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前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笔记

《学前心理学》学习笔记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

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

研究对象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①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②不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均衡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心理发展规律的概念: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

1.研究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

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4.探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或7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儿童;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幼教及其有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

3.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利于为幼教学习者和研究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

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以探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了解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

3.聚合交叉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1.谈话法;2.问卷法)

3.作品分析法招

4.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

第2章乳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心理的产生发展】

一、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1.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2.娇弱与无限发展潜力共存

3.开始出现心理现象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一】身体结构

【二】生理器官

三、新生儿心理产生的基础——无条件反射

1.吸吮反射;

2.觅食反射;

3.眨眼反射;

4.抓握反射;

5.巴宾斯基反射;

6.游泳反射。

四、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标志——条件反射

【一】什么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后天形成的反射,指一些原本不能引起儿童反映的刺激,通过后天的学习,使儿童将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彼此联系起来。

【二】条件反射的特点

1)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所以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较慢。2)形成后不稳定,如果长时间不练习则很容易消失。

【三】条件反射的意义

儿童的条件反射形成慢且易消失,但对儿童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条件反射的出现说明儿童已经对外界事物做出反映,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条件反射出现是儿童心理产生的标志。

第二节乳儿的发展

一、生理的发展【身高,体重,骨骼,肌肉】

【一】身体结构

【二】神经系统

二、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整体到局部;

2.从上到下;

3.从大到小;

4.从无意到有意

三、行走动作发展

意义:首先,行走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立行走的开始,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其次,伴随着行走动作的发展,儿童所接触的空间越来越大,视野也就越开阔,认识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多,进而促进了其运动觉和视觉的发展;再次,乳儿会走以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其心理的需求。最后,有利于促进其独

立性和有意行为的发生,为以后和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手的动作发展

1.手的动作发展的意义

1)可感知不同物体的性质,以及解物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更好的认识外界世界;

2)乳儿在操作玩具、日常生活用品时,还可学习伤感物体的方法,进而逐步学会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3)可成为其表达意愿和与人交往的手段。

2.手的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无目的的随意抓握到有目的的手眼协调的抓握;

2.从一把抓且伴随多余动作到五指分开且无条件动作;

3.从一只手抓到两只手配合抓。

五、乳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

【一】依恋关系

1、依恋的形成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出生至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3至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至2岁多)

2、依恋的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抵抗性依恋。)

3、依恋形成的意义

4、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

【二】同伴关系

六、乳儿的教养

【一】合理的喂养保证营养平衡

【二】适当的训练促进各种动作的发展

【三】细心照顾满足乳儿的各种需求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3章婴儿生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一】身高,体重。

【二】骨骼,肌肉。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婴儿有行走的过程中,促进了其身体骨骼肌肉的发展;其次,独立行走扩大了婴儿的生活范围,为空间知觉、思维活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的过多依赖,发展独立性,进而促进其心理的发展。行走动作的发展顺序:

1.5岁:走上楼梯;2岁左右: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跑,攀登,过小障碍等;3岁时,独脚跳等复杂动作。

二、使用工具

【一】使用工具动作发展阶段

1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2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有

效时间延长;3阶段:能够主动重复有效动作,但常常表现得很固执;4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

【二】使用工具动作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2.有助于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有助于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第三节婴儿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

一、言语真正形成

【一】初步掌握本民族语言

1、理解成人对他说的话(1-1.5岁)

2、能用口语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1.5-3岁)

【二】言语的形成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儿童心理有意性发展

2、促进儿童认识概括性发展

二、思维和想象的发展

【一】思维的直觉行动性

【二】想象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

三、自我意识萌芽

【一】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代词“我”

【二】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闹独立”

四、如何进行教育

【一】从思想上正确认识

【二】辨认“闹独立”行为

【三】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四】替代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第4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一】身高

