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定稿)

合集下载

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粮油检测与品质分析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47・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廖子龙1于英威2唐坤1单晓雪1(1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610091)(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100037)摘要真菌毒素在全球范围内,在耕农作物感染面积已达到70%$真菌毒素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超过1000种真菌毒素已被发现和分离纯化$为检测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和最新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关键词真菌毒素污染检测研究进展1概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2%的粮食因失去价值$从而引起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饲料及原料(粮食)中业巨大$在美国因业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每年12亿美元$而欧盟则损失近30元$我国因其构的性$粮食产量以及设施的$因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2017年BIOMIN公司的真菌毒素调查结果:抽取来自72个国家的18757份农作物产品我们可以看出成为饲料行业的最大威胁。

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欧洲$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率最高$达到65%$平均含量555 ppb$最高含量达到28470ppb。

在亚洲$伏马毒素检出率最咼$达到85%$平均含量1354ppb$最高含量达到169500pp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率也高达77%$平均含量735ppb$最高含量达到13206ppb。

在其他地区伏马毒素和脱氧雪腐镰检出率也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性最高、最大的最大检出值高达10918ppb0可以看出$黄曲霉毒素、腐和即将成为农产品及其下游产品最大生物威胁。

Table1,Detailed results of m ycotoxin occurrence by regionAfla ZEN DON|3FUM OTA 1Number of s amples tested247042314755276S264924541Positive(%)16%44%65%33%51%24%1Average of Positive(ppb)672555367776|Maximum (ppb)斗6860822847097815554889Number of samples tested283$32013317152224651540 Asia1Positive(%)38%49%77%3%85%27%Average of Positive(ppb)582017355313547|Maximum (ppb)109188113132062211695002701Number of samples tested149614961496133714961496 North AmericaPositive(%)6%37%75%2%52%5%1Average of Positive (ppb)362139S55424414|Maximum(ppb)14842135137439929051739Number of samples tested69436030484916735500396 South AmericaPositive〔%〕23%51%82%28%75%5%Average of Positive (ppb)811391938299241Maximum(ppb)133635531280297621B98314I Number of s amples tested168204211204209155Middle EastPositive(%)15%53%70%9%74%27%I Average of Positive(ppb)3127652259991Maximum(ppb)19756480111658Number of s amples tested469482494457457457 Africa1Positive(%]11%37%68%2%63%16%Average of Positive (ppb)1711849619114841Maximum[ppb]2321995咖5801693295全内样和检出率$以及平均含量、最大含量(ROMER LABS)农产品一旦被污染$利用常规的加工技术很难去除$而且农产品中可能产生的真菌毒素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潜在的性巨大。

谷物中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谷物中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黄 曲霉毒素是 目前 已知毒性最强 的真菌毒素 , 主要是
由黄 曲霉 、寄 生 曲霉 等 产 生 的衍 生 物 ,主 要 包 括 B 1 、 B 2 、 G 1 、 G 2 、 M1 、 M 2等亚 型 , 其 中以 B 1 亚 型 的毒 性 最 强 同 。 大 量 的科 学 研 究 证 明 , 黄 曲霉 毒 素 对 人 和 动 物 的肝 脏 有 一 定 的毒 害 作 用 , 严重可致癌 、 致 死 。鉴 于此 . 世 界 各 国都 积极 制 定 各 种 标 准 、法 规 来 控 制 其 在 农 副 产 品 中 的 限 量 ( 表
( 1 . C o l l e g e o f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ha S ng h i a O c e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ng a h a i 2 0 1 3 0 6 , C h i n a ; 2 . I n s t i t u t e f o r g - 厂 0 o d S t a n d a r d s nd a T e s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y, g S h ng a h a i A c a d e m y fA o g r i c u # u r a l S c & n c e s , S h ng a h i a 2 0 1 4 0 3 , C h i n a )
在及 其 危 害 。Ha w k s w o r t h I 4 t 经过调查研究 , 估计 世 界 上 真 菌 物种 有 1 5 0多万 种 , 已知 种类 ( 大约 6 9 0 0 0种 ) 只 占其 中 的 5 %。真 菌 毒 素 是 谷 物 的 主要 污染 物 , 近 年 来 在蔬 菜 、 水果 、 畜牧 产 品 中 也发 现 了其 踪迹 。在 已知 的 2 0 0多种 真菌 毒 素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LGN18C200026);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1SBYB08)作者简介:牛灿杰,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硕士。

