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海南医学)加12年第23卷第9期VoL∞No.9M丑y加12doi:10.396刚.ism.1003—6350.2012.09.051?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符俊骐,史克珊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外科,海南海口570208)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本文就高血压脑出

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2)09—116—03

高血压脑出血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聚积形成局部高渗,并使周围水分通过渗透压差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入细胞间隙加重脑水肿。脑水肿在发病后的8h内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但都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多属于细胞外水肿。出血2d后由于细胞毒性作用及存率及生存质量n,。时至今日,已经有9项前瞻性随血脑屏障的破坏,才出现细胞毒陛脑水肿及血管源性机对照研究用于比较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内科与脑水肿。血脑屏障的破坏可使补体系统激活,导致神外科治疗,虽然还未得出手术方法治疗显著优于内经细胞和红细胞降解旧。3d后脑水肿的形成主要是科保守治疗的结论,但已显现出手术治疗方法相对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所致㈣。脑较优的趋势,外加临床上手术治疗对出血量大的患者出血后血肿引起的原发及继发性脑损害是本病的治疗效切实优于内科治疗。近期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捌高疗核心,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清除血肿,是一种直接血压脑出血的预后与G℃S评分、破人脑室及出血量有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外科手术不仅可以清除血肿解关,经一定的人为干预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除压迫,还可防止血肿后期释放各种毒性物质引起必要时进行手术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跚。外科治的继发性脑损害。

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包括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2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指证及手术时机除术、神经内镜血肿抽吸术、立体定向穿刺血肿抽无意识障碍且脑内出血量幕上小于30Inl,患者吸术、脑室引流术、术中B超、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下小于loInl者无需手术,可保守治疗观察;脑出血术及数种手术方法综合应用。本文将对这几年来幕上超过30Inl,幕下超过lolnl,有意识障碍,但无国内外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予以脑疝形成时,外

科治疗优于内科治疗;脑大量出血,综述。意识呈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晚期频死状态

1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相关理论及依据者,内、外科治疗疗效均不佳。80岁以上高龄患者、脑出血后约2h核磁共振成像即可显示血肿周病情快速恶并脑疝时间长者,一般预后欠佳,很少考围形成水肿带,1d之内这一水肿范围约扩大75%[4】,虑手术。

一般水肿高峰出现在出血后5 ̄6d嘲,并持续2 ̄3周,有学者认为在发病后7—24h进行其手术疗效较个别病例持续时间会更长。另外脑出血后形成的血好,术后颅内再出血风险以及全身其他系统并发症肿对周围脑组织也有损害作用,因血肿本身可直接发生率较低,是最佳手术治疗窗吲。另外有些学者压迫脑组织,红细胞溶解后的产物可使补体系统激。州”则认为,超早期手术(6h内)不但可解除脑血肿活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等。继发性缺血常见于血肿周压迫引起的脑疝及局部微血管痉挛、梗阻,而且可围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内。脑水肿是患者继发性脑损减少出血后血肿分解产物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还害及临床症状加重的原因。研究表明脑出血后最早可防止血肿进行性增大,从而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于lh内血肿产生的血浆蛋白等渗入血肿周围脑组上对有手术指证的脑出血患者一般主张发病后早织间隙,导致脑水肿。另外血浆蛋白等物质在局部期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简介:符俊骐(1979一),男,海南省儋州市人,主治医师,硕士。?116?

万方数据

V01.23

No,May2012

llAINAN

M功IGU

JOu砌NAL《海南医学Ⅺ012年第23卷第9期

3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

3.1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这是神经外科治疗脑出血最早、最常用、对器械要求最低的方法。骨瓣开颅可在直视下完全清除血肿;另外止血彻底、可靠;对术前脑疝者及术中脑肿胀明显者可随时去除骨瓣减张缝合。笔者认为颅内高压可能与手术后期脑细胞凋亡有关,脑细胞凋亡可能导致临床上部分患者手术后影像学上效果好,但神经功能障碍比预期严重。手术积极减压可能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位于基底节区的脑出血。尚可采用n习经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同时避免损伤重要皮层结构及大脑中动脉M2段的重要穿支血管,但手术对显微操作要求高n31。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能减少脑组织的损害,是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有效方法。骨瓣开颅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术

后全身并发症多,特别是全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影响患者总体的术后恢复。由于这种手术创伤过大,但其同时能给患者进行积极的外减压,对术后脑功能恢复有利,因此对其治疗效果一直持有争议。笔者的经验是采用此手术方法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术中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可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

