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

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
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

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

萧今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副教授

一引言

60年代,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用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人工资的增长揭示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的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工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被定义为人力资本。随后的30多年里,有关正规教育的效益的研究都报告了正向的回报率,因而投资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摆脱贫困以及保持经济优势的重大策略。90年代信息技术迅速兴起,人们认为未来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增加教育投资成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又一高峰。中国领导也在各种重大政策中,推进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以求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最佳状况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然而,教育迅速扩展的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许多伴随出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使得不少教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质疑教育的功能。然而,这些问题在教育发展决策时却往往被忽略。

本文要提出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终生教育体制。本文的目的是确立此题的研究价值,及其有关的社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的意义。本文第二部分概述在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策略时,所伴随出现的社会问题。尔后,从三个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所面临的挑战。

二教育扩展中伴随出现的社会问题

如前面提到,人力资本理论认定工人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生产力。然而,对于教育如何提高生产力,则有不同的解释。斯本塞(Michael Spencer)认为[2],教育在劳动市场上为工人可能达到的生产效率力提供信息:学历较高的人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教育,由此推断他们获得教育的成本低些。塞罗(Lester C. Thurow)则认为生产效率力是工作过程本身具有的特征;雇主挑选教育程度高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培训成本可能低些,对工作熟悉快些[3]。另一些学者则持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工人从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并不是影响劳动效率和收入的主要因素[4]。工人从教育中培养起来的性格,便于雇主管理和控制他们,工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性格的偿付。笔者对深圳的企业职工培训的分析认为,与工作有关的技术和能力主要是在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培训和工作中学到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工人的可培训性和对变化的适应性[5]。

由于西方的发达,不发达国家均跟从其发展模式。教育扩展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以西方现行教育制度演变来的。但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观察到的,更多的是按照西方模式发展带来的种种困扰。例如教育程度高人口的失业率并不比教育程度低人口的失业率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并不在本行

就业,而普通高中仍然是走向上层社会的必经路径;雇主和学生单纯追求文凭。在中国可以看到,农村受教育程度高、年轻的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规模扩大,就业困难。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和妇女,发展滞后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廉价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等等。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然与教育和经济发展政策初衷相违背。

随着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向不发达国家转移,技术输入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渗透,人们普遍注意到工作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断,对工人的教育要求也要提高。但人们却忽略了技术的使用可能使某些生产工艺更容易控制。深圳的发展就经历了许多这样的故事:一个一般的熟练女工即可预定和监视几十台数控的缝纫机的生产,雇主不再需要对工人进行机绣技术训练,并大量削减了生产人手。在快速发展地区常见到雇主为保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调整企业技术和管理结构,降低成本。雇主可能使用计算器控制生产(CAM)和信息技术,将技术和行政的要求直接由高层传递给生产前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减少中层管理的繁烦过程和人员。而低层的生产人员只需技术熟练工和半熟练工。那些留在生产过程中的高、低层人员会经常面对因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一次次技术变迁,而他们在正规学校教育习得的专门知识技可能早就过时。

中国20年来的整个经济制度改革,也在追求效益和竞争力。原有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和技术更新,产生大量下岗人员。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等所有制相继出现。它们虽然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但由于他们倾向采用新技术,相对雇佣的工人就少。另外,这些企业多实行短期合同制,导致雇工不稳定。农业采用新技术也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出现剩余劳动力,他们流向城市,加大了无业人口的数量。上述原因使下岗、待业人员以及学校毕业人员处于无业状态的时间增长,规模不断增大,这将使教育投资的私人和社会回报率下降。

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就业,以及农村人口占有相当的农产品带来的收入,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基本保证。因而,结构性失业人口加大,下岗人口和待业人口增加,以及转业时间增长,都会减少该部分人口的经济收入和阻碍他们对社会的参与。这将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性,即国家是否能为每个公民公平地提供经济和政治参与的机会。

从以上国际和中国发展过程中观察到的问题及困难表明:科技和教育如何对发展作出贡献,显然比决策者所推论的更为复杂。我们有必要从三个角度指出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局限和所面临的挑战。

