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和诊治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正确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
李凡凡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24()1
【摘要】一、肉芽肿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感染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乳腺小叶、形成肉芽肿为主要特征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在已经生育过的非哺乳期的年轻女性。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李凡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
【相关文献】
1.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及诊治
2.ADC值及相对ADC值对肿块样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3.对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4.基于数据挖掘的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哺乳期乳腺炎用药规律及差异研究
5.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及乳腺癌的超声特征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疗分析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疗分析

病灶, 否则极易复发。对 于肿块较大保 留 乳 头乳 晕有 困难 者 , 行单 纯 乳腺 切 除 可 术 。术前怀疑为乳腺癌的病例 , 中应作 术 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 查加 以证实 , 以避 免 将 良性病变误 行乳腺 癌根治 术。如术 中 冰冻检查 与 临床 表 现不 符 , 待石 蜡 报 应 告, 勿盲 目扩大手术范围 。
补血 , 预防感 染。①期 待疗法 : 期待 治 疗 过 程 中如 阴道 反 复 出 血 , 血 量 多 , 出 合
并宫内感染 , 胎儿窘迫等应立 即剖 宫产 终
止 妊 娠 ; 终 止 妊 娠 : 龄 未 达 3 ② 胎 6周 出 现胎儿窘迫征象 或胎儿 电子监测 发现胎 儿异常者 , 剖宫产可迅速结束分娩达到止
论 著 ・临 床 论 坛
浆 细 胞 性 乳 腺 炎 诊 疗 分 析
再次手术 , 其余伤 口一期 愈合 。
张德 重 4 3 0 南 新 乡医 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 5 10河
讨 论
d i 1 . 9 9 j i n 10 —6 4 . 0 0 o:0 36 /.s . 0 7 s 1x 2 1
前 置 胎 盘 的 预 防 : 前 置 胎 盘 的 预 对 防 , 须 搞 好 计 划 生 育 , 广 避 孕 、 免 多 必 推 避 产、 多次刮宫 、 引产或宫内感染 , 减少子宫 内膜损 伤及子宫 内膜炎的发生 , 加强孕妇 管理 , 做好产前 检查及 正确 的孕 期指 导 , 做好前置胎盘的及早诊断与治疗 。
术及哺乳不 畅史 ; ④乳腺 肿块多位 于乳头 或乳晕附近 , 长轴与乳 腺导管走 行一 致 , 肿块与皮肤发生 粘连 , 但不侵 及肌膜 , 从
不 与胸 壁 固定 , 乳 癌 的 肿块 多 在 各 个 象 而 限, 尤为外上象 限 ; 术 中冰 冻检查 是诊 ⑤

高频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高频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杨 中 ,陈 霞 凌 华毓 ,
( . 阳 医学 院 附 院 放 射 科 ,贵 州 贵 阳 1贵 5 00 2 安 徽 医 科 大 学 肿 瘤 内科 ) 50 4; .
[ 摘 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 利用 A O ASD50S L K S . 0V 0
头深 面 2 例 , 规 则斑 片 状低 回声 区 1 l 不 9例 , 管 条
状病 例 4例 , 状 钙化 3例 , 伴 有 同侧 腋 窝 淋 点 6例
巴结 肿 大 , 扁 圆形 , 质显 示 清晰 ; 呈 髓 与病 理对 照 , 诊 断正确 者 1 8例 , 诊 l 误 0例 。 2 2 浆液 性乳腺 炎 的声像 图表 现 . 结 合病理 学 及
型: 5例 , 1. % , 图 1 位 于 中央 区 乳 头 深 占 79 见 C;
例 , 无 明显 症状 于体 检时发 现 。 4例
1 2 检 查方 法 . 仪 器 为 A O A SD 50 S , L K S - 0 0V
探 头频率 1 H 。受 检 者 取 仰 卧 位 、 侧 卧 位 或 3M z 半 侧 卧 ,双上 肢 自然 放在 头 两 侧 。对 乳 腺 按 一 定顺
序 作全 面多切 面扫描 , 并对 病变 内部 及周 围的血 管
面, 病灶 呈 囊性 , 缘 欠 规 整 , 界 尚清 , 强 回声 边 边 有 包膜 , 分囊壁 可 见 点状 强 回声 , 部 内部 呈点 状 弱 回
声, 后场 回声增 强 , 多处 导管 扩张 ; 伴 病灶 周边 见点
进 行脉 冲多普 勒取 样 , 样 容积 1~2m 声 速 与 取 m, 血 流夹 角 <6 。记 录 收 缩 期 峰 值 流 速 ( S , 张 0, P )舒

