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

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
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

封面

目录

一、设计目的

二、设计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统计法

三、设计结果

1、背景分析社会转型期含义转型期引起的影响

(一)社会转型期的诠释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形态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社会结构的变迁为主要内容的,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变革,是推进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动力。“转型”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后被移植到社会学中,借喻社会的变迁。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一书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转型”,并表达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的思想。作为一个社会学专用名词,“社会转型”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即:专指社会发展中的前进的、上升的变迁;那些后退性质的变迁不在社会转型的范畴内。

在中国,“转型”概念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的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与西方国家的主流理解是一致的。在我国“社会转型”这一范畴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具体内容包括从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等等。

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社会转型期具有全面性,即只有社会的全面变迁才称得上社会转型,单方面或几方面的社会变迁不属于社会转型。在中国社会学者的论著中,“社会转型”有三种主要的含义:

1.社会体制在较短时间内急剧的转变。认为“转型”与“转轨”在体制转变这一点上可以取得相同的意义。自1992 年中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就建立在明确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严格地说,这种理解不准确。当然,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同社会转型有着密切联系,然而,单方面的经济体制的转轨毕竟不同于社会转型,只有把经济体制的转轨同社会结构的全面变革联系起来,它才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1992 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探讨了“社会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他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人认为,中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已不在仅仅局限于体制变革的狭隘领域,它已经汇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并一道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潮流之中,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革。这种理解社会转型是有道理的。

3.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将社会转型纳入现代化过程,是许多社会学者的一种研究取向。陆学艺、景天魁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郑杭生、李强等社会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应该看到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之间的匹配总是有一个从不协调到基本协调,从低级协调到高级协调的发展过程(即阶段性)。

转型期下的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及其表现

(二)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及其表现

未成年人生活社会之中,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道德失范,不可避免地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和冲击,使其品德行为产生偏差。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指的是未成年人经常违反道德准则、道德要求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一般易出现在12——16 岁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但正确的道德认识比较薄弱,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消极或错误行为缺乏辨别和抵制能力,有时甚至还会盲目地模仿和追求,以致发展成为有意识的错误行为。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

1.思想品德中表现出游离现象

思想品德的游离性是一种不良的品德现象,表现为不稳定、不同一和两面性等特点。这种不良的品德现象在当前未成年人身上并非少见。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中的游离现象主要表现为:

(1)言行不一,即说得漂亮,做得马虎,如一些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实际表现一塌糊涂。(2)不同情景中的游离现象,即在不同情景中品德表现发生脱节游离。如一些学生在学校和教师面前,学习认真、劳动积极、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番模样:懒惰消极、自私自利、害怕困难、任性散漫等等。(3)“他德”和“我德”的游离意识,即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行为。如一些学生宽以律己,却“严以待人”,批评别人振振有词,轮到自己全是歪理。他们往往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而对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

2.遵守社会公德上缺乏自觉性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由于未成年人自律品质较弱,对问题认识存在反复性认同障碍,因此在遵守纪律、遵守公德秩序、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方面缺乏自觉性,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在未成年人中严重存在。调查表明:虽然未成年人经常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是极少数,只在6%以下,可偶尔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比例却比较高,如打架斗殴现象达35.2%,骂人、说脏话达52.4%,随手扔废纸和垃圾达46.6%。

这说明未成年人的道德水准离国家对他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少学生不仅缺乏公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连做人的基本修养都没有,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所有这些使得人们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状况感到十分忧虑。

3.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唯我性与重利性的倾向

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实行的自我保护原则,强调个人价值及其重利性、竞争性,已经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必然要影响广大未成年人,并且在他们身上发生作用。教师和家长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已不在是那么高大、神圣不可侵犯。他们不在轻信教师、家长的教导,也不盲从“权威”,而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他们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直言不讳地发表个人的见解与主张,揭露时弊,反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中往往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与功利,主张与强调“利己与利他统一”、“公私兼顾”、“索取与贡献并重”等,这些观念成为相当多未成年人价值取向的主导。这说明市场经济既有诱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影响,也有诱发学生个人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如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自我中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等等,既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唯我性与重利性的倾向。

4.面对挫折往往采取逃避或攻击性的行为方式

由于一个时期人口政策的失误,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四二一”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现在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下,独生子女的“双重受宠”的特

殊地位,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只考虑自己的感受,6不顾及他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遇到困难、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约束差,自我平衡差。面对困难、挫折,往往是采取逃避或攻击的行为方式。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为逃避学习而逃课、逃学,甚至出走等;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如受到批评后采取对抗、报复、迁怒等攻击行为,来寻找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受到委屈后就采取离家出走、服毒、跳楼等极端的行为方式。

二、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的成因探析

(一)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生成的外部因素

1.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行为都要受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样态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道德发挥的社会背景和机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在社会化的未成年人产生影响和冲击。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转型社会中,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使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由此造成未成年人社会化中的偏差、失败。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机制的高效率的合理选择,它为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规则的不完备、不成熟,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诱发了惟利是图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观念;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在人际关系中,造成道德观念淡漠和扭曲,造成职业道德丧失,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使得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极端膨胀,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和幸福,损人利己。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有十分恶劣的影响,这是造成他们品德行为偏差的原因之一。

(2)大众传媒的不恰当导向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和西方腐朽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影响,现存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不健康(如宣传暴力、凶杀、迷信、色情等)的作品,这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充斥着荧屏和书报市场,形成一股学校、家庭无法阻拦的冲击波。未成年人涉世不深,正在发育,思想不定型,对于这些不良东西缺乏辨别力和抵制力,而社会又缺乏有效的引导,未成年人就会受其影响而迷失方向。

(3)网络的负面效应

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上网正成为青少年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上很丰富,网上很精彩,网上很热闹。但网上有垃圾,网上有污物,网上有陷阱。未成年人是一个易感人群,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辨别力、抵抗力、自制力,很容易受其伤害。一是网上色情毒害心灵。尽管当前加大色情网站的打击力度,但色情网站打而不死,不断改头换面,甚至死灰复燃。二是网上游戏误人子弟。未成年人痴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他们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逃课、逃学。同时,由于网络游戏大多带有暴力倾向和破坏性质,极易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的性格感染上凶狠与残暴的色彩。三是网上交友使人沉迷。不少网上聊天室“空气”污浊,一些少男少女热衷网恋,放言男欢女爱之事;一些成年人参与其中,发泄低级趣味。四是网上迷信害人不浅。算命说运等乌七八糟的东西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造成极坏影响。网络的虚拟世界对未成年人产生不可抗拒的诱惑,未成年人正在成长时期,天真稚嫩,易受伤害。

2.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学校的教育作用时说:“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

传统教育的家庭,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身心健康的保证,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学校。”未成年阶段的人最需要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是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我们感到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样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主要表现在:

