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Quadranti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 广 州 军 区武 汉 总 医 院 骨科 4 3 0 0 7 0 武 汉市 )
【 摘要 】目的: 探讨 Q u a d r a n t 通 道 下 微 创 经 椎 间 孔 腰 椎 椎 体 问融 合术 ( T L I F ) 治疗复发性腰椎 间盘突出症 的临 床疗 效 。 方法 : 2 0 0 7年 2月 ̄ 2 0 1 0年 3月 采 用 微 创 T L I F治疗 复发 性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患 者 3 5例 , 男2 2例 , 女 1 3
弓根 螺 钉 断 裂 、 融 合 器 移位 。结 论 : 经Q u a d r a n t 通道微创 T L I F治 疗 复发 性 腰 椎 问 盘 突 出症 临床 疗 效 满 意 。 【 关 键 词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 复发性 ; 经 椎 间 孔 腰椎 椎 体 问融 合 术 : Q u a d r a n t 通道 ; 疗 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4 — 4 0 6 X . 2 0 1 3 . 0 3 . 0 2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8 1 . 5 , R 6 8 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0 6 X ( 2 0 1 3 ) 一 0 3 — 0 1 9 8 — 0 6
T h e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e o f mi ima n l l y i n v a s i v e t r a n s f o r a mi n a l l u mb a r i n t e r b o d y f u s i o n u n d e r Qu a d r a n t
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

o . 1 De p a r t m e n t o f O r t h o p e d i c s , Ho r q i n D i s t r i c t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 ' H o s p i t a l fT o o n g l i a o T o n g l i a o 0 2 8 0 0 &C h i n 由
[ A b s t r a c t l 0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a n d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l u mb a r o l i s t h e a n d l u m b a r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 h e mi a t i o n . Me t h o d s F r o m
Se p t e mbe r 20 07 t o Ap r i l 2 01 2 , 4 4 c a s e s wi t h l u mb a r o l i s t h e a nd l u mb a r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ir f s t l y u n d e r we nt p o s t e r i o r l a mi ne c t o my , d i s c e c t o my a n d pe d i c l e s c r e w i n t e r a n l ix f a t i o n, t he n t r e a t e d b y po s t e o l a t e r a l f us i o n a nd p o s t e r i o r i n t e r b o d y f u s i o n b e t we e n v e r t e b r a l b o di e s , a n d in f a l l y t h e o pe r a t i o n t i me , a mo u n t of b l e e d i n g a n d t he r a pe u t i c e fe c t i v e ne s s ’ S a t t h e e n d i n g o f c o u r s e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 To t a l l y , 44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 we r e e x c i s e d a n d 4 4 s e c t i o ns we r e us f e d . Th e o l i s t he s i t e s ma i n l y o c c u r r e d a t L4 5 o r L5 Sl , g r a d e r a n g e d f r o m I t o I I . Re s ul t s Po s t o p e r a t i v e f o l l o w— u p 6 - 3 6 mo nt h s , X- r a y s h o we d t h a t no n a i l b r e a k a g e a nd l oo s e n we r e f o u n d .4 4 c a s e s we r e e x c e l l e n t ,3 c a s e s we r e g o o d a n d 1 c a s e wa s b a d , t he e x c e l l e n t nd a g o o d r a t e wa s 9 0. 9 %. Co nc l u s i o n Th e o p t i ma l t r e a me n t o f l u mba r o l i s t h e a n d l umb a r i n t e r v e te r b r a l d i s c h e ni r a t i o n wa s ir f s t l y i f x e d t h e u n s t a b l e s e c t i o ns wi t h p o s t e r i o r p e d i c l e s c r e ws a n d t h e n p o s t e r o l a t e r a l l u mb a r f u s i o n o r po s t e r i o r l umb a r i n t e r b o d y us f i o n.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和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疾患

3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2008NO.24CHI NA FOREI GN M EDI CAL T REAT M E NT临床医学椎弓根螺钉+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 治疗腰椎不稳、滑脱、椎管狭窄等疾病已被认为是一种常用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42例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
其中腰椎滑脱8例,腰椎狭窄18例,腰突症合并腰椎不稳10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1例,腰突症术后复发2例,腰突症合并马尾损伤3例。
融合两节段者7例:L 4~5,L 5S 15例,L 3~4,L 4~52例,其余单节段者L 2~31例,L 3~43例,L 4~516例,L 5S 115例。
