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刘宓庆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白爽(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

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

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

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

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

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1、译学的美学渊源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

[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大约始于1700年前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他们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待深入。

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美学综述发展一、缘起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

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

(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

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

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

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

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

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 译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
对传统翻译美学的概述:
(一)无论从西方抑或从中国的翻译传统理论来看,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二)传统翻译美学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的原则主张即翻译思想问题,在西方翻译史 上是“直译”与“意译”,在中国历史上则是“质直” 与“文饰”之争。从美学上说,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 问题。2,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 神问题。3,文学翻译的风格论。 (三)传统翻译美学在理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 学的方法,重直觉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 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翻译的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树 立辨证观、整体观。具体说来是: 1,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 2,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3,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 4,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
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 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 原文的审美构成,指构成原文特色的种 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原文美学要 素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第一,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 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 上成为物质上的形态美。
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的模糊性集合具有 以下特征:
1,就用词倾向而言,模糊词语多是模糊性审 美构成的基本要素。 2,用词的联立关系(即词的集约、搭配式) 是开放型、非规范(或次规范型subnormal)。 3,在叙事论理中,“模糊集合”在逻辑上的 缺环(missing links)很多。 4,由于以上三点使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呈现出 一种定界模糊的总的“意会形态”,即一种 使人很难捉摸的非定式、非定型、非定量、 非定向状态。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散文英译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散文英译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散文英译散文翻译是一种美学实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都应最大限度地与原文保持一致,力图再现原文的美感,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引言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其形式灵活,意象丰富,以简短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文情并茂的语言,做到形散而神聚。

散文贵在“散”,而又不能“散”。

散文作为文学百花园奇秀的一枝,在文学系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散文取得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鲁迅曾说:“五四运动之后散文的成就远远高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成就”(鲁迅,1904)。

优美的散文语言准确、简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散文翻译时不可忽视美学的因素,对译文美学的追求不可小觑。

波拉德(1999:83)说:“许多国外译者和学者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散文,并做了关于散文英译的研究,然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散文英译中的美学再现。

”国外对于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将散文译文看作是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手段,如波拉德的《汉语散文》(1999);二是重在研究某个特定的散文家或作家,进而分析汉语散文的特点,如崔西·雪佛兰的《散文百科全书》(1997)。

而在中国,散文翻译的着作有刘士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200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999,2003,2007),杨宪益夫妇翻译的《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1998)。

刘士聪指出散文翻译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如何保持原文的韵味或风味,目前,散文翻译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描述性或评论性的文章,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美学视角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不难发现,散文翻译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译文美学的挖掘更是不足。

本文意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散文翻译的美学元素。

二、翻译美学理论述介朱光潜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翻译美学”这一术语,目的是揭示美学对翻译的特殊意义,想借美学的观点认识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刘宓庆翻译思想简介

[ 6 ]王燕.2010.对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J)文学界
5/31/2014
5/31/2014
5/31/2014
Part two: Liu's theory
传统译论
刘宓庆的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继承与发扬;开拓与创新。 他非常珍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将其视为瑰宝。
他在《当代翻译理论· 前言》中指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如 果从最初的佛经译论(公元148年始)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译论家,他们的主张和论述,大抵出于自己的 力行心得,因而言微旨奥,论断精深,予后世极深的影响,其中如玄奘 (600—664)与严复(1853—1921)的翻译思想和对策性主张,至今仍有 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是中国和世界文 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视若珍宝,矢志于阐发和开拓性继承。”
5/31/2014
2006年,刘宓庆在《流派初探》(《中国外语》,2006年第六期)一文中总结了20 世纪后20多年迄于今的中国翻译实务和理论研究的成绩,提出了中国功能主义翻译流 派的概念。 第一, 坚持翻译的文化战略观,将翻译定位为兴邦振国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不 可或缺的战略武器; 第二, 注重翻译基础研究和整体性整合研究。 第三, 翻译基础研究中的主体是基础理论的发展研究,指汉外互译的意义理论、 理解理论(文本理论)以及交流中的话语传播和表现理论等等;在翻译实务中强调 “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第四, 注重汉外(不是外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本位 关照、外位参照”的原则,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 第五, 必须发展翻译美学,使翻译美学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组成部分;以欣畅的 汉语作为主体的行为风格特征; 第六, 中国翻译理论的对策论核心思想是“代偿”而不是“对应”。前者关注 “以交流中的意义为核心”的语言功能的充分发挥,后者关注的则是语法形态(特别 是句法结构)的两相(原语与译语)对应; 第七, 具有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全局观,学习、借鉴外国实务和理论的优长,积 极进行互动交流。

