震撼保守的 古中 华的封建的大门之后, 希望自己民族继续得 以体面存在 的中 国人, 在暗淡 地前途渺 茫地历 史环 境中, 不得 不对 自己 民族 前途从新做一番 考虑, 他 们期望 0 图 存0 , 期 待0 图 强0 , 无数 志士仁人, 以 满 腔悲 愤的 心情 呼出0 我 以我 血荐 轩辕 0 的 声 音, 他们 思求变新, 探求改革。教育首当其 冲, 在对 西方文明 与中华文明冲突日见显著的情况下, 数无数 有识之士开 始觉 醒。魏源最先醒悟, 警 唤 国人 0 睁眼 看世 界0 , 倡导 0 师夷 长 技以制夷0 的教育主 张, 以张之洞 为代 表的洋 务派 从中 西主 客体关系出发提出0 中体西用0 的教育内容观随之而出, 当康 有为等试图 探求 一种0 即 肿即 西, 中西 兼学 0 的 教育 内容 观 时, 他们不得 不局于自 己政治 上的 阴影草 草收 场, 中西 文化 教育内容观的冲突在 直至蔡元 培的 时代得 以超 越, “ 中 西融 合, 择善而从 ” 正是这一伟大的教育主张, 冯友兰老先生 誉称 蔡元培为 “中国现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 。 一、 “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教育主张 “师夷长技” 说建立在 鸦片战争 失败原 因的分 析的基 础 上, 魏源认为西方战胜 中国的主要原因是西方 “ 坚船厉炮” 等 “ 长技” 的结果, 为此 “ 师夷 长技” 才能 “ 夷 制” 西方 列国的 入 侵。 “ 师夷长技” 是 继林则 徐 “ 师夷” 思 想的 发展, 林 则徐 提 出 “ 日日使人刺探军 事, 翻 译西 书, 又购买 旧洋 船; 使士兵 演 [ ,] 习攻首尾, 跃中船 之法” 的师 夷思想。 魏源 提出的 “ 师 夷长 技” 主要集中在军 事科技与 军事教 育等方 面, 他 说: “ 师夷 长 [* ] 技有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 兵之法” 。 可见魏源 在军 事、 科技教育 是主 张 “ 师 夷” 的。 魏 源在 其 编 写 的 《海国图 志》 中明确主 张学 习西 方文化, 着 重对西 方 “ 天文 学” 与 “地 理学” 等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探 讨且探求了其在中国 的发 展之路, 开辟了封建时 代教育内容改变的 新时代。为了 破除 保守的封建教育体制对西方文化的排斥, 魏源对 “ 师夷” 的必 要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同时也对封建科举 教育进行了 深刻 剖析。他在 《圣武记》 十二卷中指 出 “ 当世士 大夫, 徒知 侈张 中华, 未睹环瀛 之大” “ 儒 者著书, , 惟知 九洲之 内, 至塞外 诸 藩, 则若疑若昧, 荒外诸 服, 则若 有若 无” 。痛 指朝 廷诸士 大 夫, 封 闭自守, 自以 为大, 对外 部世界 一无所 知, 对 英国通 商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

论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的影响作者:张粟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9期【摘要】“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学制,开启了中国教育史新纪元。
该学制制定过程中,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其有深刻影响,所以学制内容既继承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又不乏对国外教育思想的借鉴和吸收,故该学制实施虽在清末,其影响却远超清末,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癸卯学制;影响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一生结缘于教育事业,中国近代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制定有重要影响,并通过该学制的实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教育发展,本文就张之洞教育思想对“癸卯学制”制定的影响略做论述。
一、强调封建伦理纲常(一)以“忠君爱国”为核心张之洞受儒家教育思想影响,极重视“德”之传统,其教育思想核心便是“忠君爱国”。
《劝学篇上·内篇·同心第一》提到:“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很明显,他把“保国”作为“保教”和“保种”的前提,通过“保国”达到“保教”和“保种”目的。
所以又写道:“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为第一要义。
”在“忠君爱国”教育思想引导下,制定《奏定学堂章程》时,“立学宗旨”一栏明确指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突出该学制对忠君爱国伦理道德的强调,后人总结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中学”是核心,即用四书五经等中国文化最基本内容,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社会制度等特征;“西学”是手段,用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服务清末新政,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捍卫清王朝统治。
“中体西用”是“癸卯学制”办学总方针,是新旧杂糅,中西调和的教育思想,惟有其新,才使改革具有实际意义;惟有沿袭其部分旧,方使改革能够顺利实行,表现了张之洞对旧学的执着和对西学利用的教育心态。
张之洞的《劝学篇》与实业教育思想述评

“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其 概括 为 “ 中学 为体 , 学 为用 ” 述 的却 被公 认 为沈 西 表
国存 中学 , 不得 不 讲西 学 。然 不 先 以 中学 固其 根底 则
寿康 1 9 8 6年 l 0月 在 《 国公 报》 表 的 《 万 发 匡时 策 》 一
用 ” 内涵 , 着 重 阐述 其对 我 国 高等 教 育 改 革 的影 响 。 的 并 关键词 : 中体 西 用 ; 等 教育 ; 革 高 改
一
、
“ 体 西 用 ” 想 的 产 生 及 内涵 中 思
是 立学 宗 旨。∞ ”
“ 中体 西用 ” 是洋 务运 动 时期 的核 心 教育 思 想 , 它 产生 于西 方列 强 走 向 帝 国 主 义 的 l 9世 纪 6 O年代 到 2 0世纪初 。面对 外 来 的军 事 侵 略 和 文化 上 的 西 学 东 渐 , 清 内部 的封建 专 制 统 治集 团 出现 了分 化 。 以奕 晚
医, 声光化 电 , 艺也 。 可见 , 所 说 的 西 政并 不 是 西 ” 它 指 西方政 治制 度 , 是 教 育 、 通 、 政 等 行 政 措 施 。 而 交 财 西史则 与 中国历史 相对 , 并不重 要 。 在 中学与 西 学 的关 系上 , 之 洞 主 张 “ 欲 强 中 涨 今
议 。圣人 之所 以为 圣 人 , 国 之 所 以为 中 国 , 在 于 中 实
此 。 所谓 “ ” 旧学 为体 ” 是 把 “ 书” 五经 ” 为 政 就 四 “ 作 治 思想 的主 体 , 可称 之 为 “ ” 是 不 可 变 的。 至 于 也 道 , 西学, 是西政、 艺和西史。“ 艺兼 学 : 校 , 则 西 政 学 地 理, 庶支 , 赋税 , 武备 , 例 , 工 , 商 , 政也 ; 律 劝 通 西 算绘 矿
中体西用学习四方的政治制度

中体西用学习四方的政治制度概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
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
“西学”为“中体”服务。
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
历史背景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内容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之洞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张之洞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他作为“中体西用”理论的集大成者,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学,并意识到要引进西学、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这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论文的根本目的是在客观认识历史的基础之上,探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意义。