(1)德育目标定位偏移

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目标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导致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甚至被混为一谈,给基础道德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弱化了道德的社会控制功能;从总体上看,学校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不够,给学生带来“有德无德,与我无关”,甚至出现“有德吃亏,无德受益,道德无用”等不道德、反道德的心态;对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强调不够。我们过多地强调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发生矛盾时,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听从,盲目的服从,而不是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体道德反省能力和自由选择真理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同一化,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奋斗。

(2)德育方法简单化

目前,学校德育方法很多,但在德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主,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传和理论灌输上,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时常进行强制性灌输教育,忽视学生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的排斥和恐惧,因而更谈不上通过他们自觉地理解和领悟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德育时效性降低也就成为必然。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引发学生“精神厌食”,导致德育接受障碍。另外,道德教育方法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施以教育,缺乏层次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乃至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具有不同层次的,但传统的道德教育不管人们的年龄差别,水平的高低,只用同一种模式,并且要求所有的人在接受教育后达到同样的程度、水平和境界,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3)德育内容空泛化

目前,社会和教育界内存在着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及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尺度的倾向,客观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展开。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学校德育简单停留在人们道德认知层面上,远远未将道德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由于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从而使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人们道德修养方面所表达的道德态度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脱节。

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可以说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陈旧。时代发展了,整个社会大环境已经变化了,而学校德育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德育内容远远落后于现实,使德育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时效性不强。

(4)德育过程形式化

德育过程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从目前看,学校德育过程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教育过程无计划性。虽然每所学校都在制定学校的德育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随意更改,甚至不执行。在上级部门领导来检查时,全校上下匆忙应付,忽视了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德育活动主体错位,学校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往往只考虑德育任务和上级领导检查内容的要求,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要,忽视活动本身对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有效性,使德育活动主体错位,导致活动本身“轰轰烈烈”,德育效果却不明显。

(5)德育队伍软弱化

当前,学校德育队伍中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品格上存在缺陷,不能给学生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有些教师教育态度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得当,缺乏对学生的热爱,例如,有的教师对某些学生有成见,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的教师把犯有错误的学生看成“害群之马”,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任其自由发展。

另外,我认为目前学校德育尚未真正纳入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去,以智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德育地位只能处于“口头上重要,实际上次要”的地步,这使德育工作者心里极不平衡,造成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更为严峻的是,由于德育课在学校的“二流地位”,德育队伍中的教师人心思动,人心思走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思想上、组织上的不稳定状况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正常展开,造成德育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后继乏人。同时,有些学校存在着把一些老教师和一些其他课教不了的不合格的教师充斥到德育队伍上来。目前有些学校领导者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德育课什么人都可以教,致使德育队伍的整体结构不合理,整个德育队伍呈现老龄化和低层次化倾向,这也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人曾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诞生后就开始。他虽然还不会说,不会听,但已经在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尤其是母亲是人生最重要、最可贵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师。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孩子发展的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父母自身品德上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给子女以榜样作用

不管社会、学校的影响如何,家里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父母亲的性格、品行总是在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当前,大众文化中“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包二奶”、赌博、卖淫嫖娼以及十分粗俗的“性激情”等冲击家庭成员主体——父母。一方面,他们对这些社会现象呈现很大宽容性,疏于对孩子的教化,甚至不关心孩子们的生理、个性行为。另一方面,他们也成为大众文化的“参与者”、“激情者”。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被扭曲,呈现较大的功利性、低俗性,影响着家庭生活。另外,父母自身沾有某些恶习,自身品德上存在缺陷,给未成年人提供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未成年人从小耳熏目染,给其社会化带来很大消极影响。

(2)家长教育观念上的偏颇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现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在教育上存在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经验等观念。“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失误。中央综治办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通过对两千余名未成年犯和一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的比较也显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一些家庭中,未成年人的父母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适应社会竞争,又要忙于照顾家庭的多重压力,往往会产生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观念,导致对子女高要求、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对自身要求低、希望低,认可自己受苦、受委屈,而不让孩子受苦、受委屈,这实际上是“赌博式”的教育,在这样教育观念下,父母往往采取对孩子“压迫式”的教育,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往往会采取不适当的教养方式,而一些不良的教方式往往成了未成年人产生品德行为偏差的催化剂。

(3)家长教养方式上的失误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目前家长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许多父母把握不住对待孩子情绪天平的砝码,往往在严格要求与溺爱之间极端地选择。家长教养方式上的不正确,对子女不良品

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放任型的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迁就,过度的溺爱,可能使子女形成任性、自私、专横、懒惰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敷衍应付,放任自流,什么事都顺着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忽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可能由于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而经常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管教粗暴,动则打骂,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伤害孩子的感情,导致孩子在家长面前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为了逃避惩罚往往会撒谎、做假。

同时,在家长教养方式的失误上,还有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连贯性,喜怒无常,赏罚不明,从而造成孩子的善恶价值体系的紊乱,对过错缺乏内在的愧疚。

(4)家庭组织结构不全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由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大量增加。家庭的危机与矛盾,使学生失去正常的教育环境。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缺乏父母在生活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从而导致孩子在理解和分担他人情感能力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产生了失意、悲观等消极情绪。家庭的破裂,给孩子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痕,使孩子们产生心理疾病和越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缺乏道德判断能力的孩子往往会因坏人的引诱、拉拢,而走上邪路。被人们亲切称为“法官妈妈”的尚秀云同志介绍说:“失和型家庭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003 年,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 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

(5)家庭氛围的紧张恶化

家庭气氛对未成年人个体人格的发展会产生原发性影响,它既可能对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缺陷。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抱有敌意,亲子间冲突不断,则子女的越轨行为倾向会较高。在一个经常充斥吵骂和撕打的家庭中,孩子们是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和失望,这种家庭中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极不健康。为逃避这种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生成的内部因素

1.生理成熟早与心理成熟相对晚的矛盾

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在未成年人的营养水平普遍高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的身体发育,生理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期普遍地提前。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在12——16 岁年龄阶段,正值身体发育、生理上急剧变化时期,同时也是以性成熟为中心的青春期发育最为迅猛的时期。未成年人在12——16 岁期间,女生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男生也接近高峰期,从外形上看,他们生理发展很快,已接近成人。但是,这一时期是“青春断乳期”,最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稳定情绪和冲动性行为,心理发展远不如生理发展迅速,包括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完整人格的最终形成却并没有提前,出现身心发展失衡状态。认识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差,像对友谊、爱情、自由、幸福等问题还缺乏正确认识,如果不适时加以引导,就会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正常发展。

同时,这时期的未成年人处于同一性心理危机阶段。处在同一性混乱之中的未成年人,由于无法正确估计自我,容易走向偏执和极端的境地,盲目认同自己喜欢的事物。

道德是非观模糊甚至颠倒,他们对诸如“勇敢与卤莽”、“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认识不清。他们一方面经历充沛,富于冒险精神,求知欲强,什么都想亲自“实践”一下,模仿是他们学习社会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心理和人格的发育却不健全,道德意识比较薄弱,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好冲动,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不良行为。例如,随着自身“性”的成熟,他们开始对未知的性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体验欲望,也渴望证实他们的

