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检网络舆情问题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处置——对66件涉检网络舆情案例的实证研究

执法公信力。 因此 , 效 负 面 影 响 . 检 察机 关 必 须 研 究 解 决 的重 大 课 题 。 是
一
、
涉检 网络 舆 情 的 基本 属 性
帖 揣测 案情 误 导 公 众 . 同心 态 的 网 民频 繁 跟 帖 。 易 不 极
1 指 向对 象 分 类 : 是 指 向检 察 业 务 ; 是 指 向 . 按 一 二
检察 官 ; 是 指 向 检察 改 革 ; 三 四是 指 向检 察 院 。
2按 涉 及 检 察 院分 类 : 是 涉及 高 检 院 ; 是 涉 及 . 一 二
被 置 于 网络 舆论 监督 的 最 前沿 ,涉 检 网络 舆 情 时 有 发 生。 如引 导 处 置不 当 . 必危 及 检 察 机 关 的 队伍 形 象 及 势
中处 于 弱 势 地 位 , 对 社 会 产 生 愤 懑 情 绪 , 富 仇 权 、 易 仇 仇 官仇 腐 心 理 严 重 , 同时 , 民 还 有 追求 真相 和公 平 正 网 义 的心 理 诉 求 . 络 成 为 他 们 宣 泄情 绪 的 空 间 ; 网 另一 方 面 察 机 关 有 别 于 其 他 机 关 , 维 护公 平 正义 的最 后 检 是 防 线 。 民对 检 察 机 关 的要 求 更 为 苛 严 。另 外 , 当 前 网 在 反腐 背 景 下 , 察 机 关 负 责 查 处 贪 腐 和 渎 职 犯 罪 案件 , 检
方面舆情 : 狭义 上讲 . 检 网络舆情仅指 负面舆情 。 从 涉 基 于 负面 舆 情 网 民更 为关 注 . 以 . 文 的研 究 限于 狭 所 本
义 上 的涉 检 网络 舆 情 。
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探讨

口
摘 要 近 年 来,互联 网上涉检 公共 事件 和热 点话题
向朝敏
道, 通过 一 些主 流 网站 以及 当地 政 府 网站 贴 吧 、 博客等 网络平 台进 行 帘言 , 诋 毁检 察机 关 的 良好 形象 。 3 、榆察 机关 执 法办 案 巾 的失误 与 瑕疵 成 为 众 在 网络 上
火 执法 公 {  ̄ - J J 。
2 、 突 发 。涉 榆 网络舆 论的 形成 往 往非 常迅 速 , … 个热 点
点, 面对 浩 如烟海 的 网络 信息 , 常 常是 无从 卜 于, 收集 剑 的涉 检
网络 舆情 信息 不 能发挥 作用 。
事 什 的存 在 加 卜 一 种 情 绪 化 的意见 , 就 可 以成 为点 燃 一” 舆论 ( 三) 应对 机 制 不健 全 。 的 导 火索 。 ‘ 1 一事 什 发生 时 , 网 可 以 立 在 网 络 | 十 l 发 农意 网络 舆情 的处 置机制 还 未有 效 建立 , 在 如何 应对 和 处置 涉 见, 甘, 各利t 渠 道 的意 见 义可 以迅 速地 进 行互 动 , 从而 迅速 形 检 网络舆 情危 机 方面 显得 千 ¨ 对薄弱, 没有 形 成系 统 的对 策和 措 成 强 人 的意 见 声势 。 施, 处 置机 制 不 健个 , 不 能适 时果 断处 理 危机 。如 缺 乏 预臀 处 3 、发 敝 。依 托 互 联 网开放 的人性 和无 可 比拟 的传递 速 嚣预 案 、 i l 面 引导 机制 未 形成 、 如 何与 网络 媒 体打 交 道 引导 网 度, 网络 舆 情 具彳 丁 强 人 的放 火 效应 l 扩 敞效应 , 容 易形 成 巨人 络舆 情走 向等现 象普 遍 存在 。
试论涉检信访网络舆情的应对

58检法实务JIAN FA SHI WU在机关网站上开通信访邮箱,或是领导直通车,在街道办增设信访接待室,对于突出问题,要第一时间受理、解决,将矛盾遏制在萌芽状态。
4、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应对队伍信访网络舆情是检察机关今后工作的重难点,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可以在检查机关内部建立专业化的舆情应对队伍。
该队伍以申诉、控告工作为主,同时与检察机关政工部门、宣传部门、监察部门等进行协同合作。
监察部门对网络信访舆情进行收集、甄别,同时将信息共享给其余部门,同时由舆情监测员将情况通报给有合作关系的媒体[2]。
此外,政工、办公室等负责信息收集,充当舆情监督员、网络评论员,同时与媒体进行联系,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并通过合作媒体发布舆情处理过程、结果。
而技术部门则对网络进行维护,确保网络信访舆情能够顺利运作,确保检察机关的正面声音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队伍培训工作。
检察机关要对内部进行系统的统筹安排,定期组织网络信访=舆情解决方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确保队伍人员工作实效,提高对舆情的敏锐性,掌握具体的应对策略,切实提高与媒体的沟通水平。
四、结语对于当前检察机关所面临的涉检信访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早制定相应的涉检信访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以便能够从容应对这类网络舆情。
对于所发生的大规模负面舆论,要及时介入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此外,作为法律监督机构,检察机关要不忘初心,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使命,不断完善群众申诉路径,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合法维权。
参考文献:[1]张勇玲.法治视野下涉检舆情应对路径[J].人民检察,2016,(6):49-51.[2]何伟.强化涉法涉检舆情应对机制[J].人民检察,2017,(22):77-78.(作者:王钢猛,温州市人民检察院)2、舆情指向更具体近年来公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阳光司法建设持续推进落实,相关信访事件也开始朝着个案化的方向发展。
涉检网络舆情状况及处置机制研究

察院检察 官上班玩游戏事件 。
现 实基础
最 高人 民检 察院关 于深入 推进 社 会矛 应当倾 听民众 的声音和诉 求 ,尊重 各种 《 ( 三) 建立涉检网络舆 情应对机制的 声音。在面临各种 涉检 网络舆论 的时候 , 盾化解 、 社会 管理创新 、 公正廉洁执 法的 检察机关 工作人员在行使检 察权时不 免 实施意 见》 第1 8 条明确要 求 : “ 进一 步完
或者信息被不 断评论 、 转播 、 分享 , 并逐渐 亿 , 较2 0 1 1 年底增加 了约 3 2 7 0 万人 。在 意夸大或歪 曲事实的情况 ,导致涉检 网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倾 向性意见 。 涉检网络 互联网的规模和 社会影响力不 断扩大 的 络舆论对案件 本身的事 实以及证据 的认 舆情 具有 敏感度高 、 关注 度高 、 指向性强 信息化社会环境 下 ,涉检网络 舆情对检 识发生偏差 ,面对社会舆 论和检察权 的