3.2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由于传统大骨窗开颅手术创伤大,开颅时间长,步骤繁琐,术中脑皮层切开范围小,骨窗范围利用率低,对于部分未合并脑疝者或脑疝时间短者,神经外科医生逐渐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减轻了对头皮、肌层、颅骨的损伤,同时也缩短了开颅时间。但微创的概念在于脑内微创,而不仅仅颅骨微创。近年来显微技术在神经外科广泛应用,小骨窗开颅结合显微镜下手术清除血肿被广大神经外科大夫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n”。手术显微镜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在放大术野的情况下能准确区分血肿与周围脑组织的边界,保护脑组织;能清楚辨认血肿周边细小的穿支血管,避免造成新的损伤;能明确出血点,妥善止血而不伤及正常脑组织。手术显微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明显的改善了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小骨窗开颅结合显微手术对于部分未合并脑疝者或脑疝时间短者、血肿部位相对较浅者不失为一种上佳的选择。小骨窗开颅结合显微手术对术者术前对病灶的定位要求高,且要求术中必须具备熟练的显微操作技巧,一般适合高年资医生开展。低年资医生采用大骨窗开颅术更合适。手术选用大骨窗还是小

万方数据

骨窗应根据病人情况、医生经验、能力、医院设备等情况决定,以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3.3

B超、CT、MRI引导下血肿穿刺引流术B

超很早就被神经外科前辈应用于脑出血的手术当中,20世纪70年代,随着cT、MRJ先后问世,脑出血的早期诊断有了质的提高,并且借助CT、MRJ成像,能够对血肿直接进行体表定位,行穿刺抽吸引流术,术中亦可借助B超进行实时定位,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后来借助cT、MRI引导,发展出立体定向技术,并逐渐应用于治疗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借助CT、MRI引导可精确地穿刺及抽吸血肿,可置管引流,术后还可以使用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射溶解及引流残余血肿。立体定向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可在局麻下进行,比较适合深部小血肿、已经稳定的脑内血肿n“。立体定向手术能显著改善中少量(20~30nm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立体定向手术也有不足之处,术中穿刺抽吸血肿有诱发新的出血的风险;术中无法彻底清除血肿,需术后引流血肿,效果缓慢,另外注射尿激酶溶解血肿使颅内感染风险相对增大,所以选用此手术方法一定要严格把握手术指证。

脑室内出血或脑出血破人脑室由于血肿位于脑室内,脑室是脑脊液循环通路的一部分,手术多采用侧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术后结合溶栓药物(尿激酶或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进行脑室内注射,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双侧脑室出血铸型者可考虑行开颅脑室内血肿清除术。

3.4神经内镜手术Auef掣“1最早使用硬质内

镜,在B超引导下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并报道了一组关于内镜手术与内科治疗相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6个月时外科组的病死率为42%,明显低于内科组的70%(尸<0.001),方法主要有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和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两种。①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借助神经内镜良好的光源术者可获得满意的照明和清晰的图像,这样更利于清除血肿和止血,减少损伤。②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就是以神经内镜或神经内镜结合导航和B超定位技术进行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在直视下操作清除血肿,损伤小,一般不伤及血肿腔壁。不足之处是手术空间术野狭小,术中内镜操作通道只通过一种手术器械,如遇较大的出血术中止血困难。内镜手术目前由于手术设备尚无法满足神经外科手术操作的要求,该手术方法处于发展中,目前较多用于辅助完成手术及脑室内手术。国内卢科

-117?

《海南医学>加12年第23卷第9期l蚴ANMEDICAL

JOURNAI,

V01.23No.9

M町加12

掣”1报道小骨窗结合脑室镜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早期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内镜手术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设备的发展将来有可能成为微创神经外科领域的一门主要技术。

3.5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近几年神经导航技术及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神经外科医生将神经导航设备用于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一定的疗效n钟。神经导航为无框架式导航,将不可视靶点变为可视靶点,对血肿定位准确,但术中有漂移效应。神经导航设备价格昂贵,其目前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仅限于定位,功能单一,术中实时B超定位完全可以替代,所以此法目前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有待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因设备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神经外科医生可以选择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等进行血肿清除,损伤也逐步减少,微创治疗的理念已深人人心。但外科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争议。对剔除CT时代之前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后,显示手术干预有改善转归

的趋势n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仍然需要临

床试验研究进一步证明外科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效果,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一项大规模、多中心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

纵观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多年的进展。主要为手术方式的改进,使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减少,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来的进展可能会在神经内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方面。但高血压脑出血仍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在威胁人类,根本原因主要是对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原发及继发神经损伤无法修复。神经生物医学是目前国际、国内研究的热门领域,相关的研究包括神经损伤修复、神经细胞再生、神经干细胞、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相信随着神经生物医学的发展。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尹晓亮.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进展[J】.北京医学,2006.28

(3):175一176.

【2】王剑峰.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预后相关因素溺查分析[J].海南医

?118?

万方数据

学,20ll,22(10):64_66.

[3】戚建鼠张合林.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忉.医学综

述,2009'15(21):3264-3266.

