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us飞控系统的自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Airbus飞机飞控系统的自动控制文献综述

前言

现代民用航空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上的主要性关键性系统,他的工作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飞机飞行的性能,也影响着飞机的安全性和乘坐品质。而从飞机出现到今日,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技术的成熟,飞控系统的许多方面都进行着技术的进步与改善。其中控制系统,最优控制以及各类反馈控制与保护控制等尤其大量应用在新出现的大型飞机上。很多的文献也致力于这类技术,本文既为一简要综述,概括若干飞控系统上的新技术新应用,以Airbus空中客车公司的研究为示范。

操纵系统定义与分类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上所有用来传递操纵指令,驱动舵面运动的所有部件和装置的总合,用于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气动外形、乘坐品质。驾驶员通过操纵飞机的各舵面和调整片实现飞机绕纵轴、横轴和立轴旋转,以完成对飞机的飞行姿态和飞行轨迹的控制。

根据定义,飞行操纵系统可分为三个环节,即:中央操纵机构,用于产生操纵指令,包括手操纵机构和脚操纵机构;传动机构,用于传递操纵指令;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舵面运动。

图1、飞控系统示意

表1、飞控系统主要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在飞控系统的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经典控制论和现代控制论,几个点控制论在玛克斯韦尔的微分方程稳定性与奈奎斯特负反馈放大器与伊文思根轨迹法上提出。后由于越来越多场合要求高精度的处理多变量和非线性控制问题,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现代控制理论。其中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克曼的动态规划法以及卡尔曼提出的最优滤波理论是现代控制的基础。

在飞机飞控系统中自动控制运用广泛,其中以Airbus空中客车公司的电传操纵飞机运用最为明显,电传操纵中,所有飞行员对操纵面的指令首先通过各类装置收集进入飞行控制计算机FCC,飞控计算机会根据指令的不同来优化指令控制飞机各部分计算机,飞机操纵面移动后又会将数据返回各分支计算机与总计算机,以进行反馈控制。最终以图像和文字方式提醒驾驶员监控。这使飞行操纵产生了质的变化,使安全性进一步上升。

近年来飞控系统控制研究采撷

1、Thomas Bochot,Pierre Virelizier,Hélène Waeselynck and Virginie Wiels 《Model Checking Flight Control Systems: the Airbus Experience》

Airbus France,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9 IEEE&EI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描述是目前Airbus公司飞控系统软件测试层面,即Airbus现在将飞控测试系统分为三个层面:Equipment

Level,System Level,Aircraft Level,在每个层面上有不同的Model Check模型检查方法。并提出一种SCADE自动嵌入式代码生成器(A qualified code generator automatically generates most of the embedded code),飞控系统模型测试就是用此种算法设计实现的。这种算法分为模型测试,将飞行员操作模拟在命令面板与地面仿真器上;飞行器层面模拟,若干系统在模拟层面运行;代码层面错误仿真,模拟错误操作以获得更多信息。

第三部分描述了SCADE环境,语言和观察者准则,其中SCADE即缩写Safety Critical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其中包括四个部分:a graphical editor,

a simulator, a code generator that automatically translates,graphical specifications into C code, a model checker. 一个图形化编辑器,一个仿真器,一个自动翻译代码生成器,一个模型检查器。这里着重介绍了SCADE语言。SCADE 语言是一种在同步假设基础上的数据流语言,这种假设规定了系统在接受信号时的

反应。简单的说是一种数列化的语言,例如F(y+z),y=(y

0,y

1,

y

2,

y

3,

...),z=(z

0,

z 1,z

2,

z

3,

...)F(y+z)同样以数据流的形式输出。这些计算可以定义矩阵运算,布尔

运算和条件运算,其中某些运算结果可以反馈控制输入流的长度与限制范围。其中SCADE在飞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以airbrake减速板逻辑作为例子。在这之前介绍了SCADE语言中一个观察器或称准则器的东西,在数据流进入设计盒后,通过从输出端的数据与Hypotheses准则假设进行同步比较,并有一定的容错与比较冗余度,系统还通过一个帮大的数据库进行检错。

减速板逻辑有驾驶舱减速板手柄的off与on操作和减速板液压作动筒的伸出与收回,为了设计这一逻辑,文章假设开关减速板是独立存在的。但这样仅限于此时操作,与过去时刻的减速板位置产生冲突,很有可能在操作时没有正确的使驾驶舱操作与操作面操作一致,作者采用了数据流模拟黑盒结构,将设计过程改为下图,使更为全面

文章后面又介绍了两种对于飞控系统的设计,其中一个是最新的A380飞机的扰流板逻辑设计,经过SCADE模拟,A380扰流板模式改变,从之前飞机的伸出度数不同到不同空速与预订空速下伸出度数与伸出扰流板数量都改变,有效减少燃油消耗,使飞机减速更为平滑。

2、Do Hieu Trinh, Benoˆıt Marx, Philippe Goupil and Jos´e Ragot

《Design of a soft sensor for the oscillatory failure detection in the flight control system 》

