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初级护师复习笔记: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人安置自傲重病室或抢救室,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3、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解除紧张、恐惧心理。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4、保持呼吸道通畅,呕血时嘱病人头偏向一侧,严禁坐起。
5、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予以输液、止血、输血等。
6、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精神、面色、血压、脉搏、尿量等变化,注意呕血、便血的量、色和性状并记录。
7、注意保暖,必要时吸氧。
8、对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协助医生插入三腔二囊管,并做好此管的护理。
9、遵医嘱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术后6小时取半卧位,不宜过早下床活动,卧床3天以上。
3、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
分流术后,注意有无性格行为异常。
4、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液量、颜色及性状。
5、卧床期间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协助翻身,鼓励咳嗽、咳痰。
6、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逐渐过度到半流,并注意进食后情况,分流术后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
三、出院指导:
1、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适当活动锻炼。
2、进营养丰富、易消化软食,避免食用油炸、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3、戒烟、禁酒。
4、门脉高压者,继续保肝治疗。
5、定期门诊复查。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1.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呕血或黑便的情况以及血压的变化等,及时向医生汇报。
3.保持患者平卧位:将患者保持在平卧位,以减少出血并防止血液逆流至呼吸道。
4.减少患者活动:限制患者的体力活动和行动,以防止出血加重。
5.给予静脉导管留置:为患者留置一根静脉导管以便输液及补充所需药物。
6.给予氧气吸入:提供适宜的氧气吸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7.协助医生进行内镜检查:患者稳定后需进行内镜检查,以确定出血的具体原因及部位。
在此过程中,护士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配合。
8.辅助止血治疗:如患者持续大量出血,护士应及时协助医生实施止血治疗,例如内镜下止血、内镜手术等。
9.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尽力减少患者的不安和紧张情绪。
10.做好药物管理:根据医嘱及时给予止血药物、抗酸药物等,配合医生的治疗。
11.注意观察可能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引起感染、电解质紊乱、肺炎等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提供适宜的饮食: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给予适宜的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13.给予教育和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教育,以便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减少复发风险。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涉及到患者的监测、观察、体位保持、活动限制、氧气吸入等方面,同时也包括了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实施治疗、药物管理、教育和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护理常规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护理常规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是常见的临床急症。
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胃癌。
[临床表现] 发热、氮质血症、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特殊检查] 血常规、大便隐血、生化检查。
内镜检查:出血后 24~48h 内行急诊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
[治疗要点]积极抢救,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止血治疗,病因诊断和治疗。
二、护理诊断1、体液不足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食道胃底粘膜长时间受压、囊管阻塞气道、血液或分泌物返流人气管有关。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出血量估计: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明出血量在 50~70ml以上,1次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取决于病人排便次数;胃内积血量达 250~300ml可引起呕血:1次出血量在400ml 以下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如出血量超过 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如超过 1000ml,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2)持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出现反复呕血,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周围循环衰竭:血红蛋白测定不断下降等迹象,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
(3)出血性休克的观察:大出血时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准确记录 24h 出入量,测量每小时尿量,保持尿量>30ml/h。
观察周围静脉尤其是颈静脉的充盈情况,皮肤和甲床的色泽,肢体温湿度,出血严重程度。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或食管等消化道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
常见原因包括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炎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为黑便、呕血、便血或呕吐物中带血丝等。
下面是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诊断:1.体液量不足: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使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出现低血压、心跳加速、皮肤湿冷等症状。
2.恶性贫血:长期和大量出血会导致机体贫血,出现皮肤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呕吐、呕血等情况。
记录出血量、颜色和性质,并及时报告医生。
2.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头部高位,避免吞咽和呕吐物流入呼吸道,防止窒息和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液性质和尿比重,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根据医嘱给予输液治疗,如静脉注射血浆、血红蛋白等。
4.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在出血稳定后,饮食应以液体及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含酒精的饮料。
5.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溃疡病可以给予抗酸药物、抗生素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以进行内镜止血或手术止血等。
6.心理支持:上消化道出血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可以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病情理解与接受情况,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和帮助。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和护理工作需要密切配合。
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血量和性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适当饮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给予心理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般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直至出血停止。
在此期间,应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让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防寒保暖。
2. 呼吸道护理:出血期间应保持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血引起窒息。
随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血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3. 口腔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每日进行2次口腔清洁,以保持口腔清洁、无味。
呕血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洁口腔。
4. 便血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
5. 饮食护理:出血期应禁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饮食。
出血后3天未解大便的患者,慎用泻药。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不同,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
6.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神志及面色的变化。
观察呕血、便血的性质和量,以及尿量。
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
7.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会感到紧张、恐惧。
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的疾苦,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8. 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
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用品,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