肉芽肿型乳腺炎的精准治疗PPT

肉芽肿型乳腺炎的精准治疗PPT
精准治疗采用非手术或微 创手术的方法,减少对患 者的创伤和痛苦。
复发率低
精准治疗能够彻底清除病 灶,降低复发率,提高治 愈率。
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药物,如激素类药 物、免疫抑制剂等,以控 制炎症和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病灶局限的患者,可 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切除 病灶,减少创伤和术后并 发症。
联合治疗是同时或先后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和减少 副作用的方法。对于肉芽肿型乳腺炎,联合治疗可能涉及基 因治疗、免疫治疗和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并减少单一疗法的副作用。
05
精准治疗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一:药物治疗的精准应用
总结词
药物治疗是肉芽肿型乳腺炎的常见治疗方法,通过精准应用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和 疼痛。
肉芽肿型乳腺炎的精准治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肉芽肿型乳腺炎概述 • 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 精准治疗方法 • 精准治疗的未来展望 • 精准治疗案例分享
01
肉芽肿型乳腺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肉芽肿型乳腺炎是一种非哺乳期 乳腺炎,以肉芽肿形成为特点, 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
特点
详细描述
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医生需精确切除病变组织,尽量减少对 正常组织的损伤。手术后需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促进乳房功能的恢复。
成功案例三: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成功经验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多学科联合治疗是肉芽肿型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 多个学科的协作,可以全面评估和治疗患者的病情。
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乳腺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等多个 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医生们通过会诊和讨论,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密切协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也需要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获得 最佳的治疗效果。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
本 病 的辅 助检 查 主要 依靠 钼靶 和彩超 ,部分 患者 可考 虑乳 管 镜 检查 ,X线 表现 为 乳晕 后进 行 性 密度 增
· 104·
甘肃 医药 2011年第 30卷第 2期 Gansu Medical Joumal。2011,Vo1.30。No.2

高 ,腺体 结构 紊 乱呈 蜂 窝样 改变 ,肿 块边 界 不清 ,与正 性 生 长 过程 ,后 者病 程 长 ,乳 腺癌 的倍 增 时 间为 平 均
作者单位 :743000甘肃 定西 ,定西市人 民医院肿瘤科
例 ,仅 行彩超 检查 6例 ;其 中钼靶检 查 34例 中有 l2例 诊断 为乳 腺癌 ,误诊 率 高达 35.3%;彩 超检查 20例 ,诊 断乳 腺 癌 11例 ,误诊 率 达 55% ;两者 联合 检查 诊 断乳 腺癌 2例 ,误 ,年 龄 24—63岁 ,平均 35.4岁 ; 病灶 位 于 左 侧 23例 ,右 侧 19例 ;病 程 1周 到 两年 不 等 ;以局 部 肿 物 为 首 发 症 状 34例 (80.1% ),肿 块 直 径 1.Ocm-lOcm不等 ,平均 4.8em;-  ̄L头溢液 1 1例(28.2%); 肿块合并 乳头 溢液 4例 。
能进一步减少 胃镜误诊漏诊。⑤对胃镜检查有禁忌症 者 ,采 用气 钡 双重 对 比方 法对 于检 出 胃壁 微小 病 变很 有价 值[2j。放射科 医生 要不 断提 高对特殊类 型 的 胃癌 , 如炎症性 胃癌影像 的认识 ,同时对良恶性溃疡 的鉴别 能力。对可疑迹象放射科 医师应建议临床 医生应进一 步行 胃镜检查 ,避免 胃癌 的误诊和漏诊 发生 。
甘肃医药 2011年第 30卷第 2期

