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饲料及其在仔猪阶段应用的研究进展
发酵菜籽饼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发酵菜籽饼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吴东;钱坤;徐鑫;李吕木;周学利【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研究试验日粮采用发酵菜籽饼等能等蛋白替代豆粕对生长肥育猪的应用效果。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生长阶段:Ⅰ组发酵菜籽饼替代30%豆粕,Ⅱ组发酵菜籽饼替代60%豆粕;育肥阶段:Ⅰ组发酵菜籽饼替代50%豆粕,Ⅱ组发酵菜籽饼替代100%豆粕。
分别考察两阶段猪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变化。
生长阶段发酵菜籽饼替代30%豆粕和育肥阶段发酵菜籽饼替代50%豆粕对猪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改善了机体蛋白质和糖代谢及肠道菌群组成,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采用混菌发酵菜籽饼能够有效改善菜籽饼的饲用品质,提高了菜籽饼在日粮中的添加比例,但适宜的添加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5页(P56-60)【作者】吴东;钱坤;徐鑫;李吕木;周学利【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6;S828【相关文献】1.双低菜籽粕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J], 于炎湖;卿中全;齐德生;陈慈麟;刘耘2.发酵豆粕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田冬冬;张颖;刘志强;肖淑华3.水解胶原蛋白粉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的应用研究 [J], 欧秀琼;钟正泽;黄健;江山;杨良慧;韩秋实;杨飞云4.菜籽饼在猪日粮中应用研究概况 [J], 吴世林5.微生物发酵在菜籽饼粕饲用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王萌;奚钊;万楚筠;陈文超;万霞;黄凤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菜秸秆生物发酵喂猪节本增效

油菜秸秆生物发酵喂猪节本增效为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进行了用海星秸秆生物发酵活干菌和发酵技术,将油菜秸秆草粉发酵处理后喂猪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油菜秸秆草粉发酵方法:将干净无霉变的油菜秸秆粉碎成2-4毫米的草粉。
先将菌粉倒入常温清水中充分溶解,活化2小时。
菌种活化后,采用边洒边拌的办法,将菌液、水(每100公斤草粉加水200公斤)与草粉搅拌均匀,装入塑料袋中,压实并排尽空气密封,置常温下经12小时后开封饲用。
将15头仔猪分为两组,试验组7头,头均始重28.33公斤,对照组8头,头均始重30.17公斤。
对照组饲喂配合饲料,组分为玉米粉30%、麸皮20%、小麦粉45%、芝麻渣5%,另加0.4%食盐;试验组用70%配合饲料加30%发酵油菜秸秆草粉饲喂。
试验期35天。
增重效果:试验期末称重,试验组猪头均增重19.36公斤,头均日增重553克;对照组猪头均增重18.14公斤,头均日增重518克。
试验组猪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猪提高6.76%。
效益分析:试验期内,对照组猪头均消耗配合饲料108.5公斤,每公斤配合饲料按1.2元计,饲料成本为130.2元;试验组猪头均消耗配合饲料75.95公斤,配合饲料成本为91.14元,头均消耗发酵油菜秸秆草粉32.55公斤,每公斤发酵油菜秸秆草粉成本为0.24元(其中草粉0.14元,发酵剂0.08元,塑料袋0.02元),试验组猪头均消耗发酵油菜秸秆草粉成本为7.81元,总成本为98.95元。
使用发酵油菜秸秆草粉喂猪平均每头猪在35天内比对照组可降低饲料成本31.25元。
试验期内试验组猪比对照组猪头均增重提高1.22公斤,按每公斤猪收购价11元计,增加收入13.42元,总节本增效46.67元。
试验结果表明,利用30%发酵油菜秸秆草粉代替配合饲料喂猪,可提高猪日增重,且经济效益明显。
发酵饲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酵饲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酵饲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及目标随着农业发展和养殖业的快速增长,对高质量饲料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传统的饲料制造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营养不均衡、消化不良等。
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新型饲料制造方法,可以通过添加益生菌和发酵剂来提高饲料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本项目旨在研究发酵饲料制造过程中的可行性,探索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前景,并为投资者提供项目实施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发酵饲料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和数学统计等方法,分析当前饲料制造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酵饲料制造的优势。
3.研究内容:(1)发酵饲料的制造工艺流程研究,包括原料选择、菌剂添加、发酵时间等。
(2)发酵饲料的营养价值研究,比较其与传统饲料的差异。
(3)发酵饲料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包括对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的影响。
三、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品质肉类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提高饲料品质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竞争分析:当前市场上的饲料制造企业大多仍采用传统方法,且市场上发酵饲料的生产规模较小。