9. 使用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治疗时的护理:参照双气囊三腔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以上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个案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一、定义: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消化道的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
轻者可无症状,临床表现多为呕血,黑便或血便,伴有贫血及血容量减少,甚至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二、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2,活动无耐力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
3,恐惧与生命或健康受到威胁有关。
三、照护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的照护详见本节消化道大出血。
中下消化道岀血的照护:
1,炎症及免疫性病变应通过抗炎达到止血的目的,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和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详见本章第一节炎症性肠病。
2,血管畸形:小肠、结肠黏膜下静脉和黏膜毛細血管发育不良常可自行停止,但再出血率高,可达50%,内镜下高频电凝或氣离子凝固器烧灼可使血管残端凝固止血。
对于左半结肠出血,可使用凝血酶保留灌肠止血。
3,动脉性出血:急诊肠镜如能发现出血灶,可在内镜下止血,对内镜不能止血的病灶, 可行肠系膜上下动脉血管栓塞治疗。
4,肠息肉和痔疮:前者多在内镜下切除,后者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注射硬化剂及结扎治疗。
四、健康教育:
1,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避免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冬笋等。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用腹压,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3,以休息为主,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心情愉悦。
4,按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多服或错服,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停药。
5,2周后门诊复查,1年后复查肠镜,如有腹痛,呕血,黑便不适,及时来院就医。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1.评估和监测: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以及出血情况的评估。
特别注重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心率,以及排尿情况。
血压下降和心率升高可能是出血的征兆,需要及时反应。
2.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对于出血病人,保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保持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
3.给予足够的液体:病人出血后会失去大量的液体,护理人员应给予足够的液体来补充这些液体的损失。
通常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液体。
4.观察和记录出血情况:护理人员应时刻观察病人的出血情况,并及时记录。
出血情况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以及治疗效果。
5.监测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是评估病人失血情况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6.管理并发症:出血病人容易出现贫血、休克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积极管理这些并发症。
对于贫血病人,可以给予输血来纠正贫血。
对于休克病人,可以给予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
7.提供心理支持: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疗过程。
8.教育患者和家属: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过程,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康复指导。
教育患者和家属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和治疗。
总的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不仅包括对其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的监测,还需要积极处理并发症,提供心理支持,并给予足够的教育和指导。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与医疗团队的沟通和协作,以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护理。
(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护理记录

(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术后护理记录术后护理记录
特殊风险提示
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术后出血、感染、吸入性肺炎等。
术后护理措施
1. 温暖提供:保持手术室和病房的温度适宜,保护患者免受寒冷和低温刺激。
2. 牢固加压:保证手术部位的压力,防止再次出血。
定期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迹象。
3. 呼吸畅通:保持气道通畅,预防气道梗阻,注意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4.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合理调整补液方案,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6. 药物管理:按照医嘱及时给予患者使用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频次。
7. 饮食指导:术后患者需要适度进食,避免摄入过热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再次刺激消化道出血点。
8. 康复护理:配合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护理观察记录
饮食及药物记录
患者进食状况:术后2小时,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患者饮食量正常。
餐后1小时给予口服药物。
护理小结
本次手术后,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
护理措施得当,患者术后恢复较好。
下一步将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宣教,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以上护理记录供参考,具体操作以医生指示和患者实际情况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一、概念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
肠、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以及胰、胆病变的出血,是常见急症之一。
二、临床特点
呕血、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当失血
量在短期内超过全身总量的25%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
引起头晕、心慌、出冷汗、口渴、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甚至由于灌注
量不足引起休克等症状。
三、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有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如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
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肝胆疾病及血管性疾病等。
2.评估患者呕血与黑便的量、颜色和性状,判断出血的量、部位及时
间。
3.评估患者体温、脉搏和血压,观察患者面色,评估有无失血性周围
循环衰竭。
4.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工作性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出血期卧床休息,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
2.呕血时,随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
3.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按顺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
的软食。
4.经常更换体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
无皱褶。
5.安慰、体贴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及时清理一切血迹和胃肠引
流物,避免恶性刺激。
(二)特殊护理
1.呕血的护理:
(1)侧卧位或半卧位,意识不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准备负压吸引
器。
(2)观察出血情况,并记录颜色、量。
(3)遵医嘱输血、输液、止血,保持静脉通畅。
2.便血的护理:便后应擦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排便后应缓
慢站立。
3.疼痛的护理
(1)硬化治疗后,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时通知医师。
(2)遵医嘱给予抑酸、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
4.
发热的护理:硬化治疗后可有发热,遵医嘱给予输液及抗炎药物,
定时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三)病情观察
1.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2.24小时出人量,如出现尿少,常提示血容量不足。
3
3.呕血与黑便的量、次数、性状。
4.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变化。
5.估计出血量:
(1)胃内出血量达250ml-300ml,可引起呕血。
(2)出现黑便,提示出血量在50ml-70ml甚至更多。
(3)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量5ml以上。
(4)柏油便提示出血量为500ml-1000ml.
6. 观察有无再出血先兆,如头晕、心悸、出汗、恶心、腹胀、肠鸣
音活跃等。
五、健康指导
1.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主义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2.生活要规律,避免过饥、过饱,避免粗糙、酸辣刺激性食物,如醋、
辣椒、蒜、浓茶等,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
3.戒烟、禁酒。
4.遵医嘱服药,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激素类药物。
5.定期复查,如出现呕血、黑便,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