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分析教学大纲

时间序列分析教学大纲
时间序列分析教学大纲

《时间序列分析》教学大纲

一、开设院(部):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系

二、教学对象:

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试图借助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和计算功能来抽象掉其深奥的数学理论和复杂的运算,通过建模练习来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思路

和方法。

四、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54学时。其中授课36学时,上机18学时。

五、考核:

期末考试;试卷结构:填空(10分,每题1分)、简答(30分,每题6分)、证明(10分)分析题(30分,每题10分)计算题(20分)

六、教材: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王燕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七、主要参考书目:

1、《时间序列分析》,王振龙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何书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高等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学》,易纲,海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4、《时间序列分析》,詹姆斯 D.汉密尔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高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陆懋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八、讲授提纲:(附后)

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时间序列分析简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时间序列的意义。

2、理解时间序列分析两大类分析方法。

3、了解时间序列分析软件。

【教学重点】

时间序列分析软件使用

【教学难点】

时间序列分析两大类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1 引言

§1.2 时间序列的定义

§1.3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一、描述性时序分析

二、统计时序分析

§1.4 时间序列分析软件

第二章时间序列的预处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平稳时间序列的定义。

2、掌握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性质。

3、熟练掌握平稳性的检验(时序图检验、自相关图检验)。

4、理解白噪声序列的定义及性质

5、熟练掌握纯随机性的检验(假设条件、检验统计量)

【教学重点】

自相关图检验

【教学难点】

纯随机性的检验统计量

【教学内容】

§2.1 平稳性检验

一、特征统计量

二、平稳时间序列的定义

三、平稳时间序列的统计性质

四、平稳时间序列的意义

五、平稳性的检验

时序图检验、自相关图检验§2.2 纯随机性检验

一、纯随机序列的定义

二、白噪声序列的性质

纯随机性、方差齐性

三、纯随机性检验

假设条件、检验统计量第三章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的一般形式。

2、掌握AR模型的平稳性判别方法,熟练掌握AR模型的统计性质。

3、掌握MA模型的可逆性判别方法,熟练掌握MA模型的统计性质。

4、掌握ARMA模型的平稳条件和可逆条件,理解ARMA模型的统计性质。

【教学重点】

AR模型平稳性的判别方法、MA模型可逆性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

AR模型、MA模型、ARMA模型的统计性质

【教学内容】

§3.1 方法性工具

一、差分运算

二、延迟算子

三、线性差分方程

§3.2 ARMA模型的性质

一、AR模型

AR模型的定义、AR模型平稳性判断、平稳AR模型的统计性质

二、MA模型

MA模型的定义、平稳MA模型的统计性质、MA模型的可逆性

三、ARMA模型

ARMA模型的定义、平稳条件和可逆条件、传递形式和逆转形式、ARMA模型的统计性质

第四章平稳时间序列建模与预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练掌握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方法和步骤

2、掌握时间序列的预测,理解修正预测。

【教学重点】

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时间序列的预测、修正预测。

【教学内容】

§4.1 平稳时间序列建模

一、建模步骤

二、样本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

三、模型识别

四、参数估计

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最小二乘估计

五、模型检验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六、模型优化

问题的提出、AIC准则、SBC准则

§4.2 时间序列预测

一、线性预测函数

二、预测方差最小预测原则

三、现行最小方差预测的性质

条件无偏最小方差估计值、AR序列预测、MA序列预测、ARMA序列

的预测、修正预测

第五章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确定性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时间序列的Wold分解和Cramer分解。

2、掌握时间序列确定性因素分解。

3、熟练掌握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曲线拟合、平滑法)。

4、掌握模型季节效应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操作步骤。

5、掌握复杂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

6、了解X-11过程的思想方法和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

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

【教学难点】

复杂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5.1 时间序列的分解

一、Wold分解定理

二、Cramer分解定理

§5.2 确定性因素分解

§5.3 趋势分析

一、趋势拟合法

二、平滑法

§5.4 季节效应分析

§5.5 综合分析

§5.6 X-11过程

第六章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差分运算的实质,掌握差分方式的选择,理解过差分问题。

