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填补策略
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问题例析

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问题例析作者:潘慧宿哲骞韩艳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在中医对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译者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既保留中医的文化底蕴,又简单明了地将中医相关术语翻译出来。
本文对中医外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空缺原因,加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关键词:中医文化; ; 外译; ; 文化空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先提出“文化空缺”的概念。
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前俄国学者索罗金在论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时提出了“文化空缺理论”,主要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由于双方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后蕴含的意义与内涵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同一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对应的概念文化意向与意思不对等或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振兴中医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在中医文化外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文化空缺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制约了中医文化输出的进程。
一、中医文化独特性下的外译问题中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医学体系,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理论体系[2]。
其次,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有着独特的概念理論和行医特点,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具有特有的专业性。
这些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特点对于从事中医翻译的译者要求很高,需要译者深知中医的内涵文化充分了解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本身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与复杂,国内译者在翻译中既要用当代的医学理论知识翻译解释其意思,又要在翻译的同时在西医中努力找寻对应释义,造成文化空缺。
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宋依然有关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摘要: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之医学的伟大更是受到来自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与敬佩。
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开展,体育明星们为中医拔罐所做的亲身代言,更是把中医的神奇推向了世界。
然而,作为中医向世界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的中医术语翻译,却存在着大量的争议。
究竟是采取直译,来保留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还是采用意译,来突出他的交际功能,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字:中医;术语翻译;策略与方法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然成为一门体系,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然而当前的中医药文献描述中始终存在着大量的,难懂的,生僻的名词术语。
我们在中医学翻译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中医术语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同的声音。
本文根据目前的翻译现状提出了一些策略与方法。
1中医英语翻译历史与发展1.1发展历史早在秦汉之际,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国家,于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医药传入阿拉伯诸国。
由于历史原因,阿拉伯人那时翻译中医的方法及翻译的中医术语对嗣后的翻译影响并不乐观。
中医对外翻译的开端,则始于17世纪中叶中医传入欧洲的时期。
中医翻译起始阶段,中医翻译者是从史学角度告诉西方人中国的医学,并没有把中医当作医学文献来介绍。
之后,随着中医在世界上的推广以及中国译者的参与,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中医是可以治病的。
从那个时候起,人们才开始把中医作为医学材料来进行翻译。
1.2中医对外翻译的五个阶段基于中医翻译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点及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医对外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主要是来华的传教士翻译了多部中医著述,研究和翻译的重点集中在针灸方面,其时对中医的翻译也多属综述性质,亦未发现整部中医典籍的英译。
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医翻译在西方深入发展的时期,中国学者已直接参与中医的对外翻译工作,翻译的中心由针灸学转向医学史和药学。
文化图式理论下中医文化缺省翻译策略研究

马老师在治疗 以上 三种 不 同疾病 时 , 辨 以“ 脾 失 健运 、 痰瘀阻络” 相 同病机 , 施以“ 健脾 祛湿 、 活血 化瘀 ” 共 同治法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9 - 2 4 )
代 谢病 是指体内生物化学过程 发生障碍时 , 某些代谢 物
质 如脂 肪、 蛋 白质 、 嘌呤等堆 积或缺乏 而引 起 的疾病 。临床 常见 的疾病有肥胖 、 糖尿病 、 高血压 、 血脂异常 、 高尿 酸 、 多囊
疾 病中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 为疾 病 的预后抢 占了 良好 先机 。
“ 异病同治” 不 仅体 现了 中医辨证 论治 的精 髓 , 而且 作 为 中 医经典 的治疗原则 , 一直 被运用 在 中医临床工 作 当中 , 若 能 正确掌握 与灵 活运用 , 将 对临床 医生提 高临床 疗效 , 并且 对 发扬 中医学 思想具有深 远意义。
文化缺省时会 出现意义真空 , 无法将语 内信息 与语外 知识相
联系 , 从 而 造 成 理 解 时 的 语 义 不 连 贯 … 。如 何 既 能 易 于 西
经络 为核 心 , 以医古文为古典 医籍知识结构 , 语 言的模糊性 、
作者单位 : 2 1 0 0 2 3南京 中医药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石少楠 ( 硕 士研 究生 ) ] ; 南京农业 大学外 国语学院 ( 王银泉)
描述 的抽象化很大程度造成概念 的歧义性 , 这些因素都使得 中医语言语义深奥转译不易 , 尤其是 源语 中的文化缺省给 中
医 翻 译 增 添 许 多 困难 。所 谓 文 化 缺 省 是 指 交 际 双 方 在 交 流 时 共 有 的 相 关 背 景 知 识 的省 略 , 不 属 于 该 文 化 的 接 受 者 面 对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背景介绍:中医术语在海外的传播与翻译的重要性2.目的: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点1.语言特点:古文、成语、专业术语等2.文化背景差异:中医与西方医学的区别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3.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4.创造新词或借用西方医学术语四、具体案例分析1.针灸的翻译2.阴阳五行的翻译3.其他常见中医术语的翻译五、总结与展望1.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2.翻译策略的实际应用与改进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医在全球的传播与普及,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如何在保证中医术语原意的基础上,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成为了翻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医术语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
