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作家袁宏道创作的一部散文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版本与评点的角度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版本的研究对于理解《阅微草堂笔记》的真实面貌至关重要。

经过多年的传抄和整理,该书的版本众多,有明清两代的刻本、抄本和辑佚本等。

其中,以明代的刻本最为重要。

明代的《阅微草堂笔记》刻本多由袁宏道本人校勘,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而清代的版本则存在明显的改动和删节,对于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原貌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比较研究,可以还原袁宏道原著的风貌,准确把握其思想观点和文学风格。

其次,评点的研究对于理解《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杂记散文集,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社会风俗、历史典故,也有文学批评、艺术评论。

袁宏道在书中独具眼光地挑选了许多精彩的鸟瞰之论,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评。

而这些评点不仅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通过研究《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评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思潮变化。

综上所述,《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部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多个版本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还原袁宏道原著的真实面貌,准确把握其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同时,通过研究其中的评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潮变化。

这对于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的研究,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志怪故事阅微草堂笔记

古代志怪故事阅微草堂笔记

古代志怪故事阅微草堂笔记【原创版2篇】目录(篇1)1.介绍《阅微草堂笔记》2.分析古代志怪故事的特点3.探讨古代志怪故事的价值和影响4.总结《阅微草堂笔记》的意义正文(篇1)《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昀。

该书主要记载了各种神怪、鬼魂、仙人等奇幻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展现了古代中国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代志怪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以虚构的神奇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

这些故事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通过讲述神怪的经历,传递出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如“牛郎织女”、“狐假虎威”等,都是通过寓言的方式来揭示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黑暗面。

古代志怪故事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还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许多故事都传递出了对善良、正义和勇气的赞美,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为后世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古代志怪小说集,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总之,《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古代志怪小说集,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也启发了我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目录(篇2)1.古代志怪故事的魅力2.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与特点3.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与影响正文(篇2)古代志怪故事的魅力古代志怪故事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这些故事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离奇的世界。

它们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也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新疆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新疆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新疆摘要:1.介绍《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概括《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新疆的相关内容3.分析《阅微草堂笔记》在新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4.阐述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特色5.结合现实,讨论新疆地区的发展和未来展望正文:《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作者纪昀,字晓岚。

这部作品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谭。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于新疆地区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了解当时新疆的历史、地理、民族特色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新疆,古称西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通过讲述一系列的故事,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在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满大娘的女性,在新疆地区过着平凡的生活。

她善良、勤劳,深受村民们的尊敬。

有一天,满大娘得知自己的娘家出现问题,于是急忙赶回家乡。

在她回家的路上,经历了一系列奇遇,最终圆满地解决了家中的困境。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新疆地区民众的淳朴善良,还反映了当时新疆与内地紧密的联系。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古代小说,对新疆地区的描述虽然有限,但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是清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与《聊斋志异》并称为清代短篇文言小说的双璧。

其次,笔记中关于新疆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新疆历史、地理、民族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疆地区的发展,弘扬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特色独具魅力。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新疆地理环境多样,既有壮丽的雪山、草原,又有沙漠、绿洲。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传承和发展着新疆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新疆地区在国家的支持下,经济发展迅速,民生逐步改善。

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繁荣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这一主线,不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为新疆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李小红指导老师:段庸生摘要:《阅微草堂笔记》自诞生至今二百余年,在不同时代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和不同研究方法的介入,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

本文将以《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成果为本,把该书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即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三个时间段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将这三个时期分别总结为点评式评价时期、批判性研究时期、多元化研究时期,并对这三个时期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进行梳理、论述。

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出自清代鸿儒纪昀之手,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部分组成。

其创作时间始于乾隆己酉(1765),终于嘉庆戊午(1775),前后延续十年之久。

虽然每一部分出,“梨枣屡镌”,“翻刻者众”,“久而不厌”,但直至清嘉庆五年(1800)才由纪昀的门生北平盛时彦合刻,从盛时彦的合刻本面世迄今已二百余年。

自其诞生之日起,《阅微草堂笔记》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

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即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三个时间段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清代,对于该书的评价大都出现在序、跋中,而且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出现相关的文章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评价,更谈不上研究,因而这里称之为点评式评价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使这个时间段成为该书研究的冷淡期。

根据知网检索得知这个时间段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论文只有寥寥几篇,数量相当少。

即使有提及到,大都是批判,因而这里称之为批判性研究时期。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该书的研究进入繁盛期,拓宽了研究领域,加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因而这里称之为多元化研究时期。

阅微草堂笔记科技内容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科技内容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科技内容初探刘增强(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从科技史角度,对素以志怪小说闻名于世的《阅微草堂笔记》进行初步探讨,阐释其中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等内容,认为著者纪昀对中国古代科技虽有了解但并不精通,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是既惊奇西方科技的先进又担心传教士意图不纯,纪昀对科技内容仅仅是谨慎的关注。

