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论文答辩

合集下载

化学学科专业问题答辩及参考答案

化学学科专业问题答辩及参考答案

1.请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及对应的化学原理。

【参考答案】(1)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活泼金属着火用沙土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

(2)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家庭失火转移燃气管,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3)可燃物着火用水扑灭,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1)改善金属的本质: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材料组成耐腐蚀合金,或在金属中添加合金元素,提高其耐腐蚀性,可以防止或减缓金属的腐蚀。

(2)涂保护层:隔绝氧气及其他腐蚀物。

可采用涂油漆、电镀、表面处理等方式。

(3)改善腐蚀环境。

(4)牺牲阳极保护法:用电极电势比被保护金属更低的金属或合金作阳极,固定在被保护金属上,形成腐蚀电池,被保护金属作为阴极而得到保护。

(5)外加电流法:将被保护金属与另一附加电极作为电解池的两个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在外加直流电的通下使阴极得到保护。

3.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在哪?【参考答案】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化学难学,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困难有以下三点:(1)抽象的化学概念让很多学生难以完全透彻理解。

学生在学习化学中接触到原子、分子、原子结构、化合价等抽象概念时会出现难以清晰准确的把握各种概念,不能综合运用概念解题,给接下来的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及题海战术无法让学生对于化学产生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同时,部分教师长期以来受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影响,将反复的题海战术变成授课过程中的杀手锏,不愿意主动学习,也不愿意思考如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死板的教材实例与枯燥的讲授型实验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实例与学生世界脱轨,对于学科前沿知识了解不够透彻,不能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同时,很多学校的实验室都是为了应对检查,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以讲述的形式讲解实验原理,一段时间之后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演讲稿化学毕业答辩范文

演讲稿化学毕业答辩范文

大家好!我是化学专业的一名毕业生,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毕业论文研究成果,并进行毕业答辩。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支持与鼓励。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新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详细阐述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首先,我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定义、特点以及制备方法。

接着,我针对目前常用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比,我选择了化学气相沉积法作为我的实验方法。

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我重点研究了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介绍了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催化材料的分类。

然后,我针对我所制备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催化加氢等反应中的表现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我所制备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性能,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在论文的第三部分,我分析了实验结果,并探讨了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比分析,我发现我所制备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具有以下优点:1. 高催化活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子结构,使其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2. 高选择性: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反应中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有利于实现催化反应的定向转化。

3. 高稳定性:新型纳米材料在长时间的工作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性能,有利于降低催化剂的损耗。

4. 环境友好:新型纳米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工艺,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我结合当前国内外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前景。

我认为,随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催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新型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化学开题报告答辩演讲稿

化学开题报告答辩演讲稿

化学开题报告答辩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与我的化学开题报告答辩,也感谢同学们的到场支持。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关于化学方面的研究课题,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我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预期结果。

我的研究课题是关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合成及应用”。

首先,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相互结合形成的一类晶体材料。

它们具有高度可控的结构和组分,且可以在化学上进行可逆调控。

因此,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气体吸附、分离纯化、催化反应等。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合成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探索其在催化性能上的应用。

研究采用了有机合成化学和固体材料化学的综合手段。

首先,我们通过简单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配体,具有多个官能团。

然后,将这种新型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进行反应,通过配位作用形成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为了优化合成条件,我们进行了反应条件的调控,包括温度、溶剂、反应时间等因素。

通过这些改变,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结构和性能特点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接下来,我们对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分析。

首先,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材料的晶体结构。

然后,通过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

最后,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

在材料合成和表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催化性能上的应用。

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催化反应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合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应用于该反应中。

我们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催化反应的效果,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提高了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通过以上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首先,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

【最新优秀】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答辩模板

【最新优秀】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答辩模板

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文献综述
综述 1
Innovation
点击此处添加 “标题内容”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 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 您的文本后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 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
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
添加标题 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 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 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
研究意义
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 选择只保留文字。
第 11 页
过渡页
Part
2
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3 可行性说明
第 12 页
研究思路
数据来源 上海 杭州 宁波等地 山核桃产业相关机构
数 据 整 理 参 考
数据来源 上海 杭州 宁波等地 山核桃产业相关机构
四项维度 产品形象 文化传承 区位环境 产业形象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 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
研究 意义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 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 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

