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雷暴分布特点

合集下载

威海市雷暴特征分析

威海市雷暴特征分析
基 础 上 , 用 19 2 0 年 山 东 省 闪 电 定 位 监 测 网 利 98 07 提 供 的 闪 电 资 料 , 析 雷 暴 的 空 间分 布 及 年 、 、 、 分 季 月 日变 化 特 征 。 雷 暴 日的标 准 : 日 中至 少 有 1 出 现 雷 暴 即 为 1 1 站
3 威 海 雷 暴 时 间分 布特 征
3 1 威 海 市 雷 暴 天 气 和 气 候 特 征 . 威 海 地 处 温 带 , 部 分 地 区 为 北 温 带 季 风 型 大性 气 地 虽
候 , 具 有海洋 性气候 特点 : 暖 、 凉 、 冷 、 温 。 但 冬 夏 春 秋 威 海 夏 季 雨 量 充 沛 , 山 面 海 , 势 东 高 西 低 , 方 靠 地 北
宫 翠凤 , 中民 ,周 丹 ,杨 海 燕 姜
( 威海 市 气 象 局 , 东 威 海 2 4 0 ) 山 6 2 0
摘 要 :利 用 1 7 -2 0 年 威海 市 气象 观 测 月 报 表和 1 9 -2 0 年 山东 省 闪 电定 位 监 测 网提 供 的 闪 电资 料 , 9 1 07 98 0 7 对
中 图分 类 号 : 4 6 P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8 2 1 ) 3— 0 8 0 l7 7 4 ( O 0 0 0 4 — 4
引 言
雷 电灾 害 是 我 国 的 主 要 自然 灾 害 天 气 之 一 。 随 着社 会经 济的发展 、 代 化程度 的提高 , 电引发 的 现 雷 灾 害 损 失 越 来 越 大 , 何 有 效 防 御 雷 电 灾 害 也 成 为 如 近年 来气象部 门研 究 的主 要课 题 之 一 。近年 来 , 随
第3 3卷

沿海风电场雷电危害特点和防护对策

沿海风电场雷电危害特点和防护对策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12)沿海风电场雷电危害特点和防护对策林 彬1,余文馨1,陈 铭2*,王志良11.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福建平潭 350400;2.中广核(福建)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福建平潭 350400摘要 一般在沿海的滩涂或者在海面上建设沿海风电场的风电机组,一些风电机组的高度达到150 m,是雷击的主要目标,而风电机组中的叶片、机械结构以及轴承则是主要的雷击对象。

雷电一般通过机械效应及热效应直接的方式损害风电机组,同时还会以电涌过电压效应及电磁感应效应间接的方式损害风电机组。

因此,在制定沿海风电场雷电防护对策时,必须明确其危害的特点,还要评估雷电危害的风险,从而作为风电场雷电危害防护对策的依据,确保防护对策的切实可行。

关键词 沿海风电场;雷电危害;特点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313-04风力发电是当前发展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当前已经建设在海上或沿海区域,但一般距离海岸线均在20 km以内。

沿海风电场通常均会选择潮间带,主要是因其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并且与变电站中心距离较近,向陆地输送电能的成本较低。

由于风电机组较高,并且有很多金属部件,尤其是近年来在建设风电机组时,为了获取更多的风能,机组的叶轮直径持续增大和轮毂高度持续上升,进一步提高了风电机组遭受雷击的概率。

若发生雷击事故,则会导致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发生[1]。

当前,沿海风电机组虽然具备防雷优势,海水电阻率比土壤电阻率更低,具备良好的接地散流条件,且对海底线路没有影响,但沿海风电机组的防雷劣势比较明显,机组高度达到150 m以上、沿海预计雷击次数可能更多、机组处于雷击概率高的场地。

因此,在建设沿海风电场时必须明确雷电危害及其特点,并对沿海风电场建设项目的雷电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从而提升沿海风电场运行的安全性,实现沿海风电场的经济效益。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夏季多雷雨天气,雷电灾害频发。

本文将从雷电灾害的特征分析和防御措施两个方面,对汕尾市雷电灾害进行浅谈。

一、特征分析1. 雷电发生频率高:汕尾市夏季高温多雨,雷暴天气较为常见。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统计,每年汕尾市雷电活动频率在30次以上,且集中在6月至9月的夏季。

2. 雷电灾害造成严重后果:汕尾市农村地区较多,以农田、林地和渔村居多,雷电灾害容易对农作物、森林和居民造成重大损失。

现代化建筑较少,不少房屋缺乏防雷设施,居民易受雷击伤害。

3. 雷电灾害形式多样:汕尾市雷电灾害不仅仅是雷击,还包括雷电引发的火灾、损坏电力设施、破坏通讯网络等,影响范围广泛。

二、防御措施1.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提前了解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群众采取避雷措施。

2. 建设防雷设施:对重要单位、居民区、农田等区域建设防雷设施,包括避雷针、避雷网、接地装置等。

加强对居民建筑的防雷技术指导,提高防雷安全水平。

3. 提高公众防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普及防雷知识,指导居民在雷电天气中的行为方式和安全措施。

4.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相关部门的训练和配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设立专门的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5. 科学种植方式:农村地区是雷电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科学种植可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比如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物,合理间隔植物,避免雷电通过植物传导。

6. 加强电力设施建设:电力设施是雷电灾害的主要受害对象,加强对电力设施的建设,采取防雷措施,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电力中断和损毁。

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表明,该地区雷电灾害频发且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减轻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建设防雷设施,提高公众防雷意识,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科学种植方式,加强电力设施建设等。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浅谈汕尾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季风影响明显。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雷电灾害在汕尾市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御措施。