本文探讨了飞机操纵系统的振动问题,尤其是机翼的振动问题,并用一系列仿真软件结合数学工具进行老化性测试与发动机震动共振等问题进行研究,着重测试了机身结构与共振与飞行前预知振动诊断等问题。

文章正文介绍了一种预测振动的failure-free 模型,模型以下面的公式建模 {

)()()())(()()()(2000t V t K P S t F t V sign t P S t V t x M a ref a i b b +∆+∆==

))()(()(0τ--=t x t u K t V

)

),(()()),

(,),()),(()())

(()()),(()(4321τt x f t x t x V t x t M f t F t x f t K t x f t P d av d a a d a d ====∆

将各处的传感器数据收集计算振动量,并进行振动量的最优化设计

最终结论为0.5~10Hz 的振动可以用此法检测出来,无论是固态故障抑或是液压故障对于操作面的振动影响都很大,而这两种振动在0.16度的震动幅度以上都可以被振动模型表现出来而在集体上进行修正。

3、Christophe Bauer and Kristen Lagadec

《Flight Control System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for Fly-By-Wire Airliners 》

University of Toulouse IEEE2007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飞行控制系统的结构最优化设计,主要是为了飞控系统设

计工程师的早起结构设计。基于安全强制性与重量标准,这些标准允许在电传操作系统有应用原始设计准则,利用从分支到主题的结构方法解决了分布式最优化问题,最后,论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Airbus A340飞机横滚控制的系统已投入应用。

关于横滚系统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现代大型飞机上,横滚系统通常由四部分构成,一为作用面即副翼和扰流板,二为作用面作动筒,三为FCC 即飞行控制计算机以及控制飞控部分的其他SEC ,SFCC ,ELAC 等计算机,四为连接各作用面和计算机的电气回路。在空中,副翼和扰流板的作动筒要克服巨大的空气阻力进行作动运动,一般系统由液压与电动构成动力,设计这部分的难度在于如此多的副翼和扰流板如何在横滚时准确伸出到指定的位置,如何配置各作动筒作动面使其符合FAA 规定的安全范围以及尽可能减小飞机的结构重量。

文章研究得出了飞行横滚率的一系列计算公式,并通过此公式配置各个参数,以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中p 代表横滚率,V 代

表真实空速,Clp 代表机翼横滚阻尼系数,L 代表机翼长度,i l Cl 代表操纵面横滚有

效性系数,limax 代表最大操纵面偏角。

在安全性设计方面,文章从一些列数据分析后得出一些技术强制性手段,包括(1)每个作动筒都必须连接合适的动力源,例如伺服控制连接液压回路,电液作动筒必须连接电力回路。

(2)每个作动筒至少连接一个控制电脑或者之多连接两个控制电脑(双通道)(3)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路线准则,例如电信号和控制信号必须由一个回路而来。(4)扰流板作动筒依存单独的计算机

(5)每个副翼应该至少由两个作动筒控制,以防一个作动筒故障导致副翼摆动故障。

(6)同一个副翼上的作动筒应该有不同的结构设计,例如不同的电脑控制或者不同的动力源。

(7)同一个副翼上的作动筒应该连接相同数量的控制计算机。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研究了各个扰流板上配备不同的液压系统,以保证在某一个液压系统失效时保证飞机最小的安全隐患,通过复杂的计算以及论证得出以下A340飞机的液压系统分布图:

4、Manel Sghairi, Jean-Jacques Aubert, Patrice Brot

《DISTRIBUTED AND RECONFIG URABLE ARCHITECTURE FOR FLIGHT CONTROL SYSTEM》Flight Control System Department AIRBUS France

此文章研究了在Airbus飞机上广泛采用的各类飞控保护机构,Airbus飞控系统一般采用三层保护机制,既全保护,备用保护,直接保护和最后的机械无保护。其中全保护中又包括了高速保护,迎角保护和坡度保护,各自的保护又有响应的失效和有效法则,本文通过模拟各类系统的故障来设计验证保护法则,确保飞行安全性,因文章较为复杂,总结一份研究成果表格作为法则替换要求:

总结

飞控系统作为民用飞机上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其设计与维护工作是重中之重,本文仅管中窥豹,采取空客公司近年来比较成熟的一些理念文章进行综述,其中涉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及到了自动控制中的反馈控制,最优化设计以及分布式计算等功能。不足之处还请指导。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授课:XXX

380 PAMELA综述

Airbus A380 PAMELA综述 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的人们的生活。工业化的推广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工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产品的淘汰和换代,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适当处理各种生命周期已经或趋于完结的产品。因此,Process for Advanced Management of End-of-Life of Aircraft(下文简称PAMELA)成为一个新兴并且重要的问题。 以法国为例,每年有数十万吨重量的工业产品结束了它们的生命周期,其中以汽车为主如图1[1]。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各项技术也比较成熟,因此相关的End-of-Life产业也相对完善。和汽车工业以及一些其他行业相比,航空工业,特别是大型民用客机的发展相对较晚,科技集成度也远高于汽车等行业。同时,由于飞机的服役周期长达几十年。因此,随着较早服役的民用客机的退役,近年来相关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暴露。 图1 空中客车公司的一项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目前平均每年有150架商用客机退役,而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有超过6000架次座位数超过100的飞机退役,如图2[2]所示.