2、熟练掌握ARIMA模型的结构,理解ARIMA模型的性质。

3、熟练掌握ARIMA模型建模的具体步骤。

4、掌握ARIMA模型预测方法,掌握疏系数模型的处理方法。

5、掌握利用ARIMA模型对具有季节效应的序列建模。

6、熟练掌握残差自相关检验。

7、理解异方差的概念及性质,学会判断异方差性,理解方差齐性变换。

8、掌握条件异方差模型。

【教学重点】

ARIMA模型建模。

【教学难点】

条件异方差模型。

【教学内容】

§6.1 差分运算

一、差分运算的实质

二、差分运算的选择

三、过差分运算

§6.2 ARIMA模型

一、ARIMA模型的结果

二、ARIMA模型的性质

三、ARIMA模型建模

四、ARIMA模型预测

五、疏系数模型

六、季节模型

§6.3 Auto-Regressive模型

一、模型结构

二、残差自相关检验

三、模型拟合

§6.4 异方差的性质

一、异方差的影响

二、异方差的直观诊断

§6.5 方差齐性变换

一、适用场合

二、转换函数的确定

§6.6 条件异方差模型

一、模型结构

二、模型拟合

第七章多元时间序列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平稳多元时间序列建模。

2、理解虚假回归的意义,掌握单位根检验方法。

3、理解协整检验的概念,掌握协整检验方法和具体步骤。

4、理解误差修正模型,掌握构造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

平稳多元时间序列建模。

【教学难点】

单位根检验方法、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

【教学内容】

§7.1 平稳多元时间序列建模

§7.2 虚假回归

§7.3 单位根检验

一、DF检验

二、ADF检验

三、PP检验

§7.4 协整

一、单整

二、协整检验

§7.5 误差修正模型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考试方案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总学时: 56 总学分: 3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 一、课程描述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作为统计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限选课,在专业培养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处理大量特殊结构数据的非常有效的一种统计方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要把前期的课程内容应用于其中,而且还要为后续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时间序列分析简介 1.了解时间序列的定义。 2.识记时间序列的基本性质。 3.了解时间序列的基本分析方法。 4.了解时间序列的应用软件介绍。 第二章时间序列的预处理 1.识记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的定义和方法。 2.识记时间序列纯随机性检验的定义和方法。 3.熟练应用Eviews完成基本上机操作。 第三章平稳时间序列分析 1.了解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性工具。 2.识记ARMA模型的性质。 3.熟练应用平稳序列完成建模过程。 4.熟练应用平稳序列进行预测。 5.熟练应用Eviews完成平稳序列建模的上机操作。 第四章非平稳序列的确定性分析 1.了解时间序列的分解方法。 2.了解确定性因素分解方法。 3.应用趋势分析的方法。 4.应用季节效应分析的方法。 5.应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6.熟练应用Eviews完成非平稳序列建模的上机操作。 第五章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 1.识记差分运算方法。 2.应用ARIMA模型的方法。

3.应用残差自回归模型。 4.识记异方差的性质。 5.熟练应用Eviews完成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建模。 三、考试形式及要求 1.考试方式:考试类型分为小论文、笔试、出勤及课堂表现。 2.考试次数: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阶段考核成绩和结课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阶段考核方式为小论文,结课考核为开卷考试,平时作业5次,课堂出勤及课堂表现每节课统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5%、阶段考核占总成绩的25%、结课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平时考核和阶段考核重点考核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对学生平时课下学习、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结课考核的内容涵盖教学大纲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并加强对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王燕编著,《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参考书:易丹辉主编,《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必读书:马慧慧,《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应用7

青海民族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应用—以青海省GDP 增长为例研究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班级:统计学 二○一五年月日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应用——以青海省GDP增长为例研究 摘要: 人们的一切活动,其根本目的无不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理想。时间序列是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点上某一现象的相同统计指标的不同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的一组动态序列。时间序列分析则是指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基于这种规律,对未来此现象做较为有效的延伸及预测。时间序列分析不仅可以从数量上揭示某一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或从动态的角度刻画某一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性,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而且运用时间序列模型还可以预测和控制现象的未来行为,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修正或重新设计系统以达到利用和改造客观的目的。从统计学的内容来看,统计所研究和处理的是一批有“实际背景”的数据,尽管数据的背景和类型各不相同,但从数据的形成来看,无非是横截面数据和纵截面数据两类。本论文主要研究纵截面数据,它反映的是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规律性。在取得一组观测数据之后,首先要判断它的平稳性,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把时间序列分为平稳序列和非平稳序列两大类。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主要运用的数学软件为Eviews软件。大学四年在青海省上学,基于此,对青海省的GDP十分关注。本论文关于对1978年到2014年以来的中国的青海省GDP(总共37个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且对未来的三年中国的青海省GDP进行较为有效的预测。希望对青海省的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 青海省GDP 时间序列白噪声预测

