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隨机数字表法将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
其中微创组采取MIS-TLIF术,对照组采取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ODI、V AS评分、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少、切口小、术中出血少,且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P<0.05)。
且微创组患者的ODI、V A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微创组术后12个月的融合率为92.1%(35/38),对照组为81.6%(31/38),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内固定术较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许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lumbar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and conventional posterior open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76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3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given MIS-TLIF,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LIF. The surgical observation indicators,the ODI,V 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fusion rat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had less duration of surgery,smaller incision,les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Patients could get off bed earlier,and thus the length of stay was shortened(P<0.05). The ODI and V AS scores 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The fusion rates 12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were 92.1%(35/38)i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81.6%(31/38)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lumbar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of less bleeding,less pain,quick recovery of postoperative function,and shorter length of stay than those in conventional posterior open surgery,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Intervertebral foramen lumbar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Conventional posterior open intervertebral foramen lumbar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V AS scores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椎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包括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脊柱失稳造成的腰椎滑脱症、脊柱侧凸症等[1]。
腰椎融合术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

2020年第19卷第4期腰椎融合术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宋振赵林峰【内容摘要】腰椎融合术是目前外科治疗椎管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和进行畸形矫正等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
根据手术入路位置、植骨融合位置、开放与微创等可分为多种手术形式,每种术式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等各不相同,目前临床医师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尚未达成普遍共识。
因此,分析对比各种术式的特点,为病人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成为一项重点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手术方式;融合内固定【基金项目】本文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KY20180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振(1987.9 ),男,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医学基础部讲师,硕士赵林峰,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腰椎融合术是在腰椎椎骨间通过植骨和内固定的方式将相邻椎骨融合固定在一起,使相邻两个或多个功能单位融合为一个功能单位的手术方式。
主要应用于治疗椎管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和进行畸形矫正等,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促进了腰椎融合术的日趋成熟,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治疗。
根据手术入路位置、植骨融合位置、开放与微创等可分为许多不同的手术形式,目前常用的开放术式主要有: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360ʎ融合术等。
此外,还有通过内窥镜、经皮入路等微创手术形式。
尽管手术方式繁多,但目前临床医师在不同术式的选择中尚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
现就临床常见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分析对比适应症、优缺点等,以期为临床医师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一)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 者 简介 : 浩 , , 9 2年 9月 生 , 主 任 医师 , 西 省 儿 孙 男 17 副 山
童 医 院 , 3 01 00 3
经椎 间孔 椎体 间融合 与后 路 椎体 间融合 治 疗腰椎 退 行 性疾 病 的疗 效 比较
中 国 医科 大 学 附属 盛 京 医院 (1 0 4 陈 之 光 1 00 )
<O0 . 5为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2 结 果
白细 胞 介 素 一 8变 化 的 意 义.实 用 儿 科 I 1 临床 杂 志 , O O 2 2 l, 5
( 8 1 01 1 0 . 1 ): 4 - 4 3
淋 巴细 胞 分 化 , 制 抗 体 合 成 及 细 胞 毒 性 T 细 胞 的 作 用 ; 抑
C 4 D 和 C 8 D 在 体 内 起 着 相 互 调 节 和 相 互 制 约 的 作 用 ,
传 播 , 发 于 5岁 以下 儿 童 , 以 3岁 以 内 发 病 率 最 高 。病 好 尤
原微生物以柯萨奇 A组 1 型 、 道病毒 7 6 肠 1型 、 可 病 毒 多 埃 见 。临 床 表 现 有 发 热 , 、 部 皮 疹 , 手 足 口腔 黏 膜 疱 疹 , 分 患 部 者 可 弓起 心 肌 炎 、 经 源 性 肺 水 肿 、 毒 性 脑 炎 等 并 发 症 。 I 神 病 目前 重 症 手 足 口病 的 致 病 机 制 尚 不 清 楚 , 学 者 推 测 机 体 有
例 患者 中有 1 因腰 椎 间 盘 突 出单 纯 髓 核 摘 除术 后 复 发 行 例 二次 P I L F手 术 治 疗 。见 表 1 。
衰 1 2组 患 者 临床 资料 比较 ( 士 )
1 2 手 术 方 法 及 术 后 处 理 .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分析引言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神经痛、行走困难等。
对于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手术方案,通过在腰椎椎弓根的一个侧面实施植骨融合技术,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对稳定的破坏,降低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率。
本文将对该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价值进行分析。