而美国的波音公司更是预测这一数字将会超过7000。 图2 一些传统的处理退役飞机的方法,比如放置与沙漠中,或者闲置在废弃的飞机场,还有一些只获取金属材料简单的处理方法。经过这些处理之后的退役客机,不可能再直接应用于航空工业。波音公司的统计显示,按重量计算,35%的飞机材料成为难以利用的废品,只有65%的材料被应用在相关的工业——又有50%被用于低端工业,如图3[3]。这项数据和空客对现有处理方式的评估(仅能处理60%[4]左右的材料)基本一致。 图3 这显然是对集成度很高的飞机材料的极大浪费,因为实际上退役飞机的很多零部件可以

汽车控制文献综述

低速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现状和相关研究 一、前言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开发的产品开始批量化进入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具有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我国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坚持了政府支持,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纯电动车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从性能参数来看,国内小型低速电动汽车典型产品性能基本相似,但与进入“目录”的电动汽车产品有较大的差距。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动力蓄电池大多采用成本低廉的铅酸蓄电池,比能量较低,寿命较短,没有完善的蓄电池管理系统,用后有环境污染问题;大多采用有换向器的直流励磁电机或直流无刷电机,极少采用先进的交流永磁电机,以初级电路或简单模拟电路控制为主,没有先进的电机控制系统;车辆配置简单。 二、主题 2.1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是指采用了两种动力装置(内燃机和电动机),通过储能装置(蓄电池等)和控制系统对能量的调节,能实现最佳的能量分配,达到整车的低排放、低油耗和高性能的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具有两个动力源。当汽车爬坡或加速时,两个动力源联合输出动力,蓄电池输出电能通过电机进行助力;当汽车在下坡或制动时,发电机发电可以对再生或制动能量进行回收,以电能形式储存在蓄电池中;当汽车较长时间怠速停车时,可以通过控制发动机熄火,实现怠速启停,节省燃油。 控制策略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能量在车辆内部的流动及整车的性能。对于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其发动机与汽车行驶工况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控制策略的主要目标是使发动机在最佳效率区和排放区工作。包括①恒温器控制模式②发动机跟踪器控制模式③两者结合起来;对于并联式汽车,现在的控制策略基本上是基于转矩或功率的控制。目前已经提出的控制策略主要可以分为4类:基线控制策略、瞬时优化控制策略、智能控制策略和全局最优控制策略。对于混联式动力汽车,其控制策略有以下四类:发动机恒定工作点控制策略、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控制策略、瞬时优化控制策略、全局优化控制策略。 2.1.1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共分为四类:(1)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由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总成组成,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采用串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2)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由发动机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3)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上述两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组成、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两大动力总成组成。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或驱动电动机采用并的,是由发动机、电动/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三大动力总成组成。(4)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最新的一代混合动力汽车类型,即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增加了纯电动行

基于PLC自动门控制系统的文献综述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今自动化领域中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一门学科。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可编程控制器已逐步发张发展成为以微处理器技术为核心,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及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控制装置。与网络技术及组态软件的配合,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如虎添翼。 可编程序控制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既有单片机作为继电器逻辑电路替代品,又有作为现场控制的部件,又可以作为控制设备的核心部件。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它既可以作为现场控制的部件,又可以作为现场更高一级管理的控制部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成熟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已被广泛应用到机械,冶金,化工,石化,水泥,食品饮料,制药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程度。 通过PLC控制系统作为中央处理器,来宏观整体调控自动门中各硬件设施协调工作,来完成自动打开和关闭大门。 使用红外感应器或微波发射器来感应外界的物体,当有人进如了感应范围之后,感应器通过感应到人的到来,会产生一个信号,通过PLC的模拟/数字输入部分输入PLC。玻璃门的打开或关闭由电机控制来完成,目前少数由交流变频电机或无刷直流电机来实现。但更多的使用步进电机来实现。步进电机作为可靠性好,控制简单,价格低廉的动力装置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自动门。图 2 是一个以PIC为控制器,统一控制传感器、步进电机,通过机械直线运动单元驱动玻璃门的PLC自动门控制系统。 目前一些厂家PLC供应商都提供可直接控制步进电机运动的定位控制单元,可直接控制步进电机,通过编程完成单轴,两轴插补运动。直线运动系统设计师习惯上自行设计包括轴承、滚珠丝杠副、同步齿形带等。设计时非常简单,零件可直接选用,但装配时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机械直线运动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电气工程是一门涉及电力、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其应用广泛,涉及到生产、生活、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而自动化控制系统则是电气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对各种工业过程的控制和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有许多重要的文献值得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之一是《电气工程手册》。该手册是电气工程领域的权威参考书,内容涵盖了电力系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个方面,是电气工程师必备的参考书。 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的重要文献还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原理与设计》等。这些书籍主要介绍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对于从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和研究的工程师和学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除了书籍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期刊和会议论文。例如,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Automatica等期刊,以及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and Automation、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都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其中发表的论文涵盖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控制理论、控制算法、控制应用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的文献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对于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工程师和学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文献综述

