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腰、颈椎间疾病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多发病,它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人类对腰颈椎痛的深入研究当中,对其认识更加的深刻和丰富。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腰、颈椎痛多因脊椎退变所致的疾病。

初期人们针对椎间盘手术的方法多是椎管减压椎间盘髓核的摘除手术,通过对突出的髓核和纤维环组织进行切除,使得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得到缓解。

但这种手术会破坏脊柱构造而导致术后病情复发率很高。

后来,人类开始尝试椎间盘摘除后移入脊椎融合的技术,但此技术在研究初期随解决了脊柱不稳,却因此出现了术后的植骨松动、折断的并发症及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现象。

尽管在现代诊疗技术的帮助下患者的将康越来越能得到保证,却在椎间盘的手术和椎间融合术的治疗方面仍然存在了诸多缺点[1,2]。

通过研究发现,如何保持每个锥体间融合阶段的稳定性,可通过使椎体周围的肌肉收缩和韧带的张力作用来完成[5]。

在这种背景之下,椎间融合器的融合与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1 椎间融合器的研制进展早在50年代,Cloward等就以先后提出了设想—在椎管减压后椎体间植骨以保证脊柱融合,很快的就在临床上得到研究与应用。

但是在随后的临床应用当中单纯椎间植骨暴露出诸多缺陷:非常高的椎体不融合率而且易形成假关节的比例达到5%~35%[4.5]。

此外,Dennis等认为几乎所有患者在手术以后都有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不能有效的解决根管狭窄、承受异常应力等问题。

经过不断的研究,在1983年Bagby通过与Kuslich和一些生物工程的专家联合开发了一种用于人类的椎间融合。

直到1988年报道之后,研究成果不断突破,先后研发出新型的椎间融合器,如TFC、BAK、TIFD、BAK系统等。

并且在相应假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之下,除了目前除碳纤维笼[6.7](CFRP)仍在理论阶段外,螺纹式笼状固定器(TFC)和椎体间融合器(BAK)已在腰椎得到应用,颈椎空心螺纹状固定器(CHTF)[8]和TFC[9,10]应用在颈椎,并有相应疗效。

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

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

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应用效果探究。

方法自2019年度1月至2021年度12月选择22例因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纳入本次调研病人均采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

总结与探究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等。

结果(1)治疗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

(2)治疗前JOA评分结果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

(3)治疗前VA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

结论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应用效果理想,此方案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关键词】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收集、统计资料证实,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发生率有所提高,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治疗中,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常用手术模式为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经椎间孔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虽然2种手术模式十分有效,且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但这种手术模式会破坏病人脊柱后方的结构,容易损伤到病人硬膜囊撕裂、下位神经根损伤,同时会干扰到病人上位神经根,无法减压中央管[2]。

基于上述情况,我科室采用了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为了调研此治疗模式实施效果,于2019年度1月至2021年度12月选择22例因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具体实施情况、结果分析,见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9年度1月至2021年度12月选择22例因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

