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实验技巧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巧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巧

限制性内切酶基础知识

?

?

?

?

如果没有限制性内切酶,当今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会是个什么样子?40年来,限制性内切酶这个幕后成员默默推动着许多基础生物学研究和商业化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又称限制酶)首先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但后来在部分古细菌中也发现了这种成分。通常,限制性内切酶会切割双链DNA。每个限制性内切酶会识别特定的DNA 序列,根据不同的内切酶类型,可在识别序列内或距识别序列不远的位置处切割DNA。识别序列长度通常为 4 - 8 bp,酶切之后会形成粘性末端(5′ 或3′ 突出端)和平末端(图1)。

图 1.特定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形成的粘性或平末端(5′ 或3′ 端)示意图。

如今业内已经鉴定了大约4000 种限制性内切酶,其中超过600种可商业化供应。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源库,可查询限制性内切酶全面信息及更新信息,包括限制性内切酶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商业化来源等。

本页内容:

???

?

?

限制性内切酶发展史

上世纪50 年代初期,许多研究团队观测到了噬菌体对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菌宿主菌株存在感染效率差异。Grasso 和Paigen 对此的描述如下:使用在一种细菌菌株(例如,大肠杆

菌C)内繁殖的噬菌体λ 感染同一种类的另一菌株(例如,大肠杆菌K),结果发现,相比于重新感染宿主菌株(大肠杆菌C),大肠杆菌K 的感染率出现明显下降。新的宿主(大肠杆菌K)似乎可以选择性抵御或“耐受”侵入的噬菌体。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现象并没有遗传性,因为经过一轮感染后,在新菌株中生长的噬菌体还可以以正常的感染率感染该菌株。这种现象被称为“宿主控制变异”,有关其背后的机制也成为了频繁研究的领域。

直到上世纪60 年代,人们才发现宿主控制变异的机制,其与噬菌体DNA 的酶切有关,进而发现并分离出了限制性内切酶。上世纪60 年代初Werner Arber 观测发现,宿主范围的决定性遗传物质都存在于噬菌体DNA之中,而后续实验证明甲硫氨酸参与宿主的自我保护。这些发现最终催生了限制性修饰(R-M) 体系的概念,通过该体系,来自于宿主的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共同作用,切割外来病毒(非甲基化)DNA,同时保护宿主的DNA 不受甲基化。

颇为有趣的是,大多数R-M 体系的早期研究工作围绕限制性内切酶的Type I 和Type III 基团进行,该分类方法主要依据限制性内切酶的结构和功能(参见)。然而在Kent Wilcox 和Hamilton Smith 发现第一种Type II 级限制性内切酶HindII 之前,限制性内切酶显然还未得到充分利用。HindII 能够识别特定的对称DNA 序列,按照精确的方式切割识别序列内的位点。此功能(大多数早期Type II 限制性内切酶均发现存在此功能)促使Kathleen Danna 和Daniel Nathans 使用HindII 研究猿猴空泡病毒40 DNA ,即所谓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凭借在限制性内切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Daniel Nathans、Hamilton Smith 和Werner Arber 共同获得197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DNA 连接酶的发现以及位点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家族不断壮大,重组DNA 技术应运而生。

限制性内切酶命名规则

该命名规则综合考虑到内切酶来源的三种特性——属名、种名和菌株或血清型——组成了一个简短的名称,后面加上罗马数字,代表来自同一菌株的多个限制性内切酶。例如,HindIII 酶(或者按照早期命名规则命名为Hin d III)代表:

?“H”代表Haemophilus

?“in”代表influenzae

?“d”代表血清型d

?“III”用于区分来自于Haemophilusinfluenza血清型d的其它限制性内切酶(例如,HindII 和HindIII)。

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置以及辅助因子要求,限制性内切酶分为四类。表1汇总了各类内切酶的区分特点

表 1.限制性内切酶类别和特性。

由于自身特殊的特点,Type II 限制性内切酶已经成为分子克隆、法医学DNA 分析等许多研究应用最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这类内切酶的特殊切割方式使其得以应用在分析,而后者也是法医学研究的基础。连接酶可酶促连接DNA 末端的5′ 磷酸基和3′ 羟基,从而使得DNA可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的5′ 磷酸基和3′ 羟基末端进行重排和连接—这也是重组DNA 技术的基本原理。

由于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很有用处,Type II 限制性内切酶成为了研究最多的酶类别,其成为了最大的内切酶类别。目前经过鉴定的Type II 限制性内切酶超过3,500 种,这些酶又被进一步细分成Type IIP、IIA、IIB、IIC、IIS 等子类别——其中的Type IIP 酶可识别回文(对称)靶标序列,是最流行的商业化限制性内切酶。

识别位点和切割特异性

另一个将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分类和比较的重要方法是同裂酶和异裂酶。

?同裂酶是具有相同识别序列及相同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例如,AgeI 和BshT1 可通过相同的图谱识别和切割5′-A↓CCGGT-3′。但一系列同裂酶可能在首选位点、反应条件、甲基化敏感度和星号活性方面存在差异。

?异裂酶可以识别相同的核苷酸序列,但会在不同的位点切割DNA。例如,异裂酶SmaI (5′-CCC↓GGG-3′) 和XmaI (5′-C↓CCGGG-3′)均可识别5′-CCCGGG-3′ 但切割方式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末端(此时,SmaI 产生平端,而XmaI 产生5′ 突出末端)。

识别序列和切割图谱方面的不同使限制性内切酶成为极其灵活、强大的基因材料鉴定和操作工具。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限制性内切酶关键注意事项

?

?

?

?

限制性内切酶一般反应条件

当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时,为确保最佳的反应条件,务必要遵守限制性内切酶供应商提供的建议。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包括:底物(DNA) 和酶的量、反应体积以及孵育时间。

根据传统的定义,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一个单位的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在1小时内,在50 μL体系中完全酶切 1 μL 定义底物(例如,质粒pUC19)。尽管单位定义提供了一种测定方式,但还需注意,根据DNA 底物之中的识别序列出现的频率及所用底物类型,针对不同DNA底物使用等量的限制性内切酶可能需要不同的最佳反应条件。实际上,酶供应商往往根据DNA 样本的潜在质量、数量和性质波动,推荐比完全酶切所需量多 5 至20 倍的酶(或 1 μL 酶/反应体积)。

为确保限制性内切酶的有效活性,应按照制造商的建议妥善存储并在过期前使用。通常情况下,应将酶分成小等份,存储在–20?C 条件下的无霜冰箱之中,从而在维持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反复冻融。DNA 样本应避免接触可能抑制酶并造成其它负面效应的污染物,如核酸酶、盐、有机溶剂(例如,苯酚、氯仿或乙醇)以及洗涤剂。

为避免在–20°C 条件下结冰,限制性内切酶往往采用50% 的甘油溶液形式提供。但甘油自身的粘度可能导致反应配制阶段移液和少量酶加样较为困难。最好是最后添加酶至终体积,添加之后就充分混匀。“用手指轻弹反应管”轻柔混匀,然后短暂离心反应管,可帮助酶在反应混合物中充分扩散,并在反应管底部收集到反应溶液。

在孵育过程中,反应须达到所需的温度,并在整个孵育期间保持恒定。如果使用5-15分钟完全酶切的快速限制性内切酶代替1小时酶切的传统限制性内切酶时,这一点尤为重要。须格外谨慎地密封反应管以避免样本蒸发,否则可能造成孵育时间延长(例如,延长至>1 小时)和体积减少(例如,减少至 <10 μL)。

除了一般的注意事项外,在您进行实验时还需注意限制性酶切的以下方面:

???

?

?

星号活性

星号或“松弛”活性是限制性内切酶的一种固有性质,即在非最优反应条件下,限制性内切酶可能会作用于与其天然识别位点存在细微差异的识别序列。例如,如图1所示,EcoRI 可以识别和切割位点5’-GAATTC-3’,但其星号活性可能导致序列在5’-TAATTC-3’ 和5’-CAATTC-3’ 处被切割。同样,BamHI 除了可切割其正常的识别序列5’-GGATCC-3’ 外,还可切割5’-NGATCC-3’、5’-GPuATCC-3’ 和5’-GGNTCC-3’(其中N 代表任意核苷酸)。

图 1.EcoRI 和BamHI 两种常见限制性内切酶的潜在星号活性或松弛活性。

需特别指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星号”位点的切割率要远远低于正常的识别位点(大约相差105–106)。因此,酶切期间出现星号活性的常见原因为限制性内切酶过量和/或孵育时间过长(过度酶切)。此外,高浓度甘油(例如,>5%)、低浓度盐、非最佳pH、存在有机溶剂,以及除Mg2+之外的二价阳离子都可能造成底物DNA 的非特异性切割。使用酶制造商推荐的实验方案和缓冲液,可避免出现星号活性。

不完全酶切

不完全酶切是在限制性内切酶使用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当酶量过多或过少时,都可能发生不完全酶切。DNA 样本中存在污染物也可能导致不完全酶切。缓冲液组分、孵育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欠佳的反应条件是不完全酶切的常见原因。

部分限制性内切酶需要辅因子才能实现完全活性。例如,Esp3I (BsmBI) 需要DTT,而

Eco57I (AcuI) 需要S-腺苷甲硫胺酸。AarI 和BveI (BspMI) 等部分限制性内切酶需要两个拷贝的识别位点才能实现有效切割;针对这一类酶,通常向反应物之中添加一份带有识别位点的寡核苷酸来增强酶活性。