<<现代控制理论>>的文献综述 轮机1305班 1049721301970 陈彬彬 内容摘要 通过查阅这些参考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将其与本科期间学过的古典控制理论进行了对比,了解了两种控制理论的异同。最后初步认识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这些参考资料和文献对以后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将会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应用 第一章前言 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现代控制理论的名称是在196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用以区别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的那些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已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通信系统、生产过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还被应用于人口控制、交通管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等的研究中。 第二章主体部分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和研究方法 2.1.1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阶段:经典(自动)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即古典控制理论,也称为自动控制理论。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萌芽阶段 如果要追朔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有了自动控制技术的萌芽。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就是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公元1086-1089年(北宋哲宗元祐初年),我国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就是一种闭环自动调节系统。 2.起步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到十八世纪,自动控制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工业中。其中最卓越的代表是瓦特(J.Watt)发明的蒸汽机离心调速器,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3. 发展阶段 1868年马克斯韦尔(J.C.Maxwell)解决了蒸汽机调速系统中出现的剧烈振荡的不稳定问题,提出了简单的稳定性代数判据。1895年劳斯(Routh)与赫尔维茨(Hurwitz)把马克斯韦尔的思想扩

Airbus飞控系统的自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Airbus飞机飞控系统的自动控制文献综述 前言 现代民用航空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上的主要性关键性系统,他的工作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飞机飞行的性能,也影响着飞机的安全性和乘坐品质。而从飞机出现到今日,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技术的成熟,飞控系统的许多方面都进行着技术的进步与改善。其中控制系统,最优控制以及各类反馈控制与保护控制等尤其大量应用在新出现的大型飞机上。很多的文献也致力于这类技术,本文既为一简要综述,概括若干飞控系统上的新技术新应用,以Airbus空中客车公司的研究为示范。 操纵系统定义与分类 飞机飞行操纵系统是飞机上所有用来传递操纵指令,驱动舵面运动的所有部件和装置的总合,用于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气动外形、乘坐品质。驾驶员通过操纵飞机的各舵面和调整片实现飞机绕纵轴、横轴和立轴旋转,以完成对飞机的飞行姿态和飞行轨迹的控制。 根据定义,飞行操纵系统可分为三个环节,即:中央操纵机构,用于产生操纵指令,包括手操纵机构和脚操纵机构;传动机构,用于传递操纵指令;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舵面运动。

图1、飞控系统示意 表1、飞控系统主要组成 自动控制系统在飞控系统的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经典控制论和现代控制论,几个点控制论在玛克斯韦尔的微分方程稳定性与奈奎斯特负反馈放大器与伊文思根轨迹法上提出。后由于越来越多场合要求高精度的处理多变量和非线性控制问题,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现代控制理论。其中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克曼的动态规划法以及卡尔曼提出的最优滤波理论是现代控制的基础。 在飞机飞控系统中自动控制运用广泛,其中以Airbus空中客车公司的电传操纵飞机运用最为明显,电传操纵中,所有飞行员对操纵面的指令首先通过各类装置收集进入飞行控制计算机FCC,飞控计算机会根据指令的不同来优化指令控制飞机各部分计算机,飞机操纵面移动后又会将数据返回各分支计算机与总计算机,以进行反馈控制。最终以图像和文字方式提醒驾驶员监控。这使飞行操纵产生了质的变化,使安全性进一步上升。 近年来飞控系统控制研究采撷 1、Thomas Bochot,Pierre Virelizier,Hélène Waeselynck and Virginie Wiels 《Model Checking Flight Control Systems: the Airbus Experience》 Airbus France,University of Toulouse. 2009 IEEE&EI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描述是目前Airbus公司飞控系统软件测试层面,即Airbus现在将飞控测试系统分为三个层面:Equipment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