统计学之时间序列分析报告

时间序列分析实验指导

4 2 -2 -4 50100150200250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应用软件的普及,对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实现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为此,我们组织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的部分教师编写了系列实验教学指导书。 这套实验教学指导书具有以下特点: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的大量经济案例紧密联系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理论教学与应用软件相结合,我们根据不同的课程分别介绍了SPSS、SAS、MATLAB、EVIEWS等软件的使用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能正确求解的能力。 这套实验教学指导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得到财经大学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以及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 限于我们的水平,欢迎各方面对教材存在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予以批评指正。 统计与数学模型分析实验中心 2007年2月

目录

实验一 EVIEWS中时间序列相关函数操作 【实验目的】熟悉Eviews的操作:菜单方式,命令方式; 练习并掌握与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的函数操作。 【实验容】 一、EViews软件的常用菜单方式和命令方式; 二、各种常用差分函数表达式; 三、时间序列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图与函数; 【实验步骤】 一、EViews软件的常用菜单方式和命令方式; ㈠创建工作文件 ⒈菜单方式 启动EViews软件之后,进入EViews主窗口 在主菜单上依次点击File/New/Workfile,即选择新建对象的类型为工作文件,将弹出一个对话框,由用户选择数据的时间频率(frequency)、起始期和终止期。选择时间频率为Annual(年度),再分别点击起始期栏(Start date)和终止期栏(End date),输入相应的日期,然后点击OK按钮,将在EViews 软件的主显示窗口显示相应的工作文件窗口。 工作文件窗口是EViews的子窗口,工作文件一开始其中就包含了两个对象,一个是系数向量C(保存估计系数用),另一个是残差序列RESID(实际值与拟合值之差)。 ⒉命令方式 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中直接键入CREATE命令,也可以建立工作文件。命令格式为:CREATE 时间频率类型起始期终止期 则菜单方式过程可写为:CREATE A 1985 1998 ㈡输入Y、X的数据 ⒈DATA命令方式 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键入DATA命令,命令格式为: DATA <序列名1> <序列名2>…<序列名n>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101334 课程名称:统计学 标准学时:48 课程类型:理论课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处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它是国际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统计学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事物内在规律和变动规律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课后练习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统计指数、时间数列分析、统计预测等内容。课程设置是从统计总论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科学定位·实践反思·重归时序·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任何课程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因社会的需求而产生,也因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因此,任何历史上存在过的课程都有其历史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又必将受到新的价值观的挑战。现代历史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完全区别于传统历史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充分发挥历史学塑造合格现代公民的功能。公民教育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科学定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标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既明确了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又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 二、实践反思 新历史课程实验从2001年9月开始,首先是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到2002年秋季,扩展到530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时,全国已有1642个县市的3500多万学生在使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2004年时发展到2576个县区使用新教材,约占全国的90%。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试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主动、积极地开展教学研修,进行校本教研。新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教学方式上,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特别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大为提高。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基本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其中,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使得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得历史课程资源在种类上、形式上、渠道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各地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评价的类型也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使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实践证明,课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课改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课改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是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为课改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重归时序 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和发展性,精选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关于“课程设计思路”做了较大调整。在保持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Time Series Analysis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统计开课学期:6 总学时数:56 总学分数:3.5 编写年月:2007.5 修订年月:2007.7 执笔:涂钰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经济学中较新的、较重要的分支,主要对依时间次序观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展,时间序列分析在许多领域都得到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突出。学好时间序列分析已成为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时间序列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方法,掌握时间序列分析中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并根据时间序列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方程用以预测未来。并能应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理金融素质,加强学生开展数学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金融的能力,掌握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基本实证分析的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主干内容包括:时间序列概述、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与循环变动的测定。 第一章时间序列概述(8学时) 本章内容:时间序列的概念及构成,时间序列的种类(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平均数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时间长短要统一、总体范围要一致、指标的 经济内容应统一、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量单位都应统一) 本章要求 1. 了解时间序列的概念及构成; 2. 了解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3. 了解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时间序列分析期末论文 (1)