腰骶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腰骶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双侧椎 弓根螺钉并不能显著提高融合结构的刚度或 限制 腰骶关节活动 ; 单侧 椎 弓根 螺钉 内固定 不仅可节 约手术
时间, 减少 失 血 , 省 治 疗 费 用 , 节 同时 有 利 于将 来 可 能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融合 、 双侧髂 骨钉和 S螺钉 , 2 并建议髂 骨取骨时保 留髂骨 钉植入点 , 因为髂骨钉较 S螺钉植入容易 , 2 亦具有避免损 伤髂静脉等优势 。C e h n等口则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 料 制作 的块状结构模拟人 L和 S椎体( 1 不包括椎问盘 、 关 节突关节及周围韧带肌 肉软组织 等邻 近结构 )在两椎体 , 中央植 入 楔形 S n ae 间融 合 器 ( 状 面呈 1。 yC g 椎 矢 2角前 凸)并在两侧分别采用万 向椎 弓根螺钉和单 向椎 弓根螺 , 钉 固定 ( 螺钉连接棒 均经 不 同角 度 预弯) 分析 4种不 同 , 矢状面前 凸角 (。7、4、1) 腰骶 固定 后生 物力 学 的 0、。1。2。对 影响 , 结果经对 压缩 、 曲 、 弯 和扭 转等 不 同状 态下 相 屈 侧 关生物力学参 数 的测 量 , 明万 向椎 弓根螺 钉组在融 合 表 器与骨接触 比率及侧 弯 、 压缩 和屈 曲刚度上要 优于单 向 椎 弓根螺钉 , 尤其是在较大矢状面前 凸(1 时 , 2。 但腰骶部 )
根 螺钉 , 以及 以 上 4 固定 方 式再 加 / 间融 合 等 固 种 S椎
动物实验标 准易于 统一 , 比性 较强 , 、 等动物 可 猪 牛
因具有与人类类 似 的脊 柱结构 而被较 多采用 。L b ol ew h 等。 在公牛脊 柱尸 体标 本上 进行 腰 骶融 合 负载 破坏 实 验, 对比研究融合术式单纯 S椎 弓根螺钉 、 1 S椎 弓根螺钉 加 S头侧朝 向螺钉 、1 弓根螺钉加 尾侧朝 向螺钉 、1 2 S椎 S 椎 弓根螺钉加骶骨棒 和 S椎弓根螺钉加髂骨螺钉 的生物 1 力学特点 , 结果显示 与髂 骨固定均能有效 降低 S 螺钉 1 的劳损负荷 , 但在损 害性弯 曲实验 中只有髂 骨螺钉 能提 供对 S螺钉的有效保护 , . 因此与 S螺钉固定相 比, 2 髂骨螺 钉在腰骶 融合 术 中具有 抗拔 出力强 、 松动 率低 的优势 。 与椎问融合 器相 比, 骨螺 钉 亦更 具 生物 力学 优 势( 髂 。 Tri o O l sn等 利用猪尸体脊柱 ~S段模 拟人腰骶段 nn l 脊柱 , 比研究单 侧和 双侧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 的生物力 对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腰 椎融合 术是治疗 腰椎疾 病 的经典手 术方 法之一 ,
p oc , E G) 两 者 结 合 使 用 等 几 种 方 法 , rah B R 及 目前 多 选 择 球 囊 辅 助 的无 气 腹 技 术 阁 B R 。 E G可 以使 用 标 准 的 手术 器 械, 不受 置人 物及 材 料 大小 的 限 制 。 患 者 通 常 采 用 侧 卧 位 或 仰 卧 位 。在 腋 中 线 髂 前 上 嵴 上 2 m 处 做 横 切 口 . 离 肌 c 分 层 到 后 腹 膜 , 扩 张 球 囊 分 离 腹 膜 后 间 隙 , 后 将 球 囊 取 用 然 出 , 自动 牵 引 系 统 或 C , 腹 维 持 腹 膜 后 腔 , 据 病 变 用 O 气 根
( 海 长 海 医 院 骨 科 2 0 3 上海 市 ) 上 043
d i 036  ̄i n10 — 0 X2 0 .51 o: .9 9 .s . 4 4 6 .0 9 . 1 s 0 0 8
中图分类号 :61 ,66 R 8 . R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6 2 0 ) 0 — 3 5 0 1 0 — 0 X( 0 9 一 5手 术 入 路 11 前 方 人 路 .
小 切 口前 路 腰 椎 融 合 术 ( N — I )该 方 法 是 传 统 大 切 MIIALF , 口前路 腰椎 融 合 术 的 改 良 , 经 腹 膜 后 人 路 用 特 制 的 自动 它
牵 开 器 牵 开 腹 膜 内器 官 组 织 , 拉 钩 牵 开 大 血 管 , 露 病 用 暴
腰 椎 前 路 椎 间 融 合 ( ne o u a neb d u a tr r lmb r itro y f— i s n A I ) 的概 念 最 早 由 C re t 在 1 3 i . LF o a ne p r 9 2年 提 出 , 9 8 14 年 Ln a e和 M oe 先 将 其 应 用 于 椎 间 盘 相 关 疾 病 。经 过 or 首 7 0余 年 的发 展 . 目前 已广 泛 应 用 于 椎 体 滑 脱 、 问 盘 源 性 椎 疼痛 、 椎 失 稳 等 疾 病 的 治 疗 。 腰

腰椎融合术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

腰椎融合术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

2020年第19卷第4期腰椎融合术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宋振赵林峰【内容摘要】腰椎融合术是目前外科治疗椎管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和进行畸形矫正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

根据手术入路位置、植骨融合位置、开放与微创等可分为多种手术形式,每种术式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等各不相同,目前临床医师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尚未达成普遍共识。