除了反应条件和酶性质外,DNA 自身的性质也会影响限制性酶切(表1)。甲基化的DNA 可耐受部分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详见)。酶的识别位点过于接近终端(线性底物DNA 中)以及切割位点相邻(双酶切)都可能影响酶切割DNA 的效率)。此外,部分超螺旋DNA 分子要比线性DNA 分子更难切割,增加5-10 倍的酶量可有助实现完全酶切。

表 1.不完全酶切的常见原因。

酶供应商在产品说明书中提供了使用建议,为实现完全酶切,必须严格遵守此类建议。

预料之外的切割图谱

即便遵守了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仍可能观察到预料之外的底物DNA 切割结果。为避免陷入此类困境,必须确保酶和DNA、反应所用的试剂均不含污染物(例如,其它限制性内切酶、DNA 和核酸酶)。

出现预料之外切割的一个原因是,在增殖和扩增过程中,底物DNA 引入了突变。突变可能破坏已知的识别位点或创造出新的识别位点,从而产生预料之外的酶切结果。对DNA 进行Sanger 测序,是一种判断突变是否引起底物DNA 出现预期外切割的有效方法。

有时候预期之外的酶切图谱是由检测过程而非酶切过程造成的。部分限制性内切酶(例如,FokI,TauI)可能会与DNA 紧密结合,导致电泳时出现明显的凝胶迁移。使用含SDS 的上样染料,加热使酶从切割的DNA 上解离开来,均可避免出现这类凝胶迁移现象(图2)。

图 2.限制性内切酶与DNA 结合可能导致电泳时条带拖尾。

星号活性和不完全酶切也会导致凝胶电泳时出现预料外的条带。因此,进行问题排除时必须区别这两种因素。一种区分方法是根据孵育时间。如果为星号活性,孵育时间越长,不理想条带通常越容易区分,而不完全酶切的不理想条带则会随着孵育时间延长而消失。此外,不理想条带的大小也是一种区分方式。部分源于星号活性的条带会比预期条带低,而不完全酶切的条带会高于最低预期条带(图3)。

图 3.不完全酶切和星号活性的区分。

甲基化

DNA 甲基化是真核和原核生物最常见的DNA 修饰类型之一。在细菌体内,DNA 甲基化参与防御噬菌体感染的限制性修饰(R-M) 防御系统(参见),即保护宿主细菌自身的DNA 不受

内源性限制性酶切割。甲基化通常发生在胞嘧啶(C) 和腺嘌呤(A) 碱基处,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m5C)、N4-甲基胞嘧啶(m4C) 和N6-甲基腺嘌呤(m6A) 衍生物。

DNA 甲基转移酶可将来自供体的甲基基团转移到受体甲基(例如, A 和 C)上,催化甲基化反应。在实验室细菌菌株之中最常见的DNA 甲基转移酶类型包括:

?Dam:代表脱氧腺苷甲基转移酶,可以将序列5′-GATC-3′ 转化为5′-G(m6A)TC-3′?Dcm:代表脱氧胞嘧啶甲基转移酶,可以将序列5′-CCWGG-3′ 转化为5′-C(m5C)WGG-3′(其中W 代表A或T)

?EcoKI:代表大肠杆菌K12 菌株内的Type I R-M 体系,可以修饰序列5′-AAC(N)6GTGC-3′ 内的腺苷

?EcoBI:代表大肠杆菌B 菌株内的Type I R-M 体系,可以修饰序列5′-TGA(N)8TGCT-3′ 内的腺苷

在哺乳动物和植物系统中,CpG 或CpNpG 甲基化是生物进程中常见的DNA 修饰,因而成为了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焦点。

限制性内切酶对于甲基化DNA 识别位点的敏感度因酶的种类而异。例如,如图4所示,GATC 处的Dam 甲基化完全阻断了MboI,但是激活了DpnI。而5′-CCGG-3′ 的CpG 甲基化阻断了HpaII 活性,但却对MspI 没有任何影响。在部分情况下,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会受甲基化部分抑制(例如,XhoI)。

图 4.限制性内切酶对于底物DNA 甲基化的敏感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细菌内增殖质粒时,必须考虑到目标限制性内切酶甲基化的影响。为防止在5′-GATC-3′ 和5′-CCWGG-3′ 位点发生甲基化,质粒转化应选择缺少Dam 和Dcm 甲基化酶的感受态细胞(dam–/dcm–) 。大多数大肠杆菌细胞不含CpG 甲基化系统,因而从细菌分离的DNA 不存在CpG 甲基化问题。如果基因组DNA 提取自植物和哺乳动物,则可能在CpG 位点发生甲基化,再通过部分甲基化敏感的酶影响限制性酶切。

质量/使用寿命

在选择限制性内切酶时,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因素是供应商的生产条例和质量流程。为获得可靠的结果并最大限度避免各次实验运行间结果波动,研究人员应了解酶供应商生产这类产品时采取的质控和质量保证措施。购买此类酶时应考虑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

?制造商的履历和资质如何?他们在限制性内切酶研究和开发方面是否具有长期良好的声誉和成就?─ 酶应该来自可靠的来源,才能获得一致的结果。

?该类酶如何生产?认证的生产地点是否符合各种国际质量标准,如ISO 9001 和无菌室环境?─ 确保酶产品可靠,最大限度避免批次间差异非常重要。

?制造商的产能如何?针对大规模实验,他们能否提供大批量生产和定制包装?─ 对于全基因组或高通量研究,稳定的大规模和定制生产很重要。

?酶的性能如何?接受过哪些测试?他们的活性、纯度和应用是如何测定的?这些测试是否足够灵敏,足以确保符合您的实验要求?─ 提供质量控制文档是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措

施。

?供应商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如何?存在有关酶的疑问或产品相关的问题时,供应商是否积极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深入理解产品和实时提供支持,是供应商行使合作伙伴职能的关键。

总之,并不是所有的限制性内切酶都是一样的。生产这类重要且关键的工具时所遵循的生产条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是确保您的实验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谨慎考虑。

资源

相关产品

?

?

?

限制性内切酶疑难解决指南

?

?

?

?

当使用电泳观察酶切结果时,您可能会观察到一些酶切问题,如:

?

?

?

您可在此了解引起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以及我们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另请参见

限制性酶切相关问题

限制性内切酶在基因组作图与分析中的应用

?

?

?

?

尽管限制性内切酶广泛应用于分子克隆,但它还作为分子工具还可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其它应用。其中两大重要应用为DNA指纹识别和甲基化分析,这二者是基因组作图、分析表观遗传学图谱的主要方法。

?

?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DNA 指纹识别

DNA 指纹识别或分析的概念在上世纪80 年代开始出现,是指根据来自于基因组的不同大小DNA 片段构成的独特图谱,对不同个体进行基因识别。换而言之,DNA 片段及其长度差异可作为区分标记物——即所谓的“指纹”——来进行基因识别(如等位基因),而不单纯依赖表型特征进行识别。

如今,DNA 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极为常见。大多数公众已经认识到DNA 指纹识别和谱图在法医学和刑事案件之中的重要性,但该技术还在疾病检测和植物育种等其它领域也得到广泛使用。DNA 指纹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业内开发了许多DNA 指纹识别方法,而如何选择这些方法主要依赖实验目标及所研究的生物体。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RFLP (英文发音为“rif-lip”,最原始的指纹识别方法即基于此概念。

此方法的典型实验流程包括限制性酶切、片段分离、Southern 印迹杂交、探针杂交以及成像分析(图1)。

图 1.鉴定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的基本实验流程。

第一步,使用一种或多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经纯化的基因组DNA。通常根据酶区分基因差异

的能力和酶成本来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然后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的片段。由于酶切产生的不同大小片段在凝胶上广泛扩散,会在凝胶上形成连续拖尾。

为了检测所需的片段,将经凝胶分离的DNA 片段转印到硝化纤维膜或PVDF 膜上进行处理和检测。将一个带有标记的单链DNA 探针杂交到膜上,以识别所需片段。将最终的结果成像,获得独特的RFLP 指纹。

RLFP 的探针基于基因组内的单拷贝数或低拷贝数序列,大小通常为500 至2,000 bp。将探针进行标记,检测超低量的样本,并识别将用作指纹基础材料的片段。观测到的RFLP 标记

物为特异性探针和限制性内切酶结合的结果。例如,探针 A 和EcoRI 酶切的DNA 可确定某个基因组的一种RFLP。探针 A 和HindIII 酶切的DNA 会确定该基因组的另一种RFLP (图2A)。事先了解模板序列(虽然非必需),可以快速开发出有用的RFLP 探针。

RFLP 和限制性内切酶还可用于检测两个不同个体的DNA 差异。图2B简单阐释了探针杂交和检测,比较了两个个体的两个等位基因的HindIII 酶切RFLP(标为“1”和“2”)。在本例中,根据等位基因 2 HindIII 限制性位点的缺失或获得,探针 A 可以识别两个个体的不同限制性指纹。但在多数情况下,两个个体的片段长度差异是由于酶切位点外的DNA 序列插入或缺失(由天然的重组或复制引起)所致。RFLP 分析还用于遗传咨询、动植物育种以及疾病监测等应用。

Figure 2. Simplified RFLP fingerprinting. (A)Different RFLP markers are obtained from digestion of the same sample with two restriction enzymes separately, EcoRI and HindIII.(B)Two individuals (A and B) are distinguished by HindIII digestions of two alleles (1 and 2).

尽管RFLP 用处很大,但其仍存在部分局限。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大量的起始样本DNA,而且整个操作流程进展缓慢且繁琐。随着PCR 技术的发展,许多此类缺点均已被解决——例如,可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后者所需的样本更少,同时可采用更多基于快速PCR 技术的实验方案执行。

了解更多相关产品

???

