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

受各种原因影响,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是肾功能

衰竭病人三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这一治疗方法需要通过血管通路进行,动、静脉内瘘就是血管通路之一,因此动、静脉内瘘也被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

命线。确保动、静脉内瘘的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质量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加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极其重要。

肾功能衰竭病人病人每周需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治疗过程中加强动、静脉内瘘护理,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建立的异同

能够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其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以及移植血管内瘘。动、静

脉内瘘的优点在于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用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穿刺。动静脉内瘘需要成熟后才能进行穿刺,过早穿刺容易造成

血管纤维化、动静脉内瘘狭窄,缩短使用寿命,动静脉内瘘至少需要4周成熟,

保险起见建议在手术后等待8周以上。当患者静脉扩张明显且动脉化血管壁增厚

表示动静脉内瘘成熟,可进行穿刺。穿刺前护理首先需要评估动静脉内瘘状态,

即通过视诊了解血管情况,局部皮肤情况,通过触诊感受内瘘震颤、血管走向,

血管弹性以及深浅,通过听诊评价内瘘血管杂音强弱。评估后选择穿刺部位、穿

刺点。动脉端通常选择肢体远心端,距吻合口3至5cm或5cm以上处;静脉端通

常选择肢体近心端,如AVF血液透析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相距至少10cm。穿刺点

需定期更换,避免穿刺部位因频繁穿刺而受损。针斜面向上穿刺法穿刺准确率高,但针眼创面大,愈合慢,创面修复期长,频繁穿刺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和血管粘连,护理人员应当合理选择穿刺点,避免定点穿刺。针斜面向下穿刺法针眼创面小,

愈合快,创面修复期短,对动静脉内瘘伤害最小,但这一穿刺方法难度更高,因

此护理人员要掌握穿刺的力度以及角度。纽扣通道穿刺的优点在于穿刺简单,能

够避免动脉瘤的形成且感染风险低。这一技术的缺点在于容易渗血,止血压迫时

间长,因此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无论是哪种穿刺方法,护理人员在穿刺

时都应当做到“一针见血”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1)特殊情况处理。①血肿。穿刺后肿胀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若为新内瘘发生血肿,则需要立即压迫止血,冰袋冰敷血肿。止血后重新建立血管通路。若为成熟内瘘则需分析针对具体原因处理。②血流不畅。若为静脉端血流不畅则应当调慢血泵,静脉压下静候观察穿刺针周围是否有血肿。若无血肿则表示可能为血管狭窄、血管不全阻塞、穿刺点不合适造成,护士在穿刺前需全面评估,排除血管狭窄、血管不全阻塞。若刺点不合适需重新调整穿刺位置以及穿刺角度。(2)压迫止血。血液透析结束后需用无菌纱布团、棉球轻轻压迫穿刺点,避免用拇指按压,否则可能导致感染。弹力绷带包扎,包扎力度以能听到血管杂音为宜。(3)日常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应当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保持动静脉内瘘通畅,避免受到压迫。动静脉内瘘侧肢体避免提重物或进行长时间的上举动作。血液透析结束后当点穿刺部避免基础水,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血、肿胀。及时压迫止血,发生肿胀需及时用冰袋冷敷,24小时后无渗血可适当热敷。避免抓、挠瘘侧肢体,加强瘘侧肢体的保护。内瘘处若有硬结可适当热敷或涂抹喜疗妥。血液透析间期避免营养不良同时也避免体重超重,注意膳食营养摄入合理。输液、输血、抽血以及测血压等工作避免在瘘侧肢体进行。日常生活中坚持功能锻炼,提高动静脉内瘘的弹性。

以上就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意义重大,护理人员应当掌握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术以及护理技巧,并将生活中护理方法告知病人,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血液净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标准

血液净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标准 引言: 血液净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肾功能损害等血液透析相关疾病。为了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净化动静脉内瘘穿刺操作的标准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 1. 确认病人身份:核对病人的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确保操作对象正确。 2. 了解病人病史:了解病人的血液透析史、血管状况、有无出血倾向等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器械。 3. 检查器械完整性:检查穿刺器械是否完好无损,避免使用磨损或损坏的器械。 4. 洗手和穿戴无菌手套:进行手部消毒,穿戴无菌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无菌。 二、穿刺部位选择 1. 选择适当的穿刺点:根据病人的血管状况和医生经验,选择适合的穿刺点,通常选择距离皮肤较浅、血管直径较大的部位。 2. 避开血管曲折区域:避免选择血管曲折的部位进行穿刺,以免增加穿刺难度和并发症的风险。

