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现象实验报告h

磁现象实验报告h
磁现象实验报告h

《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探究报告姓名:探究1:磁体能够吸引桌上的哪些东西?

结论:磁体具有吸引的性质。(说明磁体具有性)

探究2:磁体各部分的吸引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磁体两端的磁性,中间磁性。

探究3:磁体的两个磁极如何命名的?

实验方法:

注意:不要让磁体靠近它。

实验结论: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总是指向方向。且指南方的是极,指北方的是极。(说明磁体具有性。)

探究4: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异名磁极相互。

探究5: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

实验过程:

能够被磁化的物体有:。离开磁体后磁性不易消失的物体有:。

课堂练习:

1、磁体上的两端,叫做磁极。让磁体自由转动,静止下来后会一端指南,这个磁极叫,又叫;另一端会指北,叫。又叫。

2、,这种现象叫磁化。物体被磁化后,靠近磁极的一端被磁化成磁极。

3、磁体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磁悬浮列车原理:。

4、以下实际应用中没有用到磁性材料的是:()

A、录音磁带;

B、电话磁卡;

C、VCD光盘;

D、收音机喇叭

5、如图所示,,甲为条形磁铁,乙为铁棒,

在图示情况下不会吸引的是[ ]

6、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吊着一块铁块,将条形磁铁水平向右逐渐移动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7、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的下端为S极且正处于水平位置的大条形磁体N极的正上方,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和小磁针逐渐向右移至大条形磁体S极的正上方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是[ ]

A.不断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C.不断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8、下面情况中,能断定钢棒原来就有磁性的是 [ ]

A.将钢棒的一端靠近磁铁的一端,两者互相吸引;

B.将钢棒的一端靠近磁铁的一端,两者互相排斥;

C.将钢棒放在磁铁附近,钢棒会被磁化;

D.将钢棒靠近铝物质,两者既不吸引又不排斥。

9、根据所学的知识,你可以想出什么办法检验一根钢棒是不是磁体。

方法一:

方法二: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反思

篇一: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 一名年轻教师的课后感想 临沧 市一中物理教研组李芳 时光 飞逝,转眼间,我步入教学岗位已经接近三年了,在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一名教师的巨大角色转 换中,在学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注重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的提高、注重反思教学中的缺漏、注意做好对学生和引导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但毕竟经验 不足、能力有限、应变能力还很欠缺,教学中还是经常快乐并失落着。 对于 一名教师来说,每上完一节课,都会有很多感受,有源于 传授 知识的喜悦、有对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对课中遗漏每个细节的遗憾、有对 部队学生有厌学情绪的不解、有对没有处理好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沮丧、有对课堂效 率不高的忧虑 本节 课我试图改变这种弊端,在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按照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演示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 学。试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例如在引 入新课时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当探索多次失败时, 启迪学生要持之以恒;当探索成功时,则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问题的思路。把学生从纯知识的 学习导向知识、能力、思想的全面发展。 首 先,开始时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个问题上 我做的还很不够。有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 其 次,课堂中还是没做到敢于“放”,善于“引” 。这堂课在学生探究方法上和时间可能不够 的问题上会比较突出,三个探究实验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科学引导密切相关。 如果“放而不引”,流于形式,不仅教学时间不够,学生也可能“玩无所获”,如探究“电磁 感应现象”实验、“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次数较多,操作中易出现 如电路故障、方法不合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 完成学习任务。 最 后,我对初中物理教材和高中物理教材的研究还不够透彻。 篇二:电磁感应教学反思 高二物理《电磁感应现象》教学反思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0002)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姓名:张献鹏 学号:173511038 专业:冶金工程 班级:重冶二班

目录 1拉格朗日插值 (1) 1.1问题背景 (1) 1.2数学模型 (1) 1.3计算方法 (1) 1.4数值分析 (2) 2复化辛普森求积公式 (2) 2.1问题背景 (2) 2.2数学模型 (3) 2.3计算方法 (3) 2.4数值分析 (5) 3矩阵的LU分解 (6) 3.1问题背景 (6) 3.2数学模型 (6) 3.2.1理论基础 (6) 3.2.2实例 (7) 3.3计算方法 (7) 3.4小组元的误差 (8) 4二分法求方程的根 (9) 4.1问题背景 (9) 4.2数学模型 (9) 4.3计算方法 (9) 4.4二分法的收敛性 (11) 5雅可比迭代求解方程组 (11) 5.1问题背景 (11) 5.2数学模型 (11) 5.2.1理论基础 (11) 5.2.2实例 (12)