三科技快速发展对正规教育的挑战

谈科技发展不可以忽略人的寿命。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35

岁达至现时的70岁左右。在此期间,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1985年中国还没有传真机,电传打字仍是经济特区秘书培训之主要内容。而如今中国每个城市办公室对互联网毫不生疏。电子产品从1980年代初的手插件、手焊,进步到90年代的机器插焊。工程设计从徒手画到了CAD,生产变为CAM 控制。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多次技术变更,以及社会性的经济、文化和观念上的变革。中国现代社会在过去20年所经历的变化,对这样一个社会和技术变

革与人的寿命之间的关系,已是不需要论证的了。然而,正规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工作前的正规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技术,是否足以使每一个人应付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变革呢?如果我们认为可以,那么,当九年教育不足以提供较多的基础教育,十二年教育是否就够了呢?再加四年大学教育呢?大规模高等教育是否可以满足工作对技术知识的要求呢?还是会产生大量的教育过剩和失业呢?或是出现大规模教育投资效益低的情况呢?

美国就出现这样的情况。1984年曾满超对美国的电讯公司IAT&T的职工教育和企业生产能力进行估算,他发现在这个年产为570亿的大公司里,1981年有8%,即近50亿美元的亏损,是与职工教育水平过高有关[6]。职工学历高于工作技术要求,个人技术能力无从发挥,对工作的不满意感增加,旷工、工作怠慢和频繁辞工都增加了生产成本。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技术的人才,但高技术人才不一定是高学历的等同。

图1 知识、技能和观念在发展中的差距趋势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阐述:技术发展的理念和人力资本更新的途径。以往,社会和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可能要延伸几代人才能完成;而如今,许多重大变化相继出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甚至短短的一二十年内。图1表现了这些变化。当经济加速发展时,职工们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规教育积累的知识、技术与价值观,在几年之内就大都变得过时和陈旧了(如虚线B1所示),有些东西则显得多余而派不上用场。新引进的生产设备和工作要求,以及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甚至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大量吸收新的技术知识、学习新的工作以及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如虚线B2所示。旧的过时了,而新的要求在提高,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便产生了现有职工的人力资本与企业有形资本和企业所期望的人力资本产生差距。职前教育不能传授将来才可能出现的知识、技术与观念,不能满足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观念。因而,现代技术和生产的模式与仅仅依靠正规教育来发展人力资源产生了社会体系之间的不吻合。

如何解决呢?我们看看发展快速地区的实证研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成为有效地提供和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教育体系。在发达经济中,成人教育的扩展被称为“静静的爆炸”[7]。在美国,工人采取“边干边学”来学习技能[8];在南美的哥伦比亚,工人会自己安排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和培训[9]。

看看我们中国的经验吧!1980-95年间,深圳250万劳动人口中有207万人次接受过培训或成人教育[10]。知识技能上的差距使得企业和职工产生了一种缩小差异的愿望。产生这一愿望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意识到人力资本和其它发达经济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愿望。第二个因素就是中国人头脑中根深柢固的儒家修身之道,即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说白了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两种因素促使了企业和职工去迎接种种挑战,缩小工人技能和企业生产力中的差距。

笔者对深圳76家企业、上海66家企业以及重庆55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量职工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在职培训以及自费的成人教育。表1显示深圳、上海、

重庆三地的职工在过去三年内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深圳和上海均有近2/3的职工接受了各种在职培训。重庆经济开发晚些,企业提供培训少些。当企业培训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职工会在当地的成人教育机构寻求自费的教育培训机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对提高生产率是有效的[11]。

表1 深圳、上海和重庆职工正规教育、成人教育与在职培训分布比较

注:深圳的调查得到香港中文大学“直接拨款”的资助(Direct Grant Ref. No. 2020287)。

上海的调查得到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的资助(CUHK4019/97H)。

为培养有技术的工人,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中等教育改革将50%以上的高中生转为学习职业技术课程。但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生产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的在职技术培训并不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少。表2表明,在深圳和重庆,职业高中毕业生所接受的在职培训与普通高中是同样的[12]。三个城市同样有大量具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接受在职培训,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更新知识技能和调整观念。成人的教育培训不再单单是补足正规教育制度和财政上的缺损,同时也为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性教育培训提供体系,它保证工人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地区,知识、技术学习和观念的调整是持续性和累积性的[13]。

