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准则(Smart_Code)——美国新都市主义下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模式解析

精明准则(Smart_Code)——美国新都市主义下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模式解析
精明准则(Smart_Code)——美国新都市主义下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模式解析

0073.精明准则(Smart Code)

——美国新都市主义下城市形态设计准则模式解析

王晓川WANG Xiao chuan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美国新都市主义下的精明准则的背景与构成,其主要内容分三部分:形态准则的构成、创建形态准则的流程和案例研究。关于构成章节描述了FBCs 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于流程部分给出了关于FBCs 从开始到后期实施程序的概述,案例分析部分以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精明准则为例,为读者描述了目前最好的FBCs 实施案例。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xt and organization of Smart Code under New Urbanism, which mainly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components of Form-Based Codes (FBCs), the process to create FBCs, and the Case study.Chapter of Components describes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FBCs, the part of process gives the actual codingprocess steps from the beginning to implement, and the Case Study is about the Smart Code of Montgomery, Alabama,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practice examples of FBCs.

关键词:精明准则, 城市形态设计准则(形态准则),新都市主义,乡村到城市断面Keywords: Smart Code,Form-Based Codes(FBCs),New Urbanism,Rural-to-urban Transect

1.引言:形态准则(FBCs)的提出——一种全新的途径现代美国分区准则(Zoning)的历史轨迹虽短,但却决定了20 世纪的城市和市郊的基本建成环境。美国分区制已经演变为政策的主要实施工具,主要用以防止因建筑的定线、规模、和用途不当而带来的极负面的影响。继美国的分区制之后,根据精明增长理论(SmartGrowth)、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横断面理论以及绿色建筑理念等所描述的场所营造原则,城市形态设计准则(Form-Based Codes,简称形态准则FBCs)支持的是另外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即提倡基于地段本身特色的规划和发展。它是一种通过调控城市开发以形成特有的城市形态的方法,它主要通过控制实体形态以及对城市或乡村的调控创造出一种可预测的公共区域。

精明准则(Smart Code)是城市形态设计准则的核心内容与基础。它是基于精明增长以及新都市主义规划原则的指导城市发展与用地控制的新型理论成果。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地块内部,更包括了周边的街区、地块、以及公共空间,它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它所提供的主要是一套如何将地区性规划原则聚焦以及落实到每一个规划区内部的指标体系控制模板。精明准则覆盖了从城镇到城市片区再到街区不同尺度范围中道路、开放空间、建筑等重要城市元素的详细控制指标,层次清晰,且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2.形态准则的构成:概念、原则和核心组成

2.1 组织原则——基于断面的准则(Transect-Based Codes)

美国的新都市主义实践以“设计准则”(Design Code)的方式来介入区划。它用“形态过渡”(Transit)的方法来区分各个不同特色的区域、社区、街道和建筑,从而使城市设计的思想能与传统的区划结合,为社区提供很大的活力。这种“形态过渡”最普遍应用的组织原则是“乡村到城市断面(Rural-to-urban Transect)。”

乡村到城市断面是考虑和组织人类居住地的方法,这些居住地是强度涵盖从最乡村化到最城市化的连续地域。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去区分不同区域的城市形态要达到的意图,这是以渐进的过渡而不是粗糙地区分不同区域的差异的。分区主要按照建筑形式的形态强度、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关系,以及分区内土地使用的复杂性进行分类。

美国杜安尼?普莱特?赞伯克(DuanyPlater-Zyberk,简称DPZ)公司的横断面模型规定了六个分区:自然(T1- Natural Zone) 、乡村(T2- Rural Zone)、市郊(T3- Sub-urban Zone)、一般城市(T4- General Urban Zone)、城市中心(T5- Urban Center Zone)和城市核心(T6- Urban CoreZone),以及为有特殊专门用途(例如,重工业,交通,娱乐或大学社区)的地区而指定的特别区域(SD)。

图 1 精明准则断面分区描述(DPZ)

利用这种手段,设计准则确定了不同区域的不同城市形态,从而打破了传统区划的刻板的控制方法。美国的DPZ 公司将这种设计准则推向市场,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为该地区建立“精明准则(Smart Code)。”

2.2 形态准则的核心组成——精明准则(Smart Code)

在形态准则中,目前最有名的准则模式是精明准则,最初由迈阿密DPZ 公司设计撰写,历经DPZ 及其合作伙伴以及在社区应用中的不断完善。

精明准则是一个综合性的、以断面分层图为基础的形态准则,这一准则包括满足发展多尺度的现代标准和要求,这种发展靠公共和私营部门实现,同时也包括审查和批准开发的行政程序。精明准则最大的实施范围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在那里,它被用来作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准则的基础。

作为一种模式,精明准则考虑到每个社区的功能,试图严格定制适合每个社区需求的形态准则。至少,在控制性规划的制定后,精明准则的定制必须包括行政程序的变更,当然,这一变更应当符合州法律和地方性准则规定,也应包括模式标准的调整,以确保所提议的发展适合当地规模并有效地实现控制性规划中提到的社区愿景。

