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综述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

真课程设计

学号:1030620227

姓名:李斌

指导老师:胡开明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一、设计要求 (1)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

三、题目及要求 (1)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

(二)控制方法训练 (19)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 (23)

四、心得体会 (27)

五、参考文献 (28)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1、 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真调试,给出仿真程序和图形。

2、 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事要请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期间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围坐在一起谈与课程设计无关的空话,若违规,则酌情扣分。

3、 课程设计是考查动手能力的基本平台,要求独立设计操作,指导老师只检查运行结果,原则上不对中途故障进行排查。

4、 加大考查力度,每个时间段均进行考勤,计入考勤分数,按照运行的要求给出操作分数。每个人均要全程参与设计,若有1/3时间不到或没有任何运行结果,视为不合格。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理论分析与设计

2.题目的仿真调试,包括源程序和仿真图形。

3.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三:题目及要求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已知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s

s x G s x G +=+=

22132)(,131)(

①在MATLAB中分别用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法表示;

MATLAB代码:

num=[1]

den=[3 1]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num=[2]

den=[3 1 0]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仿真结果:

num =2

den =3 1 0

Transfer function:

2

---------

3 s^2 + s

E = Empty matrix: 0-by-1

F = 0.6667

A =-0.3333 0

1.0000 0

B= 1

C = 0 0.6667

D = 0

num = 1

den =3 1

Transfer function:

1

-------

3 s + 1

E =Empty matrix: 0-by-1

F =0.3333

A = -0.3333

B =1

C =0.3333

D =0

②在MATLAB中分别求出通过反馈、串联、并联后得到的系

统模型。

MATLAB代码:

num1=[1]

den1=[3 1]

G1=tf(num1,den1) num2=[2]

den2=[3 1 0]

G2=tf(num2,den2) G3=G1*G2

G4=G1+G2

仿真结果:

num1 =1

den1 =3 1 Transfer function:

1

-------

3 s + 1

num2 =2

den2 = 3 1 0 Transfer function:

2

---------

3 s^2 + s

Transfer function:

2

-----------------

9 s^3 + 6 s^2 + s

Transfer function:

3 s^2 + 7 s + 2

-----------------

9 s^3 + 6 s^2 + s

2.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2450351024

247)(23423+++++++=s s s s s s s s G ,判断系

统的稳定性。

MATLAB 代码:

num=[1 7 24 24]

den=[1 10 35 50 24]

G=tf(num,den)

p=eig(G)

p1=pole(G)

r=roots(den)

仿真结果:

num = 1 7 24 24

den = 1 10 35 50 24

Transfer function:

s^3 + 7 s^2 + 24 s + 24

---------------------------------

s^4 + 10 s^3 + 35 s^2 + 50 s + 24

p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p1=-4.0000

-3.0000

-2.0000

-1.0000

r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2)(73.2()(2+++=s s s s k

s G ,

绘制根轨迹图,并求出与实轴的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及对应的增益。

MATLAB 代码:

num=1

den=conv([1 2.73 0],[1 2 2])

rlocus(num,den)

axis([-8 8 -8 8])

figure(2)

r=rlocus(num,den);

plot(r,'-')

axis([-8 8 -8 8])

gtext('x')

gtext('x')

gtext('x')

仿真结果:

num =1

den =1.0000 4.7300 7.4600 5.4600 0

4.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

5.0)(12.0()

110(5)(2++++=s s s s s s G ,绘制系

统的Bode 图和Nyquist,并能够求出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

度。

MATLAB代码:

s=tf('s')

G=5*(10*s+1)/(s*(s^2+0.2*s+1)*(0.5*s+1)) figure(1)

bode(G)

grid

figure(2)

nyquist(G)

grid

axis([-2 2 -5 5])

仿真结果:

Transfer function:s

Transfer function:

50 s + 5

-------------------------------

0.5 s^4 + 1.1 s^3 + 0.7 s^2 + s

5.考虑如图所示的反馈控制系统的模型,各个模块为 4324)(23+++=s s s s G ,33)(+-=s s s G c ,101.01)(+=s s H ,用MATLAB 语句分别得出开环和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MATLAB代码:num=[4]

den=[1 2 3 4]