本论文基于张之洞教育思想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活动,探索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充分挖掘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张之洞一生当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未越出“中体西用”这一思维模式,因此本论文以“中体西用”为逻辑主线,将张之洞教育思想问题分为背景和基础、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三大板块来探讨。
其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
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的历史环境、晚清的政治及教育改革困境以及晚清的社会教育状况等三个方面;其思想形成的基础包括政治层面的忠君爱国、持守君臣之纲等思想以及道德层面的义利兼顾、慎独中庸等思想;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形成基础。
其二,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根据其思想的鲜明特色,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中体西用”核心理论的提出部分论述了中学的内涵、西学的内涵以及中西学的关系;新型教育制度的构建部分论述了新学制的厘定、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学部制度建设;近代新教育的推行部分论述了张之洞的教育目的论、学制系统论、课程教学论和师资论;张之洞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实施路径。
其三,张之洞教育的实践。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张之洞一生之中比较重要的、有影响力的且反映其教育思想理论的实践内容。
张之洞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创办尊经书院、广雅书院和两湖书院;张之洞晚年时期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创办自强学堂、设立湖北学务处和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实践同时也是其“中体西用”理论的现实体现。
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

聚焦教育JUJIAOJIAOYU浅析张之洞教育思想的影响胡 琴(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张之洞作为清朝晚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身成就无数,也饱受争议。
世人提到张之洞,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张之洞一生的政治成就,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史学家的眼中容易被忽视。
基于此,从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以及评价来论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借鉴一、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1.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
早期,张之洞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植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表现为忠君、爱国,呈现出一定的保守主义。
在这一时期,他任职四川学政等职务,主张新办书院,大力求经讲学,整顿学风,提拔有真正实学的人。
早期“通经致用”的教育观最早体现在他的《书目答问》《輶轩语》两本书中,他主张用“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整改当时汉学、宋学互相争论的教育现状。
他提倡汉、宋两学各有所长,应互相正视并以儒经为据点互相补充,主张在儒学内部进行调和,并提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
前期清朝的书院只注重考课而非讲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实际脱节,因此他开始引导书院讲学,提出:“经义以通大义为主,不取琐屑;史学以贯通古今为主,不取空论;性理之学以践履笃实为主,不取矫伪;经济之学以知今切用为主,不取泛滥”。
他主张书院教育培养“体用兼备”人才,“令守道之儒兼为识时之俊”。
2.中期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张之洞的教育思想逐渐转化为“中体西用”。
他主张将国外的教育方式与旧的科技制度相结合,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典型的洋务教育思想。
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开始意识到“通经致用”的教育思想并不能挽救清王朝的衰落,也不能使国家致富,他的教育思想开始由“经世”向“中体西用”转变。
所谓的“中体西用”就是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封建体制不变,学习西方的技术取长补短,增强自身国力,弥补封建体制的不足。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摘要:晚清社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进入中国的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
与大刀长矛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中不断遭受冲击。
面对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各阶层都提出自己的救国之策。
张之洞作为一名统治阶层的封疆大吏,更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竭尽全力。
而从京城清流派到地方大员的角色转化,让张之洞更以务实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
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又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简言之就是“中体西用”。
关键词:中体西用张之洞变革之道一八九八年三月张之洞撰写《劝学篇》并印行出版。
针对康梁以古托今的改革方案及顽固派极力反对变法的态度,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有调和意味的改革方案。
他主张变法,但是有自己的限度。
他认为守旧派与改革派都走进了极端“旧者因噎废食,新者歧多而本亡。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1],因而社会思想被搅得一塌糊涂,旧者“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新者“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
而新旧两派相互攻击“交相为愈”,各种学说使知识分子摇摆不定,“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由此使得上下不同心,可能会造成祸乱。