三、穿刺操作步骤 1. 皮肤消毒:用无菌棉球蘸取75%的酒精,从穿刺点向外圆周方向擦拭,每次擦拭距离不少于5厘米。 2. 固定血管:用无菌手指固定穿刺点下方的血管,使其稳定,避免血管移动造成穿刺困难。 3. 穿刺: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将穿刺针插入皮肤,呈15-30度角斜向穿刺,同时观察血液回流情况,确认穿刺位置准确。 4. 顺利穿刺后,将穿刺针内芯抽出,连接穿刺针和管路。 5. 用适当的力度固定穿刺针和管路,避免其松动或脱落。 四、注意事项 1. 注意穿刺角度:穿刺时应保持适当的角度,过大或过小的角度都会增加穿刺难度和并发症的风险。 2. 注意血液回流:穿刺时应观察血液回流情况,确认穿刺位置准确,避免穿刺到其他组织或血管。 3. 注意穿刺深度:穿刺针插入皮肤后,应控制插入的深度,避免穿刺过深引发出血或损伤。 4. 注意穿刺速度:穿刺时应稳定控制穿刺速度,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5. 注意无菌操作:穿刺前后应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6. 注意操作轻柔:穿刺过程中应轻柔操作,避免过度用力或挤压,减少病人不适感和并发症的风险。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常规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常规 内瘘是长期透析必要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是血流量与良好的透析质量的保证。精心护理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就等于延长了您的寿命。 精心的护理应从内瘘术前开始: 1.选择非惯用侧手臂备用作内瘘。 2.保护该侧血管避免动、静脉穿刺。 3.保护该侧手臂皮肤勿破损,并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术后感染。 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及宣教: 1. 术前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意义以及该手术对治疗有何帮助,消除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 2. 保护AV内瘘通路的静脉。对可能行内瘘手术的患者,嘱其保护好造瘘侧手臂,切勿在该手臂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告知医护人员,对有可能发展成需要透析治疗的病人,尤其是Scr>3mg/dl后,应避免在病人非惯用肢体的进行静脉穿刺和插管,尤其是锁骨下插管,可引起中心静脉狭窄,影响同侧建立血管通路。 3. 术前不宜使用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4. 术前用肥皂水彻底清洁造瘘侧手臂,并剪短指甲。 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及宣教: 内瘘术后的护理对内瘘使用及寿命极其重要 1. 术后,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手臂肿胀。 2. 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胸闷、心悸的症状。 ※观察内瘘侧手指末端血管的充盈情况:手指有无麻木、发冷、疼痛。※观察吻合处有无血肿、渗血:若发现渗血不止或手臂疼痛难忍,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触摸内瘘有无震颤、听血管杂音,如无震颤 和血管杂音,查看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以致吻合口及静脉受压,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 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扎时敷料不宜过多、过紧,以能触摸到震颤为准。 4. 禁止在造瘘侧手臂测血压、静脉注射、输液、抽血。 5. 及时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保持内瘘侧手臂和敷料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防止造瘘侧手臂受压:衣袖要宽松,睡眠时避免侧卧压迫造瘘侧手臂,造瘘侧手臂不能持重物、不佩戴过紧饰物。 5.※教会患者自行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每日触摸有无震颤3次以上。※术后2周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促进内瘘成熟。内瘘侧的手和肢体的运动:①用手握拳或挤压橡皮球10秒放松,每次做10-15分钟,3-4次/日;②用止血带或健侧手压住内瘘侧的上臂至静脉适度扩张充盈,压10秒放松,每次做5-10分钟,2-3次/日。内瘘血肿、变硬和手臂水肿禁做以上锻炼。③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的手臂。 6. 内瘘成熟时间至少需要1个月,最好在成形术后3-4个月后使用,期间可采用直接动脉穿刺和临时中心静脉插管进行透析治疗。(反复穿刺不成熟的内瘘可能导致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致使内瘘失败。)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术:熟练、正确的穿刺技术是保护好内瘘,使内瘘能够长期使用的必要条件。 1. 穿刺前的准备:护士洗手,带口罩、手套;患者用中性洗手液清洁内瘘侧手臂;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摆好体位(穿刺侧手臂与机器同一侧) 2. 对瘘管进行评估:

