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中医如何运用气功疗法改善心理健康

中医如何运用气功疗法改善心理健康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气功疗法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身体姿势和意念来达到身心平衡和健康的锻炼方法。
它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医认为,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理状态的失衡往往与身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气功疗法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进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首先,气功疗法中的呼吸调节对于心理状态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因为紧张、焦虑等情绪而呼吸急促、不规律。
而气功中的深呼吸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放慢呼吸节奏,使气息变得平稳、深沉。
这种有规律的呼吸方式能够刺激副交感神经,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从而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例如,常见的腹式呼吸法,要求我们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这种呼吸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新陈代谢,还能让我们的心神逐渐安定下来。
其次,气功的身体姿势和动作也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气功中的各种姿势和动作,如站桩、太极拳等,要求身体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感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和变化。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身体的感知能力,从而减少杂念和分散的思维。
同时,这些身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使我们感到身体充满活力,从而提升自信心和心理的舒适感。
再者,气功中的意念调节是改善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
意念,即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在气功练习中,通过引导意念,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部位或意象上,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使内心变得平静。
比如,想象自己置身于宁静的大自然中,或者将意念集中在丹田部位,感受能量的聚集。
这种意念的集中和引导,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烦恼和负面情绪的困扰,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此外,气功疗法还强调“松静自然”的原则。
中医如何从气功练习的角度治疗心脏病

中医如何从气功练习的角度治疗心脏病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气功练习被视为一种辅助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如何从气功练习的角度治疗心脏病。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身体姿势和意识状态来达到身心平衡和健康的锻炼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气的运行密切相关,而气功正是通过调节气的运行来改善身体的机能。
首先,气功练习有助于调节心态。
心脏病患者往往会因为疾病的困扰而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病情。
而气功练习强调身心放松、排除杂念,通过深呼吸和冥想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
当心态稳定时,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能够更好地协调工作,从而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其次,气功练习能够改善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受损,往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气功中的一些动作和呼吸方法,如站桩、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在全身的流通,增强心肺功能。
良好的气血循环能够为心脏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再者,气功练习有助于增强体质。
通过长期坚持气功锻炼,患者的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都会得到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也会增强。
这对于预防心脏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气功练习还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气功练习的具体方法上,有多种选择适合心脏病患者。
比如,六字诀是一种通过吐纳发声来调节脏腑功能的气功功法。
其中“呵”字诀有助于养心,患者在练习时可以通过缓慢、深长的呼气,配合发出“呵”的声音,来达到调节心脏功能的目的。
另外,八段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它动作简单易学,而且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保健功效。
比如“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可以拉伸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左右开弓似射雕”则能够增强心肺功能。
中医与气功

历代名医是如何看待气功的?发布时间:2009-10-28 15:35:45 浏览:585 来源:老中医养生网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
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
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
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病丛生,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所以,气功虽已不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但并没有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
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身血气之大要也”。
他还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顾。
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
另外,攻下派的张子和也将导引吐呐列为治病方法之一。
明至清末,气功在医学界更受重视,气功养生的著述也较多。
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类经》一书里,对气功有正确的评价,并且涉及了气功和药物的长短所在。
他说:“……虽轩歧之教,初未尝废恬淡虚无,呼吸精气之说,然而缓急之宜,各有所用,若于无事之时,因其固有而存之养之,亦是为却病延年之助,此修养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
至于疾病既成,营卫既乱,欲舍医药,而望其可除,无可复,则无是理也”。
对气功的具体做法,张氏认为“其下乎功夫惟《蒋氏调气篇》、《苏氏养生诀》、《李真人长生十六诀》皆得其法,足为入门之阶。
”宋代的《圣济总录》载有“以意气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并气,法之患处,不过三五日,必愈。
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气以攻之,其病随散。
”这种疗法,清代医家称为“运气法”。
清代名医张志聪对“运气法”深有体验,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痈毒。
此外,明清医家如李士材、龚廷贤、龚居中、李时珍、沈金螯等对气功疗法均有论述,不胜枚举。
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
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理解中医-III-解密气功