自动控制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发展和应用 1 研究背景 1.1 背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空调应用越来越受欢迎。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另一方面,鉴于目前不可再生能源的短缺,暖通空调系统是主要的能源消费者,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央空调能耗占比较大,占建筑总能耗的近50%,暖通空调系统降低能耗的节能方法研究是非常具有社会和经济意义的。节能环保是当今社会的重点课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筑能耗占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较高,但在这些建筑能耗中,暖通空调能耗最多,达到建筑总能耗的65%。 中央空调作为一个耗能大户,我们如何从暖通空调角度进行节能研究变得非常有意义。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空调系统如何适应在低能耗情况下实现高效运行以及在系统设计中做到节能设计计算、对空调设备进行节能选配等问题就成为空调节能的关键。采用对应的节能措施对于节约能源、降低企业暖通空调运行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未来,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将被节能减排煤炭资源的新能源技术创新模式所取代。冬季某些地区供暖仍然采用煤炭,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燃烧会产生污染气体;常用的电加热,电制冷等,将导致更高的运营成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开始寻求更多节能环保的方法来取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采用太阳能,风能,地下水和其他清洁能源,降低暖通空调的能源消耗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已成为节能工作和全面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的能源,也是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它已被学校、工厂、酒店、商场、机场、花卉温室等类型的建筑空调系统和热水系统使用。 暖通空调系统使用各种能源复合应用,例如空气、太阳能和地下水,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能源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此外,开发创新的暖通空调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增加和优化能源管理功能,为用户提供基于大数据信息的统计和预测,对建筑节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1.1 意义 暖通空调系统是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许多子系统和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它也是在许多设备中消耗最多能量的系统。人们对环境中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的高要求导致能

自动化专业文献

自动化专业文献 自动化专业文献是指研究和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形式的文献资料。自动化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其研究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与执行器、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等方面。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在自动化专业文献中,文献综述常用于介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可以综述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自动化专业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仿真模拟等。理论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对自动化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实验研究是通过实际的实验设备和测试数据,验证自动化系统的性能和可行性。仿真模拟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自动化系统进行虚拟仿真,以评估其性能和预测其行为。三、应用领域 自动化专业文献中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例如,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交通运输领域,自动驾驶技术和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交通流量和安全性。在医疗健康领域,自动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控制和监测,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在环境监测领域,自动化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环境参数,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四、研究成果与创新 自动化专业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体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在自动化领域的突 破和进展。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自动控制算法和方法,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了对复杂环境和对象的感知和控制。此外,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智能控制策略和系统,实现了对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 自动化专业文献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可以提供对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 导和预测。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另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系统将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加高效和灵活的控制和管理。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自动化系统将更加注重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六、结论 自动化专业文献通过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为该领 域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未来,自动化专业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推动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门控系统的文献综述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门控系统的文献综述 智能门控系统是一种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智能化门禁系统,它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实现对门禁的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该系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应用于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场所,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捷和安全。 智能门控系统的核心是单片机,它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等功能。单片机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和指令,对门禁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智能门控系统通常由门禁控制器、读卡器、电磁锁、门磁传感器等组成。 门禁控制器是智能门控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负责对门禁系统的整体控制和管理。通过读卡器,门禁控制器可以读取用户的身份信息,判断用户的权限,并对用户进行识别和验证。当用户通过验证后,门禁控制器会向电磁锁发送开锁信号,实现对门的开启。同时,门磁传感器可以检测门的开关状态,并向门禁控制器发送信号,以便及时响应门的状态变化。 智能门控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特点。首先,它具有高度的安全性。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识别和验证,智能门控系统可以防止非法人员进入被控制的区域,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其次,智能门控系统具有高度的便捷性。用户只需要通过刷卡或输入密码等方式,即可快速进入被控制的区域,无需等待或寻找钥匙。此外,智能门控系统还可以实现对门禁记录的自动记录和管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和审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门控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在的智能门控系统已经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联动,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管理。例如,智能门禁系统可以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对进出人员的实时监控和录像。此外,智能门控系统还可以与手机APP相连接,实现远程开锁和门禁管理,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管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门控系统是一种便捷、安全和智能化的门禁系统。它通过集成多种传感器和设备,实现对门禁的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门控系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多智能体系统文献综述

多智能体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对多智能体系统及其协同控制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首先给出Agent及多Agent系统的概念和特性等,介绍了研究多Agent系统协同控制时通常用到的代数图论;然后综述了近年来多Agent系统群集运动和协同控制一致性方面的研究状况,并讨论了其在军事、交通运输、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成功应用;最后,对多Agent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几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以促使多Agent系统及其协同控制理论和应用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多Agent系统(MAS);协同控制;代数图论;群集运动;一致性协议 分布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则是其一个主要的分支.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Agent及MAS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由于Agent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智能,具有很强的自治性和适应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对其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人们已经将MAS的相关技术应用到交通控制电子商务、多机器人系统、军事等诸多领域。而在MAS中,Agent之间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任务则成为这些应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从控制的角度对MAS进行分析与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术机构的关注热点,人们在MAS协同控制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MAS群集运动控制和协同控制一致性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对MAS的研究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离真正的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广泛的应用性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必将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对MAS的理论及应用做进一步探索.根据上述目的,本文主要概述了多智能体系统(MAS)在协同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 1 Agent与MAS的相关概念 1。1 Agent的概念 Agent一词最早可见于Minsky于1986年出版的《Social of Mind》一书中.国内文献中经常将Agent翻译为:智能体、主体、代理等,但最常见的仍是采用英文“Agent";因为Agent 的概念尚无统一标准,人们对于汉语中哪个词能更好地表达其含义还没有达到共识.介绍两种引用较多的定义形式: ①:Maes在文献[1]中将Agent定义为:试图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实现一组目标的计算机统②:Wooldrige和Jennings在文献[2]中,从Agent的特性方面给出其弱定义和强定义Agent接受从环境中感知的输入,并产生输出动作作用于环境,这种交互通常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Agent不能完全控制它周围的环境,只能通过动作输出影响环境。 1.2 MAS的概念 概念:MAS是由多个Agent组成的集合,Agent之间以及Agent与环境之间通过通讯、协商与协作来共同完成单个Agent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优点:更广泛的任务领域、更高的