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53.6岁。
1.2手术方法采用全麻,俯卧位,取腰椎后正中进路,在病变节段置入椎弓根钉,尽量多使用双极电凝,减少损伤和出血,根据症状行单侧或双侧椎板减压,切除症状(重)侧下关节突及少部分上关节突,注意根管减压彻底。
对滑脱病人通过椎弓根螺钉进行撑开提拉复位,摘除椎间盘出软骨终板,椎间隙前方尽可能多植骨,使用单侧斜形椎间融合器(POLAR )技术,置入合适的P EEK 材料椎间融合器(内填满自体骨)。
术后48h 开始直腿抬高,1周后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10d 后佩戴腰围下地行走。
2结果42例病人均获得8月~4年的随访,按照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 y Disa bility Index 标准,其中优30例,良11例,差1例。
无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1例术后3月椎弓根钉道周围吸收,其余4例X 线片、C T 证实融合。
并发症:1例感染,螺钉松动,术后12月去除椎弓根螺钉,遗留腰痛。
1例脑脊液漏,无神经症状,经换药痊愈,2例减压对侧出现神经症状,1例肌力正常,皮觉麻木,4月后症状缓解。
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观察

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17)08-1352-05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多模式镇痛的效果观察任㊀磊ꎬ㊀沈生军ꎬ㊀催乃荣ꎬ㊀官㊀众ꎬ㊀许㊀勇ꎬ㊀彭兴国ꎬ㊀郭㊀鑫(青海大学附属医院ꎬ㊀青海㊀西宁㊀810001)ʌ摘㊀要ɔ目的:观察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用于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ꎮ方法: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间将拟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105例术前排除消化系统溃疡㊁冠心病病史(腰椎管狭窄症35例ꎬ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ꎬ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0例)ꎬ随机分为3组ꎬ每组35人ꎮA组给予术后塞来昔布+患者自控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ꎬPCA)组ꎬ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PCA泵组ꎬC组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PCA泵围手术期超前镇痛方案组ꎮ3组患者病种分布情况㊁性别㊁年龄㊁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ꎮ所有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全麻ꎬ行后路椎板减压㊁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ꎬ3组患者按分组情况给予相应用药方案ꎬ术后均给药PCA泵入芬太尼ꎬ观察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ꎬ镇痛泵药物的用量ꎬ恶心㊁呕吐㊁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ꎮ结果:C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和B组ꎮ芬太尼用量C组少于A组和B组ꎬ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C组显著低于A组ꎬB组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ꎮ结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术术后早期疼痛果良好ꎬ镇痛作用优于单用塞来昔布或帕瑞昔布钠ꎬ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ꎬ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ꎮʌ关键词ɔ腰椎后路融合手术ꎻ㊀超前镇痛ꎻ㊀多模式镇痛ꎻ㊀塞来昔布ꎻ㊀帕瑞昔布钠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17.08.034㊀㊀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是目前脊柱外科普遍开展的一种术式ꎬ通常需要广泛剥离脊柱后侧肌肉及韧带[1]ꎬ进行椎管扩大减压㊁内固定植骨融合等操作ꎬ手术创伤较大ꎬ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严重疼痛ꎬ影响患者术后恢复ꎬ并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ꎮ术后疼痛是所有外科患者及医生最为关心的问题ꎬ由此国内外学者提出超前镇痛[2]和多模式镇痛[3]的概念ꎬ前者是能有效减少伤害性刺激传入中枢的镇痛方法ꎬ防止或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痛觉敏感化ꎮ后者即通过干预多层面的痛觉感知或传导ꎬ实现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或镇痛方法的累加或协同ꎬ影响外周或中枢的疼痛传导路径ꎬ从而减少单一用药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ꎬ提高术后镇痛质量ꎬ利于术后患者恢复ꎮ本研究通过给予部分行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实施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的超前镇痛方案ꎬ缓解术后早期疼痛ꎬ并与单纯应用塞来昔布或帕瑞昔布钠的病例进行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ꎬ以探讨这一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等问题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就诊病收治拟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105例ꎬ术前排除消化系统溃疡㊁冠心病病史(腰椎管狭窄症35例ꎬ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ꎬ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0例)ꎬ采用分层随机化方法ꎬ使用SPSS软件生成随机数字ꎬ根据患者序号对应的随机数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ꎬ每组35人ꎮA组给予术后塞来昔布+PCA泵组ꎬB组为术后帕瑞昔布钠+PCA泵组ꎬC组为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PCA泵围手术期超前镇痛方案组ꎮ所有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全麻ꎬ行后路椎板减压㊁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ꎬ3组患者按分组情况给予相应用药方案ꎮ入院时专科护士向病人介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analoguescaleꎬVAS)ꎬ0分无痛ꎬ1~3分轻度疼痛ꎬ4~6分中度疼痛ꎬ7~9分重度疼痛ꎬ10分为剧痛ꎮ入选标准:①因腰椎间盘突出症㊁腰椎滑脱症㊁腰椎管狭窄症入院同意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患者ꎮ②患者知情并同意接受给药治疗方案ꎮ排除标准:①术前口服2周以上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患者ꎮ②存在活动性消化系统溃疡㊁冠心病及心绞痛病史的患者ꎮ③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 ̄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ꎬASA)分级标准评级患者为Ⅲ~Ⅳ级的患者ꎮ④存在认知能力低下无法使用VAS评分系统的患者ꎮ本研究共收录患者男性57例ꎬ女性48例ꎬ年龄35~72岁ꎬ体重52kg~83kgꎮ1.2㊀用药方案:A组患者术后6h口服塞来昔布首次400mgꎬ以后200mg/次ꎬ1次/12hꎬ包括首次用药在内共给药4次ꎮB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30min由麻醉医生给予帕瑞昔布40mg肌注ꎬ随后给予1次/12hꎬʌ基金项目ɔ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ꎬ(编号:2015-QYY-4)40mg/次ꎬ包括首次用药在内共给药5次ꎮC组患者术前3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ꎬ200mg/次ꎬ1次/12hꎬ手术当日停用塞来昔布行手术治疗ꎬ在手术结束前30min肌注帕瑞昔布钠40mgꎬ随后给药间隔为1次/12hꎬ40mg/次ꎬ包括首次用药共给药5次ꎮ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一次性静脉镇痛泵ꎬ配方为2.0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100mL0.9%NaCl注射液ꎬ背景泵速1.0mL/hꎬ追加量0.25mL/次ꎬ间隔锁定时间15minꎮ如患者仍诉疼痛给予补救镇痛方案ꎮ盐酸丁丙诺啡注射液肌注ꎬ0.15mg/次ꎮ1.3㊀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术后6ꎬ12ꎬ24ꎬ36ꎬ48hVAS评分ꎬ因镇痛泵背景剂量相同ꎬ本实验记录麻醉清醒后6ꎬ12ꎬ24ꎬ36ꎬ48h各时段阿片药物的追加剂量ꎬ应用丁丙诺啡补救镇痛次数以及恶心㊁呕吐㊁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ꎮ1.4㊀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ꎬ计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表示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使用LSD检验ꎻVAS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检验ꎬ计数资料采用以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ꎬ采用卡方检验ꎬ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ꎮ2㊀结㊀果2.1㊀一般情况:所有1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ꎬ三组患者的病种分布㊁年龄㊁性别㊁体重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ꎮ表1㊀患者一般资料(n)组别性别(男/女)年龄(岁)BMI值病种分布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㊀㊀㊀腰椎滑脱症㊀㊀㊀腰椎管狭窄症A组20/1551.94ʃ9.9723.1ʃ1.419610B组17/1854.17ʃ9.6423.5ʃ1.218611C组19/1655.11ʃ9.0123.3ʃ1.3138142.2㊀镇痛效果:不同时间节点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见表2ꎮ术后不同时间节点C组VAS评分小于A组和B组ꎬ有统计学差异(P<0.05)ꎮ术后6hA㊁B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ꎬ术后12ꎬ24ꎬ36ꎬ48h节点ꎬB组VAS评分小于A组ꎬ有统计学差异(P<0.05)ꎮ表2㊀不同时间节点三组患者VAS评分( xʃs)组别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36h术后48hA组6.17ʃ1.405.65ʃ1.375.42ʃ1.145.65ʃ1.215.22ʃ0.94B组5.74ʃ1.63③3.45ʃ1.24①3.51ʃ1.33①3.31ʃ1.25①3.25ʃ1.19①C组3.80ʃ1.07①②2.31ʃ1.05①②1.97ʃ0.66①②1.97ʃ0.78①②1.74ʃ0.65①②㊀㊀注:①于A组比较P<0.05ꎬ②与B组比较P<0.05ꎬ③与A组比较P>0.052.3㊀不同时间点镇痛药物追加量:三组术后镇痛药物追加量见表3ꎬ术后6㊁12㊁24㊁36㊁48h不同时间节点C组追加量显著少于A㊁B组(P<0.05)ꎬB组各时间节点追加量小于A组(P<0.05)ꎮ表3㊀不同时间节点三组患者镇痛泵药物追加用量(μgꎬ xʃs)组别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术后36h术后48hA组20.70ʃ4.8559.70ʃ8.05128.15ʃ20.75198.15ʃ16.40269.70ʃ18.45B组12.30ʃ6.55①40.85ʃ8.35①84.15ʃ17.70①117.85ʃ23.75①161.15ʃ22.80①C组6.15ʃ6.05①②21.30ʃ7.10①②44.0ʃ13.70①②63.70ʃ14.0①②87.55ʃ15.35①②㊀㊀注:①于A组比较P<0.05ꎬ②与B组比较P<0.052.4㊀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补救镇痛的例数ꎬC组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镇痛例数少于A组(P<0.05)ꎬB组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镇痛例数少于A组(P<0.05)ꎮB组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镇痛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ꎮ表4㊀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组别补救镇痛恶心呕吐便秘发生率(%)A组1266548.6B组5①32220①C组2①②21111.4①②㊀㊀注:①于A组比较P<0.05ꎬ②与B组比较P>0.053㊀讨㊀论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ꎬ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ꎬ由此因退行性疾病接受脊柱手术的患者也日益增加ꎬ目前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以后路减压㊁椎弓根螺固定及植骨融合术为主ꎬ但该手术需要广泛剥离脊柱后侧肌肉及韧带ꎬ手术创伤较大ꎬ术中对神经组织牵拉等操作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中枢性疼痛ꎬ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ꎬ甚至可发展成难于控制的慢性疼痛[4~6]ꎮ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