“成年人身份”,未成年人常常设法去寻找同异性交往的机会,12在交往过程中,难免因认识不足而产生不现实的恋爱,甚至引发性过错,给双方留下伤害与不幸。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反复性认同障碍

列宁曾指出,人的认识是非直线性的,并不沿着直线进行,而是无限地近似圆圈,近似螺旋的曲线。

在网络文化下,社会生活的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未成年人的德育信息往往是多渠道的、多途径的,但对于道德问题的认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层次性、波动性。一些学生时而是激情满怀,信心十足,时而会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出现偏激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反映,正如认识发生学所指出的:人的道德认识是在反复中递进的,不能像智育接受过程中,教学与接受呈线性关系。

未成年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易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发生各种不良行为,就是因为道德认识模糊,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危害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各种诱因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良行为。当不良行为产生后,通过帮助和教育,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并产生了相应的改过自新的意向,但由于未成年人在思想认识上需要反复性认同,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教育者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有的未成年人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有的甚至因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又旧病复发,重犯错误。这种反复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正常的。

3.自我意识的强化与道德认同感的弱化并存

社会转型给公民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得以强化,开拓创新的精神得以发扬,这促进了独立人格的进一步形成。未成年人生活社会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萌芽,他们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自主判断,追求独立,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得到他人的尊重。此时,他们对于家长的说教,老师的指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反控制情绪”,这种情况下,未成年人选择了同龄群体的聚合,在自己的群体中,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互相倾吐心声,得到互为尊重的满足。自我意识强化过程中,道德认同感在弱化。有些未成年人没有正确道德观,分不清美与丑,勇敢与卤莽,怯懦与谦让,吝惜与节俭等概念的界限,认为只有在打架时敢于放血才是真正的好汉,当与别人发生误会时,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糊里糊涂地干出了许多错误的事情。有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表示的不是认同而是鄙弃,不是同情而是冷漠。有些人用故意违反道德来表现自己对道德的不屑一顾;有些人对社会中遵守道德的现象加以嘲笑、奚落,以表明自己和道德的势不两立。例如,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甚至违犯了校规、校纪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道德认同的弱化,在错误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有些未成年人干出一些不良行为。

4、如何矫正

三、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的矫正

(一)优化整合社会德育力量

1.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现在的未成年人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基工程。因此,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更好地发挥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负起政治责任,及时了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认

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狠抓措施的落实。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一级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构德育领导体制。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精神,认真学习、体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丰富和完善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2.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由于转型社会中出现的社会失范,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未成年人思想和行为上的多元和不确定的倾向。这种缺乏明确的统一标准的社会化,容易给未成年人心理和观念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尤其在文化艺术领域,不少作品反映出悲观的、虚无的、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无疑会使未成年人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给未成年人社会化带来不良影响。为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立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强立法,注重实施,整治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清洁、良好的学习环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全面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只重一时经济利益,忽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从而忽视对经济长远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变量。所以,立法机关应配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综合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文化分级审核制度,防止未成年人接触自身不宜的文化作品;司法机关要组织专门力量在法制范围内,严厉地打击文化犯罪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并长抓不懈。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文化作品。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宣传色情和暴力的玩具、饰品。严格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口标准,严把进口关,既要有选择地把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产品介绍进来,又要防止境外有害文化的侵入。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的营业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正在成长时期,全社会都应注意保护他们,精心培育他们,决不能轻视网络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毒害。对网站治理工作要常抓不懈,既要积极防御,更要主动出击。同时,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中小学校园周边200 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不得在可能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性娱乐场所。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各类大众传媒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各级电台、电视台都要开设和办好少儿专栏或专题节目,少儿节目要符合少年儿童的欣赏情趣,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欣赏需求,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各类报刊要热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宣传报道。面向未成年人的报刊和其他少儿读物,要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要遵循网络的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一批积极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歌曲和图书的展演、展播、推介工作,使未成年人在学习娱乐中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同时,要积极推动少儿文化艺术繁荣健康发展。增强少儿文艺创作、表演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少儿文艺骨干力量。鼓励作家、艺术家肩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历史责任,多创作思想内容健康,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少儿作品。

4.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模式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配合,齐抓共管,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各自教育职能的作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彻底矫正学生品德行为偏差还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对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的矫正中,学校负有主要的职责。作为学校,要将自己纳入到社会大系统中,使学校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对家长而言,要打破“认为学生德育是学校教师的全部责任”的传统观念,应树立“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的新观念;要主动加强自身学习和自身道德修养,多与学校和教师联系,增进了解,共同配合,共同发展,共同育人。对社区而言,要创造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道德活动实践场所,加大德育资金投入。针对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社区应建立中小学德育社区管理委员会,吸收社区组织、社区各界人士、学校负责人和家长代表参加,定期分析、研究未成年人思想状况和德育对策,搞好综合协调配合。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教育职能的作用。相信只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结合,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教育合力,就一定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拓展和完善学校德育运行系统

1.更新德育理念

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居高临下”,动则指责、训斥的方式和做法已经不适合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增强学生自我教育和判别是非的能力。19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其次,要树立素质德育观。德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以实现全面素质教育。要从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素质的全面提高。重视品德素质对全面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培养学生政治、法纪、道德、心理素质的同时,进行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共识。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在校园内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最后,要树立大德育观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德育不再是德育课的“专利”,教员也不仅仅局限于德育教师,德育应全方位展开。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党政齐抓共管,要逐步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2.转变德育方式

当前学校德育方式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多停留在表面的一些理论灌输,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需转变德育方式,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首先,从单一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德育工作要改变硬性灌输的状况,讲求教育的艺术性。帮教方式要内隐,要做到寓教于无形。教者不应采用任何一种明显的将被帮教者置于凸显的位置的方法,只能把帮教者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元素置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使我们的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其次,从集中教育向个体教育方式转变。集中教育方便、快捷,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刀切”的方式忽视了个体差异。当前社会呈现出多样化,教育对象的思想是复杂的、多样的。教者应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者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学生干部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心理倾向、思想状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最后,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发挥现代传媒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可以通过开辟校园网,校园广播站,搭建学校和学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主流文化,覆盖和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拓展德育途径

转变教育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量把实践活动组织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地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培养和塑造未成年人的理想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唤起广大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现代精神品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开展全方位德育,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的智育、体育、美育和管理之中,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事实上,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活动等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产生多种多17样的问题,不少问题是无法靠单纯德育课能解决的,它必须有赖于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全方位德育来加以解决。

