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计量地理学期末试卷A

完整word版计量地理学期末试卷A
完整word版计量地理学期末试卷A

)《计量地理学》期末试卷(A

——2014学年第一学期2013》《计量

地理学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号:学

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专业: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

20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填空题(本题 1._

_______________,地理数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一般而言,分)

__,______,______。(每空0.5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有______、

______、______;描述地理数2._______、______、_____

_、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有______、分)_____;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特征

的参数有______、______。(每空0.5 分)什么是秩相关系数: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53._____(请用矩阵形式表达)的求解公式

b=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常数b及偏回归系数b4.i0: _______其中各矩阵的具体表达为

X= Y= b=

) 分(每空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优

解:__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__________________(5. 1分)(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在目标规划模型中,除了决策变量外,还需引入

正、负偏差变量,其中,正偏差变量表示_6. 0.5分)___________,负偏差变量

表示____________。(每空网络图中的三个基础指标为______,_____

_,______,由它们产生的更7.为一般性的测度指标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每空分)0.5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每8.0.5空分)的自由度为______,剩余平方和

的9.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回归平方和U分)0.5自由度为______。(每空

分)聚类分析(202.复种指数、水田比重、已知我国九大陆地农业区的七项指标分别为:

人均耕地、劳均耕地、粮食亩产、人均粮食、稻谷占粮食比重。现已给出了九个行政区之间的欧

氏距离矩阵,试 1

用最远距离法对其进行聚类,要求写出每步的处理过程并画出聚类结果的谱系图。(注:直接画

出聚类结果谱系图的不得分)并进行计算结果的地理解释。

G——G分别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91

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

G G G G G G G G G 973648512 0.00 G 1 0.00 0.09 G 2 0.21 G0.22 0.00 3 0.12

G0.00 0.16 0.09 4 0.57 G 0.00 0.52 0.52 0.47 5 0.00 0.39 0.21 0.35 0.27 0.32 G6

G0.44 0.54 0.05 0.50 0.17 0.49 0.00 7 0.15 0.08 0.10 0.32 0.08 G0.00 0.51 0.48 80.00 0.15

0.19

0.08

G0.31

0.04

0.48

0.10

0.51

9

3.树型决策法(20分)

某企业为扩大某产品的生产,拟建设新厂,据市场预测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0.7,销路差的概率为0.3,有三种方案可供企业选择:

方案1,新建大厂,需投资300万元。据初步估计,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利100万元;销路差时,每年亏损20万元,服务期为10年。

方案2,新建小厂,需投资140万元。销路好时,每年可获利40万元;销路差时,每年仍可获利30万元。服务期为10年。

方案3,先建小厂,3年后销路好时再扩建,需追加投资200万元,服务期为7年,估计每年获利95万元。

试用树状图来描述各种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据此计算每种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并选择方案。

4.地统计方法(20分)

(1)你了解地统计(Geostatistic)方法吗?近20年以来,该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研究之中。根据你自己的文献积累,简要说明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在哪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不必展开论述)?

(2)变异函数的四个基本参数分别是什么?常用的变异函数有哪些理论模型?以下是何种理论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参数分别是什么?

0h?0??3hh3??0?h?a???)??(h)cc(??(1)?03a2a2?a?chc???0

5.随机型决策分析(20分)

什么是随机型决策问题,①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哪几类问题?②各类问题有什么异同点?③对各类问题分别有什么决策方法,并说明各决策方法的基本原理。

2

《计量地理学》期末试卷(A)参考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1.填空题(本题20分)

1.一般而言,地理数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数量化、形式化、逻辑化,不确定性,

多种时空尺度,多维性。(每空0.5分)

2.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有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

度的指标有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数;描述地理数

据分布特征的参数有标准偏度系数、标准峰度系数。(每空

0.5分)

3.什么是秩相关系数: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

次代替

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1.5分)