手术方法和效果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比传统融合术有着更小的手术创伤和更快的康复速度。
该手术通过腰椎的一个侧面进行植骨融合,从而实现椎体的固定和稳定。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椎体间植入融合植骨,使相邻的椎体融合为一体,恢复椎间隙的高度和稳定性。
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较短的康复期就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该手术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腰痛和下肢神经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术后常常可以快速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提高自身的生活幸福指数。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相比传统手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速度,能够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和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医疗费用。
该手术能够有效延缓并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不良后果的发生概率。
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减少对长期药物治疗的依赖,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特点还能够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手术恐惧,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保障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结论改良单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该手术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残疾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该手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前景,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的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术 中患者 出血 量小 、术后 并发 症 发生率 低 以及手 术安 全性 高 的优 点 ,值得 在临 床上广 泛使 用 。
4 参考文献
【 1 ] 张 立凤 , 王 晓红, 黄 雪. 腹 腔镜 辅助 阴式 子宫 切除术 与 阴式 子宫
两种 融合 手术治疗腰 椎滑 脱症 的I 床疗 效 比较
覃开兵 ,周树权 (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 梧州 5 4 3 0 0 1 ) [ 摘 要】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 P L I F)和腰椎外侧融合术 ( P L F) 两种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
[ 4 】尚慧玲 , 李 光仪 . 腹 腔镜 全 子宫 切 除术 l 0 0 6 例分 析 [ J ] . 实 用 妇产
科 杂 志, 2 0 0 9 , 2 2 ( 9 ) : 5 5 7 . [ 5 】 李光 仪, 尚慧 玲, 陈露诗 . 腹腔 镜下 不同子 宫切 除术2 2 7 2 例 临床分 析[ J 】 . 中华 妇产 科杂 志, 2 0 0 9 , 4 0 ( 3 ) : 9 8 . f 6 ] 韩素 云 , 袁 鹏, 张 莉, 等. 腹 腔镜下 异位 妊娠 手 术的 卫生 经济学 研究 [ J ] 腹 腔 镜外科 杂志 , 2 0 1 0 , 1 2 ( 5 ) : 7 8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1 4 编校 :潘宏 竹】
切 除术 的 临床分析 【 J 】 . 中 国妇幼保 健, 2 0 0 8 , 2 3 ( 3 ) : 4 0 8 . f 2 】 谭 亚林 朋 式及 腹腔 镜辅 助 阴式 子 宫切除 术临 床效果 观察 [ J 】 . 山 东 医药 , 2 0 0 9 , 4 9 ( 4 2 ) : 9 9 . 【 3 】 李 淑凤 . 阴式大子宫全切除术6 8 例临床观察[ J 】 . 中 国医 疗 前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椎间融合术(UBE)和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椎间融合术(UBE)和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发布时间:2022-11-21T03:01:32.68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魏英计[导读] 目的:研究并对比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椎间融合术(UBE)和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魏英计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邮编:276005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下椎间融合术(UBE)和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7月-2021年7月接收86例需接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Excel函数法将其均分2组,对照组给予PLIF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UBE术治疗,对比其疗效。
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减少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PLIF术相比,UBE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在对需接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治疗方式时,可及时将UBE术高效推广其中,促使治疗效率、治疗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UBE术;PLIF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红蛋白减少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nilateral dual-channel spinal endoscopic interbody fusion (UBE)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From July 2018 to July 2021, 86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ho received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Excel function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LIF surge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UB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time to get out of bed,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drainage, and hemoglobin redu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PLIF, UBE has a more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herefore, when choosing a treatment method for patients who need to undergo surger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UBE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in a timely manner,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treatment quality.Keywords: UBE; PLI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emoglobin reduction; postoperative drainage; operation time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来中老年群体高发病症,此病症对患者身心健康、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与工作等均造成严重影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分析的开题报告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分析的开题报