自动化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自动化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用广泛,涉及诸多领域。本文旨在综述自动化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当前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以及应用现状,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一、概述 自动化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电子、控制和信息等技术,通过建立模型,设计算法,实现自主决策和控制,使系统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条件和规则,自动地完成各种操作与决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 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自动化技术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化为现代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控制原理的研究、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智能化控制等阶段。目前,自动化技术已经实现了集成化、模块化和智能化,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热点 1. 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建立智能模型和算法,实现对系统的自主决策和优化控制。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

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自适应性和泛化能力。 2.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是自动化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和挖掘数据,获取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知识。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以实现自动模式识别、故障诊断和预测等应用。 3. 人机协同 人机协同是研究人与机器之间有效合作的关键技术,其目标是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人机界面设计、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交通系统等,以实现人机共同决策、共同控制和共同学习。 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 制造业 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涉及生产流程控制、质量监测、自动化装备等方面。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2. 交通运输

自动化文献综述

自动化文献综述自动化文献综述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2-综述方法 2-1 文献搜索策略 2-2 文献筛选标准 2-3 数据采集与整理 3-自动化文献综述的概述 3-1 自动化概念解释 3-2 自动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3-3 自动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3-4 自动化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3-5 自动化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3-6 自动化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3-7 自动化在家庭领域的应用4-自动化文献综述的发展趋势 4-1 与自动化的结合 4-2 物联网与自动化的结合 4-3 大数据与自动化的结合 4-4 机器学习与自动化的结合 4-5 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5-自动化文献综述的挑战与问题 5-1 技术挑战 5-2 伦理问题 5-3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遵守 5-4 安全与隐私问题 5-5 社会影响与公众舆论 6-自动化文献综述的案例分析 6-1 工业自动化案例 6-2 农业自动化案例

6-3 医疗自动化案例 6-4 交通自动化案例 6-5 环境自动化案例 6-6 家庭自动化案例 7-自动化文献综述的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发现与结论 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 1-文献综述搜索策略详解 2-数据采集与整理详细过程 3-案例分析的详细数据和图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自动化:指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技术手段实现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自动控制或操作的一种技术或系统。 2-: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3-物联网:物联网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感知装置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的网络。 4-大数据:大数据是指规模大、类型多、处理速度快的数据集合,通过特定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5-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让计算机从数据中自动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智能决策和智能行为的方法和技术。 6-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依据,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2)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通过小组初步讨论决定控制计算机使用研华的主机,运动控制卡选用ADT(深圳众为兴),电机选用伺服电机。 (3)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 主要采用VC进行编程,构建一个控制系统平台,在程序中给定坐标后,实现机械手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进行上下料的搬运工作。之所以使用VC,一方面,ADT 的运动控制卡支持VC进行编程,另一方面,使用VC进行编程比较灵活,易于改进和变化。 (4)电路图部分 根据所选的硬件设备,使用Protel进行绘制。 三、作者已进行的准备及资料收集情况 在设计之前,翻阅了多篇关于机器人方面的书籍。对于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机器人上的应用都有了相关的了解,这为建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模型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在此期间,还自学Protel和Solidworks等软件,为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做好了准备。还借了《单片机基础》、《48小时精通Solidworks2014》、《工业机器人》等书籍便于今后设计过程翻阅参考。 四、阶段性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性计划 第1周:阅读相关文献(中文≥10篇,英文≥1篇),提交文献目录及摘要。 第2周:翻译有关中英文文献,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提交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第3~6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提交设计结果。 第7~11周:硬件元器件的选型、I/O口接线图,提交设计结果 第,12~14周:软件编程,装配图。 第15周:工程图绘制,工程图。 第16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提交论文,准备答辩。

2.预期的研究成果 (1)通过该课题的完成,能让自己对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及应用有全面的了解,增强对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 (2)通过该课题的完成,综合考虑无负载条件和有负载条件下的工况要求,通过减少扰动误差来提高系统精度。 五、参考文献 1.刘文波,陈白宁,段智敏编著,工业机器人.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7.12. 2.王承义著, 机械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1(TP241/2). 3.(苏)尤列维奇著, 新时代出版社,机器人和机械手控制系统. 1985(TP24/1). 4.机械结构《工业机械手》编写组编,工业机械手.上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TP241/1:1) 5.王淑英.电气控制与PLC的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张奇志,周亚丽编著. 机器人学简明教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04(TP242/103) 7. Saeed B. Niku著. 机器人学导论:分析、控制及应用:analysis, control, applications (美).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TP24/36). 8. 布鲁诺·西西利亚诺, (美) 欧沙玛·哈提卜编辑. 机器人手册(意).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TP242-62/1) 9.金广业编译.工业机器人与控制.东北大学出版社,1991.3 10.周伯英编著.工业机器人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11.(俄)索罗门采夫主编.工业机器人图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5 12. A. Mohammadia, n, M. Tavakoli b, nn, H. J. Marquez b, F. Hashemzadeh b.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 design for robotic manipulators.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1 (2013) 253–267 六、指导教师审阅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LT