因此,项目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技术可行性:发酵饲料制造技术相对成熟,所需的设备和原料也相对简单易得,实施起来较为可行。
4.经济可行性:发酵饲料制造可以提高饲料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从而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养殖成本。
稳定的供应和提高的产量也将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项目实施建议1.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发酵饲料制造技术水平。
2.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确保稳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3.增加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对发酵饲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4.加强与养殖企业的合作,进行试点示范,验证发酵饲料的应用效果。
五、项目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饲料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进入市场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
红薯发酵喂猪前景

红薯发酵喂猪前景红薯发酵喂猪是一种以红薯为基础发酵饲料,用于猪的饲养的新型饲养模式。
红薯发酵喂猪具有营养丰富、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红薯发酵喂猪具有优质的营养成分。
红薯中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猪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
通过发酵处理,红薯中的淀粉能够被分解成糖类和有机酸,提高了饲料的可溶性和可消化性。
此外,发酵过程中还可以合成一些新的营养物质,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因此,红薯发酵喂猪的饲料具有优质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猪的营养需求,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繁殖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其次,红薯发酵喂猪可以降低饲料成本。
红薯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产量较大,价格相对较低。
通过发酵处理,红薯能够充分利用,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
此外,红薯发酵饲料还可以替代部分传统饲料,如玉米、豆饼等,从而降低了饲料成本。
红薯发酵喂猪不仅能够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还能够解决农产品的过剩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再次,红薯发酵喂猪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薯发酵喂猪是一种循环农业的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副产品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饲料。
通过红薯发酵喂猪的模式,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加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此外,红薯发酵喂猪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拓宽农民的经营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总之,红薯发酵喂猪具有营养丰富、降低饲料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前景。
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需要解决一些挑战,如发酵技术的改进和推广、饲料安全和质量监管等。
只有克服这些问题,红薯发酵喂猪才能在猪的饲养中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为养殖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243浅谈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李旋亮(盘锦市双台子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盘锦 124000)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饲料作为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无药物残留、适口性好的一种绿色环保型的饲料。
它的应用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同时也可以改善肉质。
在饲喂的同时就起到了防病的效果,因此,它的发展前景很大,有待于人们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发酵饲料;有益菌;微生态;肠道发酵饲料是利用微生物等为发酵剂菌种,在饲料原料中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并逐渐积累微生物菌体蛋白、生物活性小肽类氨基酸、微生物活性益生菌等为一体微生物饲料。
1 常用发酵的微生物菌种1.1 乳酸菌特点及种类乳酸菌能够在乳糖或葡萄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属革兰氏阳性菌。
它们形态不一,有杆状和球状,有单个、成对和链状的。
在动物体内通过产生大量乳酸、乙酸降低胃肠道的pH 值,促进肠道绒毛生长,从而增加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乳酸菌可用于哺乳和断乳期动物的饲料中(王海珍等,2005;杨汝德等,2003;刘海军等;2005)。