《阅微草堂笔记》科技内容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此的记载,却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地圆说;西学凡;神臂弓;火铳《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由清代著名学者纪昀(1724—1805)以笔记形式创作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

该书主要搜辑当时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书中内容涉及的地域范围遍及全国,西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该书是清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涉及内容比《聊斋志异》更为广泛,自成书后流传200余年,盛行不辍。

前人对该书从诸多层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角度主要有:文学、传播学、版本、艺术、社会学、民俗、法律诉讼、经济学、宗教、女性主义、宿命观因果观、民族、地域风情、伦理及吏治等。

丁立云《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从小说史、乾嘉实学学术背景、现实视域三重视野下,对之进行考量,探求这三方面对其产生的影响[1]。

刘美玲《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研究传播主体的价值及其传播历程与影响[2]。

胡光明《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论述了版本流变[3]。

纵观前人的研究,鲜有从科学史角度研究的文章(以下均以《笔记》简称该书),本文尝试对《笔记》中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逐条阐释,论述西学东渐背景下,志怪小说中科学技术和西方科学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1《阅微草堂笔记》概述《笔记》流传至现代,前人对该书版本的研究已较成熟。

本文选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进行研究。

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传播视野下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
研究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才子洪应明所编纂的一部大型笔记文学,
被誉为中国古代笔记文学的代表之作。

其内容广泛涉及文化、史学、哲学、传统医学、民俗、艺术等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影响有着重要
的意义。

然而,如何将这一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传播视野相结合,开展
深入研究,仍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深入分析《阅微草堂笔记》在传播视野下的研究取向、
传播特征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价值提供理论支
持及实践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通过对《阅微草堂笔记》的
文本、背景及影响等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探究其在不同时期及不同
文化领域中的传播特征及作用机制,并通过与其他类似文学作品的比较,进一步挖掘其创新之处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研究结构: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
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阐释,主要对涉及传
播学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及界定,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
为《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特征分析,主要分析其传播途径、受众群体、语言表达及传播效应等方面,并据此分析其传播机制及特征;第四部分
为与其他类似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通过与同一类别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其创新之处及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及启示,总结研究成果,
并展望其对当代文化传播及社会发展的启示。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所写的一本笔记集。

这个书名的意思是“琢玉丛说”,可以看出书中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哲学、宗教到历史、文学都有涉及。

书中第一章是“小学”,主要讨论的是诸子百家的学说。

这一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名实之分”的概念,认为某些学派的分析过于空泛,缺乏实践或是递归逻辑的支撑。

书中还探讨了“时然之辩”和“名实之辨”的问题,指出二者不应对立而应相辅相成。

第二章则是“进士”,主要涉及到科举考试。

袁宏道在这一章中指出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比如说官场腐败、察举标准低下等。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比如说开放官僚机会,加强人才选拔。

第三章是“天文”,主要讨论天文星象的知识。

袁宏道在这一章中详细探讨了七星宿的定义,以及不同时期对于天体吉凶的评价标准。

在这些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第四章是“地理”,探讨的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袁宏道主要介绍了各地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各地的文化、风俗等人文因素。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

最后,第五章是“杂记”,涉及到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

这一章中包括了成语、俗语、谚语等等,非常有趣。

这些知识也反映出袁宏道丰富的常识和知识储备。

总的来说,《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广度的书。

它不仅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还包括了哲学、科学等不同的领域。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

当时的文化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文化方面呈现出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这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思想解放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出现了诸多知识分子,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政治、文化、道德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同时这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学和科学技术也在发展,尤其是文学。

明代最为杰出的作家有文学千古之后的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明散文的鼻祖徐霞客、传奇大师冯梦龙、戏曲大师汤显祖和李时中等,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_阅微草堂笔记_研究的回顾

_阅微草堂笔记_研究的回顾

2008年7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2008第31卷 第4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31 No.4 文学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的回顾魏晓虹1,2(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清代文人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有明显的劝惩教化功能,在对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中,推崇阅微草堂笔记!,这与纪昀当时的文化地位有关,但许多人对纪昀讥讽宋儒不满。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维护封建道德的笔记小说,这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影响有关。

1979年孙犁的关于纪昀的通信!一文引发了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们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伦理研究、纪昀对理学的批评研究等。

随着文艺理论的发展,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层面会不断拓展。

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8)04-0071-06收稿日期:2008-05-08作者简介:魏晓虹(1964-),女,山西繁峙人,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从事文学和编辑学71研究。

砺,其后卒以书生犯大难成功名,他们共事的人,多属平时讲学的门生或朋友,自此以后,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