G=tf(num,den)

G0=feedback(G,1) step(G0)

[y,t]=step(G0) plot(t,y)

num=[1 -3]

den=[1 3]

G=tf(num,den)

G0=feedback(G,1) step(G0)

[y,t]=step(G0) plot(t,y)

num=[1]

den=[0.01 1]

G=tf(num,den)

G0=feedback(G,1) step(G0)

[y,t]=step(G0) plot(t,y)

num1=[4]

den1=[1 2 3 4]

G1=tf(num1,den1) num2=[1 -3]

den2=[1 3]

G2=tf(num2,den2) num3=[1]

den3=[0.01 1]

G3=tf(num3,den3) G=G1*G2

G0=feedback(G,G3) step(G0)

[y,t]=step(G0) plot(t,y)

figure(2)

step(G)

[y,t]=step(G)

plot(t,y)

仿真结果:

num =4

den =1 2 3 4 Transfer function:

4

---------------------

s^3 + 2 s^2 + 3 s + 4 Transfer function:

4

---------------------

s^3 + 2 s^2 + 3 s + 8

y =1.0e+024 *0

……

-0.8394

2.3467

-3.8466

4.9206

-5.0901

3.9226

t = 0

1.4293

2.8586

4.2879

5.7172

7.1465

8.5758

. .……464.5216 465.9509 467.3802 468.8094

num =1 -3 den =1 Transfer function: s - 3

-----

s + 3

Transfer function: s - 3

-----

2 s

y = 1.0e+004 *

num =1

den =0.0100 1.0000 Transfer function:

1

----------

0.01 s + 1

Transfer function:

1

----------

0.01 s + 2

y =0

t=0

num1 =4

den1 =1 2 3 4 Transfer function:

4

---------------------

s^3 + 2 s^2 + 3 s + 4

num2 =1 -3

den2 =1 3

Transfer function:

s - 3

-----

s + 3

num3 =1

den3 =0.0100 1.0000 Transfer function:

1

----------

0.01 s + 1

Transfer function:

4 s - 12

-------------------------------

s^4 + 5 s^3 + 9 s^2 + 13 s + 12 Transfer function: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000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已经广泛应用。在这其中,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技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阐释,介绍一下该课程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一、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 自动控制原理的内容涉及科学基础理论、数学工具和计算机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系统的基础概念: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系统的传动机构等。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从物理规律和经验中推导出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 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针对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动态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进行评价。 4.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控制要求,通过合适的控制方法设计出控制方案。 5. 控制系统的稳态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特性分析,包括稳态误差计算、校正系数设计等方面。 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理论的同时,完成具体的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实验。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方法和技巧。 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际应用及其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应用,这提高了学生对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共同完成,这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课程内容和设计要求:课程设计前,应该明确整个课程设计 的要求和任务,确定设计方案与设计目标。 2. 建立数学模型和仿真平台:根据课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进 行控制系统的建模。确定仿真平台,配置必要的软硬件环境。 3. 设计算法:针对控制系统的稳态性、动态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数学模型,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 4. 编程实现:将控制算法编程实现,完成利用编程语言编写控制软 件的工作。 5. 进行仿真实验:运用计算机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比较实验 结果达到控制要求能否实现。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综合 性学习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自动控制原理知识 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控制系统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技能 和创新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 3.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传递函数表示方法; 4. 能够应用PID控制器进行系统设计和调节; 5. 能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 本教案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共分为10个单元。 单元一:自动控制原理概述 - 自动控制的定义和分类 -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单元二: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 - 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 -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单元三:时域分析方法 -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定性分析 单元四:频域分析方法 - 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频率特性 - Bode图和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 单元五:闭环控制系统 -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单元六:PID控制器 - PID控制器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 Ziegler-Nichols调参法和Chien-Hrones-Reswick调参法单元七:校正与补偿 - 系统的校正和补偿方法 - 前馈控制和后馈控制的比较 单元八: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裕度 - 极点配置法和根轨迹法的应用 单元九:多变量控制系统