5.3计算方法 (12) 5.4收敛性分析 (13) 6Romberg求积法 (14) 6.1问题背景 (14) 6.2数学模型: (14) 6.2.1理论基础 (14) 6.2.2实例 (14) 6.3计算方法 (15) 6.4误差分析 (16) 7幂法 (16) 7.1问题背景 (16) 7.2数学模型 (16) 7.2.1理论基础 (16) 7.2.2实例 (17) 7.3计算方法 (17) 7.4误差分析 (18) 8改进欧拉法 (18) 8.1问题背景 (18) 8.2数学模型 (19) 8.2.1理论基础 (19) 8.2.2实例 (19) 8.3数学模型 (19) 8.4误差分析 (21)

高中《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报告》

高中《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灵敏电流计。 2、研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穿过线圈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 灵敏电流计,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若干,电源,条形磁铁。 三、实验原理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四、实验准备过程 1、查看电流表的指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流入电流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2、查明原副线圈的绕向。 五、实验步骤与要求 1、将所给的实验元件连成电路图。 2、将开关闭合或改变滑动变阻器的值观察有无感应电流产生。 3、观察滑动变阻器改变的快慢不同,感应电流的大小是否相同。 4、观察电键闭合与断开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是否相同。 六、实验注意事项 1、电路连接要正确。 2、每一个操作步骤间要有停顿,以便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

3、实验时不要超过灵敏电流计的量程。 4、实验操作中动作尽量迅速,效果会比较明显。 七、实验过程 1、连好下列电路图 (用铅笔代替导 线) 2、将滑动变阻器滑到电阻较小的一端,迅速闭合开关,并同时观察实验现象,断开开关时现象又如何 3、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移动时观察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结论:当闭合回路的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八、综合练习: 1、如图所示,线圈两端接在电流表上组成闭合电路,在下列情况中, 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的是() A、线圈不动,磁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 B、线圈不动,磁铁拔出线圈的过程中 C、磁铁插在线圈内不动 D、磁铁不动,线圈上下移动 2、如图所示,矩形线框abcd的一边ad恰与长直导线重S N

合(互相绝缘).现使线框绕不同的轴转动,能使框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绕ad边为轴转动 B.绕OO'为轴转动 C.绕bc边为轴转动 D.绕ab边为轴转动 3、关于“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副线圈接入电路前,应查清其绕制方向 B、原线圈电阻很小,通电时间不宜过长 C、无论用什么方法使电流计指针偏转,都不能使表针偏转角度过大 D、在查明电流计电流方向跟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时,应直接将电源两极和电流表两接线柱连接 4、图是判断电流表中电流方向和指针偏转方向关系的一种电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r的作用是分流 B、r的作用是分压 C、R的作用是分流 D、R的作用是分压 5、已知电流从电流计的“+”接线柱流入时,指针向右偏转,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合上S,将A插入B过程中,指针向右偏转

水、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电解实验报告

水、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电解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演示电解水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操作技能; 2、初步掌握这两个实验的讲解方法; 3、探索、设计电解水器的代用装置。 二、实验原理 水的电解 阴极反应:2H++2e→H2↑阳极反应:4OH--4e→2H2O+O2↑ 总反应:2H2O=2H2↑+O2↑ 饱和NaCl溶液的电解 阴极反应:2H++2e→H2↑阳极反应:2Cl--2e→Cl2↑ 总反应:2NaCl+2H2O=H2↑+Cl2↑+2NaOH 三、主要仪器、材料与药品 仪器和材料:霍夫曼电解水器、直流低压电源、具支U形管、带刻度试管、石墨电极、铁电极、导线、玻璃棒、烧杯 药品:固体NaOH、酚酞试液、淀粉KI试纸、饱和NaCl溶液 四、实验内容 1.水的电解 用霍夫曼电解水器电解水 打开霍夫曼电解水器(如下图)上部两个旋钮,由贮液器加5%的NaOH溶液到刻度中最高刻度处,赶尽气泡后关闭旋钮,连接导线与直流低压电源。