制, 也就成 为了新形 势考量各级检察机 关领导人政治智慧和 司法能力的重要标 准。 关键词 : 涉检 网络舆情 ; 舆情处置机制 ; 司法独立
【 中图分类号: D F 8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1 4 1 6 ( 2 0 1 3 ) 0 4 — 7 5 — 0 3
各个环节 的全程化监督 , 涉检网络舆情也 为 ,更容易获得公众 对司法价值 追求的 制 , 引导舆论理性化 , 实现 社会主义 民主 J O A L 0 喇 L 1 0 N I z 0 A D M I N I ∽
心理 认同 ,进而产 生对司法 自由的信仰 法治。 ( 二) 涉检网络舆情的类 型 和依 赖 ,检察机 关执 法公信力 也将 得 以 笔者倾 向于将 涉检 网络舆情划 分为 更好地实现 。 两类 : 一类是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比 的监所检 察。另一类是 涉及检察官的 网 如“ 躲猫 猫 事件 , 涉及 到检 察权 运作 中 化与 司法独立的冲突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摘要]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
为此,作为检察机关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后果认真加以研判,及早制定预警、预防和妥善应对措施。
须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以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起有利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制度与途径,确保使其成为促进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涉检;宣传;网络舆情;引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一个细小的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从“躲猫猫”到“欺实马”再到“邓玉娇”,不断激起的网络舆情漩涡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当今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
在网络已开辟出一个“平民化、广泛化、自由化的大麦克风时代”背景下,涉检网络舆情势必或已经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恶劣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
因此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一、含义、特点“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及形象的树立有特殊的作用。
目前,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和影响日益强大的博客网站三种途径共同反映而形成,作为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涉检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1.对象的特定性。
即涉检网络舆情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人或事。
2.舆情的难控性。
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检网络舆情,欲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调研报告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调研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逐渐成为公共舆论研究的重要手段。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通过对网络上涌现的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够帮助政府、企业和组织更好地把握社会舆论动态,及时应对公共事件和媒体危机,提升公众形象和信任度。
2.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其在公共舆论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为政府、企业和组织提供参考和借鉴。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综合分析。
4. 调研结果4.1 现状分析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在政府、企业和组织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舆论引导和宣传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提升品牌形象;组织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研判,了解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4.2 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不断进步,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将朝着更智能化、更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自动化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和情感分析,提供更准确的舆情预测和决策支持。
5. 案例分析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系统,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上涉及企业品牌的言论和评论。
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情感分析和关键词提取,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回应消费者的问题和需求,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户满意度。