“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2]为使变法新政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使知识分子端正思想,他由此作《劝学篇》。
《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3]内篇9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等”,外篇15章讲兴学校,变科举,译书等以开风气。
全文的宗旨是通常所说的“中体西用”。
这一思想在近代广受争议,守旧派自大,不通外情,认为中国文武之道皆善,不必学习西方,因而反对他;激进者认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是为维护纲常名教,阻碍中国的发展,《劝学篇》是历史的倒退。
然而作为一种处理中西文化冲突的模式,“中体西用”并非像其批评者所说的那样一无所是。
作为一个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纲领,“中体西用”并非张之洞所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摘要:“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之洞是这一
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劝学篇》。
“中体西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武器登上历
史舞台,没能拯救濒危的封建王朝,却间接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劝学篇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中体西用”自“师夷”之风渐露端倪。
先进地主阶级发展这一风气,林则徐是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促进了学
西历史潮流的形成。
19 世纪60 年代以后,西学日盛,中学之根本无法撼及,两
者间结合提上议程。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学之伦常名
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最早揭示这种思想。
1895 年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概念。
次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至此,“中体西用”渐已成形。
1898年4 月,张之
洞作《劝学篇》,系统地论述“中体西用”思想。
二、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其《劝学篇》得到系统论述,为践行这一教
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持。
面对当时新旧冲突、西学渐盛、顽固势力抵制西学的局面,他作《劝学篇》“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
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
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张之洞将“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归结为“其表在政,其裹在学”,他特别重视教育,在此表现特别突出。
他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强调“中学”
是主体,是学“西学”的先决条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
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
“中学”内容有“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治、地图”。
“四书”、“五经”是“中学”的核心。
学习“中学”的要求“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
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
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
斯其
有益而无害。
”即以“中学”为先导,为本。
“西学”是辅助,内容有西政、西艺和西史。
书中写道“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点,西艺也”。
文中还涉及游学、仿西设置学堂、改革学制、广译等。
他引进西学的原则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
”也就是说,只要有益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封建纲常的“西学”,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学习。
即以“西学”为补充,为用。
在具体实践中,“中学”与“西学”是如何结合的呢?他指出:“十五岁以前诵
《孝经》、四书、五经正文, 随文解义,并读史略、天文、地理、歌括、图式诸书
及汉唐宋人明白晓畅文字有益于今日行文者。
自十五岁始,以左方之法求之,统经史、诸子、理学、政治、地理、小学各门, 美质五年可通,中材十年可了。
若有学
堂专师,或以此纂成学堂专书,中材亦五年可了,而以其兼习西文。
过此以往,专力讲
求时政,广究西法。
其有好古研精不骛功名之士愿为专门为学者,此五年以后博观
深造,任自为之。
”
他还强调“会通”即“中体西用”,“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謷,若不通其意,则
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
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
”在处理“中体西用”关系时,不仅表
现了他极力维护封建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考虑时局,希望通过“换个新装”达到预期教育目的,造就封建士大夫加会通外事的综合人才,最终实现保社稷之
目的。
三、对“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张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却要剔除里面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成分,主张向西方看齐,却
放不下封建伦理纲常。
“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1)打破了顽固派思想禁锢,让西方先进文化得以传入,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思想得以流入,促进人民大众的思想解放。
(2)在当时西学东进情况下,当时许多激进的
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
(3)“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自我改制,而不是依靠外部势力,体现了“自强”精神。
(4)主张广设学堂、广泛翻译、广泛阅读,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
“中体西用”思想也有其不足。
首先,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维护封建
统治,试图阻碍历史的进步。
其次,对于当时的维新变法造成了很大打击。
另外,后期它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的发展中,反而成
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183-184.
[2]马治国.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20-23.
[3]王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教育时空,2009:176.
[4]苍向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2008:53-54.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