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GLM)诊治规范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症状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症状引言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乳腺疾病,通常表现为乳房的肿胀、疼痛和红斑。
本文将为您介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症状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症状1.乳房肿胀和疼痛: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最常见症状是乳房的肿胀和疼痛。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乳房内发生炎症和肌肉痉挛,从而引起疼痛感。
2.乳头溢液:有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
溢液通常是黄色或者绿色的,可以伴有血丝。
3.乳房红斑: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引起的乳房炎症可能会导致乳房的皮肤发红。
红斑通常是局部性的,并且可能会伴随着温度升高和触痛。
4.乳房硬结:部分患者可能会在乳房内触摸到硬结。
这些硬结通常是由于乳腺小叶的肉芽肿所引起的。
5.深度疼痛和不适感:一些患者会感到深度疼痛和不适感,这可能是由于乳腺小叶的炎症导致的。
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检和影像学检查。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 乳腺超声:乳腺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观察乳腺内的异常结节和病变,并且还可以判断乳腺炎的炎症程度。
- 乳房X线摄影:乳房X线摄影可以提供乳腺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排除其他乳腺疾病。
- 乳腺穿刺活检:乳腺穿刺活检可以获取患者乳腺内的组织样本,并且用于病理学检查。
这对于确定是否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以及排除其他病理性疾病非常重要。
治疗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并且防止病情恶化。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1. 局部热敷:局部热敷可以缓解乳房的肿胀和疼痛,并且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引流。
2. 抗生素治疗:由于局部感染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抗生素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 引流和灌洗:对于严重的病例,医生可能会使用引流和灌洗的方法,将乳腺内的脓液排出,并且通过灌洗来清洁乳腺腺管和乳腺小叶。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HE Xiao-hui, ZHANG Xian-lin
(RenHe Hospital,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71 期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141
·综述·
贺小会,张先林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湖北 宜昌)
摘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组相对罕见的良性慢性炎症性乳腺疾病。该病病因不明,通常以乳 腺局部肿块、炎症、脓肿、瘘等症状出现,GLM 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上与乳腺癌、导管扩张 / 导管周乳头炎 (DE/PDM) 和结核性乳腺炎类似, 组织学上以乳腺小叶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特征。目前,GL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指南,其经验性治疗手段包 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观察随访等,但治疗周期长与高复发率使 GLM 的治疗仍具有挑战性。本文就其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病 理表现、临床症状及分类、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与治疗建议作一综述。 关键词: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1.065
1 流行病学特点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发生率仍不清楚 [4]。有学者查阅了 12 年间的病理档案,发现 GLM 病例占所有乳腺病变的 6.02%[2]。国 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GLM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地中海地区,这可 能表明较高的患病率与种族有关。最近,来自土耳其的学者报告, 最多的 GLM 病例有 700 多个 [5]。近年来,欧美国家也有 GLM 病 例的报道。本病多发生于年轻育龄妇女,通常与怀孕和哺乳有关。 在 Ozsen M 等人的研究中,90 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平 均年龄为 34 岁,诊断时 3 例为妊娠,3 例为哺乳期 [2]。尽管尚无 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其发病的增长 态势大幅上涨 [6]。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疗进展

摘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lobular mastitis ,GLM )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有时难以与乳腺癌鉴别。
GLM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其可能与自身免疫、激素水平异常和感染等有关。
GLM 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活检明确。
GLM 的治疗包括随访观察、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手术等。
目前GLM 的临床诊疗仍有许多困惑,尚缺乏统一的诊疗共识。
因此我们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GLM 的文献资料作一综述,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8-0910-08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8.007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 )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于1972年由Kessler 和Wolloch 首次发现[1],其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偶见于男性。
GLM 常反复发作,可形成窦道及疤痕,对女性乳房外观造成极大损害。
GLM 确切病因不明,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亦知之甚少。
现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失调、微生物感染、激素失衡、局部损伤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可能是导致GLM 的危险因素[2]。
GLM 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案各有优劣,但均具较高的复发风险[3-4]。
目前GLM 的临床诊疗仍有许多困惑,尚缺乏治疗共识[5]。
本文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有关GLM 的文献资料,阐述GLM 的表现及病理特征,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诊疗现状及进展,以期通过梳理现有研究证据,协助临床医生改变目前GLM 诊疗困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1GLM 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乳腺肿块是GLM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5]。
在早期阶段,乳房肿块可伴或不伴疼痛,且没有明显的局部皮肤改变。
肉芽肿性乳腺炎最佳治疗方法

肉芽肿性乳腺炎最佳治疗方法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通常发生在哺乳期妇女身上。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最佳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乳房肿胀、红肿、疼痛等症状,患者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确诊并开始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其次,药物治疗是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医生通常会给患者开具抗生素来控制感染,消炎药来缓解炎症,以及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不可随意更改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