-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 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单元十: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 利用MATLAB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 - 实际系统的控制实验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计算机仿真:利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教学:通过实际的控制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调试控制系统,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小测验: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该单元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整体掌握情况。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综述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 真课程设计 学号:1030620227 姓名:李斌 指导老师:胡开明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2013年11月

目录 一、设计要求 (1)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 三、题目及要求 (1)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 (二)控制方法训练 (19)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 (23) 四、心得体会 (27) 五、参考文献 (28)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一:设计要求: 1、 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真调试,给出仿真程序和图形。 2、 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事要请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期间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围坐在一起谈与课程设计无关的空话,若违规,则酌情扣分。 3、 课程设计是考查动手能力的基本平台,要求独立设计操作,指导老师只检查运行结果,原则上不对中途故障进行排查。 4、 加大考查力度,每个时间段均进行考勤,计入考勤分数,按照运行的要求给出操作分数。每个人均要全程参与设计,若有1/3时间不到或没有任何运行结果,视为不合格。 二:设计报告的要求: 1.理论分析与设计 2.题目的仿真调试,包括源程序和仿真图形。 3.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三:题目及要求 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 1.已知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s s x G s x G +=+= 22132)(,131)(

①在MATLAB中分别用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法表示; MATLAB代码: num=[1] den=[3 1]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num=[2] den=[3 1 0] G=tf(num,den) [E F]=zero(G) [A B C D]=tf2ss(num,den) 仿真结果: num =2 den =3 1 0 Transfer function: 2 --------- 3 s^2 + s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平衡秤控制系统设计 一、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自动平衡秤能自动完成称重操作,称重时,由下面一个电动反馈环节控制其自动平衡。平衡秤系统的有关参数如下: 枢轴惯量J=0.05kg.m.2 s ,电池电压bb E =24V ,黏性阻尼器的阻尼系数 f=10 3 kg.m.s/rad,反馈电位计增益 f K =400V/M ,导引螺杆增益s K =(1、 4000π)m/rad,输入电位计增益i K =4800V/M,砝码C W 质量依所需要的称重范围而定,本例C W =2kg 。 要求完成以下设计工作 1)建立系统的模型及信号流图 2)在根轨迹上确定根轨迹增益* K 的取值 3)确定系统的主导极点 并使设计后的系统达到以下性能指标要求: 1)阶跃输入下:P K =∞,0 )(=∞ss e 。 2)欠阻尼响应:5.0=ξ。 3)调节时间:%) 2(2=∆

首先建立平衡运动方程。设系统略偏其平衡状态, 扭转距方程为 dt d fl xW W l dt d J i C w θ θ2 22 --=,电机输入电压x K y K t v f i m -=)(, 电机的传递函数为 ) 1() ()(+= Θs T s K s V s m m M m 根据以上方程得系统信号流图,应用梅森公式得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代入数据得: 3838 .1226946.179688.105.00596 .3) ()(2 3 +++= s s s s W s X 系统特征方程为0 109610) 38()38(2 =++++m K K s s s s m π π 得根轨迹方程为) 38(96)38(1) ()(12 * *++++=+ s s s s K K s Q s P 等价开环系统在原点有一对重极点,有一个负实极点-13.86,还有一对复零点-6.93+j6.93 令*K 从0变化到正无穷,可绘出根轨迹,做出希望的阻尼比线,得闭环极点 S1=-4.49+j7.77,s2=-4.49-j7.77,s3=-30.4

自控课设完全版

分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电信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评价表

第一部分 任 务 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题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综合性较强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消化、巩固、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开拓思维、培养专业素养、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环节、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的: 1)利用电阻、电容、电感建立一阶、二阶、三阶数学模型。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设计,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 学会使用MA 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三、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 1、理论分析:用MA TLAB进行系统时域、频域分析,报告要有相应程序和响应曲线、结论。 1)、时域分析:分析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脉冲信号、正弦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响应;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时域分析,报告中要有程序和响应曲线。(参考教材第三章第七节基于