[4】Gebel

JM几J叫chEGB础TG,eta1.N曲lralhistmyofp丽hcma-

tomal

ed棚阻in

pf崎忸而thh).pl湘肌ce叩ont哪岫intm∞∞bral

Ilem伽1la萨[】].s们k2002.33(11):263l一2635.

[5】S缸singULKI嘲蹴heevaEA'PeIld鹋cJ,etaLEdem8af嘧衄m-

ce—琳l

bem劬agc:c0珊ladonsw油co酬ation

p咖etefs

and

嘛a皿铋t叨.JNeI】rosu%2003,98(5):985—992.[6】HuaYxiG,K∞pRE

嗡experim髓tal

inl黼bIal

ct

a1.C0m讲e毗ntamv越0nin也cbrain非

hem叫11age忉.JNeu∞surg,2000,

92(6):1016一1022.

【7】Qur髓hiAI'TIlll_rjmS,Bmd耐ck玛etaLSp。毗蛆∞啪inn撇e睁

bral

h伽舢hage【J】.NEElglJM。d'2001,34“19):1450-1460.

[8】ⅪqKe印REH硝fJTE1训|】|1啊,tes粕ddelayed

brain

ed锄a雠

m撕on

foll嘶ng

i曲acc咒bralhcmo刀由agcin瑚协唧.,Nau∞surg'1

998,89(6):991—996.

【9】王建清。陈衔城吴劲松,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的规范化研

究【_】].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1):21—24.【10】潘红日.超早期小骨窗外侧裂人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

脑出血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7):504.505.

【11]宋纯玉,王泉概刁兴涛超早期显微手术配合纤溶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5):22牛225.【12]李云辉,林中平,黄建龙,等.超早期锁孔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

基底节出血24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5):312.【13]陈晋,李玻,郑文明.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

27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9):62石3.

【14]杨李轩,黄权'胡裕全,等.高血压脑出血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

果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1):23-24.

【15]陈勇,覃川,杨秀江,等.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

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5(40):1419—1421.【16]Aucr

L札Deinsb叼erWNicderkomK

ct

aI.Endoscopic

Ve巧IIs

Inedical

tfeanⅡent

fhspontaneaus

j曲cerebmlsllr鲫

h伽柚幻ma:a

r缸doⅡ1izedstudy明.JNeurosuIg,1989,70(4):530一535.

【17]卢科.小骨窗瞄室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2例

疗效观察嘲.海南医学,2011.22(7):70一71.

【18]梁玉敏,赵明珠,刘卫东,等.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

出血川.中华医药学杂志,2003,2(6):7—8.

【19]H瓤lI:eyGJ,HonC.Su唱c1_yfbrpl证1aIyi玎扛∞erd妊mhemorfhage:

isitsafeand

e铷dve?Asystel嘣c

rc、ri钾ofca辩sed鹤and

ran-

doⅡlized廿ials[J].SⅡokc,1997.28(11):2126—2132.【20]FerDandesHMG咒gsonB,Siddique,eta1.Surgel)rin

in自阻c口州

hc和。盯lmge.ThcuIlo咖in哆condnucs【J】.Shok。,2000,31(10):

2511.2516.

。(收稿日期:2011.12_29)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压调控,摘录(精)

调控血压对于ICH急性期的血压管理目前尚存争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指南重申了基于患者的基线血压情况、出血病因、年龄及颅内压情况等个体化降压的理念,降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再次出血,但在大血管病变不太明确的原发性ICH,血压处于中度升高的患者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可能较低,且血肿周围水肿区域理论上缺血的风险得到平衡[4,5] ,然而,开始降压及血压控制的具体水平尚不确定。2007年AHA对自发性ICH血压升高时的治疗建议[6] :如果收缩压(SBP)>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150mm2Hg,应考虑持续静脉输注积极降压,并每5分钟监测1次血压; 如果SBP>180mmHg或MAP>130mmHg,且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或怀疑颅内压升高,应考虑监测颅内压,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降压,维持脑灌注压>60~80; 如果SBP>180或MAP>130,且没有颅内压升高的证据,可间断或持续静脉给药适度降压(MAP=110mmHg或目标血压为160/90mmHg),并每隔15分钟重复查体1次,使SBP维持在180mmHg以下,MAP维持在130mmHg以下。 该意见有以下支持点[6]:①单纯的收缩压≤210mmHg与血肿扩大或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不明显;②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监测研究,当动脉压下降15%时并没有使脑血流量显著下降;③前瞻性研究表明,ICH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血压降至160/90mmHg以下时,7%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9%的患者发生血肿扩大;④前瞻性血肿扩大研究及重组活化VII因子(rFⅦa)治疗ICH试验[7,8]均证明基线血压与血肿扩大无明显关系;⑤收缩压升高的患者更易发生血肿扩大,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了;⑥回顾性研究表明入院时的急性期快速降压与死亡率升高相关;⑦外伤后与自发性ICH患者的临床研究均支持脑灌注压应维持在60mmHg以上。推荐的静脉用药[6]见表1。 表1 AHA指南推荐的ICH患者控制血压静脉用药 药物静脉推注剂量持续输注剂量 拉贝洛尔 5~20mg/15min 2mg/min(最大300mg/d) 尼卡地平不适用 5~15mg/h 艾司洛尔静脉推注负荷量250μg/kg 25~300μg/(kgmin) 依那普利每6小时1125~5mg3 不适用 肼屈嗪每30分钟5~20mg 1.5~5μg/(kgmin) 硝普钠不适用 0.1~10μg/(kg min) 硝酸甘油不适用 20~400μg/in 因有致血压骤降的危险,依那普利的首次剂量应为0.625mg 欧洲指南(EUSI)[9]的意见有所不同,除了指明对合并急性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等其它降压治疗适应证的ICH患者应予以降压治疗外,不推荐常规降压治疗。因考虑到高血压有慢性适应的过程,该指南将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区别对待: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慢性高血压的体征(ECG、视网膜),SBP>180mmHg 和(或)舒张压>105mmHg时开始治疗,目标血压为170/100mmHg(或MAP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2010年版)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 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 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 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 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 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 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 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