青贮饲料中常见的乳酸菌有:干酪乳杆菌、弯曲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屎肠球菌;短乳杆菌、绿色乳杆菌、类肠明串珠菌、发酵乳杆菌。
1.2 芽孢杆菌特点及种类芽孢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中的不致病菌,吕道俊和何明清(1994)的研究发现芽孢杆菌可以产生芽孢,耐受胃内的酸性环境;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繁殖;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以分泌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提高动物生长速度促进消化吸收。
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及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及迟缓芽孢杆菌(Bacillus lentus)等有益菌种类。
发酵床健康养猪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报告

发酵床健康养猪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报告摘要:按照发酵床养猪工艺的要求建造猪舍,在猪舍发酵床铺设0.8 cm厚的有机垫料,在垫料和饲料中添加三种不同的微生物制剂,与传统养猪进行对比试验,试验仔猪初始重25 kg左右,当同栏猪达90 kg左右时试验结束。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工艺较传统养猪可提高增重速度12.2%~14.5%,节约饲料消耗8.1%~10.8%;育肥猪养殖效益提高31.56%;猪群发育状况和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实现了高效健康养猪。猪只排粪量减少 2.88%,猪粪中氨态氮及钙、磷含量分别减少49.57%、46.15%、27.97%,实现了减量排放。猪粪再通过垫料中微生物发酵降解,基本实现“零排放”,不污染环境。但猪舍内小环境气候及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关键词:发酵床健康养猪;工艺;微生物制剂;生长猪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ealthy Pig-raising Technics on Bio-bed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ig raising, pigs in this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were raised on a biological bed spread by organic bedding with a thickness of 0.8 cm adding in the pig houses built acco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on bio-bed. The pigs were raised from 25 kg to 90 k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healthy pig-raising craft, the growth rate increased by 12.2%~14.5%; the consumption of forage decreased by 8.1%~10.8%; and the breed efficiency of fattening pigs increased by 31.56%. The develpoment and health of pigs was improved remarkably. The amount of excrement decreased by 2.88%; and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the excrements decreasedby 49.75%, 46.15%, 27.97%, respectively, thus accomplished the reduction of emissions. Through fer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of the excrements by microorganisms in the bedding, it could be regarded as “zero release”, and no pu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But the microenvironment climate and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pig houses were relative bad. Key words: healthy pig-raising on bio-bed; craft; microbial agents; growing pigs当今我国养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猪病威胁和猪场粪污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采用发酵床养猪工艺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在猪舍内铺设锯末、谷壳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制剂降解猪粪,实现对环境的“零排放”。结合益生菌拌料饲喂,维持猪消化道及生长环境的良性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转化率及养猪效益,减少排放,降低污染[1,2]。该技术以发酵床为载体,将所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吸附并经微生物迅速发酵降解,达到免冲洗猪栏、“零排放”、无臭味,从源头上实现环保和无公害养殖目的。同时,所创造的舒适、符合现代福利养猪要求的猪舍小气候环境条件,为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水平,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大幅度减少疾病,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实现清洁生产、生态循环健康养殖[2-4]。发酵床养猪技术从日、韩等国引进我国后,受到国内养猪业的极大的关注。