——以精明准则为模式的形态准则是由一系列部分组成构成,并包括提供各种各样的可选方案。这些必须的组成部分包括:

1)控制性规划(The Regulating Plan)

在任何开发准则中,各种规则按照横断面和分区分类。然后,控制性规划按照每个部分采用的规则划定具体的区域或地段。广泛的准则对各种单元具有单独的控制性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控制性规划明确了断面分区的边界,以及通道、地段、街区和市民空间的位置。FBCs 的首要部分就是控制性规划,它有三个目标:

(1)管理(Administrative):规划中显示的边界确定了不同的开发应用规则。这些边界为人们提供了进入准则的切入点,可以参照准则的内容来确定设计的规则。

(2)直接控制(Direct Regulation)在一些情况中,:控制性规划会表示出实际发展需求。例如需要特别的设计或建筑类型的临街面,或需要特别通道类型的地方。

(3)规划(Planning):准备控制性规划本身就是城市设计的过程。绘制在产生逐个项目和地段之间的控制性规划的分区边界限,以及在准则准备过程中形成的开发标准,这些标

准描述了每个分区发展特点和形式的关键不同之处,因此也决定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布局。

2)公共空间标准(Public Space Standards)

公园、广场、其它开放空间,以及公共街道的性质,包括通道路权(ROWs)的功能,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空间的质量。因此,公共空间标准处理的这些特征是FBC 的核心部分。公共空间标准包含两个部分:

(1)通道(Thoroughfare):是表示以交通为导向的公共空间,通道的分类包括人行道、交通线、行道树、街道设施,以及道路与楼之间的界面的规定。由于通道占社区内公共空间的很大比例,所以通道的设计是FBCs 中需要考虑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大多数FBCs 通过在公共空间标准中创造一套经核准的通道类型来管理通道。典型的通道类型包括小路、小巷、道路、街道、商业/主要街道、大街以及林荫大道。

(2)市民空间(Civic Spaces):市民空间的类型包括公园、绿化区、广场、集市、散步道、袖珍公园、游乐场和运动场。这些市民空间为人们提供使用户外活动空间,在社区、市中心、公共成员公共集会场地的体系范围内组织各种元素。为了使市民空间更容易接近和便于使用,它们应该位于居住区和工作场所的步行距离之内,这些市民空间应该适合它们的断面分区来设计和确定尺度。精明准则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建设市民空间的框架基础。

3)建筑形式标准(Building Form Standards)

建筑形式标准主要根据分区特点组织管理。由规则来控制定义和塑造公共领域建筑的布局、特征和功能。这些典型规则具体包括地段大小、建筑布置和形式、功能、停车、土地占用和建筑临街面类型,还可以包括其他规则,包括建筑类型或风格。

建筑形式标准主要用于描述建筑环境的实体形态,它针对每个断面分区建立了相应的实体和使用参数,以及那些应用于所有分区的参数。这些标准较多以图形、结合简单的图表和易读的表格的方式表达,从而使规则使用简单并表述清晰。通过控制性规划,每个这种地区或分区被分配到一定的实际位置。创建建筑形式标准,包括调整非常复杂的在建筑、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4)临街面类型标准(Frontage Type Standards)

临街面是建筑物融入公共领域中的形式。控制临街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一个建筑在确定位置以后,该建筑与公共领域的接触面以及它与公共领域的衔接恰当自然。FBCs 概括了8 种标准临街面类型,与FBCs 中大多数准则一样,临街面类型的控制应该基于文件编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一般通过规划方案、剖面图或轴测图来表示这些临街面类型。位于路权内的范围称作“公共临街面”,在路权和朝向建筑前面之间的区域叫做“私有临街面”

5)街区标准(Block Standards)

将大的场所分成相互联系和适合步行的街道和街区网络的规则。由小街区组成的内部相互连接的街道网络是可步行社区的重要部分,因此,FBCs 应该控制街区从而保证详细规划的实施。这些控制措施通常应用于2 英亩或 2 英亩以上的项目场地。

在准则中,控制街区标准的程序与步骤将将包括:

(1)引导街道(Introduce Streets):公共空间标准中规定的街道应该结合到所在地点,并将该地点分解成若干街区,这些街区满足对最大街区周长和长度的要求。

(2)引导小巷(Introduce Alleys):除了宽于50 英尺的独栋住宅地段,都是通过小巷进入街区。所以小巷系统应该按控制标准并入社区。

(3)引导地段(Introduce Lots):这不是必须的,尤其是在T5 和T6 分区,但在T4 和

T4 以下分区,街区的细分应该确定地段,使得允许的建筑类型与标准结合起来。

(4)引导建筑类型或项目(Introduce Building Types or Projects):把建筑类型的混合和项目定案,并达到准则要求的精细的城市规划。

6)建筑类型标准(Building Type Standards)