术后康复ꎬ并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ꎬ因此术后疼痛管理成为临床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ꎮ麻醉学界由此多模式镇痛的概念ꎬKehlet等[7]认为多模式镇痛即通过干预多层面的痛觉感知或传导ꎬ实现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或镇痛方法的累加或协同ꎬ力求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ꎮ国外学者报道采用硬膜外给药[8]㊁静脉或皮下使用镇痛泵[9]㊁皮下给药持续局麻药物浸润[10]㊁神经阻滞等不同方式ꎬ本实验我们采用术前超前镇痛ꎬ术后PCA泵和定时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的方式组成多模式镇痛的方案ꎮ超前镇痛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环节ꎬ顾名思义ꎬ即在疼痛发生之间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ꎬ预防和减轻甚至消除疼痛的发生ꎮ这一概念由Crile最早提出ꎬ随着神经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ꎬ分析其机制可能是机体受传入性伤害性刺激时ꎬ通过产生和释放一系列神经递质ꎬ作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ꎬ从而产生痛觉ꎮ痛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应激反应ꎬ无论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痛觉都是非常重要的防卫机制ꎮ生理疼痛痛阈高ꎬ持续时间短ꎬ范围局限ꎬ基本作用是对潜在的伤害性刺激的预警ꎬ具保护性机制ꎮ病理性疼痛即是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伤后引起的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ꎬ二者均可引起外周神经系统向中枢神经系统的反馈ꎬ出现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痛觉敏化ꎬ使痛阈降低ꎬ具有痛觉过敏的特点ꎮ腰椎融合术其疼痛主要是手术中肌肉剥离㊁椎间盘切除㊁椎管减压等操作刺激ꎬ造成组织损伤血浆中炎性物质浓度升高ꎬ刺激外周感受器产生外周疼痛ꎬ同时手术对神经㊁硬膜的牵拉以及炎症因子刺激ꎬ将伤害性冲动传入脑和脊髓ꎬ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痛觉敏化ꎬ引起中枢疼痛ꎬ二者叠加相互作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的疼痛发生机制ꎬ推测为外周性疼痛与中枢性疼痛共同作用的混合性疼痛[11]ꎮ故此超前镇痛的实质在于减少有害性刺激传入导致中枢和周围痛觉敏化ꎬ减轻术后疼痛并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ꎮ塞来昔布作为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12]ꎬ不影响凝血功能ꎬ胃肠道耐受性好ꎬ优于传统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ꎬ且通过口服给药是简单方便无创的超前镇痛方法ꎮ帕瑞昔布钠是静脉或肌肉注射的高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ꎬ优点在于降低以往非甾体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ꎬ对血小板聚集及肾功能影响微小ꎬ围手术使用可降低中枢性镇痛药物的用量ꎬ在非心血管手术中应用不增加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13]ꎮ但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ꎬ连用3d导致心血管意外风险增高ꎮ本研究将塞来昔布和帕瑞昔布联合应用ꎬ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提高患者痛阈值ꎬ手术结束前30min肌注帕瑞昔布ꎬ与手术麻醉镇痛衔接ꎬ术后短期内(48h)定时给药ꎬ维持患者血药浓度从而获得持久的镇痛效果ꎮ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ꎬ对比单用塞来昔布㊁单用帕瑞昔布和二者联合使用的术后镇痛效果ꎬ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术后患者疼痛评分较其他两组低ꎬ阿片类药物用量少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ꎮ苏晗[14]应用多模式镇痛观察老年患者脊柱融合的镇痛效果ꎬ证实多模式镇痛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应用安全ꎬ术后患者满意度高ꎮ于浩淼[15]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ꎬ采用超前镇痛㊁镇痛泵联合肌注射帕瑞昔布的多模式镇痛可取得满意的短期临床镇痛效果ꎮ国内外研究中单独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究较多ꎬ其安全性已得到认可ꎬ国内杨昌宇[16]等报道术前服用塞来昔布400mgꎬ术后使用镇痛泵ꎬ术后当天至术后第5天口服塞来昔布400mg/dꎮ结果显示无消化系统溃疡及心血管意外的发生ꎮ本组口服塞来昔布组术后疼痛评分较高ꎬ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口服药物首关效应的作用ꎬ药物进入胃肠道吸收过程中部分被消化液破坏ꎬ降低药效ꎬ因此术后疼痛评分较高ꎬ继而该组患者使用PCA泵药物的追加量及补救镇痛的次数也随之增加ꎬ因阿片类药物不良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成正相关ꎬ故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ꎮ帕瑞昔布钠为水溶性药物ꎬ本身没有抑制COX-1和COX-2的作用ꎬ但帕瑞昔布钠静脉注射后被酶水解ꎬ迅速转变成伐地昔布ꎬ伐地昔布在1h内达到峰浓度ꎮ伐地昔布是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ꎬ对中枢和外周COX-2都有抑制作用ꎬ其对COX-2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COX-1的作用ꎬ同时其抑制COX-2的作用也明显强于塞来昔布[17ꎬ18]ꎮ由此推测帕瑞昔布钠单用作用强于口服塞来昔布ꎬ而联合用药则包含超前镇痛环节ꎬ发挥两种药物镇痛叠加效应ꎬ术后镇痛效果良好ꎬ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ꎬ证实其临床应用安全ꎮ本研究目前仅探讨术后早期镇痛效果ꎬ有报道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影响脊柱植骨融合[19ꎬ20]ꎬ本研究未对术后远期腰椎后路植骨融合率及远期恢复进行长期随访ꎬ目前meta分析指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与腰椎融合率存在剂量依赖关系ꎬ故目前仅在围手术期短期使用ꎬ证实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21]ꎮ本组为单中心㊁样本量较少的前瞻性研究ꎬ存在一定局限性ꎬ若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则研究结果更具备临床指导意义ꎮʌ参考文献ɔ[1]㊀KimSIꎬHaKYꎬOhIS.Preemptivemultimodalanalgesiaforpostoperativepainmanagementafterlumbarfusionsurgery: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EurSpineꎬ2016ꎬ25(5):1614~1619.