2

3

4

是一旦升降梯拉升绳缆发生断裂时,负载平台就一定会发生坠毁事故。 生活在继续,科技在发展,电梯也在进步。150年来,电梯的材质由黑白道彩色,样式由直式到斜式,在操纵控制方面更是步步出新——手柄开关操纵、按钮控制、信号控制、集选控制、人机对话等等,多台电梯还出现了并联控制,智能群控等等,双层轿厢电梯展示出节省井道空间,提升运输能力的优势,如今,以美国奥的斯公司为代表的世界各大著名电梯公司各展风姿,仍在继续进行电梯新品的研发,并不断完善维修和保养服务系统。调频门控、智能远程监控、主机节能、控制柜低噪音耐用、复合钢带环保——一款款集纳了人类在机械、电子、光学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新型电梯竞相问世,冷冰冰的建筑因此散射出人性的光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1.3 我国电梯事业的发展现状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给电梯行业开拓了广阔的市场,2001年我国电梯产量达4.5万台,创造了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被业内人士称为“第三次浪潮”。目前,中国经济建设需求的各类电梯、几乎全部可以在中国生产。据统计,全世界平均1000人有1台电梯。我国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准,还需要新装80万台。到那时候,每年仅报废更新就需要6万台。目前房屋建设势头仍然很好,电梯市场供需两旺,前景一片光明。 二.电梯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电梯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性,而电梯技术也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高层建筑及其群体的需要。展望未来,电梯的发展趋势应包括以下几点: 2.1降低能耗 减少电梯能耗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选择高效的驱动系统;减少电梯机械系统的惯性和摩擦阻力;合理运用对重和平衡力。 1.驱动系统采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由它的工作原理可知其励 5

A350飞机液压能源系统研究

A350飞机液压能源系统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先进宽体民用飞机A350的液压能源系统进行研究,对A350的液压系统的架构、用户、设备、驾驶舱简图页与控制面板、系统控制单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A350;液压系统;研究 前言 A350飞机是一款全新的先进宽体客机,其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传统的Airbus飞机A330相比较,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些设计特点的变化,对民用飞机液压系统研发者而言具有指导意义。 1 系统架构 A350的液压系统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其压力体制采用了5000Psi的高压,系统采用了2H/2E的方案,即“两套液压能源系统+EHA/EBHA”的架构。2H为两套液压能源系统(Yellow和Green),它们相互独立,其简要原理图如图1所示;2E(两套电系统)构型即EHA+EBHA构型,为飞行控制提供了冗余(电静液作动器的使用)。 图1 A350液压能源系统简要原理图 绿色系统与黄色系统除了用户分配不一样外,其余配置一样,每套系统均采用2台EDP作为泵源,一台作为主泵,另外一台作为备份,每台主泵分别连接左发和右发,备用泵连接另外一台发动机,保证在一台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两套液压系统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同时每套系统配置有一台小型EMP,EMP仅仅用于地面发动机未启动情形下用于开启货舱门等。

EHA/EBHA作为液压备用系统,采用电驱动模式。在液压系统正常工作情况下,EHA不工作,EBHA采用液压驱动模式工作。在双液压系统失效的情况下,EBHA 转化成电动模式工作,同时EHA开启工作,扰流板、副翼、方向舵、升降舵均能被操纵,从而保证了飞机可控。 2 系统用户 A350飞机的液压能源系统主要用户系统为:主飞控、高升力、起落架收放、刹车、前轮转弯。 主飞控系统作动器由两套液压系统均匀控制;高升力系统的襟翼PCU由黄色系统和绿色系统两套系统驱动,而缝翼PCU由黄色液压系统和电动马达驱动;起落架收放系统中,前起落架收放由黄色系统驱动,主起落架收放由绿色系统驱动;刹车系统的机轮(1,2,3,4)由黄系统驱动,机轮(5,6,7,8)由黄系统驱动;前轮转弯系统由黄系统驱动。 如果单套或者双套液压系统失效,下列的备份仍然可以工作: 对于飞控:EHAs(Electrical-Hydrostatic Actuators)电静液作动器,EHBA 的电备份作动器工作。 对于高升力系统:缝翼通过电动马达驱动。 对于刹车系统:独立的液压蓄压器。 对于前轮转弯:自动压差刹车(Automatic Differential Braking(ADB))提供有限的前轮转弯功能。 3 主要设备

