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与虚空_方丈记_与_传道书_的人生哲学比较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以无常观为中心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以无常观为中心作者:张利萍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一切的事物都会生存变化消失,没有一定的形态。
“无常”是指世上有限的事物都存在着生存灭亡变化。
佛教思想在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产生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从自然变幻无常中激发的生命意识与佛教无常观相融相和,形成了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无常观,从古代的《万叶集》开始,到之后的和歌,再到中世的隐者文学及现代的小说,无不彰显浓厚的无常主义色彩。
关键词:佛教思想无常观生存变化和歌物语“无常观”究竟何意?维基百科认为,“无常”是指这个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消亡,不停止地持续变化着。
岩波国语辞典的解释:“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一切的事物都会生存变化消失,没有一定的形态。
广辞林的解释是:“无常”是世上有限的事物都存在着生存灭亡变化。
公元6 世纪,正处于日本古坟文化时期,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那时日本发展尚且落后,思想层面相关理论匮乏,无形中成为佛教思想落地生根的优质土壤,佛教此时顺时顺势传入,并逐步在日本文化经济多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自然变幻无常中激发的生命意识与佛教无常观一起形成了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无常观,在对客观世界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中,这种无常观不断得到提高与洗练,最终成为日本人追求的一种美学理念。
一、古代文学约公元 8世纪后半叶,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第 19卷咏道“:天地のき始めよ世の中は常きものとりき。
”(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
)这里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深沉慨叹,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日本最早吟咏无常的诗句。
尤其是在《万叶集》的挽歌中,无常观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譬如:うつせみの世常なしと知るものを秋寒みふつるかも。
这是青年期的大伴家持在天平十一年丧妻后,七月在秋风中感伤悲怆所作诗歌。
公元6世纪佛教思想传入日本,而此后12至13世纪禅宗的传入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无常归纳总结

无常归纳总结无常,又称“无常心”或“无常惑”,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本来面目的直觉体验,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
在佛教中,无常被认为是解脱和觉悟的基础,是人们超越痛苦和苦难的关键。
无常的觉悟无常是人们觉悟的起点。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流转和消逝时,他们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知。
生老病死、众生轮回、时光流转,这些无常的现象都让人们意识到生命脆弱而短暂,人们的欲望和执着也是虚幻不实的。
无常的人生观由于一切都是无常的,人们应该对待生命和人生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常的。
无常的人生观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暂时的,不会永恒存在。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物欲的满足,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无常的行为准则无常的觉悟还给予人们指导行为的准则。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人们就应该放下对世界的执着和執著。
尽管我们渴望安全和稳定,但是一味地追求这些并试图将事物固定下来,只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相反,接受和适应无常的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灵活和智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常的意义与价值无常的存在使人们能够获得解脱和觉悟。
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就不再过分在意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焦虑。
我们能够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体验生命中的美好。
无常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因为它们都是那么脆弱与短暂。
无常与修行在佛教中,无常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觉察无常,人们能够超越对物质世界的執著,逐渐接近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提升我们的觉察力和智慧,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无常的变化。
无常也是佛法的核心教义之一,它提醒我们摒弃迷惑和烦恼,寻求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结语无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是我们觉悟和修行的机会。