告
1. 研究背景
腰椎不稳症是由于椎间盘、韧带和肌肉等结构受损而导致的腰椎前后向过度活动或异
常运动,常常伴随着椎间隙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等症状。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运动受限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目前,对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两种治疗
方法的效果存在差异,且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复杂程度。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案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保守
治疗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选取一定数量的腰椎不稳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
手术组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随访,并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疼痛缓解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等。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医生提供参考,同时
也可促进医疗工作的优化和进步。
5.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评估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
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单侧与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单侧与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陈兵乾;薛峰;盛晓文;房小文;钱宇峰【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手术治疗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其中行单侧PLIF治疗26例(单侧组),行双侧PLIF治疗25例(双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
结果手术时间:双侧组(168±20) min,单侧组(94±18) min;术中出血量:双侧组(750±41)ml,单侧组(450±40) ml;术后输血:双侧组7例,单侧组均未输血;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硬膜囊撕裂:双侧组1例,单侧组无。
术后神经根痛加剧:双侧组2例,单侧组1例。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个月。
临床疗效优良率:双侧组为84.0%(21/25),单侧组为92.3%(2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植骨融合率:双侧组为92.0%,单侧组为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率优于双侧PLI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the unilater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PLIF) with bilateral PLIF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lumbar instability .Methods 51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lumbar instability were treated by the modified unilateral PLIF ( 26 cases ) and bilateral PLIF(25 cases).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operational duration , volume of bleed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rate of bone graft fusion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operational duration was (168 ±20) minutes in bilateral PLIF group and (94 ±18) minutes inunilateral PLIF group .The volume of bleeding was (750 ±41) ml in bilateral PLIF group and (450 ±40) ml in unilateral PLIF group.Post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there were 7 cases in bilateral group, but no case neede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unilateral group;the abo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Intraoperative dural tear:1 case was in bilateral group , no case in unilateral group . Nerve root pain increased after surgery:2 cases in bilateral PLIF group and 1 case in unilateral PLIF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4~30 months.The excellent-good rate of clinical efficacy was 84.0%(21/25)in bilater-al PLIF group and 92.3%(24/26) in unilateral PLIF group,the diff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ate of bone graft fusion was 92.0%in bilateral PLIF group and 96.1% in unilateral PLIF group ( P>0.05 ) . Conclusions The unilateral PLIF is safe and efficient techniques to trea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lumbar instabil -ity.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ate of graft fusion , but unilateral PLIF is superior to bilateral PLIF in the as-pects of clinical efficacy, operational time, trauma, complications and so on.【期刊名称】《临床骨科杂志》【年(卷),期】2016(019)003【总页数】4页(P302-305)【关键词】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作者】陈兵乾;薛峰;盛晓文;房小文;钱宇峰【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215500;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215500;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215500;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215500;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苏常熟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R687.32·临床论著·传统的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须广泛剥离椎旁肌肉,破坏后方稳定性结构,必须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
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外侧融合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056-0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是引起腰腿痛最主要的原因,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痛苦,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需要积极治疗[1-2]。
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之一,临床工作者一直积极探求最佳的手术方式,笔者借助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将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选标准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MRI正中矢状位图像显示椎间盘明显脱出且椎管受压>3/4;腰椎节段不稳定义为屈曲位X 线片上椎间相对位移>3 mm 或不稳椎节间成角与相邻正常椎体间成角之差>22°),椎间盘突出物较大或伴有节段不稳。