高血压性脑出血诊疗规范

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史采集】 1. 有高血压病史,中老年人多见,多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起病。 2. 常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与脑梗塞相似,重者全脑症状显著,其轻重取决于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及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的情况。 【体格检查】 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HBsAg、血脂、血糖、钾、钠、氯离子、BUN、CO CP、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 2. 神经系统检查 (1) 全脑症状 1) 大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少数清醒,重则昏迷。 2) 生命体征:早期血压多有显著升高,轻症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重症呼吸深缓,呈鼾声呼吸。病情恶化时呈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中枢性高热。 3) 可有去大脑强直发作。 4) 瞳孔改变:形状不规则,双侧缩小,双侧大小不等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干受损或脑疝形成。 5)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和视网膜出血,偶有视乳头水肿。 6) 脑—内脏综合征:如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齐、肺水肿等。 7)脑膜刺激征阳性。 (2) 局灶症状 1) 基底节区(内囊)出血:最多见,分外侧型、内侧型和混合型。三偏症状明显,早期常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大脑半球病变可有失语。重症者多属内侧型和混合型,起病急、昏迷深、频繁呕吐或有脑疝形成。 2)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较轻,可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有抽搐发作,局灶症状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 3) 桥脑出血:重型者昏迷深、瞳孔缩小、高热、呈去脑强直或四肢瘫;轻型者有出血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头和双眼转向瘫痪侧。 4) 小脑出血:多表现为突然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重症大量出血者很快昏迷或因枕大孔疝死亡。 5) 脑室出血:深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高热和去大脑强直。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如有CT检查,可不作腰穿,以免引起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脑疝形成。 2. CT检查:可见脑实质内出现高密度影,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扩展方向。 3. 脑血管造影:显示占位病变征象。有助于鉴别其它脑血管病所致的脑出血。 【诊断要点】 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 对出血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扩展方向、血肿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病理改变作出诊断或估计。 3. 与其它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相鉴别: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脑动脉炎、口服抗凝剂等所引起的脑出血。 【鉴别诊断】 1.昏迷病人 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7-06-22T14:50:13.2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作者:柴玉静 [导读]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采取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定州市叮咛店中心卫生院河北定州 073000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采取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缓解患者本人的痛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进而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本文以高血压脑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措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证明,在患者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且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保守治疗;护理措施 引言: 作为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的一种,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严重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概率。通常来说,若患者脑部出血量较大,则采取手术的方法会对颅内血肿进行微创清除。