通过正确认识无常,我们能够超越人生的困扰和痛苦,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智慧。
尽管无常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珍惜当下、追求内心平静的契机。
无常总结归纳

无常总结归纳无常,也被称为“变幻无常”、“事物无常”,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不断流转的状态中存在的。
无常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永恒存在,也无法永远保持不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无常的含义和影响进行总结归纳。
一、无常的含义无常的含义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解读。
1. 物质层面:物质的无常指的是一切物质实体都在不断变化中。
万物生灭,各种物质的形态、性质、位置都会发生变化,不可抗拒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人的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大山会因为地壳运动而改变形态,花朵会随季节的更替而开放或凋谢。
2. 精神层面:精神的无常指的是一切心灵状态都在不断变化中。
思想、情绪、意识等心理现象都是非常脆弱且短暂的,它们来去无常,无法长久地保持相同的状态。
比如,人的情绪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波动,一个人的喜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二、无常的影响无常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思想观念:无常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无常的存在让人们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这种认知使人们不再执着于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幻想,而是更加注重当下、珍惜现在。
2. 行为方式:无常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流逝,开始更加珍惜和规划自己的时间。
他们不再拖延,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充实的经历填满自己的每一天。
3. 生活态度:无常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面对无常的存在,人们更加淡定、豁达,不会被人生的起伏和磨难所击垮。
他们学会接受变化,适应变化,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
三、应对无常的方法面对无常,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更好地应对。
1. 慈悲心:培养慈悲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无常。
慈悲心不仅使人更加关心他人的困境,也能够让人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不足。
通过慈悲心,人们能够从容地面对他人的变化和差异。
无常的读书心得

无常的读书心得人生在世,变化无常。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经历着各种起伏和转折,试图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一些确定性和规律。
而当我读了一些关于“无常”的书籍后,心中更是涌起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无常”这个概念,在佛教中被广泛提及。
它指的是世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流转。
初闻此说,心中难免有些许迷茫和不安。
因为我们习惯了追求稳定、渴望永恒,当被告知这一切都是虚幻的,那种冲击可想而知。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逐渐理解无常的真谛。
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无常的存在。
比如,我们以为会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亲人,可能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或意外而离开;我们努力奋斗得来的工作,也可能因为行业的变革或者公司的调整而失去。
这些看似令人痛苦和难以接受的事情,其实都是无常的体现。
当我们能够真正接受无常这个事实,反而会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不再对失去的东西过度执着,不再为了追求永恒的拥有而疲惫不堪。
因为知道一切都在变化,所以能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无常也让我们对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有了新的认识。
很多时候,我们把成功定义为达到某个固定的目标,拥有一定的财富和地位。
但无常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今天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明天的失败之因,而今天的失败也可能为明天的成功埋下伏笔。
在无常的视角下,挫折和困难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它们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经历,是无常变化中的一个环节。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不再陷入绝望和自怨自艾,而是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努力,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变。
同时,无常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