4.完善德育内容

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之所以存在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的德育内容空洞、抽象、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为此,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的年龄与思想特点,及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来丰富德育的内涵,革新、充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思想实际。一方面要调整原由的德育内容,在继承中求创新。另一方面,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现代德育内容。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已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在建设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对道德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儒家伦理思想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如“仁爱”的道德原则,以及关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思想和规范,都是我们今天进行道德体系建设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对其批判地改造,将其积极因素有选择地吸取,整合到学校道德体系之中。拓展德育内容不能只是一味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应以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和根本任务,根据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状况,拓展思想教育内容,构建一种符合时代需求价值体系。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它不仅解决人德性认识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国德育内容仍需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但内容亟待拓宽,尤其要把科技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开放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德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是作好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这支队伍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因此,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首先,德育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求德育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是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管教育方针制定的如何好,也不管校长有哪些规定,学生的情况最后还是取决于教师。”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因此,提高教师自身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其次,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组织建设。学校要不断充实德育队伍,形成德育队伍建设的合理结构。一方面,要按教育部规定配强、配足一定比例的专职思教人员;另一方面,要稳定和充分发挥大量的兼职德育、党务和思政人员的作用。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对德育工作者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评选先进方面对德育骨干予以优先考虑,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去。

最后,要加强对德育骨干队伍的培训。德育骨干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各学校要重视骨干队伍的培训,学校要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出去学习、进修,提高知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党、团、队合力配合,把一些年富力强、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放在德育领导位置。(三)重视和发展家庭德育功能

1.家长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可以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劳动态度、兴趣爱好、习惯以及个性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可以说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烙印。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有不少家长自身存在违法犯罪现象,家庭不仅没能预防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产生及发展,反而诱发并强化了未成年人的暴力倾向。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的暴力倾向,必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我国自古就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陆世仪在他的《思辩录辑要》讲到:“教子是以身率先。”颜之推在他著名《颜氏家训》中也说道:“夫风化,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由此可见,家庭中父母的良好身教是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2.家长需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精神条件的改善,教育知识的扩展,家长在对子女教育上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这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系极大,只有采用“爱而不溺,严而不格,一贯要求”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神”。家长应知道青少年时期是“青春危险期”,由于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对父母,对家庭的态度

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像小时侯那样听话。因而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年龄特征出发,以看的见、摸的着的活生生的素材为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在恰当的时间里进行启发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凡事引经据典,“上纲上线”,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父母戒绝“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代之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来感染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对于在学业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子女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更不应体罚和虐待,如此才能培养出理性、进取、富有同情心的下一代。合格的父母应该知道如何为子女确立行为准则,进而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并对子女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父母可根据子女的认知特点,把教育寓教于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诸如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子女能从中受到某种启发或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了解哪些是社会所提倡的,哪些是社会所反对的,提高其道德辨别力。

3.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方式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形和无形,有声和无声的综合。有形指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则是家庭气氛的熏陶。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虽然不能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常给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个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品德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要搞好家庭关系,父母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关爱与帮助、沟通与理解、信任与鼓励、自主与纪律等方面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家庭氛围。只有当他们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对家庭具有归属感和依恋感。调查和实验证明,暴力和偏执性人格的形成,尤以家庭环境影响最大。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温暖。也有家教不当,对孩子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自私、任性、蛮横、唯物至上。也有因父母离异而被遗弃,没有得到正常的父爱与母爱,造成心理孤僻、难合群、固执等扭曲心态。还有些父母的性格暴躁,历来靠吼声与拳头解决问题,自然给孩子树立了反面榜样。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重塑孩子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家长时时、处处要做孩子榜样,尤其在孩子面前,与人交往要谦虚有理,温文尔雅。处理家庭、社会矛盾时,要不急不燥。在家庭中不设赌场,不参与赌博。真正担当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职责。

(四)强化自我道德教育

1.弘扬自我道德意识

自我道德意识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我控制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自我道德素质的意识活动。弘扬自我道德意识的方法古已有之。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修身”、“养性”、“自省”等都包含了自我道德意识的因素。人类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更是人们自觉认识和自觉选择的结果,任何道德行为都具有自知、自愿、自择的特点。这种发自个体内心的行为,任何外在的强制都是无效的。对个体而言,外部因素只是道德品质生成的重要条件,道德最终要通过个体内在的选择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和增强人们的自我道德意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是一次完成的,它经由认识内化到行为外化的交替过程,转化的质量决定于自我的动力,自我的内驱力越大,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就越高。从外部教育到转化为内部观念,再转化为实践行动的过程,离不开个体的自我道德意识。因此,对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进行外部矫治的

过程中,个体需注重内部矫治,强化自我道德意识,实现道德培育由他律转向自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不是外在于人,强加于人的东西;相反,道德内在于人,它是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一种社会形式。“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教育对道德的社会调控都是以唤起个人的自觉性为前提的。人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主体,有着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有自己自觉认识和自由的选择,社会调控究竟起多大作用,关键在于自我道德意识的水平。

2.自我磨练道德意志

磨练道德意志是一个艰苦的自我道德教育过程。这个自我道德教育过程是在坚强的道德意志主导下,通过反复的道德实践而产生高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许多未成年人出现品德行为偏差,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有了悔改之意,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但由于未成年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反复性认同障碍,会经过多次反复,有的未成年人因抵制不了外界的诱惑又旧病复发,重犯错误。这时需要未成年人有自律意识,有与自我不良品德行为做斗争的勇气,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完善自己道德人格,战胜自我,达到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自我磨练道德意志对未成年人是一个艰苦的自我道德教育过程,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为磨练坚强道德意志,未成年人应自觉做到: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及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强意志力;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锻炼与不良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面对不良诱因,能控制住自己,并勇敢的、坚持不懈地战胜自己的不良行为;坚持从小事做起,这是很有效的磨练道德意志的方法。古人说过:“勿以善小而勿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然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是行为反复经过实践而形成的,习惯的形成对于自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巩固而发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学校养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这种习惯能迁移到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遵守国家法律。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习惯一旦形成,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而无须你的努力。习惯对一个人的性格起不断强化和支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与提高道德认识结合起来,只有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才能增强自觉性,克服被动性。未成年人应具有自我反省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古人进行道德修养的座右铭,今天,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具有借鉴意义。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可制定行为计划与进步计划,坚持从“小”做起,从“基础”做起,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要从同情心、爱心、善心做起,要从爱父母、爱亲人、爱同学、爱他人这些事做起,逐步养成自觉的良好道德习惯。未成年人在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过程中,应寻求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和支持,在稍有进步时,他们能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在遇到挫折时,能帮助了解其症结所在,细心分析开导,给予鼓励,这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4.强化自我道德实践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某一种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可见,道德实践是道德人格形成、发展的基本前提。未成年人要强化自我道德实践的意识,主动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如参加学校组织的“自理能力比赛”、“劳动实践小能手比赛”,增强自理能力,养成参加劳动的好习惯;参加“青春期心理辅导站”、“红烛”、“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的“五心”教育等活动,对自身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感的形成将产生良好的影响;参加看百部爱国主义影视,读百本爱国书籍,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通过参加这些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爱国主义的洗礼;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名胜古迹,到农村及大自然中远足旅行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使未成年人明确道理,接受道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作用,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把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能力。

四、结论

结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全社

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发展进程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社会转型

期的背景下,探讨了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生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矫正措施,力