! ! ! !!: ! !:兰

浆细胞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

诊断
S 钼靶 S B超 S 螺旋CT(桥样连接) S 乳管镜 S 病理学
Yoonju Jung,Jae Hee Chung. Mammary duct ectasia with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in a child. Ann Surg Treat Res 2014;86(3):165-167.
治疗
S 非手术治疗(7~10d)
有效抗生素(联合甲硝唑) 局部理疗 中药
治疗
S 手术治疗(最彻底、有效)
脓肿引流术 乳管段/小叶切除术 全部导管切除或剥离 单乳切除 乳头整形
手术治疗——脓肿引流术
脓腔局麻药、 生理盐水反复
冲洗抽吸
局麻下切开引 流
联合抗生素
手术治疗——脓肿引流术
治疗
S 手术治疗(最彻底、有效)
S 反复发作的乳头溢液;导管周围乳腺炎;乳腺导管瘘;无哺乳愿望
清除达乳 头皮肤
乳头敏感 性降低
抗生素联 合
治疗
S 手术治疗(最彻底、有效)
脓肿引流术 乳管段/小叶切除术 全部导管切除或剥离 单乳切除 乳头整形
小结
浆细胞性乳腺炎从开始认识至今将近100年,其病名尚不统 一,病因是多因素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对其治疗多认 为手术治疗疗效可靠,但应根据不同的分型决定手术原则, 但治疗要点均是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以求达到根治目的。选 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治疗联合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 意的疗效。
脓肿引流术 乳管段/小叶切除术 全部导管切除或剥离 单乳切除 乳头整形
手术治疗——乳管段/小叶切除术
S 单纯乳头溢液;肿块小;乳晕区 S 肿块较大;超出乳晕区范围以外
治疗
S 手术治疗(最彻底、有效)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病理组织学的描述性诊断名称,强调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及融合性病变为其主要形态特征,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脓肿形成,其中巨噬细胞衍生的上皮样组织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是肉芽肿的特征细胞。

GLM好发于育龄女性,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乳房区轻微的红肿热痛至脓肿形成,甚至皮肤破溃等,一般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

随着对GLM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GLM并非如以往认为的是乳腺少见疾病,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目前,病理医师对GLM 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标准等还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业内亦缺乏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模式和诊治标准。

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及近期研究进展,按照行业学会关于病理学领域指南与共识制订的方法要求,重点对与临床治疗有关的GLM的病因和病理诊断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共识,以期促进GLM病理报告规范化和临床治疗策略精准化。

本共识适用范围为诊治GLM患者的病理医师、临床医师和相关研究人员;计划目标人群为拟诊GLM的患者;适用环境为诊治GLM患者的各级医疗机构病理科。

共识制定流程: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成立共识制定专家工作组;2023年1月13日在深圳召开第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制定共识设想;2024年3月8—11日在全国乳腺病理微信群发布关于GLM的问卷调查表,共收集到702名病理医师的反馈表,并统计问题和需求,同时,征求临床专家(乳腺外科专家)意见和建议;执笔人撰写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初稿;2024年3月29日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暨第十三届病理年会上,召开第二次专家委员会讨论会;针对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共进行三轮线下讨论和修改(2024年4—5月);邮件征求全国乳腺病理学组委员意见(2024年5月22—29日);执笔人修改、完善并完成GLM病理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撰写;外部评审。