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与翻译难点中医术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古文、成语和专业术语等方面。
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同时,中医与西方医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带来了文化背景方面的难点。
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中医术语的原意,避免因为追求语言表达的通俗性而失去术语的本来含义。
例如,“针灸”这个词在英文中就被翻译为“acupuncture”,保留了原本的意思。
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医术语,翻译时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例如,“阴阳五行”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既保留了原意,又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
3.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合中西方医学概念,以便于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将“气”这个词翻译为“energy flow”,既体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又与西方的能量概念相契合。
浅谈中医英译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化 缺省并且做 出相应 的补偿措施 , 陈智才【 为“ 认 从关联理论
的 角度 对 文 化 缺 省探 讨 可 获 得 对 文 化 缺 省 系 统 的 认 识 , 可 并
【 e od】 c l r e ut hns rnltn e vneter;C l rlC m estn K y w rs ut a df l u l a ;C iee t s i ;r eac ho a ao l y ut a o pnao u i
中医 , 东方文 明的医学精华 , 因其独特 的防治理 念得 现
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 使得中医不能很好 的被西方读 者领悟接
受。 所以中医英译 中文化缺省问题 的解决至关 重要 。
1 中医 英译 中文 化 缺 省 的 研 究现 状
11 文化缺省的 定义及研 究 .
文化 缺省原本是写 作中的概
念。 它是 指在写作过 程中 , 作者与预设读 者有着相 同的文化 背景 , 为了提高交 际效 率 , 者有意或者 无意省略掉一 些与 作 预设读者 共享 的文化 背景 知识 , 这种 现象被 称作 文化 缺省 (ut a dfut, cl rl e l 然而 当与原 文作者文化背景不 同的读者遭 u a ) 遇文化 缺省 时 , 它的存 在就会 给读者 造成理 解原 文上 的 困 扰。 译者就要想方设法补偿 文化 缺省 给读 者所 造成的意义真
Ch n s me i ie o x li te iee d cn t e pa n h dea l r be f ut o lm i t c t e a d h t oy f Chi s me ii e r m t e s o i td rns p n he ul ur , n t e he r o ne e d cn fo h a s c ae ta - l t n o x l r t e ulu a d fu t e d e . ai t e p oe h c t rl ea l r me i s o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中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西医交流中的难点问题。
在实际的中医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对疾病的误解和误诊,影响医疗的质量和效果。
下面就中医术语翻译的误区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字面翻译误区字面翻译问题是中医术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词汇内涵的差异等原因,很容易将中医术语的含义翻译成西方医学的相对应的词汇,造成语义误差。
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需要避免字面翻译的误区,从中医概念出发,结合西方医学的相关概念,选择相应的词汇进行翻译,使其在文化、概念上与中文中的意义相匹配。
文意翻译问题是指翻译时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偏离原意的误区。
在中医术语的翻译中,出现文意翻译误区的原因一般有两个:(1)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会导致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进而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例如,“五脏”、“六腑”、“经络”等词汇就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体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在西方医学中并不存在,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2)用词准确性的问题在中医学中有一些术语含义比较模糊,例如“虚实”等,这就需要翻译者结合具体上下文进行翻译,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出现歧义。
语境翻译问题是指翻译时不能根据语境理解术语的含义,而仅根据字面或文意进行翻译,导致翻译涵义错误的误区。
中医术语的含义常常受到语境的影响,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语境,做出正确的翻译。
例如,“火热”一词在中医学中有时候指的是热证,有时候又指的是“肝火”,这要看具体上下文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因此,要避免语境翻译误区,需要翻译者充分理解背后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同时充分考虑语境因素,选择最符合上下文意思和中医学概念的翻译。
结论正确的中医术语翻译可以帮助促进中西医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
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20 年 第 7 卷第 14 期2020 Vol.7 No.14184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研究沈 潇(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摘要】我国长远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很多先进的历史文化,中医典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直接关系到医学领域的发展。
这一背景下,国外很多国家开始对中医典籍进行翻译,以借鉴中医典籍当中的优秀内容。
但在对中医典籍翻译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文化缺省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的简单概述,进而分析了中医典籍英译中文化缺省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翻译补偿方式,以改善中医典籍英译中存在的文化缺省问题。
【关键词】中医典籍英译;文化缺省;翻译补偿【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20.14.184.02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医典籍当中含有信仰、习惯等很多相关内容,只有以这些信仰、习惯为基础对其进行翻译,才会翻译出最为准确的译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典籍英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化缺省的文化体,导致内容上存在一定缺失,不利于外国读者的阅读,从而干扰中医文化的串货。
因此,对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医典籍更好的翻译奠定良好基础。