为探索发酵床养猪工艺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为该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笔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循环健康养猪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引进了该项技术,并对其中的技术关键点展开研究攻关,同时展开了发酵床养猪工艺与传统养猪效果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发酵床猪舍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选定相同条件的后备猪猪舍两栋,将其中1栋按发酵床养猪技术要求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发酵床猪舍共分8个栏;为单列式,两面墙体为砖结构均开窗,猪舍跨度5.0 m;在一侧建有0.6 m宽的水泥地面平台,每栏分两段分别建成饲喂台和饮水台。每栏垫料发酵区宽4.5 m,长7.0 m,深0.8 m。1.2发酵床猪舍的垫料制作和管理本试验8个发酵床猪栏分为3组(第一组4个栏,第二、三组各两个栏),均以锯末、谷壳作为垫料基质(锯末、谷壳各占1/2),各组分别添加3种不同的微生物发酵剂(发酵剂1号、发酵剂2号、发酵剂3号)。垫料的制作:首先,将锯末、谷壳铺满发酵区,然后3种微生物发酵剂分别按照发酵坑体积每立方米200 g的添加量,先用10倍米糠拌匀,再将米糠和微生物发酵剂的混合物均匀撒布在垫料上,反复翻堆使垫料和米糠发酵剂混合物充分混合。翻堆的同时加水,使垫料水分含量达到45%~50%(以外观湿润但手握疏松不成团为宜)。之后将垫料堆积发酵10 d;中间翻堆1次,以将表层垫料翻埋到深部发酵。堆积发酵完成后将垫料铺开,进猪饲养。发酵床养猪工艺养猪过程中,日常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必要时将集中成堆的猪粪耙散、垫料翻堆、调节维持垫料适宜水分、猪舍通风换气。其他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1.3试验猪群与分组试验采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2007年10月4~15日所产湖北白猪230头,平均75 d体重24.6 kg,同期一次性入试。试验猪分成4组,Ⅰ、Ⅱ、Ⅲ组为试验组,采用发酵床养猪工艺;Ⅳ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养猪工艺。同栏猪体重达90 kg左右时分批结束。三个试验组中分别按0.2%(质量分数)的添加量添加,三种不同的生物发酵剂,对照组不加。其他饲养管理(饲料配方、饲喂方式、免疫驱虫与保健等)均按照猪场常规方式进行,各组相同。根据试验设计,结合猪栏条件对试验猪进行分组分栏,试验猪分组情况见表1。1.4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1.4.1试验测定的项目及指标主要有猪生长性能指标(日增重、料肉比)、猪健康指标(发病率、死亡率),猪舍环境卫生指标(气温、气湿、风速、光照强度、氨含量、硫化氢含量、细菌含量)、减排指标(排粪量、粪中粗蛋白、氨态氮、钙、磷含量)。1.4.2猪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试验猪于入试当天空腹称重,然后按照体重、性别对等的原则分组,转入试验栏饲养,于整个试验期分栏记录每日采食量,试验结束时空腹称重,计算日增重、料肉比,并进行统计分析。1.4.3猪健康指标的测定方法通过猪群行为观察和对疾病、死亡的饲养记录,分析不同养猪工艺对猪的发育及健康状况的影响。1.4.4猪舍小气候、环境卫生指标及减排指标由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检测分析。分别检测两种不同类型猪舍(发酵床猪舍、传统猪舍)及舍外的各项指标。气温、气湿、风速、照度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8∶00至18∶00,间隔2 h测1次,每天测6次,计算3 d平均值;氨含量、硫化氢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7∶00~8∶30、12∶00~13∶30、16∶00~17∶30三个时段各测1次,每天测3次,计算3 d平均值;空气中细菌含量于2008年3月1~3日3 d,于每天9∶00、15∶00各测1次,每天测2次,计算3 d平均值。减排指标在入试80天后于3月1日收集猪全天排粪量,并采集猪粪样品6份,检测粪中粗蛋白、氨态氮、钙、磷含量。2结果与分析2.1猪的生长性能测定结果猪生长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入试体重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日增重、料肉比两项指标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三个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较传统养猪日增重提高12.2%~14.5%,料肉比低7.5%~10.8%;本次试验所使用的三种不同微生物制剂的效果都较好,相互间差异不显著。2.2猪群行为及健康观察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猪群健康状况和生理反应良好,猪只毛色红润,被毛光亮,性情温和,采食、排泻、活动及躺卧休息等行为舒适自然;无寒冷打堆及狂燥兴奋等不良行为,无应激发生。感官评价显著优于传统养猪。且猪群生长发育好,整齐度高,仅Ⅰ组感冒发烧5头次(发病率5.00%);无其他疾病发生和死亡记录。猪粪便软而成形,无明显粪臭味。采用传统工艺饲养的猪群毛色和整齐度不及发酵床养猪工艺,冬季低温下猪只出现怕冷、打堆、活动减少。猪粪便有稀软及便秘现象发生,粪臭味明显,腹泻2头次(发病率6.67%)。感冒发烧5头次(发病率16.67%);无死亡。猪群发病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2.3猪舍小气候及环境卫生指标检测结果猪舍环境卫生指标检测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由于发酵床猪舍较传统猪舍猪的实感温度较高,寒冷季节仍可以开窗通风,传统猪舍则关闭门窗;因此发酵床猪舍气流较大,气温较低,空气中硫化氢含量较低。但由于发酵床猪舍的结构及管理特点,导致发酵床猪舍的气湿、空气中氨含量及细菌含量高于传统猪舍,光照强度低于传统猪舍。发酵床猪舍的小气候环境卫生指标的变化与管理中开窗、通风换气、垫料翻堆等操作密切相关。综合看来,发酵床猪舍的小气候环境卫生条件不及传统猪舍,但冬季发酵床猪舍猪的实感温度较高,猪只舒适度更好。2.4猪粪中营养物含量与减排量检测结果猪粪中营养物含量与减排量检测结果见表4。表中可见,发酵床养猪较传统养猪猪粪排放量减少 2.88%。猪粪中干物质及主要营养物含量大幅减少;其中,氨态氮及钙、磷含量分别减少49.57%、46.15%、27.97%。