化学答辩总结范文初中

化学答辩总结范文初中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将对本次化学答辩进行总结。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在答辩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本次化学答辩,我主要围绕“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对化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环节,我选择了以下实验课题: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探究气体的性质、探究溶液的酸碱性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以下实验技能:1.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2.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3.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二、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环节,我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 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与金属的种类、酸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2. 气体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来判断,如气体的颜色、气味、密度等;3. 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和pH值来测定。

三、理论推导在理论推导环节,我运用了化学基本原理和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例如,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出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并解释了实验现象。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化学答辩,我深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以下是我对本次答辩的总结和展望:1.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我对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化学素养。

3. 培养科学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科学思维。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理论水平,为我国化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指导,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

化学答辩问题总结范文

化学答辩问题总结范文

一、前言化学答辩是化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环节。

在答辩过程中,评委老师会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问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针对化学答辩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在答辩过程中更好地应对。

二、常见问题总结1. 研究背景与意义(1)你的研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你的研究课题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2. 研究方法与过程(1)你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2)你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3)你的研究数据是如何收集和处理的?3. 研究成果与分析(1)你的研究成果有哪些?请简要介绍。

(2)你的研究成果与已有研究相比有何创新点?(3)你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不足之处?4. 研究展望与未来工作(1)你的研究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地方?(2)你对未来化学研究有什么看法?5. 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与认识(1)你认为化学学科有哪些特点?(2)化学学科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6. 知识掌握与应用(1)你如何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2)你如何看待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7. 道德与伦理问题(1)你在研究过程中是否遵守了相关伦理规范?(2)你的研究成果是否可能对环境、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三、应对策略1. 提前准备:针对上述常见问题,提前进行思考和总结,确保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清晰、准确地回答。

2. 深入研究: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

3.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简洁和准确,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4. 知识储备:关注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 逻辑思维:在回答问题时,注意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使评委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

四、结语化学答辩是检验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充分准备,以最佳状态迎接答辩。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

化学工程毕业论文辩论自述稿在前,考生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保证论文质量与效果的关键,下面是的化学工程辩论自述稿,欢送阅读查看。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XX,来XX班,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锦棉织物活性染料同色性染色工艺的研究”,现将我的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下简单的陈述:目前市场上锦/棉织物较为流行,常作外衣面料而被应用,以尼龙为经纱棉为纬纱或以尼龙为纬纱棉为经纱的织物都能见到。

由于锦纶和棉的染色性能不同。

故为了得到较好的同色性和色牢度,现在企业主要用中性或弱酸性、活性染料进行两浴法染色,但是工艺长,能耗大。

如果用活性染料进行同浴染色,那么减短工艺流程,不但提高生产效益,缩短了生产周期,并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废水的排放,符合当前生态染整的需求。

这就是我的选题缘由、写作意义。

接下来我对我的写作思路与整篇文章的构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为了找到活性染料的最正确配方于染色工艺,本文试想通过对多种活性染料对锦棉织物的上染固色研究,测定活性染料的上染速率曲线,获得每只染料的s、e、f、r值,选择进行拼色的三原色,同时围绕同色性染色的主题,研究了活性染料对锦纶染色的提升性、及染料浓度对同色性染色的影响等。

最后进行拼色试验,来探索所选染料的配伍性,寻找适合拼色的三原色。

在撰写论文当中我把论文分为五个局部:前言局部、理论局部、实验局部、实验结果局部和结论局部。

前言局部主要概述了选题缘由、写作依据、目的与意义。

理论局部分别从锦纶与棉的结构特点和染色性能角度、染料的结构特点和染色性能角度进行阐述,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理论根底。