[2]㊀DahlJBꎬmoinicheS.Preemptiveanalgesia[J].BrMedBullꎬ2004ꎬ71(1):13~27.[3]㊀ChouRꎬetal.Managementofpostoperativepain:a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romtheAmericanPainSocietyꎬtheA ̄mericanSocietyofRegionalAnesthesiaandPainMedicineꎬandth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 CommitteeonRegionalAnesthesiaꎬExecutiveCommitteeꎬandAdministra ̄tiveCouncil[J].Painꎬ2016ꎬ17(2):131~157.[4]㊀MathiesenOꎬDahlBꎬThomsonBAꎬetal.Acomprehensivemultimodalpaintreatmentreduseopioidconsumptionaftermultilevelspinesurgery[J].EurSpineꎬ2013ꎬ22(9):2089~2096[5]㊀MacLachlanCꎬShiptonEAꎬWellsJE.PerioperativePaincor ̄relatesandprolongedpostoperativepainpredictors:demo ̄graphicandpsychometricquestionnaires[J].PainTherꎬ2015ꎬ4:119~133.[6]㊀ThomazeauJꎬRouquetteAꎬMartinezVꎬetal.Acutepainfac ̄torspredictiveofpostoperativepainandopioidrequirementinmultimodalanalgesiafollowingkneereplacement[J].EurPainꎬ2016ꎬ20:822~832[7]㊀KehletHꎬDahlJB.Thevalue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analgesia inpostoperativepaintreatment[J].AnaesthAnalgꎬ1993ꎬ77:1048~1056.[8]㊀KangHꎬJungHJꎬLeeJSꎬetal.Earlypostoperativeanalgesiceffectsofasingleepiduralinjectionofropivacaineadminis ̄teredpreoperativelyinposteriorlumbarinterbodyspinalarth ̄rodesis:apilo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BoneJointSurgAmꎬ2013ꎬ95(5):393~399[9]㊀KlattJWꎬMickelsonJꎬHungMꎬetal.Arandomizedprospec ̄tiveevaluationof3techniquesofpostoperativepainmanage ̄mentafterposteriorspinalinstrumentationandfusion[J].Spine(PhilaPa1976)ꎬ2013ꎬ38(19):1626~1631[10]㊀BajwaSJꎬHaldarR.Painmanagementfollowingspinalsur ̄geries:Anappraisaloftheavailableoptions[J].Cranioverte ̄brJunctionSpineꎬ2015ꎬ6(3):105~110.[11]㊀陈爽ꎬ苏毅ꎬ等.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方案对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ꎬ2013ꎬ23(1):37~41.[12]㊀SchugSAJoahiGPꎬCamuFꎬetal.Cardiovascularsafetyofthecyclooxygenase-2selectiveinhibitorsparecoxibandvaldecoxibinthepostoperativesetting:ananalysisofinte ̄grateddata[J].AnesthAnalgꎬ2009ꎬ108(1):299~307[13]㊀KurdMFꎬKreitzTꎬetal.TheRoleofMultimodalAnalgesiainSpineSurgery[J].AmAcadOrthopSurgꎬ2017ꎬ25(4):260~268.[14]㊀苏晗.多模式镇痛对老年脊柱融合术后镇痛的有效性研究[J].颈腰痛杂志ꎬ2017ꎬ38(1):87~89.[15]㊀于浩淼ꎬ白晓东ꎬ马立峰ꎬ等.环氧化酶2抑制剂帕瑞昔布㊁塞来昔布在TKA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中的效果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ꎬ2014ꎬ9(6):634~639.[16]㊀杨昌宇ꎬ胡芳铭ꎬ李汉军ꎬ等.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效果及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广东医学ꎬ2016ꎬ37(6):892~894.[17]㊀黄礼兵ꎬ季淑娟ꎬ等.帕瑞昔布钠对瑞芬太尼致术后吗啡用量增加的预防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ꎬ2013ꎬ29(1):22~24.[18]㊀冯涛ꎬ李雪丽ꎬ王昆锋.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ꎬ2016ꎬ6(13):179.[19]㊀CarciaRMCassinelliEHꎬMesserschmittPJꎬetal.Amul ̄timodalapproachforpostoperativepainmanagementafterlumbardecompressionsurgery:aprospectiveꎬrandomizedstudy[J].SpinalDisordTechꎬ2013ꎬ26(6):291~297. [20]㊀LiQꎬZhangZꎬCaiZ.High-doseketorolacaffectsadultspi ̄nalfusion:ameta-analysisoftheeffectofperioperative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onspinalfusion[J].Spine(PhilaPa1976)ꎬ2011ꎬ36(7):E461~E468.[21]㊀RivkinAꎬRivkinMA.Perioperativenonopioidagentsforpaincontrolinspinalsurgery[J].AmHealthSystPharmꎬ2014ꎬ71(21):1845~1857.