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雷电活动频繁:汕尾市雷暴活动非常频繁,尤其是夏季,雷电频率较高。

这与汕尾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周边的山地和海洋形成了气流的汇聚和对流,为雷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雷电灾害损失大:由于汕尾市雷暴活动频繁,造成的雷电灾害损失较大。

雷电对农田、建筑物和电力设施等都有很大的破坏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和经济损失。

3. 雷击点分布广:雷击点分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城区,还包括农田、水域等地。

这与汕尾市的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有关,山地、水域等地形对雷电的吸引较大。

针对以上特征,应采取以下防御措施:1. 增强雷电监测能力:市政府应加大对雷电的监测力度,建设雷电监测网,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

2. 高风险区域加强防护:对市区和高风险地区,如农田、水域等,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包括建立地下避雷器和防雷针等,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介,向市民普及雷电知识和防御技能,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4. 强化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对于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应加强防雷措施,如安装避雷针、接闪装置等,确保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

5. 加强电力设施的防雷能力:对于电力设施,特别是变电站、输电线路等,应进行防雷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减少电力设备的损坏。

综上所述,汕尾市雷电灾害的特征主要有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损失大和雷击点分布广。

为了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加强雷电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防护措施的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建筑物和电力设施的防雷能力。

【doc】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

【doc】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

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第22卷第4期2004年12月干旱气象ARIDM[ETEOROLOGYV01.22NO.4Dec,2004文章编号:1006—7639(2004)一04—0017—09引言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张鸿发,程国栋,张彤(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利用1998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TRMM卫星探测到18~38.N,74~123.E闪电资料.对中国区域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和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区年均日发生总闪电数约54600次,白天占到54.47%,夜间占到45.53%.昼夜比为1.2.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双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占年总闪电的92%.4月中到5月中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7月中到8月中旬,占年总闪电的43.4%,夏季6~8月占到60%,11月到次年2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0.4%以下.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峰值范围宽.年均每小时达到2275次左右,傍晚18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9.196,上午9~儿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仅占日出现闪电总的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2倍,说明中国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中国区域年均发生闪电频数随纬度的变化要比随经度的变化大,沿海的陆地区出现闪电频数比内陆区高,内陆区比海区高,东部比西部高的特点.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冬季主要在中午,秋季主要在下午,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中国区域年均白天,夜间和昼夜不同闪电密度分布表明,东部比西部高,闪电高密度区相对较集中.区域对比说明,白天发生闪电高密度区靠近沿海,夜间发生闪电高密度区在内陆,白天出现高闪电密度区夜间是低闪电密度区,白天是低闪电密度区夜间往往是较高闪电密度区.而青藏高原上没有这种变化.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密度量值和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春季出现闪电高密度区在我国的西南部.内陆大部分为较高闪电密度区,闪电密度分布相对较匀且集中,沿海陆地区闪电密度相对偏低.