此外,物理治疗也是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则可以减轻肿胀和红肿;按摩可以促进淋巴液的排出,有助于恢复乳腺通畅。
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内衣、保持乳房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其次,要避免乳房受到外力的挤压或撞击,以免加重炎症。
此外,饮食方面也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总的来说,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日常护理。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方法。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治疗,才能更快地康复。
希望本文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病理组织学的描述性诊断名称,强调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及融合性病变为其主要形态特征,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脓肿形成,其中巨噬细胞衍生的上皮样组织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是肉芽肿的特征细胞。
GLM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乳房区轻微的红肿热痛至脓肿形成,甚至皮肤破溃等,一般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
随着对GLM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GLM并非如以往认为的是乳腺少见疾病,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目前,病理医师对GLM 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标准等还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业内亦缺乏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和诊治标准。
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及近期研究进展,按照行业学会关于病理学领域指南与共识制订的方法要求,重点对与临床治疗有关的GLM的病因和病理诊断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共识,以期促进GLM病理报告规范化和临床治疗策略精准化。
本共识适用范围为诊治GLM患者的病理医师、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计划目标人群为拟诊GLM的患者;适用环境为诊治GLM患者的各级医疗机构病理科。
共识制定流程: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成立共识制定专家工作组;2023年1月13日在深圳召开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制定共识设想;2024年3月8—11日在全国乳腺病理微信群发布关于GLM的问卷调查表,共收集到702名病理医师的反馈表,并统计问题和需求,同时,征求临床专家(乳腺外科专家)意见和建议;执笔人撰写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初稿;2024年3月29日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暨第十三届病理年会上,召开第二次专家委员会讨论会;针对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共进行三轮线下讨论和修改(2024年4—5月);邮件征求全国乳腺病理学组委员意见(2024年5月22—29日);执笔人修改、完善并完成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外部评审。
肉芽肿乳腺炎最好的治疗方法

肉芽肿乳腺炎最好的治疗方法肉芽肿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它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因此,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肉芽肿乳腺炎的最佳治疗方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首先,对于肉芽肿乳腺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病因。
肉芽肿乳腺炎的发生往往与乳腺感染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对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来控制感染,但是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其次,局部热敷是治疗肉芽肿乳腺炎的常见方法之一。
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乳腺堵塞,减轻疼痛,有助于乳腺排出炎性渗出物。
患者可以选择热毛巾敷在乳腺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持续一周左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同时要避免热敷时间过长,以免影响正常的乳腺组织。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中药治疗在改善乳腺炎症、促进乳腺排出炎性渗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肉芽肿乳腺炎的症状。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肉芽肿乳腺炎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可以有效清除乳腺内的炎性渗出物,减轻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但是手术治疗也需要患者在术后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恢复,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肉芽肿乳腺炎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用药或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加快病情的康复。
希望本文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肉芽肿性乳腺炎最佳治疗方法

肉芽肿性乳腺炎最佳治疗方法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
针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需要及时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最佳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首先,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患者需要注意休息。
充足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减轻症状。
此外,患者还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其次,局部热敷是缓解肉芽肿性乳腺炎症状的有效方法。
患者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在患处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有助于消退肿块。
此外,适当的按摩也可以帮助缓解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症状。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轻柔的乳腺按摩,有助于疏通乳腺导管,促进淋巴循环,减轻乳房肿胀和疼痛。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用于抑制炎症,减轻疼痛,促进病情好转。
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最后,对于部分严重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帮助清除乳腺脓肿或囊肿,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但手术治疗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在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过程中,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减轻乳腺炎症状。
总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综合治疗,包括休息、局部热敷、按摩、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手术治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饮食,帮助身体尽快康复。
希望本文能对患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又称肉芽肿性乳腺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
1972年Kessler首先报道后,陆续有文献报道,但有特色的治疗报道较少,国内马国华等1986年报道6例。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乳腺炎性病变。
该病病因不清,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常易误诊误治。
目前治疗方法杂乱,治疗效果不佳,单纯切除病变易复发。