?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AFLP 是另一种基因作图技术,该技术不需事先了解基因组序列,即可通过RFLP 及之后的选择性PCR 从任意生物体的基因组DNA 扩增片段。此外,AFLP 分析仅需少量起始模板(通常为ng 级)。

尽管AFLP 最初专门针对植物研究而开发,但如今其已在许多领域广泛使用,如:

?绘制新物种的基因图谱

?测定不同品种的相关性

?建立交叉关联群

?研究遗传多样性和分子亲缘关系

AFLP 操作流程包括:酶切基因组DNA 获得限制性切割片段,接头连接接头,PCR 扩增,电泳进行片段分离,以及通过放射自显影或荧光法进行PCR 扩增子最终成像(图3)。

Figure 3. Illustration of the basic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workflow. AFLP 的第一步,使用限制性内切酶(通常使用EcoRI 和MseI)酶切基因组DNA 样本。基因组DNA 的GC 含量会影响酶切效率和最终的指纹。例如,如果使用MseI,当GC 含量为<50% 时酶切效果最佳。GC 含量过高(例如,>65%)可能妨碍MseI 的酶切作用,导致片段量过低。同样,较低的GC 含量可有助EcoRI 完全酶切。

酶切完成后,会有两个接头连接在片段两端。这些接头经设计包括19–22 bp 序列以便后续引物结合,而接头的链接会破坏原来的MseI 和EcoRI 识别位点(图3B)。

接下来进行两轮PCR 扩增:选择性预扩增以及之后进行的更具选择性扩增反应。在选择性预扩增PCR 阶段,首先扩增连接有EcoRI 和MseI 接头的DNA 片段(图3C)。完成此步骤后,使用3′ 端最多带三个额外碱基的引物对进行更具选择性的PCR 反应(图3D)。这类引物包括选择性核苷酸,其和严格的PCR 条件一起作用可有助于确保仅与选择性引物3′ 端具有序列同源性的DNA 片段才能被扩增。在这一选择性扩增步骤中,EcoRI 接头引物进行放射性标记或荧光标记以便进行下游片段检测,而Msel 引物则不会被标记。

选择性引物和选择性标记的组合可以精简后续的图谱,通过凝胶或电泳揭示独特的指纹(图

3E)。扩增后的指纹最佳组成范围为50 至200 个片段,片段长度范围为45 至500 核苷酸。在各种成像方法中,首选荧光标记结合毛细管凝胶电泳的方法,这是因为该方法可实现从片段分离到数据收集的自动化流程,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了解更多相关产品

????

?

?

?

限制性内切酶进行甲基化分析

甲基化是一种在真核和原核生物基因组内都会存在的内源性DNA 修饰和调控方式。尽管DNA 甲基化也属于原核生物限制性修饰系统的一部分(参见),但其在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方面却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已发现DNA 甲基化参与调控许多细胞进程及疾病状态,如胚胎发育、X 染色体基因沉默、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形成。

在许多植物和动物体内,甲基化通常发生在5′-CpG-3′,表现形式为甲基基团添加到胞嘧啶的含氮环的第五个碳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在植物体内,5′-CpNpG-3′ 和5′-CpNpN-3′ 处也会发生胞嘧啶甲基化,其中的N 代表除鸟嘌呤之外的任意核苷酸。甲基化分析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是CpG 岛。CpG 岛是一个长度500–2,000 bp,富含GC 的DNA 区域,通常见于基因的启动子和第一个外显子。由于CpG 岛的甲基化状态可能会影响基因转录的失活和激活,因而成为了频繁研究的对象。

在诸多研究DNA 甲基化状态的方法中,限制性内切酶因其可用性和易用性而成为了热门工具。部分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含有CpG 序列,而这些酶对甲基化底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例如,不受影响,被损坏、阻断或存在依赖性;另请参见)。研究人员充分利用这一性质,广泛使用限制性内切酶作为位点特异性甲基化分析的基本工具。一些较为知名的方法包括:结合重亚硫酸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COBRA),限制性酶切后进行qPCR (又称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DNA 甲基化分析,简称qAMP)。

结合重亚硫酸盐限制性内切酶分析(COBRA)

COBRA 是最热门的位点特异性CpG 甲基化分析方法之一。其实验流程包括:通过重亚硫

酸盐处理实现胞嘧啶的化学转化,PCR 扩增经重亚硫酸盐处理的DNA,PCR 产物的酶切消化,最后查看限制性酶切图谱,检验目标位点的胞嘧啶甲基化。

图4阐释了COBRA 检测的步骤。重亚硫酸盐处理DNA 样本会将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转化成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5-甲基化胞嘧啶)则不受影响。在之后的PCR 过程中,引物在指定的位点扩增CpG 岛。经PCR 形成新链过程中,尿嘧啶作为胸腺嘧啶复制,而5-甲基化胞嘧啶则作为胞嘧啶复制。随后使用可识别扩增区域内CpG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 产物。如果原位点序列未甲基化,由于PCR 扩增后酶切位点的胞嘧啶已被胸腺嘧啶取代,则不会发生酶切。如果原始序列上的酶切位点含有5-甲基化胞嘧啶,则由于PCR 后未修饰识别位点,限制性内切酶会在此处酶切DNA。通过PCR 产物的酶切图谱,可以判定原始位点序列的甲基化状态。

Figure 4. Illustration of the combined bisulfite restriction analysis (COBRA) workflow with a 5′-CGCG-3′ locus sequence and a restriction enzyme (Bsh1236I) that recognizes a CG-containing sequence.

进行COBRA 分析各个步骤时,需要考虑若干注意事项。重亚硫酸盐处理时,由于任何残留

的未甲基化胞嘧啶都会造成假阳性结果,所以胞嘧啶的转化效率尤为关键。但重亚硫酸盐对DNA 作用剧烈,为避免DNA 损伤,处理时间不可超过所需时长。请遵照试剂盒制造商建议的重亚硫酸盐转化处理时长,或在处理后根据经验判定转化效率。重亚硫酸盐处理后,由于DNA 序列在未甲基化的胞嘧啶位置含有尿嘧啶,在PCR 过程中,DNA 聚合酶必须能够读取含尿嘧啶的DNA 模板(例如,)。最后,在酶切步骤,选择的限制性内切酶必须能够有效酶切PCR 产物,以便获得可靠的甲基化分析酶切图谱。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后,COBRA 即可成为出色的甲基化分析方法。

了解更多相关产品

???

?

?

?

?

??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进行DNA 甲基化定量分析

另一分析位点特异性DNA 甲基化的常用方法是:直接酶切DNA 模板,然后进行实时PCR 或定量PCR (qPCR)。此方法需要使用一组具有不同甲基化敏感度的,从而检测特定位点的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由于避开了重亚硫酸盐转化DNA(参见COBRA 分析)步骤,这一方法所需的起始DNA 量更少,避免了重亚硫酸盐处理可能带来的DNA 损伤,简化了实验流程。此外,与COBRA 分析相比,此方法的qPCR 还可对样本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定量检测。

选择不同甲基化敏感度的同裂酶或异裂酶的依据标准包括:目标位点(例如,CpG 岛或基因体)以及可选的限制性内切酶。CpG 甲基化研究常用的一对内切酶是MspI 和HpaII,二者具有相同的识别位点5′-CCGG-3′。靶标位点的胞嘧啶甲基化会完全阻断HpaII 酶切,而MspI 活性则不受影响。此外,为研究基因体(指基因被转录的序列)或低GC 含量基因组区域的甲基化,您可改选其它同裂酶,如含有相同识别序列5′-TCGA-3′ 的HpyF30I 和TaqI。如果序列中的胞嘧啶被甲基化,HpyF30I 的酶切被阻断,而TaqI 则不受影响。为了更彻底地鉴定位点特异性甲基化,除了对甲基化敏感的同裂酶/异裂酶外,还可使用只会酶切含甲基化胞嘧啶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图5A)。

经限制性酶切后,可以直接将DNA 样本进行凝胶电泳,定量分析甲基化。请注意,酶切的DNA 可能出现拖尾或多个较小的条带。使用凝胶电泳法时,根据此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能需要加入更多量的DNA 才能观察到片段(图5B)。

Figure 5. Methylation analysis by restriction digestion followed by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qPCR.进行甲基化定量分析时,酶切的DNA 样本要进行qPCR。PCR 引物经设计位于目标位点侧翼,从而使未酶切的底物继续作为PCR 模板。剩余的未酶切DNA 的水平取决于所用限制性内切酶的甲基化敏感度,如图5A所示。DNA 的完整性水平越高,可供PCR 扩增的DNA 模板就越多,在实时荧光定量PCR 中就越早检测到DNA 扩增(即,)。根据这一原理,依据PCR 分析即可测定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图5C)。

了解更多相关产品

?????

?

?

?

?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传统分子克隆基础

?

?

?

传统分子克隆依赖重组DNA 方法,即首先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制备接受DNA 插入片段的载体。随后,通过连接酶将酶切的片段拼接在一起(即连接过程),形成可以表达目标基因的新载体。这可能是传统克隆最简单、最老的技术,但也为研究人员开发各种新型克隆方法打下了基础,如TA cloning?、TOPO? 克隆、PCR 克隆、不依赖连接酶的克隆,以及利用其它修饰酶独特性能的基因组装。

传统分子克隆的一般实验流程包括如下步骤(图1):

Figure 1. Traditional cloning workflow.