接通电源,调节电压为20V时,可看到刻度管内有大量气泡,约10min,可看到阴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为阳极的2倍。 打开阴极旋钮,用溶液把气体压进小试管,点燃,发生爆鸣,证明是H2。再打开阳极旋钮,用同法收集气体,余烬试之,复燃,说明是O2。 霍夫曼电解水器 此法的缺点:霍夫曼电解水器系玻璃制品,容易破损,加之电极采用金属铂,造价较高。 2.饱和NaCl溶液的电解 如下图,向具支U形管中滴加饱和NaCl溶液至支管以下约2cm 处,并从两管口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装上铁阴极和石墨阳极。接通低压直流电源(10V左右)。可看到电极附近有大量气泡。在阴极区,溶液变红,在阳极区上方,用润湿的KI淀粉试纸试之,变蓝。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函数逼近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实验室数学实验室 所属课程名称数值逼近 实验类型算法设计 实验日期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512*x^10 - 1280*x^8 + 1120*x^6 - 400*x^4 + 50*x^2 - 1 并得到Figure,图像如下: 实验二:编写程序实现[-1,1]上n阶勒让德多项式,并作画(n=0,1,…,10 在一个figure中)。要求:输入Legendre(-1,1,n),输出如a n x n+a n-1x n-1+…多项式。 在MATLAB的Editor中建立一个M-文件,输入程序代码,实现勒让德多项式的程序代码如下: function Pn=Legendre(n,x) syms x; if n==0 Pn=1; else if n==1 Pn=x; else Pn=expand((2*n-1)*x*Legendre(n-1)-(n-1)*Legendre(n-2))/(n); end x=[-1:0.1:1]; A=sym2poly(Pn); yn=polyval(A,x); plot (x,yn,'-o'); hold on

end 在command Windows中输入命令:Legendre(10),得出的结果为: Legendre(10) ans = (46189*x^10)/256 - (109395*x^8)/256 + (45045*x^6)/128 - (15015*x^4)/128 + (3465*x^2)/256 - 63/256 并得到Figure,图像如下: 实验三:利用切比雪夫零点做拉格朗日插值,并与以前拉格朗日插值结果比较。 在MATLAB的Editor中建立一个M-文件,输入程序代码,实现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程序代码如下: function [C,D]=lagr1(X,Y) n=length(X); D=zeros(n,n); D(:,1)=Y'; for j=2:n for k=j:n D(k,j)=(D(k,j-1)- D(k-1,j-1))/(X(k)-X(k-j+1)); end end C=D(n,n); for k=(n-1):-1:1

电磁感应现象教案公开课用Word版

课题:电磁感应现象 扶沟高中曹曼红 授课学生使用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六章第一节)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在初中对电磁感应现象认识的基础上,准确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 (2)在实验中逐步深入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动手正确组装和连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电路,并在实验过程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器材。 (3)在表述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能逐步认识到引入磁通量的物理意义。并能用磁通量的概念表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4)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能初步理解磁通量的定义方式,并准确的掌握磁通量的定义式。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初中所学电磁感应现象的回顾,建立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电路模型。清晰研究对象,明确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归纳,明确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即探讨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否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遍条件,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遍条件是什么。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逐层深入挖掘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实验的研究方法采用通过实验来“证伪”的方法。 (3)用演示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得到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去伪存真,创设情景是学生在认知的不断冲突中得到正确的结论,体验到引入磁通量这一物理概念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4)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来完成对磁通量概念初步认识,并在教师引导下从磁通量的变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实验结论,并能找到实验中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因素。 (5)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运用实验探索求知规律的价值观。 (2)体验科学探究和严谨和艰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难点: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过程和方法及磁通量的概念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设计思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了丰富学生经历,体现学习过程是一个体验、反思、自我构建的过程。本节课以魔术作为引入来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在学生初中学习基础上,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将学生的直觉兴趣,逐步转化为操作兴趣、和理论兴趣,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实验二 拉格朗日插值龙格现象

汕 头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院: 工学院系: 计算机系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2010 姓名: 林金正学号:2010101032完成实验时间: 5月24日 一.实验名称:拉格朗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二.实验目的: 通过matlab 处理,观察拉格朗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三.实验内容: (1)学习matlab 的使用 (2)以实验的方式,理解高阶插值的病态性,观察拉格朗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四.实验时间、地点,设备: 实验时间:5月24日 实验地点:宿舍 实验设备:笔记本电脑 五,实验任务 在区间[-5,5]上取节点数n=11,等距离h=1的节点为插值点,对于函数2 5()1f x x =+进行拉格朗日插值,把f(x)与插值多项式的曲线花在同一张图上。 六.实验过程 拉格朗日插值函数定义: 对某个多项式函数,已知有给定的k + 1个取值点: 其中对应著自变数的位置,而对应著函数在这个位置的取值。 假设任意两个不同的xj 都互不相同,那麼应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所得到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 其中每个为拉格朗日基本多项式(或称插值基函数),其表达式为: [3] 拉格朗日基本多项式 的特点是在上取值为1,在其它的点上取值为0。