图对未成年人品德行为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矫正。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

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本文只是从一个侧面提出一点粗浅的见解,希望能为此

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五、参考文献

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Y测试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研讨会B.霍桑实验 C.1914年利莲.吉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3.美国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是以()作为组织分类标准的。 A.组织内部人员受惠程度 B. 人员的顺从程度 C. 社会作用和社会效益 D. 组织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 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 D.多层次性 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 A.个体 B.群体 C.组织 D.集体 E.环境 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管理的两重性 B.人的两重性 C.组织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 E.多层次性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 )。 A.心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政治学 E.生物学 5.行为测量量表有( )。 A.名称量表 B.等级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E.等值量表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 A.调查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7.美国社会学家艾桑尼根据人员的顺从程度标志对组织进行分类,共分为( )三种类型。 A.强制型组织 B.功利型组织 C.正规组织 D.模型维持组织 E. 公益组织 (三)判断题 1.组织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组织要有不同的权力层次的责任制度。这是由分工而要求的,权力和责任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前提。 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组织的分类应按人员的顺从程度进行。 4. 实现管理的目标,就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5.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调查法包括谈话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7.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全面表示。 8.坚持收集资料的客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和重要的特点之一。 9.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医院的门诊室,学校的班级、教研室以及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等都是非正式组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 B 3. 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 ABCE 3. ABD 4. ABCDE 5. ABCD 6. ABCDE 7. ABC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第二章个体行为 (一)单项选择 1.一个人表现出的一贯的、经常的并持久存在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2.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性格 3.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忘我 4.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荣格 B.阿德勒 C.麦迪 D.弗洛依德 5.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 案例1 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 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 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每组各设有进、出车体缓冲存放区。 这个厂的建筑也颇独特,由三栋两层及一栋单层的六边形厂房拼凑成十字形。建筑的窗户特别大,分隔成明亮、安静而有相对独立性的小车间。 没有了传送带,底盘和车身是由专门的电动车传送来的。这种车沿地面敷设的导电铜带运动,由计算机按既定程序控制。不过当发现问题时,工人可以手工操作,使他离开主传送流程。例如见油漆上有一道划痕,工人便可把它转回喷漆作业组,修复后再重返主流程,仍归计算机制导。车身在电动车上可作90度滚动,以消除传统作业中因姿势长期固定而引起的疲劳。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B2705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一、课程介绍 1.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执笔人:蔡东宏审核人: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 年 6 月 11 日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分析35

案例35 罗森布鲁斯国际旅行社 罗森布鲁斯国际旅行社不象那些典型的旅行社。首先它的规模很大,该公司在美国、英国及亚洲设有582个分支机构,雇用了3000名员工。您也许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大名,那是因为他的客户多为企业客户,如杜邦、伊斯曼科达、通用电器等。该公司 经历了快速的增长:七十年代末,他还只是一个费城的旅行社,销售额为两千万美元。到1992年,该公司的营业额上升到一百五十亿美元。是什么原因使公司得以如此快速的增长呢?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Hal F. Rosenbluth认为原因在于,由于公司将员工 放在顾客之前,使公司对服务质量有着不懈的追求。请注意这里我们写的是将员工放 在顾客之前。Hal F. Rosenbluth解释道:“当人们为传统的工作障碍,如恐惧、挫折、官僚主义等,担忧时,他们是不可能将注意力放在顾客身上的。他们必须担心他们自己。只有当员工们知道什么是其上司最眼里最重要的东西时,他们才会将同样的情感 给顾客。” Rosenbluth相信他有能力把工作变成是一项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所以他组建了一 个“幸福晴雨表小组”。该小组由从各部门随机挑选的18名雇员组成,这些雇员将员工们对工作的感受反馈给总经理。调查问卷一年两次被派发给所有的员工,以了解他 们对工作的喜好程度。调查问卷计算后的结果告诉给每一位员工。在旅行社这一行里,工作强度相当大,正如Rosenbluth所说:“员工们就象是空中交通管制员,一个电话接着另一个电话”正因为如此,在这一行里人员流失率高达45%-50%,而在该公司,流失率仅为6%,该公司的招聘及培训工作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每一位职位侯选人均被仔细审查以确保公司招聘合格的人才。Rosenbluth需要的 是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乐观积极的人才。Rosenbluth说道:“所有的公司都可以 买到同样的机器或工具。是员工才使这一切具有创造力。到最后,人才才是公司的竞 争优势,所以员工对公司来讲至关重要。我们寻找最有潜质的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教会。在挑选的过程中,我们把亲和力,爱心及对工作的狂热把在比工作经验、过往 薪金等更重要的位置。”合资格的侯选人会有一个三至四小时的面试。对于高层位置,Rosenbluth会亲自同侯选人见面。例如,对于销售主管这个位置的侯选人,他会邀请 该侯选人及其妻子同他和他的妻子共渡假期。“到了第三天,所有的东西都显现出来。” 一旦被雇用,新员工会很快熟悉他的工作环境。与其他公司上班第一天是填表不同,新员工将在幽默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以让这些员工知道Rosenbluth公司希望他的每一位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欢乐。幽默剧的扮演也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员工 会在剧中因为糟糕的服务而结束他们的事业。所有的新员工都会进行为其2-8周的培

天津电大《组织行为学》一体化复习题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 1. “熵”能测量环境的( B. 有序性)特性。 2. “途径—目标”理论是( B. 豪斯)提出的。 3.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B .霍桑实验)。 4. 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A .尊重需要)。 5. 不能用现成的规范和程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对环境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知识。这类环境是( 6. 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就会出现( 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7. 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 8. 弗鲁姆和耶顿提出的领导规范模式 (领导参与理论 ) 认为,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中分为决策质量原则和决策可接受原则,其 合适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是决策质量原则。 9. 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B 本我)。 10.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 A.人际关系)。 11.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A .同质群体) 12. 构成领导者非职位权力的主要有( D.专长权和模范权)。 13. 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是( D.团队式)。 14. 管理系统理论是由(C.利克特)提出的。 15.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16. 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 气质)。 17. 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D 弗洛依德)。 18. 领导行为的主体是( A. 领导者)。 组织行为学 Z 测试卷 D. 复杂—动态环境)。 D.升华的行为反应)。 中( A.信息的原则、目标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电大组织行为学形考册答案范文