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常数b及偏回归系数b的求解公式(请用矩阵形式表达)b=

i0-1T-1T: X)XY , 其中各矩阵的具体表达为AB=(X

xx1xb?????1121k10y

??????1x.xx1b???????121222k y

??2?Y?????X?bxxx1b?3k2313??2???????? ????????y??n????x1xxb?????kn1n2nn) ,,。(分每空0.5

T)

…,x,x5. 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在线性规划问题中,满足约束条件的一组变量x=(x,n12

分)分),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1为可行解(1

决6.在目标规划模型中,除了决策变量外,还需引入正、负偏差变量,其中,正偏差变量表示 0.5(每空分)策值超过目标值的部分,负偏差变量表示决策值未达到目标值的部分

),网络中互n),节点(顶点)数目(7.网络图中的三个基础指标为连线(边或弧)数目(m

,)不连接的亚图数目(p,由它们产生的更为一般性的测度指标为β指数=m/n回路数k=m-n+p,

(每空n-2p()}0.5分)γ((α指数=m-n+p)/2n-5p),指数=m/{3

,③计算主成分①计算相关系数矩阵,②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8.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

0.5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④计算主成分载荷。(每空分)剩余平方和9.k的自由度为U自变量的个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回归平方和

(每空为样本个数的自由度为n-k-1,n0.5分) 2.聚类分析(20分)

①聚类

第一步,在9×9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中最小者是d=0.04,故首先将第4区与第994 3

d?max{d,d}(k?p,q)式分别}。按照公式区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910104qkrkpk计算G,G,G,G,G,G,G与G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8×8阶距离矩阵:108561372G GG G G G G G 7265811030.50 0.22 0.09 0.00 0.52 G0.10 0.35 0.19 10.57 0.00 0.09 0.39 0.21 0.08 0.54 G

0.15 20.47 0.21 0.44 0.15 0.00 0.22 0.09 0.27 G30.00 0.51 G 0.05 0.52 0.52

0.47 0.21 0.57 50.21 0.35 G 0.32 0.00 0.27 0.39 0.32 0.17 60.05 0.00 0.54 0.49 G0.48 0.50 0.17 0.44 70.51 0.08 0.10 0.00 0.48 0.32 G0.15 0.10 80.52 0.10 0.00

0.15

0.32

0.19

0.49

G 0.09

10

第二步,在第一步所得到的8×8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0.05,故将57G与G 归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按照公式(3.4.11)式分别计算G,G,G,31115711752G,G,G

与G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7×7阶距离矩阵如下:116810G G G G G G G 1131102860.22 0.35 0.00 0.19 0.52 0.10 G 0.09 10.15 0.57 0.09 0.39 0.08 G 0.21 0.00 20.09 0.47 0.22 0.15 G 0.21 0.00 0.27 30.32 0.21 0.35 G 0.39 0.00 0.27 0.32 60.10 0.51 0.10 0.08 0.15

0.00 G0.32 80.00 0.52 0.10 0.15 0.32 G 0.09 0.19 100.52 0.21

G 0.57

0.51

0.52

0.00

0.47

11

第三步,在第二步中所得到的7×7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0.08,故28将G

与G归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再按照公式(3.4.11)式分别计算G,G,3112212288G,G,G与G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6×6阶距离矩阵如下:1210611G G G G G G 1263111010.22 0.00 0.35 0.19 0.52 0.10 G10.09 0.47 G 0.27 0.21 0.22 0.00 30.32 0.21 G0.27 0.00 0.39 0.35

60.00 0.52 G 0.32 0.15 0.09 0.19 100.52 0.47 0.21 0.00 0.57 0.52 G110.15 G0.21

0.57 0.10

0.39

0.00

12

第四步,在第三步中所得的6×6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元素中最小者为d=0.09,故将10,3G与G 归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G,(G,G)}。再按照公式(3.4.11)式计9104313103313算G,G,G,G与G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5×5阶距离矩阵如下:13611112G G G G G 131116120.00 0.35 0.52 G 0.10 0.22 10.35 0.00 0.21 0.39 G 0.32 60.52 G0.21 0.00 0.57 0.52 110.39 0.57 0.00 0.21 0.10 G120.32 0.52 0.22