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护理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透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肾内科龚立峰 动静脉内瘘从196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为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活动方便。制作内瘘一般从左到右、从远到近,先上后下、先自身血管后移植血管。 既然内瘘对透析患者来说是如此重要(可以说是病人的生命线),就应该倍加爱护和珍惜。 1. 对需行维持性透析的患者来说,首先要保护好造瘘侧的肢体皮肤的完整与清洁,保护好造瘘侧肢体血管,不要在其肢体上行动静脉穿刺。 2 . 造瘘术后应适当抬高肢体约30度,保持其血流通畅避免受压,注意保暖。 3. 触摸手术部位是否有血管震颤,监听血管杂音。内瘘处不要包扎过紧,同时注意观察内瘘处有无血肿及瘀斑、局部有无渗血。 4. 术后第2天进行功能锻炼:可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或间断热敷内瘘以上的静脉,每天3-4次,以促进血管的扩张。但注意功能锻炼开始时动作应轻,握拳力度应由小到大慢慢增加。 5 . 内瘘侧肢体禁止测血压、输液、抽血,衣袖不可过紧,避免提重物。 6 . 内瘘最好在术后4~6周使用。理想的内瘘特征是静脉充分扩张、肥厚。(同时应准备弹性绷带一副,以便拔针后止血用) 7 透析过程中应避免肢体过度活动,以免穿刺针头损伤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形成。 8. 透析结束拔针后,压迫止血也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患者应自己掌握压迫的技巧。针眼处一般用1厘米大小的正方形纱布压迫止血,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压力要适当,以既能止血又能感到血管震颤为好,一般半小时放松,2小时取下纱布,24小时内禁止擦洗穿刺点。移植血管透析结束后,应压迫穿刺针进入处,压迫时间长于直接动静脉瘘者。如果按压不当:过重过轻或时间过长,都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造成内瘘闭塞。 9. 透析前应保持手臂清洁,经常湿热敷,穿刺后可涂些喜疗妥软膏。冬天注意肢体保暖,以免血管受冷痉挛。 10 . 透析患者平常应经常进行自我检测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以免瘘管感染或闭塞。一旦发现瘘管震颤或杂音消失或疼痛,立即到医院就诊。 11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防止医源性损害的发生。 如何保护内瘘? 1、内瘘术后第三天就可以开始握拳活动,促进内瘘的成熟,10-14天拆线后可以做负重的握拳活动,内瘘最好在8周后使用,成熟的时间越长使用的寿命越长; 2、第一次适用内瘘,要找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选择较细的穿刺针,开始血流量不要打太高,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改用大针穿刺,提高血流量; 3、内瘘侧衣服要宽松,内瘘侧不能量血压,避免挤压;北京301医院肾病科张冬 4、透析拔针后腰压迫20-30min,力度要合适,以能摸到震颤为适,不建议用止血带绑缚; 5、要养成每日检查内瘘来的习惯,一般内瘘堵塞的时间多在傍晚和夜间,因此睡前要检查内瘘情况,夜间如果醒来,也要检查; 6、内瘘堵塞多发生在脱水过多出现低血压后,尤其是在冬季,因此要避免一次脱水太多,另外发生低血压后,要注意加强热敷内瘘,若声音减弱,要加强握拳活动,服用活血化瘀药物; 7、出现内瘘杂音消失,要及时联系透析室医生,及时处理,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病人的“生命线”,对内瘘的呵护其实是对生命的珍惜,可见其重要性。为此,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卫生宣教 教会病人配合保护自身内瘘,应做到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当日接触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与护理 受各种原因影响,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是肾功能 衰竭病人三大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这一治疗方法需要通过血管通路进行,动、静脉内瘘就是血管通路之一,因此动、静脉内瘘也被认为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 命线。确保动、静脉内瘘的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质量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此掌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加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极其重要。 肾功能衰竭病人病人每周需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治疗过程中加强动、静脉内瘘护理,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建立的异同 能够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其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以及移植血管内瘘。动、静 脉内瘘的优点在于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常用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穿刺。动静脉内瘘需要成熟后才能进行穿刺,过早穿刺容易造成 血管纤维化、动静脉内瘘狭窄,缩短使用寿命,动静脉内瘘至少需要4周成熟, 保险起见建议在手术后等待8周以上。当患者静脉扩张明显且动脉化血管壁增厚 表示动静脉内瘘成熟,可进行穿刺。穿刺前护理首先需要评估动静脉内瘘状态, 即通过视诊了解血管情况,局部皮肤情况,通过触诊感受内瘘震颤、血管走向, 血管弹性以及深浅,通过听诊评价内瘘血管杂音强弱。评估后选择穿刺部位、穿 刺点。动脉端通常选择肢体远心端,距吻合口3至5cm或5cm以上处;静脉端通 常选择肢体近心端,如AVF血液透析穿刺点与动脉穿刺点相距至少10cm。穿刺点 需定期更换,避免穿刺部位因频繁穿刺而受损。针斜面向上穿刺法穿刺准确率高,但针眼创面大,愈合慢,创面修复期长,频繁穿刺容易导致局部皮肤和血管粘连,护理人员应当合理选择穿刺点,避免定点穿刺。针斜面向下穿刺法针眼创面小, 愈合快,创面修复期短,对动静脉内瘘伤害最小,但这一穿刺方法难度更高,因 此护理人员要掌握穿刺的力度以及角度。纽扣通道穿刺的优点在于穿刺简单,能 够避免动脉瘤的形成且感染风险低。这一技术的缺点在于容易渗血,止血压迫时 间长,因此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无论是哪种穿刺方法,护理人员在穿刺 时都应当做到“一针见血”

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护理

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护理 血液透析时,人体的血液需迅速进入透析器内,经洗净后再流回体内。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由于静脉血流速度太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的要求;动脉血流量大,可满足血透要求,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易反复使用。因此尿毒症患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前,为了引血方便必须首先在手的腕部做一个小的手术——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即将腕部的桡动脉与头静脉进行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这样浅部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使血流量达到透析的要求,由于动静脉内瘘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维持时间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普遍采用。 1内瘘穿刺前的准备 1)首先应检查内瘘血管成熟情况,内瘘成熟需3~4周,所谓成熟是指静脉明显扩张,动脉化的血管壁增厚,有动脉震颤或搏动。一般前两周不能使用,过早的使用易导致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使用寿命缩短。 2)先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再决定穿刺的部位和穿刺的方向,通常新的内瘘管壁薄而脆,最初穿刺很容易引起皮下血肿而影响再次穿刺。因此,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动脉穿刺点一般在吻合口上3~4 cm,根据血管充盈情况决定顺血流方向还是逆血流方向穿刺,静脉端应顺血流方向穿刺,穿刺两点应相距5~10 cm。 3)如果血管扩张不好,肢体水肿,可用压脉带扎紧肢体近心端,等血管充盈后再作穿刺。初次使用时,穿刺针进入血管后应立即松开压脉带,防止渗血、血肿的发生。 2血管穿刺 1)暴露病人扩张静脉部位,采用碘伏消毒,然后选近心端顺血流方向作静脉穿刺,使血液进入体内,距吻合口3~5 cm处作动脉穿刺,引出血液。 2)穿刺针与皮肤呈15°角,待针斜面刺入皮下后要求马上穿入血管,针在皮下隧道很短,约占针的1/3,针的其余部分穿入血管内。 3)血管穿刺顺序是先穿刺血管的近心端,再穿刺动脉端,因为动脉穿刺失败后血管局部必须加压,造成近心端血管不能充盈,再穿刺血管非常困难。 4)穿刺一次未成功,未穿破血管,可在原穿刺点再穿刺,若已穿破,应立即拔出并加压止血。避免穿刺针反复进退,否则易引起针眼渗血,所以要求操作人员操作熟练,穿刺准备充分。 5)为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可在血管上作轮换穿刺,也可在原针眼重复穿刺。定点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疼痛轻。对于消瘦衰竭、皮肤弹性差的病人使用定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技巧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技巧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肾功能衰竭的患病率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AVF)是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血管通路。AVF 可以有效地解决透析过程中的造口器感染和穿刺疼痛等问题,但是 AVF 的护理工作也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透析前、透析中和透析后三个方面介绍AVF 护理的技巧,以提高护理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 一、透析前护理 1. 定期检查血管通路:每周一次医生或护士应定期检查 AVF 的情况,包括其血管直径和流量、皮肤分泌物和皮肤松弛度等,如果AVF 存在异常状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2. 合理护理皮肤:AVF 通路位于静脉和动脉之间,动脉的高压会影响 AVF 的正常功能。为预防皮肤搔抓和创伤等不良影响,平时应注意保持 AVF 通路的清洁和干燥。 3. 透析前心理护理:透析前,护士应该进行心理护理,及时解答疑问,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安。 二、透析中护理 1. 正确穿刺:穿刺前,护士应该仔细检查 AVF 的通路情况和皮肤状态,避免穿刺过程中损伤皮肤和血管,造成 AVF 通路不良。如果出现排毒不良、输液缓慢等现象,应及时调整和护理,避免感染和血液逆流等危险。 2. 监测透析过程:在透析过程中,护士应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如高血压、低血糖、呕吐、恶心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3. 清洁卫生:透析过程中,护士应该注意卫生和消毒,及时清洗透析仪器和配件,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等疾病的危害。 三、透析后护理 1. 监测剩余透析量:透析结束后,护士应该继续监测患者的生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