组织行为学形成性考核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案例分析(50分)《王安电脑公司》 1、思考题: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是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案: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是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自我实现的概念,强调的是要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与才智等较高的层次的需要。从这种假设中推演出的关于权威及心理契约的含义是很深刻的,权威不再存于某一特定的个人,甚至也不在哪一特定的职位上,而是寓于工作任务自身。让人们能自己彻底解决一项问题的挑战,正是自我实现的核心。管理自我实现的人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件环境,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予支援和帮助,激励的整个基础已经从外在性的转到内在性的了,也就是从组织必须干什么事来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转到组织只是为职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表现与发挥的机会而已,而这种积极性是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要把它引向组织的目标。在管理制度上给予自我实现的人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在该案例中,王安在管理上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对人的使用,充满新生、理解和信赖;为了不使员工感到失望,避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王安亲自谈心,给予鼓励和安慰,维护员工的自尊;此外,王安很少解雇员工,以员工归属感。王安的种管理理念正是符合西文人性假设理论。王安实行的种“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管理模式,使得王安电脑公司以不断地发展着,并以此丰富自己的成功经验。 2、思考题: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V(效价)来表示王安激励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 答案:在这个模型中,1、E是目标,即是期望值,是指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达到目标并能导致某种如果的概率,即个人据其经验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导致某种预期成果之可能性的主观估计;2、V是变量,即是目标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是个体对这一成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当个人对达到某种成果或目标漠不关心时,效价值为零;当个人宁可不要出现这种结果时,效价为负值,当个人希望达到预期结果时,效价为正值;当个人强烈期待出现预期结果时,效价值就很高。总之,只有在效价大于零时,个体才会有一定的动力。效价值越高,动力就越大。3、这个模型辩证地提出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个人主观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反之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通过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绩效时,就会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导致消极。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当然这个奖励也是综合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所获得的奖励能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资历、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各种需要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因此对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办法能满足的需要程度不同,能激发出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二、案例分析(50分)《研究所里来个老费》 1、思考题:请用个性理论分析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 答案:用个性理论分析: (1)老费:从文中可看出属外倾型性格,老费是一个充满自信,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他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能,办事果断,工作主动、积极,有干劲,有口才,工作效率高,但他不善于与人合作,有一定程度的专断,不能尊重人,不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 (2)老鲍:从文中可看出属内倾型性格,老鲍作为课题组组长,他希望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让人服从,下级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只要奉命行事,习惯于先安排一切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下级就要服从等。是一个害怕别人比自己强、有能力的人。没有关心、宽容待人之心,不能知人善任,面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费士廷,他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反而产生嫉妒,对他冷漠。作为领导者他也缺乏风度,无法事事出于公心,不谋私利、能上能下,不能与善于有个性的人一同共事 (3)季老:季老是一个只注重对生产人物和激化、指导、控制职工的工作活动,不关心人,很少注重下属士气的人,他应协调好老鲍和老费的关系,使他们了解组织的目标,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协同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2、思考题: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如何管理? 答案: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采取能力差异的管理方法。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运用上,可以考虑几个原则:一、能力阈限原则,在选择人员时,应该坚持被录用的人员能够达到基本的阈限原则,这就是能力阈限原则。二、能力合理安排原则。在工作岗位的安置上,除需要考虑能力阈限的原则外,也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合理的安排

组织行为学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上课教室实验时间: 一、实验室名称:工商管理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管理视频案例——团队法则“项目团队创新” (innovative project reams) 三、实验学时:2学时 四、实验原理: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团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 五、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对团队及团队建设有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实验内容: 纸质资料见资料一 音像资料见管理视频案例 资料一:大约七月中旬上午十点钟。你乘坐的飞机坠落在美国西南部索纳拉大沙漠中,除了一些灌木丛外一无所有。当时气温将达摄氏45度,所以地表温度会接近摄氏50度。飞行员和副飞行员都死了,其他人都活着。 飞行员在飞机坠落前没有告诉任何人飞机所在的位置,只有一些人在出事前向外观看,根据地上的标记,估计偏离航线有105公里。在出事前几分钟,飞行员曾告诉你:在东北方向距离113公里的煤矿上,有人居住。你穿着单薄的衣服,短袖衬衫、短袜和皮鞋,每个人都带有手帕。你们小组总共有25英镑、一盒烟和一支圆珠笔。 问题:请将下列15件物品根据重要性排列为1至15,以便在飞机着火前(20分钟后)尽可能多的取得必需品。你们小组的成员决心呆在一起。相信共同努力能使你们成为幸存者!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河北经贸大学课程水平认定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奠定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培养专业课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主要涉及对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职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思考。 二、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三、学习内容 结合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本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八章。具体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学习要求

本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对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研讨,注重案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互联网使用效率,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评定成绩总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基础知识测试题目占40分,综合能力测试题目占60分。60分为及格。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斯蒂芬·罗宾斯著,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卢盛忠主编,管理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美]马斯洛著:激励与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应用性杂志) 5、J.R.Schermerhorn, Joh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venth Edition), Wiley&sons, Inc.2000 6、D.L.Nels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econ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7 七、学习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二、授课方法 自学 三、学习内容:

2018年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电大在线上的各章练习题与自测题 注意:考试时答题以答案内容为准,而不能照抄原题答案序号(即A.B.C.D).因为即使题目一样,但答案各项排列顺序并不与原题一样。)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B)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所有组织中B.一定组织中C.社会组织中D.管理组织中 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 A.人际关系B.协作愿望C.共同目标D.信息沟通 3.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d) a. 成员受益程度 b. 成员人数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 社会功能 4.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 A.多层次性B.多学科交叉性C.两重性D.实用性 5.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是指(A) A.测量的信度B.测量的效度C.测量的难度D.测量的规律性 6.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7.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是(B) A.心理学B.社会学C.组织行为学D.管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多层次性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ABCE)。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 D 多层次性E实用性 3.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E)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本科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实验教学大纲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一工商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教务处制 二O 年月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5126022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课程类型:本科 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上机)总学时:16 应开实验个数:3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一、实验总体目标与任务 在实践教学理念上贯穿学生为本,能力为本,创新为本的思想。在内容排列上,本着模块式 进行即案例 -基本原理-应用创新能力-案例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索式的各种现代教学方 法效果显著,学生应用能力 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 二、本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 规律的一 门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掌握个体心 理对组织中行为的影响;掌握群体动力理论与群体行为;群体交流与沟通; 人际关系;领导的有效性;组织 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等理论。对学生培养能力 的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坚 持在课程内容建设、课堂教学方式的采用和课外实践 环节上的一体化科学设计。通过各教学环节的有效实 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课程总学分:3 实验(上机)总学分:1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分析16

案例16 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问题 1、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 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1997年是公司稳定发展的一年,微机和外设的销售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员增加了不少,公司有了自己的独立门市,并有点HP专卖店雏形的味道了。 1998年又是一个转折点,公司办公从临街门市搬到写字楼,同时又吸收一名合作者加盟,任销售部经理,公司与他毛利润二八分成。这样,整个公司的经营分成门市和写字楼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有一名合伙人负责,权责分明。 从公司的发展过程来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发现在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各行其事,除去加盟者之外,其他员工士气和热情不高,公司除了物质上的刺激外,再无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办法。但现实的情况是,像该公司这样的规模和经营情况的公司在物质刺激方面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利润率已经很薄了,这是IT产业中硬件销售业的总体态势。其实,即使是那些平均利润率比较高的行业中的小公司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公司领导者常常为这类事情头痛不已。 请问:该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何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进?