通信作者:叶素丹(1979—),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E mail:64999606@qq.com收稿日期:2022 11 22 改回日期:2023 04 10犇犗犐:10.13652/犼.狊狆犼狓.1003.5788.2022.81087[文章编号]1003 5788(2023)05 0203 08谷物及制品中真菌毒素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indetectiontechnologiesofmycotoxinsin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牛灿杰犖犐犝犆犪狀 犼犻犲 叶素丹犢犈犛狌 犱犪狀 胡玉霞犎犝犢狌 狓犻犪 周晓红犣犎犗犝犡犻犪狅 犺狅狀犵(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犣犺犲犼犻犪狀犵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狅犳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狀犱犜狉犪犱犲,犎犪狀犵狕犺狅狌,犣犺犲犼犻犪狀犵310012,犆犺犻狀犪)摘要:谷物及其制品在生产、贮藏、运输的各个环节均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且真菌毒素种类多、浓度低、毒性强、性质差异大,防治困难。

文章综述了谷物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技术、免疫亲和层析技术)和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光谱技术、液相色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并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谷物;谷物制品;真菌毒素;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犃犫狊狋狉犪犮狋:Cerealsandcereal basedproductsareeasilypollutedbymycotoxinsinallaspectsofproduction,storageandtransportation,andmycotoxinsaredifficulttopreventduetotheirvariety,lowconcentration,strongtoxicityandlargedifferenceinnature.Thispapersummarizesthenewdevelopmentofthepretreatmenttechnologies(liquid liquidextraction,solid phaseextraction,QuEChERS,immunoaffinitychromatography)anddetectiontechnologies(immunochromatographytechnology,opticalspectrumtechnology,liquidchromatographyandliquid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ofmycotoxinsincerealsandproducts.Thedevelopmenttrendofmycotoxindetectiontechnologieswasalsoprospected.犓犲狔狑狅狉犱狊:cereals;cereal basedproducts;mycotoxins;pretreatmenttechnologies;detectiontechnologies真菌毒素为曲霉菌、镰刀霉菌、青霉菌、麦角菌、链格孢霉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有300多种[1],且大部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变[2]。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摘要: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玉米中三种毒素检测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不断优化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提高粮食质检工作效率,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检测在真菌毒素中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被称为玉米中三大真菌毒素,这三种真菌毒素对玉米造成的污染最为普遍,同时会对畜禽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侵扰。

基于此,为了使人们在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接触的玉米优质安全,针对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真菌毒素常见检测方法(一)生物学检测方法真菌毒素对水生物、微生物、家禽、人类等生物细胞新陈代谢产生消极影响,生物学检测通过细胞新陈代谢情况,找到真菌毒素特点并进行分类,达到真菌病毒检测目的。

介于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性相对较差、重复性与特异性等特点,因此在真菌毒素检测领域较为少见,主要用于探索发现新真菌毒素,针对急性毒性作用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不用于定性且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1]。

(二)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因为不同的真菌毒素具有不同的物理与化学特质,通过检测所得出的化学结构与物理形态千差万别,可将真菌毒素从其他物质中区别出来达到检测目的。

伴随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理化学检测方法种类繁多,为提升真菌毒素检测成效奠定基础,其中微柱检测技术、高效薄层层析、纸层析、柱层析、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技术形式均是真菌毒素物理化学检测主要方法。

(三)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始创于1959年,于我国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麦基学检测技术,在80年代用于杂色曲菌检测,发展至今该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层析法、荧光光度法、胶体金技术等,因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反应快、经济、迅速、灵敏度高、简便易操作等优势,因此在真菌毒素检测过程中较为常见[2]。

