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目的要求】

1.熟悉疟病的病机与治则。

2.掌握温疟、牝疟、疟母的证治。

【主要内容】

本篇专论疟病。根据疟病的脉象,提出汗、吐、下、清、温、针、灸、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并按照疟病的脉证,寒热的多少分为瘅疟、温疟、牝疟,同时指出疟疾日久不愈,可以形成疟母。

本篇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疟疾的论述有所发展,为后世论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讲解】

│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附方│

第1条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词解】

风发:风,泛指邪气。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以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释义】

疟为邪搏少阳,脉多弦,但由于病人的体质和发病的原因不同,故疟病往往以兼脉出现。如热重者多见弦数,寒盛者多见弦迟。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感邪兼夹的不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如弦小而紧,是病偏于里,多兼有食滞,可酌用下法。如脉浮而大,是病偏在上,可酌用吐法。至于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如弦紧是病偏于表,多兼感风寒,可用发汗法,或结合针灸治疗;如弦迟则为里寒,可用温法。弦而兼数是里热炽盛之象,病属阳邪,故言“风发”,“饮食消息止之”是指以甘寒饮食调理治疗。

【中心思想】

本条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

第2条

【原文】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

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词解】

不差:没有痊愈。

【释义】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谓疟病经过一定时日,如正气能胜邪气,自然会痊愈。这说明人与自然相通应,天气变化与疾病的转归有着密切联系,治疗时应考虑这一因素。然而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疟邪则可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疟母。疟母不消,则疟病寒热就很难痊愈,故应“急治”,方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消症的方剂,具有调整机体,增进抗病能力,破瘀消痞,杀虫止疟等功能。方中鳖甲为主药能化症块,除寒热;佐以射干(即乌扇)、桃仁、丹皮、芍药、紫葳、硝、黄祛瘀通滞;协以鼠妇、虫、蜂窝、蜣螂,则消坚杀虫治疟其效更著;葶苈、石苇、瞿麦利水道;柴、桂、夏、朴、芩、姜理气机,调寒热;人参、阿胶,以补气血;灶中灰,主癥瘕坚积;清酒能行药势。合而成为治疗疟母的主方。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疟母的形成和治法。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依痰,结为癥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第3条

【原文】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

者,邪气内藏于心,名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词解】

瘅疟:瘅(dán单),热也,瘅疟是但热不寒的一种疟病,也有认为是温疟的一种。

【释义】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言其病机。这里的“阴气”,指津液;“阳气”指热邪。阴液不足,阳热过盛,所以出现“但热不寒”的症状。热盛伤气,故少气而烦冤;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故手足热;热伤阴液,胃气上逆,故欲作呕吐。“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说明瘅疟病机为内外热盛。正因为如此,阴液耗伤,令人肌肉消损。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瘅疟的病机和症状。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夫阴气虚者,阳气必发,发则足以伤气而耗神,故少气烦冤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盛则手足热也,欲呕者,热干胃也。邪气内藏于心者,瘅为阳邪,心为阳脏,以阳从阳,故邪外舍分肉,而其气则内通心脏也。消铄肌肉者,肌肉为阴,阳极则阴消也。”

第4条

【原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释义】

首条“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说明了疟病脉象的特点。此谓“其脉如平”,意指温疟的脉象和平时常见的病脉一样,多见弦数。身无寒但热,为内热盛。骨节疼烦,为表寒未解。时时作呕为热伤胃气,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加桂枝以解表邪。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温疟的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 按瘅疟、温疟均属疟病热盛证型,不同的是:瘅疟因表里皆热,故但热无寒,温疟则里虽热而表可兼寒,故应属热多寒少;瘅疟病重,气阴两伤,温疟较轻,挟有表寒,它们在病机、症状上有所不同。

第5条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释义】

牝疟多由素体阳虚,阳气难以外达,或素有痰饮,阳为饮邪所阻;故临床以寒多热少为特征,蜀漆散乃祛痰止疟之剂,方中蜀漆(即常山苗),功能祛痰截疟为主药,配云母、龙骨以助阳扶正,镇逆安神为佐药,浆水和胃,且酸收敛阴,助蜀漆祛痰。然治疟疗效与服药时间有关,故方后曰:“临发时服”,很有实践意义。凡服常山、蜀漆一类方剂,必须在未发前一至二小时服药,过早过迟,均难获效。《素问·刺疟篇》王注谓:“先其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正气,故曰失时。”这是用本方治疟疾首应注意的问题。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本条方后所谓:“温疟加蜀漆半分”,有些注家认为,当系“湿疟”之误,张路玉曰:“……蜀漆性专逐湿追痰,稍增半分于本方之中,则可以治太阴湿疟,湿为阴邪,斜纽其阳,亦必多寒少热,故此方尤为符合,旧本金匮方后误作温疟大谬。详云母、龙骨纯阳之性决非温疟所宜。以牝为牡,将湿作温,千古未剖之疑团,一旦豁然贯通矣。”(引自《疟疾专辑》)此说颇有见地,可作参考。

附方(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牝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方解】本方具有化痰截疟散邪之功。蜀漆配麻黄开阴邪之固闭,配牡蛎咸寒软坚散结消痰;一敛一收,邪去而正不伤;甘草甘缓调和诸药之阴阳,阴阳调和则寒邪自去,疟发自止。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词解】劳疟:久疟不愈,反复发作,以致气血虚弱,故称为劳疟。

【方解】《伤寒论》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疟疾亦往来寒热,邪在半表半里,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去表里之邪。渴为内热渐重,津液渐伤,故去半夏之辛燥,加栝蒌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