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溶解的量全部
溶解度的计算

溶解度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物质的质量是一定的,反之,任意量的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或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的,如果把一定温度下溶剂的量规定为100g,此时所溶解溶质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称为溶解度。
由此可得以下关系:溶解度——100g溶剂——100+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可得出以下正比例关系:式中W溶质、W溶剂、W饱和溶液分别表示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S表示某温度时该溶质的溶解度。
在以上的比例式中,100是常量,其它3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2个量就可求出另外一个量。
由此,不仅明确了溶解度的解题的基本思路就是比例关系,从而避免质量混淆的现象,而且也使学生明确溶解度计算的一题多种解法,并从中找出最佳解法。
现将有关溶解度计算的常见类型归纳如下,以帮助同学们掌握解题规律,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培养能力。
一、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解度例1 在一定温度下,ng某物质恰好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形成mg饱和溶液,求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
解;由题意可知,W溶液=W溶质+W溶剂,因此m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为:(m-n)g,此题可代入分式(1):设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g也可代入分式(2)二、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例2 已知在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
现要在20℃时配制20gKNO3饱和溶液,需KNO3和H2O各几克?解:设配制20℃20g硝酸钾饱和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为xg。
此题若代入公式(1),列式为:若代入公式(2),列式为:需水的质量为20-4.8=15.2g答:配制20℃时20gKNO3的饱和溶液需KNO34.8g和水15.2g。
三、已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求一定量溶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溶剂的质量例3 已知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是36g,在20℃时要把40g氯化钠配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多少克?解:从题意可知,在20℃时36g氯化钠溶于l00g水中恰好配制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溶解性固体 总溶解性固体

溶解性固体总溶解性固体总固体物是指水体中存在的溶解性固体与悬浮物质量的总和。
在水质分析中,总固体物的测定是在105~110℃条件下将水蒸干后所得残渣的质量,以mg/L单位表征。
溶解性固体是指水中除溶解气体外的所有溶解物质的质量。
在水质分析中,溶解性固体是滤除悬浮物之后,水中的全部固体物质的质量,以mg/L单位表征。
总溶解固体,又称溶解性固体总量,测量单位为毫克/升(mg/L),它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
TDS 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溶解物越多。
总溶解固体指水中全部溶质的总量,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者的含量。
一般可用电导率值大概了解溶液中的盐份,一般情况下,电导率越高,盐份越高,TDS越高。
在无机物中,除溶解成离子状的成分外,还可能有呈分子状的无机物。
由于天然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以及呈分子状的无机物一般可以不考虑,所以一般也把含盐量称为总溶解固体。
但是在特定水中TDS并不能有效反映水质的情况。
比如电解水,由于电解过的水中OH-等带电离子显著增多,相应的导电量就异常加大。
比如原TDS 为17的纯水经电解水机电解后所得碱性水的TDS值大约在300左右。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含盐量是指水中溶解盐类的总量,即水中阴离子与阳离子的总量,以mg/L单位表征。
海水的含盐量为20000~40000mg/L。
我国东北与南方地区地表水的含盐量较低,一些河水的含盐量不足50mg/L,尤其是硬度很低;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地表水的含盐量较高,一些河水的含盐量超过1000mg/L,而且常常具有很高的硬度。
【沪教版】江苏省2020届中考化学专题讲解:溶液溶解度结晶习题

溶液、溶解度、结晶一、溶液(一)溶解1、物质以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混合物叫做溶液。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________,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________。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________有Cu2+呈________,有Fe3+呈________有MnO4-呈________。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比如________4、溶液的导电性:在一定范围内,水是不能导电的,当我们在水中加入可以产生自由移动的________的物质时,会改变水溶液的导电性。
应用:电解水5、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________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
如:________等。
有些物质溶于水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如:________。
6、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________;⑵________;⑶________7、物质溶解的量:改变温度、增加溶剂、改变压强(气体溶质)(二)溶液的组成1、被溶解的物质叫________。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________。
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
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溶质溶剂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水H2O盐酸氯化氢HCl 水H2O碘酒碘I2酒精C2H5OH4、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体积?5、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解度》PPT教学课件