G0.21 0.00

13

4

第五步,在第四步所得的5×5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0.10,故将121,G与G 归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G,(G,G)}。再按照公式(3.4.11)式分8142141211121别计算G,G,G与G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4×4阶距离矩阵如下:1461113G G G G 14611130.00 0.21 G 0.32 0.39 60.21 G0.00 0.52 0.57 110.32 0.52 0.00 0.22 G130.39 G 0.57 0.22 0.00

14

第六步,在第五步所得的4×4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0.21,故将11,6G与G 归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G,(G,G)}。再按照公式(3.4.11)式分7561111156156别计算G,G和G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个新的3×3阶距离矩阵如下:151314G G G 1514130.00 G 0.22 0.52 130.22 0.00 0.57 G 140.52 G0.57 0.00

15

第七步,在第六步中所得的3×3阶距离矩阵中,非对角线元素中最小者为d=0.22,故1413,将G 与G归并为一类,记为G,即G={G,G}={(G,(G,G)),(G,(G,G))}。再按814416116921313143照公式(3.4.11)式计算G与G之间的距离,可得一个新的2×2阶距离矩阵如下:1615G G 16150.00 G 0.57 150.57 G0.00

16

第八步,将G与G归并为一类。此时,各个分类对象均已归并为一类。1615综合上述聚类过程,可以作出最远距离聚类谱系图(如图所示)。

(15分)

②地理解释

分)5 (3.树型决策法(20分)

(1)画出决策树(10分)

5

(2)计算期望效益值,并进行剪枝(10分)

计算方案点的期望投益值:万元?4657?200E?95??4E>E?54)万元7?280(E?40??5(1分),E选择方案4。比较E543分)×10)-140=359.5(万元) (=(0.7E×40×3+0.7×465+0.3×3033分)×10-300=340 万元(E=[0.7×100+0.3×(-20)]1分)10-140=230万元(3E=[0.7×40+0.3×30] ×2分)为最好。(1E比较,E,E选择方案3312

地统计方法(20分)4.)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简述该方法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

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之中,解(1 (5)决具体的问题。、块金值(或区域(2)变异函数的四个基本参数分别是,基台值、变程(或空间依耐范围)

、分维数。地统计学的理论模型分为三大类:①有基台值的模型,包括球状模型、指不连续值)②无基台值模型,包括幂函数模型、数模型、高斯模型、线性有基台值模型和纯块金效应模型;5分)线性无基台值模型、抛物线模型;③孔穴效应模型。该模型是球状模型的一般形式。(C,一般为常数;1(3)下面模型()为球状模型。球状模型的四个参数分别为:块金值是0?CC?C 时,称为标准球状模型。球状模基台值为,为拱高。当;变程为c0=0;其中c=10许多区域化变量的理论模型都可以用该模型去拟合。型是地统计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模型,(10分)

随机型决策分析5. 20分)(随机型决策问题指决策者所面临的各种自然状态将是随

机出现的。随机型决策问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存在着决策者希望达到的明确目标;

①②存在着不依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个以上的自然状态; 6

③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④不同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以计算出来。(3分)

随机型决策问题可进一步分为风险型决策问题和非确定型决策问题。

1)风险型决策问题:每一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者可以预先估计的。

2)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也是未知的和无法预先估计的。

(3分)

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

1)最大可能法——将大概率事件看成必然事件,小概率事件看成不可能事件的假设条件下,通过比较各行动方案在那个最大概率的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进行决策。

2)期望值决策法——计算各方案的期望益损值,并以它为依据,选择平均收益最大或者平均损失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佳决策方案。

3)树型决策法——树型决策法的决策依据是各个方案的期望益损值。计算过程一般从每一个树梢开始,经树枝、树杆、逐渐向树根进行。决策的原则一般是选择期望收益值最大或期望损失(成本或代价)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佳决策方案。