动静脉内瘘护理常规 动静脉内瘘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道,它的出现推动了血液净化的发展,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故称之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内瘘的穿刺 穿刺力求准确,争取一次成功。并尽量不用止血带。穿刺点离吻合口3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应大于6~8cm,以上减少血液再循环提高透析效果。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应慎重,最好由有经验的专业护士操作,已确保“一针见血”。穿刺部位忌定点穿刺,宜选用绳梯式或线式穿刺,使整条瘘管受力匀等,血管粗细均匀,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动静脉内瘘医源性感染。 正确的指压止血方法:透析结束后,以拇指用无菌纱布团或棉球轻轻压迫皮肤穿刺点及血管进针点,用弹力绷带包扎。加压止血力度及绷带包扎以不渗血且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 日常护理 1、透析完毕当日穿刺部位不沾水。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肿胀,发现渗血、肿胀应立即压迫止血,力度以不再渗血又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有肿胀时给予冰袋冷敷,24小时内忌热敷,24小时后确认不再渗血时可热敷消肿。动静脉内瘘处如有硬结或血管硬化,可局部每日热敷数次或涂搽西辽妥2次并按摩15分钟。 2、保持瘘侧肢体清洁,切勿抓伤、碰伤皮肤。有动脉瘤者,可采用绷带或护腕加以保护,避免继续扩张及意外破裂,但松紧应适度,

以保持瘘管通畅。 3、血液透析间期体重不宜过度增加,以2~3kg为宜,防止血液透析时大量脱水、过度超滤,使血液浓缩粘稠形成血栓或发生低血压造成动静脉内瘘闭塞。 4、严禁在瘘侧肢体测血压、抽血、静脉注射、输血等操作,以免造成内瘘闭塞。 5、嘱患者做适当的肢体运动,不要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睡眠时避免有瘘肢体受伤。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及护理对策 纪慧萍 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 【摘要】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重要的生命线,怎样保护内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从穿刺技术到内瘘护理都值得我们血透工作者去探讨。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穿刺技巧;内瘘护理对策 动静脉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美国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是国内外首选方式【1】。在临床工作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如何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证透析计划的实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一直是血液透析工作者倍受关注的问题。 1 血管穿刺前的准备 首先应检查内瘘血管成熟情况,了解内瘘方式、吻合的位置及血管的走向。观察内瘘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现象,严禁在炎症部位穿刺。 2穿刺的技巧 2.1血管选择选择相对较直而又富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避开关节 和静脉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 2.2穿刺点选择动脉穿刺点应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并且要求 该段血管有较强的震颤感,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8cm 以上【2】,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穿刺部位要轮流更换,

一般可采用绳梯法进行穿刺,忌用定点穿刺。定点穿刺虽然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但易引起针眼渗血,血管内膜损伤和假性血管瘤。 2.3进针方法内瘘血管壁较厚,进针角度应在30-40°。穿刺前先 探明血管走向、深浅及管壁厚度。消毒皮肤,扎止血带,左手拇指压住内瘘血管,并向后绷皮肤,使其固定,皮肤松弛者,同时用左手食指和右手中指分别绷紧血管两侧皮肤,使血管不易滚动,一般从血管右侧进入;血管壁硬者,从血管上方进针,且角度宜大。穿刺失败时,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4固定先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皮肤松弛者要用胶布做“Y”字 固定,以防针头滑脱,再用另一条胶布将穿刺针针管固定,防针头摆动,注意两条胶布要平衡,这样既起固定作用又美观,用无菌输液贴覆盖穿刺点并固定。 2.5拔针止血方法血透用的穿刺针管径大,针刃锋利,若用力按压 穿刺点快速拔针,对较薄的血管壁会造成切割性损伤,病人也感觉疼痛。因此拔针时,用准备好的无菌纱布卷轻放在穿刺针上,针头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体外时,左手压住穿刺点,弹力绷带绷紧。按压力度要适宜,不可过重,压力以穿刺点不出血且感到内瘘血管搏动或震颤为原则。并嘱患者将手臂抬高,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加快止血。一般压迫20-30分为宜,确定止血后指导患者不要立即除去压迫球,先将弹力绷带放松,重新轻轻固定,待回到家(约30分)后去除压迫球,以防途中不小心撞