因此,分析对比各种术式的特点,为病人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成为一项重点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手术方式;融合内固定【基金项目】本文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KY20180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振(1987.9 ),男,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讲师,硕士赵林峰,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腰椎融合术是在腰椎椎骨间通过植骨和内固定的方式将相邻椎骨融合固定在一起,使相邻两个或多个功能单位融合为一个功能单位的手术方式。

主要应用于治疗椎管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和进行畸形矫正等,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促进了腰椎融合术的日趋成熟,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根据手术入路位置、植骨融合位置、开放与微创等可分为许多不同的手术形式,目前常用的开放术式主要有: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360ʎ融合术等。

此外,还有通过内窥镜、经皮入路等微创手术形式。

尽管手术方式繁多,但目前临床医师在不同术式的选择中尚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

现就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分析对比适应症、优缺点等,以期为临床医师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一)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19例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19例
12 手术方法 . l 6例采用插 管 全麻 , 采用 连续 硬 3例 膜外 麻醉 。患者取俯 卧位 , 部 垫空 。手 术 采用 后 正 腹 中人路 , 以患椎为 中心取后 正 中人路 切 口长 6~ 2c 1 m,
血, 冲洗, 缝合 , 常规留置负压引流 , 卧床 3 4 ~ 周后可 下地行 功能 锻炼 。术 后半 年 内嘱患者严 格归 院复查 。 13 疗效评 价 通 过定 期摄 x光片 和 C . T检查 了解 术后椎 体滑 移距 离 、 间高度丢 失情况 以判断椎 间 隙 椎 融合情 况 。采用 日本 骨科 学 会 (O 对下 腰 痛 的 2 J A) 9 分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 、 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 2 J
改善 率 (R)=( 后 J A评 分 一术 前 J A评 分 ) I 术 O O / (9一术前 JA 评 分 )×10 。并 根据 改 善 率将 临 2 O 0%
广 西医学 2 1 年 5月第3 卷第5 00 2 期
5 31
经 椎 问孔 腰 椎 椎 体 问 融合 术 治 疗 腰 椎 滑 脱 1 ▲ 9例
温志勋 黎松 波 刘先银 郭建恩
53 1 ) 2 0 8 ( 东省 东莞 市人 民 医院骨科 , 广 东莞 市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椎 间孔腰椎椎体 间融合术( LF 治疗腰椎 滑脱的疗效。方法 T I)
改善率为(82± . ) , 良率为 8 . %。椎体滑移距 离及椎 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 1 4 . 83 % 优 56 周比较 , 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 0 0 ) 患者术后 6— 4个月, P< .5 ; 1 平均 6 8个月, . 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材料无松 动、 断裂。结论 T I LF 技 术治 疗腰 椎 滑脱手 术创 伤 少 , 用 范 围广 , 适 脊柱 的融合 率 高 , 术效果 理 想。 手 【 关键词】 腰椎滑脱 ; 脊柱融合术 ;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 中图分类号 】 R6 73 8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 - 0 (00 0 - 3 一 2 3 34 2 1 )5 5 l 2 4 0 0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引言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神经痛、行走困难等。

对于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方案,通过在腰椎椎弓根的一个侧面实施植骨融合技术,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对稳定的破坏,降低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率。

本文将对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进行分析。

手术方法和效果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比传统融合术有着更小的手术创伤和更快的康复速度。

该手术通过腰椎的一个侧面进行植骨融合,从而实现椎体的固定和稳定。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椎体间植入融合植骨,使相邻的椎体融合为一体,恢复椎间隙的高度和稳定性。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较短的康复期就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该手术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腰痛和下肢神经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术后常常可以快速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提高自身的生活幸福指数。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速度,能够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医疗费用。