1.使用matlab,新建function.m 文件,使用老师所给代码,构建拉格朗日函数. %lagrange.m function y=lagrange(x0,y0,x) n=length(x0); m=length(x); fori=1:m z=x(i);s=0; for k=1:n L=1; for j=1:n if j~=k L=L*(z-x0(j))/(x0(k)-x0(j)); end end s=s+L*y0(k); end y(i)=s; end y; 程序解释: (x0,y0):已知点坐标 x:所求点的横坐标, y:由(x0,y0)所产生的插值函数,以x 为参数,所的到的值 2.再一次新建function.m 文件. 构建自定义函数:25()1f x x = + %f.m function y = f(x) y = 5/(1+x*x); end 3.在脚本窗口中输入: >>a = [-10:0.2:10] >>for I = 1:length(a) b(i) = f(a(i)) end ;%画出原函数(a,b) >>c = [-5:1:5] >>for i = 1:length( c) d(i) = f(c(i))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视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正确理解、应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功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理解外力做功的两不可缺少的因素。 2.通过讨论与交流,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分析和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形成科学探究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 2.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 货物被起重机举高,重力势能增加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之下,速 度增大,动能增加了;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后,弹性势能增加了;“神舟”飞船返回地面时,在落地之前打开降落伞,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减小,动能减少了;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速度增加,动能增加了……这 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 能看出来吗? 二、新课教学 1.功的概念 (1)做功的实质 旧知回顾:功这个概念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就已经 学习过它的初步知识.让同学们思考做功的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 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引导:高中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定义与理解更加深入, 我们已经学习位移,对功的要素应如何更加精确地描述? 教学扩展:可以精确描述为: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 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即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概念理解:教师用手托黑板擦,提醒学生观察与思考各力是否对 物体做了功? 过程一: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含3套新高考模拟卷)高中化学实验钠的氧化物与水反应实验报告练习新人教必修

钠的氧化物与水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钠的氧化物与水反应 二、实验目的:1.认识钠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了解钠的氧化物与水反应的原理及其现象。 三、实验准备: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现象: 【反思交流】 1、用双线桥法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请分析钠的氧化物的组成微粒?

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中国五年来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联通世界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核电、光电、风电、水电,电能属一次能源B.大飞机C919采用大量先进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等,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C.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光缆线路总长超过三千万公里,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硅D.“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电能不是一次能源,属于二次能源,故A错误; B.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正确; C.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是制造光缆的主要原料,故C错误; D.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性能上比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有了很大的提高,可适用于不同的要求。如高温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透明陶瓷、超导陶瓷等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 错误; 故答案为B。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A.试纸变蓝色,可说明氨水溶液呈碱性; B.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碳酸氢钠; C.体积膨胀,原因是生成气体; D.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中铁与氯化铁反应。 【详解】 A.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溶液呈碱性,试纸变蓝色,可说明氨水溶液呈碱性,选项A正确; B.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析出晶体为碳酸氢钠,选项B错误; C.体积膨胀,说明生成了气体,原因是碳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选项C错误; D.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中铁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滴加KSCN,溶液不变色,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注意把握物质性质的异同,把握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3.某溶液X含有K+、Mg2+、Fe3+、Al3+、Fe2+、Cl-、CO32-、OH-、SiO32-、NO3-、SO42-中的几种,已知该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2mol·L-1(不考虑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为确定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现进行了如下的操作:

数值分析拉格朗日插值法上机实验报告

课题一:拉格朗日插值法 1.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2.运用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进行计算。 2.实验过程 作出插值点(1.00,0.00),(-1.00,-3.00),(2.00,4.00)二、算法步骤 已知:某些点的坐标以及点数。 输入:条件点数以及这些点的坐标。 输出:根据给定的点求出其对应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的值。 3.程序流程: (1)输入已知点的个数; (2)分别输入已知点的X坐标; (3)分别输入已知点的Y坐标; 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float lagrange(float *x,float *y,float xx,int n) /*拉格朗日

插值算法*/ { int i,j; float *a,yy=0.0; /*a作为临时变量,记录拉格朗日插值多项*/ a=(float*)malloc(n*sizeof(float)); for(i=0;i<=n-1;i++) { a[i]=y[i]; for(j=0;j<=n-1;j++) if(j!=i) a[i]*=(xx-x[j])/(x[i]-x[j]); yy+=a[i]; } free(a); return yy; } int main() { int i; int n; float x[20],y[20],xx,yy; printf("Input n:");

scanf("%d",&n); if(n<=0) { printf("Error! The value of n must in (0,20)."); getch();return 1; } for(i=0;i<=n-1;i++) { printf("x[%d]:",i); scanf("%f",&x[i]); } printf("\n"); for(i=0;i<=n-1;i++) { printf("y[%d]:",i);scanf("%f",&y[i]); } printf("\n"); printf("Input xx:"); scanf("%f",&xx); yy=lagrange(x,y,xx,n); printf("x=%f,y=%f\n",xx,yy); getch(); } 举例如下:已知当x=1,-1,2时f(x)=0,-3,4,求f(1.5)的值。