因为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成就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失去价值。
所以,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人际关系中,无常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人相处的时光。
朋友之间的情谊可能会因为距离、时间或者观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

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虚空的虚空,永恒的永恒——读《传道书》有感跟着老爸读《圣经》《传道书》读经概要引言:《传道书》归类智慧书。
全书十二章,共约二百二十二节经文。
天主教译作《训道篇》;七十子译本为《召集者》;和合本译作《传道书》。
全书以灵修者的名义,通过自身潜意识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观察,发表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传道书》作者虽颇有争议,但从内容来看,的确是大卫的挪亚儿子所罗门王所著无疑。
从内容而论,也许是晚年的所罗门,对昔日堕落的懊悔与批判,反省与领悟,终于明白了日光之下的虚空和下无益,惟独敬畏神才有人生的真价值。
1-2八章讲述以智慧寻求人生智慧的意义,得出的结论甚至是虚空,无论以什么工具来验证,结果都是虚空。
3-7章讲述人生皆有定数,各有定时;诸神的律例不能更改,人有终身行善的责任意识;人可以享受劳动的成效,但却永远不能填满人内心深处的空虚。
人要从顺逆的处境中吸取经验教训。
8-12章讲述几个问题:人的局限性;人的现代科技更胜权力一筹;要多行善事以求善报;不要虚度光阴,要从存敬畏之心,谨守遵行人之本份。
传道者总结说: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是毫无意义,也是痛苦的;凡是不受道德约束,为所欲为,损人利己的人生,必定是孤独、失败的;人生一切都是暂时的,人生才智和劳碌都是徒劳无益聪明才智的;全书用三十三个虚空,来阐述生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凡是声色犬马,欲念都是暂时的,人生众所周知的归宿就是死亡。
最后他告诫人们,要敬畏神,谨守遵行圣者的诫命,这是人应尽的本职,因为一切事,无论善恶,神都必审问。
注:《传道书》必须和《雅歌》同读,不然会太过悲观消极。
传道书揭示人生虚空、无益,虽有结尾的敬畏诸神,归向神,但是占居篇幅太少;惟有雅歌让人觉得人生的美好和价值。
虽然从所罗门的饱尝而言:雅歌是所罗门少年时所写;箴言是所罗门在中年所写;而传道书却是所写杰姆晚年所著。
但是圣经在排列在的次序,却将雅歌放在传道书的后面,是有着圣灵安排和美意:世上在才智日光之下的一切成就或劳苦,都是无益,都是虚空,都是捕风,都是捉影;惟有存敬畏的心,得着基督,与基督联合,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从“常”与“无常”观念看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基本教理差异

作者: 姚卫群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南亚研究
页码: 53-59页
主题词: 婆罗门教;小乘佛教;无常;奥义书;观念;原始佛教;六派哲学;生命形态;理论特点;杂阿含经
摘要: <正> '常'与'无常'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
印度思想史上的各主要宗教或哲学派别在建立其学说或体系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在这对观念上的基本立场。
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各派的主要理论特点,可以看出它们彼此间的基本教理差异。
本文侧重考察婆罗门教
的'常'与佛教的'无常'观念。
对汉译阿含佛教经典关于宇宙和人生三个判断的探析

对汉译阿含佛教经典关于宇宙和人生三个判断的探析
王珍
【期刊名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无常"、"苦"、"无我"是阿含经典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三个基本判断.从汉
译阿含佛教经典来看,它们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即"无常则苦,苦则无我".对此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无常是否为必然法则;无常是否必然"苦";苦者,无我?无我,谁在轮回.虽然这些判断及其逻辑环节在印度阿含佛教经典那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当
它进入其他文化如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时,它所发生的变化也许并非是对其原有含义
的误读,而恰恰表明了不同的富有意义的文化价值及其必然选择.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王珍
【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对汉译阿含佛教经典"无我"概念的思考——兼及佛教无神论
2.含“先行主语it”句汉译策略探析
3.翻译效应学视域下中西文化互动的效应与启示——以佛教经典、《圣经》汉译和"四书五经"外译为例
4.西夏及元代藏传佛教经典的汉译本:简论<<大乘要道密集>>(<<萨迦道果新编>>)
5.宇宙与人生的统一--周敦颐“诚体”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空、空性与无常

性空、空性与无常性空与空性,两个相同的字,只不过字序颠倒了一下。
虽然只是字序颠倒了一下,但是一定要把这两个词的法义搞清楚,它们是有区别的。
很多人讲佛教课,性空与空性不分,混着讲,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
什么是性空?“性空”的“性”,是指独立存在性,在佛陀的二时教法中,这个“性”指的是我们凡夫执着于凡夫境界的存在具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字有时候也译作“自性”,梵文是“svabhāva”,“bhāva”意思是“存在”,“sva”指“与其他没有关系的”,“svabhāva”就是与其他没有关系的那种独立存在性。