载体制备

传统分子克隆方法所用的载体基于质粒,而后者为不依赖基因组DNA 在细菌内复制的双链游离DNA。所有基于质粒的克隆载体包含许多关键要素,包括:确保在细菌宿主细胞内能有效增殖的复制原;单一酶切位点,或更常见的是,含有多克隆位点(MCS),其含有一系列酶切位点,可插入目的片段;载体成功转化后的细菌筛选标记(例如,抗生素耐受)。

在一些载体中,MCS 位于作为标记物的基因内,可筛选已经成功拼接进插入片段的克隆。例如,pUC18 载体中的lacZα 基因经表达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α 肽段,其和X-gal 可通过显色来筛选克隆(更多信息请见蓝/白筛选法)。

图2:pUC18 及其MCS 的图谱。

传统分子克隆载体制备的第一步是,通过限制性酶切构建插入位点。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取决于载体和插入片段上是否存在相应的识别序列以及识别序列的位置,以及是否适于连接。载体

图谱上可查到载体上的酶切位点,也可使用等免费在线工具绘制载体酶切位点。MCS往往是插入片段的首选,因为该区域专用于克隆。

酶切后,为防止载体自连,可能有必要进行载体的去磷酸化,尤其当载体酶切后末端可互补或是平端时。在去磷酸化过程中,碱性磷酸酶可去除末端的5′ 磷酸基。此处理可避免载体自连,因为连接酶同时需要5′ 磷酸基和3′ OH 才能在载体环化过程中连接载体(参见)。

载体的去磷酸化对于降低背景、促进所需片段插入载体非常重要。自连载体和带有插入片段的载体都可在转化过程中被细菌摄入,从而为这些细菌细胞植入抗体耐受性(参见和图6)。

如果载体未经去磷酸化处理,则会产生较高的非所需克隆背景。

根据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可能需要载体具有平端。为确保成功连接,还建议对所需片段进行纯化。

插入片段制备

克隆的插入片段来源可能为基因组DNA、另一质粒的一部分或者线性DNA 片段。无论来源DNA 类型如何,制备插入片段时常用的第一个步骤是进行限制性酶切,产生匹配的粘性末

端,以便接下来将片段插入在载体中。

与载体制备一样,选择适于将插入片段克隆进载体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此最通用的一种策略是,对插入片段和载体进行双酶切,以实现定向克隆。在以下实例中(图3A),使用了两种可生成不兼容末端的的内切酶(EcoRI 和KpnI)。由于载体和插入片段末端之间的兼容匹配性(EcoRI 和EcoRI,KpnI 和KpnI),二者仅可沿一个方向连接,因而这种方法可实现定

向克隆插入片段。

Figure 3. Common restriction enzyme cloning strategies.(A)Double digestion of the vector and the insert (e.g., EcoRI and KpnI) for directional cloning.(B)Single digestion of the vector and the insert with two separate restriction enzymes (e.g., BamHI and PstI), followed by blunt-end digestion or polishing.(C)Single digestion of the vector and the insert with the same restriction enzyme (e.g., BamHI) for cloning.(D)Single digestion of the vector and the insert with two restriction enzymes with compatible ends (e.g., BamHI and BglII) for cloning.

进行双酶切时,同时提供两种酶所需最优的反应缓冲液和反应条件至关重要;因此,为确保酶切成功,应严格遵守制造商提供的双酶切反应建议。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使用所选内切酶消化得到的DNA末端可能需要平端化。平端化会改变DNA 末端周围的原始序列;这可能导致基因翻译区域出现移码突变或基因调控区域被破坏。此外,平端DNA 的连接通常要比粘性末端难度更大、效率更低(图3B)。

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一种内切酶同时切割插入片段和载体DNA,以生成连接所需的互补

末端(图3C)。该方法常用于基因组DNA 克隆。

如果出现无法使用单一限制性内切酶的情形,可以考虑换用一对具有不同的识别序列,但是会产生兼容匹配突出端的酶。例如,BamHI 可以识别5′-G↓GATCC-3′,而BglII 可以识别5′-A↓GATCC-3′;这两种酶均可以产生在连接反应中可进行连接的5′-GATC 突出端。但请注意,在此情形下进行连接后,两个酶切识别位点不可恢复(图3D)。

通常用来平端化的酶是大片段的DNA 聚合酶I 的大片段(“Klenow 片段”)和T4 DNA 聚合酶。聚合酶的选择取决于限制性内切酶生成的3′ 或5′ 突出端。如果生成3′ 突出端(例如,使用KpnI ),则首选T4 DNA 聚合酶,因为其3′ 至5′ 核酸外切酶活性比Klenow 更强。在此情况下,T4 DNA 聚合酶会消化或“回切” 3′ 突出端。如果为5′突出端(例如,使用EcoRI ),可使用Klenow 或T4 DNA 聚合酶,通过其5′ 至3′ 聚合酶活性补齐突出端。个别情况下,可过量加入绿豆核酸酶或S1 核酸酶,通过二者在单链DNA 上5′ 至3′核酸外切酶活性,切除单链DNA 突出端(图4)。

图 4.通过酶消化,将限制性酶切得到的突出端变成平端。

插入片段和载体经酶切后(以及之后可能进行的平端化和去磷酸化),可在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并切割出目标片段,纯化所需的片段。通过凝胶电泳还可去除酶切反应物中存在的酶和盐。。此类试剂盒基于使用促溶试剂、加热来融化凝胶的操作步骤,然后再使用硅胶柱或磁珠纯化片段。为了温和地、有效地回收较长的DNA 片段(例如,>10 kb 片段),可以结合使用低溶解度凝胶和琼脂糖酶(可分解琼脂糖)。从溶解的凝胶之中回收核酸的传统方法是苯酚/氯仿提取,然后再乙醇沉淀片段。但苯酚/氯仿提取可能会降低得率,且残留的苯酚可能会影响下游实验。为确保成功连接,提取的DNA 应具有较高的纯度。检验纯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定:纯净的DNA 的A260/A280比率约为>1.8,A260/A230比率约为 2.0。

连接

获得目标片段后,可以构建连接反应,连接插入片段和载体。连接最常用的酶为T4 DNA 连接酶,可连接DNA末端的5′ 磷酸基和3′ 羟基。T4 DNA 连接反应需要ATP、DTT 和

Mg2+,这些成分通常由反应缓冲液提供(图5)。为了改善连接结果,通常建议构建几个具有不同插入片段:载体摩尔比率的反应,通常的比率范围为1:1 至5:1。(下载使用各种便利的工具和计算器,如Vector to Insert Molar Ratios Calculator(载体/插入片段摩尔比率计算器)。)如果连接效率较低,或者由于DNA 片段为平端,通常建议加入聚乙二醇(PEG) 等惰性高分子,增加反应组分的有效浓度,进而提高连接效率。

图 5.T4 DNA 连接反应。

根据DNA 片段类型和所需的得率,反应温度范围可能为14°C 至25°C(室温),反应时间可能为10 分钟至16 小时(过夜)。通常,反应温度越高,所需的时间越短,但得率也越低。。

连接后的混合物可直接用于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如使用电转感受态细胞则之前需要进行纯化。如果连接反应使用PEG,不建议在反应后热灭活连接酶,因为这样会降低转化效率。

转化

转化是细菌细胞低频率吸收外界DNA 的自然过程。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这一过程得到增强,用来在专门为吸收DNA 而制备的“感受态”细菌内增殖质粒。

市面上提供可实现高效、可靠转染的感受态细胞。制备可进行转化的“感受态”细菌的最常用方法是采用氯化钙处理对数期细菌细胞。将化学感受态细胞和连接反应物混合,然后在42°C 下热激活,部分DNA 会被细菌细胞吸收,并在细胞内开始复制。

您可根据实验目标和下游应用,选择不同的菌株。例如,为了进行“,必须选择带有lacZ突变(lacZΔM15) 的细菌菌株。如果实验需要使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则应在dcm–/dam–细菌菌株内增殖质粒。如用于蛋白表达研究,则菌株应具有mRNA 稳定性和翻译功能,同时可以较高的重组蛋白表达诱导能力。

此外,感受态细胞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生产商会以每微克DNA形成菌落数(CFU/μg)来表示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数值范围通常为 1 x 106至1 x 109 CFU/μg。在较为困难的连接和克隆中,选择具有最高转化效率的感受态细胞可大幅提升获得目标克隆的几率。

另一个细菌细胞转化方法是电穿孔。这一技术使用电流处理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及经连接的质粒,在细菌细胞膜上形成瞬时微孔,以便吸收DNA。

随后,将转化的细菌(经过热激活或电穿孔后)置于含有适量抗生素的琼脂板上,(通过蓝-白筛选或其它方法)筛选含有所需质粒及插入片段的菌落。

克隆筛选

转化反应同时包含不带载体的细胞、不含插入片段的载体、纯插入片段、以及成功连接的载体和插入片段。不含载体的细菌缺少抗生素耐受性基因,因而不会生长;经转化含有载体的细菌(带或不带插入片段)可表达抗生素耐受性基因,因而可存活(图 6)。因此,可通过抗生素耐受性筛选细菌是否吸收完整质粒。

Figure 6. Mixture of bacteria after transformation and their phenotypes (growth/no growth/blue-white) on an antibiotic selection media plate.The ligation mixture may include failed products (unligated insert, unligated vector and the no-insert/empty vector), as well as desired/undesired insert-carrying vectors. The undesired insert may harbor an incorrect, mutated or truncated sequence.