浆细胞性乳腺炎ppt课件

浆细胞性乳腺炎ppt课件
浆细胞性乳腺炎
认识过程
本病名称繁多,不同时期对其认识的不同产 生了各种名称,多数学者认为每一名称仅反 映其疾病过程中的某一病理阶段。
认识过程
• 1923年,Bloodgood因在乳晕区的皮肤下常能触及扩张的乳腺导管呈 条索状肿物致皮肤呈棕红色管状肿块,称为静脉扩张肿(the varicoeletumor)。1933年,Adair发现本病到晚期阶段,其扩张导管中 的刺激性物质可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称为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1941年, Dockerty发现在扩张 导管中常有灰色稠厚的分泌物充塞或泌出乳腺具有浸润性肿块,皮肤呈 橘皮样改变,称为粉刺样乳腺炎(comedomastitis)。同期还有一些名称, 如Payne和他的同事称之为闭塞性乳腺炎(mastitobliterans)。1951年 Haagensen根据其病理特点称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1958年顾伯华在国内首先对本病形成瘘管时命名为慢性复 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1983年Dixon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 并不是最合适的名称,管周性乳腺炎更为合适。由于各种原因,乳腺导 管扩张症一直被沿用。1996年,Dixon又认为管周性乳腺炎和乳腺导管 扩张症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两组临床症状,是两种独立的疾病。
临床表现
• 主要临床特征:(1)乳腺肿块:多位于乳晕旁,急性期 肿块较大,边界欠清,可伴有肿痛及压痛,至亚急性 期及慢性期,肿块持续缩小形成硬结。(2)乳头溢液: 为部分病例首诊症状。多为淡黄色浆液性与乳管 内分泌物潴留相关。(3)急性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 巴结肿大伴压痛,质软不融合,随病程进展逐渐缩小 或消退。(4)由于乳腺导管纤维增生及炎性反应可 导致乳管缩短,乳头凹陷,部分病例可出现皮肤橘皮 样改变。(5)部分病例随病程进展可形成脓肿,破溃 后形成经久不愈的通向乳头部的瘘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 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鉴别和诊治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 mastitis,PC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均为良性炎性瘤样变,炎症晚期常常迁延不愈。由于对两者缺乏足够的认识,诊断上容易混淆,给预后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现将两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诊疗现状综述如下。 1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两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明确,但发病的相关因素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PCM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和厌氧菌感染有关。由于上皮细胞碎屑及含脂性分泌物积聚,充满乳晕下乳管内,使其扩张,造成周围纤维组织增厚,管腔内淤积的脂质类物质分解后,产物由管内渗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异物反应性瘤样变,病变以乳管为中心。 一般认为GM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患者服用避孕药有关 ;Kiefer等 报道与棒状杆菌感染有关;Brown等 认为是乳汁所致的免疫反应和局部超敏反应;FletcHER等 认为该病与高泌乳素血症等体内激素失衡或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的小叶肉芽肿炎症有关;另外GM还与霉菌和放线菌感染有关。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 2 诊断 2.1 临床特点 PCM常见于有生育哺乳史的中年妇女,可有乳头发育不良、哺乳不畅或中断史。浆细胞性乳腺炎常常以乳头溢液为初期表现,也有患者以肿块为始发症状。肿块常位于乳晕下,其长轴多与乳腺导管走行一致。多数肿块病史较长,变化缓慢,可持续静止在肿块期数月或数年,亦有突然增大或缩小者,但绝少有消失者。大部分患者局部会出现皮肤潮红,肿块软化、疼痛或隐痛,但化脓期无明显跳痛,破溃后脓液中常夹有粉刺样物,并形成通向输乳孔的瘘管,创口久不收敛或反复溃破,同侧腋下淋巴结可有肿大。 GM患者多为已婚、经产的妇女,大部分有哺乳经历。常发于单侧乳腺,除乳晕区外的其他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外上象限为多见,肿块大者可累及整个乳房。常以乳房单发肿块为主要表现,不痛或微痛,肿块质硬,长径多在1.5~i0 cm之间,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可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少数可伴有发热。肿块增大迅速,若不及时治疗,短期内可出现乳房脓肿,溃破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精品文档 . 2.2 影像学检查 超声诊断PCM显示内部呈不均匀无包膜的低回声,病灶位置表浅,接近皮肤;病灶的回声强度低于皮下脂肪的回声;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但供血不丰富;脉冲多普勒(Pw)频谱特点为低速低阻力型;导管呈囊状扩张,特别有成串珠状扩张,可考虑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 GM超声表现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中等血流信号,Pw频谱特点为低速高阻频谱,阻力指数较高。 2.3 病理和细胞学检查 PCM的病变多位于乳晕下深部乳腺组织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呈广泛黄白相间的结构,并见扩张的导管及囊腔,囊内充满黄褐色奶油样或豆腐渣样物质,囊腔内壁光滑,管内结缔组织增生而坚硬或有炎症反应。