表2 以职前学历为背景比较在职培训分布

* 抽样是以整个生产线为单位。因此,人员的学历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决策和雇佣的实际结果。

企业和职工大量地采用成人教育与培训的方式,更新自身的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通过更新职员的知识、技术与观念形成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之间的平衡,以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那些能建立和不断保持这种人力和有形资本平衡的企业,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深圳很多企业在二十年来发展起可观的研究与开发(R&D)能力,使香港企业也为之惊叹!对职工而言,更新知识、技术与观念可以使他们有效地工作,达到企业的要求,或者寻求另一份更合适的工作。这些发展经验揭示了成人教育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可忽略的作用:职后的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响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不断更新的需要。

四社会全面平衡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挑战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正规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被过分夸大。早期的教育经济学家对教育回报率的测算是正向的。因此在各国,特别是通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银行教育贷款政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的影响,教育扩展成了各国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政策。1996年,伯乃尔(Paul Bennell)[14]对早期的教育经济学的估算公式提出了批评,指责其公式从理论和数据使用上都忽略教育以外会影响个人生产率的其它因素,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部分并非以工资计算收入的实际状况,和其它形式的劳动投入的成

本。因而,用工资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回报不一定适当。他综合分析了运用此类公式研究的结果,发现教育回报率高低皆有。钟宇平对香港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分析发现,教育的回报率与就业的行业有关,即:在扩展工业就业的工人的回报率较高[15]。钟宇平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回报率的审视发现,回报率高低皆半,无一定论[16]。计算回报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研究者往往只计算在职工人工资,而不包括失业人员。教育决策者常常把在职人员的教育与回报率的正相关联错误地用于社会的总教育决策的参考,因而忽略了失业人员无收入和需要政府补贴的状况。

有趣的是,1994年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莱文(Henry M. Levin)和凯利(Carolyn Kelley)[17]运用各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美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工资收入无正向关联;美国人口的教育程度在十年间提高了,但平均收入却下降了;黑人女性的教育程度在十年间提高了,但对福利的依赖却增加了;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了,但对社会政治的参与率(投票选举率)却下降了。他们指出,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人民对国家机构的信心、企业的培训和企业都与生产效益和工资收入有关。

如果我们仅以莱文和凯利的分析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就应该断然削减教育投资。可是发展国家的政府决策者一味天真地相信教育和科技会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指出,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产生作用,是在一个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科技和教育投资增加,并不能直接决定生产力提高和解决社会其它方面带来的问题。

在中国,甚么样的社会发展政策可以使教育投资达到最大效益,或是教育如何可以最有效地配合其它社会发展政策,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大量下岗人员仍处于可工作年龄,却长期滞留于就业大军之外,这就大大降低了个人和社会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如何利用和开发这些失业人口的人力资本,乃是一个社会公平和效益的问题。

还有,多种经济的所有制出现后,发展滞后地区受教育较多的年轻人口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这里出现的问题有二。一是,新兴的中小型和民运企业愿意雇佣这些年轻而廉价的劳动力,以降低成本。教育程度愈高的人,生产力可能愈高,但工资(生产成本)也就愈高;流动人口生活成本低,他们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因而廉价的流动人口在经济发生结构性(包括生产技术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转变时,相对容易地进入了新兴经济行业,促使新企业降低成本,顺利进行资本积累。但同时使得发达地区下岗人员转业和同等学历人口就业更加困难。问题二,这批人口从发展滞后地区流出,造成原地区教育投资增加而人力资源更加缺乏,发展滞后期更长。过度地强调正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出现的可能不是预期的社会科技和生产效益的全面提高,而是社会性的过量教育和就业困难,从而导致社会性的经济低效益。