定义被许可建筑类型的形式和功能的技术说明。在FBCs 中,建筑类型主要是根据建筑的外观形式来定义的,其次才是根据其使用和功能定义。总体来说,FBCs 的编制中,建筑形式优先于建筑使用。综合各种建筑类型的控制是FBCs 实践重要的进步之一,因为其将建筑类型作为授权和控制的基础,这与传统的容积率以及密度控制方法相反。通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可以鼓励开发商将地段允许建设规模最大化,并简单地往这个体量中填充建筑物,使它适合这个区域。相反,以建筑类型作为主要控制方法可以规定一组建筑类型,从而创造一个极好城市形态以及高品质社区。

使用建筑类型标准将建筑形式融入FBCs 中有几种方式:。

(1)以建筑类型作为组织原则(Building Types as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在小范围内,通常是至多两或三个社区中,建筑类型可以作为建筑形式标准的组织原则以及控制性规划。

(2)以建筑类型作为土地用途的标准(Building Types as a Land Use):由于建筑类型是由建筑形式和用途共同决定的,可以组织和分配它们,并通过它们在详细功能列表中的具体用途来控制分区。

(3)建筑类型标准(Building Type Standards):对于应用于大规模项目的FBCs,最先进的方法是通过建筑形式标准控制分区,列出允许的建筑类型,这种方法控制城市形态具有最大灵活性,但必须谨慎地实施这种方法,要考虑建筑形式标准之间的交集,以及每个地段

的建筑类型标准。

7)建筑标准(Architectural Standards)

控制建筑特征和质量的规则。FBCs 中控制建筑的限度在每个社区都有所不同。建筑标准不是FBCs 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它是可以增加使准则全面成功的一部分,使准则中的管理更加客观,并最终带来高品质的发展。FBCs 有基本的目标,就是规定一个具体的城市形态,但是建筑准则级别是可选择的。当创造建筑标准时,用于控制具体建筑特征和细节所花费的时间取决于社区控制建筑特色的愿望。如果建筑特色不是社区愿景的重要部分,或者如果已有的建筑指导方针已经产生了成功的结果,那么FBCs 可以不包含建筑标准。

需要控制的最重要的建筑要素是建筑群。基本上,建立建筑群的轴测图对于控制那些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是非常有帮助的。综合性建筑标准包括以下所有通过实测图纸来控制的内容。如果不需要严格的规则,也可以使用图片进行说明。

(1)建筑群

(2)立面组成

(3)窗和门

(4)组成部分和细节

(5)材料的组合和分配

8)准则管理(Code Administration)

要求项目申请和审查程序。与传统的分区制准则相似,FBCs 也包括管理条款,这些管理条款细化了管理准则的必要程序。重要的程序显然包括对建议开发项目的提交、审查,以及批准或不批准。这些程序还包括很多不同的项目情况下的子程序,包括历史资料审查以及对于不墨守成规的考虑。最后,引导总体准则管理的规则也包含在内,如诠释准则条款的规则,它解决了FBCs 与其他市政准则条款的矛盾,以及其他规则。

3.创建形态准则的基本流程

保证形态准则得到适当有效控制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创造形态准则的流程。这个流程从根本上区分了形态准则和传统的分区准则。

在正式的流程开始前,需要先做出关于流程和项目问题的明确决定。一旦决定明确,实际的准则过程就开始了,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整理记录(Documenting)、愿景设计(Visioning)和准则汇编(Assembling),参见图2。

图 2 创建形态准则的流程

3.1 前期:确定范围(Scoping)

所有的流程以制定关于准则项目规模和范围的最初决定为开端。这些决定包括哪些人会参与进来,社区的哪些地区在准则范围内,准则的哪些内容是必需的、以及准则如何和现行的管理框架相适应。

考虑形态准则的社区首先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做出选择的过程将是准则起草形成的过程并能确定准则内容。这些选择包括选取准则编制小组、准则编制流程、受影响的地区、实施方法和总的准则编制方法。这些决定将影响准则编制的成功,这种影响甚至在编制之前就已经开始,所以应该慎重考虑:

●组建团队

●选择流程

●确定应用区域

●明确实施方法

●选择制定准则的方法

3.2 阶段1:整理记录(Documenting)

准则流程开始于研究和整理记录现实的社区情况和设计管理情况,这一工作的目的是完全地理解把握现实情况。这对确保设计图和准则适合社区起着重要作用。现有框架内的项目(包含现时相邻地区关系、分区和地区间通廊情况)是图示性规划(Illustrative Plan)的基础,图示性规划最终则转变为准则的控制性规划(Regulating Plan)。现有断面列表(Transectmatrix)是形成准则中建筑型式标准控制规定的基础。其他现存的环境要素列表,例如建筑类型表和道路列表,是形成准则中其他控制规定的基础。

在开始制订形态准则之前,通过细致地记录目前的各种情况,项目团队收集到必要的资料以彻底深入地了解地方的特色。为使记录能有效指导形态准则的制订,它应该包括对社区城市形态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透彻分析。从记录整理过程获得的信息将有助于在两个尺度把城市设计部分再引入发展规则中。

第一,在宏观尺度,它为了解现有地区的要素框架提供了基础,并影响愿景规划(VisionPlan)和控制性规划的框架。记录整理宏观要素包括:邻里、分区和通廊。

第二,在微观尺度,它为形态准则的初稿提供了详细的测量资料,这份准则初稿将在后面的愿景设计和准则编制阶段得到修改。记录微观要素包括:建筑形式和布局的细节、建筑类型、临街类型、通道类型和公园类型等。