这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能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减少营养物排放造成的损失及对环境的污染。猪粪初水分含量增高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可以改善消化道生理功能,减少便秘发生。2.5经济效益分析统计整个试验过程中两种不同饲养方式的成本投入及产出情况,表明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饲养育肥猪,可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38.18%(40.33元/头),详见表5。2.6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且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生产方式在提高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猪场粪尿和冲栏废水过度集中排放,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如不科学处理,势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养猪场,粪污的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因此现有的猪场粪污处理技术推广难度极大[1-4]。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由于垫料中含有活性微生物,能够迅速有效地吸纳并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需要对猪粪尿清扫,也不会形成冲洗栏圈的污水大量排放,大大减轻了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猪的排泄物混入有机垫料中,与微生物发酵菌结合,通过发酵即可制成优质的生物活性有机肥,既消纳了大量的木屑、稻草、秸秆、猪粪尿等农业废弃物,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可以根本解决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大大改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农业系统[5]。与传统养猪方式比较,发酵床养猪还具有省水、省电、省料、省劳力等优点,可节省用水85%~90%。符合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由于环境条件符合福利养猪要求,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减少了应激,又采食有益菌和菌体蛋白,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所生产的猪肉品质明显提高[3]。3小结与讨论本次试验已经证实,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较传统养猪可提高日增重12.2%~14.5%,料肉比低7.5%~10.8%;提高养殖综合效益38.18%;这同武华玉等[4]、张福官等[6]、王海燕等[7]的报道一致。发酵床养猪较传统养猪干物质及主要营养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猪粪中氨态氮及钙、磷含量分别减少49.57%、46.15%、27.97%;这同武华玉等[4]、张福官等[6]的报道基本一致,但减排幅度略高,可能与检测的阶段不同及饲料营养浓度不一样有关。另外,猪排出的粪尿被垫料迅速吸纳、降解,不需清扫猪粪尿,也不会形成冲洗栏圈的污水,从而猪场没有粪污排出,大大减轻了养猪对环境的污染,基本实现“零排放”[8]。必须通过改善猪舍建筑结构和设备条件,降低猪舍内湿度、空气中氨气等有害气体及细菌含量,避免对猪造成危害。猪舍建造时在猪栏一侧设饲喂槽和饮水器,饮水器下端另加接水挡水结构,能将滴漏的水引至舍外,避免流人垫料区,以防垫料过度潮湿。猪舍的通风系统的设计是该技术关键之一,即便在冬春季也要根据猪舍内环境状况实施通风换气[9-11]。本次试验观测时间安排在冬春寒冷季节,对于南方地区夏季高温时节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效果,有待今后作进一步观测。夏季,由于外界气温高,加上发酵床产热,容易构成猪舍内高温、高湿的环境,对猪的健康非常不利,应加强通风降温。降温方式以湿帘风机或畜禽舍空调效果较好;如使用喷雾降温或滴水降温时要注意垫料的湿度,防止湿度过大影响菌种发酵。还要在栏内设置足够的水泥晾台,猪只感觉热时可以在上面躺卧休息。还可通过降低垫料厚度、降低饲养密度,减少高温影响[9-11]。随着发酵床健康养猪技术的广泛应用,木屑来源的缺乏会成为发酵床养猪的限制因素;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一些性能好、来源广、价格低廉的农副产品(如秸秆、花生壳、树叶等)替代木屑。要提高垫料制作和翻床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减低劳动强度,从猪栏设计上就要考虑机械的进出和使用方便。与之适应的消毒技术也是发酵床养猪成败的关键之一,因为常规消毒不仅会消灭有害菌,也会杀灭垫料中的有益菌。因此,常规消毒时消毒药应重点喷洒在墙壁、走道等非垫料区域,垫料区内有益菌的存在及发酵可阻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还可选用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高效生物消毒剂进行消毒。依靠科技进步,筛选更加高效的菌种,开发研制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垫料发酵剂产品,是提高发酵床养猪效率的根本。参考文献:[1] 李娟,叶渊,张萍,等.发酵床养猪的关键技术[J].畜牧兽医杂志,2007(6):67.[2] 施光发,甘友保,朱冠元,等.土壤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J].畜牧与兽医,2006(3):59.[3] 王建华,彭君,朱建明.新型发酵床养猪技术[J].畜禽业,2005(6):21.[4] 武华玉,乔木,郭万正,等.生物发酵床养猪效果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090-3091.[5] 梁久梅.冬季养猪增温新法——发酵床养猪[J].中国猪业,2008(2):59.[6] 张福官,盛祖勋,钱根林,等.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试验[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42-43.