为确定转化的菌落是否含有插入片段,可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蓝/白”筛选法和阳性筛选法。蓝白斑筛选法的依据是,待转化的细菌菌株会表达突变的lacZ基因(lacZΔM15),而该基因可与载体上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α肽段互补(α互补)。将经转化的细胞涂布到含

有lacZ转录诱导子、IPTG、LacZ显色底物X-gal (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的生长培养基上。在蓝白斑筛选中,LacZ 会水解X-gal,产生蓝色染料进而形成蓝色菌落。当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精)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教学室编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8月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多媒体演示 [目的要求] 通过多媒体试验录像进一步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方式] 多媒体光盘演示。 [实验内容] 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包括核酸凝胶电泳技术;质粒提取;转化;重组体的筛选;PCR技术等。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原理]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鉴定和纯化DNA片段的常用方法。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它们能以同样的速度向正极方向移动。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以分离从200bp至50 kb的DNA片段。在琼脂糖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溴化乙锭(Ethidum bromide ,EB),在紫外光下可以检出 10ng的DNA条带,在电场中,pH8.0条件下,凝胶中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 琼脂糖凝胶有如下特点: (1) DNA的分子大小在凝胶基质中其迁移速率与碱基对数目的常用对数值成反比,分子越大迁移得越慢。 (2) 琼脂糖浓度一个特定大小的线形DNA分子,其迁移速度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各不相同。DNA电泳迁移率(u)的对数与凝胶浓度(t)成线性关系。 (3) 电压低电压时,线状DNA片段迁移速率与所加电压成正比。但是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不同分子量DNA片段的迁移率将以不同的幅度增长,随着电压的增加,琼脂糖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将缩小。要使大于2kb的DNA片段的分辨率达到最大,所加电压不得超过5v/cm。 (4) 电泳温度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电泳行为受电泳时的温度影响不明显,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其相对迁移速率在4℃与30℃之间不发生明显改变,但浓度低于0.5%的凝胶或低熔点凝胶较为脆弱,最好在4℃条件下电泳。 (5) 嵌入染料荧光染料溴化乙锭用于检测琼脂糖凝胶中的DNA,染料嵌入到堆积的碱基对间并拉长线状和带缺口的环状DNA,使其刚性更强,还会使线状迁移率降低15%。 (6) 离子强度电泳缓冲液的组成及其离子强度影响DNA电泳迁移率。在没有离子存在时(如误用蒸馏水配制凝胶,电导率最小,DNA几乎不移动,在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中(如误加10×电泳缓冲液),则电导很高并明显产热,严重时会引起凝胶熔化。

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综合试验报告

综合实验Ⅰ.Southern杂交 (质粒DNA提取、PCR技术体外扩增DNA、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 一.实验目的 1.学习Southern杂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学习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原理。 3.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一般要求。 4.掌握DNA体外连接的基本技能,了解连接反应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碱变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而变性,质粒DNA氢键也大部分断裂,双螺旋也有部分解开,但共价闭合环状结构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pH=的乙酸钠将其pH调到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到原来的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构型,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形成缠绕的致密网状结构,离心后,由于浮力密度不同,染色体DNA与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体外酶促合成DNA片段的一种技术,PCR 进行的基本条件:DNA模板(在RT-PCR中模板是RNA)、引物、dNTP (dATP、dTTP、dGTP、dCTP)、Taq DNA聚合酶、反应缓冲体系。 PCR循环由三个步骤组成:变性、退火、延伸。每一个循环的产物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通过30个左右循环后,目的片段的扩增可达106倍。

DNA片段之间的连接是通过DNA连接酶的催化实现的。DNA连接酶催化具有平末端或互补粘性末端的DNA片段间相邻碱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最常用的来源于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对于平末端或互补的粘性末端可直接进行连接反应。一个片段是平末端,另一片段为粘性末端或两个片段都是粘性末端但不配对,则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可一匹配或通过平末端进行连接。通常采用末端补平、加同聚物尾、加接头等方式是目的片段之间能够匹配。 地高辛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原理:在随机引物法标记的反应液中,有随机合成的六聚核苷酸作为引物,dATP、dCTP、dGTP、dTTP和D1G-11-dUTP作为合成底物,以单链DNA作为模板,在Klenow酶的作用下,合成插入地高辛的DNA链。以地高辛标记的探针与靶基因DNA链杂交后,再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检测。一般通过酶标记地高辛抗体检测,就可以肯定杂交反应的存在。免疫检验一般用碱性磷酸酶系统,BClP/NBT显色,敏感性很高。 三.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 含质粒的大肠杆菌DH5α,LB液体培养基, LB平板培养基 2.实验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反应缓冲液(含25mmol MgCl2),dNTP,引物(P1、P2),溴乙啶 (EB) ,点样缓冲液Loading buffer(10×):%溴酚蓝,40%甘油,目的基因及载体, 2×ligation 缓冲液,T4 DNA连接酶, L CaCl2,氨苄青霉素(100mg/mL), TBE电泳缓冲液(5×), DIG Random Labeling Mix(高效),Anti-DIG-AP Conjugate, BCIP/NBT Stock Solution,Blocking Reagent。 20×SSC:柠檬酸钠,3M NaCl,2×SSC:柠檬酸钠, NaCl, EDTA,变性液: NaOH, NaCl,中和度: Tris-HCl、、3M NaCl,Standard buffer:5×SSC、%(w/v) N-Lauroylsarcosine, % (w/v) SDS, 1% Blocking Reagent,Standard buffer+50% formamide,Anti-DIG-AP 碱性磷酸酶标记抗地高辛单抗体,BCIP/NBT储备液,冲洗液:0. 1M

分子生物学实习总结

分子生物学实习总结 三天的分子生物学实习,我能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很好的按照老师的安排完成实验。期间,接触和学习到了很多有关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方法、仪器的使用、技术,而且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习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这几天来做的不足的地方有: 1.预习不够充分。只是浏览了实验报告上的原理、操作等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操作会对实验有什么的作用和影响。实验失败了,不能自主找到原因。 2.实验操作过程不够细心。实验要求十分细心,严谨和专注。实验中很多细小的地方还是没有很好的注意到。 3.遇到不懂的没有及时发问。实验就是一个让我们实操的过程,一边操作一边巩固书本上的知识。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及时问别人活着自己翻阅资料,力求把实验弄透彻。 但是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1.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有了了解。例如实验的基本的流程和操作,常用的方法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对以后的实验会有一定的帮助。 2.最基本的移液枪、离心机、涡旋器等的使用还有实验中的PCR仪、电泳等有一定的认。 3.学会了严谨和细心。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比较昂贵的,而且实验只要一步错了,就得重做。所以需要非常严谨。不仅仅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其他实验也要求,所以培养这个有点对以后的实验非常有好处。 4.学会了坚持。很多次因为实验做的时间很长,大家都会很累,但是,还是要坚持,一点点累都受不了是不能把实验做好的。开始慢慢了解到做科研的人员的辛酸,长时间整天呆在实验室做实验,这需要很大的毅力。 5.把握实验机会,让自己学得更多。实验过程中,只要有实操的机会,我都会去操作。因为说和做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操作中能加深巩固知识和学得更加深入。 三天的分子生物学实习虽然很累,因为要天天去院楼,而却实验时间都比较长。但是 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学习到很到东西,收获了很多。 老师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和准备,实验才做得那么快和顺利,其实,实验室简 化了很多了,而且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已经设计好的,按照操作做就行了。如果时间和资 金允许,应该设立一些自主完成的实验,这样可以培养我们更加多的能力,开阔知识面和 拓宽思维。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 院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基地) 班级: 201101班 学号: 姓名: 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院系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室主要开设常用而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它的内容包括质粒DNA的制备;DNA的重组;PCR基因扩增等等。 实验一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一、实验原理 要把一个有用的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进细胞中去进行繁殖和表达,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这种工具就叫载体(vector)。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是DNA体外重组的重要条件。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是一个复制子,载体有复制点才能使与它结合的外源基因复制繁殖;(2)载体在受体细胞中能大量增殖,只有高复制率才能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3)载体DNA链上有1到几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与切割位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4)载体具有选择性的遗传标记,如有抗四环素基因(Tc r),抗新霉素基因(Ne r)等,以此知道它是否已进入受体细胞,也可根据这个标记将受体细胞从其他细胞中分离筛选出来。细菌质粒具备上述条件,它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之一。 质粒(plasmid)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因子,大小在1~120kb之间,具

有双链闭合环状结构的DNA分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可表达它携带的遗传信息。它可独立游离在细胞质内,也可以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它离开宿主的细胞就不能存活,而它控制的许多生物学功能也是对宿主细胞的补偿。 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严密控制型(stringent control)和松弛控制型(relaxed control)。前者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染色体不复制时,它也不复制。每个细胞内只含有1个或几个质粒分子。后者的质粒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随时复制,在细胞里,它有许多拷贝,一般在20个以上。通常大的质粒如F因子等,拷贝数较少,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小的质粒,如ColE Ⅰ质粒(含有产生大肠杆菌素E1基因),拷贝数较多,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在使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时,染色体DNA复制受阻,而松弛型ColEⅠ质粒继续复制12-16h,由原来20多个拷贝可扩增至1000-3000个拷贝,此时质粒DNA占总DNA的含量由原来的2%增加到40%-50%。本实验分离提纯化的质粒pBR322、pUC19就是由ColE Ⅰ衍生的质粒。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采用溶菌酶可破坏菌体细胞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使细胞壁解,经溶菌酶和阴离子去污剂(SDS)处理后,细菌染色体DNA 缠绕附着在细胞壁碎片上,离心时易被沉淀出来,而质粒DNA则留在清液中。用乙醇沉淀、洗涤,可得到质粒DNA。 质粒DNA的相对分子量一般在106-107范围内,如质粒pBR3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6,质粒pUC19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6。在细胞内,共价闭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简称cccDNA)常以超螺旋形式存在。如果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的分子叫做开环DNA(open circular DNA,简称ocDNA)。在电泳时,同一质粒如以cccDNA形式存在,它比其开环和线状DNA的泳动速度快,因此在本实验中,自制质粒DNA在电泳凝胶中呈现3条区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最常用的提取质粒DNA的方法和检测方法。 2.了解制备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实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实验二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实验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四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与鉴定 实验五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六动物组织细胞基因组 DNA提取 实验七 DNA的定量 实验八 PCR基因扩增 实验九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与纯化目的DNA 实验十 DNA重组 实验十一动物组织细胞总RNA的提取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及使用