●在记录整理阶段结束时,项目团队将有以下成果:

●现有条件底图

●现有的框架图,显示出邻里、分区和通廊

●现有断面列表,显示了各断面标准

●各微观要素样本(街道、市民空间、临街类型以及社区期望的其他内容,如建筑风

格、建筑类型)显示图表,包括照片、地图、测量数据列表

3.3 阶段2:愿景设计(Visioning)

形态准则在文档记录后需要细节性的图像表达规定。以整理记录阶段收集的信息为依据,

项目团队和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合作制定出关于社区的愿景设计。这一图形设计包括三维表达的图示性设计和图像设计目标的解释性文本。通过调整现时的相邻地区关系、分区、街道、街区等布置以及根据社区发展目标增加新建项目,现有框架内的项目转变为图示性设计。

此外,为了丰富细节使形态准则能够成功制定,愿景设计还应该包括对控制性规划、控制列表和开发审查流程(Development Review Process)的初步规定。规定这些是图形设计的必然过程,这是以图示性设计和微观要素资料作为依据完善图形使之符合形态准则的标准需求。最后,基于社区对于确保或创造实现社区设计图景的发展因素的愿望,形成开发申请审查过程的草案。

制订形态准则的关键部分就是愿景设计过程。一个好的愿景有以下三个特性:(1)在透彻理解设计的所有意图后,这是社区真正想要的地区愿景。它的详细达到了精细的程度,(2)这一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社区和规划者在综合或一般规划中所熟悉的愿景设计过程。(3)它是可实现的。一个多学科小组应该参与检验愿景的可行性,因为它的发展需要确保它是实用和可执行的。愿景设计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

(1)图示规划和图像

愿景设计过程开始于图示规划和愿景表单的创建。图示规划是愿景的界定图,显示了社区的设想布局。它包括邻里、分区和通廊的位置,而且根据项目的范围和规模,还有其他要素,如通道、市民空间、建筑和交通线。图示规划完成后,要决定哪些断面分区和微观要素是必须填入愿景表中的。包括图示和文字描述这些要素在内的愿景表单可以帮助计划的沟通。

(2)控制性规划和规则

在图示规划和愿景表已经完成后,继续愿景设计过程中的准则规则制订,包括控制性规划、断面分区规则、微观要素规则和开发审查流程。控制性规划是形态准则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立是愿景设计过程中必然的一部分,因为它涉及将断面分区准确运用于实体位置的决策。

(3)开发审查流程

开发审议流程是最终的愿景设计成果,对于形态准则的创建也很必要。这一程序界定了在形态准则制订好后对开发申请的提交和审批必要的流程。

3.4 阶段3:准则汇编(Assembling)

在形态准则的规则已经形成初稿后,任何有益于将准则和现时的控制框架联系起来的其

他控制性规定也形成相应的初稿。最后,所有内容通过版式安排形成最终的准则文件以确保准则的清晰、简洁且易于理解。

愿景设计完成后,如果要使准则内容适用于现存的控制性框架,需要对准则内容进行增补,然后进行格式化以创建最终的准则文档。比起常规性的区划准则,形态准则更简短、简练,更具有图式导向的特征并且总体上用户友好度更强。

在组织内容方面,影响准则可用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图形设计、内容的组织顺序、特定章节的内容以及图形图像设计本身。要从全局的组织开始,考虑主要使用者和他们的意图。

基于以上考虑,以下列出创建有效的形态准则流程所推荐的组织结构:

(1)目录

(2)引言

(3)控制性规划

(4)建筑形式标准

(5)街区标准

(6)公共空间标准

(7)管理执行

(8)词汇表

4.案例研究: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的精明准则

4.1 城市的形态设计准则(FBCs)之路

蒙哥马利位于阿拉巴马州(Alabama)中部,约20 万的城市人口和近47 万大都市区人口。据《用精明准则解决城市蔓延》的作者乍得?艾默生(Chad Emerson)所述,蒙哥马利曾经有一些美国最好的城市形态,但成了欧几里德区划实践的牺牲品。首先通过一个有选择的精明准则,允许和鼓励新都市主义在绿地区域的发展,以及随后通过的一项蒙哥马利市中心强制性精明准则,使这个城市走在重建高品质城市环境和重塑更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道路上(见图3)。

图3 蒙哥马利市中心图示规划

4.2 第一部准则:非强制的全市范围的精明准则

在第一部精明准则通过的几年前,规划主任科恩?格伍(Ken Groves)就开始努力向社区成员和政府官员介绍精明增长。虽然一般公众有极大兴趣,但市议会和规划委员会毫无热情。直至一个天赐良机落到规划局手里,一个著名的本地建设者,也一直是反分区制者,想在该市的绿地区内编制传统邻里发展(TND)规划。批准他的申请将取决于精明准则的通过。这些政治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市长支持精明准则,在与安德烈斯?杜安尼共进晚餐后,许多其他关键决策者都站到了同一阵营。由于对规制变化的普遍抵触情绪,城市采取了非地图形式和非强制精明准则的做法,至少,在整个城市促进并允许垂直混合用地项目,并允许TNDs,参见图 4 。