夏季闪电密度高且面积广,高闪电密度区与年均闪电高密度区高区一致,并靠近沿海,内陆闪电密度相对偏低.秋季出现的相对高闪电高密度区很分散,区域面积都较小,主要在靠近南部沿海.冬季为全年发生闪电最少期,闪电密度低且闪电区域面积小,主要在我国30'N以南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关键词:中国区域闪电分布;闪电频数;闪电密度;闪电气候特征中图分类号:P427.39文献标识码:A闪电既雷电,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快速天气现象.闪电表现了自然界中声,光,电过程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云的特性和降水物理性质,因为雷响雨落是普遍存在的事实uJ.地球上每时刻约有2000个雷暴云存在,所以世界上随时都有闪电产生.Orville论证了用雷暴闪电率估算全球闪电率,每秒达100次闪击左右【4】.闪电与地球物理(大气电场.地磁电路)有密切关系,是地球上晴天电场和维持大气电必不可少的,因为雷暴起电为地球电场和大气电相互作用,在太阳和天气之间形成耦合机制['?0].闪电是产生大气气体成分中NOx的自然来源,并参与大气化学过程(化学成分组成,臭氧)['.3.1o-].是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和生物生长所必须的.闪电对全球主要降水和水汽输送的载体云的发展和制约起到能量平衡作用['.I2].近些年来,科学家发现闪电频数与全球气温变化和水汽分布有关[10--12],闪电的频数反映了不同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人类可利用的资源.随着卫星等探测手段的发展,闪电信息与全球的气候,天气灾害,生态环境,地理地质,地磁,天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及国防的研究受到收稿日期:2004—1O一12;改回日期:2004—12—04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I—SW一04)资助作者简介:垄(1952一).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云和降水物理,强对流雷雹暴,雷达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和防灾减灾的实验观测与计算分析研究.E—mail:*************18干旱气象22卷重视.闪电直接影响人类活动,根据美国强风暴实验室公布.1993~2002年平均每年由于闪电致死达87人.超过龙卷风天气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为第二,财产损失达20多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闪电每年致死人数达到百人,伤者近千人,财产损失达到数十亿元【.闪电使发电厂和输送变电设施中断造成产业灾害.闪电也是主要引起森林和油库等设施火灾源[2--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几大水电水库工程的建设.公路铁路建造,航天航空的发展和城镇高楼大厦建立.大量通讯和高科技中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闪电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大.如何预测我国闪电,了解不同地区闪电频率分布和闪电气候特点,对理解不同区域大气电场对天气的耦合作用,建设工程的布置设计,减少闪电对人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对闪电监测防御和灾害评估都是重要的.我国有关闪电频率和闪电气候特征研究较少,大都以防雷避雷或根据出现雷暴进行预测闪电.国外对闪电研究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卫星发展之后,卫星观测提供了没有地理偏差和大多地面观测所不能开展的全球闪电研究,卫星最大优势可以有效感应高频率和高强度光脉冲,这些感应器的视角感应函数使用权重函数,在地球表面可得到有效可视面积【~1副.V orpan和Sparrow用太阳定轨卫星上的光学感应器观测绘出了35.N到35.S闪电分布u.Orville从DMSP卫星的云图中估算全球傍晚和午夜的闪电,证明全球总闪电数中海洋雷暴贡献小MJ.近些年来,对全球闪电频率和闪电气候进行多次观测研究和实验计划,主要结果【':全球每年有闪电总数中北半球占全球闪电总数的54%.不同区域海陆之比1:5~10,白天海陆闪电比达到1:8~20.晚间在1:4~8.全球闪电频率平均约100次/s.下午平均123次/s,晚上平均96次/s.北半球142次/s,南半球96次/s.夏季北半球110次/s,南半球79次/s,夏季北南闪电比率达到1.4.夏季白天闪电峰值在北半球1O~2O.N之间,而南半球在0~10.S区.全球陆地闪电密度约为8.3次/km2?a,海洋区闪电密度约3.4次/km2?a.全球闪电活动主要在陆地并相对集中,晚上较分散.闪电活动很少在高压区.北半球闪电活动主要与极地锋辐合有关.南半球闪电偏少主要与缺少陆地气团有关.最多雷暴日数是在0~1O.N周围.而最高闪电密度发生在1~10.N.全球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的傍晚,而早晨的活动多是分散的.闪电活动从北半球传送到南半球区主要在8~12月,8月活动集中在北半球.9月活动中心在赤道附近,到11月完全移到南半球.海洋,陆地和沿海区闪电频数比较.白天陆地是海洋的8.8倍,晚上1.7倍,沿海占总闪电数的28%,海洋区闪电占10%.全球平均海洋区占总闪电27%,陆地区占到73%.并发现晚间全球闪电中有37%是从海洋或沿海雷暴向陆地发展.白天只有15%.1闪电资料来源本文所用闪电资料是美国水文和气候资料中心公布的,由TRMM计划于1997年11月27日发射.图1TRMM计划中的低轨道气象卫星载有闪电成像感应器(LIs),探测到中国区域经纬度网格点图图中粗虚线为选用闪电资料区域Fig-lThegridofthepartregionofChinawithlightningdataobservedbyTRMM.sateflite4期张鸿发等: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载有闪电成像感应器(IIs)的低轨道气象卫星,探测赤道两侧38.s~38.N各经纬度格点年月日不同时分秒的云闪和地闪的总闪电数,闪电放电的辐射强度,闪电的持续时间资料.TRMM气象卫星的运行轨道方式和IIS原理及其参量已有多篇文献详细介绍[~1.