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冯岩祝金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8年第05期摘要粮食中的真菌毒素会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正不断进步。

基于此,简要介绍了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综述了真菌毒素的主要分析检测技术,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真菌毒素;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TS210.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15.0801 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真菌毒素是指真菌在粮食和饲料里生长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一种真菌可能会产生多种毒素,目前真菌毒素已知种类有400余种[1]。

真菌毒素极易污染农作物,全球每年有大约25%的农产品会被真菌毒素污染,特别是小麦、大麦、玉米、大豆和花生等,真菌毒素在粮食作物生产期间以及加工、生产、贮存和运输期间都可产生,人类和动物食用受污染的农作物会对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相关组织颁布了食品及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我国也规定了其中几种常见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的限量值。

对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技术进行研究,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人畜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真菌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2.1 真菌毒素分析前处理技术真菌毒素的前处理分为提取和净化两个步骤,所选取的提取溶剂及净化方法需依据待测基质和目标真菌毒素的理化性质来决定[2]。

由于不同真菌毒素理化性质差异大,需要选择适合的提取溶剂,这是前处理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对回收率的高低影响很大;对提取液进行净化处理,可以降低基质中色素、脂肪、蛋白等组分的干扰,降低基质对真菌毒素离子化的影响,延长色谱柱的寿命。

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关键 词 : 食 ; 菌毒 素 ; 测技 术 ; 究 粮 真 检 研 中 图分类 号 :S2 73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7—76 (0 2 0 0 3 0 T 0 . B 10 5 12 1 )2— 0 7— 3
真菌毒 素( yo n 是真菌产生 的次级代谢产 M ct ) i 物, 目前 已知有 30多种 , 0 这些 真菌 毒素 通过 对农 作 物的污染 , 而给人类和家畜健康带来 巨大威胁。我 国根据保障粮食卫生安全的需要 , 有针对性地对粮 食 中部 分 真 菌 毒 素 制 定 了 限 量 标 准 ( B 2 1— G 75 2 1, 0 1此标准 已代替 G 7 1 20 ( 品中真菌毒 B2 6- 05 食 素限量》 以及 G 75 20 《 B2 1- 05 粮食卫生标准》 中的 真菌毒素 限量指标 ) 主要是 黄 曲霉 毒素 B ( F , AT B )脱氧 雪腐镰 刀菌烯 醇 ( O 、 曲霉 毒素 A 、 D N) 赭 (T 、 O A) 玉米 赤 霉 烯 酮 ( E 四种 , 究 粮 食 中真 Z N) 研
层色谱法( L ) 酶联免疫法( LS 、 TC 、 EI A)液相色谱法 (C 、 L ) 气相色谱 法 ( C 及 色谱 一质谱 联用法 等。 G) 本文 综述 了各 种检 测技 术 在真 菌毒 素检 测分 析方 面
的研 究进 展 , 以期 为 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检测 、 薄层 色 谱 一拉曼 光谱 联用 检测 、 薄层 色 谱 一质谱 联用 、 薄 层色谱 一 核磁共振联用 、 薄层 色谱 一电化学方法联 用、 薄层色谱与高效液相色谱( P C 的联用 , HL) 除此 之外 , 薄层色谱还可与原子吸收光谱 、 荧光光谱和光 声光 谱 等联 用 J 。 V O t 和 J Sa oa 采用 高效薄层色谱法 . sy r . kr v k 对谷 物及 其制 品 中 的玉米赤 霉烯 酮进 行 了研究 。样