2020年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电大组织行为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A)A社会人 2神经活动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易表现爆发情绪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B胆汁质3对个体某一行为特征形成了突出印象,因而掩盖了对其他行为特征的知觉,导致以点带面的结果,是对人知觉的那种效应?(B)B晕轮效应 4根据费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D)D E零×V高=M中 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哪种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D)D自我实现 6“把有关人员召集在一起,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让人们无拘束地发表意见,并规定不允许对任何人的意见进行反驳,鼓励大胆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人们经过协商联合提出意见”属于下列哪种群体决策方法?(A )A头脑风暴 7根据管理方格理论,下列哪种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有效的?(D)D团队式管理 8根据领导生命理论,当职工高成熟时应采取(D)的领导方式D授权式 9学校教职工、学生等主体所展现出来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等学校气候是属于学校中的(B)B行为文化 10“知道怎样做”的技能性知识应该属于(B)B隐性知识 11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中的(B)B调查法 12神经活动过程强、均衡、灵活的气质类型属于(A )。A多血质 1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B内部、不稳定、可控 14教师对他所在学校及组织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属于(C)C组织承诺15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

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A )A正式群体 16下边哪一项不是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备条件?(C)C同情 1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领导者的职权?(D)D专长权 18依据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下列哪种情境应属于人际关系导向?(C)C筹、明、强 19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过:“冲突的潜力渗透在各种人类关系之中,这种潜力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没有一个团体能够是完全协调的,因为如有这样的协调整体,团体的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冲突的什么特性?(C)C建设性 20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以下五项修炼,其中,视(D)和改善心智模式为基础。D团队学习 21麦格雷戈的X理论体现了以下哪种人性假设?(B)B经济人 22测验量表可靠地程度被称作(B)。B信度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B内部、不稳定、可控 2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成绩时需要(A)。A同质群体 25教师和家长是(A)关系。A合作 26下面哪一项不属于领导者的职权?(D)D专长权 27首先对领导风格进行研究的又是(C)。C勒温 28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C参与式 29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C)。C精神文化 30综合了直线型学校组织统一指挥和职能型学校组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进行管理的学校组织模式是(C)。C直线—职能型 3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B)。B霍桑试验

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1

组织行为学实验报告— 恋爱行为对个性和人格特质的改造 【实验描述】 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调查和访问,记录下他们在恋爱前后的状态,并得出恋爱行为对他们人格个性的改造的结果。 【实验前的个性行为特征】 恋爱前的男生S的个性特征:在谈恋爱前,S是比较爱自由,比较随意的男生,与周边的女性朋友都有很好的关系,对爱情的看法不是很明确。有时会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对恋爱抱有理想主义的幻念。由于是初恋,对恋爱的美好程度有很高的期望,对感情也有很坚定的看法。在性格上,S很懂事,但是有时也很固执,虽然是一个男生,但是他有很细腻的感情,或者说很敏感,对一些细节很看重,做事很细心。个性要强,有着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此外,他还有很好的与人交流能力,做事有原则,有自己的主见。但是性格中有缺陷,没耐心,易急躁,习惯生闷气。 恋爱前的女生C的个性特征:女生C也是初恋,恋爱前,在他人看来也容易相处,很大气,开朗,有着像男生一般的性格。对恋爱没有多少期望,似乎没有做好准备,有或无都无所谓,很理性,害怕受到伤害,不愿意把事情想得太完美,她内心其实也有很多想法的。C很懒,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圈子中,不愿意去和人交际,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样太累,而她自己很懒。她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或者说羞于表达。她喜欢玩,喜欢吃,认为年轻就该好好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太会考虑他们的想法。人好,容易被他们说动,但是做事犹犹豫豫,不果断。 【实验方法】 ●访问调查对象面对面交流 ●观察调查对象一段时间 【实验过程】 ◆观察时间段 2012年10月——2013年1月(之前情况由访谈得知)◆观察方式观察调查对象的言行心情 ◆行为刺激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言语的交流并加以影响 ◆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实验前后变化和过程的细节 ◆刺激的结果能很好的发现各自性格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两人关系更好 【实验过程的具体内容】 恋爱双方是高中同学,3年的同学,1年半的同桌,有意思的是经过他们班主任的撮合他们最终在一起了。S在他们吃散伙饭后的晚上表白的,他们班主任把C单独叫出去,问她对S有没感觉,她有点害羞,说不知道,接着班主任把S 叫出去,问他喜不喜欢C,S说喜欢,然后班主任把刚刚的经过告诉他,让他去追C。在和S交流时,他说他班主任应该很早就知道他们相互有意。在表白的过程中,S也没遇到什么困难,毕竟有较好的感情基础,但是C担心他们不大可能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所以对他们的未来不太敢相信,后来女生还是答应了。幸运的是他们后来填在了同一城市。他们上的都是一本,在高考后能找到恋人,而且成绩也不错,在他们高中同学眼里,他们应该是情场考场双丰收。但是女生C

组织行为学的案例思考

目录 1.激励概述3 1.1激励的含义3 1.2激励机制3 1.2.1诱导因素 3 1.2.2行为制度 3 1.3激励的作用3 2.企业激励机制案例分析4 2.1华为企业的激励机制4 2.1.1直接经济奖励4 2.1.2非直接经济奖励4 2.2企业激励机制给我们的启示5 3.如何创建企业有效的激励制度 6 3.1激励组织期望的行为6 3.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6 3.3掌握好激励的时机与力度6 3.4激励时因人制宜6 3.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6 3.6系企业危机意识的树立,危机激励7 4.结论7 5.参考文献7

1.激励概述 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1.2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组织发展动力的核心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产生绩效—有效激励—努力工作”的循环正反机制,将组织目标纳入其中,使员工个人的努力程度与绩效挂钩,采用物质或精神的激励制度使员工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进而刺激其努力完成组织下阶段的目标,使组织绩效螺旋式上升。根据激励的含义,激励机制将包含诱导因素和行为因素两方面的内容。 1.2.1诱导因素 诱导因素即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积极性,积极性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及行为的准备状态。员工积极性受员工自身的需要及认识和环境的影响。对诱导因素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员工需求因素的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组织愿景的设计,采用内外部结合的奖酬设计。 1.2.2行为制度 组织对其成员完成组织目标所努力的方向、行为方式、行为控制以及应当遵循的价值观的设定。激励的实质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的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组织中成员受诱导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但组织要培养主导价值观,使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趋向一致,更有利于组织完成目标。 1.3 激励的作用 一个人平常表现的能力水平,与经过激励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大约60%左右的差距,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lls)教授调查研究。激励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习题含答案