6. 结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在公共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政府、企业和组织了解社会舆论动态,及时应对公共事件和媒体危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将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准确和精细的舆情预测和决策支持。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组织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总结: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调研报告通过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及对实际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在公共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力也非常大。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策略。
及时发现并跟踪舆情动态。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不少涉检舆情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对社会治安和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威胁。
涉检部门需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进行跟踪和监测。
这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热点话题进行实时追踪和分析。
及时了解舆情的发展趋势和传播路径,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积极回应并传播权威信息。
针对涉检网络舆情的谣言、偏见和误导,相关部门应积极回应并传播权威信息,遏制不实消息的传播。
可以通过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权威的声明和回应,以及利用涉检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等方式,迅速传达相关知识和真相,有效疏导公众情绪,避免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
涉检部门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司法权威认同,使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涉检事件和舆情。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在自媒体时代,舆情引导比以往更具挑战性。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个人自媒体和非官方媒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发布的无序性给舆情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涉检部门应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的合作,建立与之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共同维护网络舆情的秩序和稳定。
要注重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规范,加强对舆情传播的监管和引导,引导网络舆论的合理表达,促进网络舆情的公平、客观和理性传播。
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需要及时发现并跟踪舆情动态、积极回应并传播权威信息,以及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2024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引言概述: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体的意见、观点和情绪进行表达和传播的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愈发重要,因为它能反映公众的关注度和态度,对政府、企业和个体产生深远影响。
本报告将对网络舆情进行调研,以便深入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情调研、公众意见、舆情影响、应对方法正文内容:1.网络舆情的特点1.1快速性:互联网传播的速度极快,迅速引发公众关注。
1.2匿名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匿名发表评论,增加了造谣传谣的可能性。
1.3多样性: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性。
1.4扩散性:网络舆情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扩散,影响范围广泛。
2.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2.1媒体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2.2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渠道。
2.3个体行为:个体的评论和分享行为也会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
2.4事件本身:事件的严重性、新奇性和持续性会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3.1监测与分析: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进行定期分析,及时获取舆情动态。
3.2公关与回应:及时回应和解释网络舆情,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3.3建立信任:通过展示真诚和透明的态度,建立公众对组织的信任感。
3.4社交媒体管理: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平台,及时跟进和回应争议性话题。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提前预判潜在的舆情危机,做好应对预案。
4.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4.1企业危机:国内某知名企业在产品质量问题上的危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4.2政府事件:政府行为引发的争议和非议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引发舆论风波。