为有效得到中国陆地区域发生闪电的频数和闪电密度分布特征,我们选用了卫星探测到18~38.N和74~124.E之间中国区域,从1998 年1月1日O0时至U2003年12月31日24时IIs 闪电资料,将这区域分成多个中国边界区内每个经纬度网格中,不同年,月,日,时,分,秒发生的闪电次数资料进行处理和统计计算,避免其他国家地区不同发生闪电频数的影响,见图1中虚线面积区.本文给出这6a内中国陆地和近沿海区域发生闪电频数的年度,季节,日和随经纬度的变化,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文中统计计算值均为相对值,仅提供参考.2中国区域闪电频数和分布图2给出1998~2003年中国区域各年日均闪电数和昼夜闪电数的年际变化曲线.表明各年内发生总闪电次数有较大不同,年均日约54600次闪电.1999~2001年为发生闪电低谷年,日闪电次数在45000次左右,2002~2003年有较大增加,达到65000次以上.各年白天闪电数和夜间闪电数年度变化曲线看,各年昼夜发生闪电数不同,但与年总闪电数趋势一致,呈增长.各年度白天发生的闪电次数都高于夜间,尤其是年度总闪电次数偏低的年750700600旨550塞:蠢:300言:s020015010050份,白天与夜间发生的闪电数差别大,而1998,2001和2003年的昼夜出现的闪电次数差别小,似乎与我国在这3a的夏季发生洪涝灾害相对应,而2002和2003年总闪电次数明显上升,与这2a我国夏季连续出现高温,且高温持续时间长有关.6a年均白天闪电数达到29738次,占年均日闪电数的54.47%,夜间达到24858次,占年均总闪电数的45.53%,昼夜比为1.2.'宴rr7图21998~2003年各年日均闪电数的年际变化和白天(08~20时)及夜间(20~08时)闪电数图中虚直线为线性拟合平均值线Fig.2Theannualvariationofdailymeanlightningnumber from1998tO20032.1中国闪电日频数时空分布特征图3(a)给出6a日平均闪电次数的年变化曲50004500=3800300025002000150010005ooO030∞go12o15o18021024027030033036O01202403604806OO72O8409601080120O1320 144OJanFebMarAprMay3unJAugSepOctNovDec(月081e12141B1I2022240204OBO8人数,I】IfIf问图31998~2003年平均每日出现闪电次数的年度变化(a),日不同时间发生闪电频数变化曲线及其相对比率(%)的方框图(b)图中虚直线为拟合值线.虚曲线是平滑线Fig?3Interannualchangeofdailymeanlinghmingfrequencyduring1998~2003(a),thediurnalvariationandoccurringrate(b),褂丑198****321020干旱气象22卷线.中国区域日均闪电的年变化有双峰值特点,第一峰值发生在4月中到5月中旬,闪电峰值较集中,第二峰值发生在6月底到8月,闪电峰值较分散,有多个峰值区,主峰值在7月中到8月中旬,主峰值量达到第一峰值的2倍.9月到10月发生闪电偏少,11月到次年2月中旬闪电很少,特别在11月到12 月闪电极少.从年度各日出现闪电数的变化,说明中国发生闪电从2月下旬起,逐日增多,直到7月中到8月中旬达到最高值,8月下旬很快下降.闪电主要在春夏季,高峰在仲夏.图3(b)是6a日平均不同时段发生闪电次数的日变化曲线和日各时段出现闪电的比例(%).说明中国闪电的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峰值幅度较宽,日各小时段内都有可能出现闪电,平均每年每小时达到2275次左右.日闪电从中午12时起闪电次数快速增加,直到傍晚18时达到最高值,占到日出现闪电总数的9.1%,随后起伏下降,到晚上20~22时又出现高值时段,每小时达到日出现闪电总数的7%以上,之后较快下降,后半夜有多个小峰值,到上午9~11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这3h仅占到日出现闪电总数的3%以下,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0~12倍.达到日变化平均值以上的闪电出现在每日45004000350030002500墨叮?500二=:田的15时到次日凌晨2时,占日出现闪电总数的63%,达到日平均值1.5倍以上的出现在16~22 时,占日出现闪电总数的51.2%,而平均值2倍的出现在18~20时之间,说明中国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下午到晚间,峰值在傍晚.图4是年均闪电次数随经纬度的变化曲线.从图4(a)中国区域发生闪电随纬度的变化表明,每纬度年均出现闪电2600次,在21~24.N有较高发区,25~27.N之间为低发区,28~36.N为高发区.结合图1中国区域经纬度网格说明,21~24.N纬度之间闪电较高发区主要位于我国南部的近沿海陆地区,25~27.N之间为次沿海陆地区,而闪电高发区在中东部的28~36.N为内陆区.图4(b)是中国区域发生闪电随经度的变化,表明中国区域发生闪电随经度的变化以单峰值为主,每经度年均出现闪电1092次,闪电峰值主要在中国东南部105~120.E之间,100.E以西为低发区.经与纬度年均发生闪电频数说明,中国区域年均发生闪电数值随纬度的变化要比随经度的变化大得多,纬度变化是经度的2.5倍,这些特点说明沿海的陆区出现闪电频数比海区高,东部比西部高特点.2.2中国闪电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18.2022.24.26.28.30'3234.36.36.N70.75.0O?115'gO*95~1Oo.105~11O?115o120o125 oE图4中国区域年均发生闪电数随经纬度的变化(a)随纬度变化,(b)随经度变化图中虚直线为线性拟合值线,虚曲线是平滑线Fig.4Lightningnumberchangewithlatitude(a)andlongitude(b)图5(a)给出中国陆地区域6a各月发生闪电平均值和各月占年度总闪电的比例,说明中国闪电月平均变化明显是单峰值,主峰值在7~8月.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的6个月份,占年总闪电的92%.闪电从2月起有明显增多,3~4月快速增加.4~6月增加较缓,6~7月增加快,7~8月达到最高,占年总闪电的43.4%,其中夏季6~8月占到6O%以上. 8月以后显着减少,而11~12月发生闪电很少,2个月仅占年总闪电的0.4%以下.图5(b)给出不同季节发生闪电的日时段的变化.中国区域发生闪电活动高峰主要在夏季,从14 ~24时平均每小时闪电数达到1000次,凌晨的34期张鸿发等: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4时闪电数达到1000次.闪电频数达到2000次的时段在15~23时,达到3000次在17~19时. 