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质量安全
续研究开发定量检测黄曲霉毒素的试剂盒 。 2009 年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组织黄曲霉 毒素 B1 检测 ELISA 方法和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的 对比测试, 认为该快速法能够满足现场测试的需求 , 达到快速筛查大量样本的效果。无论是检出率、 阴/ 阳性份数、 阳性结果比率、 界限值附近份数或者阴 / 阳性结果符合率, 都与 ELISA 方法及液相色谱方法 相接近。而且, 快速检测方法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 如黄曲霉毒素的灵敏度能达到 5 μg / kg 准检出限, 乃至更低 ( 3 μg / kg ) 。 作为初筛方法, 快速法与其 它方法对比, 具有经济实惠、 配套简单、 保存容易、 操 准确灵敏、 无需专业人士、 经济环保等优点, 作快捷、 适合现场和基层检测的需要。 2010 年,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启动了粮食 收购现场黄曲霉毒素 B1 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建立主要原粮黄曲霉毒素 B1 超标样品快速筛选方 法, 并就在收购现场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 为把 好入库粮食的卫生安全关提供技术手段 。就黄曲霉 毒素 B1 的标准溶液和阳性样品对方法进行验证 , 结 果显示, 该方法可检测黄曲霉毒素 B1 在 5 μg / kg 以 并可按粮食卫生标准的需要, 分别设 上的原粮样品, 10 、 20 μg / kg 的检出限, 定 5、 方便实际样品的检测。 同时, 组织开展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 酮等真菌毒素胶体金试纸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研 究, 实现对主要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 在收购环节 还需进一步简化样品前处理操作 , 提高试纸显 应用, 色判定的准确度。 因此, 胶体金快速检测作为一种准确、 快速、 简 便、 环保的检测方法, 可对真菌毒素进行高效的定性 分析, 是未来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 。 但是, 胶体金免疫技术在实际研究及应用过程中仍 该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常出 存在—些不足之处: 首先, 现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 其次, 检测的灵敏度及可重 复性程度不高, 检测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展; 最后, 因 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以胶体金纳米颗粒作为标记物 , 颗粒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导致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 受到一定限制, 如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清洁程度高 , 胶 体金溶液的稳定性较差, 存放时问短, 胶体金颗粒 瑖 瑨

211133786_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11133786_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粮食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刘 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摘 要: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粮食中,属于粮食安全领域的重要症结性问题,由于真菌毒素源于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等风险,尤其是受污染的粮食引发的健康问题,加剧了社会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切。

采取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有益于实现粮食的实时监测,及时规避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本文以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为主,通过酶联免疫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免疫胶体金等方法展开综述,分析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该领域的发展特征,探讨新型生物材料及检测元件的应用。

关键词: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Mycotoxin Detection Technology inGrainLIU Lan(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Grain and Oi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Urumqi830017, China)Abstract: Mycotoxins are widely found in food product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rux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food security. Because mycotoxins are derived from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fungi, as well as teratogenic, carcinogenic, mutagenic and other risks, especially the health problems caused by contaminated food products, the social concern about food security has been intensified. Adopting mycotoxi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beneficial to realiz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food products and avoid potential food security risks in tim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mycotoxin,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at this stage by mean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liquid chromat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immunocolloidal gold,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detection ele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field.Keywords: foodstuff; mycotoxin;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粮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若粮食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王文珺桑华春北京智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阐述了真菌毒素的特性及危害,对我国真菌毒素免疫快检技术及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并对真菌毒素免疫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真菌毒素的特性及起源真菌毒素,又称霉菌毒素,是一类无色、无嗅、无味的化合物。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可通过食物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人或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从而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等。

致癌性是真菌毒素对机体最严重和最普遍的危害。

真菌毒素可在农作物生长或收获时形成,也会因贮存条件不适宜而可产生。

环境湿度或温度高通常有利于粮食和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

近年来,因多变的气候条件导致霉菌毒素的污染更为严重。

真菌毒素最早于1960年被发现,当时英国有10万只火鸡死于以前没见过的疾病,后来鸭子也被波及。

科学家很快花生饼饲料中发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随后被命名为“Aflatoxin”。

从此以后,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低分子化合物。

真菌毒素都是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化合物;(2)对温度非常稳定,即使加热到340℃也不会被分解和破坏;(3)抗化学生物制剂及物理的灭活作用;(4)具有广泛的中毒效应;(5)结构特异性。

分子结构不同,毒性差异很大。

例如,黄曲霉毒素B1是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比砒霜毒性还强,但是仅改变其分子结构中的一个化学键,它的毒性就会显著下降。