• 玉液还丹第六
– 咽法炼形:以舌搅上腭两颊之间,先咽了恶浊之津,次退舌尖以 满玉池,津生不漱而咽。 – 春用离卦;夏用艮卦;秋用坎卦;冬用震卦;春夏秋冬,不拘时 候,但于肘后飞金晶入脑之后,节次行此法。
• 金液还丹第七
– 金晶玉液行功见验,自坎卦为始,后起一升入顶,乃以舌抵定牙 关,下闭玉池,以待上腭之津,下而方咽,咽毕复起,至艮卦为 期。
地仙功法
• 肘后飞金晶第五
– 子时,静室中披衣握固,正坐盘膝,蹲下腹肚,须臾升身前出胸 ,而微偃头子后,后闭夹脊双关,肘后微扇一二,伸腰,自尾闾 穴如火相似,自腰而起,拥在夹脊,慎勿开关,即时甚热气壮, 渐次开夹脊关而放气过关,仍仰面,脑后紧偃,以闭上关,慎勿 开之,即觉热极气壮,渐次开关入顶,以补泥丸髓海,须身耐寒 暑,方为长生之基。
如何“形与神俱”:Hg化学反应的比喻
肺金 归妹卦:龙虎交媾
= Pb/Ag Hg齐
Hg = 比喻:元气/元精 颐卦:烧炼丹药 S 脾土 HgS
中国两大气功派系
• 道家气功:
– 基于易经理论,与中医关系密切 – 以修仙和长生为目的 – 理论以炼丹为比喻
• 佛家气功
– 源于瑜伽理论 – 以觉悟和超脱生死为目的
五脏神---形象化冥想
极限训练
• 握固:
– 一种手势 – 长时间不睡眠训练
• 辟谷
– 节食 – 3-14天断食 – 2-7星期断食
房中术与乐空双运
道家:活子时 • 四十岁以下不修房中术
佛家:明光显现的时刻 • 死亡 • 窒息 • 入睡和醒来的瞬间 • 性高潮 • 短暂的意识丧失 • 醉酒 • 呵欠 • 喷嚏 • 一念灭一念未起之间
禅定的意义
通过呼吸的控制,逐渐降低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感受和自身 理智意识的活动,唤醒对身体最基本的感受方式,引导意 识以信心和天真方式观察内部世界,从而获得意识与潜意 识的反应和交流。 潜意识的浮现景象---法性光明: • 界清净光:各种固定景象,不定景像和远处景象等 • 明点空光:如石投入水中产生波动环 • 金刚链光:如串珠般景象,初抖动不定,后可稳定 • 本觉智光:人格化形象(如五方佛像)
中医养生中的气功练习与调理

中医养生中的气功练习与调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流通息息相关,而气功作为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通过调理气机,增强人体的生命能量,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功练习方法以及它们在中医养生中的调理作用。
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气功练习方法,它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慢速运动,调和阴阳,平衡气血,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太极拳练习中注重呼吸的调节和运动的协调,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身心紧张,增强体力和耐力。
此外,太极拳的舞蹈性动作可以起到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作用,对于防治心理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二、气功养生功气功养生功是一种以呼吸调节为主的气功练习方法。
通过特定的呼吸方式和配合动作的运动,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气功养生功可以帮助身体排除积聚的病邪,消除疲劳,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一些常见的气功养生功包括深呼吸、腹式呼吸、小周天循环等。
三、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气功练习方法,据说由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所创。
八段锦练习注重身体的伸展和柔韧性的提高,通过动作的连贯和舒展,调理气血,改善心脑血管功能。
八段锦的具体动作包括双手拉弓、弓步托天、左右开弓、白鹤亮翅等。
这些动作既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又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循环,达到养生的效果。
四、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的气功练习方法,它包括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姿势和动作。
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活动,锻炼人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五禽戏的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调整呼吸节律,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有积极的作用。
五、中医养生调理除了气功练习,中医养生还注重调理养生。
中医养生调理的核心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中医养生调理的方法包括食疗、按摩、穴位保健等。
食疗方面,中医强调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达到养生的目的。
按摩和穴位保健是通过按摩经络和刺激穴位来调理气血,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和疲劳,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养生学气功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