课程论文时间序列分析 题目时间序列模型在人口增长中的应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统计学 班级统计(二)班 学生殷婷 2010101217 指导教师翠霞 职称 2012 年10 月29 日

引言 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人作为一种资源,主要体现在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加速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消费者,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人在发展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考虑人口数量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素质低;由于人口众多,不仅造成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而且造成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很大压力。所以人口数量是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每年新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有相当一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抵消,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人口的增长进行预测,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社会战略目标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人口的预测,作为经济、社会研究的需要,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描绘未来小康社会的蓝图时,首先应要考虑的是未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劳动力、负担系数等等,而这又必须通过人口的预测来一一显示。人口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用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其继后期的数量。 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人口增长建立模型,取得了较好

的预测结果。时间序列分析是研究动态数据的动态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统计方法。以1990年至2008年中国人口总数为例,用时间序列分析Eviews软件建立模型,并对人口的增长进行预测,研究时间序列模型在人口增长中的应用。 基本假设 (1) 在预测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时,假设全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封闭的即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自然变化的,而不考虑与其他国家的迁移状况; (2)在预测的年限,不会出现意外事件使人口发生很大的波动,如战争,疾病; (3) 题目数据能够代表全国的整体人数。。 问题分析 根据抽样的基本原理,预测人口增长趋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预测出人口总数的增长量,因此我们运用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得到的1990年到2008年度总人口数据。考虑到迁移率、死亡率、出生率、年龄结构等多个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求解人口增长趋势的关键是如何在我们的模型中充分的利用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我们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研究数据:

物流数学课程标准

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依据 ㈠课程性质 《物流数学》是铁道运输经济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该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主干课程和延伸课程以及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工具。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的素质,贯彻“掌握概念,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培养适合企业物流管理所需要的人才。 ㈡撰写依据 1.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二、课程任务与目标 ㈠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设置的,它要求学生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学会用图上作业法、表上作业法、图像法等一些简单、易学、实用的方法解决物流管理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应对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基本方法等基本知识深入理解,对基本计算方法要熟练掌握,使自己具有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㈡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物流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方法,初步了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学生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的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 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具有能通过几何图形直观理解相关

理论含义的技能,熟练掌握部分初等函数的求导的数学运算技能,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今后专业课中遇到的相关的简单问题,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中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模型,掌握数学模型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3.品性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踏实细致、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㈠对教学要求层次的表述 ⒈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 ⒉对能力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熟练:指能够连贯娴熟地完成操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操作流程,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准确完成操作任务。 ㈡教学内容与要求

时间序列分析——最经典的

【时间简“识”】 说明:本文摘自于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作者:胖胖小龟宝。原版请到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查看。 1.带你看看时间序列的简史 现在前面的话—— 时间序列作为一门统计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在我们论坛,特别是五区计量经济学中是热门讨论话题。本月楼主推出新的系列专题——时间简“识”,旨在对时间序列方面进行知识扫盲(扫盲,仅仅扫盲而已……),同时也想借此吸引一些专业人士能够协助讨论和帮助大家解疑答惑。 在统计学的必修课里,时间序列估计是遭吐槽的重点科目了,其理论性强,虽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令人发指”的问题。所以本帖就从基础开始,为大家絮叨絮叨那些关于“时间”的故事! Long long ago,有多long估计大概7000年前吧,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涨落的情况逐天记录下来,这一记录也就被我们称作所谓的时间序列。记录这个河流涨落有什么意义当时的人们并不是随手一记,而是对这个时间序列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结果,他们发现尼罗河的涨落非常有规律。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这帮助了古埃及对农耕和居所有了规划,使农业迅速发展,从而创建了埃及灿烂的史前文明。