MATLAB的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2)频域分析:画出未校正开环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3)、根据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G C(s)对原系统进行校正(必须有校正过程计算过程),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串联校正 利用MATLAB对校正后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与未校正前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2、实物制作和调试 利用面包板、电阻R、电容C、电感L建立一阶、二阶、三阶数学模型,面包板是由于板子上有很多小插孔,专为电子电路的无焊接实验设计制造的。 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和校正装置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制作 一阶系统数学模型可以利用RC电路设计。 二阶系统数学模型可以利用RLC或两级RC电路设计。 三阶系统数学模型可以利用一阶、二阶系统串联实现。 2)典型输入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脉冲信号、正弦信号)建立 单位阶跃信号、脉冲信号:利用开关和直流稳压电源建立 单位斜坡信号、正弦信号:利用利用RLC电器元件设计或信号发生器(icl8038信号发生模块淘宝网单价20元)参考模拟电子技术相关书籍。 3)调试:以上实物制作完成后进行输出响应曲线检测,可利用示波器或万用表观测 说明:凡是利用到实验室设备的,将试大家实物完成情况统一时间开放实验室。 3、设计报告 1)、理论分析:用MATLAB进行系统时域、频域分析,报告要有相应程序和响应曲线、结论。 2)、实物制作部分:设计报告要写出详细的设计步骤,包括元器件选型计算。 3)、理论分析和实物运行结果对比和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分析。 4)、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写出心得体会与参考文献等。 4、题目及分组 本次课程设计题目共十小题,分组进行设计,每组最多5位同学,每组选其中一题题目完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原理、一般电学系统自动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用MATLAB 实现系统的仿真与调试。 二、设计要求 收集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初步掌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设计规范的应用;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选择和分析;绘制设计图;撰写说明书。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所学的控制理论知识(频率法、根轨迹法等)进行人工设计校正装置,初步设计出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形式及参数; 2.在MATLAB 下,用simulink 进行动态仿真,在计算机上对人工设计系统进行仿真调试,使其满足技术要求; 3.确定校正装置的电路形式及电路参数(选作); 4.完成设计报告。 三设计任务 燃气调节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 已知为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燃气调节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15)(1(1++= s s s s G K , 用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是系统满足最大超调量%30%≤P M ,调整时间s t s 5.0≤。 四设计原理概述 1、何谓校正 为何校正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是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校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调整发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加入的校正装置,是系统性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2、 超前校正的原理 无源超前网络的电路如图 1 所示。

图1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图 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零,且输出端的负载阻抗无穷大,则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 ()Ts aTs s aG c ++= 11 (2—1) 式中12 21>+=R R R a ,C R R R R T 2121+= 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根据式(2-1),可以得无源超前网络()s aG c 的对数频率特性,超前网络对频率在 1/a T 至1/T 之间的输入信号有明显的微分作用,在该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在最大超前交频率 m ω 处,具有最大超前角 m ϕ。 超前网路(2-1)的相角为 ()ωωωϕarctgT arctgaT c -= (2-2) 将上式对ω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a T m 1=ω (2-3) 将上式代入(2-2),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11arcsin 21+-=-=a a a a arctg m ϕ (2-4) 同时还易知c m ωω= m ϕ仅与衰减因子a 有关。a 值越大,超前网络的微分效应越强。但a 的最大值受到超 前网络物理结构的制约,通常取为20左右(这就意味着超前网络可以产生的最大相位超前大约为65度)如果要得大于的相位超前角,可用两个超前校正网络串联实现,并在串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一个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 1/a T 或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择参数a 和T ,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使校正后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 ,并具有较宽的频带,使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3、 超前校正在根轨迹中的应用方法 。 用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专业:自动化 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班级:自动化0943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分院院长:XXX 教研室主任:XX

电气工程学院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 1.1设计内容 (1) 1.2 设计要求 (2) 1.3 Matlab软件 (2) 1.3.1基本功能 (2) 1.3.2应用 (3) 第二章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 2.1 校正装置计算方法 (5) 2.2 课程设计要求计算 (5) 第三章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8) 3.1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8) 3.2用Matlab仿真 (8) 3.3利用Matlab/Simulink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2) 3.2.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2) 3.2.2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3) 3.2.3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15) 3.4硬件设计 (17)

3.4.1在计算机上运行出硬件仿真波形图 (17)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9) 参考文献 (22)