其实还有一个特点需要特别强调,就是真菌毒素在样品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分析过程中的取样方式和取样量非常重要,能够决定结果误差的范围。

目前,己确定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常见的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AF,包括B1、B2、M1、M2)、玉米赤霉烯酮/醇(ZEN/ZEL)、赭曲毒素(OTA)、T2毒素、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伏马毒素(FM,包括B1、B2、B3)。

其中黄曲霉毒素B1被认为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是粮食和饲料监测的重点。

真菌毒素的危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真菌毒素污染,2%因污染失去价值,引起的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饲料及原料(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对畜牧业影响巨大,美国因真菌毒素给养殖业造成的损失12亿美元/年,欧盟谷物蒙受30亿元的损失。

而我国损失更大,达到150亿美元/年。

由真菌毒素污染导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发社会的广大关注,真菌毒素是粮食和饲料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如果动物食用了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就可能造成动物源性食品的污染,如奶牛吃了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产的牛奶中就会含有黄曲霉毒素M1。

而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还会影响食用动物的健康,以奶牛为例:真菌毒素通过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行为,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因饲喂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造成而产奶量减少是奶牛养殖场的常见现象。

对奶牛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真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和不同种类的镰刀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损害奶牛的肝脏组织,破坏肝脏功能,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奶牛死亡;黄曲霉毒素对猪的胚胎致死率高,致畸性强,导致胚胎早期死亡被吸收、流产、弱仔,从而降低繁殖效率。

概括来说,真菌毒素的危害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

在谷物生产、储藏、加工阶段已经被感染,尤以玉米更为严重。

(2)隐蔽性。

感官难于判断,除非已经发生颜色、气味等的变化。

隐蔽性毒素无法用常规物理方法判断。

(3)微量性。

低剂量即可导致畜禽或人患病。

(4)蓄积性。

一些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不易排出体外,会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剂量。

(5)协同性。

混合污染,协同作用,加大对人类、畜禽机体和生产性能的危害。

为了减少真菌毒素的社会危害,目前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准确、快速、灵敏、多目标物的检测技术;二是开展真菌毒素脱毒剂/吸附剂的研究。

国内市场真菌毒素快检产品现状从“十五”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已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都强调了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2015年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和惩治力度。

同时,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对抽查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检验。

抽查检测结果确定有关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从法律上肯定了快检可以作为一种执法手段。

这就对快检技术及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过我国政府十余年的努力,国内食品中的化学污染和残留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真菌毒素污染问题开始凸显。

真菌毒素对粮食、饲料、奶、肉、蔬菜、水果的危害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对真菌毒素的监测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国家粮食局、农业部、国家食药总局等的监控计划中,都把食品中真菌毒素列为监测重点。

2017年3月1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GB 2761-2017)替代了GB 2761-2011。

科技部“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也把真菌毒素检测及脱毒技术列为资助重点,为控制真菌毒素的社会危害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目前,国内市场真菌毒素的免疫快检方法主要包括胶体金检测卡、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卡等,相关的快检仪器设备有酶标仪、胶体金读卡仪和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仪。

此外还包括一些前处理方法和设备,如净化柱、免疫亲和柱等。

国内有上百家食品安全快检公司能生产真菌毒素的快检产品,但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产品相对较少,造成的现实情况是真菌毒素快检产品在我国市场还无法完全实现本土化。

一些权威检测和监管部门,依然比较认同美国罗马(Romer)公司和Charm公司的产品。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国外产品质量稳定、准确度高,虽然国外产品价格比国内产品高50%甚至100%。