好~~从上面那个故事我们看到了 1、时间序列的定义——按照时间的顺序把随机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构成了一个时间序列。 2、时间序列分析的定义——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寻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它将来的走势就是时间序列分析。 既然有了序列,那怎么拿来分析呢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为描述性时序分析和统计时序分析。 1、描述性时序分析——通过直观的数据比较或绘图观测,寻找序列中蕴含的发展规律,这种分析方法就称为描述性时序分析 描述性时序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直观有效的特点,它通常是人们进行统计时序分析的第一步。 2、统计时序分析 (1)频域分析方法 原理:假设任何一种无趋势的时间序列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不同频率的周期波动 发展过程: 1)早期的频域分析方法借助富里埃分析从频率的角度揭示时间序列的规律 2)后来借助了傅里叶变换,用正弦、余弦项之和来逼近某个函数 3)20世纪60年代,引入最大熵谱估计理论,进入现代谱分析阶段 特点:非常有用的动态数据分析方法,但是由于分析方法复杂,结果抽象,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2)时域分析方法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设计报告 (1)

中国铁路客运量的时间序列分析辜予薇1303050225统计0502

摘要 首先,本文对中国铁路客运的现状及影响客运量的因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说明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铁路客运量作预测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文中收集到了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中国铁路客运量的数据,经过一系列分析,对野值进行了相应的替换,并通过平稳化和零均值化将原序列转化为适宜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新序列X。 然后,本文用Box-Jekins方法对序列X进行初步识别,拟合出基本模型,并使用F检验定阶法和最佳准则函数定阶法确定模型的阶数,建立了AR(1)模型。 其后,本文还使用Pandit-Wu方法建立起了ARMA(4,3)模型,并将此模型与之前的AR(1)模型作了简单的对比。 在模型建立后,本文分别用两个模型进行了内插和外推预测,比较了它们的预测误差,最后肯定了ARMA(4,3)模型的优越性,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平稳化 Box-Jekins F检验最佳准则函数 Pandit-Wu 预测

1引言 铁路由于具有运距长、全天候、安全性强、运能大、受自然铁条件影响小的优点,在众多的交通工具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在货运和客运上,都受到社会公众的亲睐。[1]而铁路客运又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与老百姓联系最紧密的运输方式,无论远赴他乡的学子,还是行色匆匆的打工仔,都于长长的列车有着不解之缘。 而我们知道,在高峰时期购票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出行者,现时值春运,国家和有关部门及时获取信息,有效地统筹安排铁道和列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在众多的信息中,打算乘火车出行的人数是一个关键,它直接关系着有关部门需要开派多少车的问题。如果车派少了,必然有部分的出行者由于无法买到车票而耽误行程,造成社会公众的不满;但另一方面,如果开派的列车数超过了实际需要,就会有过度“不满员”的情况,不仅加大了列车的运行成本,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但由于有关部门也不可能精确地知道未来究竟有多少人打算乘火车出行,所以只有根据历史的规律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进行预测。时间序列分析正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历史,以预测和控制未来现象的方法,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 2问题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影响一个时期铁路客运量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有下面几个: A:节假日分布。一般来讲,节假日分布密集的时期的出行的人数会较一般时段有所增加,如春节前后主要是农民工和学生构成强大的客流,而“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外出旅游的人也会大大增加铁路客运压力。 B:外部竞争因素。这主要是指飞机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票价高低。如果某一时段飞机票价居高不下,而一些时间较充裕或购买力不够强的旅客则会选择乘