实验局部于实验和结果局部是是本文的重点于难点。

本人做了以下实验:40余种活性染料的筛选、上染率的测定、固色率的测定、s、e、f、r值的测试、拼色实验、色差及织物同色性的测定。

经过实验筛选得出结论:某些活性染料对锦纶/棉的同色性染色效果较好,而且研究发现活性染料浓度增大,同色性变好。

蓝色的活性染料对锦纶具有较强的上染能力,与其他活性染料表现出不配伍的性能,而bes金黄、bes艳红这两只活性染料的配伍性较好,适合拼色。

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模板
第二节
通过串联的Suzuki-Miyaura 偶联、Knoevenagel 缩合、以及 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新型的苯并吡喃衍生物
Suzuki coupling
FILs
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Michael addition
2021/5/24
24
Part ІV 苯并吡喃类衍生物的合成
Entr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
R1
I
H
I
H
I
H
I
H
I
H
I
4-OCH3
I
4-OCH3
I
4-OCH3
I
4-OCH3
I
4-OCH3
I
4-COOH
Br H
Br H
Br 4-NO2 Br 3-NO2 Br 4-OH
Br 4-COOCH3 Br 4-OCH3 Br 2-NO2 Cl 4-NO2
Table 4.1 Synthesis of 2-Amino-3-cyano-4-aryl-7,7-dimethyl-5-oxo-4H-5,6,7,8tetrahydrobenzo[b]pyrans by the catalyst ionic liquid
Entry 1 2 3 4 5 6 7 8
Part VП 致 谢
2021/5/24
3
Part І 引言
低蒸汽压
无可燃性
种类繁多
热稳定性高
离子液体
热容量大
离子电导率高
……
2021/5/24
可以重新回 收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相萃取材料主要包括:纤维,硅胶,螯合 树脂,纳米材料,活性炭,环糊精聚合物 本文合成新型咪唑类离子液体,应用浸渍法获 得咪唑类离子液体-β-环糊精树脂(IL-β-CDCP)
3
β-环糊精聚合物(Cydodextrin Polymer,β-CDCP)是 指将β-环糊精分子以化学键合或物理混配的方法组入 高分子结构而形成的含有多个环糊精单元的高分子衍 生物。
苯酚
H2PO4酒石酸、葡萄糖、Vc 柠檬酸 SO42Mg2+ 栀子苷、熊果酸 Zn2+ 大黄素
500
400 250 125 80 30 5 1 0.8
23
分析性能
线性方程为: A=0.051c+0.047 (μg/mL)
线性范围为:0.1-20.00 (μg/mL) 相关系数: 0.9930 相对标准偏差: 0.45%(n=3,c=4 μg/L) 检出限(3S/N): 0.02 μg/mL 富 Nhomakorabea倍数:2.5
IL中芳香 环的C–H 振动峰
图2 红外光谱图 IL-β-CDCP(a),IL(b),β-CDCP (c)
12
固体核磁表征
图3 固体核磁图 β-CDCP(a), IL-β-CDCP(b), β-CDCP- IL 与大黄酚包合物(c)
13
大黄酚静态吸附与洗脱
用UV-Vis在317nm处进行测定
4μg/mL大黄酚
烧瓶 搅拌浸泡三天
抽滤,90℃下烘干 24小时
抽滤,90℃下干燥24小时, 最终产物为IL-β-CDCP
获得的产物在[C4min]PF6 中再次浸泡一天
11
3.结果与讨论 β-CDCP中C–O–H和C–O–
IL-β-CDCP表征
C基团的振动峰
β-CDCP表面 C–OH的吸收峰
FTIR表征
咪唑环的 C=C振动 吸收峰
24
表2
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荧光检测法 浊点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固相萃取-紫外可见光谱法
已报道的测定大黄酚的方法
线性范围 (μg· -1) mL ----3.181-101.8 0.2560~25.60 0.126-16.2 0.1-20.00 检出限 (μg· -1) mL 0.3 ------------0.02 参考文献 [24] [25] [26] [27] 本法
咪唑类离子液体负载β-环糊精树 脂 分离分析药物中大黄酚
报 告 人: 班 级: 指导老师:
主要内容
◆研究背景 ◆实验部分 ◆结果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
1.研究背景
固相萃取就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
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 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三颈瓶
在90℃下干燥10 h , 得白色颗粒状固体, 研细备用
淡黄色颗粒状共聚物,趁热 抽滤,固体依次用丙酮和水 洗数次至中性,抽干,用丙 酮抽提24 h
9
合成2:[C4min]PF6
三颈瓶 80℃,回流3.5h 冷却至室温,往混合物中 加入60 mL蒸馏水,上下 分层,留下层离子液体
0.3mol的溴代正己烷 、1-甲基咪唑、KPF6
7
大黄酚,六方形或单斜形结晶,熔点196° , 升华。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冷醇,易溶于 沸乙醇,溶于苯、氯仿、乙醚、冰醋酸及丙 酮等,极微溶于石油醚
OH O OH
H O
CH3
大黄酚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较明显的止咳作 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 卡他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促进肠 管的运动,并能促使神经兴奋和肌肉麻痹 大黄酚广泛的应用于药物当中,目前样品中测 定大黄酚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 可见光谱法等,但是大黄酚在药物中的含量很 少,因此找到一种高效分离富集方法至关重要。
FTIR分析
β-CDCP表面 C–OH的吸收 峰增强 咪唑环的 C=C振动吸 收峰强度增 强
图12 红外谱图 IL-β-CDCP与大黄酚包合物(a),IL-β-CDCP(b), IL与大黄酚包合物(c),IL(d),大黄酚(e)
27
固态核磁分析
图13 固体核磁图 β-CDCP(a), IL-β-CDCP(b), β-CDCP- IL 与大黄酚包合物(c)
图7 IL-β-CDCP对大黄酚的吸附容量
18
洗脱条件优化
洗脱液选择