4)灵敏度分析法——由于状态概率的预测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而基于状态概率预测结果的期望益损值也不可能同实际完全一致,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对可能产生的数据变动是否会影响最佳决策方案的选择进行分析,这就是灵敏度分析。

5)效用分析法——考虑决策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即决策者的主观价值概念(效用值),并将其应用于决策过程的方法。

(7分)

解决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

乐观法——其决策原则是“大中取大”。

悲观法——其决策原则是“小中取大”。

???10?)(,表示决策者对折衷法——特点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而是通过一个系数客观条件估计的乐观程度。

等可能性法——以各状态发生的概率相等为假设的期望值决策分析方法。

后悔值法——后悔值,是后悔值法决策的主要依据。所谓后悔值,是指某状态下的最大效益值与各方案的效益值之差。后悔值法,也称最小最大后增值法。

(7分)

7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A(1).doc

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 计量经济学A 姓 名: 学年学期:2010-2011-1 学 号: 考试时间:2011-01- 班 级: 可自带普通计算器,计算题需写出计算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答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经济理论 B .经济数学方法 C .经济数学模型 D .经济统计 2.判定系数2R 的正确的表示形式是( ) A .RSS/ESS B .ESS/RSS C .ESS/(TS S -ESS) D .ESS/(ESS+RSS) 3.下列检验可用于检验随机干扰项正态性假定的是( ) A .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 B .雅克-贝拉检验 C .怀特检验 D .F 检验 4.DW 检验适用于检验( ) A .异方差 B .序列相关 C .多重共线性 D .设定偏误 5.设某商品需求模型为01t t t Y X u ββ=++,其中Y 是商品需求量,X 是商品价格,为考虑全年四个季节变动的影响,需引入虚拟变量个数为( ) A .3个 B .4个 C .2个 D .5个 6.根据实际样本数据建立的回归模型是( ) A .理论模型 B .总体回归模型 C .样本回归模型 D .确定性模型 7.给定一个模型区间估计的置信水平为99%时,则该模型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 ) A .5% B .99% C .95% D .1% 8.方差分析中检验时使用的检验统计量是( ) A .t 统计量 B .τ统计量 C .DW 统计量 D .F 统计量 9.在双对数线性模型01ln ln i i i Y X u ββ=++中,1β的含义是( ) A .Y 关于X 的增长量 B .Y 关于X 的弹性 C .Y 关于X 的边际倾向 D .Y 关于X 的发展速度 【第1页 共 4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卷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 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 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 五、论述题(14分) 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完整版)初级计量经济学试卷A卷--带答案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期末考试试题 课程名称:初级计量经济学类别:□必修□选修年级:2013级开课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下面对应的空格内,正确用T表 示,错误用F表示) 1.总体回归函数给出了与自变量每个取值相应的应变量的值。错、应该是条件均值 2.普通最小二乘法就是使误差平方和最小化的估计过程。错误,残差平方和 3.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和双对数模型的判决系数可以相比较。正确 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意味着模型中任何一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错, 5.在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错 6.双对数模型的回归系数和弹性系数相同。正确 7.当存在自相关时,OLS估计量既是有偏的也是无效的。错,无偏、线性 8.在高度多重共线性情况下,估计量的标准误差减小,t值增大。错,说反了 9.如果分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预测,则多重共线性并无大碍。正确 10.无论模型中包括多少个解释变量,总平方和的自由度总为n-1。正确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正确答案填在空格内)。 1. 当回归系数t 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给定的临界值时,表明该系数 显著 。 2.线性回归模型意味着模型中 参数 是线性的。 3.高斯马尔科夫定理说明如果线性回归模型满足古典假设,则OLS 估计量具有 最小方差 性。即最优线性无偏性BLUE. 4.多元回归的总体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为 02 =R 。 5.如果对于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样本容量为11时有4500,90TSS RSS ==,则其校正的 判决系数=2 R ( )45 442-11111504911k -n 1n 112 =-?? ? ? ?--=---R 。 6.模型12ln t t y B B t u =++的参数2B 表示 t 的绝对量增加一个单位时,y 的相对量增加B2个单位 。 7. 倒数 模型最适合用来描述恩格尔消费曲线 。 8.在多元回归模型中较高的2 R 值与多个不显著的t 值并存,表明模型可能存在 多重共线性 。 9 自相关 。 10.在分析季度数据的季节性时需要引入 3 个虚拟变量。M-1 三、简答题(共15分) 1、 简述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步骤。(8分) 1.理论分析; 2.收集数据; 3.建立数学模型; 4.建立统计或经济计量模型; 5.经济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 6.检查模型的准确性; 7.检验来自模型的假说;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 地形类型例子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的城市 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4、城市化含义: 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计量经济学试卷A》word版