五教育适应动态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我们仍然坚信教育对发展有正向作用,我们仍需要面对一些挑战:教育到底如何可以提供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使个人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获益并形成整

体社会效益?这里要讨论的是建立适应社会动态发展的教育体系,确定教育内容、教育种类、教育途径的问题。前面我已讨论了国际和中国一些城市更新人力资本的新途径,就不在此累述。

就知识技能的内容而言,至少教育经济学家在做效益成本分析时已在理念上将知识和技能分为两类[18],即通用和专门的知识技能。通用的知识技能是个人可以随身带走的,对任何一个雇主或某一类雇主(例如基本的读写算和推理能力,医生对于医院,木工对于家具厂来说)都是有用的。这类知识主要由正规教育提供。而另一类专门的知识技能,只是对某一个雇主有用,而雇员离开那个工作单位后,其知识技能在其它单位就没有甚么用了。这类技能包括专门技能,也包括单位某文化和人际方面的知识能力。由于科技不断更新,单位结构和管理方式随之改变,雇主对后一类专门知识技能,和前一类中的某些(医生、木工)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要求。过去学到的变得陈旧了就需要更新。由于受影响的不是一两个雇员,而是整个单位和整个地区,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就成为解决的策略。

为成人进行培训教育,让其学习新的内容应付社会变迁(技术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是有传统的。早期毛泽东在长沙发起的工人夜校、安源工人学校、晏阳初的乡村学校、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50年代的扫盲运动、60年代初的工人技术革新,直至文化大革命后的“双补”教育和大规模的成人学历教育,都是俯拾可见的例子。但这些早期的成人教育都是在正规学校从制度上忽略民众的需求以及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以补足正规基础学历之欠缺。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冲击波及社会各个领域,成人教育产生了与补偿教育不同的作用,学习内容有根本的区别。

经历无数次科技和社会变更是一生中的一个常数了,我们需要工业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专家确定现代工作单位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研究哪些基本素质可以使人成功地应付一生中不断发生的变迁;或者了解一个人要具有哪些通用技能和知识,才能应付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我们的课程,相对于儿童学生、青年学生和成人学生,应该提供哪类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训?甚么样的教学方式较适合特定年龄的人口和提供特定种类的知识技能?哪一级的教育足以提供最基本的通识教育?儿童之后的成人发展有哪些特点?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其难度不是认定扩展某一级或某一类教育(例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就可以使毕业生达到工作的技能需求这种武断的推论可以相比的,也比制订一系列的考试标准来筛选学生要困难得多。

现存的中国高中阶段教育过于强调职业技术培训,而成人教育大量使用正规教育的课本和教学方式。这都引起教育内容与工作使用的关联性问题,引起教学质量问题,以至导致投资效益低等问题[19]。还有,中国职业高中毕业生(占整个高中的50%以上)在学校里学到的简单职业技能很快会被淘汰,而他们的通用人力资本只有初中阶段。中国2000年的高中普及率仍然达不到学龄人口的

40%[20],而60%以上的同龄人最多只能完成初中教育。中国长期的高中职业教育政策将会导致80%以上人口的通用人力资本低的长期状况。

从表1中三个城市的比较亦可看到,深圳职工的基础教育较其它两个城市强,完成普通高中以上教育的职工比例大,81%以上的职工达高中以上程度。因

而深圳企业培训和个人自费的成人教育更多地是与技术有关的培训;上海和重庆则更多是与学历有关的教育培训。相比之下,深圳的企业和职工就更能将在职其间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提高生产。而上海和重庆更多地投资学历教育,补偿职前教育之不足。就职工有效生产年限而言,上海和重庆这样做,减少了与生产直接有关的教育培训年限期,降低了在职期间教育培训投资的效益。还要指出的是,高中职业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的成本以及企业在职培训的成本都要高。深圳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成本比普通高中高出40%;中专的学校机构成本高出普通高中210%[21]。当职业高中毕业生仍然必须接受在职培训来获取与工作有关的专门技能时,在高中阶段所投入的职业教育,即超出普通高中教育所需的教育投资就是无效的投资。何不扩大投资相对低的普通高中,以增加大众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呢?而让企业和有工资收入的职工去支付有关工作技术的培训呢?