动静脉内瘘护理

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 1.手术成功后适当抬高手术侧肢体,减轻肢体,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过多的渗出应及时去医院处理; 2.促使内瘘尽快成熟;通常在术后一周伤口无渗血、无感染的情况下,每天用术侧手捏握力球数次,要求有节奏,每次3-5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不感到疲倦为宜;2周拆线后适当增加锻炼幅度; 3.禁止在瘘侧腋下测体温; 4.使用内瘘透析当天不洗澡禁止揭去覆盖在针眼处的敷料,以免内瘘出血、感染; 5.热敷透析后第二天热敷,每次0.5-1h有消炎消肿的作用;或涂喜疗妥软膏,软化血管及促进皮下淤血的吸收;内瘘处如有硬结,可每日用喜疗妥涂擦按摩;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6.如果穿刺处发生血肿,可压迫止血并用冰袋冷敷;皮下淤血皮肤颜色会成深紫色不要惊慌,待淤血完全吸收后皮肤会成正常颜色,大约一个月左右; 7.在量大、、大量出汗、、时注意内瘘是否通畅 8.穿着宽松上衣,注意睡眠姿势避免肢体受压、不要将患肢枕于头下,不在术侧肢体进行输液、测血压等治疗,术侧肢体不带饰品;平时勿提重物 9.慎防局部感染,注意内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搔抓引起破溃感染而造成; 10.养成每日检查动静脉内瘘的好习惯3-4次;将2-3个手指指腹放于内瘘吻合口近心端,感觉血管是否存在;可以用对侧耳朵倾听流水音、沙沙声,如果震颤和杂音消失,变弱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11.血液透析当日不宜淋浴或泡澡;过长时间的淋浴或泡澡可引起血压及血糖的降低;过低的血压不但可以引起,严重的会发生、动静脉内瘘自然闭塞,同时休克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 12.随时保持清洁,透析前用肥皂水清洁造瘘侧手臂. 13.注意内瘘侧肢体保暖. 14.止血绷带包扎不超过20分钟,回家路上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 1.日常如何护理 术后做一些健瘘操促进内瘘尽快成熟;抬高术侧肢体,促进静脉血回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⑴除去透析当天,每天清洗局部,保持清洁; ⑵血透时有计划更换穿刺点; ⑶内瘘侧肢体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不要佩带过紧饰物; ⑷睡觉时不要压迫内瘘侧肢体; ⑸避免低血压; ⑹内瘘侧肢体避免量血压,抽血; ⑺内瘘侧肢体不可负重;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观察及护理-最新年文档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观察及护理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长期、有效、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1]是目前最为理想最为常见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了透析治疗提供方便,并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使用等特点。[2]护士对患者动静脉内瘘有效的护理,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理想的透析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至2012年对120例长期血液透析的病人采取的自体动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在24至85之间。每周两至三次透析。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50例;高血压肾病20例;糖尿病肾病40例;痛风肾病4例;梗阻性肾病6例。动静脉内瘘均采用上肢桡动脉和头静脉在腕关节上方进行端侧吻合而成。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护理患者一般情绪消极、悲观,对手术充满恐惧紧张感,因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士应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及目的和经过。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与其进行交流,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从而接受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1.2血管的准备建立内瘘时了解患者的血管条件应选者质地柔软通畅,管径较大的静脉,吻合后才有足够的血流满足透析时的血流量。部分患者如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多次穿刺造成血管损伤者很难建立合适的动静脉内瘘;所以注意保护造瘘侧肢体的血管;停止实施动静脉内瘘部位及其周围的静脉穿刺;必要静脉穿刺输液治疗时,应使用手背静脉,告知患者避免皮搔抓损伤;防止局部皮肤感染,对于头静脉很细者;可让患者每天热水泡手,使静脉扩张充盈,增加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保证内瘘的使用寿命。[3]做好出凝血时间的检查。 2.2术中护理手术环境清洁无菌室内温度控制在20度避免室温过低引起血管收缩。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神志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应注意血压的变化,预防及纠正术中可能发生的血压过低或者血压过高。[1]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观察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渗血及感染,及时更换切口敷料,包扎不可过紧,密切监测瘘管是否通畅,经常用听诊器听诊血管有无杂音,用手触摸有无震颤。若无震颤无杂音或血管杂音减弱;消失则怀疑血栓形成立即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处理。[1] 2.3.2造瘘侧肢体的护理抬高术侧肢体,卧位时造瘘侧肢体抬高其高于心脏10cm以上,站立时将术肢用绷带吊于胸前,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避免受压勿提重物,不要穿紧袖衣服,