齐鲁工业大学12/13学年第二学期《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A卷)答题纸 适用班级:会计11-1,2,3,4,5,6;金融11-2,3;国贸11-1,2;财管11-1,2,3,4,5,6 注意:请把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页,否则不予计分,试卷和答题纸一同上交,不要分开

三、判断题(本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四、综合题(本题满分25分,) 2分) (2)进行广义差分变换,并写出变换后的模型(8分)

2.选用适当的变换修正异方差,要求写出变换过程;(5分) 3. 写出DW检验的判别准则及使用条件,并判断该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10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3位小数),(每空2分,共8分) (1)=-2.867 (2)= 1.156 (3)=0.558 (4)=38.917 (2)写出样本回归函数(保留3位小数)(3分) i e x y ++-=ln 156.1055.4ln (3)解释估计系数的经济含义,并分别检验回归系数和回归方程是否显著。(7分) 估计系数含义:解释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被解释变量变动程度。 回归系数:对应的P 值为0,所以显著 回归方程:对应的P 值为0,所以显著 (4)写出得出上述结果的Eviews 操作过程。(7分) CREATE U 1 31 回车 Data y x 回车 Genr lny=log(y) 回车 Genr lnx=log(x) 回车 LS lny c lnx 回车

齐鲁工业大学12/13学年第二学期《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 (A 卷 ) (本试卷共5页) 适用班级:会计11-1,2,3,4,5,6;金融11-2,3;国贸11-1,2;财管 10-1,2,3,4,5,6 注意:请把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页,否则不予计分,试卷和答题纸一同上 交,不要分开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 C .线性 D .一致性 2、用一组有30个观测值的样本估计模型01122i i i i y x x u βββ=+++后,在0.05的 显著性水平上对1β的显著性作t 检验,则1β显著地不等于零的条件是其统计量t 的绝对值大于等于( )。 A .0.05(30)t B .0.025(28)t C .0.025(27)t D .0.025(1,28)F 3、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显著,是检验( )的。 A .异方差问题 B .序列相关问题 C .多重共线性问题 D .设定误差问题 4、DW 检验是检验( )。 A .异方差问题 B .序列相关问题 C .多重共线性问题 D .设定误差问题 5、如果回归模型中存在2)(i i kx u Var =,会导致参数的OLS 估计量,不具备的统计性质( )。 A .线性 B .无偏 C .ββ=∧ )(E D .有效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计量经济学考试A卷