该手术能够有效延缓并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不良后果的发生概率。

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减少对长期药物治疗的依赖,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特点还能够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手术恐惧,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保障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结论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该手术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残疾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该手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椎问融合术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腰椎异常负荷 承载方式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退行 性腰椎不稳、椎体滑脱、椎管狭窄广泛减压以及腰间隙感染等 疾病¨o。自从191 1年Hibbs等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的稳定 性,以及1936年Mercer提出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间融合 以来,椎间融合术已从单纯的后路植骨技术发展到后路器械 融合,再发展到前后路联合器械融合口J。尤其在腰椎椎体问 融合术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就几种腰椎体间融合 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3经椎间孔腰椎椎问融合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merbody
fusion,TLIF)是由Harms等于1998年在PLIF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较新的脊柱融合术uo’。该术式是指通过椎间孔完成减压和 椎问前方植骨及支撑。研究认为,腰椎前柱主要承受轴压缩 应力、后柱对抗张力,脊柱后方张力带结构只有在前柱结构完 整时才可发挥作用,所以前柱缺损时,椎体间支撑融合有利于 脊柱的稳定。同时,椎体间融合面积大,融合率有利于消除椎 间盘源性疼痛【11.12】。TLIF通过椎间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来重 建前柱的支撑作用与后柱张力带对抗力的功能,其稳定性比 单纯后侧、后外侧或前方融合好,而且,在后路环形融合避免 了前路手术造成的损伤及其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经椎间孔入 路最早用于椎间盘切除,Harms等【133通过改进用于椎体间融 合。相对于PLIF手术,TuF通过单侧后外侧的椎间孔入路进 入椎间隙而提供双侧的前柱支撑,保护了前纵韧带和大部分 的后纵韧带,而这些韧带结构能提供压紧植骨的张力带作用
PLIF)为Cloward于20世纪40年代所创,用于治疗退变性椎间 盘疾病,此术式是将植骨块置于脊柱的承重轴,椎体间植骨可 有效地起到椎间体纵向支撑作用,椎体间植骨面积大,骨融合 质量高,因而骨融合强度高。其优势是仅从单一入路即可完 成各种角度植骨,减少了手术时间和经腹手术并发症,并能有 效解决椎体滑脱所造成的椎管和神经根管狭窄,进行充分的
・390・
for rectal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Aug,2010,V01.5,No.4
csJicer・8
surgery
meta・analysis[J].An结直肠癌根治术58饲
远期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0,23(1):70—72.
2006。13(3):413-424. [25]Gao F,Cao YF,Chela Ls.Meta・analysis ot"the short・term
outcome8
[27]洪建明,蔡铭智,蔡丽生,等.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 分析(附45例报告)[J].微创医学,2009,4(2):131—132.
1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前路腰椎椎问融合术(ALIF)是由0’brien首先提出并应 用于II缶床的,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腰椎融合技术HJ。由 于此术式是从前方进入椎间隙,能更有效地撑开和恢复椎间 隙高度,同时前方人路手术视野清楚,能更彻底地清除变性的 椎间盘,无须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从而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 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此外,ALW保护了椎板、小关节等腰 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脊柱后方结构的切 除以及骶棘肌的损伤而导致的脊柱稳定性破坏所造成的“融 合病”口‘。陈守来等№3报道AuF治疗腰椎滑脱,能有效地解 决节段失稳,并通过恢复椎间盘高度、滑脱复位,间接减压神 经,获得满意疗效。但前方入路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操作难度 大,且常弓l起腹膜后的器官、重要血管的损伤,且偶可遇腹膜 后血管解剖异常,对于滑脱晚期的患者,无法彻底解决来自椎 管后方的压迫,需二次手术。
【关键词】腰椎椎体问融合术;术式;微创 【中图分类号】
R68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575(2010)04-0390-03 减压【7】。后路手术避免了前路手术时的创伤大及大血管和腰 丛神经损伤等危险,同时完成滑脱椎体复位、椎管及神经根探 查减压;另外,后路椎间植骨操作是在直视神经根及硬膜囊下 进行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些都是前路手术无法比拟 的哺】。对曾做过腹部手术后造成粘连,无法进行前路手术者 应选择后路椎间融合。PLIF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术式。虽然 通过单一人路就能完成后路手术和椎体间融合术,但常需要 切除双侧重要的骨组织和韧带,需要一定程度牵拉神经,有导 致神经根损伤、硬膜损伤、硬膜外瘢痕形成的潜在可能,使得 PLIF技术只适用于b节段以下【…。
min,术中平均失血14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9 d,术后