【二】体重

【三】骨骼,肌肉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增加

2.神经纤维增长

3.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程度

4.脑的发育进入加速期

【二】大脑皮质机能的发展——皮质兴奋与仰制过程加强

第二节幼儿活动的发展

一.游戏

【一】游戏概述

1.什么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2.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虚幻性的活动;

(5)游戏是没有社会价值的活动。

【二】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

2.游戏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游戏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4.游戏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5.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6.游戏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①可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②可帮助幼儿发泄消极情绪

③可满足幼儿的愿望

二.学习

【一】幼儿学习的特点

1.学习动机强烈

2.游戏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3.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4.学习结果的非科学性

【二】幼儿的教育

首先,重视幼儿的提问;其次,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后,应重视幼儿学习的过程,不必刻意强调其学习结果。

三.劳动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1.喜欢运动

2.劳动目的不纯

3.劳动与游戏分不开

4.劳动不创造价值

【二】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首先,给予幼儿劳动的机会,培养劳动意识;

其次,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

最后,将游戏与劳动结合。

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特点

1.生活范围扩大【①体魄更加结实,精神充沛,白天一次睡眠,即可连续活动5-6个小时;

②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变得更加灵活,掌握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③伴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既可表达思想,又乐意与小伙伴交流,共同游戏。】

2.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①情绪不稳定,易冲动;②行动受情绪支配,不受理智支配。】

3.爱模仿【①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②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4.认识依靠行动【①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后想;②注意和行动紧密联系;③倾听和讲述常常伴随动作;④认识活动非常具体,不能进行逻辑推理】

二.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

【一】活泼.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依靠表象进行思维)

【三】开始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

【一】好学、好问,求知欲强;

【二】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三】个性初具雏形;

【四】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第5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两者产生的来源不同,生理机制不同,经验所起的作用不同。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其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和和有机组成部门,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是形成的,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知觉源于感觉但又高于感觉,两者之间是连续的。最后,纯粹的感觉基本不存在,它和知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味、肤觉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饿、胀、恶心

(二)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大小、方位、形状、深度

时间知觉:分辨时间、确认时间、估量持续时间、预测时间运动知觉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生发展

一、视觉的发生发展

(一)视力

视力又叫视敏度,是指儿童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1)成人应采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儿童的视力;

(2)定期检查儿童的视力,根据不同阶段儿童视力发展的特点进行测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二)颜色视觉

也叫辨色力,是指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正确的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色,但还不能很好的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

幼儿中期,儿童不但能辨认基本色,而且还能区分混合色与近似色,并且常常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不仅能运用各种颜色调配出自己所需的颜色来绘画,而且还能经常正确的说出颜色的名称。

儿童辨色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所以成人要注意:(1)为学前儿童创设色彩丰富的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长期接触中辨认各种颜色;(2)成人在教儿童辨认各种颜色的同时,还应教育他们准确地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3)教儿童辨认颜色及其名称时还应遵

循一定的顺序:基本色——混合色、近似色——颜色名称。

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二)听觉的发展

(1)对某些声音的明显偏爱;

(2)在辨别声音细微差别方面,大班幼儿比小班的强;

(3)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别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三、触觉的发生发展

(一)触觉的发生:刚出生时就有

(二)口腔触觉: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

(三)手的触觉产生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2、视觉和触觉的协调

3、动觉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形状知觉的发生

(二)形状知觉的发展,表现在:

(1)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认识各种图形;(2)对图形名称的掌握经历了配对—指认—命名三个环节。(3)在认识各种图形时,起初常常把这些图形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二、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方位知觉的发生

(二)方位知觉的发展:上下—前后—左右

三、深度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深度知觉的发生

(二)深度知觉的发展

四、时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时间知觉的发生

(二)时间知觉的发展,慢,水平低,其特点:

(1)年龄越大,对时间认识的精确度越高;(2)生活经验越丰富,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越高;(3)遵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原则;(4)年龄越大,对时间标尺的理解也就越准确。