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17)08-1356-03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Hcy水平的影响王世琳ꎬ㊀吴凤刚(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ꎬ㊀天津㊀221000)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Hcy水平变化的影响ꎮ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患者ꎬ将其按照简单随机分为两组ꎬ观察组30例给予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ꎬ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疏血通注射液治疗ꎬ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Hcy水平ꎮ结果:治疗后ꎬ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P<0.05ꎻ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P<0.05ꎻ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ꎬ两组差异明显ꎬP<0.05ꎻ对照组发生并发症例数为9例ꎬ并发症发生率为30%ꎬ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并发症例数2例ꎬ并发症发生率6.7%ꎬ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P<0.05ꎮ结论:临床对脑梗死患者应用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ꎬ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ꎬ降低血清Hcy水平ꎮʌ关键词ɔ脑梗死ꎻ㊀奥拉西坦ꎻ㊀疏血通注射液ꎻ㊀Hcy水平ꎻ血液流变学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17.08.035㊀㊀以发病率高㊁致残率高㊁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的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1]ꎬ目前ꎬ主要采用抗血小板㊁清除自由基等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ꎬ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ꎮ而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该病时[2]ꎬ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ꎬ特别是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指标和Hcy水平方面占有较大的优越性ꎬ为此实验特意选取7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ꎬ现将具体报道如下: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ꎮ纳入标准:①均经头颅CT检查㊁磁共振检查ꎬ确诊为脑梗死ꎻ②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组实验知情ꎬ并签署同意书ꎬ排除标准:①肝功能不全者ꎻ②合并其他感染患者ꎮ将所有按照简单随机均分为两组ꎬ观察组30例中ꎬ女性16例㊁男性14例ꎬ患者平均年龄为(58.15ʃ2.06)岁ꎬ对照组30例中ꎬ女性12例㊁男性18例ꎬ患者平均年龄为(57.24ʃ2.18)岁ꎮ1.2㊀方㊀法1.2.1㊀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10100ꎻ生产企业: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用法:6mL疏血通注射液+250mL生理盐水混合后ꎬ以静脉滴注形式给药ꎬ每天1次ꎬ10d为1个疗程ꎮ1.2.2㊀观察组:奥拉西坦+疏血通注射液[3](奥拉西坦注射液:国药准字50H006028ꎻ生产企业: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ꎮ)治疗:用法:6mL疏血通注射液+250mL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给药ꎬ同时给予4g奥拉西坦注射液ꎬ每天1次ꎬ10d为1个疗程ꎮ连续治疗1个月对比两组效果ꎮ1.3㊀观察指标1.3.1㊀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清Hcy水平比较:对所有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Hcy水平进行观察ꎬ记录数据并比较ꎮ1.3.2㊀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临床疗效判断标准[4ꎬ5]ꎮ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下简称NDS)减少ȡ90%ꎻ显著进步:NDS减少46%~89%ꎻ进步:NDS减少18%~45%ꎻ无变化:DNS减少或增加17%ꎻ恶化:NDS增加18%以上ꎮ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为依据ꎬ详细记录意识水平㊁颅神经㊁肢体运动㊁感觉以及语言等指标)[6]ꎻ同时ꎬ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肝㊁肾功能检查ꎬ监测患者血压ꎬ并报告发生的不良反应ꎮ1.4㊀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2.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ꎬ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ꎬ用均数ʃ标准差( xʃs)进行表示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ꎬ用%表示ꎬ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ꎮʌ基金项目ɔ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ꎬ(编号:20152104)。
不同麻醉方法对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3年4月第lO卷第11期
·麻醉与镇痛 ·
不 同麻醉方法对微创经椎问孔椎体 问融合术 治疗腰椎 退行性疾病 患者 的效果观 察
李 敏 广东省深圳市龙 岗区横岗人 民医院 ,广东深圳 518172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改 良经椎间孑L椎体 间融合术 (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不 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 ,分
式 ;术 中积极实施血液保护措施 ,能有效减少术 中出血 ,是提高麻醉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
【关键 词】经椎 间孔椎 体 间 融合 术 ;麻 醉 ;腰椎 退 行性 疾 病 ;微 创 ;临床 效果
【中图 分类 号】R614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1673—7210(2013)04(b)一0083—03
