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考古最新发现.doc

合集下载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西园⑥ 、准格尔旗西麻青、和林格尔县辛店 子、 清水河县阳畔、 凉城县忻州窑子、 小双古 城墓地⑦ 的发现, 基本完善了商周时期考古 学文化的序列, 而且丰富了以往的认识。 居住面之间的半壁柱洞也很常见, 门道开于 前墙一侧, 方向东南。地面式建筑平面呈间
宽大于进深的长方形, 墙体用黄土砸夯而 成。 垫土居住面, 形坑灶位于 圆 室内西侧正
再与口 腹部扣合成器。绳纹是主体纹饰, 水 波状划纹较具特色, 附加泥条、 乳钉、 圆圈纹 及镂孔少见。炊器主要为A 和 觑, 盛贮器中 以高领罐为大宗, 另外还有鼎、 单把罐、 豆、
双耳罐、 鼓腹罐、 钵等器类。 盆、
石器以长方形石刀最为流行, 铲、 斧、 砺 石、 凿占 有一定数量。铜器除在墓葬中出土
对门道处。柱洞极为少见, 门道开于前壁西
侧。
一、 内蒙古中南部商周时期 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年代
1. 朱开沟文化 年代进人商纪年的朱开沟文化遗存见 于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 准格尔旗寨子塔
遗址⑧ 。 遗迹分为房屋、 灰坑两类: 房屋有半地 穴式及地面式建筑两种。半地穴式建筑平面
灰坑以直壁平底坑为主, 袋状坑次之, 锅底状坑少见。 直壁平底坑中以坑口 呈圆 形 者最为流行, 长方形、 椭圆形者较少。 袋状坑 中坑口 多呈圆 方形者略少。 形, 墓葬均属竖穴土坑墓, 多为北偏东 墓向 或北偏西, 无木质葬具。 单人葬占 绝大多数, 只见极少量的双人合葬, 葬式流行仰身直肢 葬, 只见个别的俯身葬。随葬品有陶器、 铜 器、 石器等。 遗物以陶器为大宗, 另外有铜器、 石器、
骨器。
呈方形, 面积很小, 垫土居住面, 地面灶位于 室内后部。柱洞多分散于室内, 位于墙壁与
陶器以泥质灰陶、 夹砂灰陶为大宗, 砂 质灰、 褐陶占 有一定比例, 夹砂褐陶、 泥质褐 陶较少。 纹饰以 绳纹为主, 附加泥条、 蛇纹较 为常见, 另外有少量的云雷纹等。 器类以 三 足器、 平底器占 绝大多数, 圈足器少见, 流行 钮形小z , 带桥形耳的器物很少。 器形有幕, 三足瓮、 盆、 豆、 罐、 篮、 基等。 铜器多见于墓葬, 种类有环首剑、 环首 刀、 直援戈、 护牌等。另外一些见于遗址中, 种类有鼎、 双冀链、 刀。 聋、 锥、

内蒙古敖汉重大考古发现将中国历史文化提前3000年

内蒙古敖汉重大考古发现将中国历史文化提前3000年

内蒙古敖汉重大考古发现将中国历史文化提前3000年多少年来,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辉煌灿烂的5000年中华民族文化而骄傲。

而今,当发掘出“华夏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时,一下子将中华历史文化提前了3000年,使中华民族文化5000年的历史变为8000年。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震惊了神州大地,而且吸引着国内外诸多考古专家、学者到“兴隆洼遗址”研究考察。

新世纪第一个马年到来之际,来自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学者,云集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亲身领略华夏第一村8000年的文化底蕴,无不感到在敖汉这片8300平方公里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富含着浓厚而悠久的文化魅力。

敖汉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南依燕山山脉的努鲁尔虎山,北连松辽平原,是燕山山脉向松辽平原的地理过渡带。

敖汉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发展轨迹清晰,没有断层。

全旗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00多处,其中有三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隆洼文化遗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城子山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被考古界命名的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三个类型。

敖汉旗博物馆征集收藏文物达4000多件,器物丰富,质量品级较高。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认为这几方面在全国“没有任何县能与敖汉旗相比”。