第四节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养

一、观察和观察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

(二)什么是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即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三)观察力与感知觉的关系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

【二】观察的持续性;

【三】观察的细致性;

【四】观察的概括性;

【五】观察的方法。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2)观察力的培养,能为儿童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3)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1、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1)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引导儿童观察;(2)提供有兴趣的事或物,引导儿童观察。

2、教会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1)顺序观察;(2)比较观察

第五节感知觉的意义及培养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感知觉是其他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培养

首先,鼓励儿童充分运用各种感官;

其次,为儿童提供锻炼各种感官的机会;

最后,利用玩具训练其感官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

2.无关动作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

(二)注意的广度(范围)

(三)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灵活性,)

四、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因素:(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刺激强度,新颖性;(2)个体自身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兴趣。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因素:(1)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结果;(2)个人的意志;(3)参加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3个月左右,能比较集中注意某一个新鲜事物。

(二)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岁左右:(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图形多于规则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非集中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7)从注意局部轮廓向有组织的注意较全面的轮廓发展;

(8)从只注意形体外周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1—3岁婴儿的发展

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表现在:

(1)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2)对别人谈话的无意注意;(3)对事物的变化的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二)3—6岁幼儿注意的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幼儿自身的主观状态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逐渐发展。【1.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有意注意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首先,激发幼儿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并帮助其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其次,成人可以通过语言提问或增强注意对象的刺激性,激发幼儿有意注意的发生,使幼儿主动的去注意某物。);3.有意注意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4.幼儿开始能够掌握一些有意注意的方法】

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四、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从定向性注意到选择性注意

(二)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第三节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与注意力的培养

一、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一)大脑发育不成熟

(二)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三)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

(四)个体自身的体力状况

二、防止儿童注意分散的措施

(一)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三)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

(四)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三、学前儿童注意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发展有意注意【1.成人应耐心讲解,让儿童理解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向儿童提出有意注意的要求;3.丰富幼儿生活的内容,让其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4.借助语言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二)防止注意力分散

第七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识记:信息编码

(二)保持:信息储存

(三)再现:信息提取

三、记忆的种类

1.按记忆的目的划分: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采取专门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发生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并采取相应的记忆方法,有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

2.按记忆内容划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

3.根据记忆方式划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发展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记忆

(二)新生儿记忆的表现

1、对熟悉事物的习惯化

2、最初的条件反射

(三)乳儿的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3岁婴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有意识记忆开始萌芽

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有意识记忆开始萌芽

(二)3—6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1、记忆广度

2、记忆范围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

五、元记忆和记忆策略的形成

1、元记忆

2、记忆策略

第四节记忆的意义及记忆力培养

一、记忆的意义

(一)记忆有助于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记忆有助于儿童想象和思维的发展

(三)记忆有助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四)记忆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记忆力的培养

(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积极性

(二)让儿童在积极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三)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方法和策略

(四)引导称意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五)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八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和想象力的概念

(一)想象:人对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力: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从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简单的相似联想

3、没有情节的组合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1、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有意想象的萌芽、发展

(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1.常常依赖成人的言语描述;2.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3.想象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2、再造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3、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三)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

(一)想象脱离现实

(二)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第三节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识活动

1、想象与感知密不可分

2、想象与记忆密不可分【一方面,想象依靠记忆,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有利于记忆活动的顺序进行】

3、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四)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方法

(一)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1、通过上学生活广泛接触社会

2、通过童话、小说、图画书等文学作品丰富幼儿的表象

(二)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有意想象

(三)通过专门训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1、添画和意愿画

2、听故事续编结尾

3、鼓励幼儿亲自参与各种创造活动

第九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和思维力的概念

(一)思维: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力: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三)思维力的品质

1、深刻性

2、灵活性

3、独创性

4、批判性

5、敏捷性

二、思维的分类原则及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分类:1、经验思维;2、理论思维(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分类:1、直觉思维2、分析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分类:1、聚合思维(集中思维);2、发散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分类:1、常规思维;2、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的基本过程