血液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及常见问题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常見問題:血液透析是目前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透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着重要影响。 动静脉内瘘从196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为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活动方便。制作内瘘一般从左到右、从远到近,先上后下、先自身血管后移植血管。 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 術前護理 保护好造瘘侧的肢体皮肤的完整与清洁,保护好拟造瘘侧肢体的血管,避免输液及直接动静脉穿 刺。 向患者说明做内瘘的必要性,促进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检查挠动脉搏动情况和头静脉充盈情况以及尺动脉的供血情况,防止挠动脉结扎后尺动脉血流不畅,手臂供血不足引起坏死。 術後護理 1.術後術側肢體抬高制動,保持局部輔料清潔乾燥,注意觀察局部有無出血,滲血,以及血管雜音是否清晰,如有異常幾時給予擴管、抗凝治療。 2.衣袖要松大,注意造瘻部位皮膚清潔,預防感染。 3.注意對內瘻側手的保護,防止受傷。 4.內瘻僅供透析用,術側上肢避免負重、提重物、測血壓,避免一切靜脈治療,佩戴飾物等等。 5.內瘻術後10天鼓勵患者做腕部活動,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或间断热敷内瘘以上的静脉,促進血管擴張。 6.指導患者自己聽血管雜音幾觀察血管震顫的強弱,有無疼痛,發現異常幾時就診。 透析時護理

1.内瘘最好在术后4~6周使用。理想的内瘘特征是静脉充分扩张、肥厚。同时应准备弹性绷带一副,以便拔针后止血用。 2.透析前应保持手臂清洁,经常湿热敷,穿刺后可涂些喜疗妥软膏。冬天注意肢体保暖,以免血管受冷痉挛。 3.第一次使用时应选择一处穿刺做动脉血管,静脉回路用普通静脉。 穿刺时要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对内瘘血管的损伤。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有计划性,避免反复穿刺某一固定点,以防造成血管壁变硬、渗血管腔变窄,血流量下降,从而影响内瘘使用寿命,或产生动脉瘤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常规选用绳梯式穿刺法使穿刺点均匀分布在血管上,使整个血管均轻度扩张,不易产生狭窄。 穿刺前选择好穿刺部位,动脉、静脉穿刺均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否则易产生血肿。 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2cm以上,静脉穿刺点应距动脉穿刺点8~10cm,因为两点间距离愈近愈易发生动脉狭窄和血流短路,可交替使用穿刺部位。 在透析过程中经常观察两穿刺点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可选用纱布包压迫的方式止血,若效果不佳,则应将针拔出重新穿刺。 透析结束拔针后,正确压迫止血点是保护内瘘的重要环节,按压不当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直接影响下一次透析和血管内瘘的寿命,正确的方法是将3~5cm的无菌纱布包压于针眼处,也可先用创口贴贴在上面再用纱布块压迫,压力要适当,以既能止血又能感到血管震颤为好,一般半小时放松,2小时取下纱布,24小时内禁止擦洗穿刺点。若患者凝血时间长,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如果按压不当:过重过轻或时间过长,都会造成皮下血肿,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造成内瘘闭塞。 正确使用与穿刺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做好对于首次使用内瘘的病人的准备工作,应予以沟通,做好环境的、治疗的介绍,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其面对恐惧的勇气,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病人配合穿刺,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穿刺方法在进行内瘘穿刺时,护士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刺时应避免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及同一位点反复穿刺,应采用绳梯法。穿刺点集中易造成渗血、血管壁变硬、纤维化,使血管管腔变狭窄,血流量下降。行动脉穿刺时穿刺针应当逆血流方向穿刺,这样可提高血流量。针尖离开吻合口2cm以上,防止损伤内膜,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在8~10cm以上,并且针尖顺血流方向,以减少再循环,使再循环率<15%,提高透析效率。穿刺时如果患者血管充盈良好,则我们采用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35°~45°夹角快速进针,这样疼痛感明显减轻。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成功率高,局部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疤痕减少,血管闭塞机会亦少,血管使用寿命长。 (3)固定方法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固定方法也是整个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固定方法应为:先用胶布粘贴一侧皮肤,然后将针柄向下轻压,再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胶布的长短宽度要适宜。但有时因天热出汗和冬天胶布粘度不够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最新年文档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150ml/min,才能保证透析效果。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血流缓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要求;深部静脉如股静脉可提供充足血流量,但穿刺针不易固定,易造成血肿或出血,穿刺肢体受限;动脉血流量大,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能反复使用。临床将动脉与浅部静脉通过手术吻合,称之为动静脉内瘘手术。这样内瘘流的动脉血静脉化,血流量充分,且易于穿刺,便于观察,因此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21~86岁。慢性肾炎62例,其中男52例,女10例;糖尿病、肾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高血压肾病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内瘘使用时间1~5年20例5年以上70例,每周行血液透析2次或3次,时间8~12 h。透析时均采用全身肝素化及碳酸氢盐透析,使用贝朗17G内瘘穿刺针。 90例中,5例发生内瘘血管阻塞,阻塞率5.6%,女1例,男4例。其中1例与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关,由于睡觉时头枕内瘘侧肢体,导致内瘘血管受压致血流中断引起闭塞;1例与患者多次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而致血压下降,从而引起全身有效