电工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四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验证 表4—1实验数据一(开关S3 投向R3侧) 测量项目实验内容U S1 (V) U S2 (V) I1 (mA) I2 (mA) I3 (mA) U AB (V) U CD (V) U AD (V) U DE (V) U FA (V) U S1单独作用120 U S2单独作用0-6 U S1, U S2共同作用12-6 2U S2单独作用0-12 3 测量项目实验内容U S1 (V) U S2 (V) I1 (mA) I2 (mA) I3 (mA) U AB (V) U CD (V) U AD (V) U DE (V) U FA (V) U S1单独作用120 U S2单独作用0-6 U S1, U S2共同作用12-6 2U S2单独作用0-12 S1S2S1S2 直接短接? 答: U S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U S1侧,开关S2投向短路侧; U S2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开关S1投向短路侧,开关S2投向U S2侧。 不可以直接短接,会烧坏电压源。 2.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元件改为二极管,试问叠加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答:不成立。二极管是非线性元件,叠加性不适用于非线性电路(由实验数据二可知)。 实验五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电源等效变换 表5-1 电压源(恒压源)外特性数据 R2(Ω 470400 300 200 100 0 I (mA U (V R2(Ω 470400 300 200 100 0 I (mA U (V 表5-3 理想电流源与实际电流源外特性数据 R2(Ω)470 400 300 200 100 0 R S=∞ U (V)0 R S=1KΩI (mA) U (V)0 U(V)I(mA)图5-4(a)

插值法实验报告

实验二插值法 1、实验目的: 1、掌握直接利用拉格郎日插值多项式计算函数在已知点的函数值;观察拉格郎日插值的龙格现象。 2、了解Hermite插值法、三次样条插值法原理,结合计算公式,确定函数值。 2、实验要求: 1)认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和算法; 2)编写上机实验程序,作好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3)上机调试程序,并试算各种方案,记录计算的结果(包括必要的中间结果); 4)分析和解释计算结果; 5)按照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3、实验内容: 1) 用拉格郎日插值公式确定函数值;对函数f(x)进行拉格郎日插值,并对f(x)与插值多项式的曲线作比较。 已知函数表:(0.56160,0.82741)、(0.56280,0.82659)、(0.56401,0.82577)、(0.56521,0.82495)用三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求x=0.5635时函数近似值。 2) 求满足插值条件的插值多项式及余项 1) 4、题目:插值法 5、原理: 拉格郎日插值原理: n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为:L n (x)=y l (x)+y 1 l 1 (x)+y 2 l 2 (x)+…+y n l n (x)

n=1时,称为线性插值, L 1(x)=y (x-x 1 )/(x -x 1 )+y 1 (x-x )/(x 1 -x )=y +(y 1 -x )(x-x )/(x 1 -x ) n=2时,称为二次插值或抛物线插值, L 2(x)=y (x-x 1 )(x-x 2 )/(x -x 1 )/(x -x 2 )+y 1 (x-x )(x-x 2 )/(x 1 -x )/(x 1 -x 2 )+y 2 (x -x 0)(x-x 1 )/(x 2 -x )/(x 2 -x 1 ) n=i时, Li= (X-X0)……(X-X i-1)(x-x i+1) ……(x-x n) (X-X0)……(X-X i-1)(x-x i+1) ……(x-x n) 6、设计思想: 拉格朗日插值法是根据n + 1个点x0, x1, ... x n(x0 < x1 < ... x n)的函数值f (x0), f (x1) , ... , f (x n)推出n次多項式p(x),然后n次多項式p (x)求出任意的点x对应的函数值f (x)的算法。 7、对应程序: 1 ) 三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求x=0.5635时函数近似值 #include"stdio.h" #define n 5 void main() { int i,j; float x[n],y[n]; float x1; float a=1; float b=1; float lx=0; printf("\n请输入想要求解的X:\n x="); scanf("%f",&x1); printf("请输入所有点的横纵坐标:\n"); for(i=1;i