(一)分析综合

(二)比较分类

(三)抽象概括

四、思维在智力活动中的地位:核心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工具的变化

(一)直观行动性思维的工具—动作

(二)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工具—表象

(三)抽象逻辑性思维的工具—概念

二、思维方式的变化

(一)直观行动性思维

1、定义

2、特点

(二)具体形象性思维

1、定义

2、特点

(三)抽象逻辑性思维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动态结构

第三节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什么是概念

(一)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二)概念的掌握方式

1、通过实例获得概(日常概念)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科学概念)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2、内涵不精确,外延不适当

三、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4岁左右:不能进行一级概念的独立分类;

5岁左右:可进行独立分类,但往往以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进行分类;

6岁左右:可进行独立分类。

四、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1、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3岁左右)

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

3、数的运算的初级阶段(5—7岁)

第四节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一)以直接判断为主,间接判断开始出现

(二)判断内容的深刻化

(三)判断根据客观化

(四)判断论据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一)推理: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二)推理的类别:直接、间接

(三)学前儿童的推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抽象概括性差

2、逻辑性差

3、自觉性差

(四)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类比推理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第五节学前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

一、理解:个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二、学前儿童对事物理解的发展特点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三)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四)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十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0—1岁)

(一)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二)语音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2、语词理解的准备

二、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一)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

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二)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2、词汇量迅速增加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3-4岁是国际公民】

2、语言意识的发生

(二)语法的发展——主要考察儿童句子的获得与发展

1、语句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3.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语法意识的出现:4岁开始

二、学前儿童语义的发展

1、对词义的获得

2、对句义的获得

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口语基本能力)

第一阶段:3岁前: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

第二阶段:3-6岁:陈述、商量、提示和命令,评价。

(一)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言语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续性言语

(三)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四)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出现在2-4岁,主要原因:

1、生理原因

2、心理原因

3、模仿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产生)

(一)内部言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二)自言自语:

1、自言自语的特征: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征(不用来交流,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

2、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1)游戏语言,(2)问题语言

三、概括功能

第四节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语言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伦内伯格:将语言发展与运动发展并列列表。

二、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代表人物:斯金纳。

这一理论用操控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得。

三、模仿理论

也称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学习的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对儿童语言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是社会语言的范型。

四、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创始人:乔姆斯基。(语法体系分为句法,主义,语音)

LAD:语言获得装置。人类先天就具有的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叫做普遍语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把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

(2)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由某一时刻、某些特定情境引起,时过境迁,就会意转情移,所以不稳定。情感则带有极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不随情境的改变而转移,如爱国。

(3)情绪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

(4)情绪低级简单,人类具有,动物也发生;情感高级复杂,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感从根本上影响着情绪的表现;情感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人的情感则无从表现。

三、情绪和情感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认知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每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儿童在与不同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情绪态度】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趋势

一、情绪的发生:出生后就有情绪

二、情绪的分化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的研究

【原因表现:1、怕;2、怒;3、爱】

(二)布里奇斯的研究(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杂乱无章未分化的反应)

(三)林传鼎的研究

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吃饱睡暖),是积极生动的反应,表现为自然动作的增加且不僵硬;

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满足,(饥饿寒冷),表现为:自然动作简单增加,如连续哭叫。

(四)伊扎德的研究

新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最初就有五种: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兴趣。三、儿童时期情绪的理论研究

(一)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理论

(二)林传鼎的情绪发展理论

1、泛化阶段(0—1岁)

2、分化阶段(1—5岁)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三)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四、儿童早期依恋感的发展

(一)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操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情绪。

(二)依恋表现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3.依恋对象使孩子更具有安全感。

(三)依恋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岁,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三)表情的社会化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2、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一)丰富