春季每小时达到1000次的时段在18~23时,而午夜1时和凌晨4时有2个相对较高闪电高发时段. 秋季闪电高发时段主要在16~22时,冬季在14~16时.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 13oo012oo0—110001000009oo0x8000—7000,eoo0萎5oo0壬)4000—3000中国闪电主要出现在夏季的午后到傍晚,不同季节出现闪电高峰的时段不同.以不同季节出现闪电的相对峰值而言,冬季主要在中午,发生闪电时段维持时间最短,秋季主要在下午,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图56a月平均出现闪电数和各月占年总闪电数的比率(%)(a),年均4个不同季节出现闪电数的日变化(b)图中虚直线为线性拟合值线,虚曲线是平滑线Fig.5MeanmonthlylightningnumberinsixyearsandtheratioofthosetOannualtotallightnin gnumber(a),thediumalvariationfordifferentseasoFlSinayear(b)图6(a)给出的年均4个季节平均发生闪电次数随纬度的变化.表明冬季只有很少闪电出现在中国30.N度以南地区,每年100次/纬度左右,30.N以北的内陆地区基本没有闪电.秋季闪电发生区域很宽,在20~36.N之间,但闪电频数偏低,年均在300次/纬度.春季发生闪电为双峰值.达到1000次的在20~23.N和28~30.N之间,主要在沿海区,特别在28.N附近有超过2000次/纬度的高峰叮值.夏季是主要发生闪电季节,与年发生闪电峰值随纬度变化一致,在28~36.N之间,年均达到2500次/纬度,特别在32.N附近达到3000次/纬度以上.图6(b)中4个季节发生平均闪电随经度的变化说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基本上都发生在100.E以东,除了夏季在76~99.E的高原地区出现较高闪电峰值,其它季节均发生很少,这说明高原夏季是多闪电季节区.从4个不同季节的发生闪电18001e0014001200糕qO00800600400200~70.75.eO.e5.gO.95.1O0.105.110.115.120'125'E图61998~2003年年均4个季节日出现闪电数随经纬度的变化(a)随纬度变化,(b)随经度变化Fig.6Thediurnallightningnumberchangeofdifferent~-..asorlswithlatitude(a)andlongitude(b)干旱气象救的量值变化肴.夏季是眷季的2倍.春季是秋季的3倍.耿季足年季的4侪.3巾囤闪电密度分布特征7舒给出丁叶1国医域年均白天t08—20时】.夜间(20~08北京时)和垒天每个经纬度倍点蛙生I'q电晰度(D'I电次数/每年每经纬度僻点)分11f巾年均下列闽电舒度分对屹表H月,叶t国电曾f度耵部比阿高.南部LL-%部高.沿海陆地区比内陆尚.地比悔区高中国闪电高密度匮托对较攥巾.主贾州耻32—37N._l4~124E和20~25'N,Ⅲ卜【J5IK,年均每经纬度的闪电密度高选20(I以上.特别是忙十32~37'N,114~124'E内l_【苏安徽北部山东空晰黄海的陆地巨.年均闷}密度高选迎3{1{I啦爱搓傻蹙他小.而他十2【1一!'N.0~1I5区域的云南大部,广西巾部,海南阳广东陀部_唑江西南柙蕺西走向的商电晦』1998~2003毕巾均每羟纬度发生电街一靠阿中冉白天.中却夜.下为仝灭:巾q屯密度等蜘绒Iff.最外为5.内每杀廓拽为20增加能F17ThedislributilmlighiningdezLsityatIhepartregion 1fchInford-'y.nighrd丑yandnighE,盹n带匡,年均高选200敬左右,但该区域高闪电密度的媾夜变化大.白天主要在海南,广东和江西.夜扛蛋在西南恫云1辜f.巾国坚使发生电密度区域12卷对出说哪.白天发生JN电商密膛区-丘沿海曲地医,夜间发生闪电高密度存.也#妊日天出高电密度的内陆区使l多址低电借哇医.『I_『白天是低闪电密度厦夜间往往址电谢崖.退在23~l'N,lO3一¨7之值必川征地p特蝈盟但在肯藏高原J.白出转高电锯度医而使只有低闪电密度.说川白天帛近滑海或湖泊的陆地区温差尢.而夜阐热叶艘一盘成与闩天墨相反地形的气候特这些特…t在27~:N."/6~86E之佩表观l讣州.地悔.1.1q虢西南边罪的印度新撼坐列尼m≈~~-p商电带度匪.年均闪电密度5(1(1次.而Ⅱ懂MlL口天高.丧间闻电密度可达到自戈的2侪从地可卉出.尚闪电密度区值十喜马拉雌山南l.,量盂扣湾嵯气流彤i【曲称喜马拉雅lII挡作}}j.常息有强甫幂笈生,白天在孟圳拉湾充沛的腰气洫泔薄'{押雅山升和青蒋商原J围j_f勺辐台作川,产lg甫器,而问由于浚区与肯撼高昧的冉马扣俳JJI育常大的扁盐.高原冷却快,海洋冷却性.弹I『件晌轲"热群坡邗盂拙消的崆湿气流朴觅l.件I杰傲雷暴活动顺繁.由此进『芷谚区』b谢f莲高.半统计汁1弗巾国区域内W电频_敬时IT特濠刑际田中输出H为了对比说明例8给出的是巾目医城年均41,孛节『【U酉厦鹋分m圉潍州叶1国区域不同季节出魁闷电啬鹱值分n的地区披分n,特征育4k差异存季【j~5月)在云商南部出现闪电高档噬.也到…【】戎我国内舳走部分为较l岛电睹懂.H育少数谜刮40-611敬外.一般电密度20;.1墙^=部分佑相对较匀且集巾.而措海陆地区1电南鹱偏l骶夏季(6~8月)是我国主要发生电章节.闪电密幢高而且面Il.高密度区与年均电一衡度拦商R一致,主要出观在32—37'N.1I4~l24'之l珂的河南东部,安徽干口江苏北部.达到2{1(I.在2(J~15 N.100-ll5E之间,忆回归搜5竹越恫广东,广阿区域选列1(1(】淡左^右.井近}}}海扯.贵州.凹】r『东部邗甘肃,眺西南部.30~35N,洲~95E间青豫高砸出较崭W电密度区,选到~状.内陆相对闪电密度偏低2I)次-甜诎季(q~I1月)出现屿相对岛闶电密度医银}}散.域而襁都鞍小,井且闪电峦度偏低,最高述到25状,r存血苏采部l柑海连云港和广东技盯呵川东甫:.进些轴高电峦度小面觏区主要靠三岳卅悔陆地^L化丑帕海4张垃等:中I'域I乜曲社堕堕——————岛J垃串高NI乜密厦小面积区.而陆区犬胥『Ij}多是低电密度匿,年均书5—10次.冬乖(I2~2月)蚺H电密度为垒年发生闪I乜箍少期,电密I耍f【l¨I乜城.主要存我国30N南少数地区,发生最l川电街鹰在湖南【匀洞庭im附近,t到15状丘右.其次滑北回U线们件{苷.部r..东l..西副福建和台湾有较高[n艇带进到15丘右.方_J上岜地都是低闪电崭崖『目81998--2003牛巾国城每年阿季节撼羟玮艟蛙E电密度分围巾释夏_章闪电密虚等席线也,踊外为 5.内每蕞廓拽为20;做季琏外 5.内每杀唏…等荸最外为I.内每条廓蛙为5Fig8ThedlfIbutmDfllghtniagde~miLyrrk……【mm1998tu2003从4个不I刮季节出现不电密度量值和分布医城特征表明.q区域发生lU密度高低和出现地域不季节的天气气候变化有关外.