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1设计内容 针对二阶系统 )1()(+= s s K s W ,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 11 )(++-=Ts Ts K s W c c α, 其中 1 3 2R R R K c += , 1 ) (13243 2>++ =αR R R R R ,C R T 4=, “-”号表示反向输入端。若Kc=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c R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电气(1)班 学生姓名管志成 学号 1004103027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绪论 ................................................ ................................................... ..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 .. (2)

课程设计的目的 ................................................ (2) 课程设计的题目 ................................................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 .. (3) 课程设计的任务 ................................................ (3) 课程设计的要求 ................................................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 .. (4) 理论知识................................................. (4) 校正系统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科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电气、电子、机器人、以及自动化工程等众多专业所必修的课程之一。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掌握自动控制理论、掌握各种控制技术、掌握各种控制器及其设计方法,提高工程师的设计、操作、维护与升级能力。本文旨在撰写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对此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我们可以参考课程设计作为主要途径。典型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控制对象 控制对象是自动控制的核心,它可以是各种机械、电子产品、水电站等各种工业或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设备。在控制对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了解其特性,以便为其设置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技术。 2. 选定控制器类型和控制策略 选择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和不同的控制策略可以使控制对象达到不同的控制效果。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掌握各种控制器的类型和应用场景,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经验,选定最适合的控制器类型和控制策略。

3. 设计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设计是通过确定控制律和控制器参数,来合理设置、调整控制系统,提高控制对象的性能和稳定性。该步骤需要充分理解控制对象的特性和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开展模型、仿真和实验等工作。实现系统设计与仿真后,还应考虑到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控制效果,以便预先做好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工作。 4. 实施验证和优化 在控制系统设计和模拟实验后,需要加以验证和优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于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应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以进一步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可以深化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设计、操作、维护与升级能力。具体来说,其重要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潜移默化地提高专业技能 在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各种技术和工具,熟悉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控制元件的使用和控制器的应用方法,对综合应用电气、机械、学科知识掌握得更为深刻,更便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总结 一、引言 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 业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自动化专 业的学生,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因此,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选取了一个简单的水位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 实现。 二、系统结构 本次课程设计所涉及到的水位控制系统由以下五部分组成:水箱、水泵、电磁阀、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水箱是存放水的容器,水泵负 责将水从水箱中抽出并输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电磁阀用于调节水流量,传感器负责检测当前的水位高度,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控制器。 最后,控制器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来判断是否需要打开电磁阀以调 节进出口流量。 三、系统原理 1. 传感器原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传感器为浮球式液位传感器。当液位上 升时,浮球会随之上升,并带动开关触点闭合,从而输出高电平信号;当液位下降时,浮球会随之下降,并带动开关触点断开,从而输出低

电平信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判断当前的 水位高度。 2. 控制器原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控制器为单片机控制器。当传感器检测 到当前水位高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打开电磁阀的指令;当 传感器检测到当前水位高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发出关闭电磁阀 的指令。具体实现过程是通过读取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并与预设的水 位高度进行比较来决定是否需要打开或关闭电磁阀。 3. 电磁阀原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所使用到的电磁阀为单向电磁阀。当控制器发出打 开指令时,电磁铁会受到激励并吸合活塞,从而使得液体流经单向阀 门流入下游管道;当控制器发出关闭指令时,激励消失并复位弹簧将 活塞推回原来位置,从而使得液体无法流经单向阀门。 四、系统设计 1. 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和电路板布局设计。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电路板布局 的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系统结构,绘制电路原理图; (2)将绘制好的电路原理图导入到PCB编辑器中,并进行元器件布