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二)深刻化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第四节学前儿童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与培养

一、道德感的发展与培养

(一)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二)学前儿童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三)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道德感

1.从具体事情和行为入手;

2.要引导幼儿逐渐提高道德认识,为道德感的发展打好思想基础;

3.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理智感的发展与培养

(一)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有的高级情感。(二)学前儿童理智感发展的表现: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之一。(三)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理智感【老师对幼儿的好奇好问应给予鼓励,利用这刚刚出现的理智感,积极促进幼儿爱观察,爱埃及思考的好习惯】

三、美感的发展与培养

(一)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二)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表现

(三)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

1.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是与美育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一)亲子关系的含义

(1)早期亲子间的情感联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良好,就比较容易与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则直接影响到儿童修改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1)家长→儿童:指家长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儿童;

(2)儿童→家长:指儿童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家长

(3)儿童←→家长:指儿童与家长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

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权威性(2)专断性(3)放纵性(4)忽视性

三、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二)父母的爱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

(三)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四、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父亲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二)父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1、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

2、在交往中,同伴的反馈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

(二)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三)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一)发生:6个月以前的婴儿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行为往往是单向性的,缺乏互惠性,直到下半年,真正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

(二)发展:学步儿游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童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戏。

三、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帕顿的研究【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二)豪斯的研究【层次一:平等游戏;层次二:共同关注焦点的平等游戏;层次三:简单的社会游戏;层次四:共同意识的互补性和互惠的社会游戏;层次五:互补和互惠的社会游戏】

(三)庞丽娟的研究

同伴交往的类型:

受欢迎型:13.33%;被拒绝型:14.31%

被忽视型:19.41%;一般型:52.94%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儿童自身的特点

1、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2、认知能力:不同的社会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社交地位,并且也支配着不同的社会技能。

3、身体吸引力

(二)外部环境的作用

1、父母的鼓励

2、教师的影响

3、玩具及电视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概述

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亲社会行为:也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反社会行为:消极的社会行为,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发展

(二)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3、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敌意的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

(一)发展

1岁: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2岁:表现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4岁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逐渐减少。

幼儿期攻击行为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大众传播媒介

3、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

2、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它充分地反映着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去性的体现。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的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稳定性

3、个性的独特性

4、个性的积极能动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气质是人的三大个性心理心理特征之一。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二、气质的类型理论

巴甫洛夫:(1)强而不平衡性;(2)强、平衡而且灵活型;(3)强、平衡而且不灵活型;(4)弱型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表现

(一)托马斯的气质分类:(1)容易照看型;(2)难以照看型;(3)缓慢发动型,另外:混合型占35%

(二)卡根的气质分类:行为抑制性儿童;非抑制性儿童。

(1)在儿童出生的21-31个月期间,由行为抑制性向行为非抑制性的转变比相反方向转变的人

数要多。

(2)母亲的心理问题与儿童的行为抑制有关,易于焦虑的抑郁的母亲,其子女的行为抑制性比例明显高于母亲正常组的儿童。

(3)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具有文化差异。

(4)婴儿的行为抑制性是遗传与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

四、婴儿气质与行为预测

(一)婴儿气质与认知

(二)婴儿气质与社会行为

连续性分同型连续性和异型连续性,同型连续性指相同行为或相同属性表现在时间上的连续;异型连续性指的是基因等潜在特性的连续,而不管表现型的变化。

五、怎样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

(一)对气质类型要有正确的认识

(二)儿童气质类型具有可塑性

(三)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一)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缓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即使已经形成的性格是稳定的,但改变要容易些;(3)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他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二、性格的类型特征

关系:性格与气质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3)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4)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上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典型特征

(一)活泼好动

(二)好奇、好问

(三)模仿性强

(四)好冲动

四、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一)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引导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