中医养生学气功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中医养生学里气功这个有意思的玩意儿。
你说啥是气功?这气功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一股神秘力量,能帮咱们调理身心,让咱们变得更有精神,更健康。
你想想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花园,气功就是那滋养花园的泉水,能让花园里的花花草草都茁壮成长。
气功的基本操作方法,那可是有讲究的。
就先从调身说起吧。
调身就好比给咱们的身体摆个舒适的姿势,就像咱们回家躺在舒服的沙发上一样。
你可以站着,像棵挺拔的大树;也可以坐着,安安稳稳的;还能躺着,舒舒服服地放松全身。
这姿势可不能随便乱来,得让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自然放松,不紧绷,不别扭。
你说要是姿势不对,那不就像坐椅子坐歪了,难受不?再说说调心。
调心可重要啦!咱们得把心思收回来,专注在自己的身体和呼吸上,就像把乱跑的小羊羔给牵回羊圈。
别让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在脑子里乱撞,得让心平静下来,像平静的湖水一样。
这可不容易,咱们平时心思到处飞,要收回来可得下点功夫。
但你想想,要是能做到,那得多舒服,多放松啊!还有调息,这就像是给咱们身体这个大机器调整节奏。
呼吸要均匀、深沉、缓慢,就像微风轻轻吹过树林。
吸气的时候,感觉新鲜的空气充满身体;呼气的时候,把身体里的浊气都排出去。
这一呼一吸之间,不就是在给身体充电、排毒嘛!练功的时候,环境也很重要哦!要找个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地方,就像给小鸟找个温暖的窝。
要是在吵闹的地方,心能静下来吗?肯定不能啊!朋友,你别觉得气功是那种玄乎的东西。
其实啊,它就像咱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只要咱们认真去学,去练,就能感受到它的好处。
你想想,通过气功让自己身体棒棒的,心情美美的,多好啊!难道你不想试试?总之啊,气功这门学问,值得咱们好好去琢磨,去实践。
只要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中医理论解析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气功练习方法,源自宋代的王宗岳。
它以八个动作为主要练习内容,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解析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介绍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气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温通经络、强身健体的作用。
“第一式·两手承天”动作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可以舒经活络、调理气机,帮助气血循环;“第五式·左右搂膝低头看脚尖”,可以收敛气机、益脾胃,有助于增强体质。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刺激经络,畅通气血,达到调和经脉、强健身体的目的。
“第二式·左右掩面横扫折腰看脚尖”,可以刺激足太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有助于调节肝气、益脾胃;“第七式·拉弓似射雕”,可以活血化瘀、通利经络,有助于增强筋骨力量。
八段锦的理论基础还涉及到五行学说。
中医认为,五行是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脏六腑相对应。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五脏之气,达到平衡五行、保健强身的效果。
“第三式·左右托天展翅展展翅”,可以调理心肺,有助于平衡木火之气;“第六式·转腰摇头摆臀拢胯”可以调理肾膀,有助于调和水土之气。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的作用、经络学说、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
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平衡五脏之气、调和阴阳,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养生方法,对人体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八段锦的练习中,共同享受中医养生的乐趣。
中医解读气功养生