翻译美学导论

翻译美学导论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3)精(compactness)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的,可以 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非物质的,非 自然感性的,无法凭直观就能推断的非外向成分。非形式 系统的审美构成包括“情”与“志”“意”与“象”。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doc

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doc

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有关于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导读: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初探分,是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

而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对于影像语言的外部系统的复杂研究最终只能导致对语言本质的模糊理解,因此他摒弃了对于语言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只选择了内部系统。

刘宓庆对于翻译理论的二元划分,是对索绪尔的一个补充,他提出了本为观照,外位参照,就是将翻译视为摘要:世界正处在多元化交流的时代,中国文化向外弘扬传播的同时也吸收着外域文化的精华,而翻译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逐渐开始注重文化的理解,国内外诸多译者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的过程。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是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翻译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之一,尤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刘宓庆;文化;翻译;文化翻译理论近三十年来,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渐受到国内外译者的重视,而与社会因素联系较为紧密的便是文化语境因素。

人们开始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来重新定义翻译,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译,理解翻译活动。

从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各国翻译界和文化界都开始从翻译性质,文化语境,翻译影响等角度研究翻译,从文化层面重新审视翻译活动”[1]。

伴随着社会人类学家对于文化翻译概念的提出,翻译文化已然成为二十一世纪翻译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领域便出现了翻译的文化转向。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内重要学者受西方学者影响,对翻译与文化的发展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及深思,对摄取外域文化及传播中华文化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中外文化翻译课题研究近30年来看,中英和英中译文,难免反映了这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排斥的特色,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理论还不是很多。

刘宓庆教授历经十载,在其所著的《文化翻译论纲》中,结合中国楚文化及爱尔兰文化,系统从三个方面做出分析,多次以屈原诗歌为例,提出了文化翻译表现论,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文化翻译体系,对中国文化传播具有指导作用。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审美效果的再现摘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平行语料对比的方法,从语言关、意象(境)关和哲理关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旨在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如何从这三方面进行艺术再现,以及是否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关感。

研究结果表明,两位译者在重现原文美感的过程中,调动了“移情之态”,让译文读者更能欣赏到原文的关。

关键词:翻译美学散文翻译醉翁亭记一、引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和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随着世界文明的演变而得以不断进化,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继五四运动后,相继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散文创作的散文家以及他们优美的散文篇章,其中不少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吟诵。

这种现象和散文本身的文体特征息息相关。

就散文来说,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杨玉兰,2020)。

因此散文“重神轻形”、“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为古代文人墨客创作优秀的散文提供了最佳的施展舞台。

本文选取的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散文大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是创作于他因上书替范仲淹等好友分辩,被贬到滁州时期。

尽管当时他内心抑郁,但还写下了《醉翁亭记》。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的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

全文虽以一个“乐”字贯穿,但还暗示出一个地方长官一方面能“与民同乐”,另一方面则在哿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的哲理情怀。

本文选取《醉翁亭记》以及它相应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实现哲理散文在其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对哲理散文英译的实践摸索和分析两位译者对此的不同翻译处理中,探讨原文中的美学因子如何在译文中很好地再现。

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哲理性散文翻译的审美效果的再现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三、中国翻译的美学渊源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
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
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
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
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
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
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

“温柔敦厚”《礼记。

经解》“仁义为美”(《孟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

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

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

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

康德(,1724-1804)的美学思想
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

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

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

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鲍姆嘉登(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嘉登认为感觉是审美能力(“美的感应力”)的基础,其次是想象(称为“想象的美”,是“感觉的美”的提升),最后是判断(康德称为“反思判断力”,即基于主观态度的情感性判断)。

可见“感性”是基本,基础,离开感性就谈不上美学了。

理性主义审美观始于古罗马时代的普洛提诺(Plotinus,204-270),渊源已久,基本上是西方美学的主流。

18世纪末柏克(,1727-1797)对理性主义美学的质疑。

费希纳第一个揭起了反对西方传统美学“以思辨论证本体”的叛逆之旗,而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之一。

到19世纪中期鲍桑葵
(,1848-1923)已经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情感表现的主张。

鲍桑葵是最先提出审美第一步是人的审美态度的西方美学家之一。

20世纪上半期,维根斯坦对生活形式是人的审美价值观依据做了有力的辩护。

还有一系列西方美学家如克罗齐(,1866-1952)布洛(,1880-1934)海德格尔
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equivalent transferring of meaning)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及延伸性extensibility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文心雕龙神思)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文心雕龙神思)p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