事实证明,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要想突破,除了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仪器设备以及良好的研究环境。一个标准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除了具有一般生物学实验室的常规仪器设备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用途的仪器,这些仪器一般较精密,价格昂贵。下面介绍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冷冻离心机 低温分离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基因片段的分离、酶蛋白的沉淀和回收以及其它生物样品的分离制备实验中都离不开低温离心技术,因此低温冷冻离心机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必备的重要仪器。在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冷冻离心机,本实验室的高速冷冻离心机为GL-20G-Ⅱ型(上海安亭),落地式。配有角式转头:6×50ml、12×10ml和12×1.5ml。极限转速20000rpm。 1. 安装与调试 离心机应放置在水平坚固的地面上,应至少距离10cm以上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中,周围空气应呈中性,且无导电性灰尘、易燃气体和腐蚀性气体,环境温度应在0~30℃之间,相对湿度小于80%。试转前应先打开盖门,用手盘动转轴,轻巧灵活,无异常现象方可上所用的转头。转子准确到位后打开电源开关,然后用手按住门开关,再按运转键,转动后立即停止,并观察转轴的转向,若逆时针旋转即为正确,机器可投入使用。 2. 操作程序 (1)插上电源,待机指示灯亮;打开电源开关,调速与定时系统的数码管显示的闪烁数字为机器工作转速的出厂设定,温控系统的数码管显示此时离心腔的温度。 (2)设定机器的工作参数,如工作温度,运转时间,工作转速等。 (3)将预先平衡好的样品放置于转头样品架上,关闭机盖。 (4)按控制面板的运转键,离心机开始运转。在预先设定的加速时间内,其运速升至预先设定的值。 (5)在预先设定的运转时间内(不包括减速时间),离心机开始减速,其转速在预先设定的减速时间内降至零。 (6)按控制面板上的停止键,数码管显示dedT,数秒钟后即显示闪烁的转速值,这时机器已准备好下一次工作。 3. 注意事项 (1)离心机应始终处于水平位置,外接电源系统的电压要匹配,并要求有良好的接地线,机器不使用,要拔掉电源插头。

分子生物学实验-心得体会

关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体会 梁慧媛(生技01级) 不知不觉间,一年的时间就这样流逝了,与分子生物实验相伴,对我而言,的确不同寻常。并不仅仅是学习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宝贵经历,它意味着更多。 首先是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实验设计的完备性,从这里可以初步感受到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肃性,自己可以得到宝贵的机会,亲身体会生物学研究的苦辣酸甜。一直一直喜欢,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时刻的畅快感,那是无法言明的欣慰感,一次身心彻底地放松,可以将所有一整天来积累的疲劳抛之身后,即使仅仅是小小的成功,也会让我们兴奋不已。在整理资料,将一年来保存的记录一遍一遍的翻看,重温其中的特别滋味,我,轻轻地笑了。我,喜欢这里,喜欢生物学。 失误是常有的,经历过吃惊、后悔、无奈,检讨分析,最后重新开始。一波三折的记忆清晰的印在脑海中,这种深深的挫折感,再试一次的勇气,我会一生记取的。 一年间,随着对生物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学习生物学的志向,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试炼"。 分子生物学实验心得体会 东强(生科01级)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培养实验能力的实验课,它不同于我们在大二开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实验课。在这些课上,主要以制备样品并观察样品的形态、结构特征为主,这是由于我们当时正值大二,专业知识还远不够。 随着以后理论课学习的深入,我们开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学习,这无疑对于深刻巩固我们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帮助的,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如启动子的概念、类型、PCR的原理等。另外,在实验课中,我们掌握并学会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如质粒的提取、总RNA的制备、PCR技术等。 我们的实验动手能力通过亲身接触实验过程并亲自设计一些实验得到了提高,使我们不再象刚开始做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时候照搬实验指导上的实验步骤,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对原有的步骤作必要的改进。 此外,通过这门实验课的学习,我们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如有时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我们渐渐养成了仔细分析实验结果的习惯,查找在实验设计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理论知识认识得更清楚。 总之,我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称得上实用、精彩、有意思的好实验,对于今后我的研究或工作很有价值。

分子生物学实验复习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实验一DNA的制备 (1)为什么分子生物学实施时要担心EB?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是DNA诱变剂,溴化乙锭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导致错配。具有高致癌性(接触致癌) (2)DNA加样缓冲液的用途是什么? 由于植物细胞匀浆含有多种酶类(尤其是氧化酶类)对DNA的抽提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抽提缓冲液中需加入抗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以降低这些酶类的活性。 线状DNA大小/kb60-520-110-0.87-0.56-0.44-0.23-0.1 (4)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的原理是什么 DNA分子在pH值高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DNA分子在电场中通过琼脂糖凝胶而泳动,除了电荷效应以外,还有分子筛效应。由于DNA分子可片段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移动速度也不同,所以可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或构象不同的DNA分离。DNA片段迁移距离(迁移率)与碱基对的对数成反比,因此通过已知大小的标准物移动的距离与未知片段的移动距离时行比较,便可测出未知片段的大小。但是当DNA分子大小超过20kb时,普通琼脂糖凝胶就很难将它们分开。此时电泳的迁移率不再依赖于分子大小,因此,就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时,分子大小不宜超过此值。 (5)琼脂糖凝胶电泳时胶中DNA是靠什么发出荧光的?为什么? 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可插入DNA双螺旋结构的两个碱基之间,形成一种荧光络合物。在254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呈现橙黄色的荧光。用溴化乙啶检测DNA,可检出10-9g以上的DNA 含量。 (6)制备基因组DNA时用到的以下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 CTAB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细胞膜和核膜蛋白,使核蛋白解聚,从而使DNA得以游离出来 氯仿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 无水乙醇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即得植物总DNA溶液。75%乙醇,乙醇轻轻洗涤管壁 实验二RNA的制备 1.制备RNA时通常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应该要注意(1)不要徒手操作,必须带手套;(2)加样时不能够大声说话,防止唾液等进入; 由于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容易受RNA酶的攻击反应而降解,加上RNA酶极为稳定且广泛存在,因而在提取过程中要严格防止RNA酶的污染,并设法抑制其活性,这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 2.制备的RNA通常有哪些用途?制备的DNA通常又有哪些用途? 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时常常要从组织和细胞中分离和纯化RNA。 质粒DNA构建克隆载体,分离目的基因 3.RNA制备好后是通过什么方法检测其有没有降解的?从胶上检测什么指标来判断RNA质量好坏?为什么?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件..

实验一、菌株复壮与单菌落菌株的获取 一、实验目的 学习细菌培养的LB培养基及抗生素抗性筛选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高压灭菌和获取细菌单菌落菌株两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材料、设备及试剂 1、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E. coli)DH5α菌株:R-,M-,Amp- 2、实验设备 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无菌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3、试剂 酵母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卡那霉素 三、实验步骤 液体LB(Luria-Bertain)培养基配方: 蛋白胨(typtone) 1.0% (1 g/100 ml)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ion)0.5% (0.5g/100 ml) 氯化钠 1.0% (1 g/100 ml) PH 7.0 固体LB培养基:每100 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g琼脂粉 请按试剂瓶上的编号使用相应编号的药勺取药,防止药品相互污染! (1)每组按上述液体LB培养基配方,以配制100ml的量称取药品放入烧杯。 (2)用量筒量取约80 ml 蒸馏水注入烧杯中,玻棒搅拌使药品完全溶解后用100ml量筒定容 至100ml。 (3)pH试纸检测pH值,并用1 N NaOH或1 N HCl调节pH值至7.0。 (4)将100ml溶液分装入两个三角瓶,每瓶为50ml。 (5)按固体培养基配方称取适量琼脂粉分别放入两个三角瓶中,以配制成两瓶50ml固体LB培 养基。 (6)两个三角瓶分别用锡纸包扎瓶口。并用记号笔在三角瓶上标注各组标记。 (7)把装有培养基三角瓶放入灭菌锅中,盖上锅盖,以对称方式拧紧锅盖,打开排气阀通电加

热,至有连续的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出时,关闭排气阀。当高压锅温度(气压)指示器指示锅内温度升高至121℃(0.1Mpa)时,调节电压(或利用手动开关电源的方式)使高压锅稳定在该温度(压力)下20 min,然后断开电源。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方可打开排气阀,然后再打开锅盖小心取出锅内物品。 (8)取出三角瓶后,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下述操作。 (9)取其中的一瓶直接倒培养皿,每皿倒入的量以刚好能在培养皿底铺展成薄薄的一层即可。 每组倒1块培养皿,在皿盖上用记号笔写上“LB”及各组的标记。 (10)另外一瓶培养基待温度降低至60℃左右时(刚能感觉不烫手),向培养基中加入0.1ml 50mg/ml的氨苄青霉素(Amp)溶液,使培养基中Amp的终浓度为50mg/L。快速充分混匀后每组倒1块培养皿,在皿盖上标注“LB+”及各组的标记。 (11)接种环蘸取菌液,密密划线。 (12)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3)一天后观察菌落。 四、思考题 (1)在说明本实验所用的菌种时用到这样的符号:“R-,M-,Amp-”,这告诉我们关于该菌 种的什么信息? (2)在步骤7中,为何须待连续的白色水蒸气从排气阀排出时才能关闭排气阀?当灭菌完 毕,为何又须待高压锅指示器指示压力降为0时才能打开高压锅,而且操作次序必须是先打开排气阀然后才能打开高压锅盖? (3)在步骤12中,为何需将涂有菌的培养皿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菌的培养?为什 么不是正放呢? (4)你预计该实验结果是什么,即两种培养基上菌的生长情况如何? 实验二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 一实验目的 了解少量质粒制备方法与原理,掌握碱法小量提取质粒DNA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NaOH破坏菌体细胞使核酸物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因此称为碱裂解法抽提。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裂解细菌细胞膜,但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其与钾离子反应后所引起的溶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以及基因组DNA共沉淀。由于还有很多蛋白质不能被共沉淀掉,因此要进一步用酚、氯仿对溶液进行抽提。最后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或0.7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就能得到质量稳定的质粒DNA。从细菌中分离质粒DNA