(三)巩固良好性格,克服不良性格

第四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的概念

(一)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特征

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

最新-《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精品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五、论述题 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各种游戏会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格赛尔的忠告: A、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B、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C、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D、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 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 1、霍尔代表遗传决定论;华生代表环境决定论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 1)遗传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2)生理成熟的作用: ①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②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3)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环境和教育制约心理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水平 4)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5)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对于“儿童”一词的明白,在曩昔是没有的,儿童是以成人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央发展的。古代,儿童被看着成人的缩影,没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特性,也很少有人认为儿童需要被掩护和特别看待。即便在本日,天下列国的差别文化,也使得大家对儿童的明白不一样,使得在与儿童交谈、游戏和拥抱儿童的方式和举动也很不雷同。有人强调儿童自身潜力的影响,还有人强调成年人扶养和教诲的作用。 儿童的发展受到基因和情况的配合影响。在早期,许多情况都是基因天禀的影响,越往后的发育,受情况的影响更多。在儿童出生前,分为胚芽期、胚胎期和胎儿期,每个事情都有特定的发育开始,同时也受到差别的危害的威胁。 儿童出生后,视觉发育上,会先鉴别表面,在发展到细节部位;同时,婴儿的可视最佳距离为30cm左右,即妈妈和孩子相视的间隔,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脸。听觉的发育具有延续性,即出生前后的连续,婴儿在孕期7个月时,听觉体系开始发育,出生后对在子宫生活时听到的声音有特别偏好,出生后婴儿的声音鉴别本领已经很强,尤其偏好出生前经常听到的声音(音色、旋律) 幼儿生理发展历程中,干系的创建非常关键。他们的 第一次关系通常是产生在家里,幼儿与怙恃的干系是双向的,怙恃能够影响幼儿,幼儿同样可以影响家庭(父母)。幼

儿的 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对他们的康健更关键,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生理本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以知道研究儿童亲密关系的形成。依恋是对特定的人的长期的干系。依恋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一般在3个月-4岁形成,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矛盾型不安全留恋和杂乱型留恋。幼儿的 第二个干系是伙伴关系,是一种程度的干系,与和怙恃的垂直型差别,伙伴关系更难维持,同时也同样意义特殊,尤其是社会性和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就是儿童本身找到一种认同感,回答“我是谁”,而儿童间的协作和探索,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大发展,而且比怙恃的传输,智力提拔更大。在搭档中的职位地方,主要有受欢迎的、被纰漏的和被排挤的,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生理题目的大概。 儿童通过各种干系情境中学习感情,它不只是起到粉碎作用,还具有积极的功效。1岁半开始,能用高兴、伤心、愤怒 和害怕来指称内涵的感情,在 第二年和 第三年,儿童出现内疚、骄傲、羞愧和难过,情绪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互 联系的。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分为最小化、最大化、面具规矩和替换规矩,2岁左右可以掌握最大化的规矩,比如为了 得到怜悯而浮夸的哭,而只有到了6岁,才华明白替换规矩。和智力本领一样,儿童的感情本领也差别,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殊关键的部门,情绪能力的发展由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并连续整个儿童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

第八章学前儿童意志_学前心理学

学前儿童意志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意志的概念,理解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以及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了解学前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掌握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方法。教学重点:什么是意志 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教学过程:讲授法观察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意志 (一)定义 是指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 的心理过程。 (二)基本特征 1、明确目的 2、意识调节行动 一是发动,二是制止,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3、克服困难 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 1、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与情绪 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意志的要求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一)态度兴趣 态度是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二)需要 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以及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四)抱负水平 主要来源于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五)意志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四、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有意运动的发生及特点 (二)萌芽时期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需要发展的特点 l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l 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2、动机发展特点 l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l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l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3、自觉行动目的的发展特点 逐渐能提出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4、坚持性的发展 行动过程的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 四至五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五、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 (二)鼓励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三)启发自我锻炼 (四)鼓励孩子做的每一件事 (五)通过实践锻炼孩子的意志 (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 (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 (4)不能仅凭一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幼儿心理学读书笔记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