最新命名的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是我国20世纪十大发现之一。

它以敖汉宝国吐乡兴隆洼村的兴隆洼遗址命名。

兴隆洼遗址总面积3万平方米,这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带有环壕的最原始聚落。

环壕内外共有158座房址,皆为半地穴式。

整个聚落中央两座最大房址达140平方米。

有世界上新石器时代最为奇特的葬俗居室葬(共30座)和人猪合葬墓(1座),有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磨光玉器———玉块,有中国最早的用成百个蚌壳串连而成的蚌裙,有中国最早的陶器线形“之”字纹,整个聚落约300余人。

兴隆洼文化遗址全旗有70余处。

这一发现,不仅动摇了人类起源一元化,开始确立人类起源多元化理论,而且证实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同期发展的设想。

内蒙古通辽开鲁县发现一座辽代琉璃砖贵族墓

内蒙古通辽开鲁县发现一座辽代琉璃砖贵族墓

面 阳燧镜在 省内少见 :玉器有玉璧 、玉龙 、玉环 、玉
琨等 :铁器有铁剑 、削等 。 南北朝 时期墓 葬多 为甲字型砖 室墓 ,早期盗扰 严 重 。其 中 M1 8 O规 模较 大 ,由墓道 、甬道 、前 室和 后
2 0 1 5年 1 2月至 2 0 1 6年 7月 底 ,安 徽省 文 物考 古
研究所组织人 员对淮南钱 郢孜墓群前期 勘探发现 的古墓葬 6 0余座 ,其中 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实际清理古墓葬 3 南北朝 时期墓葬十余 座 其余 皆为战国至汉代 墓葬 ,出土
室等 四部分组成 ,墓葬用砖 有铭 文和图案 ,铭文为 ” 正
光二年 田享陵墓 “ , 图案纹 饰有 人物 、龙纹等 。随葬品
! !!!
_I
£。
近期 ,考古人员在 内蒙古通辽开鲁县新发现一处距今千年的辽代琉璃砖 贵族墓地 。 该贵族墓地是 目前发现的 国内第二座用琉璃砖砌成的墓葬 ,目前 已清理完毕两座墓葬 , 其中一座为石室墓 , 另一座为用琉璃砖砌成的多室墓 ,
多室墓 由主室 、东西耳室 、甬道 、墓道组成 。
各类文物标本 总计 7 5 0余件 ( 套 )。
此次挖 掘的墓 群中战 国至汉代 墓葬均 为竖穴土 坑 墓葬 , 多被盗扰 , 出土器物有陶器 、 铜器 、铁器 、 玉器 、 玻璃琉璃类等 。 其 中陶器有鼎 、壶 、罐 、钫 、瓿 、盆 、 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杯 、灶 、 纺轮等 :铜器有铜镜 、 铜带钩 、铜铃 、 铜剑 、戈、矛 、 镞 、壶 、鼎等 ,出土铜镜多保存完好 ,
分布 在甬道 和前室 ,有石马 、石 ( 侍) 女俑 、石猪 、石
武士 俑 、瓷碗 和钱币等 。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

