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头孢菌素类药品的皮试建议方法

头孢菌素类药品的皮试建议方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建议将头孢菌素配成500µg/ml的稀释液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临床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一.皮试液的配置方法:
1.在剂量为0.25g,0.5g,0.75g,1g,1.5g,2g的头孢菌素类药
物中分别加入0.9%的生理盐水1ml,2ml,3ml,4ml,6ml,8ml,所配的液体中含药物250mg/ml,取上液0.1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至1ml,所配液体中含该药物25mg/ml,取上液
0.1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至5ml,所配液体中含该药物
500µg/ml。
2.配置好的皮试液(5ml)放置于零下4℃的特制冰盒中,可保
留24小时。
二.皮试方法:
1.抽取上述试敏液0.1ml(500µg/ml)做皮内实验。
2.皮内实验的结果判断标准参见青霉素钠的判断标准。
由于头孢菌素类产品要不要皮试及皮试的方法目前还有争论,国家对此还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注意皮试假阴性,临床中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药物过敏试验法—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法(护理技能课件)

1 头孢菌素类皮试配制方法 2 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方法
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结果判断 4 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的注意事项
一、头孢菌素类皮试配制方法
1.将出厂浓度→配制浓度,将皮试浓度给予患者进行皮试。 2.出厂浓度:0.5g、1g/瓶 3.配置浓度:0.5mg/1mL 4.皮试浓度:0.05mg/0.1mL
三、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结果判断
3.假阳性:如酒精过敏,可在对侧相应部位经75%酒精消毒后注入 0.1ml生理盐水或不消毒直接做头孢菌素类皮试以排除假阳性反应
四、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的注意事项
1、凡首次用药、停药3天、更换药物批号或厂家,均须重做过敏试 验 2、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 3、试验结果阳性者禁止使用该头孢类药物,同时报告医生,在医 嘱单、病历、床头卡上醒目地注明该头孢类药物过敏,并告知病人 及其家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方法
1.用1ml注射器在前臂掌侧下段皮内注入0.1ml,含头孢菌素类 0.5mg。 2.20分钟观察结果,嘱咐病人不要抓搔或揉按局部。
三、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结果判断
1.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及自觉症状 2.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红晕、硬结直径>1cm,有伪足,发 痒,严重时可有全身反应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一、基本原则(1)《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抗菌药物。
(2)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
(3)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4)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
(5)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疹、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6)鉴于不同侧链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又过敏,皮试阳性的患者不应在病史记录中笼统表迗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 (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
二、皮试指证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休克罕见(0.0001%~0.1%),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试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皮试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因此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皮试。
但是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相比,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发生危险增加8 倍;且考虑到具有相似或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建议如下:(1)有以下3 种情况者需要皮试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既往有明确ß-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既往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因临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尽量选用化学结构侧链差异大(参考附表)的其他头孢以减少或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使用前应用拟用药品做皮试;皮试和使用前应知情告之并请患者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

适应症: 敏感菌所致上、下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心内膜炎、 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宜用于中枢系统感染 头孢唑林常作为外科手术预防 用药
第二代头孢菌素
抗菌谱及特性: 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较第一代 相似或略差 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活性增强
但对其他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差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高 肾毒性较第一代降低 脑膜炎症时,部分品种可透过血脑屏障 主要品种: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孟多
过敏应1-7% 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 支气管痉挛 休克:0.0001%-0.1% 其他:胃肠道,神经系统等
抗原抗体反应 侧链R1(最常见) β内酰胺环及其裂解产物(少见) 侧链R2(少见)
患者对一种头孢菌素过敏时,常 可安全使用另一种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交叉过敏发生率约为3% 交叉过敏更多见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二代以上减少(侧链遮挡)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因β内酰胺环稳定,交叉过敏更少 过去因早期制品中含青霉素而被高估 许多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但对青霉素不过敏 有些未必是交叉而是患者为过敏体质 青霉素过敏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的风险并不高于非过敏患者
第五代头孢菌素——抗MRSA头孢菌素
抗菌谱及特性: 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如MRSA、MRCNS、PRSP均具较强抗菌活性, 但对肠球菌作用差 对部分革兰阴性菌仍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约等于头孢噻肟 现有品种:头孢洛林 适应症: 敏感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例1
患者,男,60岁,反复咳嗽咳痰10年,加重伴发热3天,体温最高38.5℃,痰
病例2
患者,女,32岁,发热伴右下肢皮肤红肿疼痛3天,体温最高38℃,血常规:
白细胞13×109,中性粒细胞91%,肝肾功能无异常,青霉素皮试阳性,既往史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