镜下观察:早期仅见导管扩张;随着病情的进展,扩张的导管上皮细胞萎缩并有脱失,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含脂质的分泌物,导管周围组织伴有纤维化而明显增厚,并有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典型变化有导管周围脂肪组织内出现坏死灶,乳腺小叶结构被破坏。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浸润为主。 GM组织学检查可见切面弥漫分布粟粒至黄豆大小的暗红色结节,部分结节中心可见小囊腔。镜下可见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呈多灶性分布,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大部分消失,并常见嗜中性粒细胞灶,即微脓肿。偶见小灶性坏死,但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不见结核杆菌,无明显的泡沫细胞及扩张的导管 。细胞学检查可见到较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郎罕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核碎片、上皮细胞等。 2.4 其他诊断方法 乳管造影和乳管镜下检查均可显示PCM扩张的导管和囊肿;GM的病变在乳腺小叶,上述两种检查方法不易查出阳性结果。 3 治疗 PCM因乳腺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手术前、中、后应行抗炎治疗和/或理疗。炎症局限良好者,即使有单发或多发小脓肿,也应争取切除肿块及周围的炎症组织后,行一期缝合;脓肿较大者,应先行脓肿切开引流,待炎症消退后再切除病变的乳管和乳腺组织;脓肿切开引流或病变组织切除后形成慢性瘘管或窦道者,使瘘管外口愈合或使炎症得到控制后再行瘘管或窦道及其周围炎性组织完整切除口。 GM治疗也以手术为主,本病一旦明确诊断,根据肿块的大小可行肿块切除术或乳腺区段切除术。 精品文档 . PCM的病变部位在扩张的导管;GM的病变部位在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或腺泡。GM具体发病机制虽无统一的共识,不过综合各种学说可以发现,异常激素如避孕药含有的雌激素可刺激乳腺导管的发育,孕激素可刺激乳腺小叶腺泡的发育;泌乳素能促进乳汁的分泌,高水平的泌乳素引起乳汁分泌至腺泡,但因缺乏后叶催产素,不能使乳汁从乳腺小叶排入输乳管,从而引起乳汁在小叶内的淤积,使脂质类物质分解的产物在小叶局部发生超敏反应和免疫反应,形成小叶肉芽肿炎症。 PCM主要因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导管分泌,管腔内淤积的脂质类物质分解后产物由管内渗出,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免疫反应和浆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局部反应性瘤样变。虽然两者的病因不同,但发病机制却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为临床的诊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早期的PCM和GM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空心针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和甲硝唑联合治疗,以减轻免疫反应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厌氧菌感染。Regelink 等报道霉菌或放线菌引起的GM可联合强力霉素治疗。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高泌乳素患者通过降低泌乳素水平;长期应用避孕药的患者停用此类药物;乳头发育不良的患者通过改善乳管分泌物的排泄等达到预防PCM和GM反复发作的目的。但对于无上述原因的PCM和GM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Laiyuan:中医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述要 中医药辨证施治为主 泄肝清胃法 方秀兰〔1〕认为木郁土壅,肝郁胃热是该病证主要的发病机制,而乳头凹陷,肝络失于通畅是其发病的基本条件。故用泄肝清胃通络散结法。方用柴胡、丹皮、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橘络、黄连等。红、肿、热、痛甚者加野菊花、白花蛇舌草;乳头溢血去桃仁、王不留行,加黄芩炭、生地榆;乳头溢乳如水样加薏苡仁、茯苓,后期肿块不消去黄连,加莪术、夏枯草、生牡蛎,脓肿破溃不愈或有瘘管者,去路路通、桃仁、王不留行,加黄芪、当归。治疗35 例,总有效率达97.14%。 温阳散结法 楼丽华〔2〕根据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程长,肿块大多皮色不变、漫肿、疼痛等一派寒痰凝滞证候,采用温阳散结法,用阳和汤辨证加减治疗本病。方药组成为熟地黄,白芥子、鹿角片、肉桂、炮姜炭、炙麻黄、炙山甲片、皂角刺、姜半夏、陈皮、生甘草。熟地黄大补气血;鹿角片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姜炭温中,破阴回阳;肉桂入营,温通血脉;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能使气血宣通,能使熟地黄、鹿角片补而不滞。服药- 周内疼痛精品文档 . 消失45例,占疼痛总数的93.80%;服药半月,肿块完全消失15 例,肿块缩小1/2 以上者23 例。总有效率为94.20%,同时腋窝淋巴结肿大仅3例无改善。 温阳消肿法 浆细胞性乳腺炎,顾名思义为炎症,炎症的治疗中医常以清热解毒为主,然而卞卫和等〔3〕根据症状辨证发现本病证往往无明显的热毒炽盛现象,即使在成痈期,也仅见局部皮肤潮红,肿块隐痛,身热不甚。因此治疗主张以温阳化痰,活血消肿为法。伴有热毒征象者,可适当加入清热解毒之品。用方亦以阳和汤加减,疗效满意。 舒肝化瘀法 王季云〔4〕则认为此病多属肝经气滞血瘀化热成结,治疗上采用舒肝化瘀,清热散结之法。方用柴胡、郁金、金银花、夏枯草、山慈菇、青皮、丹皮、花粉、丹参、当归、炙草、元参。体虚加黄芪、黄精;日久肿块不消加三棱、莪术。破溃创面,可按阳性创面、阴性创面辨证论治,分别选用上方,灵活选用消、托、补三法,其收治的7例均全部治愈。