现 有 较多 人骨 人 骨 的姿 势 情状 各异 最多 的一
形 西 北 东 南走 向 门道� 在 房 址结 落是 由于 毁 灭性 的自 然灾 难 而导 致的 废 弃 随 着
� 构 均 为半 地穴 式 平 面呈 圆角 长方 形 或方 形 有长 聚落 逐步 揭 露 为研 究 通辽 科尔 沁地 区 新石 器 时
方� 形 门道 和圆 形 土坑 灶 保 存较 好的 居 住面 和穴 代晚 期的 聚 落分 布 聚 落形 态以 及聚 落 从营 建 至
还有 一些镞 和 石刃片 等 �
化 同期 的新 石器 时期 文化 提供 了重 要的 资料 �
魏家 窝铺 环 壕聚 落遗 址 � 初 步展 示 了红 山 文
.赤峰 市魏 家窝 铺红 山文 化聚 落遗 址
化早 �中 期的 文化 面 貌� 部分 具有 明 显中 原特 色 的
该遗 址 继
年 发掘 起 始 �
年�
遗物 反 映 出 该 地区 与 中 原 地 区 的 文 化互 动 关 系 �
月 � 由内 蒙古 自 治区 文物 考 古研 究所 与吉 林 大学
对于研究红山文 化的形成与发 展具有重要的 意
边 疆 考古 研究 中 心组 成联 合 考古 队对 该遗 址 进行
义�
�- -
�� � � � �� ��� � � � �
通辽市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通辽市科左中旗哈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清理房址房址位于遗址的正东部是该聚落最东边的一排房址西北东南走向门道在构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或方形方形门道和圆形土坑灶保存较好的居住面和穴壁面常见有烧烤的痕迹呈红褐或黑褐色大部分都被火烧过屋顶的木质棚顶结构塌落的最后情况保存较好另外在六座房址中发现有较多人骨人骨的姿势情状各异最多的一座房址发现有发现大量精美玉器这在辽西地区的新石器聚落中尚属首次发掘的六座墓葬中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单人葬见蚌壳目前发现壕部分位于发掘区的东部清理长度环壕位于号环壕的东侧本年度出土遗物较少有陶器石器和玉器陶器以砂质黄褐或灰褐陶居多泥质陶较少钵和盘少见斜口器和纺轮等纹饰仍以麻点纹或素面为主有极少量的彩陶和之字纹陶器残片石器发现较多种类有斧多数保存不好玉器为本次发掘的亮点共计种类有璧双联璧挂件勾云形玉佩等哈民遗址出土玉器种类较多造型多样工艺精很多玉器的造型为首次发现与红山文化玉器存在相似之处但差异也很明显从玉器的出土位置来看大部分佩戴于人体上应为身份的象征通过对哈民遗址的几次发掘可以明确该聚落是由于毁灭性的自然灾难而导致的废弃随着聚落逐步揭露为研究通辽科尔沁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分布聚落形态以及聚落从营建至废弃的过程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证据为配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运煤专线公路的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呼和浩特博物馆对运煤专线范围内的沟口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沟余平方米本次发掘面积约平方米文化堆积较浅共发掘新石器时代房址房址皆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东墙设长方形门道向东南灰坑平面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三种平底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骨器有骨锥和骨针等此外还有一些猪鸡等动物碎骨沟口子遗址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型主要有侈口沿下多见泥条状附加堆纹多为素面个别可见饰篮纹器型主要有双耳石器有磨盘石斧刮削器沟口子遗址大部分遗物应为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为配合翔宇盛乐新城二期工程等建设对建设区域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勘探面积约万平方米发掘清理墓葬座以战国时期为主出土随葬器物百余件战国墓葬座皆为长方形穴土坑墓部分墓葬带有壁龛或头龛墓葬平面多为长方形以单棺为主部分存有头箱或边箱骨架大多保存较好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此外还有仰身屈肢葬随葬品

红山文化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

红山文化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

红山文化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红山区一带,因此得名。

红山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也是内蒙古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本文将介绍红山文化的发现背景、特点以及对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

一、发现背景红山文化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当时,一位叫做吴宝瑞的农民在红山区的一个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块石斧。

这个发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派出了一支考古队伍对这个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经过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们在红山区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和文物,揭示了红山文化的存在。

二、文化特点红山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墓葬形式丰富多样红山文化的墓葬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竖穴墓、横穴墓、石室墓等。

这些墓葬中保存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为研究红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陶器制作技术高超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非常高超,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陶器。

这些陶器形态各异,包括陶罐、陶盆、陶壶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山文化的彩陶,彩陶上绘制了各种动物、人物和几何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玉器制作精细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也非常精细,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玉器。

这些玉器包括玉璧、玉琮、玉饰等,形态各异,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的玉器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4.农业生产发达红山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种植了大量的粟、稻、黍等农作物。

同时,他们还养殖了猪、牛、羊等家畜。

这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红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对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红山文化的发现对中国考古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空白红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红山文化的发现使我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近三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了大量的辽代墓室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为研究辽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期揭示其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辽代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色。