实验报告总结(精选8篇)

《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总结(一): 一个长学期的电路原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此刻的略懂一二。 在学习知识上面,开始的时候完全是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感觉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跟理论也没什么差距。但是之后就觉得越来越麻烦了。从最开始的误差分析,实验报告写了很多,但是真正掌握的确不多,到最后的回转器,负阻,感觉都是理论没有很好的跟上实践,很多状况下是在实验出现象以后在去想理论。在实验这门课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原理,在做实验,这样又快又好。 在养成习惯方面,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实验都是没有什么条理,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比如说测量三相电,有很多种状况,有中线,无中线,三角形接线法还是Y形接线法,在这个实验中,如果选取恰当的顺序就能够减少很多接线,做实验就应要有良好的习惯,就应在做实验之前想好这个实验要求什么,有几个步骤,就应怎样安排才最合理,其实这也映射到做事情,不管做什么事情,就应都要想想目的和过程,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电原实验开始的几周上课时间不是很固定,实验报告也累计了很多,第一次感觉有那么多实验报告要写,在交实验报告的前一天很多同学都通宵了的,这说明我们都没有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我就应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学期做的一些实验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在负阻的实验中,我和同组的同学连了两三次才把负阻链接好,又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线,很容易插错,所以要个性仔细。 在最后的综合实验中,我更是受益匪浅。完整的做出了一个红外测量角度的仪器,虽然不是个性准确。我和我组员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模块。我负责的是单片机,和数码显示电路。这两块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数码显示个性需要细致,由于我自己是一个粗心的人,所以数码管我检查了很多遍,做了很多无用功。 总结:电路原理实验最后给我留下的是:严谨的学习态度。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争取一次性做好,人生没有太多时间去浪费。 实验报告总结(二):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经验与体会,这些使我一生受用不尽,记下来与大家共勉: 1.手脚勤快,热心帮忙他人。初来匝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都就应用心去完成,也许自己累点,但你会收获很多,无论是知识与经验还是别人的称赞与认可。 2.多学多问,学会他人技能。学问学问,无问不成学。知识和经验的收获能够说与勤学好问是成正比的,要记住知识总是垂青那些善于提问的人。 3.善于思考,真正消化知识。有知到识,永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当你真正学会去思考时,他人的知识才能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4.前人铺路,后人修路。墨守陈规永远不会有新的建树,前人的道路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另辟蹊径更为重要。

实验教学心得体会10篇

实验教学心得体会10篇 实验心得(一) 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是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潜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能够总结出超多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教学中选用inter公司的mcs-51),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好处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潜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储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潜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发布的单片机实验板,透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齐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分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透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实验心得(二) 我觉得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验证性课程,它把我们在化工原

理学到的各种单元操作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认识到它的实在性。流体输送——离心泵、过滤——板框压滤机、对流传热——套管式换热器、吸收蒸馏——填料塔板式塔、干燥——厢式干燥装置。一个个实验和装置让我们对每种单元操作都有了除理性认识之外的感性认识。 此刻回过头来看,在做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没有认真研究,导致有些实验做的效果并不好,这是预习不够充分的表现。认真的预习报告应要3小时左右,而我犯懒预习方面很敷衍,一小时就完事,于是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是我应当深刻检讨的。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以后做实验不应急于开始实验,应搞清楚目的和设计流程的来龙去脉。另外感激俞教师实验前的仔细讲解让我做实验时不至于对整个流程不知所措。 做化工原理实验我感觉很有意思,因为实验数据并不是先定的,自我得出实验结论有一种成就感,这对培养我们不盲从、实证的思维方式有益,并且由于我们是分组实验,每4-5人一组,锻炼了我们的协作的本事。化学实验研究中中分工协作尤为重要,能够发挥整体效能提高进行实验的效率,取长补短,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和氛围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所以这方面的锻炼是化原实验中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在进行实验和处理数据时,我们用到了非传统的方法用Excel、

分子生物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MolecularB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2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3学分【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学时数】 96学时【编写日期】 2009年6月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等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兼设计性实验课程。该的教学内容主要突出实验技术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把目前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融入具体的系列实验中形成综合与设计性大实验。一方面让每个同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达到更好地训练学生们的实验技术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基因工程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实验的设计原理、结果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利用实验手段实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和目的,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实验一、实验总论5 学时基础性 主要内容: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简介和实验准备(清理仪器、试剂配置、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 教学要求: 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设计思路、评分标准及仪器操作规范; 掌握试剂与培养基的配置、灭菌方法与操作技能。 重点、难点:学习试剂的配置、仪器操作规范。 实验二、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筛选42学时综合性 主要内容:质粒DNA的提取与定性分析;PCR基因扩增及扩增产物的回收;DNA重组(酶切、连接、转化与筛选) 教学要求: 了解原核基因克隆与筛选的全过程与实验设计策略、载体的基本结构、基因工程酶(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Taq酶)的各种特性、DNA重组以及重组子筛选与鉴定的相关技术; 理解基因克隆与筛选的策略及其相关实验原理、碱裂解法质粒提取过程中各种纯化步骤的设计思想, PCR引物设计以及PCR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DNA重组时设计酶切与连接方案的一般规律、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方法以及目的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方法、影响DNA重组效率的因素;

分子生物学学习心得

分子生物学学习心得 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如果只有 单纯的理论课上的讲解而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操作,根本无法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所学的那些如转导转化之类究竟是怎样操纵的。对此给大家收集了有关分子生物学学习心得,应该能给各位带来帮助。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微观生物学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作为一名本科生,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或是研发工作打下基础,这样才能跟得上知识和信息发展的脚步。分子生物学作为微观生物学的根基,学好它无疑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献,是有关不同类型的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 瘤的基因表达分析的。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是在临床上异构的:40%的患者目前的治疗反应良好,长期生存,而其余屈服于疾病。我们认为这种可变性在自然历史反映 了识别分子在肿瘤异质性。两个不同的分子形式的DLBCL有着不同的gene表达模式,表明了B细胞有不同的分化阶段。一种是表达中心B 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中心B细胞类似DLBCL),另一种是表达体外激活诱导外周血B细胞(激活B细胞类似DLBCL)。其中中心B细胞的存活率大于激活B细胞。我们发现肿瘤的分子分类的基础上的基因表达可以识别以前未被发现和临床癌症的重要亚型。构建了一个特异性的DNA微阵列,分析淋巴恶性肿瘤的基因表达,判断基因表达模型和肿瘤表型,最后利用分层系统树图得出结论。

从文献中我了解了DNA微阵列技术,掌握了DNA微阵列技术的 方法,学会了分析分层系统树图,更认识到了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研究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的学科,我们只有努 力学习英语,经常阅读中外文献,亲自参与到实验中去,才能了解分子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分析方法。 通过一个学期的分子生物的学习,第一,我掌握了以中心法则 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了解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锻炼了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接触了微观生物学前沿, 培养了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学习分子生物学提高了我们的微观生物学素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了解了最新的微观生物学进展,让我们对生物学科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不知不觉间,一年的时间就这样流逝了,与分子生物实验相伴,对我而言,的确不同寻常。并不仅仅是学习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宝贵经历,它意味着更多。 首先是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实验设计的完备性,从这里可以 初步感受到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肃性,自己可以得到宝贵的机会,亲身体会生物学研究的苦辣酸甜。一直一直喜欢,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时刻的畅快感,那是无法言明的欣慰感,一次身心彻底地放松,可以将所有一整天来积累的疲劳抛之身后,即使仅仅是小小的成功,也会让我们兴奋不已。在资料,将一年来保存的记录一遍一遍的翻看,重温其中的特别滋味,我,轻轻地笑了。我,喜欢这里,喜欢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步骤

表达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一、原理 细菌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电荷和分子量。强阴离子去污剂SDS与某一还原剂并用,通过加热使蛋白质解离,大量的SDS结合蛋白质,使其带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上,不同蛋白质的迁移率仅取决于分子量。采用考马斯亮兰快速染色,可及时观察电泳分离效果。因而根据预计表达蛋白的分子量,可筛选阳性表达的重组体。 二、试剂准备 1、30%储备胶溶液:丙烯酰胺(Acr)29.0g,亚甲双丙烯酰胺(Bis)1.0g,混匀后加ddH2O,37O C溶解,定容至100ml, 棕色瓶存于室温。 2、1.5M Tris-HCl(pH 8.0:Tris 18.17g加ddH2O溶解, 浓盐酸调pH至8.0,定容至100ml。 3、1M Tris-HCl(pH 6.8:Tris 12.11 g加ddH2O溶解, 浓盐酸调pH至6.8,定容至100ml。 4、10% SDS:电泳级SDS 10.0 g加ddH2O 68℃助溶,浓盐酸调至pH 7.2,定容至100ml。 5、10电泳缓冲液(pH 8.3:Tris 3.02 g,甘氨酸 18.8 g,10% SDS 10ml加ddH2O溶解, 定容至100ml。 6、10%过硫酸铵(AP): 1gAP加ddH2O至10ml。 7、2SDS电泳上样缓冲液:1M Tris-HCl (pH 6.82.5ml,-巯基乙醇1.0ml,SDS 0.6 g,甘油 2.0ml,0.1%溴酚兰 1.0ml,ddH2O 3.5ml。 8、考马斯亮兰染色液:考马斯亮兰 0.25 g,甲醇225ml,冰醋酸 46ml,ddH2O 225ml。 9、脱色液:甲醇、冰醋酸、ddH2O以3∶1∶6配制而成。 二、操作步骤 采用垂直式电泳槽装置 (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