广西科技大学 2012— 2013 学年第 2 学期考试题 考核课程 计量经济学(A 卷)考核班级 数应101,102 学生数 66 印数 71 考核方式 开卷 考核时间 12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检验异方差的方法 ( ) A.戈德菲尔特——匡特检验 B.怀特检验 C.戈里瑟检验 D.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2、根据20个观测值估计的结果,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DW =2.3。在样本容量n=20,解释变量k=1,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查得dl=1,du=1.41,则可以决断() A 、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B 、存在正的一阶自相关 C 、存在负的一阶自相关 D 、无法确定 3、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某个解释变量对其余解释变量的判定系数接近于1,则表明模型中存在( ) A.异方差性 B.序列相关 C.多重共线性 D.高拟合优度 12对于模型t 01t t ??y =+x +e ββ,以ρ表示e t 与e t-1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t=1,2,…T ),则下列明显错误的是() A 、ρ=0.8,DW =0.4 B 、ρ=-0.8,DW =-0.4 C 、ρ=0,DW =2 D 、ρ=1,DW =0 4、对于模型y t =b 0+b 1x 1t +b 2x 2t +u t ,与r 12=0相比,r 12=0.5时,估计量的方差将是原来的() A 、1倍 B 、1.33倍 C 、1.8倍 D 、2倍 5下列属于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的是() A.y t = a +b 0x t + b 1y t-1 + b 2y t-2 +……+ u t B. y t = a +b 0x t + b 1y t-1 + b 2y t-2 +……+ b k y t-k + u t C. y t = a +b 0x t + b 1x t-1 +……+ u t D. y t = a +b 0x t + b 1x t-1 ……+ b k x t-k + u t 6.线性回归模型01122......t t t k kt t y b b x b x b x u =+++++ 中,检验0:0(0,1,2,...)t H b i k ==时,所用的统 计量 服从( ) A.t(n-k+1) B.t(n-k-2) C.t(n-k-1) D.t(n-k+2) 7. 如果X 和Y 在统计上独立,则相关系数等于() A 1 B -1 C 0 D ∞ 8、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 Y 表示回归估计值,则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准则是使()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一、判断题(20分) 1.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F) 2?多元回归模型统计显著是指模型中每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F) 3?在存在异方差情况下,常用的OLS法总是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F) 4?总体回归线是当解释变量取给定值时因变量的条件均值的轨迹。(Y) 5?线性回归是指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F) 2 6?判定系数R的大小不受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 F ) 7 ?多重共线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F) &当存在自相关时,OLS估计量是有偏的并且也是无效的。(F ) 9?在异方差的情况下,OLS估计量误差放大的原因是从属回归的R2变大。(F) 2 10?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R都是可以比较的。(F ) 二.简答题(10) 1?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4分) 答: 1)经济理论或假说的陈述 2)收集数据 3)建立数理经济学模型 4)建立经济计量模型 5)模型系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6)模型的选择 7)理论假说的选择 8)经济学应用 2?举例说明如何引进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建立虚拟变量模型。(6分)

答案:设Y为个人消费支出;X表示可支配收入,定义

Y t = B i ■ B ?D 2t ■ B 3D 3t B 4D 4t B s X t U t 此时模型仅影响截距项,差异表现为截距项的和,因此也称为加法模型。 如果设定模型为 Y 胡 B z D zt B 4D 4 B s X t B 6 D 2t X t B 7 D 3t X t B 8 D 4t X t U t 此时模型不仅影响截距项, 而且还影响斜率项。 差异表现为截距和斜率的双重变化, 称为乘法模型。 F 面是我国1990-2003年GDP 对M1之间回归的结果。(5分) In (GDP) =1.37 0.76 ln(M 1) se (0.15) (0.033 ) t (9.13 ) (23 ) P t 1.782 =0.05自由度=12; 1.求出空白处的数值,填在括号内。 (2分) 2. 系数是否显著,给出理由。(3分) 答:根据t 统计量,9.13和23都大于5%的临界值,因此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 四.试述异方差的后果及其补救措施。 (10分) 答案: 后果:OLS 估计量是线性无偏的,不是有效的,估计量方差的估计有偏。建立在 分布之上的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是不可靠的。 补救措施: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 _2 1. 假设r 已知,则对模型进行如下变换: 2U 邑+ B0+比 i i i ;- i _2 2 ?如果门未知 (1)误差与X i 成比例:平方根变换。 D 2t 2季度 其他 竹 D 「o 3季度 其他 D4t = 1° 4季度 其他 如果设定模型为 因此也 t 分布和F

德州学院学期末试卷( A卷)

德州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