[7] 王海燕.嘉兴市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效果调查[J].浙江畜牧兽医,2010(4):15-17.[8] 杨生东. 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效果观察[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9,39(5):27-28.[9] 金明升,张均正,喻乃刚,等. 发酵床养猪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J]. 浙江畜牧兽医,2010(4):11-12.[10] 谭广梅.发酵床养猪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101.[11] 杨森,陈兴平,首峰. 发酵床养猪法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J].畜牧兽医杂志,2010,29(2):63.。
发酵北苍术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发酵北苍术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叶应建;武洪志;马志;刁新平【摘要】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the weaned piglets.Eighty twenty-eight-old weaned piglets were allocated to 5 groups with 4 replicates of 4 each.Basal diet was added with 0.1% ,0.2% and 0.3% 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compared with 0.2%un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 group and basal diet group.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28 days.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basal diet with 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 could increased average daily gain (ADG),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 (ADFI) of weaned piglets and decreased feed/gain (F/G)and diarrhea rates.(2)Compared with un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 group,the basaldiet with 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 could improve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weaned piglets better.(3)The best adding level of fermented Atractylodes chinensisin in the basal diet was 0.2%.%为研究日粮中添加发酵北苍术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将80头28日龄断奶仔猪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
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作为仔猪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专"#$述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作为仔猪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许佳,张文府★,罗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摘要: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都属于微生态制剂,能够起到维持宿主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益生菌和益生元既可以单独添加而发挥效用,也可以将二者组合添加。
合生元就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其既可以发挥益生菌的生理作用,又可发挥益生元的选择性作用,同时又可以发挥二者协同增效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
目三者作为潜在可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已在仔猪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就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的概念、分类、作用机理、研究状况以及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旨在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在仔猪生产中的深度发掘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饲料添加剂;仔猪D0l:10.3969/J.ISSN.1671-6027.2021.01.015猪肉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肉食品,培育健康优质的仔猪是猪肉供应的重要保障。
目前,规模化养猪场通常采用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技术,仔猪在21~28日龄后,进行人为的断奶处理,仔猪早断奶能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数,降低母猪直接向仔猪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但是,断奶后仔猪营养来源和生活环境都发生改变,加之仔猪的肠道环境和生理功能发育还不,断奶应激,发生生<目前,制仔猪最普遍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仔猪饲加生<但是,生的期用来弊端:会使病原菌产生性;能够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抗生在产品,能通传递给人类。