实验八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目的 将灵敏电流计与线圈一起串联接入闭合电路,通过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穿过该线圈的磁通量,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及偏转方向,从而研究、总结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归纳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 实验器材 有软铁棒做铁芯的原线圈A、副线圈B,灵敏电流计一只,滑动变阻器,电池,保护电阻(阻值约几千欧)、开关、导线若干 准备作业 1.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是:。 2.当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当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 实验步骤 1.首先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具体的作法是:将灵 敏电流计、保护电阻(阻值约几干欧)、开关S串联,并与电池成串联电路,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观察、判定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通过的电流方向之 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将原线圈A、滑动变阻器、电池(1)和开关(6)串联成一个电路,将灵敏电流计G线圈B 串联成另一个电路。将滑动变阻器值调到最大,如图所示。 ①打开、闭合电键 把原线圈插在副线圈中不动,观察闭合电键和断开电键的瞬间,电 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把原线圈插在副线圈中不动,闭合电键后,迅速移动变阻器的滑动 片,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③改变原线圈和副线圈的相对位置(插入或拔出副线圈) 根据实验装置图,按下电键,使原线圈通电。把原线圈从副线圈中 插入或拔出时,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把原线圈插在副线圈中不动,闭合电键后,迅速插入或拔出铁芯,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 ④插入或拔出铁芯 相关习题 1.(2004黄浦)关于“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副线圈接入电路之前,应查清其绕制方向 (B)原线圈电阻很小,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坏电源和原线圈 (C)无论用什么方法使电流表指针偏转,都不要使表针偏转角度过大,以免损坏电流表 (D)在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关系时,应直接将电源两极与电流表两接线柱相连 2.(2006上海)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 (1)为了能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中,选 择必要的器材,在图中用实线连接成相应的实物电路图; (2)将原线圈插入副线圈中,闭合电键,副线圈中感生电流与原线 圈中电流的绕行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3)将原线圈拔出时,副线圈中的感生电流与原线圈中电流的绕行 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3.(1999全国)如图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装置。 (1)将图中所缺的导线补接完整。 (2)如果在闭合电键时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了 一下,那么合上电键后()。 (A)将原线圈迅速插入副线圈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 转一下 (B)将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电流计指针一直偏在零点右侧 (C)原线圈插入副线圈后,将滑动变阻器触头迅速向左拉时,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一下

电磁感应及应用研究_物理实验报告

电磁感应及应用研究 第一部分磁牵引力与悬浮力测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所受的牵引力和悬浮力的产生机理; 2. 研究磁悬浮力、磁牵引力的规律性; 3. 学会灵活运用电磁感应定律进行磁悬浮的各种应用设计; 4. 学会利用数据拟合以及经验公式的方法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实验原理:楞次定律:闭合回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总是企图使感应电流本身所产生的通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去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改变。或者说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原来的磁场的变化。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论任何原因使通过回路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成正比 在金属铝盘与永磁体做相对运动时, 通过铝盘单位面积内磁通量的大小发生改变,根据以上定律,产生了作用于永磁体(传感器)的“磁悬浮力”和“磁牵引力”。 电机转速(角速度)与频率的换算关系为ω=πf/1600 其中f 为脉冲频率 实验仪器:电磁感应与磁悬浮综合实验仪、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步进电机、 步进电机控制器、铝盘、磁悬浮测试底座和平移台、带有小辐轮和永磁体的轴承等。 实验内容:由于悬浮力与牵引力方向不同,根据支架上的标签所画箭头方向为传感器可以测量的力的方向,正确装配传感器和永磁体。 调节平移架,使磁铁位于铝盘上方0.300cm 处。在水平方向前后左右调节磁铁,找到牵引力最大位置。从最小频率开始,逐级加大脉冲频率,到最大频率为止,测量铝盘不同转速对应磁牵引力的大小,每一个转速下测量三组数据,取其平均值。 磁悬浮力测量与测量磁牵引力的步骤类似,但要根据磁悬浮力的方向重新装配力传感器和永磁体,同样测量三组数据,取其平均值 从初始距离铝盘0.300cm处,调节平移架,改变传感器与铝盘的距离,每隔1mm测量3组牵引力(磁悬浮力)值,直到牵引力(磁悬浮力)变化缓慢并接近于0,取其平均值。 安装带有小辐轮和永磁体的轴承。从最小频率开始,到最大频率为止,测量铝盘不同转速对轴承转速的影响,每个频率测量六组数据,并记录下来。拟合轴承转速与铝盘转速的依赖关系。 数据处理:

基于MATLAB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基于MATLAB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072115 姓名:李凯 学号:20111003943