来源: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现状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尚无致死性报道。治疗以手术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肿块缩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3.1手术治疗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块大小可行单纯肿块切除术,病变组织扩大切除术,乳腺小叶区段切除术。任兴昌等[1l以单纯肿块或加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切除术治疗45例,术后均用抗生素,未使用激素,随访无复发。宋志武等[2]认为扩大切除效果较好,共治疗3例,2例行单纯肿物切除术,拆线后切口化脓不愈,经病变扩大切除,随访半年无复发:第3例直接行扩大切除后一期愈合。宋爱莉[3]治疗本病2l例,4例门诊切开排脓引流,5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ll例行病变乳腺区段切除术,l例行脓肿切开置管引流术,随访19例,l例术后18月复发。赖闺娥等[4]行病灶扩大切除治疗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术后一周拆线,无复发。蒋爱梅等[5]以先行脓肿切开后行扩大区段小叶切除术治疗4例伴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随访无复发。王璟[6]以乳腺小叶区段切除术治疗7例,2例开放创口,5例手术切口I期缝合,术后均不同程度感染,4例创口经久不愈,并形成窦道,行“窦道切除术”。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9个月、15个月、17个月再次出现疼痛包块。因此,手术治疗应尽量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否则极易出现复发和迁延不愈,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在炎症控制局限后。 3.2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本病如能在术前确诊,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Donn[29]认为,如病变典型,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培养无致病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肿块缩小,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但S a l i h a I s h a q[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