在患者脑部出血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保守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以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例,对其治疗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以期能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和方案,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一、实验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法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七十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数量为44,女性患者数量为26,年龄范围为45到74岁,平均年龄为54.3岁。出血量不足三十毫升的有12位,出血量不足二十毫升的有23位,出血量不足十毫升的有18位,出血量不足五毫升的有17位。 (2)方法 在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对让患者吸氧,并对其血压进行控制,使其血压逐渐稳定,然后配合药物治疗方法,具体如下:选用静脉滴注的方法,选取百分之0.9的生理盐水一百毫升和三十毫克依达拉奉,每日滴注两次,如必要可加入百分之二十的甘醇露作为脱水剂。若患者出血量不足十毫升,q8h或q12h,则连续三到五天进行静脉滴注。若患者出血量大于十毫升,q6h或q8h,则需要进行七到十五天的静脉滴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若患者肾功能不全,则需使用甘油果糖代替甘醇露。若CSS评分高于百分之八十五,则可判定为高血压脑出血疾病基本治愈。若评分介于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五范围内,判定为显效。若评分介于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范围内,判定为有效。若评分未超过百分之三十,判定为治疗方法无效。 (二)实验结果 本文研究对象住院天数范围在6到48之间,平均住院时间28.7天。实验具体结果参照表1: 表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表 根据表1可得,采取本试验方法,在全部七十例患者中,基本治愈的有24例,显效的有34例,有效的为8例,总有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 94.3,因此可以表明,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能取得较好效果。 二、讨论 结合本文的实验结果可以表明,当患者出血量较少时,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效果较好。因此,对于脑出血量较少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措施。通常出血量小于三十毫升可以判断为少量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饮食习惯不合理,压力较大等都是诱发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随着社会竞争加剧,部分人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下,再加上暴饮暴食等,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长期高血压,容易引起脑体小动脉的病变,具体表现包括在小动脉的血管上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或局灶性出血,进而造成血管壁细胞的坏死或者缺血,不但会降低血管壁强度的,出现局限性的血管扩张,甚至形成小型的动脉瘤。身体发生病变,再加上长期过度劳动等,易引发高血压,加剧脑血管的出血。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内科治疗,主要采用让患者吸氧的方法,另外采取其它相关措施对血压进行控制,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紊乱。在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包括脑细胞营养保护剂的给予,镇静剂、止痛剂、止血剂以及适量的脱水剂的使用。有效治疗脑水肿的关键在于甘露醇,通过“渗透性脱水”的方式,将颅内压降低使其主要原理。进而降低脑组织系统的含水量,通过脑脊液分泌的再吸收和一致,减少脑积液的容量,另外,还可以对脑组织中红细胞的运转氧水平进行提升。 除了采取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之外,还需要积极给予患者安慰和疏导,对患者头痛、呕吐等相关症状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缓解因疾病带给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由于心理因素引发的血压升高,加剧病情。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情况,按时对患者血压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治疗中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需保障血压的屏和高以及稳定,一日内血压下降值不得超过30mmhg,否则对脑灌注造成损伤。若患者出现恶心等症状,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并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人们普遍处于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之下,再加上生活和饮食等的不规律,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疾病,高血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7.18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组长:游 潮 成员: 刘 鸣 凌 锋 张建宁 王茂德 王运杰 孙晓川 武 剑 冯加纯 李 浩 冯 华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陇德 委 员:按笔划顺序 于生元 马长生 王文志 王永炎 王伊龙 王拥军 王茂斌 王金环 牛小媛 毛 颖 冯晓源 冯晓源 母义明 吉训明 华 扬 刘 鸣 刘建民 刘新峰 许予明 孙立忠 孙宁玲 纪立农 杜怡峰 李 玲 李天晓 李秀华 李坤成 李坤成 杨 莘 杨 弋 杨文英 励建安 佟小光 余 波 宋 彬 张 运 张 素 张 通 张 澍 张允岭 张世明 张苏明 张伯礼 张建宁 张鸿祺 张微微 陈 方 陈 忠 陈生弟 武 剑 苑 纯 范一木 罗柏宁 金征宇 周良辅 周定标 单春雷 赵 冬 赵 钢 赵继宗 胡大一 胡盛寿 姜卫剑 贾建平 徐 克 徐如祥 凌 锋 高 颖 高润霖 高培毅 高培毅 郭晓蕙 黄 燕 黄东锋 崔丽英 彭 斌 葛均波 董 强 韩雅玲 程敬亮 焦力群 曾进胜 游 潮 谢 鹏 蒲传强 蔡定芳 缪中荣 樊东升 霍 勇