与其周迎地理耶境有密盖系,遗些特征干Ⅱ在图7巾给出的27~2'N.76~86.E经纬度之闻,位于中斟两瓶西南边从印度新倦到尼泊舡.l叫季节总有高闪I乜出崖区再次襄现1分明显,4个季节巾该区春季出删N电峦度岛.达到21111次.而夏季较高120院次为秋苹30次,冬季只有15次左矗4小结根据TRM~,l卫星探洲到的6a闪电资料.对巾匹垃发生闪电l数竹_乜密度的年,季节,日变化种随经纬度的分n『丰}征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叫:巾吲区域午均盯出现总闪电约54600扶白天发l:的闪电次数高1'问,占总【U的5447%.搜间『|b占总闪电的4553%,昼夜比为12中国区域u均闪电年变化前双峰f区特,苹一峰值发生盘4月巾到5月1t句.电峰值较荣巾,第■峰值发生在6月底到8月.【母值较分散.主峰值在7川巾刮8目中11月到次年2月中旬闪电很少.11~l2J1电韫少说叫中国发生l乜主在香夏季.高峰往仲夏,一l一_电的话壹化以单峰值为主.峰值幅度较宽.年均母小时选到2275次左右.ql从l|午J2时起忮逮增加.傍晚l8时达至I吠值.占刊几出Ⅺ电总数的91%,晚}:2O~22时每小Ⅱ多n出班闪电岩数的7-上,上午9~ll时过剥口化鼎低-苷.仪占到订出现闳电总戢【I_I说叫中尉区域闪电活动高麓时间主要在侍晚4乖节发生电峰值的.51变化时问表明不川擘出州l峰的时殷不同.不同季节出现闪电曲扣对峰值冬季主要在一1=.发生f乜时段维持u寸『】』最罐.季土耍存下午.春季主要在晚问.夏季主:侍廿电,4,r革节发生平均阳电值随纬崖的变化冬季只肯很少电出现在巾l雪30'N度】-南地,罐年100次止右秋季闪电发生区域很傀+但I顷牧偏低,年均在3011农左右存季垃I为烈嶂值.逃到1(100次的在20—23N一3(IN之M的沿海区.特别在18N附近有超越2(1ilt)发高峰髓豆季趾主要发生闪电乖在28~3n.可.F均连到25011废.存32N酣近谜到3000救以L4十季节发生1均闪电黼经度的变1匕.观l蚪下胴辛出班JU峰值挂率l椰发生存l0L)F东.高耍季是多『U季节不同季发生电的.季是春幸的2涪.眷季是秋季fCJ3涪,秋季是冬孕4情中国饲乜密度东部比西部高,南部比北部高.1仆24干旱气象22卷海陆地区比内陆区高,陆地比海区高,中国闪电高密度区相对较集中.昼夜发生闪电密度区域对比说明.白天发生闪电高密度区靠近沿海,而夜间发生闪电高密度区靠近内陆区,白天出现高闪电密度区夜间多是低闪电密度区,而白天是低闪电密度区夜间往往是高闪电密度区.中国区域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密度量值和分布的地区及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春季在我国西南的云南南部出现闪电高密度区,内陆大部分为较高闪电密度区域,且相对较匀且集中,而沿海和近沿海陆地区闪电密度偏低.夏季是主要发生闪电季节,闪电密度高而且面积广.闪电高密度区与年均闪电高密度区高区一致.在青藏高原出现相对较高闪电密度区.秋季出现的相对高闪电密度区很分散,区域面积都较小,并且闪电密度偏低,较高闪电密度区都靠近中国沿海陆地,大陆区大部分多是低闪电密度区. 冬季的闪电密度为全年发生闪电最少期,闪电密度低而且闪电区域面积小,主要在我国30.N以南少数地区,发生最高闪电密度在湖南的洞庭湖附近.4 个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闪电密度量值和分布区域特征表明,中国区域发生闪电密度高低和出现地域与不同季节的天气气候变化有关外,与其周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白天靠近沿海或湖泊的温差大.而夜间热量释放造成与白天呈相反地形的闪电气候特征.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有关闪电气候没有详细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述.致谢:本文得到美国水文和气候中心提供LIS(1998--2003)和OTD(1995.5~1999)闪电资料.资料处理和分析得到郄秀书研究员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周秀骥,陶善昌,姚克亚.高等大气物理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106—137,535—601.[2]王道洪,郄秀书,郭昌明.雷电与人工引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56.[3]黄美元,徐华英.云和降水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07—217.【4jOrvilleRE,SpencerDW.GloballightningFlashfrequency[J]. MonWeatherRev,1979:107,934—943.[5]OrviHeRE,SilverAC.Lightinggroundflashdensityinthecon—figuousUnitedStates19992—95[J].MonWeatherRev,1997, 125:631—638.[6]OrvilleRE,HuffinesGR.Lightinggroundflashmeasurements overthecontiguousUnitedStates19995—97[J].MonWeather Rev,1999,127:2693—2703.[7]OrvilleRE,HuffinesGR.Cloudto—groundlightingintheUnit—edstates:NLDNresuitsinthefirstdecade,1989—981J].Mon WeatherRev,2001.129:1179—1193.[8]MarksonR.Solarmodulationofatmosphericelectrificationand possibleimplicationsforthesun—weatherrelationship[J].Na ture,1978,273:103—109.[9]MarksonR,MuirM.Solarwindcontroloftheearth'selectrical field[J].Science,1980,208:979—990[10]TuckAF.Productionofnitrogenoxidesbylightningdischarges。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张博凯;尚可政;王式功【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3(32)5【摘要】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区和西北低发区。