事实上,国内自主研发的产品在质量上已经有所突破,在一些官方组织的产品比对实验中,甚至出现国产产品质量超过国外产品的情况,可以说是国内真菌毒素快检行业的一大进步。

但大的技术方向还是步国外技术的后尘,依然是模仿+超越的模式。

其实从样本适用性和价格的角度讲,国内产品应该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就需要我们在质量上把关,提高核心技术优势,对真菌毒素的性质、危害及在粮食及饲料中的代谢动力学有充分了解,提早在产品研发上攻关,尽早完成市场培育,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对国内市场的覆盖,从而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对粮食、饲料、奶、肉及水果、蔬菜的有效监管,维护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真菌毒素免疫检测的关键技术点技术创新点目前国内市场真菌毒素快检产品主要是基于抗原、抗体(不排除使用受体和配体)的特异性反应的免疫快检产品。

产品研发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原材料的质量、产品的适用性、产品的性能、重点监测物。

第一,抗原、抗体等原材料的质量。

要了解原材料的重要性,先简单描述一下抗体制备流程。

真菌毒素是小分子物质(分子量<1000),本身不具有免疫原性,需要与大蛋白偶联才能对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如何将小分子的物质变成免疫原?首先需要合成一个带有活性基团(一)的碳链长臂,即半抗原。

半抗原位点的选择与抗体的特异性关系极大。

半般是-COOH和-NH2抗原与大的蛋白结合(比如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等),获得免疫原和包被原,用免疫原免疫动物待效价和特异性达到要求,取动物抗血清获得多克隆抗体,如果不采血而是进一步取动物脾脏细胞、融合、克隆、培养上清和打腹水等步骤,将获得单克隆抗体。

免疫动物的类型和免疫方法与抗体的亲和力关系较大,抗体的亲和性是抗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本项目研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3点要特别关注:半抗原偶联的位点;免疫方式;单抗制备过程中的克隆和筛选。

在真菌毒素抗体制备方面,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及规模大的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的公司都在开展相应的工作。

其中不乏一些高特异性(或广谱性)、高亲和性的抗体,其中的一些技术申请了国内的专利,甚至有些科研机构抗体的制备方法还申请了国外的专利,并把抗体卖到了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的原料来源是好的快检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

高质量、稳定来源的抗原抗体是目前快检产品研发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抗体的特异性与匹配的抗原关系极大,稳定的抗原制备流程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点。

第二,快检产品的适用性。

国内真菌毒素快检产品没有覆盖国内市场的原因是产品质量不能完全满足检测要求,或者说国外的产品更好的满足了检测要求(准确性、便捷性)。

比如Charm 的胶体金检测卡,一条C线,两条T线,能够通过读卡仪实现准确定量。

而国内胶体金检查卡,基本以定性检测为主,只有极少数厂家推出了胶体金定量检测产品,并将检测结果数据化,与食品安全的大数据管理相符合。

包括北京智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少数公司选择了从另一个技术角度解决检测卡的定量问题,即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检测卡,检测的激发光是300~400nm之间,而发射光是600~650nm之间,受外部干扰少,所以导致稳定性较好,更高效的实现了定量检测。

而且荧光信号比胶体金的可见光信号更强,提高了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进而简化了前处理过程。

第三,产品的性能。

在保证灵敏度的前提下,产品的性能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即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产品研发过程中,有几个节点非常重要:第一节点是样本的选择,即样本的适用性。

检测样本是产品研发过程中必然要进行的一个过程,而且,产品的最终验证也要落实到样本检测上。

首先,要有通过国标方法确定阴性和阳性的样本。

一些快检试剂的研发公司,为了压缩研发时间,样本上不愿意花足够的投入,把从超市买来的样本默认为阴性样本,姑且不说超市的样本是否真的是阴性样本,连样本在存储过程中真菌毒素的变化情况都有待确证。

第二节点是检测体系的稳定性。

国外真菌毒素快检产品的稳定性优于国内产品,包括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保存期内的稳定性。

批间差是现有国内免疫产品尤其真菌毒素胶体金检测卡的主要瓶颈,这是产品性能方面关注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待测霉菌的种类目前可以确定的真菌毒素有四百多种,国内重点关注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赭曲霉素毒素和T2毒素这六大毒素,其中前三种毒素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其他毒素的检测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基于国内对他们的危害性的认识。

不排除一些危害性大、毒性高的真菌毒素被遗漏,从而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内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及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