∀[5]26曾国藩以理学经世、以理学治军,自然对纪昀讥讽理学家不满。

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20世纪初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有颠公的 #阅微草堂笔记∃失之偏!(文艺杂志!第7期,1915年7月);章太炎的题阅微草堂笔记! (雅群!第1卷,第5期),内容多沿袭清人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李小红指导老师:段庸生摘要:《阅微草堂笔记》自诞生至今二百余年,在不同时代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和不同研究方法的介入,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

本文将以《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成果为本,把该书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即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三个时间段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将这三个时期分别总结为点评式评价时期、批判性研究时期、多元化研究时期,并对这三个时期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进行梳理、论述。

关键词: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出自清代鸿儒纪昀之手,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部分组成。

其创作时间始于乾隆己酉(1765),终于嘉庆戊午(1775),前后延续十年之久。

虽然每一部分出,“梨枣屡镌”,“翻刻者众”,“久而不厌”,但直至清嘉庆五年(1800)才由纪昀的门生北平盛时彦合刻,从盛时彦的合刻本面世迄今已二百余年。

自其诞生之日起,《阅微草堂笔记》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的研究成果更是日益丰富。

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即清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三个时间段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清代,对于该书的评价大都出现在序、跋中,而且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出现相关的文章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评价,更谈不上研究,因而这里称之为点评式评价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使这个时间段成为该书研究的冷淡期。

根据知网检索得知这个时间段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论文只有寥寥几篇,数量相当少。

即使有提及到,大都是批判,因而这里称之为批判性研究时期。

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该书的研究进入繁盛期,拓宽了研究领域,加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因而这里称之为多元化研究时期。

一、清代:点评式评价时期《阅微草堂笔记》诞生于《聊斋志异》模仿之风盛行之时,长期以来多有论者认为纪昀是要与《聊斋志异》一较高下而创作自己的笔记小说作品。

虽然《阅微草堂笔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远不如《聊斋志异》,但在当时确实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笔记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单独成书,未完成之时,就为书商看中商机“曩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非所愿也。

”私自刊刻。

五部作品相继完成后,由纪昀的门人盛时彦整理合刊成《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更方便了其流传与影响的扩大,一时“海内几家置一编”。

清代的学者站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角度,对《阅微草堂笔记》赞誉不绝于口,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肯定:一、思想醇正,有劝惩教化之效。

无论是作者及其门人,还是其他清代学者都认为《阅微草堂笔记》意在劝惩。

《滦阳消夏录序》中,纪昀便自言:“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

门人盛时彦为《阅微草堂笔记》作序时亦盛赞:“《滦阳消夏录》等五书,椒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

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

①这一评价奠定了清朝学者对于纪昀小说创作主旨评价的基础,大部分学者都是围绕着劝惩说展开论述的,如张维屏在《听松庐文抄》中说:“故文达即于此寓劝戒之方,含箴规之意,《阅微草堂笔记》数种,其觉梦之清钟,迷津之宝筏乎?观者慎无以小说忽之”。

②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主旨多是肯定的态度,如郑开禧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说:“大旨悉归劝惩,殆所谓是非不谬于圣人者与!虽小说,尤正史也”。

③在这里郑开禧不仅指出并肯定了《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主旨,而且他还把这部小说提升到正史的地位,可见他对《阅微草堂笔记》的推崇。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评点散见于其他文章之中,其观点一致承认《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教化功能。

如俞鸿渐《印雪轩随笔》认为“《聊斋志异》一书,脍炙人口,而余所醉心者,尤在《阅微草堂五种》……若五种,专为劝惩起见……”。

④曾国藩《纪氏嘉言序中说“其大旨归于劝善惩恶。

崇中国之圣人流传之至论,亦不废佛氏之说”。

《无所住斋随笔》中说“或据事以直书、或寓言以见志,类有关于劝惩,非苟然作者……皆有至理,①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②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清·张维屏·听松庐文钞[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37.③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④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清·张维屏·听松庐文钞[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37.未可以稗官小说忽之”。

《姜露庵杂记》也曾讲到“且于劝惩之旨,恳恳勤勤,非寻常稗乘所可比匹”。

⑤由上可知,清朝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劝惩教化功能都持肯定的态度。

二、发扬传统,说理透辟,艺术精湛。

清代学者大多都肯定了《阅微草堂笔记》在体例、语言风格、叙述、结构上的成就,这主要是从传统笔记小说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比对和赞扬。