所有患者术前神经根以及腰痛的症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 解。术后3个月能完全从事术前的工作,并且较术前活动能力 明显增强。李立钧等¨钊应用X-tube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 疾患26例,术后随访12~26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麦光恒等悼1在内镜下以Metrx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 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和椎间盘退变合并髓核突出的患者21 例,结果骨性愈合率达100%,优良率为97%,未见椎弓根内固 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无椎间融合器下沉。Sehizas等¨引 通过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或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患者 分别试行了微创TLIF 18例和开放TuF 18例,分别平均随访 22和24个月,显示两组有神经根痛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皆得 到改善。Peng等¨副则对微创TLIF和开放TLIF者行术后6个 月及2年随访,其腰痛及下肢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而两种方 式手术的改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微创TLIF完全能达到
但缺乏椎间支撑力,被固定的上位椎体所受的应力全部经椎 弓根钉和连杆传导到下位椎体,易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或松脱, 导致复位效果丧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基于上述情况,陈 巨鹏等Ⅲ】采用椎弓根钉杆系统结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26 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刘文斌等Ⅲ 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 椎滑脱症,术后经长期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植骨融合率达 100%。认为充分减压、良好的融合加上适当的内固定,获得坚 强的骨性融合,是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滑脱、重建脊柱稳定性 的可靠手段。许鹏雍等旧¨则用后路改良自体棘突腰椎椎体问 融合术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49例,所有患者均 获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假关节、再滑脱、内固定松动或折 断等并发症。笔者曾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 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38例,经术后8个月至4年的随访,优良 率达100%圆1;还采用腰椎屈曲侧卧位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 切除术旧J,亦取得较好疗效,为行内镜下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 术在手术设计及实施上均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技术及经验支 持。此外,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腰椎间融合技术一极外侧腰 椎间融合(extreme
甚至超过开放’砌F的治疗效果。黄承军等【l刘应用可扩张通
道系统(X・Tube)辅助椎间盘镜下TLIF治疗腰椎病变8例,优 良率87.5%,认为该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患者痛苦 少、恢复快的优势。
4内窥镜下微创PLIF手术
由于传统的PLIF手术需要破坏较多后方结构,对筋膜、肌 肉组织、韧带及关节突造成较大的医源性损伤。虽然随着椎 间融合技术的改进和同时应用椎弓根固定系统,PLIF取得了 越来越高的融合成功率,但广泛的暴露和切除后方骨韧带复 合结构会造成其他的后果,如棘上和棘间韧带损伤可引起脊 柱前屈力量减弱并引发退变性脊柱不稳;广泛的椎板切除会 导致术中出血增多,增加术后疼痛;广泛切开及肌肉分离还可 导致脊柱长期不稳;术中过多的切开和分离椎旁肌肉组织可 引起肌肉失神经支配及萎缩,从而增加腰椎术后综合征(FB— SS)的发生率Ⅲ]。故近年来推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内窥 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微创的手术入路和操 作,降低了传统手术入路时对腰骶部软组织广泛剥离和过度 牵拉所造成的损伤。自从Foley等[21】报告内窥镜下椎间盘摘 除术以来,目前认为内窥镜下PLIF操作系统与其他微创腰椎 间盘切除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直视神经根和椎间盘,对 椎间盘破裂和侧隐窝狭窄的患者能进行彻底摘除和减压旧J。 但近年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存在不足,由于通道狭小,增加了椎 管减压和椎问植骨融合难度及损伤风险。故在应用时采用x. Tube工作通道,该通道扩大了操作空间,而椎管减压、椎间植
万方数据
微创医学2010年第5卷第4期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2010,5(4) ・391・
再突出,34例单节段融合,6例两节段融合,术后随访3—9年, 85%的患者效果优良。然而,开放的,rLIF手术仍需要广泛的 组织剥离及长时间的牵引,手术创伤大,易致软组织和椎旁肌 肉损伤。椎旁肌肉的损伤及病理改变是腰椎手术后腰部力量 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脊柱内镜及影像技术 的不断发展,微创脊柱外科已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和医生 的青睐。通过使用MetrxTM—tube系统,内镜下小切121完成腰 椎椎体间融合已应用于临床。Sehwender等【1副报道49例行微 创TLIF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随访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
240
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均可在一个切口内完成。周跃等Ⅲ1 对1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和(或)腰椎滑脱患者采用经皮椎弓 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内窥镜手术系统行椎管减压、椎间盘切 除、椎阃盘融合术,优良率88.9%,认为在内窥镜下行椎间盘 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的基础上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 固定,使全手术过程更加微创化和有理化。陈远武等旧1则应 用内窥镜检查(METtLX)辅助X—Tube下减压、融合、内固定治 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例,优良率达90.9%,显示METRX内窥 镜下减压技术和椎间融合技术结合,既可以实现微创复位固 定,又可以达到微创减压,降低了传统手术入路对腰骶部软组 织广泛剥离和过度牵拉所造成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脊 柱的稳定性,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Ⅲj,是一种较有前景 的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术式,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 长,手术操作难度高,需具备整体的腰椎间盘镜技术,其远期 疗效仍有待观察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