年平均雷暴日的时间分布表现为夏季多、冬季少;一天之中雷暴出现的时间集中在下午到晚上。

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1980年代和2000年代2个相对多发期和1990年代相对少发期,其中2000年代雷暴事件的相对多发表现为下午和夜间雷暴事件的增加。

近3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整体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南方则是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

EOF分解后距平场第一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32.4%,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北相异型,其余各向量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区域性异常,前12个向量累积方差贡献达到80.9%。

此外,ENSO事件对中国雷暴尤其是南方地区影响较为明显,两广和云贵地区呈现出相反的距平变化。

【总页数】8页(P1442-1449)【作者】巩崇水;曾淑玲;王嘉媛;张博凯;尚可政;王式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8【相关文献】1.近50年三江源区兴海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2.近40年长沙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3.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近3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及天气形势概况4.随州市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5.包头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暴——精选推荐

雷暴——精选推荐

雷暴主题:绕飞雷⾬间隔规定(仅供参考,个中内容有待商榷)雷⾬(⼤⾬)飞⾏与低云低能见度飞⾏⼀样,在关键时刻,都同样需要飞⾏员有很好的决断意识。

民航总局第20号令第83条规定:精密进近⾄决断⾼度前约3秒钟,如果不能取得所需⽬视参考,应在下降⾄决断⾼时果断复飞。

⼀、雷⾬的形成与发展略所以,我们在飞⾏中及时要天⽓实况、听天⽓通报,根据⽓温、⽓压、风的变化了解降落站的天⽓,使飞⾏组及早做好准备,做出正确判断。

⼆、影响飞⾏的我国主要雷暴种类及其特点⼀切雷⾬形成有共同的条件和发展过程,并有共同的天⽓特点,雷暴云形成的具体情况不同,雷⾬强度和天⽓分布情况也有区别。

下⾯是影响飞⾏的我国主要雷暴种类及其特点:1、⽓团雷⾬⑴、热雷暴(地⽅性)出现在7-9⽉份,主要是受地表⾯局部增热作⽤⽽产⽣的。

常在夏季午后出现,傍晚后因对流减弱⽽消散。

所以夏季飞华南、东南地区下午到降落站,要特别注意天⽓变化。

特点:发展迅速,区域⼩,移动慢,降⽔猛烈,⼀般来讲都是孤⽴、分散的。

空中可绕飞。

⑵、地形雷暴:夏季由于潮湿不稳定的空⽓被地形(⼭的迎风坡)抬升⽽产⽣的。

特点:发展迅速,很少移动,出现和消散时间不定,云底⾼度⽐平原云底⾼度低,常有冰雹,常常和锋⾯雷⾬相伴⽣,这种雷⾬在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华南、西南⾼原等⼭区出现最多。

2、锋⾯雷⾬⑴、暖锋雷⾬:在江南很少出现,主要出现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暖锋。

特点:云层厚,云底过低,降⽔范围较⼤,能见度恶劣,不易降落,飞⾏时要谨慎。

⑵、冷锋雷⾬:冷锋雷⾬是我国最重要的雷⾬之⼀,许多雷⾬云沿锋线排列成⾏,组成⼀条宽数公⾥⾄⼗⼏公⾥,长达百公⾥⾄千公⾥的狭长雷暴带,是最强烈的雷暴。

特点:夜间⽩天均可出现,⼀般在下午和前半夜较强,早晨减弱。

⑶、静⽌锋雷⾬:此种雷⾬在长江流域出现最多,⼀般多出现在每年6-8⽉份,静⽌锋雷⾬主要是由于暖湿不稳定空⽓上升的结果,多出现在地⾯锋线的西侧,通常为⽓流辐合最强的地⽅。

近30年环青海湖北岸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近30年环青海湖北岸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9 0天 ) 强雷 区 ( 9 和 > 0天 ) 的划 分 , 晏 县属 多雷 区 。 3 .海晏 县 月 际雷 暴发 生 次数 具 有 典 型的单 峰 型 特 海 )
62 一
乏1 甓
为少雷区(1 < 5天 ) 中雷 区 (5 4 、 1 — 0天 ) 多 雷 区 ( l 、 4一
18 9 8年雷 暴最 多 , 5 为 6次 。
6 0

根据 近 3 2年来 雷 暴 发生 频次 的月 际变 化 图 ( 图 征 , 值 出现 在 7月 , 峰 3月 (9 2年 ) 1 18 、1月 份 (9 7 1 8 年 ) 生雷 暴 的 年份 都 仅有 一 年 : 暴 发 生 频 次从 4 发 雷 月 开 始增 加 , 7月 达 到 峰 值 , 8月 开 始 减 少 。0月 份 1
采用 数理 统 计 、 趋势 分 析ll 方 法对 海 晏县 雷 ls 2J '等
终雷 日等 进行 气候 统计分 析 。 均 降水 量 3 1 rm.年 平均 大风 日数 3 . 9. 9 a 69天 ( 多 暴 日数及 初雷 、 最
6 5天 ) 许 多 研究 [1 明 , 4 5表 - 7 近 5年来 青 海 高原 气 候
1. 春 季 最 少, 占 1. 5 9月是 雷暴 高发期 , 64 %; 仅 3 %;- 9 占全年 雷暴 的 9 . 冬 季不 出现 雷暴 初 雷 日一般 出现 64 %,
在 5月上 旬 , 雷 日一般 出现 在 1 终 0月上 旬 , 3 近 2年 来初 雷和 终 雷 日有推 迟 的趋 势 ; 雷暴 期 总体 上 呈 不显 著