如郑开禧评其为“词意忠厚,体例谨严”;⑥俞鸿渐赞其“叙事简,说理透,垂戒切,初不屑于描头画角,而敷宣妙意,舌可粲花,指示群迷,头能点石,非留仙所及也”;⑦《长楚斋五笔·六》:“说理能深入浅出,比拟恰当”;周桂笙评价其“用笔流畅,剖理透辟,洵称结构”;⑧《姜露庵杂记》:“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虽一时游戏排遣之作,而议论透辟,文笔犀利”。

⑨由上可知,该书说理的透彻以及独特的说理方式都得到了当代学者的一致认可,更有人认为该书的这一特色超过了《聊斋志异》,这也说明了《阅微草堂笔记》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三、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方面。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时间和题材都很相近,纪昀在他的小说中多次直接或间接批评《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当时的学者也经常将两者进行比较,如赵曾望在《醉窕言》中说:“本朝小说家,《聊斋》以偏词胜,《阅微》以精理取胜,可谓各占席,并有千古”。

⑩这段评论中,认为《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余鸿渐在《印雪轩随笔》中写到“《聊斋志异》一书,脍炙人口,而余所醉心者,尤在《阅微草堂五种》。

盖蒲留仙才人也,其所藻绘,未脱唐、宋人小说窠白;若《五种》,专为劝惩起见,叙事简,说理透,垂戒切,初不屑于描头画角,而敷宣妙义,舌可粲花,指示群迷,头能点石,非留仙所及也。

”在这段评述中,余鸿渐以《聊斋志异》为参照,指出了《阅微草堂笔记》的众多优点,认为纪昀之才是蒲松龄所不能比及的。

晚清邱炜萲在《五百石洞天挥麈·小说三种》中说:《聊斋志异》“微不足者,笔近纤巧耳”,而“《阅微五种》,体例较严,略于叙事,而议论之宏拓平实,自成一家”,当为“小说之魁”。

可见清代对《阅微草堂笔记》是相当推崇的,这与纪昀的身份地位是分不开的。

⑤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姜露庵杂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41.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⑦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清·俞鸿渐·印雪轩随笔[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37.⑧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清·周桂笙·新蓭笔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41.⑨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姜露庵杂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41.⑩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清·赵曾望·醉窕言[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43.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作为笔记小说,纪昀选材甚广,小说内容极为丰富,时人对此已有认识。

盛时彦说:“《滦阳消夏录》等五书,椒诡奇橘,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曾国藩《纪氏嘉言序》:“《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考献征文,搜神志怪,众态毕具。

”从他们的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学者无论对该书的评价是高还是低,对其题材、内容的广泛还是比较认可的。

当然,在赞扬褒奖的同时,清代的学者也从时代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批评的声音,主要是认为其排击宋儒过当,考据不足,如《姜露庵杂记》中说:“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所可议者,好虚构万一或然之事,鬼魅无稽之言,执为确据,以仇视习常守理之讲学家,讥谤笑侮,不遗余力,似失之偏矣”。

11林昌彝《射鹰楼诗话》:“某托狐鬼以劝世可也,而托狐鬼以讥刺宋儒则不可。

宋儒虽不无可议,不妨直言其弊,托狐鬼以讥刺之,近于押侮前人,岂君子所出此乎。

”也有学者认为其教忠教孝,过于迁腐,如周桂笙《新蓭笔记》:“虽狐鬼蛇神,教忠教孝诸条,过于迁腐,要亦时势限之……”综上所述,清朝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大都持推崇的态度,虽不乏批评的声音,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褒扬为主。

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批判性研究时期《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倍受青睐,获得了与《聊斋志异》几乎并驾齐驱的地位,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却冷淡下来,很多中国文学史,小说史甚至没有提及这部作品,偶有论及,又大多因袭前人之见,并无创新之处。

如颠公的《〈阅微草堂笔记〉失之偏颇》(《文艺杂志》1915年第7期)、章太炎的《题〈阅微草堂笔记〉》(《雅群》第1卷,1940年第5期)。

还有一部分观点完全是站在否定的立场上,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批判,认为这是一本充满封建礼教色彩的小说,如郭箴一在《中国小说史》中说道“过于偏于议论,且其目的为求有益人心,已失去了文学的意义。

”12在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阅微草堂笔记》更是被称为是一部充满反动思想的小说,其中说道“或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或宣传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充满腐朽反动的内容。

”这两种观点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的观点。

因而,本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批判性研究时期。

11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姜露庵杂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9:1258.12郭箴一.中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448.这一时期也不乏一些较为客观肯定的研究,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晋宋志怪小说进行比较。

书中写道“与《聊斋》之取法传奇者途径自殊,然较之晋宋人书,则《阅微》又过偏于议论。

改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有益于人心,即与晋宋志怪精神,自然违隔。

”13鲁迅还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美学风格进行总结:“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14这句话被研究者反复引用。

鲁迅还关注到纪昀对理学的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