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当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综合习题

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根据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样才符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 A.主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儿童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常被称为是( ) 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 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年龄阶段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D .6~14岁 4.现在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过去的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相比是有差异的,这说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 ) A.稳定性 B.因果性 C.不变性 D.可变性 5.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6.“视觉悬崖”测验研究的是( ) A.时间知觉 B.深度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7.儿童出现想像萌芽的年龄约在( ) A.6个月~1岁 B.1~1岁半 C.1岁半~2岁 D.2~3岁 8.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像的活动是( ) A.有些孩子经常会创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像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9.能体现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的活动是( ) A.儿童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 B.儿童能抓住毯子的一角,通过拉毯子来取得放在毯子另一角的玩具 C.孩子认为比他小的都是弟弟妹妹,他们将来都会变成自己 D.儿童试图打开一只稍开口的火柴盒,失败后,他会缓慢的一张一合小嘴,最后突然顿悟 10.幼儿在比较两个物体时,能力发展的顺序是( ) A.相同处—不同处—相似处 B.相似处—相同处—不同处 C.不同处—相似处—相同处 D.不同处—相同处—相似处 11.0—2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 ) A.发出语音 B.嗓音 C.啊咕声 D.喃喃语声 1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数发生在( ) A.元音 B.辅音 C.前鼻音 D.后鼻音 13.提出情绪分化论的是加拿大的心理学家( ) A.华生 B.加里奇 C.布里奇斯 D.鲍尔比 14.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是在运用情绪调节技术中的( ) A.想象法 B.自我说服法 C.消退法 D.反思法 15.幼儿意志行动的萌芽出现于( ) A.2个月左右 B.4月左右 C.8个月左右 D.12个月左右 16.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个过程,1—2岁是( ) A.自我感觉的发展 B.自我认识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萌芽 D.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17.具有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缓慢等典型特征的气质是( )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20210218080140)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 到 6 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 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 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 4 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

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 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幼儿教育现象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3 岁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_幼儿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

幼儿心理学读后感_幼儿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 篇一: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幼儿心理学》时,不够深入理解。通过暑期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在谈谈我与书本的学习及体会吧! 幼儿心理就是研究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的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初步了解,我觉得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的确,当你真的想去接触幼儿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很多现象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有时觉得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就难以更好的与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了解他们。 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将他们看成小大人。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机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小朋友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

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学习和阅读,我深深感知到,幼儿期是性格特征和改变显露的最初阶段。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着他们个性特征的形成和改变。幼儿的个性特征也影响着他们自身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并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交往。作为老师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良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最应该注重的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二: 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教育是一门关于兽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兽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干系与牵动都将丰裕着调和与愉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门对生长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阐发,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实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仔细和耐烦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语言,把本身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索,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

学前心理学(论述题)笔记

1、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2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3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4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5家庭的影响;6同伴相互作的影响;7移情。 2、举例说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任用4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幼儿注意的规律或特点组织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兴趣和情绪;2幼儿注意的范围比较小;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都有关系;4幼儿注意的分配较差。 4、试论述学前期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改善的策略。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改善策略: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挫折等。根据影响其行为的因素而进行。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5、联系实际,谈谈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6、联系实际,说明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有一定影响;2父母是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引导者;3父母是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模仿对象;4对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强化。 7、论述不同气质幼儿的培养。 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特点,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发扬其气质中的长处,培养良好性格,同时,防止不良品质的产生。1对胆汁质的孩子: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2对多血质的孩子: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及稳定的兴趣,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虎尾;3对粘液质的孩子: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忠实、认真的特点,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4对抑郁质的孩子: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孩子疑虑、孤独。 8、举例说明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2想象过程进行缓慢;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6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9、联系实际说明培养学前儿童情绪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2成人的情绪自控;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10、联系实际,谈谈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优秀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优秀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

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