那么性空的“空”在这里说的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加了一个否定前缀,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所以性空是指没有独立存在性,无自性。
在四重二谛当中,性空是第二重二谛的境界,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是性空。
安立“性空”的名言,对治的是我们凡夫的我执,破我执,无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这是性空。
“空性”的“空”,对应着梵文“śūnya”,“śūnya”是什么意思?表示没有,零,不存在。
“空性”的“性”对应“śūnyatā”的词尾“tā”,表示基本特征,“śūnyatā”就是以什么都没有、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基本特征。
它在四重二谛中对应的是第四重二谛的境界,第四重二谛的胜义谛是“离言空性”。
讲空性,破的是我们凡夫的实执。
性空破我执,佛陀说无我,无自性;空性破实执,佛陀说无生,一切法压根儿没产生,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以什么都不存在、压根儿无生为基本特征的。
这是两重境界,不能混淆。
那么性空跟空性,我们不能混淆,但是这两个名言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也是有联系的。
我们前边讨论四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说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说凡夫境界的一切的存在,是以无自性为它的基本特征,叫“无自性性”,梵文是“niḥsvabhāvatva”,以无自性为基本特征,无自性性,其实就是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张欣: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吏治建设无常与虚空———《方丈记》与《传道书》的人生哲学比较戴维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日本中世随笔《方丈记》充满浓厚的“无常”思想。
无独有偶,古代犹太人的智慧书《传道书》通篇谈论人生“虚空”,但二者对无意义人生有着迥异的应对方式。
本文通过对《方丈记》和《传道书》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人生哲学的异同及所代表世界观体系的根本差异,并结合日本文化与犹太文化的特色,试图找出对当今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启示。
〔关键词〕无常;虚空;差异;文化中图分类号:I 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 (2013)01-85-04《方丈记》是继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之后日本又一部著名的随笔集,在日本近古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方丈记》成书于镰仓时期,作者为鸭长明。
鸭长明出生于神官家庭,凭借琴艺和歌赋才能在后鸟羽院再兴的和歌所任职。
后因他人反对而升迁之路受阻,于是放弃俗世到京都伏间日野山下结方草庵隐居。
《传道书》是最晚被纳入《圣经》正典的一卷书,其消极的部分与圣经其余各卷并不一致,却被称为圣经智慧的核心。
《传道书》的作者与写作年代难以明确。
传统认为它的作者是古代以色列王所罗门,近代研究者则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作者和成书年份还有待确定。
《方丈记》和《传道书》的核心议题都涉及人生哲学,均以率真的态度探索人生的本质。
经过对比发现,二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种种巧合与差异。
一、相似的人生归宿《方丈记》的第一篇就开宗明义地说:“朝死夕生之常习,恰似泡沫……居者及宅邸无常之情形,便如牵牛花上之露”(一流水泡沫)”[1](P187),以泡沫和露水比喻生命之脆弱和无常,道出了支撑这部随笔命题的无常观。
《方丈记》接下来记述作者亲历的自然灾害和动荡社会,包括“安元大火”、“治承旋风”、“迁都福原”、“养和饥馑”、“元历大地震”。
震撼的天灾使作者产生带有不可知论色彩的感叹:“旋风常见,却绝无此番经历之恐怖。
难道神佛有何警示?实令人起疑。
(三治承旋风)”[1](P191)。
天灾令人费解,人祸又使人无奈。
在目睹四百年历史的平安京毁于大火后,鸭长明深感建造房屋“实数无聊”。
此外,种种世相又令他不安:“因所处环境、身分不同,烦心之事亦各不相同,数不胜数……有财则多恐,无财则恨深。
有求于人,身则为他人所有;若关心他人,身心又为恩爱所缚。
屈从世俗,身心窘困。
若不能随波逐流,又被视为疯癫(七处世之不安)”[1](P199)。
世事无常又使得财富、人际关系、功名等万事皆不可恃。
在作品的后半部(“出家遁世”、“方丈之庵”、“日野山闲趣”、“闲居之思”、“自省”),鸭长明回顾自己坎坷的一生,记述隐居生活和修身悟道之事,以及由此带来的愉悦和宁静。
但即便是提到谈歌论赋等赏心乐事,作者仍不忘世事无常,感叹人生转〔收稿日期〕2013—01—08〔作者简介〕戴维斯(1987~),女,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3(总第88期)(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882013年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瞬即逝。
仿佛在“人生无常”阴影的笼罩下,心灵的愉悦也变得节制。
在鸭长明看来,人生的无常消解了人生的意义。
与鸭长明相似,《传道书》一开始便指出人生毫无意义:“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1:2)”①。
“虚空”的希伯来原文“hebel”意为“一口气”、“云烟”,意指“事物如云烟般稍纵即逝/短暂的或非实存的本质……如同‘云烟’一般的人生也难以捉摸,非我们自己可以控制”[2](P136)。
“传道者”强调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6:12)”,“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9:12)”。
同时,“传道者”似乎是一个解构主义者,一反希伯来宗教和智慧文学的传统,质疑人的智慧和劳碌:“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
这也是虚空(2:18-19)”,“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2:16)”。