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
A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49.2±4.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16.2±3.7)个月。
B组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34~70岁,平均(49.0±4.5)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15.9±4.0)个月。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取俯卧位,依靠C臂X线透视确定腰椎病变节段,于后正中做皮肤切口,直达棘突,分离筋膜牵向两侧,常规拍摄X线侧位影像确认解剖节段,分离外侧沟槽软组织,并将融合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切除,注意保护头侧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关节囊,需要进行融合的节段小关节内的所有软骨都必须去除。
准备钉道准,之后应用高速磨钻去除横突、椎弓峡部以及小关节外侧面的皮质,选择合适大小的椎弓根螺钉旋入,接下来根据其具体的受压部位进行个体化的减压,减压过程中尽量保留关节突关节,对于减压融合节段置入椎弓根钉,安装预弯生理弯曲的钛棒,恢复腰椎生理性前凸,清理术野,可吸收线通过先间断再连续的缝合方式封闭筋膜层,然后再在浅层软组织下放置引流管,可吸收线先进行间断缝合,再行连续缝合皮下层的缝合。
B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矩形或者环形切开椎间盘的后部,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椎间隙撑开,确保硬模囊及神经根都不在受损伤的情况下,将椎间盘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椎间盘切除、终板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依次完成,当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者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保证植骨面与椎体终板的密切接触,安装椎间融合器,作后路椎弓根固定,闭合手术操作切口情况同A组。
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并进行腰背肌训练。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对患者均进行随访12个月,根据患者
影像学资料(X线、MRI检查结果)测量椎间高度(相对高度,椎间隙前缘与后缘高度平均值)、椎间孔面积(描点法描出椎间孔边界后使用软件直接测量)、节段角度(软件描点绘线测量)判定融合情况,评定治疗效果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疗效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腰部活动明显改善,能从事较轻的工作;无效为腰腿痛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不能坚持工作;将显效、有效视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 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两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节段角度比较
术前两组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节段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出院前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具体数据见表4。
3 讨论
临床上腰痛患者占外科门诊量的1/3,并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长期操作电脑和伏案工作是导致椎间盘提前退化的重要原因,如今许多年轻人工作时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样长时间坐着、尤其是坐姿不良时腰椎间盘承受的负荷即压力最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易发[3-4]。
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应该积极治疗。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设备的提高和手术方法的改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提高,手术的目的是开刀直接切除病变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消除神经、脊髓周围的炎症和水肿,促进神经修复等,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包括减压术、融合术、后路手术等[5-8]。
程波等[9]回顾性分析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狭窄症临床资料,结果显示以上手术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赵志明等[10]有研究显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应用双Cage结合自体局部附件骨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疾病椎体融合率高,术后1年、术后5年ODI评价临床疗效好。
笔者在本研究中比较以上研究中提到的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两种术式,结果显示后一种术式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椎体间融合情况,与前一种术式的治疗结果有差异。
考虑因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存在创伤大、椎旁肌肉损伤严重、不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曲度等劣势,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有效地恢复腰椎的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所以更加符合腰椎的生理功能,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比较,融合率明显增高,融合强度也显著提高,同时消除了间盘病变所造成的间盘源性疼痛,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11-12]。
综合以上分析,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延青.腰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治疗现状[J].疼痛科学,2005,20(2):21-22.
[2] 吴志民,叶艳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981.
[3] 胡传亮,胡玉华,殷磊,等.老年退变性腰椎间盘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04,17(4):245.
[4]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09-881.
[5] 王波,刘海鹰,王会民,等.腰椎间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25-1126.
[6] 孙锋.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
医药,2012,19(11):37-38.
[7] Das G,Ray S,lshwarari S,et al. Ozone nucleolysis for management of pain and disability in prolapsed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Interv Neuroradiol,2009,15(3):330-334.
[8] 曾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71-72.
[9] 程波,吴德升,林研.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3):55-58.
[10] 赵志明,张永刚,王岩,等.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5年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5):366-369.
[11] 李涛,张永刚.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2):117-119.
[12] 赵栋,邱贵兴,仉建国.腰椎融合技术及其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4):298.
(收稿日期:2012-11-06 本文编辑:郝明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