三维CT导航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三维CT导航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桂召柳;吴天亮;林志祥;陈辉海;赵广超【摘要】目的评价三维CT 导航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iCT-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 i CT-MIS-TLIF,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采用VAS评价术前、出院前、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情况,术后1年进行腰椎正侧位 X 线及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两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腰背疼痛VAS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CT-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且能减少医务人员的放射暴露辐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17【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融合;微创手术;三维CT导航系统【作者】桂召柳;吴天亮;林志祥;陈辉海;赵广超【作者单位】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1;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目前,传统的腰椎开放融合手术仍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的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术 (Open TLIF) 治疗效果较好[1,2]。
然而,Open TLIF需广泛剥离椎旁肌,术中对软组织强力牵拉时间较长,导致椎旁肌肉去神经化,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延长且易并发慢性腰背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 者 简介 : 浩 , , 9 2年 9月 生 , 主 任 医师 , 西 省 儿 孙 男 17 副 山
童 医 院 , 3 01 00 3
经椎 间孔 椎体 间融合 与后 路 椎体 间融合 治 疗腰椎 退 行 性疾 病 的疗 效 比较
中 国 医科 大 学 附属 盛 京 医院 (1 0 4 陈 之 光 1 00 )
<O0 . 5为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2 结 果
白细 胞 介 素 一 8变 化 的 意 义.实 用 儿 科 I 1 临床 杂 志 , O O 2 2 l, 5
( 8 1 01 1 0 . 1 ): 4 - 4 3
淋 巴细 胞 分 化 , 制 抗 体 合 成 及 细 胞 毒 性 T 细 胞 的 作 用 ; 抑
C 4 D 和 C 8 D 在 体 内 起 着 相 互 调 节 和 相 互 制 约 的 作 用 ,
传 播 , 发 于 5岁 以下 儿 童 , 以 3岁 以 内 发 病 率 最 高 。病 好 尤
原微生物以柯萨奇 A组 1 型 、 道病毒 7 6 肠 1型 、 可 病 毒 多 埃 见 。临 床 表 现 有 发 热 , 、 部 皮 疹 , 手 足 口腔 黏 膜 疱 疹 , 分 患 部 者 可 弓起 心 肌 炎 、 经 源 性 肺 水 肿 、 毒 性 脑 炎 等 并 发 症 。 I 神 病 目前 重 症 手 足 口病 的 致 病 机 制 尚 不 清 楚 , 学 者 推 测 机 体 有
例 患者 中有 1 因腰 椎 间 盘 突 出单 纯 髓 核 摘 除术 后 复 发 行 例 二次 P I L F手 术 治 疗 。见 表 1 。
衰 1 2组 患 者 临床 资料 比较 ( 士 )
1 2 手 术 方 法 及 术 后 处 理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脊椎滑脱的力学分析和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脊椎滑脱的力学分析和手术治疗摘要:目的: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的病理关系,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固定、椎间体融合的手术方法。
方法:我院自2010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腰痛或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痛,分析并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体滑脱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手术方法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78例患者依照stauffer诊断标准为:73例患者为良好,5例患者为尚可,良好率为93.6%,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由于脊椎瞬时旋转中心(icr)应力点的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在病理上是互为因果的。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保持icr的正常应力范围,减少脊椎前滑力,维持脊柱各方向近期和远期的力学稳定性。
关键词:力学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滑脱手术【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73-02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3%。
根据脊髓、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以及经过x线片、ct和mri进行检查,诊断较为确切。
依据生物力学理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时应更加注重脊椎的力学稳定性,现将我院自2010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患者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患者共78例,其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46.9岁。
病因分类为:先天性腰椎间盘突出3例,狭窄性腰椎间盘突出18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突出39例,创伤性腰椎间盘突出18例。
l3椎体滑脱6例,l4椎体滑脱30例,l5椎体滑脱42例。
滑脱程度根据megerdin法分为,ⅰ度57例,ⅱ度18例,ⅲ度3例。
ct或mri提示椎间盘中央型突出51例,后外侧突出27例,伴有小关节增生和侧隐窝狭窄24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PLIF治疗。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年,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 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及植骨融合率。
结果本组8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20±4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80)ml,术后引流量平均(58±1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3)d。
术后6个月及1年的V 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增高(P<0.05)。
随访1年后优良率为90.0%,腰椎间植骨融合率为96.7%。
结论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效果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沉重的负担,其术后复发率较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1]。