而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其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对于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辽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一步揭示辽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这些壁画还为研究我国古代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辽代历史文化背景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其次,对实地考察所得的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墓葬的地理位置、规模、年代等;最后,运用图像分析等方法,对壁画的内容、风格、技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在内容方面,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墓葬资料整理与分析: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的辽代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墓葬的地理位置、规模、年代等,为后续的壁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 壁画内容研究:通过对壁画的图像分析,研究其内容,包括人物形象、场景描绘等,揭示其反映的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信息。

3. 壁画风格与技法研究:从壁画的风格和技法入手,分析其艺术特点,包括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构图布局等方面,进一步揭示其文化内涵。

内蒙古地区出土辽代蹀躞带考

内蒙古地区出土辽代蹀躞带考

内蒙古地区出土辽代蹀躞带考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近年来,一批珍贵的辽代蹀躞带在内蒙古地区被发现,这些发现为我们了解辽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本文将就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辽代蹀躞带进行考察与研究,探讨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辽代蹀躞带的发现背景蹀躞带是辽代的一种特殊饰物,通常由银或白铜制成,具有独特的工艺和造型,是辽代贵族社会中常见的装饰品。

蹀躞带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解辽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工艺制作水平的重要线索。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辽代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自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的辽代遗存,其中不乏蹀躞带的出土。

这些出土的蹀躞带,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辽代社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蹀躞带的特点与分类蹀躞带作为辽代的一种装饰品,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造型风格。

据考古专家介绍,辽代蹀躞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质多样:辽代蹀躞带的材质主要有银和白铜两种,这两种材质都具有很高的纯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因此在辽代的工艺品制作中较为常见。

2. 工艺精湛:辽代蹀躞带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中包括铸造、打磨、雕刻等多种工艺技术,每一件蹀躞带都展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

3. 风格独特:辽代蹀躞带的造型风格独特,主要包括图案纹饰、动物纹等,这些纹饰都具有浓厚的辽代特色,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辽代蹀躞带可以大致分为几种类别:尤努蹀躞带、鸟兽纹蹀躞带、花卉纹蹀躞带等,每一种类别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三、蹀躞带与辽代社会文化蹀躞带的工艺和造型风格反映了辽代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

通过对蹀躞带的工艺制作和纹饰风格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辽代的工艺技术和艺术特色,从而推断出当时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对于研究辽代工艺制作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线索。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一发掘简报综述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考古最新发现
内蒙古考古最新发现之概述
辽代贵妃萧氏家族墓葬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东北约50公里的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五组小王力沟的山地中。

截止2017年1月,该墓经过连续两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这些瓷器的最大特点是口、足部加金、银包饰。

这是辽代釦器最为集中的一次出土。

此处辽代贵妃墓因盗墓而被发现。

2015年6月,该墓地遭到不法分子盗掘,多伦县公安局和文物局展开立案调查,追缴回大量珍贵的文物。

随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锡盟文物工作站和多伦县文物局组成发掘保护团队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图为金花银镂空凤纹高靿靴。

2015年,多伦县公安局和多伦县文物部门通力合作,成功追缴回辽代贵妃墓葬被盗文物,共追缴100余件文物,抓获11名犯罪嫌疑人。

内蒙古考古最新发现之出土文物
尽管墓葬被盗,但仍出土了金、银、铜、铁、玉、玻璃、琥珀的大量文物。

其中金花银高翅镂花冠,金花银凤纹镂花高靿靴、包金龙纹玉带銙、仰覆莲纹白釉定瓷罐、鹦鹉纹影青执壶、金扣口白瓷盏、玻璃瓶等皆为辽代文物的精品之作。

据该墓葬的发掘领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盖之庸研究员介绍说:辽代贵妃墓的发掘在我国尚属首次,意义重大,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辽代历史特别是辽代后族萧氏家族及辽代奚族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墓葬中还出土墓志一盒,志盖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志石阴刻楷书,首行撰大契丹故贵妃兰陵萧氏玄堂志铭并序其上还详细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身世等情况。

辽代贵妃墓出土的墓志记载有墓主人的身世。

经考证,墓
主人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第一任皇后,后因宫廷斗争被贬为贵妃,育有一男两女。

其父为与宋作战的辽代名将萧排押、母亲为魏国公主。

考古人员进一步考证了解到,墓主人为萧太后外孙女。

图为出土的带把长流玻璃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