21 近 3 . 2年 来 雷暴 的年 际变化特 征
统 计 海 晏 县 17 — 0 9年 3 9 8 20 2年 中共 发 生 雷 暴 次 数 17 3 5次 . 平 均 为 4 年 3次 。 按 照 国 内 有 关 标 准 【— 1我 国 一 般 按年 雷暴 日数将 雷暴 活动 区分 l1 . 4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海风区雷暴活动分析
庄严
前言
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是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的框架上和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的。

按照中国风能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10 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8927.99 兆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44733.29 兆瓦,双居全球第一位。

相比较海上风电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由于我国海岸线较长,南北海域气候特点差异性较大,雷暴活动频繁,所以海上风电机组的防雷设计应满足海上雷暴的活动特点,本文仅对我国近海的雷暴活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主要介绍海上、近海的雷暴活动时段和雷暴类别,以及雷暴活动与海岸线的关系等。

1. 我国海上风场的划分
一般情况海上风场分为近海风场和海上风场,细化分为:潮间带和朝下带滩涂风场:主要的参考标准为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线以内至理论最低潮位一下5m 的海域;近海风场为理论最低潮位5m-50m 水深的海域,包括无人岛及海礁;海上风场主要指理论最低潮位一下50m 水深的海域,包括无人岛和海礁,如图1 。

⒑I戏绯〉幕 ?p>2. 海上风场主要的气象灾害
近海和还海上风场随着纬度的不同所受到的气象灾害影响也不一样,但总体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积冰:主要体现在北方部分沿海风场和内陆高远风场,由于叶片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引起叶片迎风面形成结冰,主要影响叶片的气动性能;
雷暴:雷暴对于机组的影响范围分布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由于我国的雷暴分布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总体特点,所以在分区范围内对于机组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对机组的电控、叶片等方面;
热带气旋:台风对于沿海地区的风力发电组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随着全球厄尔尼诺系统的增强,仅2010 年在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和低气压总数就多达28 个。

2007 年以前我国至少发生过两起机组因台风倒塌的事故。

3. 近海雷暴的活动特点
近海雷暴与内陆的雷暴特点有所不同,一般情况内陆多以单胞体雷暴为主,少数高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主要以锋面雷暴为主局部地区产生多胞体雷暴或超级单体雷暴,原因是由海洋暖湿气流遇到陆地的冷空气形成的强对流产生的。

相对于全国的雷暴分布情况而言,总体呈
海上雷暴少于陆地雷暴。

从雷暴活动的频次上而言,微观上近海地区雷暴频次高于陆地雷暴频次,午后雷暴活动频率高于上午雷暴活动频率。

3.1 我国近海雷击密度分布
通过气象资料可以得到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和近海的雷击密度分布图(见图2-5)从中不难发现,我国近海海区的雷击密度分布在0.1-7fl/ ??km-2??a-1 之间,离岸关系为正比例关系,离岸距离越远雷击密度有所减小;离岸距离越近,雷击密度越高;这与近海气流的分布特点一致,海风自愿最丰富的地区也是近海50km左右的区域。

雷击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4-7fl/ ??km-2??a-1 之间,体现在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处,半岛或个别海中岛屿的雷击密度最高可达15fl/ ??km-2??a-1.这一点通过图6 可以看出,雷击密度与离岸距离之间的关系,雷暴活动在距离海岸线500-900 公里内出现了阶跃的高密度区,是一般地区去的1-2 倍。

谆髅芏确植?p>
击密度分布
谆髅芏确植?p>
谆髅芏确植?p>
离与雷击密度分布
我国近海雷击密度平均值为3.39fl/ ??km-2??a-1,是全球海洋平均雷击密度
0.68fl/ ??km-2??a-1的5 倍,以目前已经建立风场的黄海、东海为例,黄海和东海的立即密度分别为2.52fl/ ??km-2??a-1和2.28fl/??km-2??a-1,比较与渤海4.21fl/ ??km-2??a-1 和南海4.22fl/ ??km-2??a-1 而言是雷暴活动较弱的地区。

通过对黄海的雷击密度分布图与浙江省04-07 年四年平均雷击密度分布图(图7)对比不难发现,浙江东部沿海有一条斜向的宽60-90km 的高雷击带,从温州至宁波一直延伸至杭州湾达上海东部海域,该地区平均雷击密度大于7.5fl/ ??km-2??a-1,从地方具体的气象资料中也不难看出,近海雷暴活动近年不仅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且雷击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4 年平均雷击密度分布图(2004-2007 年)
3.2 近海雷暴活动的时域特点
我国近海海域的闪电活动在7月达到最大,低值分布在11,12,1,2月。

对近海的闪电年变化特征来说,由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是近海,从近海海域闪电分布图也可以看出海岸线附近的海域中闪电密度较大,因此其年变化特征与其同纬度附近的陆地很相似,渤海和东海是与较高纬度陆地相似的单峰形式变化,闪电活动在6月和8月达到最大;而南海和黄海则是与副热带陆地相似的双峰变化形式,主峰分别出现在5 月和7月。

在闪电密度日变化上,近海海域的闪电活动日变化相对比较平缓,峰值(17:00,北京时,下同)和谷值(09:00)比只有2.24,闪电活动在下午和凌晨相对较多。

渤海的闪电峰值在17:00,谷值出现在03:00,表现出类似陆地的闪电活动日分布特征;南海的闪电主要与热带气旋有关,峰值出现在15:00,谷值出现在09:00;而黄海和东海闪电峰值出现在01:00和03:00,谷值出现在12:00 和11:00,对这两个海域而言,海洋上大气层白天相对比较稳定,在正午出现闪电密度最小值,到了夜间,大气中水汽和云层辐射冷却,但海水热容量大,其温度降低很小,因此夜间大气层上冷下暖,对流比较易于发展,从而在凌晨形成闪电活动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