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为了确保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安全,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内卫药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院实际,对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请各科室依照《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执行。
一、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前应认真详尽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询问“特别注意”情况),并明示记载于病历上。
二、皮试对象所有拟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前,均应作皮试,如停药一天者,应重作皮试。
特别注意:1、对有高敏体质的人,在作皮试期间应严密观察;2、凡青霉素皮试过程中曾发生过敏症状者(胸闷、气促、皮痒、微循环障碍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3、曾有青霉素皮试阴性,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生过敏反应者。
禁作..头孢菌素皮试三、皮试液配制1、头孢菌素皮试必须使用拟投药品为原液..进行配制,不得用其他药品代替。
2、头孢菌素皮试液的浓度为300ug/ml,每次皮内注射0.1ml(30ug)四、皮肤过敏试验判断标准:1、阳性:局部晕团和红斑,直径≥1cm或伴伪足;2、阴性:局部无晕团和红斑,直径≤1cm;3、观察时间:15分钟,注意受试者有否胸闷、气促、皮痒、发麻、头晕等症状,如有症状,即使直径≤1cm,局部无晕团和红斑,亦作阳性判断。
五、皮试过程中发生严重反应应立即抢救:肌注0.1%肾上腺素注射液0.5~1ml,病情危重者可静脉给药。
本品可重复应用,剂量同上,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可同时酌情给予。
气促严重,及早作气管切开。
另外,应按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时填写报告表,记录产品品名、厂家、批号等,并保留原使用药品,药剂科须在观察时间内报告内蒙古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等相关部门。
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试问题

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试验问题
《国家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典籍,其中没有规定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必须作皮试。
药品说明书是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对头孢类药物的皮试要求也不一致。
参考文献资料,建议临床实践中应按下述准则掌握:
一、药品说明书中明文规定使用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应按说明书中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过敏试验。
二、药品说明书中未明确规定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的,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及过敏性家族史等。
1、对本品和其它头孢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有青霉素过敏休克史和其它严重的即刻过敏史者禁用。
2、有青霉素有一般过敏史、其它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者,过敏体质者和过敏性疾病者用药前需做过敏试验。
3、无上述过敏史者可以不做过敏试验直接使用,但仍要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做好应对措施,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三、如果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
四、国内目前推荐的皮试液的浓度为300~500ug/mL,注射量为
0.1mL。
五、同一药物,更换批号时,需重新皮试。
头孢类过敏实验