为,多发国法饲加生<2015年91日,我国发4生在食用用的2292,可是我国发,人发优质高效的色饲料添加为生的品。
目前,的品有生生生元,在应用的效果。
本文就其的三个品生生生的概念、分用理在仔猪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1益生菌1.1益生菌简介自1899年法国科学家Henry Tissier首次在法国巴斯德 实验室分离出1株生菌“双歧杆今,人对益生菌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25导读饲料发酵是原料和菌种互相作用的过程, 原料、水、蔗糖、蛋白胨、硫胺素等碳、氮源可为菌体提供营养物质, 供益生菌生长繁殖, 产生大量的菌体蛋白、有机酸、维生素、抑菌物质、各种酶的代谢产物, 而原料还可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小肽、单糖、寡糖, 对于消化系统不完善的仔猪, 发酵料做了前期消化, 适口性好且更易消化吸收, 有利于维护肠道健康, 提高免疫力, 促进其生长。
发酵所用的微生态制剂通常选用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 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产酶益生素、光合细菌、放线菌、酪酸梭菌等, 国际上认可的作用最显著的是活性乳酸菌。
目前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米曲霉等在饲料工业应用中比较广泛。
常见发酵用的菌液多是以上几种功能菌群的复合物, 以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的复合发酵菌种为主, 相比于单一菌种, 作用效果更显著。
1发酵饲料种类及生产工艺1.1 发酵常规蛋白饲料发酵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等植物蛋白原料, 一般以提高其蛋白质的利用率, 降低抗营养因子的毒害作用为目的。
目前发酵豆粕技术比较成熟, 2013年3月开始实施NY-T2218-2012饲料原料-发酵豆粕的行业推荐标准, 规定以麸皮、玉米皮等为辅助原料对发酵豆粕进行固态发酵, 发酵用菌种需用《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批准使用的, 且不得掺入皮革粉、羽毛粉、肉骨粉和无机氮源等物质。
对于发酵菜籽粕、发酵棉籽粕只有一些地方性标准, 且研究多用于蛋鸡、肉鸡养殖。
章亭洲等 (2016) 报道, 选用酵母菌发酵豆粕与芽孢杆菌、乳酸菌相比, 在可消化性、口感、免疫力、对断奶仔猪增重等产品性能上更具优势, 但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能力不如芽孢杆菌、乳酸菌。
抗影响因子对仔猪影响最大, 因此建议对体重小于30 kg的仔猪, 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发酵豆粕。
Jia等 (2013) 研究表明, 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最佳工艺参数是豆粕和水的比例为1∶1, 接种量10%, 温度30℃, 发酵48 h, 蛋白水解度达到13.14%。
Yang等 (2013) 用米曲霉、苏氏芽孢杆菌、德布鲁奇乳杆菌的混合菌发酵豆粕, 先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以蛋白质含量为响应值优化发酵豆粕工艺参数, 预测含水量56%, 接种率9.5%, 发酵时间43.5 h为最佳工艺参数, 得到预测蛋白质含量理论值为57.08%, 经实测后蛋白质最高含量为56.96%, 与预测值很相近。
何荣海等 (2014) 用同样的方法优化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菜籽粕的工艺参数, 原料粗蛋白质经发酵后为45.04%, 比原来提高了9.40%, 硫苷含量为17.62μmol/g, 降解率为62.14%, 多肽获得率为15.95%。
最佳工艺参数为, 液料比1.3∶1 mL/g, 接种量15%, 温度31℃, 发酵70 h。
由此可知, 发酵豆粕、菜籽粕的参数条件差异是可以进行数据预测的, 根据发酵目的及发酵菌种的不同, 可在各种发酵条件限定范围内, 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优化。
1.2 发酵非常规饲料发酵秸秆、马铃薯渣、木薯渣等富含纤维素的固体残渣, 可使粗蛋白质含量提高、纤维素含量降低, 优化原料营养成分。
一般用微生态制剂和约30%的麦麸、玉米粉、米糠、硫酸铵等原料作为辅料, 加约70%的秸秆或糟渣, 加水混合, 放入发酵池, 控制原料水分、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 一般以一定的比例添加到配合料中, 在猪料中可添加日粮的5%~15% (陈宪彬, 2017) 。
我国一年产生秸秆加工副产物有5.8亿吨, 但利用率不到40%, 大多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都就地焚烧销毁, 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空气污染。
我国一年产生木薯渣约400万吨左右, 马铃薯渣3000万吨, 豆渣2000万吨, 苹果渣600万吨, 药渣废弃物约3500万吨。
这类糟渣经过加工处理剩下的糟渣一般含水量较高, 易腐败变质, 不易储存。
但如果能经过发酵得到有效利用, 将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原料。
陆敏等 (2017) 分离和筛选高产蛋白酵母菌株的研究表明, 温度32℃, 初始pH5.5, 接种量12%, 装液量100 mL时, 各分离酵母菌生物产量最高, 并确定假丝酵母菌株最适宜用做秸秆发酵饲料的菌种。
刘辉等 (2016) 用纤维素酶和酵母菌以8∶15比例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的研究表明, 温度35℃, 料液比1∶20, 发酵48 h, 发酵产品粗蛋白质为29.71%, 较发酵前提高4.67倍。
由此可知, 经发酵的玉米秸秆能提供较高含量的粗蛋白质, 经烘干处理可做蛋白饲料的替代品, 纤维素含量显著降低, 但是一般达不到低于18%的水平, 因此可以考虑用于对纤维素含量要求不高的动物日粮中, 可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
发酵糟渣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是黑曲霉、酿酒酵母和乳酸菌。
发酵木薯渣、豆渣和苹果渣、马铃薯渣、中药渣 (罗文等, 2017;孙晓燕等, 2017;魏立等, 2016;宋雅芸等, 2016) 的研究表明, 糟渣原料经过发酵可以提高自身的粗蛋白质和各种有机酸等有益成分的含量, 降低粗纤维和灰分含量, 改善适口性。