图4 蒙哥马利精明准则的断面图

这一做法在2005 年秋季被证明是成功的,规划委员会一致通过了精明准则的规划分区,在2006 年 1 月市议会在一个拥挤的会议厅也做了同样的决定。该准则通过以来,至少已经有四个开发商利用精明准则实施了绿地区中的新都市主义项目。

4.3 将FBCs 推广至全市

先将选择性精明准则从政治上得到通过和支持,然后将其发展为图面表达的强制性精明准则,被证明是很好的做法。2006 年 4 月,蒙哥马利宣布聘请多佛和科尔工作室编制一个市中心总体规划和一项强制性精明准则用于总体规划的实施。总体规划进程和市中心的精明准则是如此成功,使得调整后的精明准则于2007 年 5 月 1 日在市议会一致通过,成为市中心的强制性准则,以支持市中心的总体规划。2007 年 5 月,格罗夫斯指出,“自通过精明准则以来,每一个提交的重大开发计划都使用精明准则代替传统区划。这段话可以说明精明准则在极短时间内所产生的影响。

多佛和科尔工作室的市中心强制性精明准则使用了非强制性精明准则的框架,只是为了某些总体规划的实施需要,作了必要的修订。这部总体规划和精明准则的图形资料很具有说服力。对比研究参见图5 和图6,它们提供了根据现有区划的模拟建设成果和在提议精明准则下的模拟建设成果,两者之间有显著变化。在总体规划和形态准则的指导下,同样的情景以后也会发生在蒙哥马利市中心。

图5 蒙哥马利根据原有传统区划准则的建成模拟(对比图6)

图6 蒙哥马根据新的精明准则的建成模拟(对比图5)

4.4 准则管理

城市工作人员将管理精明准则。城市工作人员将整体参与专家研讨过程,以确保员工了解准则控制的背景理由。也可能工作人员将按其所需继续参加精明准则讲习班,以继续学习精明准则作为规制工具的知识。

4.5 FBCs 应用的未来目标

蒙哥马利市也有计划进一步应用精明准则。当地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分会赞助了三个老居民区(1930 年至1940 年代)的规划专家研讨会,这些老居民区仍然有社会功能或被传统居住区围绕的商业中心。每个研究的地理区域都限制在商业中心内,并准备在规划中应用精明准则。城市将扩大每个案例研究的面积,以观察TND 的最小需求面积(40 英亩)是否可以编制精明准则。计划进行三个商业中心周围地区的概要分析,看看精明准则在这里是否适用。

5.结论与借鉴

精明准则作为一种新型的指标控制方面的理论,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解析了城市设计指标控制体系。此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几何式的土地利用规划,将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放在不同的城市背景中对其形式加以控制,体现了美国提出的“精明增长”城市发展理念。这种方法是形成和改善建筑环境的新工具,其目的在于解除传统分区制的束缚,侧重点在于控制公共空间的实体特征和品质。目前正在成为美国新城市规划专家实施各种规模和环境规划概念的首选工具。以精明准则为核心的形态准则的可能应用包括:

1. 完善分区制和更新开发准则(Complete Zoning and Development Code Updates)

2. 市中心区总体规划(Downtown Master Plans)

3. 廊道复兴计划(Corridor Revitalization Plans)

4. 邻里复兴计划(Neighborhood Revitalization Plans)

5. 详细规划开发标准(Specific Plan Development Standards)

6. 区域规划实施(Regional Plan Implementation)

7. 综合规划实施(Comprehensive Plan Implementation)

8.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Historic Resource Preservation Planning)

9. 乡村交通规划的实施(Transit Village Implementation)

10. 通过组团、小村落式的发展保护土地(Land Conservation through Clustered,Hamlet-Style Development)

11. 灰地的再开发(Greenfield Redevelopment)

12. 校园总体规划(Campus Master Planning)

13. 大学/社区协调规划(University/Community Interface Plans)

14. 细分条例(Subdivision Ordinances)

精明准则自始至终都关注控制性指标内容的执行与实施,它对于现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设计指标体系的制定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其更加综合的指标评定法将成为我国规划设计,特别是控制性规划中指标取定的非常好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晓川、李东泉、张磊译著:《城市形态设计准则: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市政专家和

开发商指南》(2011年,ISBN:9787111357803)

2、Daniel G. Parolek,Karen Parolek& Paul C. Crawford :Form-Based Codes: A Guide for Planners, UrbanDesigners, Municipalities, and Developers,2008

3、精明准则(Smart Code)参考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710825580.html,

作者简介

王晓川(1969 年12 月-),北京大学博士,德国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资深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北京市评标专家。先后担任ATKINS 城市规划总监及AECOM 规划设计总监及资深助理董事,并在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棕榈园林设计公司总规划师,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城市设计整理