实验二:矩阵与向量运算 实验目的:在MATLAB里,会对矩阵与向量进行加、减、数乘、求逆及矩阵特征值运算,以及矩阵的LU分解。 设A是一个n×n方阵,X是一个n维向量,乘积Y=AX可以看作是n维空间变换。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标量λ,使得存在一个非零向量X,满足:AX=λX (3.1)则可以认为线性变换T(X)=AX将X映射为λX,此时,称X 是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改写式(3.1)可以得到线性方程组的标准形式:(A-λI)X=0 (3.2)式(3.2)表示矩阵(A-λI)和非零向量X的乘积是零向量,式(3.2)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矩阵(A-λI)是奇异的,即:det(A-λI)=0 该行列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a11–λa12 (1) a21 a22 –λ…a2n =0 (3.3) ………… A n1 a n2 …a nn 将式(3.3)中的行列式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n阶多项式,称为特征多项式: f(λ)=det(A-λI)=(-1)n(λn+c1λn-1+c2λn-2+…+c n-1λ+c n) (3.4) n阶多项式一共有n个根(可以有重根),将每个根λ带入式(3.2),可以得到一个非零解向量。

习题:求下列矩阵的特征多项式的系数和特征值λj: 3 -1 0 A= -1 2 -1 0-1 3 解:在MATLAB中输入命令: A=【3 -1 0;-1 2 -1;0 -1 3】; c=poly(A) roots(c) 得到:

实验四:Lagrange插值多项式 实验目的:理解Lagrange插值多项式的基本概念,熟悉Lagrange插值多项式的公式源代码,并能根据所给条件求出Lagrange插值多项式,理解龙格现象。 %功能:对一组数据做Lagrange插值 %调用格式:yi=Lagran_(x,y,xi) %x,y:数组形式的数据表 %xi:待计算y值的横坐标数组 %yi:用Lagrange还擦之算出y值数组 function fi=Lagran_(x,f,xi) fi=zeros(size(xi)); np1=length(f); for i=1:np1 z=ones(size(xi)); for j=i:np1 if i~=j,z=z.*(xi-x(j))/(x(i)-x(j));end end fi=fi+z*f(i); end return 习题:已知4对数据(1.6,3.3),(2.7,1.22),(3.9,5.61),(5.6,2.94)。写出这四个数据点的Lagrange插值公式,并

十水碳酸钠实验报告

十水碳酸钠除肼实验 公司领导: 根设备安装完毕,对我公司的80%水合肼的十水碳酸钠进行了脱除肼的试验,以下是 近几天的实验数据: 2010.6.8 开机时间臭氧机运行电流发生器进气压力发生器进气流量分析结果(肼含量)8:30 28A 0.05MPa 30m3/h 9:30(停) 12.5A 0.15MPa 28m3/h 10:00(开)29.2A 0.05MPa 30m3/h 11:00 31.3A 0.05MPa 30m3/h 12:00 32.4A 0.05MPa 30m3/h 13:00 31.8A 0.05MPa 28m3/h 14:00(停) 31.2A 0.05MPa 28m3/h 15:00(开)29.7A 0.05MPa 30m3/h 16:00 28.5A 0.06MPa 30m3/h 17:00 29.1A 0.06MPa 30m3/h 18:00 30.2 0.052MPa 30m3/h0.31g/l 另取一锥形瓶取样250ml通臭氧0.5小时分析肼含量为0.38g/l 2010.6.9 碳酸钠含量15.11% 开机时间臭氧机运行电流发生器进气压力发生器进气流量分析结果(肼含量)16:30 26.4A 0.06MPa 28m3/h 1.5g/l 17:00 30.3A 0.06MPa 28m3/h 18:00 30.8A 0.06MPa 28m3/h 19:00 30.5A 0.06MPa 28m3/h 20:00 30.1A 0.06 MPa 28m3/h1g/l 另取一锥形瓶取样250ml通臭氧分析肼含量为0.62g/l 2010.6.10 碳酸钠含量15.11% 开机时间臭氧机运行电流发生器进气压力发生器进气流量分析结果(肼含量)8:30 23.7A 0.062MPa 30m3/h 9:00 28.9A 0.062MPa 28m3/h 10:00 28.6A 0.062MPa 28m3/h 11:00 28.6A 0.063MPa 28m3/h0.5g/l 12:00 30.1A 0.065 MPa 28m3/h 13:00 29.8A 0.065 MPa 28m3/h 14:00 29.5A 0.065 MPa 28m3/h0.5g/l 15:00 28.5A 0.065 MPa 28m3/h 16:00 28.8A 0.065 MPa 28m3/h0.625g/l 另取一锥形瓶取样250ml通臭氧分析肼含量为0.375g/l 注:臭氧机的运行电流为30A,发生器进气压力<0.08 MPa 以上是最近三天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情况臭氧无法将肼脱除,无机氨氮含量经测试含量太 高没出数据。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62338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第二章) 实验题目: 分别用二分法、牛顿迭代法、割线法、史蒂芬森迭代法求方程 的根,观察不同初始值下的收敛性,并给出结论。 问题分析: 题目有以下几点要求: 1.不同的迭代法计算根,并比较收敛性。 2.选定不同的初始值,比较收敛性。 实验原理: 各个迭代法简述 二分法:取有根区间的重点,确定新的有根区间的区间长度仅为区间长度的一版。对压缩了的有根区间重复以上过程,又得到新的有根区间,其区间长度为的一半,如此反复,……,可得一系列有 根区间,区间收敛到一个点即为根。 牛顿迭代法:不动点迭代法的一种特例,具有局部二次收敛的特性。迭代格式为 割线法:是牛顿法的改进,具有超线性收敛的特性,收敛阶为1.618. 迭代格式为 史蒂芬森迭代法:采用不动点迭代进行预估校正。至少是平方收敛的。迭代格式为