《计量经济学》课程标准

《计量经济学》课程标准 1.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经济类的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既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经济计量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可以抛开复杂的数学计算以及繁琐的推导和证明,但要将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贯彻始终。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研究经济中的有关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计量方法、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创造的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学习和实践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有关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课程在内容与应用上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经济学等课程有关联。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同时,学习者要关注在经济计量学领域的一些最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使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更具实践性。 1.2设计思路 《计量经济学》建立在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计量经济学结合数量方法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认识分析,并辅助于计算机专门软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及工作步骤、模型估计的基本方法、模型检验与修正方法,典型计量经济模型专题讨论、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基本知识(包括模型的识别、估计、检验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案例。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学》等课程。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首先应特别注重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经济现象的分析,强调已学的《经济学》基础;其次突出计量经济建模基本思想的讲授,侧重在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经济学》、《经济统计学》与《数学》相结合的知识背景上;再次应避免在理论部分的繁杂的纯数学证明,但对于表述基本原理和模型应用分析中的数学推导是必要的,故应强调《微积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最后应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概念的总结和应用实例的分析,包括计量经济专门分析软件(Eviews)的应用操作。教学方法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并辅助于必要的上机实习。 2.课程目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的方法,因为数量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建立实用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掌握并能运用所学方法、利用相关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分析。 2.1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中基本的单、多方程模型的估计、假设检验等主要分析方法;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经济现象中的一些主要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政策效应作有关的计量经济分析; ●对计量经济学的总体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初步了解本学科在经济学科当中的重要性,学会用科学化、严谨化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有关经济问题。 2.2知识目标 ●系统了解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或Stata的操作,能够运用计算机来发现和解决有关经济问题; 2.3素质目标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建立实用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掌握并能运用所学方法、利用相关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分析。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季节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季节性时间序列分析方 法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七章季节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由于季节性时间序列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故将季节时间序列从非平稳序列中抽出来,单独作为一章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章共分四节:简单随机时间序列模型、乘积季节模型、季节型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季节调整方法X-11程序。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季节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建模。 §1 简单随机时序模型 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经济时间序列的变化包含很多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比如:建筑施工在冬季的月份当中将减少,旅游人数将在夏季达到高峰,等等,这种规律是由于季节性(seasonality)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对于这各时间数列我们可以说,变量同它上一年同一月(季度,周等)的值的关系可能比它同前一月的值的相关更密切。 一、季节性时间序列 1.含义:在一个序列中,若经过S个时间间隔后呈现出相似性,我们说该序列具有以S为周期的周期性特性。具有周期特性的序列就称为季节性时间序列,这里S为周期长度。 注:①在经济领域中,季节性的数据几乎无处不在,在许多场合,我们往往可以从直观的背景及物理变化规律得知季节性的周期,如季度数据(周期为4)、月度数据(周期为12)、周数据(周期为7);②有的时间序列也可能包含长度不同的若干种周期,如客运量数据(S=12,S=7) 2.处理办法: (1)建立组合模型; (1)将原序列分解成S个子序列(Buys-Ballot 1847)

对于这样每一个子序列都可以给它拟合ARIMA 模型,同时认为各个序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这种做法不可取,原因有二:(1)S 个子序列事实上并不相互独立,硬性划分这样的子序列不能反映序列{}t x 的总体特征;(2)子序列的划分要求原序列的样本足够大。 启发意义:如果把每一时刻的观察值与上年同期相应的观察值相减,是否能将原序列的周期性变化消除( 或实现平稳化),在经济上,就是考查与前期相比的净增值,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定义季节差分算子。 定义:季节差分可以表示为S t t t S t S t X X X B X W --=-=?=)1(。 二、 随机季节模型 1.含义:随机季节模型,是对季节性随机序列中不同周期的同一周期点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拟合。 AR (1):t t S t S t t e W B e W W =-?+=-)1(11??,可以还原为:t t S S e X B =?-)1(1?。 MA (1):t S t S t t t e B W e e W )1(11θθ-=?-=-,可以还原为:t S t S e B X )1(1θ-=?。 2.形式:广而言之,季节型模型的ARMA 表达形式为 t S t S e B V W B U )()(= (1) 这里,?? ? ??----=----=?=qS q S S S pS P S S S t d S t B V B V B V B V B U B U B U B U X W 2212211)(1)()(平稳。 注:(1)残差t e 的内容;(2)残差t e 的性质。 §2 乘积季节模型 一、 乘积季节模型的一般形式 由于t e 不独立,不妨设),,(~m d n ARIMA e t ,则有

时间序列分析实验报告汇总.doc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实验报告

一、上机练习(P124) 1.拟合线性趋势 12.79 14.02 12.92 18.27 21.22 18.81 25.73 26.27 26.75 28.73 31.71 33.95 程序: data xiti1; input x@@; t=_n_; cards; 12.79 14.02 12.92 18.27 21.22 18.81 25.73 26.27 26.75 28.73 31.71 33.95 ; proc gplot data=xiti1; plot x*t; symbol c=red v=star i=join; run; proc autoreg data=xiti1; model x=t; output predicted=xhat out=out; run; proc gplot data=out; plot x*t=1 xhat*t=2/overlay; symbol2c=green v=star i=join; run; 运行结果:

分析:上图为该序列的时序图,可以看出其具有明显的线性递增趋势,故使用线性模型进行拟合:x t=a+bt+I t,t=1,2,3,…,12 分析:上图为拟合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其中a=9.7086,b=1.9829,它们的检验P值均小于 0.0001,即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原假设,故其参数均显著。从而所拟合模型为: x t=9.7086+1.9829t.