城市设计 第一章 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一?两种空间的设计 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一一建筑设计的对象 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一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 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一要素:空间是“容器”“场所”“通道”“形象” 空间包括其界面:建筑外立面 二.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一一形态设计 广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区人文、历史、生 态、经济、管理等系统的进行协调控制一一形态和社会人文的综合设计。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 一.物质形态的对象 1. 土地使用 2. 实体与空间 3. 风貌与环境景观 4. 交通与停车 5. 标识于标志 .非物质形态的对象 1.使用活动组织 2.历史人文关怀(永不静止的人:重庆的自然山水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重庆的人永远 在运动之中。山城上下、水位涨落与人的活动相得益彰,构成动感迷人的都市风貌) 第四节城市设计的范畴与层次 一. 城市设计的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地位 1.传统意义上的桥梁观点一一片面 二. 城市设计的层次 1.总体城市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城市控制性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 ⑴城市形态 ⑵城市风貌 ⑶城市空间系统 2.片区、街坊的城市设计 3.建筑设计阶段飞城市设计思想⑴建筑形式的特色 ⑵建筑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⑶街景、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三?城市设计的分类 1从规模上分: ⑴整体性城市设计

?确定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 ?构成城市景观空间体系 ?城市轮廓 ?城市道路、绿化、水系 ?色彩、风格、照明、标志 ⑵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 2?从性质上分: ⑴开发性城市设计 ⑵旧城更新 3.从内容上分: ⑴商业中心区城市设计 ⑵社区 ⑶城市滨水地带城市设计 ⑷大学园区城市设计 ⑸大型建筑综合体 第五节城市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一?城市设计的原则 1控制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保护和凸显城市的自然资源 3?控制自然景观相邻地区 4?维持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二.城市设计的目标良好的城市环境 1.城市活力 a.功能混合与用地相容性 b .活跃的城市空间界面 c?公共空间与地块的步行可达性 d .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品质 2.城市空间效益 a.城市密度分区 b .公共绿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 c.街坊、街块的节地设计 d .建筑群体的空间整合 3.城市地域特征 a.凸显城市的自然景观 b .城市地标与重点公共空间 c.城市传统风貌地区 d .建筑的整体地域特征 4.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a.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b .控制密集发展地区 C.城市绿色、蓝色廊道 d .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城市形态设计方法_以德国城市形态设计发展为例

Means of Urban Design ——Development of Germany as Example 城市形态设计方法 ——以德国城市形态设计发展为例 文/孙 凌 秦洛峰 Sun Ling Qin Luofeng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德国城市形态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层次,通过实例分析了城市形态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正面负面影响,指出了城市形态规划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互利关系,强调了城市形态设计的重要性。 In this article the main content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urban design in Germany are presente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urban design on the town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by exampl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urban design and the long-term town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urban design are stressed.作者简介 孙凌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硕士研究生秦洛峰 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博士 城市形态设计,德国,城市规划Urban Design,Germany,City Planning KEY WORDS 1. 序言 城市形态设计以整座城市或城市区域作为设计对象,与建筑设计内容相比,城市形态设计涉及更广的领域范围。建筑设计有其完整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 实施中可以准确地执行设计者的意图。在城市形态设计中也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设计内容与程序。这样,城市形态设计才能具体有效地被贯彻执行。 德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对城市形态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城镇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经济效益对历史城镇形态的保护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长使许多城市有能力对其历史地区进行保护,他们看到了城镇历史形态的价值,从而积极进行城市形态的保护与设计工作。那么学习和借鉴德国城市形态设计的方法,对于我们当前的城市形态保护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定义与层面 2.1 定义 城市(形态)设计,用德国城市规划专家M.Trieb教授的话来说是“对环境质量有意识地规定。”这种环境质量包括看不见和看得见的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功能,活动意义以及功能的外在形式。城市形态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形态设计是对物质环境的研究、设计、规范和控制,关注城市形态与人的行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 系。城市形态设计表现了人们对城市的非物质的要求。”(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形态设计是满足人对生活环境高品质的追求,它与城市的经济,技 术,生态和交通等方面密不可分。在当前,经济发展使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城市形态设计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途径。 城市形态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因此城市形态设计是一种社会实践,应具有可操性,使城市形态发展目标层层落实到具体操作实践中。在德国,从联邦到州建筑法,从区域规划法到城市建设法 都对城市形态设计做了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与要求。 2.2 层面与发展目标 德国城市形态设计从总到细涉及了五个设计层面,分别是城市发展计划、用地计划、框架计划、详细规划和设计指导细则。在城市发展计划中,城市形态设计的任务包括城市形象发展目标以及城市形态设计目标。在用地计划中,主要确定城市意象的5要素: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物,它关系到今后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空间的趣味性,另外城市高度体量在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定了。框架计划是用地计划与建筑详细性规划的一个中间环节,它确定了建筑 的高度发展和城市空间塑造,作为“空间方案”,建 1 2 34 56 7 1 | 城市意象5要素 2 | 城市形态分析 3 | 法兰克福天际线 4 | 法兰克福火车站地区重建规划 5 | 慕尼黑步行街 6 | 慕尼黑鸟瞰 7 | 建设性破坏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1、概念性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一种普遍的工作方法 , 适用于任何城市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与项目的类型、规模和尺度无关。它基于对项目背景深刻的理解,是一种形态设计前期对整个项目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方法,是连接目标 ( 主题 ) 和结果 ( 形态设计 ) 的重要手段,是对 " 城市形态产生的逻辑过程的全面设计,是确保良好城市设计意向的重要保证。 2、城市设计 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3、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由通时性和共时性原理两个基本原理组成。新陈代谢的思想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段在一个建筑空间中表现出来。 共时性原理指不同文化的共生。 4、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 5、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6、城市色彩 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不同的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7、图底理论 在城市环境中,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之为底,