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二○一五年一月九日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人口快速的增多,交通工具爆炸性的发展,以及道路资源有限性,交通控制就应运而生,在人类的生活、工作环境中,交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的出行都无时无刻与交通息息相关。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带动整个交通运输的发展,从而催生了单独的交通控制学问与管理机构. 交通控制系统是近现代社会随着物流、出行等交通发展产生的一套独特的公共管理系统。要保证高效安全的交通次序,除了制定一系列的交通规则,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加以实现。现代人类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科技的发展和成熟能比较好的解决系统建立中软硬件方面要求的科技难题。目前交通控制方面的研究能完全实现自动智能化,甚至将整个区域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范围,还能根据正常时段以及突发时段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自动调整.交通对于社会的工业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单片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检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监控方面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并且必将以其优异的性能比,逐步取代传统的交通控制措施。 正文 1.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 城市进路交通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信号控制技术为前导,与汽车工业并行发展的。在其各个发展阶段,由于交通的各种矛盾不断出现,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把各个历史阶段当时的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交通自动控制中来从而促进了交通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 早在1850年,城市交叉口处不断增长的交通就引发了人们对安全和拥堵的关注。世界上第一台交通自动信号灯的诞生,拉开了城市交通控制的序幕,1868年,英国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街口安装了一台红绿两色的煤气照明灯,用来控制交叉路口马车行,但一次煤气爆炸事故致使这种交通信号灯几乎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1914年及稍晚一些时候,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才重

(完整word版)基于plc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设计的开题报告

长江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PLC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设计 姓名:XXX 学号:200891343116 专业年级:2009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李焱 教务处制 一、课题意义

交通系统是社会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社全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和世界其他大、中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出行需求的不断膨胀导致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问题成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症结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如何创造一个通畅、快捷、以人为本的交通环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容忽视的核心内容[1]。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大都采用定时控制,这种方式控制交通效率低,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依据车流量、道路、时间、与季节变化情况改变控制方式或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间长度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以减少十字路口车辆滞留现象,缓解交通拥挤,实现十字路口交通最优控制,从而提高交通控制系统的效率[2]。这需要一种更加合适的交通控制系统来适应现代交通,而智能交通管理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了道路的服务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了交通及相又广处的发展,对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备着很重要的意义[3]。 二、文献综述 (一)交通灯的历史渊源及演进过程 交通灯诞生于1918年,它的诞生使城市交通大为改善。它初始是安装在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三色圆形四面投影器,其中的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我国的胡汝鼎.一天他发现红绿两色灯控制路口交通的缺陷,想出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他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后,红、黄、绿三色信号灯成为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家族,应用于全世界陆、海、空交通领域。1928年在上海的英租界应用于中国的马路上[4]。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各种交通车辆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科学化、自动化的发展,红绿灯系统也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完善,从手牵皮带到电气控制,从计算机定时控制到电子时时监控。 (二)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以待解决的问题

智能控制文献综述.docx

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及展望 周杰21225062 摘要: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学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热点之一。本文论述了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相比传统控制的优势,在低压电器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发展历史;智能控制;低压电器技术;模糊控制;人工智能;展望 1. 智能控制的发展历史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控制界学者在研究自组织、自学习控制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自学习能力,开始注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控制系统。 1965 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Zadeh 创立了模糊集合论,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同年,美国著名科学家Feigenbaum 着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就在同年,傅京孙首先提出把人工智能中的直觉推理方法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96 年,Mendl 进一步在空间飞行器的学习控制系统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控制”的概念。直到1967 年,Leondes 和Mendel 才首先正式使用“智能控制”一词,并把记忆、目标分解等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学习控制系统、提高了系统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傅京孙、Glorios 和Saridis 等人从控制论角度进一步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控制的关系,正式提出了智能控制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理论的交叉,并创立了人—机交互式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的系统结构。在70 年代中后期,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从模仿人的控制决策思想出发,智能控制在另一个方向—规则控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进入80 年代以来,由于微机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专家系统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智能控制和决策的研究及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并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80 年代后期,神经网络的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为智能控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智能控制的分支 目前关于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沿着几个主要的分支发展,主要有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控制、学习控制、基于知识的控制、复合智能控制、基于进化机制的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等。有的已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与智能自动化方面投入应用。主要介绍如下: 专家控制是由K.J.Astrom 将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控制系统。组成的一种类型的智能控制。借助专家系统技术,将常规的RLS 控制、最小方差控制等不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P 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自1965 年Zadeh 教授创建模糊集理论和1974 年英国的Mamdani 成功地将模糊控制应用于蒸汽机控制以来,模糊控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推理、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对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控制,成为处理推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构成了智能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经网络控制是另一类智能控制的重要形式。神经网络模拟人的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 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近10 年来发展迅速,在系统控制、系统辩识、故障诊断 和容错控制中得到很好的应用P 成为当今智能控制中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 学习控制系统是—个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逐步获得受控过程及环境的非预知信息,积累控制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