马铃薯渣真蛋白仅有4.67%, 经黑曲霉和啤酒酵母以1∶1的比例、接种量10%, 水添加量为发酵原料的1.5倍, 28℃发酵5 d后能达到17.87%。
但对于粗蛋白质仅含6.25%和2.4%苹果渣和中药渣的原料而言, 即使经发酵后自身粗蛋白水平有所提高也非常有限, 但因苹果渣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 可以作为发酵过程中的碳源底物, 与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渣和木薯渣的氮源物质按比例进行混合发酵, 能有效的弥补各营养物质的均衡性, 使菌体迅速增长繁殖, 最终获得较高菌体蛋白、小肽等各种易吸收的营养物质。
罗文等 (2017) 用豆渣和苹果渣以2∶1的比例, 经3∶2∶4比例酿酒酵母、黑曲霉、里氏木霉, 按接种量1%, 含水量70%, 发酵2 d后, 蛋白质含量由15.87%提高到19.83%。
最终获得的发酵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与特定发酵条件下, 所选菌体种类、浓度、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有关。
孙晓燕等 (2017) 研究得出, 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安琪啤酒酵母混合菌剂发酵中药渣并外源添加15%~20%蔗糖作为碳源的最佳工艺为, 接种0.5%~5%发酵前水分87%, 25~37℃密闭发酵2 d, 药渣中蛋白质含量由21.3%增长到22.7%。
丹参、黄芪、三七、甘草等药渣中含有生物碱、多酚、黄铜等活性物质, 用于畜禽养殖能调节机体的代谢, 提高免疫力, 健脾胃, 能对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可作为抗生素的替代物。
因此, 利用产地优势, 可考虑将发酵糟渣用于动物养殖。
1.3 发酵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通过生物发酵工程菌种发酵、提取、纯化获得的酶制剂、酸化剂、益生菌等作为添加剂, 成本高且效果不稳定;但若直接选用较优质的菌种加配合饲料自行发酵, 不仅免去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 获得的产品各种营养素全面、天然, 且处于较平衡的状态。
但全价配合料在发酵过程中可能会使部分维生素有损失, 故发酵产品也要注意补充维生素, 还有些饲料产品是将发酵饲料按比例添加到日粮中进行饲喂。
王赫等 (2017) 用乳酸菌发酵玉米、菜籽粕、棉籽粕的研究表明, 500 g日粮在含乳酸菌105 kg、水分40%、32℃的密封条件下, 饲料发酵后常规营养成分均显著高于未进行发酵的饲料, 且活菌、代谢能、粗蛋白质、氨基酸均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关系, 持续发酵5 d时含量最高, 并根据研究中各营养素含量后期的变化给出建议, 使用乳酸菌发酵饲料, 最佳使用时间为5~10 d, 在发酵5~25 d使用完毕。
乳酸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 pH降低有益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促进有益菌的定植, 但是会抑制乳酸菌的增殖, 且乳酸积累过量会导致饲料过酸发出刺鼻酸味, 影响饲料品质, 因此根据菌种和原料的差异, 发酵工艺参数差异较大, 需要多次探究验证, 形成严格的发酵工艺标准, 以便更好的控制发酵饲料的品质。
胡红伟等 (2017) 用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的复合益生菌发酵玉米、小麦粉、菜籽粕、豆粕百分比为39∶21∶14∶26混合原料, 再加入32 g琼脂提供氮源, 综合乳酸含量、乳酸菌含量、pH等指标, 且发酵饲料感官最好的情况下, 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量5%、水分40%、温度30~35℃、发酵3 d, 粗蛋白质含量并未随接种量的不同而变化, 说明配合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使益生菌和发酵原料之间对蛋白质的消耗和利用基本达到了平衡。
而对于糟渣等蛋白质低的饲料而言, 经发酵后将碳水化合物消化利用后转化成菌体蛋白, 所以蛋白质含量提高的较为明显。
因此, 发酵配合饲料的情况下, 要注意根据情况调控粗蛋白质含量。
2发酵饲料的生物学功能及畜禽生产中的应用2.1 对适口性的影响大豆蛋白和玉米蛋白水解产生的大豆肽和玉米肽是食物中常见的苦味肽。
发酵玉米、豆粕等原料时, 会因产生这些苦味肽而影响发酵饲料的适口性, 苦味肽的G蛋白偶联受体是T2Rs (雷燕, 2017) 。
鲜味肽可通过苦味受体来抑制苦味 (Min等, 2015) 。
另外万琦等 (2003) 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蛋白酶可将大豆蛋白水解成短肽, 进而经羧肽酶能切除短肽末端的疏水性氨基酸, 所以用枯草芽孢杆菌具有酶解和脱苦的作用。
由此可知, 将枯草芽孢杆菌和其他发酵菌种混合发酵含豆粕的原料可能更有利于发酵饲料的适口性。
研究表明, 酵母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乳酸菌数量有促进作用, 但是酵母菌在发酵第4天后会抑制乳酸菌增长, 但芽孢杆菌组至发酵的第8天乳酸菌仍呈增长趋势 (李可义, 2017) 。
乳酸菌代谢可产生大量的乳酸, 乳酸有较浓酸香味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作用, 乳酸使饲料p H降低, 酸度增加能促进饲料在仔猪胃消化, 加快胃排空速度, 促进采食。
黄继红等 (2010) 通过发酵脱谷小麦朊粉苦味的研究发现, 如前期先用酶制剂处理, 然后再用酵母菌和乳酸菌1∶1发酵, 可能会有效降低发酵饲料的苦味, 另外纤维素、淀粉、多糖经发酵后转化为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饲料乳化性提高, 发酵饲料产品的质感变软, 更易被仔猪采食消化。
对于断奶后采食教槽料的仔猪, 因为一般教槽阶段饲喂期仅为2周, 判定仔猪对多种饲料的先天性采食偏好可选在试验最初4天, 判定是否有获得性采食偏好可选在试验中后期, 发酵料的适口性是否较常规配合饲料更具优势, 可以做偏好试验进行验证。
2.2 维护肠道健康, 调节肠道菌群生物发酵能降低原料中抗营养因子对仔猪肠道的不良影响。
大豆球蛋白和和β-伴大豆球蛋白等是大豆及其加工副产品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经高温调制不能被破坏, 且作为抗原蛋白会引起仔猪过敏, 造成肠道损伤, 导致仔猪腹泻, 降低饲料蛋白质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