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 1、什么是组织 答: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是由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层面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把组织看成是个人的集合: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第二: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上,研究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如规范、凝聚力、士气、沟通、人际、合作与竞争等。第三:把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研究: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主要学说受到哪些学科发展的影响 答: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受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二)人力资源理论,受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受哲学思想发展与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行为科学发展的影响。 2、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三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中的原则 答:1949年,行为科学命名大会上的四项决定: 1、理论的肯定和证明必须靠公众都能够观察了解的客观事实,不能单凭学者个人的经验; 2、尽量使用数理化的方式来说明假设,以便精密地测试和修正; 3、尽量使各种论述精确,以便能用严密的试验予以肯定或否定; 4、使用自然科学所惯用的“厘米—克—秒”制作为度量工具。 2、实验法中的变量有哪些 答: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个案研究中的例与弊。 答: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组织行为学案例2011

案例1、亚华建筑公司 亚华建筑公司是浙江省的一家小公司。公司收益的半数以上来自地下管道安装工程,所以公司的经营有明显的季节性,员工流动率也非常高。 林斌是一个大学生,每年夏天都来亚华公司兼职做反向铲挖土机的操作员,今年是第4年了。公司考虑,林斌已经有了9个月的工作经验,属于高级技师,就安排他去操作公司里最新的机器。但是现在那台机器归王富贵操作,公司的这种安排使得他不得不去操作一台旧机器。王富贵对此很不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老员工,也是一名正式职工,没理由将机器让给一个兼职的临时工。角色冲突的出现使公司里的其他员工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王富贵,一派支持林斌,双方都把为对方制造工作上的麻烦作为乐趣。不出1个月,林斌就辞职了。 讨论题 1、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2、这涉及到什么问题?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可以提练的经验?

案例2 华南理工三剑客的性格与命运 创维集团原董事长黄宏生与TCL的李东生、康佳原掌门陈伟荣都是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78级的同学,曾经三星同辉,同为彩电业大佬,如今却悲喜浮沉迥然不同…… 1978年高考时,三个年轻人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分别从惠州、罗定和海南岛考到了华南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黄宏生和李东生当年都是18岁,陈伟荣比他们俩年长不少。三人中黄宏生最有冒险精神,也最有激情;年长的陈伟荣老成稳重;李东生则刚柔并济。不一样的性格也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毕业时各奔东西 1982年三人毕业后就各奔东西。 李东生选择了回惠州老家,被分配到惠州科委当机关干部。李东生却不满足,自己联系了一家合资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只有40人的企业,但那时已算是惠州跟电子沾边的“大厂”了,也是以后发展起来的TCL集团的第一家企业。凭着踏实、执著的工作态度,李东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逐步做到了车间副主任、主任,28岁时被任命为TCL通讯设备公司总经理,实现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 毕业时,黄宏生进入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3年后,个人业绩占公司半壁江山的黄宏生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享受副厅级待遇。1988年,在同事的惊讶与叹息声中,黄宏生辞掉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只身“下海”,到香港闯天下。1988年,一个小公司“创维”在香港诞生。 陈伟荣的经历没有两位小兄弟传奇,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深圳康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从一个普通技术员做起到董事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经历了12个年头。不知是偶然还是命中注定,三个人虽然有着不同的成功经历,却走到了一个终点,都成为了中国彩电行业的大佬。 三星同辉 1993年,陈伟荣率先发力,开始了全国版图的扩张。20世纪的最后时间里,陈伟荣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康佳的总资产从1992年的5.49亿元增加到2000年上半年的89.13亿元;其彩电产量在1999年超越长虹,成为当时的“老大”;而康佳的产品,亦从彩电扩展到手机、影碟机、冰箱等等。 巧的是,同样是在1993年,李东生出任TCL集团总经理,自己掌勺做菜,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李东生的第一招是“消费革命”:拿三四千元就可以抱回一台TCL王牌71厘米大彩电,质量跟那上万元才买得到的画王、火箭炮相差无几,讲求实惠的国人纷纷抱回家里。仅在一次全国家电产品交易会上,订货总额就达到2亿元的天文数字。 与他的两个同学相比,黄宏生是进入彩电行业最晚的一个。下海后的黄宏生发现创业是何其艰难!学理工的他开始从最简单的电视遥控器做起。1990年,创维的销售额迎来了珍贵的第一个100万,成为了世界很多电视机厂的遥控器供应商。1992年在德国的展览会上,创维接到了2万台电视机的订单,接着第二批5万台……1993年后创维电视开始全面走向世界。2000年4月,创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资10亿港元。2003年度,创维实现销售额120亿元,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成绩相当骄人。

2014年电大组织行为学网考资料全复习资料

电大网考资料(全) 注意:考试时答题以答案内容为准,而不能照抄原题答案序号(即A.B.C.D).因为即使题目一样,但答案各项排列顺序并不与原题一样。)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B)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A.所有组织中B.一定组织中C.社会组织中D.管理组织中 2.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A.人际关系B.协作愿望C.共同目标D.信息沟通 3.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d)a. 成员受益程度 b. 成员人数 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d. 社会功能 4.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A.多层次性B.多学科交叉性C.两重性D.实用性 5.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是指(A) A.测量的信度B.测量的效度C.测量的难度D.测量的规律性 6.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7.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是(B) A.心理学B.社会学C.组织行为学D.管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ABD)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C.组织的两重性D.多学科性E.多层次性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 ABCE)。 A边缘性B综合性C两重性 D 多层次性E实用性 3.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E) 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C.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D.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4.行为测量量表有:( ABCD)。 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 E 等值量表 5.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ABCDE) A.心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政治学E.生物学 第二章个体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B)。 A. 思维 B.知觉 C. 感觉 D. 情绪 2.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A)。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3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C) A. 知觉防御 B. 首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定型效应 4.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A)。 A.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定型效应 D. 知觉防御 5.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6.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属于(C)。 A. 知觉防御 B. 首因效应 C.定型效应 D. 晕轮效应 7.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高层的是(C.)。 A. 自我 B. 本我 C.超我 8.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C)。 A. 超我 B. 自我 C. 本我 9.个性中受“现实原则”所支配的部分是指(A.)。 A.自我 B. 超我 C. 本我 10.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C.)。 A. 能力 B. 气质 C. 个性 D. 性格 11.最先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的是()。 A. 弗洛依德 B. 荣格 C. 阿德勒 D. 麦迪 12.独立性差,易接受暗示,不加批判地按照别人的意旨办事,在紧急和困难的情况下表现惊惶失措,这种性格类型是(A) A.顺从型性格B.独立型性格C.理智型性格D.情绪型性格 13.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B) A.价值观B.态度C.信念D.思维 14.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B) A.价值观B.价值观C.信念D.思维 15.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D.)。 A. 思维 B. 价值观 C. 信念 D.态度 16..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C.)。 A. 态度 B. 思维 C. 价值观 D. 信念 人的行为特征有(ABCDE) A.自发的B.有原因的C.有目的的D.持久性的E.可改变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C)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B.心理因素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D.生理因素E.人群团体因素 2..社会知觉主要包括(ABCD) A.对人知觉B.人际知觉C.角色知觉D.因果关系知觉E.自我知觉 3..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AC) A.先天遗传因素B.家庭C.后天社会环境因素D.文化传统E.社会阶级和阶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