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设计与实践

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设计与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也在学校和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一、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概念 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模拟实际工业自动化过程的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的教学工具。它可以模拟各种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并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和应用技术。 二、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 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操作的流程等。以下是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设计的一些要点: 1. 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是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设备的选型、连接方式和控制方式等。实验设备的选型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如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连接方式应根据实验设备的特点进行选择,如串口、USB、以太网等。控制方式应根据实验需求进 行选择,如模拟控制、数字控制等。 2.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是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仿真模型的建立、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仿真模型的建立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如PID控制模型、模糊控制模型等。控制算法的设计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如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等。实验数据的处理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 3. 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等。实验目的应明确,具体化,如模拟PID控制器的控制过程,优化控制算法等。实验内容应具体,实用,如控制器的选择,传感器的采集等。实验步骤应详细,清晰,如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的操作过程等。实验要求应明确,具体,如实验的时间要求,实验的数据要求等。 4. 实验操作的流程 实验操作的流程是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后的数据处理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应包括实验设备的连接,软件的安装等。实验的操作过程应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注意安全,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应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处理,如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等。 三、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实践 自动控制仿真实验系统的实践应结合实际的控制系统,通过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电气(1)班 学生姓名管志成 学号 1004103027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绪论 ................................................ ................................................... ..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 .. (2) 课程设计的目的 (2) 课程设计的题目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 .. (3) 课程设计的任务 (3) 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 .. (4) 理论知识 (4) 校正系统设计 ................................................ . (5) 四、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10) 校正前系统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

10 校正后系统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 11 五、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 (12) 校正前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2) 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6) 结果分析................................................. . (19) 六、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 .. (21) 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校正后系统根轨迹分析 ................................................ . (23) 七、系统的幅相特 (26) 校正前系统的幅相特性 ................................................ . (26) 校正后系统的幅相特性 ................................................ . (27) 八、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8) 校正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8) 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9) 总结 ................................................ (32) 参考文献................................................. 32 绪论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 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1)综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1.0)(11.0()(++=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s -1; (2)相位裕量γ≥3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 ≥45rad/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 2)(1()(++=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4)(+=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n =4rad/s 和ξ=0.5。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综述报告

HEFEI UNIVERSITY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综述报告 系 别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班 级 自 动 化 姓 名 学 号 完成 时间 2011 / 12 / 30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关键词: 正文:根据系统结构图应用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或者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一、控制系统3种模型,即时域模型----微分方程;复域模型——传递函数;频域模型——频率特性。其中重点为传递函数。 在传递函数中,需要理解传递函数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式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式之比)和性质。 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实际上,也就是消去中间变量求取系统总传递函数的过程。 1.等效原则:变换前后变量关系保持等效,简化的前后要保持一致 2.结构图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如果结构图彼此交叉,看不出3种基本连接方式,就应用移出引出点或比较点先解套,再画简。其中: 引出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注意:只须记住此,其他根据倒数关系导出即可) ; 引出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相加点前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1/()G s ;相加点后移在移动支路中乘以()G s 。 三. 应用信号流图与梅森公式求传递函数 梅森公式: ∑=∆∆=n k k k P P 11 式中,P —总增益;n —前向通道总数;Pk —第k 条前向通道增益; △—系统特征式,即 +-+-=∆∑∑∑f e d c b a L L L L L L 1 Li —回路增益; ∑La —所有回路增益之和; ∑LbLc —所有两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LdLeLf —所有三个不接触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k —第k 条前向通道的余因子式,在△计算式中删除与第k 条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

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自动控制根本原理与设计方法的综合实际应用。主要容包括:古典自动控制理论〔PID 〕设计、现代控制理论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自动控制MATLAB 仿真。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工程设计的根本方法和工具。 1 容 *生产过程设备如图1所示,由液容为C1和C2的两个液箱组成,图中Q 为稳态液体流量)/(3s m ,i Q ∆为液箱A 输入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Q ∆为液箱A 到液箱B 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2Q ∆为液箱B 输出水流量对稳态值的微小变化)/(3s m ,1h 为液箱A 的液位稳态值)(m ,1h ∆为液箱A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h 为液箱B 的液位稳态值)(m ,2h ∆为液箱B 液面高度对其稳态值的微小变化)(m ,21,R R 分别为A ,B 两液槽的出水管液阻))//((3s m m 。设u 为调节阀开度)(2m 。 液箱A 液位不可直接测量但可观,液箱B 液位可直接测量。