一、概述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 C H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ICH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1-8],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I C H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 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分为原发性脑出血(Primary ICH)、继发性脑出血(Secondary ICH)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9];美国有学者将I C H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 V M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Moyamoya 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引起[9,10],占ICH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11],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的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8-07-20T15:30:50.9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杜安东1 蒋庆军1 李傲2 别鹏飞1 李敏1 许世[导读]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银川 750002)西北民族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摘要】目的:探索传统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与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家属自由选择随机法将其分为开颅组(28)和微创组(30),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提示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较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并发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94-02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致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旦发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精神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探索永无止境。不同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但手术是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就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做比较。旨在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2~80岁。手术在发病后24h以内进行。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并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约30~60ml。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8分26例,9~12分19例,12分以上13例。鉴于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脑梗死后等引起的脑出血者,出血导致患者发生脑疝者,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以及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均予以排除。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结合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在全身麻醉下沿血肿中心位置,作一个约5~6cm左右的切口。撑开头皮开约3~4cm大小的小骨窗,悬吊硬脑膜后切开,电凝皮层穿刺,通过小吸引器将血肿腔内的血肿清除。出血点双极电凝予以止血,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常规手术关颅。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血肿吸收情况2~3d拔除引流管。 实验组:钻孔血肿腔引流术。根据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选择无大血管经过以及距血肿最近头皮作为穿刺标记,在局部麻醉下切开5mm头皮,手锥直径5mm锥开颅骨,刺破硬脑膜,带针芯的12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逐步进针。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小心抽除部分血肿使得颅内压得到一定缓解,确认引流管位置引流通畅后,于头皮妥善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装置。对残留血肿可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8万U每次,盐水溶解后注射到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h后放开。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再出血及血肿溶解情况,决定尿激酶应用的次数。一般术后3~4d血肿引流满意拔除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给予预防感染、止血、抑酸、降低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脑神经营养支持治疗。对昏迷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减轻脑缺氧、脑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方差齐时使用)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其检验统计量用t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应用Wilcoxon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Z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df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及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共30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2例、伤口感染1例。对照组共28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9例、应激性溃疡4例、伤口感染3例。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肺部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率、应激性溃疡率、伤口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钻孔引流组肺部感染小于开颅手术组。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14:13:08.5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期作者:张绍芳 [导读] 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宜宾县骨科医院四川宜宾 644603) 【摘要】目的:分析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经过CT检查,确定出血量<30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的具体过程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0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治疗有效率为90%,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10例患者出现后遗症,后遗症出现率为10%。结论: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保守治疗;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032-02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大,必须实施外科手术才能够挽救患者生命,但手术风险大,手术费用高昂。所以,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选择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更为恰当,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可以大大减小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节约患者的治疗费用。本文回顾了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具体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过CT检查进行确诊,并确定出血量<30ml。10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38岁~88岁之间,平均年龄(60.33±5.12)岁。其中78例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病史,2例患者为再发性脑出血,1例患者为第3次脑出血,有3例患者有脑梗塞病史。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应症治疗,使用药物为患者调控血压,必要时给予中流量吸氧。在检查确定患者脑出血之后,将止血剂、止痛剂配合脑细胞营养剂结合使用,适当时为患者使用脱水剂,判断方法如下:每次使用125ml浓度20%的甘露醇,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少于10ml,以q8h或者q12h进行加压静脉滴注,连续2d到5d。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大于10ml,则选择q8h或者18h。如果患者水肿的情况严重,加以速尿间断静注;患者头痛症状得到缓解,或者出血病灶吸收时停止滴注,一般间隔7d到15d,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如果检查中发现患者有肾功能损伤,则用甘油果糖或者甘油氰化钠代替甘露醇。 2.结果 经过治疗后,90例患者治愈,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中3例为脑干出血,2例为小脑出血,另外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个人原因中断治疗,结果无从考究。患者住院时间为7d到47d,平均住院时长为(27.33±2.3)d。患者出院时,完全性偏瘫的有4例,不完全性偏瘫的有6例。 表1 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统计 3.讨论 因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并不危及患者生命的少量脑出血增长尤为突出,在医学研究上,对于少量脑出血尚没有一个固定的判断标准,出血量少于30ml只是一个通常的判断标准。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但患者是否会出现后遗症,则不受出血量多少的影响,主要与血肿出现的位置有关[1]。少量脑出血一般发病较急,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具体的症状表现与患者的个人体质和既往病史有关,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传统的诊断方式难以做出准确诊断,必须要借助影像学工具。CT检查是确诊少量脑出血的主要手段,所以应当提倡对疑似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及早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过去普遍认为,老年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患者群体,但近几年的临床诊断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本次研究中的患者年龄范围在38岁到88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的患者有5例,比例为5%,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者共有22例,比例为22%。经过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伴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紊乱,导致人体代谢异常引起的。 使用甘露醇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现脑水肿,使用甘露醇之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通过抑制脑脊液的分泌和再吸收,降低脑脊液容量,减少脑组织水含量。同时甘露醇还有暂时性稀释血液的功效,可以活跃红细胞在脑组织水平的氧运转。虽然甘露醇防止脑疝的作用明显,可以显著改善脑组织水肿状况,但是甘露醇的肾毒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本次治疗的过程中,虽有患者均使用125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其剂量仅为常规用量的一般,就是为了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肾脏损伤[3]。而且本次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出血量都在30ml以下,少剂量的甘露醇即可起到预防血肿的效果。 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该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但是近几年有部分研究认为,适当的康复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患者脑血肿的吸收,使患者快速康复。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脑出血的患者,因其家庭原因,拒绝配合卧床休息,搬动较多,但是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血肿仍然预期吸收,康复效果较好。但是上述病例只是个例,不具有借鉴价值,脑出血患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坚持卧床休息是对患者生命的保障。但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脑组织站位影响较小,而且水肿的范围小,出现位置较为理想,可以尝试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少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明显,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一、病因 有些诱因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如: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咳嗽排便等,也可无明显诱因而在休息、睡眠等安静状态下发病。部分病人可有一定的先兆。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多数是剧烈头痛、呕吐,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缺失。出血量少者病人可清醒,但多数有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迅速昏迷。部分已癫痫发病或大小便失禁为首发症状。常有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如病程进展快,发生脑疝,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等相应表现。眼底可有视网膜出血或视盘水肿,瞳孔可不等大,双侧缩小或散大,呼吸深大,节律不规则,脉搏徐缓有力,血压升高,体温升高,部分病人可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按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二、临床表现 1、基底节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一般障碍外,因内囊受压或破坏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即所谓的“三偏”征象。优势半球出血可有失语表现。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15%。丘脑出血的源动脉为供应丘脑的穿动脉。当血肿较小且局限在丘脑本身时,可出现嗜睡及表情淡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如病变累及脑干背