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试验法(一)目的通过头孢菌素过敏试验,确定患者对头孢类药物是否过敏,以作为临床应用头孢类药物治疗的依据。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评估患者目前病情、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心理状态与合作程度,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
2.操作要点试验液的配制:(1)核对医嘱、治疗卡,检查药物。
(2)消毒手法、配置溶液剂量准确。
头孢类药物0.5g+0.9%氯化钠溶液2ml=250mg头孢/ml药液0.2ml上液+0.8ml氯化钠溶液=50mg头孢/ml药液0.1ml上液+0.9ml氯化钠溶液=5mg头孢/ml0.1ml上液+0.9ml氯化钠溶液=500mg头孢/ml药液试验方法:(1)核对并向病人解释。
(2)选择部位方法正确,尊重病人意愿。
(3)消毒皮肤范围、方法正确。
(4)穿刺手法、角度正确。
(5)给药剂量准确(皮内注射头孢皮试药液0.1ml即头孢507g)、皮丘大小合适。
(6)交代注意事项、再次核对。
3.指导患者(1)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皮试后二十分中钟内不要离开病房。
(3)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1.做皮肤过敏实验前,应详细询问用药过敏史及家族史,有过敏者严禁做过敏试验。
2.凡首次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停药3天以上或用药中途更改批号者,需头孢皮试。
3.长效青霉素在每次注射前均应做皮试。
4.注入皮内试验药液剂量应准确,针头不宜过深,以免刺入皮下引起出血,拔针后勿按压局部,以免影响效果。
5.皮肤试验药液要现配现用。
6.认真判断结果,严格掌握时间。
结果判断: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阴性:局部皮丘大小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7.如对皮试结果有怀疑,应在对侧前臂皮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以作对照,确认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阴性方可用药。
-(Word版)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一、基本原则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二、皮试指征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
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1、本指导意见所指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类以及头孢菌素类复方制剂,并适用于头孢素类、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未规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皮试;
3、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应注重对患者及其家族过敏史的询问,包括过敏药物、食物及过敏时的临床表现等,并详细记载于病历中;
4、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皮试有增加患者过敏,甚至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不宜采用青霉素皮试或头孢菌素皮试筛查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预测作用循证证据不充分,且阳性率远高于过敏性体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际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前进行皮试普遍筛查;
6、医护人员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和使用期间,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如发现皮、心慌、胸闷、呕吐、呼吸急促等过敏现象,及时予以相应处理,必要时立即停药,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7、鉴于不同头孢菌素不一定存在交叉过敏,皮试阳性的虑者不应在病史记中统表达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应具体记录其品名如为“头孢XX(受试药物化学名)皮试阳性”
二、皮试指征
患者个体差异、药品的理化性质、药品的质量等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
从药品的理化性质未看,一般认为头孢菌素C7位侧链对于预测氨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很重要。
第二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幕素类链相似,第一代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4%,第二代头孢素与青素类的交又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1%: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C7位侧链与青霉素类侧链不同,交叉过敏反应罕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全身性一般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7-2.8%,过敏性体克罕见(0.0001-0.1%),与临床所用几千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过敏反应发生率相近。
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皮试目前缺乏明确的循证依据,皮试阳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因此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皮试。
但是与无青霉素过敏史者相比,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类过敏的发生危险增加8 倍;且考虑到具有相似或相同侧链的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建议如下:
1、有以下3 种情况者需要皮试
1)药品说明书明确要求进行皮试的;
2)既往有明确ß-内酰胺类抗生素速发型过敏反应史的患者;
3)既往有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患者,因临床情况确需使用时,应尽量选用化学结构侧链差异大(参考附表)的其他头孢以减少或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而且使用前应用拟用药品做皮试;皮试和使用前应知情告之并请患者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
2、确需进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时,须由临床医生开具皮试医嘱;
3、考虑到制剂的质量原因和皮试的预测价值,对于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皮试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建议医疗机构慎重选用。
三、皮试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头孢菌素类的皮试液浓度与皮试方法尚未统一,常见的皮试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皮内试验和斑贴试验,国外推荐的皮试液浓度从 1 mg/mL~30 mg/mL 不等,且不同头孢菌素的皮试液浓度也不一致。
结合目前国内推荐及临床实践,建议如下:
1、药品说明书要求常规进行皮试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应要求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具有循证证据的皮试方法、判断标准和试剂;
2、除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需要进行皮试的品种外,少数情况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时,必须使用原药配置皮试液;建议可使用皮内试验,皮试液参考浓度一般为300 ug/mL~500 ug/mL,结果判断可参照青霉素的方法;
3、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全身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应用可能影响皮试结果,因此需注意接受皮试患者是否存在以上合并用药的情况。
四、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
头孢菌素皮试或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体克等严重过敏反应,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受过急救培训的医务人员,皮试或使用前应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物及其他急救设施;皮试阴性的恵者用药过程中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并做好急教措施。
过敏性体克的抢救措施如下:
1、切断过敏原:立即停用头孢菌素炎抗生素,静脉给药者更换输液瓶及输液器;
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刻给予吸氧处理,及时清除呼吸分泌物,必要时气管插管;
3、尽早建立静脉通路
4、抗休克治疗:
1)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成人0.2~0.5mg(1:1000),小儿0.01mg/kg(1:1000)每5~15分钟重复给药一次直到临床症状改善;出现低血压体克或对初始的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无反应,可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ml/kg静脉注射;如
持续存在低血压,可给予肾上腺素1~5 ug/kg min(儿童0.1~1 ug/kg.min)持续静
脉滴注维持,或根据血压、心率情况调整用量;
2)补充生理盐水等保证足够的组织灌注。
5、抗过敏治疗:
1)糖皮质激素:应早期静脉输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可选用氯化可的松200mg或高剂量甲泼尼龙(可用至30mg、kg),缓慢静滴:或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然后根据病情情给予皮质澈素维持治疗;
2)抗组胺药物:通常肌注异丙嗪25~50mg。
神志清醒者可口服西替利嗪20mg或氯雷他定10mg。
也可以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mL抗过敏治疗。
6、监测心电、血压、脉搏、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