烧杯溶液中有未溶解固 体
未溶解的固体又溶解了
结论
20mL水能完全溶解 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
5gNaCl
10gNaCl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 溶物质溶解
分析
NaCl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一、饱和溶液
加热烧杯,剩余的KNO3固体会有什么变化?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
冷却至室温
有固体剩余 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1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温度/℃
硝酸铵
溶解度/
200
190
g 180
170
160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50
140
133
B.
1.两曲线交点B表示:
130
硝酸钠
120
在_6_8_℃__时__,_硝__酸__钾__与__硝__酸_钠__的__溶__解__度__相_等__,___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降低
1、概念:溶解度随温 度变化的曲线。
2、点的含义
①曲线上的点A: 表示t1℃时,Ca(OH)2
溶 解 度
的溶解度为S1g。
/g
S1 A
②曲线的交点B: S2
B
表示t2℃时,Ca(OH)2
和KNO3的溶解度相等,
为S2g。
t1 t2
KNO3
NaCl Ca(OH)2
温度/℃
01.课堂导入
02.新课讲授 03.课堂小结 04.典型例题
在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碱湖,其中蕴藏着 极其丰富的食盐和纯碱。有趣的是,当地人在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一 条规律,就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冬天捞 碱,夏天晒盐”吗? 这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
第七单元溶液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总结

第七单元溶液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总结一、溶解及乳化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①________:溶液各部分的组成相同。
②________:只要温度不变、水份不蒸发,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
③________。
3、组成:①________: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②________: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4、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5、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________一般作为溶剂。
6、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例l、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澄清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长时间,溶质也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C.一种溶液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所含的溶质是不同的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开始是混合物,等到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纯净的、透明的纯净物了例2、完成表格例3、20℃时,10 mL氯化钠溶液与10 mL硝酸钾溶液混合,得到20 mL混合溶液。
科学课件物质的溶解-课件-PPT

④饱和溶液 → (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
溶剂、溶液质量增大,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 液已饱和。
②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 ,搅拌后,若能溶解或溶解一部分,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 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7、溶解度曲线 (1)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某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意义
a.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c.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某一相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 溶解性是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通常用易溶、可 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来表示。
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6、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 少部分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2'
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能力
1、定义: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有限。
2.物质溶解的过程
扩散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水溶液 中即指水分了)的作用下,克服了相互的作用力,向水里扩散的过 程,这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另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 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是化学变化的过程。放出热量。
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 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
工业制氯气通常采用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得到的氯气越多,为什么工业上只用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交流讨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是否都容易溶解呢?联想与启示:P166小结:一、溶解性1。
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探究:P166实验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讨论: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3中在室温下将3g硝酸钾加到5ml水中,硝酸钾没有全部溶解,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无限制的溶解,也就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溶液的浓度)那么,你能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什么不用50%的食盐水呢?交流讨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探究:P167小结:①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多.②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增多。
3.4溶解的多与少教案及反思

3.4《溶解的多与少》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溶解的多与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溶解探究的一个提升,在了解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快慢之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加快溶解同时是否也能溶解更多的物质?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呢?局部三年级的学生前概念里会认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无限量的物质。
本课正是引导学生掌握测定实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建立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概念。
【教学目标】1.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
3.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学习重点】4.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实验记录。
5.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
【学习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实验记录。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10克装食盐假设干、100毫升常温水、玻璃棒、量筒、烧杯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一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如果给更多时间,我们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吗?生:应该可以。
二、猜测假设师: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生:我认为可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溶解。
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滴水肯定溶解不了一瓶的白糖嘛。
三、设计制作师:我们一起来想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
我们以100毫升水和食盐为实验材料,大家估计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生:100克生:50克生:……师:怎么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生:把100克食盐放水里,看是不是能完全溶解。
师:如果我们想准确知道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该怎么做?生:先放50克,看是不是完全溶解了,如果没有,再放50克。
师:为什么是先放50克?生:对啊,也可能第一次放50克就不能完全溶解呢!师:那先放多少克合适?生: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地放。
师:是的,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