侧,可出现双眼向上凝视、瞳孔大小不等。累及内囊可有不同程度“三偏”,下丘脑出血可出现高热、昏迷、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级内环境紊乱等。 3、脑干出血脑桥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脑桥是较为重要的生命中枢,这种类型的出血病情相当危重,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可立即出现意识障碍,迅速深昏迷状态,针尖样瞳孔是桥脑出血的特征性改变。可出现四肢瘫痪,还可出现急性应激性溃疡,出现中枢性顽固高热和呼吸节律紊乱等,预后极差。 4、小脑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呕吐、枕部疼痛,眩晕及因共济失调而摔倒,查体可有颈项强直,眼球震颤及构音不清。出血量大,可致四脑室受压或出血破入四脑室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可使颅内压迅速增高,导致枕骨大孔疝,严重者迅速死亡。 5、脑室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的颅内高压症状,以及出血部位脑组织损伤或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轻重与出血量关系密切。轻者可只有头痛呕吐,重者除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外,还有昏迷、抽搐、高热、瞳孔变化等表现。 三、护理评估 1.询问病人起病的情况。 2.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情况。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37例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37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2011年在本院就诊行内科保守疗法的3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7例患者,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1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83.8%。结论适当的内科保守疗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效果较好,可以用于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疗法;疗效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发病急促、凶险,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其致死率在各类脑血管病中居于首位[1]。CT出现之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疗效都有了显著改善。本院对2010~2011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选取37例采取了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3~70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扫描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排除外伤、血液系统疾病等非高血压所致病例,排除心、肝、肾功能显著异常病例。出血部位:基底核出血23例,占62.2%(包括壳核出血14例、丘脑出血9例);脑叶出血12例,占32.4%;小脑出血2例,占5.4%。出血量:小于10 mL 3例;10~19 mL 17例;20~29 mL 17例。排除出血量超过30 mL 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内科保守疗法(1)卧床静养,减少搬动,保证患者安静,对情绪过激患者辅以镇静剂治疗。(2)早期止血,病发30 min内静脉滴注氯甲环酸0.5~1.0 g止血。(3)根据文献[2]要求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心电图、血糖、血脂、血压、血电解质、凝血实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4)清除口腔、喉咙、鼻腔异物,使呼吸道通畅,防止肺栓塞,保证及时吸氧。(5)静脉滴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供给。(6)控制脑水肿,维持颅内压稳定。以20%甘露醇行静脉滴注,8 h/次,根据患者情况一次滴注125 mL或者250 mL,配合10%的血清蛋白,24 h/次,一次60 mL,持续滴注7 d左右。(7)控制血压,当患者血压高达180 mm Hg/120 mm Hg时,行降压治疗,使用高压氧配合硫酸镁肌注降压,维持收缩压在140~160 mm Hg,舒张压在90~100 mm Hg。 1.2.2 并发症的防治(1)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痰多不易咳出的在气管处切口,同时进行痰培养、尿培养以及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抗感染。(2)应激性溃疡:部分患者消化道出血,用0.9%氯化钠溶液洗胃联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视溃疡面严重程度每天1~2支,40 mg/支)抗溃疡。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规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基本治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评分降低91%~100%;显著进步:治疗后评分降低46%~90%;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凡病情迅速恶化,血压、呼吸需药物及人工维持,均不应考虑手术。 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用哪种治疗,结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由于内科治疗;深昏迷、双瞳散大,生命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综合: ⑴、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急性脑干出血手术很少成功。 ⑵、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⑶、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 多不考虑手术。 ⑷、意识障碍:神智清醒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⑸其他: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 26.6/16kPa (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疾患者,多不适于手术。 脑出血后意识状况的分级