这样一来,随着财富、智慧、劳碌的意义被死亡否定,人生的价值也就归于无有。
“传道者”似乎和鸭长明一样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他在目睹种种社会不公后宣称世界的虚无和荒诞:“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赀财,反害自己(5:13)”,“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
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4:1-3)”。
可见“传道者”与鸭长明得出的是相同的结论,即世事无常,人生其实无可凭借,财富与权势均不可恃。
于是,“传道者”“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4:1-3)”,传达出一种极端悲观的人生观。
二、相异的应对方式《方丈记》第八篇“出家遁世”提到:“烦恼忧愁,度过三十载岁月。
此期间,无数事不得顺意,令吾渐悟己身命乖运蹇。
故于五十岁之春,下决心出家遁世”。
[1](P200)对人世之无常感到绝望的鸭长明最终选择出家修行,希望以此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遁世意即逃离俗世,念佛则表达往生极乐净土的愿望,二者都意味着对此岸世界的否定。
但是,曾为著名歌人、情感丰富敏感的鸭长明不能不从自然、和歌和音乐中获得愉悦,终究难以彻底否定现世生活。
于是在《方丈记》的末尾可以看到:依据“遇事莫执心”的佛教教旨,鸭长明开始否定闲居生活,认为执着于闲寂有碍悟道。
他“将闲寂居所的自足之念批判为心灵的玷污。
然而在这种批判的尝试中,心灵变得无所适从。
假装念佛,徒有其表……”。
[3](P38)也就是说,鸭长明的本性与否定现世的宗教产生了冲突,二者的无法调和使得鸭长明无法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
与鸭长明相反,“传道者”应对无常人生的方式是回到现世生活。
他在《传道书》的结语部分(12章9-14节)提出两点:一是追求智慧(12:9-11),二是敬畏神(12:12-14)。
矛盾的是,智慧的意义已在前面被人生之空虚解构了,而此时提出追求安身立命的智慧似乎意味着对人生意义的再度肯定。
这就需要注意《传道书》实际上包含了“神-人”二重视角。
人生虚空的结论是在“在日光下”得出的。
“日光之下”是一句希伯来成语,意思是“在人看来”。
“传道者”认为智慧和生命均有限的人其实无法彻知世界和人生的终极意义,所以要用神的智慧来超越人的智慧。
在他看来,人类无法控制人生但神维系着宇宙和历史:“神创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3:11)”。
社会不公但无损于神的公正:“神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3:17)”。
人虽无法倚靠财富,但“神赐人赀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5:19)”。
人可以享受生活,但“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
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11:9)”。
也就是说,“传道者”以一种超越人类的视角重新考察人生,推翻了之前人生无意义的结论。
三、差异之因探析由上文的分析可知,虽然《方丈记》与《传道书》都洞察出人生之无意义,但二者有着迥异的应对方式。
①本文所引《圣经》经文均来自《中文新标点和合本圣经》。
第1期戴维斯:无常与虚空如果说前者是遁世的,后者则是出世的。
差异的背后必然存在复杂的原因,以下主要从作者的世界观背景进行分析。
一般认为,《方丈记》是一部佛教思想浓厚的作品,典型地反应了日本中世文人的无常观。
这种佛教世界观的产生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联系。
十二世纪的镰仓时期属于日本中世的乱世时期。
一方面武士政权得以建立,另一方面平安时期的贵族统治衰弱。
同时并存的两个政府之间不断发生互相颠覆与镇压,导致武力冲突不断。
处在乱世的民众深切感受到自己在历史巨变中的渺小与无奈。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使人看到人生的虚空,这成为人们接受佛教无常观的基础。
同时对贵族来说,贵族统治体制的崩溃使得他们失去了值得信赖的东西,带来了不安全感。
这就需要新的佛法,以保证个人可得救济。
所以“十三世纪的所谓‘镰仓佛教’,同强调现世利益、念咒术式的平安时代佛教产生尖锐的对立。
它强调了佛教的彼岸性、超越性的一面”。
[4](P220)作为日本佛教的一支,平安时期的净土教在镰仓时期迅速发展为净土宗。
在平安时代,从贵族到大众均不否定现世,“大众之所以不否定现世,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现世比地狱好的缘故吧。
贵族之所以不否定现世,那是因为他们觉得现世已经像极乐之境”。
[4](P152)但镰仓时期的净土宗,目的在于死后往西方净土,其信仰中心阿弥陀被绝对化,救济要靠阿弥陀的本愿(即他力),以及念佛称名来达到。
“念佛”本属于诸多“行”中之一,但在镰仓时代被提到了达到往生的唯一终极手段的地位,因此被称为“专修念佛”。
所以不难理解,面对种种人生困惑,鸭长明难以作答只有随从当时兴起的“专修念佛”的净土宗,“唯借舌根诵两三遍‘不请阿弥陀佛’作罢”。
[1](P209)同时,政治体制的巨变和新佛教的产生,又使得作为文学垄断阶级的贵族在创作上做出反应。
主要的反应就是产生“逃避文学,反应他们远离没落崩溃了的旧秩序,到山野去旅行和闲居的情景”。
[4](P222)《方丈记》就是这种“逃避文学”的代表。
对鸭长明一类的“逃避文学”作家来说,贵族统治的崩溃意味着他们原有世界的失落,社会的动荡与丑恶又加深了不安感,于是他们大多信仰佛教,往往以出家的方式脱离现实社会。
所以在他们常在作品中以隐士的独特视角,对现世社会进行批判,叙述隐居生活,流露出浓厚的无常观。
值得注意的是,鸭长明在《方丈记》中记述了和歌和管弦的乐趣,这种世俗之乐虽然在作品的末尾鸭长明自己批判为“有碍悟道”,但不能被他彻底放弃。
另外,他还详细记载一些实地考证古歌中泉水、遗址、植物的小事,“这种实地验证主义,也是土著思想的一个方面的典型表现,土著思想尊重个别的事实胜于普遍的真理,尊重日常的经验胜于超越的观念”。
[4](P262)《方丈记》的这种土著思想正是对镰仓佛教超越性的抵抗。
所以说,《方丈记》并不具有彻底的佛教立场,佛教思想虽然浓厚,但日本本土思想还占据着一席之地。
作为最晚被编入正典的一卷书,《传道书》折射出的世界观与旧约圣经其它经卷相比显得较为复杂。
一方面,它包含一些独特的“异端”思想,例如:生命虚空、不可知论、重视享乐。
从中可见古希腊文化求真精神、古希腊哲学循环论、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