图1 *生产过程示意图 要求 1.建立上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2.对模型特性进展分析,时域指标计算,绘出bode,乃示图,阶跃反响曲线 3.对B容器的液位分别设计:P,PI,PD,PID控制器进展控制; 4.对原系统进展极点配置,将极点配置在-1+j和-1-j;〔极点可以不一样〕 5.设计一观测器,对液箱A的液位进展观测〔此处可以不带极点配置〕; 6.如果要实现液位h2的控制,可采用什么方法,怎么更加有效.试之。 用MATLAB对上述设计分别进展仿真。 〔提示:流量Q=液位h/液阻R,液箱的液容为液箱的横断面积,液阻R=液面差变化h∆/流量变化Q ∆。〕 2 双容液位对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MATLAB仿真过程 一、对系统数学建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 2012-- 2013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题目:三阶或以上系统时域频域分析与校正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成绩:

一、目的与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后进行的。详细介绍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用法以及SIMULINK仿真软件,使学生能够应用MATLAB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能用MATLAB解决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题目;能用MATLAB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进行控制系统设计。 二、主要内容 1、简要介绍控制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介绍MATLAB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数据结构、矩阵运算、编程算法等;简要介绍MATLAB的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用法。包括控制系统的模型及相互转换、时域分析方法、频域分析方法等应用MATLAB工具箱进行分析研究,增强理解;简要介绍SIMULINK仿真软件,介绍SIMULINK的应用方法及各种强大功能,应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简要介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所必须的工具箱函数,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模型实现、模型特性、方程求解、时域响应、频域响应、根轨迹等各个方面。 2、在掌握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控制系统工具箱函数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及其工具箱函数来解决所给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并上机实验;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2.1、自选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一个三阶或以上系统]。 1、绘制闭环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求出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3、绘制对数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并求出频域指标。 2.2、采用串联校正,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1、,绘制由的根轨迹,绘制取三个不同数值时单位 阶跃响应曲线,并求出相应动态性能指标,试分析随着的变化,系统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有何变化。 2、采用频率校正法进行设计,可以给时域性能指标要求,也可以给频域性能指标,要既有稳态性能要求,也要有动态性能要求,若单独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不满足要求,可采用滞后超前校正。要熟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及滞后超前校正的原理,使用条件,并对校正后的效果进行合理的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理工类)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专业班级:08自动化(1)班学生学号:0804110601 学生姓名:丁丽华 所属院部:机电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陈丽换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金 陵 科 技 学 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序号 32 课程编号04184500 实践序号 10 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适用年级、专业 08自动化 时间 1 周 一、 设计目的: 1、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内容: 1、阅读有关资料。 2、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设计条件: 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K G(S)S(S 1)(S 2) = ++ 设计要求: 1、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 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设计题目: 0 K G(S)S(S 1)(S 2)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 的相角裕量04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s -=,截止频率不低于1.5rad s 设计步骤: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s -=,即当S —>0时,0 K G(S)S(S 1)(S 2) =++=10,解得K 0=20s -1。 即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G(S)= ) 2)(1(20 ++S S S 。 2、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为:G C1(S)= TS bTS ++11 根据题目要求,取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 C =1.5rad/s,先试取b=0.105,编写求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的MATLAB 的程序如下: wc=1.5;k0=20;n1=1; d1=conv(conv([1 0],[1 1]),[1 2]); b=0.105;T=1/(0.1*wc); B=b*T;Gc1=tf([B 1],[T 1]) 将程序输入MA TLAB Command Window 后,并按回车,Command Window 出现如下代数式: 1 33.631 667.6++s s 由式可知:b=0.105,T=63.33。 3、 求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而已知串联有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为: G(S)G c1(S)= )2)(1(20 ++S S S 1 33.631667.6++s s 根据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编写求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的MA TLAB 程序,其中调用了求超前校正器传递函数的函数leadc(),leadc.m 保存在matlab6.5\work\文件夹下,leadc.m 编制如下: function [Gc]=leadc(key,sope,vars) % MATLAB FUNCTION PROGRAM leadc.m % if key==1 gama=vars(1);gama1=gama+5; [mag,phase,w]=bode(sope); [mu,pu]=bode(sope,w); gam=gama1*pi/180; alpha=(1-sin(gam))/(1+sin(gam)); adb=20*log10(mu); am=10*log10(alpha); wc=spline(adb,w,a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