4.3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引发公众对应急能力的质疑和讨论。
5.网络舆情管理的未来趋势5.1:技术的发展将为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5.2数据挖掘:通过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前预判和应对网络舆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检网络舆情问题研究
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使一个看似平常的事件发生后,借助网络推手,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一个严重的公共事件。
检察机关作为承担国家法律监督的机关,也必然面临着网民的关注,如果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置不当,缺乏有效的应对技术,极易造成涉检网络舆情工作的被动,损害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影响其执法权威和执法公信力,进而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本文从分析涉检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入手,浅要分析当前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网络媒体或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总和。
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涉检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也决定了涉检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一)隐蔽性和复杂性。
一般认为,传统的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公开性,人们容易清楚地感受到舆论的存在和导向。
然而,网络舆论主体是以一种匿名的、虚拟的身份在互联网出现,在互联网自由的虚拟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用一个或者多个ID或者匿名发表言论,我们无法推断网络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态度,因而,网络舆论比传统的社会舆论更隐蔽,更难以预测。
发生在现实中的新闻事件是
多样而复杂的,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了解事态的详细状况,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环境赋予了网民更多的话语权,各种各样的言论从四面八方随之而来,这也造成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二)突发性和难控性。
匿名传播的方式使得一部分网民在发表言论时缺乏必要的责任感,而网络中又缺乏像传统媒体那样的“把关人”,因而,网络中充斥着很多非理性言论,加上人们猎奇、仇富、仇官等心理,越是揭露丑陋、揭露腐败的帖越能被捞起来,成为众矢之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常常是一个帖子成千上万人跟,长时间置于论坛之首,很难控制其导向和扩张。
(三)偏差性和负面性。
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检察机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公众对检察工作、检察队伍的心理期待更高、要求更苛刻,对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不满,常常会延伸到对检察机关的不满,生活中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官员腐败、渎职等现象归咎于检察机关的不作为,一旦检察工作出现偏差,检察队伍出现问题,网民就会在网络上趁机谩骂或攻击检察机关,质疑检察机关的办案公正性,舆论一片哗然,检察机关在膨胀的网络民意中成了弱势群体。
二、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对涉检网络舆情的重视不够。
从“石首群体性事件”、“成都唐福珍自焚阻拆事件”、“阿荣旗豪车检察长事件”等一系列
事件,可以看出检察机关对于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对舆情的影响认识不足,不愿把握,心态不正,不能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不愿被监督。
在涉检网络舆情发生后,仍摆出一副“官”架势,不肯放下高姿态,甚至做出不尊重事实,不诚恳面对网民的事情,最终导致问题不断升级。
(二)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不健全,危机应对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多数检察机关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上下级、同级院之间舆情监测信息不共享、不畅通。
诸多检察院对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对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问题缺乏敏感性。
少数检察院虽然建立了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监测手段落后,监测效果不明显。
发生舆情危机后,有关部门难以及时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使危机事件处置工作陷入被动,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机,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陈旧,与新闻媒体互动沟通缺乏。
目前检察系统的宣传舆论引导机制重点仍停留在报纸、电视等比较单一的载体来宣传检察工作,还不擅于运用网络媒体来引导公众舆论。
许多基层检察院虽然开设了对外网站,但信息量少、更新慢,不能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
许多基层检察院虽然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开过新闻发布会。
许多基层检察院主动探索宣传引导机制的较少,普遍缺乏与新闻媒体沟通的技巧,面对空前强大的舆论监督,显得束手无策。
三、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