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收治乳腺肿块伴多发脓肿病人20余例,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伴多发脓肿6例。
患者女性,年龄23~46岁,未婚1例,余为经产妇,均在非哺乳期。
发病病程2-8个月,无外伤史,也无服用避孕药及女性激素史。
临床全部以乳腺多发肿块、脓肿就诊,伴疼痛、发热,肿块质地软硬不均,边界不清,部分患者伴患侧先天性乳头内陷。
乳腺彩超检查和钼靶X线摄片,报告乳腺炎症性包块伴脓肿可能性大,但不排除恶性肿瘤,其中1例术前外院临床诊断为乳腺癌。
本病病因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本病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睾丸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内找不到病原菌,属自身免疫性病变;还有人认为与服用避孕药物,乳汁刺激,感染、创伤、化学刺激等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与破坏小叶结构有关。
Fletcher认为,多数病人有乳腺皮肤感染史,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细胞及异物反应,认为本病可能与外伤、感染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有关,从而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炎性肉芽肿性炎症。
本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前确诊者较少,多为术中及术后病理所证实,由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大多数以乳房肿块为主要特征,肿块的性质以及影像学的检查酷似乳腺癌而误诊。
以下几点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好发于育龄期经产妇女,有哺乳史,往往在非哺乳期发病;以乳腺肿块就诊,有或无轻度疼痛,肿块边界不清、质韧,局部无明显的红、肿、热、痛;急性发作时可见肿块变软、红肿液化,但细菌培养多为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规范
杜玉堂,史晓光2011-11-8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其中一种较为为多见,病因不明,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1972年Kessler首先报道,病名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
以前有人叫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或肉芽肿性小叶炎,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病变,查不到病原体,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象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睾丸炎一样,易与结核性乳腺炎混淆,以前发病率不高,所以,临床和病理医生都对其观察研究不多。
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
非细菌感染,
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
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
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
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病理改变:
巨检:大小不等的肿块,没有包膜,有的切面呈实性,色灰白、质硬,发污。
散在烂肉馅状的坏死病灶,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肿,米汤样或黄白色稠脓,总之病变表现多种
多样。
光镜观察:见乳腺小叶结构尚有轮廓,低倍观察乳腺小叶有多数肉芽肿,有的相互融合。
高倍观察有异物型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构成肉芽肿病灶。
抗酸染色未见结核杆菌,PAS霉菌染色阴性,镜下所见是乳腺组织慢性炎,肉芽肿散在或大片坏死性融合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脓肿形成。
病理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英文缩写GLM。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平均年龄为30岁,病程较短,均在5个月以内。
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也可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发病突然或肿块突然增大,几天后皮肤发红形成小脓肿,破溃后脓液不多,久不愈合,红肿破溃此起彼伏。
初起肿块期酷似乳癌,易造成误诊误治。
有人贸然行乳癌根治术,应当台上冰冻或耐心等待石蜡切片结果。
本病还须与乳腺结核,乳房脂肪坏死等相鉴别。
当有红肿化脓时,可能误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症,乳腺结核,或一般细菌性脓肿,错误的切开引流,
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1、病人若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且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无压痛或轻压痛,或发现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其特征酷似乳腺癌;
2、术前均未行肿块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若针吸细胞学检查为炎性细胞,有助于与乳腺癌鉴别;
3、由于本病少见,,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缺乏警惕性;
为减少误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病程较短;
2、对于患乳腺肿块的病人,均应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针
吸多见炎细胞,无癌细胞;
3、手术台上有怀疑时应做台上冰冻或等石蜡结果,不可贸然切除乳房。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
1、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一旦确诊,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关键在于明确诊断。
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既要彻底切除病变,防止复发,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台上整形,尽量保持乳房的完美。
2、术后中药治疗至少半年,改变机体超敏状态,肃清残余病灶,减少复发。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
1、乳腺导管扩张症:①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②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为浆液性或脓性;③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早期仅见导管扩张,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脂肪坏死周围炎性肉芽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⑤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导管扩张。
2、乳腺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性乳腺炎,①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史;②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有干酪样坏死;③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抗酸染色查见结核杆菌。
3、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①多数为绝经期后女性;②局限性乳腺肿块,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③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乳腺实质一般不受累;④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小血管炎为特点,一般不累及小叶及导管。
4、乳腺脂肪坏死: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体型肥胖者;②为外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③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④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5、结节病:①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②无干酪样坏死,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镜下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④肺及纵隔常见受累。
6、W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①主要累及中、小动脉;②常见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③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