1 文化缺省概述所谓的文化缺省,指的是作者与阅读人员受众交流时,将双方全都了解的文化背景进行省略。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坐着与受众生活在同一个地区,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发展背景基本相同,具有很多相同的文化,使两者交流与沟通时,能够自动忽略那些基础的知识。
而从翻译的角度来说,是将一种语言的书籍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书籍,以供其他背景的受众阅读[1]。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_精选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中医英译需求也日益增加。
调查发现:中医英译难度大,翻译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中医翻译工作人员缺乏中医文化背景以及中医英译研究发展滞后已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
鉴于以上问题,提出提升中医英语翻译人才的汉语文化底蕴、跨学科联合培养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建设中医汉英双语语料库,培养中医信息化翻译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建议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翻译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国际上医学交流愈加频繁,这必将带来中医翻译成各种语言的迫切需求。
笔者在梳理有关中医英语翻译文献时发现:1995年到20__年,以中医英语翻译为关键词的文章共有一百余篇,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国内中医翻译缺乏一个标准的原则,翻译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词汇翻译,大部分译者采用的是中医汉英翻译词典现成的翻译,而忽略了我国中医的传播与译介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只会导致中医翻译事业停滞不前。
另外,中医翻译西医化趋势较为明显,中国译者往往担心国外读者误解中医为“伪科学”,从而认为应用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化译法会稍微掩盖这个问题(麦考尔.雅蒲2003)。
“使用西医学术名词来表达传统中医概念是中医翻译的主要趋势之一”(魏迺杰1995)。
由于中医英语承载着传播中医文化的重担,译文必须保证严肃的学术性,措辞必须准确严谨。
缺乏标准性的翻译很难让中医文化自成体系。
从文章内容来看,中医研究论著较少,可借鉴资料不多,可见对中医英译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照国。
其中1997年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是世界上第一步探讨中医翻译的书籍。
在该书与《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1999)中李先生把语言学知识与中医知识结合形成一个中医英语翻译理论原则“比照西医,求同存异”。
国外也有涉及中医翻译的研究,比较有造诣的当属魏迺杰(2001):“西医化的译法确已然成为中医翻译理论的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术语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填补策略[摘要] 中医术语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学专业术语,其简明扼要,内涵丰富的特点使其对外翻译有一定的难度。
作者从中医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医术语英译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并结合中医语言的风格与特点,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具体的补偿原则:“音译”“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
[关键词 ] 中医术语翻译文化空缺补偿1.中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文学语言及日常生活用语的混合产物,中医用语貌似平常,实则内涵深邃,往往一词多义。
中医术语是中医学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成分,它们体现了中医语言的文体特征。
因为中医文本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所以研究中医术语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并解决由此产生的翻译困难就显得常重要。
中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含有“同情”的医学体系,其理论、概念和用语自然都含有丰富的“国情”背景。
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用语中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使用上的规范性反映的是中医用语的文体特征。
对于存在词汇空缺的中医术语的翻译,一是要符合英语词语结构规律和用语习惯,二要保证源术语在英语中具有相等或相似的功能。
绝大部分的中医术语在英语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医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英语翻译中即是文化空缺现象。
这一现象是造成中医术语难译的原因之一。
其翻译方法取决于中医术语和西医英文术语二者相对概念的差异情况而定。
对于术语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要及时进行补偿,不仅有利于国外读者更好的学习中医,更有利于中医文化走向世界。
2.文化空缺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代表jurij sorokin和irina markovina的研究成果。
两位学者从7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研究。
空缺理论流派通过解读异文化文本来定义空缺现象。
他们认为,在人们阅读异文化文本时,总会遇到不理解和异常陌生的地方,这就是空缺现象。
两位学者将空缺分为语言、文化和语篇三个基本类型。
“空缺模式”不仅成为界定不同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而且为揭示和分析异文化文本理解中的难点,寻找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概念-术语体系,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
产生于语言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空缺是语际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的体现,构成了翻译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20世纪80年代,俄国学者索罗金等指出:消除“空缺”是理解外语文本的重要环节。
因此,排除这一障碍,消除不同语言结构、文化积淀造成的差异,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正是翻译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
“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词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民族文化为比照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的映射。
”(徐瑁,2001:77—81)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问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所谓文化空缺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
”(徐瑁,2001:79—81)这种不对应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
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3.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杨仕章b,2000:66—70)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
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