89.6%
图8 不同洗脱液的洗脱率
19
洗脱液体积影响
4mL
图9 洗脱液体积对脱附率的影响
20
洗脱温度影响
50℃
图10 温度对脱附率的影响
21
树脂重复利用
图11 不同洗脱次数脱附率的变化
22
干扰试验
表1 干扰物质的影响
干扰物 干扰倍数
30
参考文献
[1] 孟丽艳,屈凌波,杨冉,陈晓岚, 李建军.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大黄酚与 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理化检验,45( 2009 ) 1169-1172. [2] 张单山.大黄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 志,23( 2009 ) 289. [3] 周宝宽. HPLC测定莫家清宁丸中大黄酚的含量.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1 ( 2000 ): 301-303. [4] 张清峰,姜子涛,占豪.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β-环糊精与甲基橙的包结行为,光谱实 验室,22 (2005) 1074-1078. [5] M. Wu, X. S. Zhu, β-Cyclodextrin cross-linked polymer as solid-phase extraction material coupled with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serum albumin, Spectrochim. Acta A, 77 (2010) 1021–1024. [6] Vukcevic M, Kalijadis A, Radisic M, Pejic B, Kostic M , Lausevic Z, Lausevic M. Application of carbonized hemp fibers as a new solid-phase extraction sorbent for analysis of pesticides in water samples. Chem. Eng, 45( 2012 ), 211–212. [7] Panavaite D, Padarauskas A, Vickackaite V. Silicone glue coated stainless steel wire for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 Anal. Chim. Acta, 571( 2006 ) 45~50 [8] Kagaya S, Maeba E, Inoue Y, Kamichatani W, Kajiwara T, Yanai H, Saito M, Tohda K. A solid phase extraction using a chelate resin immobilizing carboxymethylated pentaethylenehexamine for separ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water samples. Talanta, 79( 2009 ) 146~152.
31
[9] Abdolmohammad Zadeh H, Rezvani Z, Sadeghi G H,Zorufi E.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A novel nano-sorbent for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al. Chim. Acta., 685( 2011 ) 212~219. [10] Ghaedi M, Ahmadi F, Tavakoli Z, Montazerozohori M, Khanmohammadi A, Soylak M M. J. Banana peel applied to the solid phase extraction of copper and lead from river water: preconcentration of metal ions with a fruit waste. J. Hazard. Mater., 152( 2008 ) 1248~1255. [11] Mafra L, Blasco T, Chapter four -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zeolites by advanced solid state NMR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nu. Rep. NMR Spectro, 77 (2012) 259-351. [12] 朱霞石,顾颖. β -环糊精交联包结吸附树脂富集镉.扬州大学学报, 12( 2009 )26~29. [13] 朱霞石,吴敏.β-环糊精交联树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对硝基酚.分析化学, 37( 2009 ) 1691~1694. [14] 童林荟.环糊精化学-基础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378. [15] K. G. Chai , H. B. Ji . Dual functional adsorption of benzoic acid from wastewater by biological-based chitosan grafted beta-cyclodextrin. Chem. Eng. J, 203( 2012 ) 309~318 [16] 宋育航,龚兵,许宣林.RP-H PLC 法测定润肠口服液中大黄酚含量.现代中药研究与 实践, 20( 2006 ) 48-53. [17] Z. M. Zhou , X. Li , X. P. Chen , X. Y. Hao. Synthesis of ionic liquids functionalized β-cyclodextrin-bonded chiral stationary phas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 Chim. Acta, 678( 2010 ) 208~214. [18] Mahlambi M M, Malefetse T J. Mamba B B. Krause R W. Influence of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on the binding potential of methylated β-cyclodextr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