这里可采用牛顿迭代法的迭代函数。实验内容: 1.写出该问题的函数 代码如下: function py= f(x) syms k; y=(k^2+1)*(k-1)^5; yy=diff(y,k); py(1)=subs(y,k,x); py(2)=subs(yy,k,x); end 2.分别写出各个迭代法的迭代函数代码如下: 二分法: function y=dichotomie(a,b,e) i=2; m(1)=a; while abs(a-b)>e t=(a+b)/2; s1=f(a); s2=f(b); s3=f(t); if s1(1)*s3(1)<=0 b=t; else a=t; end m(i)=t; i=i+1; end y=[t,i+1,m]; end 牛顿迭代法: function y=NewtonIterative(x,e) i=2; en=2*e; m(1)=x; while abs(en)>=e s=f(x); t=x-s(1)/s(2); en=t-x; x=t; m(i)=t; i=i+1; end y=[x,i+1,m]; end 牛顿割线法:

钠镁铝与水酸碱的反应

钠镁铝与水酸碱的反应 流程概括 1 钠与水、酸、碱反应的比较研究 2 镁条、镁粉与水、酸、碱反应的比较研究 3 铝箔、铝粉与水、酸、碱反应的比较研究 4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比较研究 分析讨论 1 铝在与酸反应的时候反应活性低,尤其是与硫酸的反应非常缓慢,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答:Al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为低化学活性的α-Al 2O 3 ,其△ f G m =-1582.3 kJ/mol,因此由Al形成α-Al 2O 3 是非常容易发生的自发反应,即便我们在反应 前已经设法刮去Al表面的氧化膜,其表面依然会迅速形成新的氧化膜。而α -Al 2O 3 作为刚玉的成分,其硬度很高,耐磨性很强,化学反应活性也很低。因此, 正是由于难以刮去、就算刮去又极易迅速形成的氧化膜的影响,铝很难与酸发生反应,但铝单质本身与酸的反应活性是很强的。而在选用不同的酸做比较研究的时候,盐酸的反应效果要优于硫酸。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一,氯化氢分子较小,容易穿透氧化膜层;其二,氯离子可以与铝离子形成配离子,即[AlCl 4 ]-,可以有效的溶解氧化膜层。 2 镁条、铝箔与冷水会发生微弱反应,而非课本上所说的不反应或者基本不反应,为什么?为什么反应活性较低? 答: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镁铝与冷水可以发生微弱反应,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金属表面有气泡缓缓溢出,绝非课本上所说不反应或者基本不反应的情况。在沸水状态下,镁可以较为快速的与水反应,而铝的反应活性依然不够高。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镁、铝作为活泼金属,本身是可以与水发生反应的,但反应生成的难溶性的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覆盖在金属表面,阻止了内部金属与水的接触,反应趋向于停止了,升高温度有加速氢氧化物的扩散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反应

龙格现象实验报告1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龙格(Runge)现象实验 班级:12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班 姓名: 学号:33 16 17 59 实验日期: 2014.10.11 周次: 6 实验地点: A14-504

多种插值对比 function y=fun(x); y=5./(1+x.^2); end hours=-5:5; h=-5:0.1:5; temps=fun(hours); t1=interp1(hours,temps,h,'spline'); %(?±?óê?3?êy?Y??ê?oü?àμ?) t2=interp1(hours,temps,h, 'nearest'); t3=interp1(hours,temps,h, 'linear'); t4=interp1(hours,temps,h, 'cubic'); subplot(2,2,1); plot(hours,temps, ' bo',h,t1, 'r'); title('spline '); %×÷í? subplot(2,2,2); plot(hours,temps, 'bo',h,t2, 'r'); title(' nearest'); subplot(2,2,3); plot(hours,temps, 'bo',h,t3, 'r'); title('linear'); subplot(2,2,4); plot(hours,temps, 'bo',h,t4, 'r', h,t1, 'g'); title('cubic-spline'); -5 05 spline -5 05 nearest -5 05 linear -5 05 cubic-spl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