把建筑部分途黑,虚空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理论由罗杰·特兰西克提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8、尺度 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9、城市场所 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10、城市空间结构 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除了由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还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等内在的、具有相对隐形的结构内容。 11、简要说明城市的本质及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内涵 城市的本质:人类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载体。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 7.简要说明城市设计的内涵及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是从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开始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极其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物质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易处理。 然而,城市建设者并不是面对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设计也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幻想。当建筑师接受业主委托,面对所处的基地时,所谓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质上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城市设计是指达到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指某一特定地段上形体环境的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功能上有联系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的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等的设计。”我国,一般是指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作为应用层次上的城市设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

人员,更注重实证上的内容,更注重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技法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 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从微观上看,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城市设计是在对人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心理的分析、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环境设计,即把城市形态要素按有序有情的原则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社会中人的工作、生活的多种要求。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城市内外部空间构成的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建筑师虽不可能左右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形体方面的构思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建筑师以自身工作成果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

CJJ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3城市桥梁设计荷载 4城市桥梁设计可变荷载 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总则 1.0.1为改进城市桥梁设计荷载现行方法,采用按车道均布荷载进行加载设计,以达到与国际桥梁荷载标准相接轨的目的,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在城市内新建、改建的永久性桥梁和城市高架道路结构以及承受机动车辆荷载的其他结构物的荷载设计。 1.0.3本标准规定的基本可变荷载,适用于桥梁跨径或加载长度不大于150m的城市桥梁结构。 1.0.4本标准的设计活载分为两个等级,即城-A级和城-B级。 1.0.5城市桥梁设计荷载,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1作用 结构承受各种荷重和变形所引起力效应的通称。 2.1.2荷载 各种车辆、人、雪、风引起的重力,包括永久性、可变性和偶然性三类。 2.1.3永久荷载 在设计有效期内,其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荷载。 2.1.4可变荷载 在设计有效期内,其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按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程度,又可分为基本可变荷载(活载)和其他可变荷载。 2.1.5偶然荷载 在设计有效期内,不一定出现,一旦出现,其值将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 2.1.6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结构达到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时,引起结构的效应等于材料的抗力时作为设计条件的设计方法。

2.1.7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结构在正常工作阶段,裂缝、应力与挠度达到最大功能时的设计方法。2.1.8容许应力设计 按各种材料截面达到容许应力时的设计方法。 2.1.9效应 结构或构件承受内力和变形的大小。 2.1.10抗力 结构或构件材料抵抗外力的能力。 2.1.11桥面铺装 桥梁上部结构面板上铺设的防水层与摩损层。 2.1.12行车道板 承受行车重力的板式结构。 2.1.13重力密度 物质单位体积的重力。 2.1.14车道横向折减系数 多车道桥面在横向车道上,当不同时出现活载时,结构效应应予折减的系数。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浅谈美国从新艺术运动时期到后现代的设计发展过程,来了解美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高速发展的设计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关键词:美国设计艺术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1、背景 当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机械化生产是否适宜艺术设计的时候,立国不久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却是以最实干和实际的态度积极接纳了机械化大生产方式,默默地从事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品设计,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又由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不深,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影响不大等原因,使美国社会所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不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明显和激烈,但毕竟在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它与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虽说工艺美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还小,但新艺术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当时应用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发展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而从事日用器皿设计的主要是蒂夫尼,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二、装饰艺术运动美国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表演艺术,特别是音乐剧、歌舞、爵士乐等得到蓬勃发展。好莱坞的电影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美国的通俗文化繁荣,设计与公众文化联系密切。受到埃及、玛雅文化的影响,形成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虽然主要表现在建筑室内设计领域,但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图形设计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30年代还形成著名的好莱坞风格。

市政桥梁设计要点

桥梁设计要点 一、结构计算要点 1、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6条要 求,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市政桥涵据此采用 设计基准期100年,各类主要构件及其使用材料应保证其设计 基准期要求。 2、汽车荷载根据道路、公路等级分别采用公路-I级、公路-II级, 特殊荷载根据业主要求确定。桥梁设计安全等级根据《公路桥 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第1.0.9条,分为一级、二 级、三级,重要性系数根据设计安全等级确定。设计中注意按 照单孔跨径确定,对多孔不等跨径桥梁,以其中最大跨作为判 断标准,同时在设计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应大于等于1.0。 3、抗震设计标准:青岛市桥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为0.05g。其他地区及有特殊要求桥梁根据《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规定的烈度和地震加速度,结合桥梁抗震规范和实施细则进行抗震设计。 4、环境类别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第1.0.7条确定,并按照要求提出相应的耐 久性的基本要求。 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详见《公路钢筋混凝土 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9.1条,当