中医解读气功养生气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方法,生活中很多的朋友也在尝试着练习气功,以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当然气功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美容。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气功养生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气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体,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故《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详细地论述了古人养生之道,拿来与现代享受舒适空调但疾病不断者比较,希望您能有所觉悟。
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草木生枝长叶,万物欣欣向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便使精神随着春天万物的生发而舒畅活泼,充满生机。
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
这就是适应自然环境“春生”的特点,来调养人体中“生”气的原则与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就会使肝脏之气受到伤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季所发生的温暖的阳气,是夏天旺盛阳气的基础,如果春天阳气不能生,到了夏天阳气应当长而不能长,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
中医“气功”养生的方法发挥练功人的意识能动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被动为主动:历来的治疗方式基本上都是医生给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患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气功疗法则是患者通过亲自练功,自己为自己治病,变被动为主动。
(2)、变外部为内部,变他养为自养:传统的医学重视的多是向外界寻求保健治疗的方法。
例如不断合成新药代替旧药;研制新的疫苗去预防传染病,生产含有微量元素的食品等。
这种只注重外部疗法的医学模式,忽视了人体自身内部条件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潜力很大的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认识、掌握和利用这一规律,为人类自身的保健医疗服务,是气功锻炼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又一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医气功的认识气功医学体系。
气功医疗尽管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它在历史上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
一方面,传统气功不是以医疗而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因而古之修炼气功者,对医疗多有所忽略;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起气功医疗的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
多年来,气功医疗只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寄居”于中医医疗体系内。
其实,两者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首先,气功医疗的着眼点在于人体的机能,认为只要气血流通并保持正常,人就不会生病,因而医疗疾病完全从人体的内在功能着手。
一般来说,传统气功虽然也有针对不同疾病施以不同治疗方法者,但不像中医那样注重诊断、注重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而是强调发挥人的正气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
中医著述中详细记叙的气功治病方法,究其原,是把气功纳入中医体系的结果,是从属于中医的辩证论治的。
如《诸病源候论》、《杂病源流犀烛》记载气功方法都属于此。
真正的气功著述则与此不同了,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中说:“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
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
人死生之理,尽在气中。
但调练元气,求死不得”如果说这一论点阐述了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那么,《元气论》则对气功治病做了简明而又具体的阐述:“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
又有妙诀,虽云呵呬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
夫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
若才节气,气满便咽之,谓之冷气,可愈虚热。
临时皆以意度而行之。
”又说:“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并出。
”这就是说,气功治病重在元气,无需像中医那样搞辨证论治。
对此,《丹亭真人传道密集》中讲得更加具体:“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
且此气之在人,鼓舞动作,悲欢痛痒,莫不由之。
于是亏此气则病,滞此气则病。
惟周流一身,则康宁福祚也。
吾为子言之,知生此身者不过气,则病此身者亦不过气而已,欲治其病,先治其气,今医家以草根树皮,攻人疾苦,不过假此后天之气以调剂之、滋补之而已。
且草根树皮,其辛甘咸苦酸之五味,不过寒凉温热平之五气,乃天地之偏气也,且能却疾,况人之气通于天地,得气之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气功治病,完全是从人的元气着眼的。
因而使它与中医学、西医学有了根本的区别。
可惜气功医学尚未能被世人所承认,使中华古文化的一颗明珠仍被掩埋于地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气功中,虽然也有外气治病的记载,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就有“布气”的记载,但更多的以及更加强调的是练功治病,鉴于练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生活尚无保障的旧社会里,气功医疗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可以想见的。
中医博大精深,起源很早,蕴含极深,几乎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而气功也是历史悠久,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
即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
《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地平以湿,地所有生万物也众,民杂食而不劳,其病多萎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跷。
故导引按跷者,从中央出也。
也说明气功发源于中原的黄河流域。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气功在民间流传的状态,形成了医家、儒家、道家、佛家、武家等众多的流派。
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则注重强化肌肉,发劲等技击应用,医家气功则强调保健、延年。
《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淡虚无”等,也是修炼气功的不二法门。
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中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对气功也有很重要的论述与实践活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华佗发明创造出“五禽之戏”,对他的徒弟广陵吴普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同时代的大概还有“八段锦”,与“五禽戏”共为动功功法的鼻祖,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周天指绕天球大圆一周也是指一定时间的循环或者是满天的含义。
大小周天运动,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代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的运行情况。
其中,内气沿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沿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行则为大周天。
可见,周天学说,实际上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一种传统的医疗保健运动方法。
中医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
与一般的运动不同,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
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
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意气相随,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蛟龙戏浪,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野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中医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
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
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预防保健:《黄帝内经》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表明练气功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练气功具有明显的消除心身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
长期的心理紧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导致功能性甚至器质性病变。
因此,善于在紧张的节奏中学会适时地松弛,对健身和防病都是非常必要的。
气功锻炼恰好能有效地起到这个作用。
实践证明,长期练功的人不容易疲劳,平时总感到精力充沛,很少患感冒等病。
2、陶冶性情: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心养性,即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等。
这既是练功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通过气功锻炼能逐渐得到的直接效益。
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心身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
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
练功还可使人感到做事得心应手,效率增加,而且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开发智能:气功实践可以开发人的智能,这一点在古代气功典籍中有很多明确的论述。
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逐步证实了气功的这一作用。
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气功有可能成为提高人类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4、延年益寿:中医认为人到老年,阴精虚衰,真元渐亏,身体各种机能都逐步减退。
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老先衰。
实践证明气功能够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智能减退,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此外,气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歌舞、竞技、体育、演奏乐器、杂技训练等多种领域,可以帮助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增强心理稳定性,消除紧张心理,调动生理潜力,提高其所从事活动的效率。
中医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
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
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气功治病强身是根据传统中医治病原理发展而来的,气功的锻炼对象是人体的内部机能。
它以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为依据,着重以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来防治疾病,即通过气功锻炼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以下几方面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气功锻炼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当入静时,大脑皮层的功能表现为抑制过程增强,但这种抑制不是睡眠或药物睡眠时的抑制,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锻炼。
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大脑皮层由于过度兴奋所引起的机能紊乱得以纠正。
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多是由于神经或情绪紧张所致,气功对这些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胃肠功能性疾病。
人在练气功时唾液分泌增多,吸气时横膈肌下降,呼吸时横膈肌上升,横膈肌活动的增强,改变着腹腔的内压,对胃肠来说等于受到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
因此,练气功对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腹泻和便秘,都有一定的疗效。
3、心血管系统疾病。
人在练习气功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皮肤局部红润、全身发热等现象,这是因为入静后,血管扩张、心率减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试验证明,练气功能使血压降低的幅度是单纯休息时的一倍。
所以,中老年人练习气功可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4、调整生理功能。
练习气功可使交感神经中枢的反应性降低,呼吸中枢的活动和气体代谢率也下降,生理功能通过气功锻炼达到自我控制,使身体消耗作用减弱,贮能作用相对增强,有利于身体各部位功能的调整及损耗的恢复。
随着气功的进一步发展,气功与中医各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针灸中的“意气行针法”、“无极针灸”,推拿中的“自我按摩”,无一不是与气功紧密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