本研究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2岁,平均(52.34±10.61)岁;病程2~8年,平均(5.43±2.70)年;病变节段分布:L2~3 1例,L3~4者7例,L4~5者13例,L5~S1者9例。
均经CT或MRI确诊,排除合并腰椎滑脱、腰椎手术史、糖尿病及心肺疾病患者。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PLIF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经后正中入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咬除部分关节突和神经根管内增生组织以扩大根管,清除椎间隙残余椎间盘组织后,用撑开器逐渐撑开椎间隙,选择合适大小的Cage,用自体骨填塞,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用长度合适的钉棒弯成一定的弧度使其与腰椎的生理弯曲保持一致,与椎弓根螺钉相连且加压锁定,两侧的钉棒使用一根横棒相连[2]。
术毕术区置负压引流,缝合切口和皮肤,无菌敷料包扎。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甘露醇脱水、甲泼尼龙抗炎,减轻术区水肿和压迫,应用止痛药物对症处理,适时翻身,术后1~2 d去除负压引流,术后3 d 适量运动,2个月内避免增加腰部负担。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年,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 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术后随访1年评估疗效[3],优:患者疼痛消失,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可恢复正常工作;良:患者偶有腰痛,休息后即可缓解,可恢复正常工作;可:患者腰痛间歇发作,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休息后仍不能缓解;差:患者疼痛无改善,日常活动受限,须进一步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年通过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
本组3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20±4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0±80)ml,术后引流量平均(58±1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2±3)d。
2.2 术前、术后V AS、ODI指、JOA评分的变化
术后6个月及1年的V 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增高(P<0.05)(表1)。
2.3 临床疗效及融合率
3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评价为优20例(66.7%),良7例(23.3%),可2例(6.7%),差1例(3.3%),优良率为90.00%。
腰椎间植骨融合29例,不融合1例,植骨融合率为96.7%。
3 讨论
PLIF是Briggs[4]、Cloward[5]等首先报道和推广的一种治疗腰椎病的手术方式,因其更加符合腰椎生物力学特性,能够恢复腰椎前凸,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保持椎间高度,提高椎间融合率,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疾病的手术治疗。
最初的PLIF是经过后路减压和髓核摘除术后,对融合的椎间隙进行植骨以达到椎体间融合的目的。
为了克服单纯植骨后植骨块的吸收、椎体间隙狭窄、术后卧床时间过长的缺点,临床工作者不断改进,使用更加适合椎体间隙解剖或病理结构的椎体间融合器[6-7]。
PLIF是椎间融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短节段手术中多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使术后腰椎节段稳定性及融合率明显提高[8]。
本研究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JOA评分、V 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年的优
良率及植骨融合率均较高。
最近的一项循证医学综述发现PLIF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通过手术通常能更快、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9]。
综上所述,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范华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41(22):2607-2610.[2] 程宗敏,杨俊,李亚伟,等.改良经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加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临床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11):829-830.
[3] 何宗战.钉棒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滑脱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22.
[4] Briggs H,Milligan P. Chip fusion of the low back following exploration of the spinal canal[J].J Bone Joint Surg,1944,26(7):125-130.
[5] Cloward RB. The treatment of ruptur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by vertebral body fusion.Ⅰ.Indications,operative technique,after care[J].J Neurosurg,1953,10(2):154-168.
[6] 王会学,叶晓健,河海龙,等.两种术武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15(2):508-51.
[7] Moschetti W,Pearson AM,Abdu WA,et al.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An evidence-based review[J].Semin Spin Surg,2009,21(4):223-229
[8] 潘兵,卢一生,许文根,等.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J].东南国防医药,2004,6(6):404-406.
[9] Weinstein JN,Lurie JD,Tosteson TD,et al.Surgical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four-year results for the Spine Patient Outcomes Research Trial (SPORT)[J]. Spine,2008,33(25):2789-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