受拉区主筋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 小于6mm,间距不大于100mm的钢筋网(主要用于承台下层)。 6、护栏防撞等级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规范》(JTG D81-2006) 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确定,中 央隔离墩预制长度4米。设计规范需要在桥梁设计说明依据中 列出。 7、桥涵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其中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应遗漏挠度计算和预拱度设置。 8、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根据规范进行正截面和斜截面抗裂验 算,并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6.3条的规定。 9、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和B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正常使用极 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应按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 影响进行验算,其宽度限制根据环境类别确定,详见《公路钢 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第 6.4.2条。 10、T形截面梁的翼缘有效宽度和箱形截面梁在腹板两侧上下翼缘 的有效宽度应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 规范》(JTG D62-2004)第4.2.2条和4.2.3条进行断面折减。 各类受力筋应布置在有效宽度范围内。 11、由于日照正温差和降温反温差引起的梁截面应力,可按附录B 计算。竖向日照温差梯度曲线可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 2.1问题的出现 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 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

桥梁设计强制性条文

1 城市桥梁设计强制性条文 1.1 荷载及净空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 77—98 1.0.4 设计活载分为两个等级,即城—A级和城—B级。 3.1.1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三类。 3.1.2 主要为承受某种其他可变荷载而设置的构件,计算其所承受的荷载时,应作为基本可变荷载。 3.2.1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选择下列荷载组合: 3.2.1.1 组合I:一种或几种基本可变荷载与一种或几种永久荷载相结合; 3.2.1.2 组合Ⅱ:一种或几种基本可变荷载和一种或几种永久荷载叠加后与一种或几种其他可变荷载相组合;当设计弯桥并采用离心力与制动力组合时,制动力应按70%计算; 3.2.1.3 组合Ⅲ:一种或几种基本可变荷载和一种或几种永久荷载叠加后与偶然荷载中的船只或漂流物撞击力相组合; 3.2.1.4 组合Ⅳ:桥梁在进行施工阶段的验算时,根据可能出现的结构重力、脚手架、材料机具、人群、风力以及拱桥的单向推力等施工荷载进行组合;当桥梁构件在施工吊装时或运输时所产生的冲

击力,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和设计经验,计人构件的动力系数;3.2.1.5 组合V:结构重力、预加力、土重及土侧压力,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与地震力相结合。 3.2.2 不同时参与组合的其他可变荷载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3.2.3 当桥梁采用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荷载组合,采用不同的荷载分项系数,分别验算变形、裂缝宽度、施工阶段的应力及预应力状态。其荷载组合及荷载安全系数的采用,均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3.2.4 对钢木结构构件仍按容许应力进行设计。其荷载组合,材料容许应力取值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1.2 汽车荷载可分为车辆荷载和车道荷载。桥梁的横隔梁、行车道板、桥台或挡土墙后土压力的计算应采用车辆荷载。桥梁的主梁、主拱和主桁架等的计算应采用车道荷载。当桥面车行道内有轻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香港为例,由城市概况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将香港中环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地标性建筑物进行大致介绍。最终从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及规划中,得到启发。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香港空间形态用地街区 前言 中国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条件优越的天然深水港,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香港的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城市概况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现有人口7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平均每平方公里为634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因其人多地少,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也成为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的原因之一。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常用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序号规范名称有效版本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5《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7《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 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 12《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1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14《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 1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009版)TB10002.5-2005 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1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 1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20《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 21《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89 22《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 2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 2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2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2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30《市政工程勘查规范》CJJ56-2012 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3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3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5《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2013 36《铁路桥梁球形支座》TB/T3320-2013 37《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 3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盆式支座》CJ/T464-2014 39《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482-2015 4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4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4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10 4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2006 4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 4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 46《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4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联结器》GB/T14370-2007 4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 4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50《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 5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5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2002 5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5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 55《铁路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规定》TBJ214-92 56《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57《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JB/T6061-2007铁路桥涵规范的修订内容见铁道部、铁总相关文件 (一)设计规范 (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拉索、缆索、冷铸 镦头锚、索鞍、索 夹等材料规范不在 此列表中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外又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

先理论。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虽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有问题,然而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看得出作者贯穿书中为城市设计既作为过程又是结果建立范式典范的努力,试图为其开拓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折中理论,超越直接指导实践的规则。可惜作者既提出“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对城市形态形成之关键,却没有潜进较为独立的思想领域,停留在两者之间的界面层,执著于造城人的表面动机并假定其永久性,终结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智性上不够该有的锐利。 不过作者也无疑是成功地讲述了城市形态本身的“功能理论”,以作为教条之外的选择。其中的指标,如生命力,被感知性,适应性,可及性,控制和管理,效率和公正,早以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形态的无可争议的必要特征。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