注:嗜睡:病人意识存在,对刺激有反应,瞳孔、角膜、吞咽反射存在,唤醒后可作岀正确回答,但旋即入睡,合作欠佳;朦胧:意识未完全丧失,对刺激有反应,浅反射存在,可回答简单问题,但常不正确;浅昏迷:对刺激反应迟钝,呼之偶应,但不能回答问题,深、浅反射存在;昏迷:对重刺激可有反应,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减退或亢进,常有尿失禁;深昏迷:对一切刺激均无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张力消失或极度增高,并有尿潴留。 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该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内)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已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通常皮质下、壳核外侧出血者,手术疗效满意。丘脑出血则较差,脑干出血更差。小脑出血如诊断治疗及时,外科疗效明显由于内科。出血量多少和脑组织破坏及受压呈正比,因此,出血量越多,预后也越差。但是从治疗角度看,出血部位更重要。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60例临床探讨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60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内科保守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7d血肿体积为(20.14±10.08);14d血肿体积为(12.03±8.15)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30dESS评分为(68.24±11.28)分;90dESS评分为(87.86±13.75)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实验组ADL评价中18例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显微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高,且临床发病率也比较高。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高血压脑出占心脑血管疾病1/3,且患者发病时涉及范围较广。目前,医学界的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等比较高[2]。为了探讨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效果。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6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共有男87例,女73例,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患者入院后,均行CT检查,患者符合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两组对其治疗方案具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T扫描,确定患者血肿最大层面测量面,并结合相应的软件等计算出出血肿中心靶点与框架X、Y、Z轴坐标距离,从而准确的确定患者血肿中心靶点坐标值。然后,做好患者手术准备,手术过程中将患者头部定向框架固定于手术台头部坐标固定系统中,并定位穿刺针定位于头皮。患者手术前对患者头皮等进行常规消毒,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切开患者头皮,使用牵开器进行固定,并采用电钻钻孔,呈”+”形切开患者硬脑膜,将带定向穿刺针的引流管送至血肿中心靶点,抽搐血块,并进行引流,手术后对患者头皮进行逐层缝合,并根据患者手术切口等使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 1.2.2实验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给与患者吸氧治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邳州市中医院 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疝(ICD-10 : G93.501 )、脑出血(ICD-10 : 161.900 )、高血压脑出血(ICD-10 : I61.905 )、基底节出血(ICD-10 : I61.004 )、丘脑出血(ICD-10 : I61.802 )、脑叶出血(ICD-10 : I61.101 )、小脑出血(ICD-10 : I61.400 )、。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 : 01.24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 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 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 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 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 目的: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3种常见手术方式和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估。方法:对291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式、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术式治疗6个月后,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随GCS评分的增高而降低。GCS评分11~14分组中定向钻孔引流组伤残人数比例较骨瓣开颅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个体化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显微镜的广泛应用,神经外科逐渐趋向于微侵袭技术。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缺血、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分解产物刺激,给脑组织一个近似的生理环境,阻断由脑出血而带来的全身损害,尽可能恢复脑功能。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本研究就术前评分和术式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术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91名符合条件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11例,年龄26~83岁,平均57岁。钻孔引流组163例,骨窗开颅组27例,骨瓣开颅组101例。GCS-M评分:3~6分42例,7~10分142例,11~14分107例。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经CT确诊,其中脑叶出血36例、脑深部出血126例、合并脑室出血187例、中线移位(>0.5 cm)者65例。 1.3 分类 按照GCS-M评分分为三个组,即3~6分组、7~10分组、11~14分组。比较三种术式治疗6个月后三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治疗6个月后致残率以改良ADL评分+死亡率作为指标,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要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评分Ⅰ~Ⅲ分定为自理,Ⅳ、Ⅴ分定为伤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2.0上处理,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是人类死亡最常见的三大病因之一.其年人群发生率在150-200人/10万. 所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者占75%-85%,脑出血者占10%-15%.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占5%-9%.多年来,虽然神经科学在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里只介绍与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有关的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人自发出现的脑实质内出血.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究竟哪一种方法结果更好,早期争论不断.随着CT的问世,使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快速、准确.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破入脑室情况、脑水肿程度、中线结构移位及出血后颅内的动态变化均可直接获得,为选择内科保手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脑出血手术适应征和禁忌征 1.适应征 (1).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40毫升,小脑出血大于10毫升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 (2).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原发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宜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 (3).意识状况: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预示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的可能,应积极手术. (4)、有脑疝或脑疝前期表现者。 2.相对禁忌征 (1).神志清醒、幕上出血量小者. (2).重度意识障碍并很快出现脑干症状者. (3).脑干出血. (4).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 (5).年龄超过70岁,应结合全身情况慎重考虑,并对手术与否及手术方法进行选择. (6).发病后血压过高、药物难以控制或伴有眼底出血. 二.手术方法 开颅清除脑内血肿为传统手术方法.随着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血肿纤溶引流术及内镜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方法的开展,脑内血肿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上述手术方法各具优缺点,近年来临床上联合使用的报道明显增加,外科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一).骨瓣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