血容量不足而诱发内瘘血栓形成有关;3例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有关,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本组无因穿刺不当或压迫止血不当而造成内瘘阻塞,亦无内瘘感染病例。 2 护理 2.1 动静脉内瘘形成前护理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形成手术的常见部位是患者的上肢,特别是远端的桡动脉与头静脉的吻合,动静脉内瘘形成前因病情重需行血液透析时,对直接动静脉穿刺者,要有计划地、保护性地穿刺血管,避免穿刺拟行动静脉内瘘形成手术侧的上肢血管。因为反复多次穿刺将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局部血管微血栓形成、血管纤维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所进行的内瘘的使用寿命造成负面影响。 2.2 内瘘术前准备 对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在诱导透析到规律透析之前这一阶段,多建立临时血管通路,如足背动脉穿刺,股静脉插管及锁骨下静脉插管。避免在准备造瘘侧肢体行动脉穿刺,以免引起血管损伤,加大手术难度。 2.3 内瘘术后护理 2.3.1内瘘术后应经常观察是否通畅若于静脉侧扪及震颤音,用听诊器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内瘘通畅,否则疑及内瘘不通。可由于血栓形成或缝合口狭窄所致,则应及时处理。术后要保持局部无菌,更换敷料,防感染。 2.3.2造瘘侧肢体的护理术后抬高造瘘侧肢体,促进静脉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和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 用和护理 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可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等疾病。在透析过程中,通过一个静脉穿刺将血液导入透析机,将毒素和废物从血液中过滤出并重新回到体内。然而,如果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使用每次穿刺的方法就可能会造成静脉血管的损伤,因此需要一种更为持久和方便的方法,这就是动静脉内瘘。 一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手术改变动脉和静脉间的连接方式。通过将动脉和静脉连接在一起,使动脉的血流能够流入静脉中,增加静脉的血流量。当透析机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时,只需要在动静脉内瘘处插入针头即可。 动静脉内瘘通常需要手术进行,手术成功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愈合,愈合后才能使用。对于某些患者,如果无法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则可以选择通过血管造管的方法进行透析治疗。 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1. 保持通畅: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后,需要保持动脉和 静脉间的通畅,不要让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了保持通畅,需要定期使用特殊的药水进行冲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健康。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情况,例如瘘部肿胀或疼痛,应立即联系医生进行治疗。

2. 避免受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部位与体表连接,这意 味着该部位容易受到碰撞或受伤。尤其是透析综合症患者,在记录时间之前或在完成过度活动时容易造成瘘部损伤。为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应对瘘部进行保护,使用加厚的手套或覆盖物进行保护。如果瘘部受到挤压或受伤,应立即向医生寻求帮助。 3. 定期检查:为了确保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正常使用和健 康发展,需要定期进行检查。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瘘部细节情况,例如瘘部是否出现血管纺锤体、 瘢痕、压痕等变化。 (2)检查瘘部周围的皮肤是否有感染迹象,例如瘤样外观、红肿、疼痛、刺激等。 (3) 测量动静脉内瘘处的血流速度,根据血流速度来判断 瘘部的健康状况。如果血流速度过慢,可能意味着瘘部存在肿块或其他异常情况。 (4)定期复查和通畅,如果血流量突然下降或完全中断, 则应及时报告医生。 总之,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一种长期透析的有效方法。但是,在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操作后,正确的护理至关重要,需要注意保持通畅、避免受伤、定期检查等方面。通过对瘘部进行正确的护理管理,可以减少瘘部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透析治疗。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宣教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宣教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且能长久使用的永久性通路,主要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当患者Ccr<0.42ml/s-1/1.73㎡(25ml/min/1.73㎡)时,就应当建立自体的动静脉内瘘。一个 理想的血管通路应当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而且应当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 动静脉内瘘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内瘘和移植动静脉内瘘。前者是利用自身动静脉血管直接吻合制成的内瘘,后者是在动静脉间插入一段移植血管或人 造血管制成的内瘘。 一、制作动静脉内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血管的选择应从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移行。最理想和首选的部位是前臂近腕部的 桡动脉--头静脉,一般作端端吻合。 2、应选择非惯用侧上肢(一般人用左手)做瘘,以方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3、由于下肢动静脉位置较深,两者距离较远,吻合后静脉充盈不良,不便穿刺,且蹲、坐 时影响下肢循环,使血流受阻,易行成血栓,感染率也高,故应选上肢做内瘘。 4、先选自身血管做内瘘,后选移植血管做内瘘。 二、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宣教 1、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及宣教 动静脉内瘘被视作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建立一个成功的血管通路,使之长期使用,必须 依靠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1、1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使血流量充足,透析充分,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告诉患者造瘘只是一个小手术,不必紧张,并告诉患者手术的 基本方法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适,如疼痛、少量的出血等,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不 必紧张,积极配合,坦然面对。 1、2告知患者术前应注意的问题 嘱患者做好瘘侧手臂的保护工作,切勿在瘘侧手臂进行动静脉穿刺,如抽血、输液等,以利 保护血管,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平时注意造瘘侧皮肤清洁,每日用肥皂清洗,注意不要抓伤,碰伤,烫伤该处皮肤,以防感染。术前做好瘘侧肢体的皮肤准备,用肥皂水冲洗侧肢手臂,修剪指甲,并观察该侧皮肤及血管情况。 1、3抗凝剂的使用 造瘘前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术中及术后出血。 1、4患者评估 做好术前患者评估,如:既往有无中心静脉插管史、起搏器的使用,这些与中心静脉狭窄有关;有无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瘘管可以改变血液动力学和心脏输出量;有无外周动脉或静 脉穿刺插管史、糖尿病史,这些可能会损害造瘘血管的血管床;既往有无血管通路失败史, 既往失败的血管通路会限制重新建立通路的位置;Allen试验阳性者禁止作桡动脉-头静脉内