分析:上图中绿色的线段为线性趋势拟合线,可以看出其与原数据基本吻合。 2.拟合非线性趋势 1.85 7.48 14.29 23.02 37.42 74.27 140.72 265.81 528.23 1040.27 2064.25 4113.73 8212.21 16405.95 程序: data xiti2; input x@@; t=_n_; cards; 1.85 7.48 14.29 23.02 37.42 74.27 140.72 265.81 528.23 1040.27 2064.25 4113.73 8212.21 16405.95 ; proc gplot data=xiti2; plot x*t; symbol c=red v=star i=none; run; proc nlin method=gauss; model x=a*b**t; parameters a=0.1 b=1.1; der.a=b**t; der.b=a*t*b**(t-1); output predicted=xh out=out; run; proc gplot data=out; plot x*t=1 xh*t=2/overlay;

实用回归分析教学大纲

《实用回归分析》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统计学学时:56 学分:3.5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统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回归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思想,这些方法在经济、管理、医学、生物、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应用回归分析中的诸多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通过和不同的学科知识相结合,对所考虑具体问题给出合理的推断。帮助学生获得回归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应用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前沿。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思维能力得以加强,数学修养得以提高。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知识又重视实际应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实用人才。 教学内容 了解建立实际问题回归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回归方差的显著性检验,了解异常值和强影响值,掌握异方差性的诊断、自相关性的诊断、多重共线性的诊断和它们的建模处理;理解逐步回归和飞线性回归,会分析模型的结果和进行上机操作。 教学时数分配 56学时含实验8学时。 教学48学时 第一章2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三章8学时第四章8学时 第五章8学时第六章4学时第七章4学时第八章4学时 第九章4学时第十章4学时 实验教学8学时

根据实验操作结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勤等方面,给出该课程的实验成绩,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 (一) 何晓群编著,《实用回归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 教学方式 教学以课内讲授为主,配合计算机和专门软件上机演示和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 第一章 统计学基础 教教学学要要求求 了解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描述、几种重要的概率分布,掌握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 教教学学要要点点 1、几种重要的概率分布 2、假设检验 3、 参数估计 第二章 回归分析概述 教教学学要要求求 了解和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差和回归名称的由来,理解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一般模型,掌握建立实际问题回归模型的过程。 教教学学要要点点 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回归方差和回归名称的由来 3、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一般模型 4、建立实际问题回归模型的过程 第三章 一元线性回归 教教学学要要求求 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和基本假设,掌握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理解最小二乘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标准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标准 一、课程代码: 二、适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三、课程性质 《市场调研与预测》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基于市场调研工作过程开发的一门集调研业务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市场调研的工作流程,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较好的开展市场调研、分析、预测和解决企业相关市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我国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对于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需要。 先于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与实务》、《经济学基础与实务》、《市场营销》等,同步及后续课程包括《推销技巧》、《营销渠道管理》、《营销策划实务》、《营销综合实训》等课程。 四、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 《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共2学分、64学时,安排在第三学期授课。 表1课程学分与时数分配表 五、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为: (1) 本课程教学坚持理论够用原则,注重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2)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

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期末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案例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4)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市场调研的相关概念、市场调研的内容、市场调研方案的构成; 2、理解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3、掌握市场调研的四种基本方式:重点调查、普查、典型、抽样;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文案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网络调查法等; 4、理解掌握对所收集资料做定量、定性分析的整理步骤;掌握几种常见的资料整理技术。 5、理解掌握定性分析(归纳分析、类比分析、推理分析、对应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法)等内容。 6、理解掌握市场调研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进行设计市场调研方案的能力; 2、进行问卷设计的能力; 3、进行市场信息收集的能力; 4、进行市场信息整理的能力; 5、进行市场信息分析的能力; 6、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