“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
平等就意味着尊重。
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
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
”(王东风,1999:234—255)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现在主张采用阻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即异化翻译以揭示出发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venuti,1992:12—13)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原则可以归结为“文化再现”(culturai reappearance)。
(白靖宇,2000:9)再现出发语文化也就是在翻译中保留了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异国情调”和“所谓的洋气”。
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
英语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民族的文化也成为世界上的强势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
季羡林教授在《中国翻译词典》的序言中说:“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从未枯竭,原因是有水注入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东方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是在翻译中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永葆青春。
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
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
”(刘英凯,1997:x)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4.翻译补偿对策在上述文化翻译观指导下,中医术语翻译中处理文化空缺现象的一般方法是译成“中国英语”。
这不仅保存了中医文化的”异国情调”,再现了中医的文化信息,又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4.1 中医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西医中找不到对应词,即中西医学术语毫无相近之处者,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
一些医药英语新词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喻户晓的词汇。
这些新词以英语的本来面目出现,不需要翻译成汉语。
拿中医的“气”来讲,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有先天之气,也有后天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肾气、中气等等。
如果把中医术语“气”译为vital energy,不能表达其内涵,所以直接用拼音“qi”来代替。
再如:阴阳yinyang,五行wuxing,推拿tuina,气功qigong,三焦sanjiao,足三里zusanli。
要使中医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
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
4.2 中医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西医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
中医中只有一小部分的术语与西医学术语有相应的对应术语,或者中西医之间差异不太大,可采取“对等翻译”的方法,也就是说,对于中西医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术语严格对应者,可直接引用相互对应术语,如“室女”与西医中的处女概念上对等译成“virgin”;“血室”是“子宫”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可译为“uterus”,或“womb”;舌苔tongue fur,疟疾malaria,痢疾dysentery,痨瘵pulmonarytuberculosis(肺结核),体倦乏力fatigue(疲劳),不思饮食losing appetite,血漏血崩metrorrhagia等中医术语可采取“对等翻译”的方法。
4.3 词汇空缺的中医术语,西医学术语没有相应的对应术语,或者中西医之间差异较大,采用“等效翻泽”,特别是中医的“四字术语”采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源术语的整体含义,可采取解释性翻译,应采取以下原则:1)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是由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引起的应采取“noun.phrase+due to或noun.phrase+caused by”句型。
如:气郁不舒uncomfortable feeling due to the stasis of vital energy;肺瘀血咳cough due to blood stasis in the lung;脾虚水泛edemadue to hypofunction of spleen。
2)改变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可改变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应采取“gerund phrase+to do sth.”句型。
如:补养气血invigorating the vital energy to nourish the blood;行气止痛regulating vitai energy circulation to relieve pain。
3)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和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为并列关系可采用“noun and noun”句型。
如:头晕自汗dizziness and night sweat;眩晕耳鸣dizzi.ness and ear—ringing;胃脘满闷feeling depressed and full in the gastric cavity。
4)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修饰前两个字可采用“noun of noun”句型。
如:气血两虚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blood;肝肾阴亏yin—deficiency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5)通过改变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可以改变前两个字表示的症状可采用“gerund phrase+bydoing sth”句型。
如:祛瘀调经regulating menstruationby removing the blood stasis。
5.结语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医术语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
中医术语往往并无定译,有时同一个中医术语通常有一个通用或常用的译法,可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又可采取不同的译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因此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各位同仁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bassnett, susan ,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lefevere, andre, 2004. translation, rewriting &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c].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3]venuti,l. (ed). 1998.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4]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5]冯友兰,赵复三,2008.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6]李照国,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