为人口制订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投资政策,并时时客观地评审这些目标政策,是政府和教育机构不可忽略的任务。但政府和商界往往急于得到大量优质的高技术人力资源,草草制订不切实际的教育政策;家长们为了使孩子夺得进入现代社会的“优等门票”,也心切地早早将孩子推进竞争重点学校的漩涡中。孩子的视力因应付没日没夜的功课变成近视,想象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就被考试题目窒息掉了。而同时社会上已经出现找工作困难和失业,这真是矛盾重重!

最后我要指出,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晚些时候(也可能很快)会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即可能出现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模式的改变。由于有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不再需要人口充分就业就可以解决生活基本需求。现代生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为大量人口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条件。雇主会采用缩短生产时间和减少人员来提高效益。但带来的实际问题是,传统观念臵于就业人口以外的失业人口和有更多闲散时间会成为一个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行的报酬制度是按劳分配。那么谁应该获得工作?每个人应该工作多少时间?工作多少年呢?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一个可考虑的方法是在将来逐步改变现存的教育观念、社会制度和生活模式,即改变正规教育—工作—退休—养老这样一个顺序的社会生产生活制度。今天的“失业”可能不再是不合理的现象,教育的作用不再是单纯寻求职业的门票和工作的保险。可以将教育、工作、娱乐和休养合理地分配在人生的过程中,先接受正规基础教育,工作几年,又接受离职的或专门的持续教育培训,间中有个人娱乐和休养的时间,较为公平地分配社会人口的时间。而教育培训在正规教育中提供基础知识,在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中更新专门知识技术,另外也成为社会消费和个人修养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这只是理想而已,还有待社会科学家进一步考查和分析社会制度改变的公平和合理性,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支持能力,以及教育学家提供有关联的课程和设制可行的教育制度。但如今所看到的社会问题已经使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变得刻不容缓了。

六结论

由于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人臵身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化中,使得教育的体制设臵(包括教育培训途径、学习内容和目标),其效益评估、社会公平性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变得错综复杂。中国近年来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使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对待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只以经济为发展的

主要指针。有关教育的研究应该与其它社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支持教育体制的决策,这方面的综合研究十分缺乏,因而给教育决策和有关的社会决策造成困难。如果中国的发展要寻求可持续性,我们就必须放弃在政策和学术文章中简单地玩弄“终生教育”这个词眼,而应做大量艰苦的研究。期望会有更多社会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府官员努力,在中国现有的正规教育和快速地区成人教育雏形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有中国特色的、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本土经验和根据。

原载于《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0年4月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第9-18页。

[1] Gary S. Becker, Human Capita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no. 1 (March 1961): 1-17; Jacob Mincer,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2] Michael Spencer, “Job market signal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 no. 3 (August 1973): 355-74.

[3] Lester Thurrow, Generating Inequal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4] 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tis,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6).

[5] Xiao Jin, “Alternative learning approaches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n Experience of Shenzhen, China”,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ory 21, no. 1 (1999): 27-49.

[6] Tsang Mun Chiu, “The impact of underuti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of the U.S. Bell Compani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6, no. 3 (1987): 239-54

[7] Paul Belanger and Albert Tuijnman, New Patterns of Adult Learning:

A Six-Country Comparative Study (New York: Pergamon, 1997).

[8] U.S. Department of Labor, Formal Occupational Training of Adult Workers, Manpow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nograph no. 2 (Washington, D.C.: GPO, 1964).

[9] Adrian Ziderman and Robin Horn, “Many paths to skilled employment:

a reverse tracer study of seven occupations in Colombia”, Education Economics 3, no. 1 (1995): 61-79.

[10] Xiao Jin, “Education Expansion in Shenzhen, China: Its Interfac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8, no. 1 (1998): 3-19.