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知识

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知识 目前我国血透病人的数量约占进行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者的86.7%,他们主 要通过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内瘘、半永久导管或临时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进行 血液透析治疗,内瘘的状况会直接影响血透的成功率,所以动静脉内瘘(AVF) 可以说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一个理想的动静脉内瘘并不会妨碍患者的正常 活动,位置表浅易于穿刺,并发症少,使用寿命长,不影响美观。想要拥有这样 一个理想的动静脉内瘘,一方面取决于患者自身机体状态,另一方面取决于血管 通路的临床评估与自我维护水平,针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自体动静脉内瘘该如 何做好护理呢? 一、什么是血透动静脉内瘘? 动静脉内瘘是人工建立血管通路,建立动静脉内瘘主要用于血液透析,它能 够每分钟提供200-300ml血。正常人体组织只有动脉系统和中心静脉系统会有上 述血流量,而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在1960迎来血管通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动静脉内瘘需要把前臂动脉和静脉吻合在一起,把动脉血引到静脉中,动脉血冲 击静脉以后静脉会增粗、血管壁会增厚,一般2-3个月血管成熟以后可以使用。 动静脉内瘘结合了动脉和静脉好处,把动脉血引到静脉以后增加静脉血流量。静 脉比较表浅,又比较长,整个手臂长度都有,可以穿刺的地方会比较多。每次血 液透析要在血管上打两针,最好每次能够交换部位,让穿刺点有足够休息时间。 如果患者自身动脉、静脉都比较好,可以用自己的血管进行内瘘吻合。如果患者 自身动脉、静脉比较细,尤其现在糖尿病病人越来越多,血管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人造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做内瘘。总而言之,内瘘其实是把动脉 血引到浅表血管上,以后在浅表血管上打针建立体外循环做血液透析。 二、自体动静脉内瘘血透穿刺方法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在皮下将动静脉直接吻合,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将 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与邻近静脉进行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血流流向动脉,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宣教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及宣教 (一)动静脉内瘘术前护理及宣教动静脉内瘘被视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建立一个成功 的血管通路,使之得以长期使用,必须依靠医患 双方的共同努力。 (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说明造瘘的目的意义以及该手术对治疗有何帮助,消除患者焦虑不 安,紧张恐惧的心理。告诉患者造瘘只是一个小 手术,不必紧张,并告知患者一些基本的手术方 法及造瘘时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适,如疼痛等, 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坦然面对手术。(2)仔细告知患者术前应该配合的具体事项。嘱咐患者保护好造瘘侧手臂,切勿在造瘘侧手臂进行 动,静脉穿刺,以利手术顺利进行,平时注意保 护造瘘侧手臂皮肤的清洁,切勿抓伤,碰伤皮肤,以防术后感染。 (3)内瘘术前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术中或术后出血。 (4)术前进行皮肤准备,用肥皂水彻底清洗造瘘侧手臂,并剪短指甲。

(二)动静脉内瘘术后的护理及宣教内瘘术后的护理对内瘘使用及寿命极其重要,因此要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1)动静脉内瘘成形后,嘱患者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度,以利静脉血回流,减少内瘘侧手臂的肿胀。 (2)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并密切观察以下各项指标。 a、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是否有改变,询问患者是否有胸闷,心悸,如有变化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 b、观察内瘘侧手臂手指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如手指有麻木,发冷,疼痛等缺血情况。 c、观察内瘘吻合口处有无血肿,局部有无渗血。若发现渗血不止或内瘘手臂疼痛难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d、观察内瘘血管是否通畅。首先触摸内瘘静脉端血管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否血管杂音,如触摸不到或听不到杂音,应查明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以致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3)更换敷料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扎时敷料

血透患者内瘘护理(5篇)

血透患者内瘘护理(5篇) 第一篇:血透患者内瘘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自我护理 罗进福建省南平市第九十二医院二病区35300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一种替代疗法,透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存质量的好坏。在影响透析质量的多种因素中,透析血流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想获得理想的血流量就必须有良好的内瘘做基础。因此对内瘘的保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被视为病人的第二生命线,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共同保护。现把多年来我们对内瘘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供同行相参,以造福病人。1.内瘘闭塞的原因 1.1 压迫因素是引起内瘘闭塞最常见原因,所占比例在50%以上。常见于透析后用压脉带止血时,压迫时间过长、过紧,血流缓慢或阻断,导致血栓形成。其次,病人睡眠时压迫内瘘侧肢体,影响血运,阻断血流。 1.2 护理操作因素①不适当的穿刺。在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正确的穿刺也是影响内瘘生存期限的重要因素,不适当的穿刺引起血肿及血管内膜的损伤,激活血小板生长因子和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移位至内膜,引起内膜增殖及其在细胞外基质沉积,导致静脉栓塞和狭窄,最终使血管通路丧失功能。在同一点或小范围内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形成动脉瘤。②穿刺不成功,出现血肿而压迫血管。③无菌技术不严格,穿刺部位发生炎症。 ④新瘘使用太早。⑤透析中低血压。低血压时吻合口的血液流速减慢,透析时为达到一定的血流量血管被迫反复抽动,易造成血管壁损伤;而非透析时血流对血管压力减小,又易引起内瘘断流或血栓形成而致闭塞。 1.4 其他如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高凝高粘患者,血行相对缓慢,若透析中肝素用量不足,则透后易在穿刺针孔处形成血栓;再如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内瘘感染,血栓形成造成。另外,平时内瘘上肢不锻炼,血管弹性差,充盈差以及高龄患者血管动脉硬化严重等均是易于引起内瘘闭塞的原因。总之,以上原因可以相互影响或共存,要多方防治才可避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