分子生物学心得

分子生物学学习心得 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微观生物学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作为一名本科生,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基础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或是研发工作打下基础,这样才能跟得上知识和信息发展的脚步。分子生物学作为微观生物学的根基,学好它无疑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献,是有关不同类型的弥散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表达分析的。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是在临床上异构的:40% 的患者目前的治疗反应良好,长期生存,而其余屈服于疾病。我们认为这种可变性在自然历史反映了识别分子在肿瘤异质性。两个不同的分子形式的DLBCL有着不同的gene表达模式,表明了B细胞有不同的分化阶段。一种是表达中心B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中心B细胞类似DLBCL),另一种是表达体外激活诱导外周血B细胞(激活B细胞类似DLBCL)。其中中心B细胞的存活率大于激活B细胞。我们发现肿瘤的分子分类的基础上的基因表达可以识别以前未被发现和临床癌症的重要亚型。构建了一个特异性的DNA微阵列,分析淋巴恶性肿瘤的基因表达,判断基因表达模型和肿瘤表型,最后利用分层系统树图得出结论。 从文献中我了解了DNA微阵列技术,掌握了DNA微阵列技术的方法,学会了分析分层系统树图,更认识到了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研究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前沿的学科,我们只有努力学习英语,经常阅读中外文献,亲自参与到实验中去,才能了解分子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分子生物学中的研究分析方法。

通过一个学期的分子生物的学习,第一,我掌握了以中心法则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了解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锻炼了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接触了微观生物学前沿,培养了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学习分子生物学提高了我们的微观生物学素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了解了最新的微观生物学进展,让我们对生物学科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分子生物学试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等生命本质的学科,在核酸、蛋白质分子水平研究发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机制。其中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重组)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这些技术可以改造或扩增基因和基因产物,使微量的研究对象达到分析水平,是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达的方法,也是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方法。转化(trans formation)、转染、转导、转位等是自然界基因重组存在的方式,也是人工基因重组常采用的手段。基因重组的目的之一是基因克隆(gene clone),基因克隆可理解为以一分子基因为模板扩增得到的与模板分子结构完全相同的基因。使需要分析研究的微量、混杂的目的基因易于纯化,得以增量,便于分析。 外来基因引起细胞生物性状改变的过程叫转化(transformation),以噬菌体把外源基因导入细菌的过程叫转染(transfection)。利用载体(噬菌体或病毒)把遗传物质从一种宿主传给另一种宿主的过程叫转导(transduction)。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处转移到基因组另一处的过程叫转位(transposition),这些游动的基因叫转位子。 一、基因工程的常用工具 (一)载体 载体(Vector)是把外源DNA(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之传代、扩增、表达的工具。载体有质粒(plasmid)、噬菌体、单链丝状噬菌体和粘性末端质粒(粘粒)、病毒等。载体具有能自我复制;有可选择的,便于筛选、鉴定的遗传标记;有供外源DNA插入的位点;本身体积小等特征。 质粒存在于多种细菌,是染色体(核)以外的独立遗传因子,由双链环状DNA组成,几乎完全裸露,很少有蛋白质结合。质粒有严紧型和松弛型之分。严紧型由DNA多聚酶Ⅲ复制,一个细胞可复制1-5个质粒。而松弛型由DNA多聚酶Ⅰ复制,一个细胞可复制30-50个质粒,如果用氯霉素可阻止蛋白质合成,使质粒有效利用原料,复制更多的质粒。质粒经过改造品种繁多,常用的有pBR322、pUC系列等。这些质粒都含有多个基本基因,如复制起动区(复制原点Ori),便于复制扩增;抗抗生素标记(抗氨芐青霉素Ap r、抗四环素Tc r等)或大肠埃希菌部分乳糖操纵子(E.coli LacZ)等,便于基因重组体的筛选;基因发动子(乳糖操纵子Lac、色氨酸操纵子Trp等)和转录终止序列,便于插入的外源基因转录、翻译表达。质粒上还有许多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即基因插入位点,又叫基因重组位点,基因克隆位点。 常用噬菌体载体有单链噬菌体M13系统;双链噬菌体系统。噬菌体应和相应的宿主细胞配合使用。以上载体各有特点,便于选择,灵活应用。 (二)工具酶

分子生物学总结

SectionA 1 三个域:真细菌,古细菌,真核生物 2 组装中得主要作用力:非共价健作用力SectionB 1 蛋白质纯化得分析方法

2 正电荷:天冬氨酸谷氨酸 负电荷: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极性: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

非极性:脂肪族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芳香族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Cys 二硫键 Gly 无手性 Pro 亚氨基酸 芳香族氨基酸最大吸收峰280mm 3 蛋白质得一级(决定蛋白折叠及其最后得形状得最重要得因素):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N端到C端共价键 二级:多肽链中空间结构邻近得肽链骨架通过氢键形成得特殊结构。 α转角 β螺旋氢键为主要作用力 三级:多肽链中得所有二级结构与其她松散肽链区域(散环结构)通过各种分子间作用力(非共价键为主),弯曲、折叠成具有特定走向得紧密球状构象。 非共价键 四级:许多蛋白分子由多条多肽链(亚基,subunits )构成。组成蛋白得各亚基以各种非共价键作用力为主,结合形成得立体空间结构即为四级结构。非共价键 4 偶极:电子云在极性共价键得两原子间不均匀分布,使共价键两端得原子分别呈现不同得电性 兼性离子:具有正电荷(碱性),又具有负电荷(酸性)得分子 双极性分子: Section C 1核酸得光学特性: 增色性:一种化合物随着结构得改变对光得吸收能力增加得现象 减色性:一种化合物随着结构得改变对光得吸收能力减少得现象 Reason: 碱基环暴露在环境中得越多,对紫外得吸收力越强 Absorbance(吸收值):Nucleotide > ssDNA/RNA > dsDNA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3

北京化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 少量质粒DNA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质粒的特性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2)掌握质粒DNA分离、纯化的原理。 (3)学习碱裂解法分离质粒DNA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质粒(plasmid)是一种双链的共价闭环状的DNA分子,它是染色体外能够稳定遗传得因子。质粒具有复制和控制机构,能够在细胞质中独立自主地进行自身复制,并使子代细胞保持它们恒定的拷贝数。从细胞生存来看,没有质粒存在,基本上不妨碍细胞的存活,因此质粒是寄生性的复制子。根据质粒的这种特性,通常采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和微生物转化等基因工程的技术和方法,使重组到质粒的某种基因(如干扰素基因)带进受体细胞(如具有一定特性的大肠杆菌细胞等)表达它的遗传性质,改变或修饰寄主细胞原有的代谢产物,或产生新的物质(如干扰素)。目前,质粒已广泛地用作基因工程中的DNA分子无性繁殖的运载体,同时它也是研究DNA结构与功能的较好模型。 在细菌细胞中,质粒DNA通常为染色体DNA的2%左右,但是细菌质粒DNA的含量与其复制类型有关。质粒在细胞内的复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严密控制(stringent control)复制型和松弛控制型(relaxed control)复制型。严密控制复制型的质粒只在细胞周期的一定阶段进行复制,染色体不复制时,质粒也不复制。每个细胞内只含1个或几个质粒分子(即有1个或几个拷贝)。松弛控制复制型的质粒在整个细胞周期中随时可以复制,当染色体复制已经停止时,该质粒仍然能够继续复制。该质粒在一个细胞内有许多拷贝,一般在20个以上,例如col E1 质粒(含有产生大肠杆菌素E1 基因)及其衍生质粒,在每个细胞内约有20多个拷贝。 所有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3个基本步骤: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收集和裂解细菌;分离和纯化质粒DNA。目前应用于质体DNA的纯化或抽取的方法众多,例如碱溶裂法(alkaline lysis)、热裂解法(boiling method)、氯化铯(CsCl)纯化法,及市售柱层析套管法等。最常用的碱裂解法具效率高、价廉、简单易学等优点。其原理是利用碱处理质粒DNA及染色体DNA,使两者双股打开呈单股状态,再加酸中和,使单股回复为双股DNA,同时在急速中和反应中,染色体DNA因分子过于庞大以致于碱基匆忙配对,形成杂乱无序的巨大分子,对水的相对溶解度低而易被沉淀下来。相反,质粒DNA因分子小,两单股DNA恢复原碱基配对快而易溶于水中,所以只要经过离心,即可将染色体DNA与质体DNA分离。本实验所使用的pUC19含有β-lactamase基因,会产生peripasmic酶,进行蓝白斑筛选,抗氨苄青霉基因ampicillin (Amp)两种抗性筛选标记。 碱裂解法:本实验是以alkaline lysis的方法进行,其原理是将大肠杆菌以NaOH及SDS分解,并使蛋白质及DNA变性,然后以酸中和。小分子质粒DNA在中和后可恢复原状,但大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