[11] Xiao Jin, “Determinants of Salary Growth in Shenzhen, China: An Analysis of Formal Education, On-The-Job Training, and Adult Education with a Three-Level Model”,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forthcoming).

[12]上海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参与培训的似乎要比职业高中毕业生多。从我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这是由于那些在文革间毕业的高中学生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结果。

[13] Xiao Jin and Tsang Mun Chiu,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n experience in Shenzhe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March 1999).

[14] Paul Bennell, “Using and Abusing Rates of Return: A Critique of the World Bank's 1995 Education Sector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6, no. 3 (1996): 235-48.

[15] Chung Yue-ping, “Educated Mis-employment in Hong Kong: Earnings effects of employment in unmatched fields of work”,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9, no. 4 (1990): 343-50.

[16] Chung Yue-ping, “Return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ed. M. Carnoy (New York: Pergamon, 1994), 175-81.

[17] Henry M. Levin and Carolyn Kelley, “Can education do it along?”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3, no. 2 (1994): 97-108.

[18]同注1 Becker。

[19] Xiao Jin, “Higher adult education in China: Redefining its rol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Post-Mao China, ed. Michael Agelasto and Bob Adams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189-210.

[20]胡瑞文:《民办教育要重点向非义务教育拓展》,《教育与发展研究》9,2000年,页10-13。

[21] Xiao Jin, “Education Expansion in Shenzhen, China: Its Interface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8, no. 1 (1998): 3-19.

Copyright ?2000 https://www.360docs.net/doc/a76846820.html,.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社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76846820.html,/century/zhoukan/shidaizhuanti/0105/01051810 06.htm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问题,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也是两个挑战; 第二个问题,创新教育; 第三个问题,文化复兴; 第四个问题,如何把握两个机遇,迎接两个挑战。 一、教育面临的两个机遇与挑战 第一个机遇,就是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创新这样一个明确有力的口号提出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教兴国”四个字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几年前提“科教兴国”的时候社会舆论是什么情况。当时谈科教兴国,科研经费不足;西部地区的普九困难重重。就是在大中城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也相对地、相当地不平衡和不足。在一些人心里似乎科教兴国就只是一个空的口号。现在是什么感觉?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教育部门的同志比十几年前更清晰地感觉到,科教兴国的步伐是实实在在的,十几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们教育界自身更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而且在落实,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一个教育工作者抱负的时候,这是机遇。而挑战呢?就是挑战我们主观的条件。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因为创新人才的大批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环境的支撑,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条件。单单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反过来说,社会环境又需要教育系统尤其是学校系统去影响、去打造,这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还缺少一个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环境呢?要知道,中央的号召需要社会的呼应。举一个相当普遍的例子。家长看孩子看什么?看他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家长已经有个潜在的目标:孩子上完好的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就要上好的高中,而重点高中是不考创新的,只考课内的东西,很现实。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去鼓捣一点新的东西时,家长就要干预:你为什么不先把作业做了?作业做了,学生去玩去鼓捣一些新的东西,也要干预:做完作业就完了?你不会把书再温一温吗?为什么美国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商业上成功,有的在办公司上成功,有的成为高新技术能手,有的发明专利销往全世界,有的拿诺贝尔奖?那就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不做与别人同样的事情,而是追求新、追求奇。在孩子们追求新、追求奇的时候当然会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思维、习惯就这么养成了。我们不具备这个环境。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从骨子里就不是创新的民族,而是这三百多年,封建帝制把我们的思想禁锢了。 我们的先辈们,意识到要想国富民强,就要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从洋务运动一直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进中国。国家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可以团结起来好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了。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思想禁锢并没有解除,有时甚至又加强了,加强到最顶尖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最大的思想解放。在经济上,我们解放了,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毕竟谁也不再争论姓“社”姓“资”这类问题了。但是,在学术上、在教育上,我们仍然受到禁锢:一是自己传统的禁锢,二是美国教育的禁锢。科教兴国、创新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个机遇,但是挑战大于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成千上万、上十万、上百万的创新人才,我们国家就不能真正强大,我们的发展也不可能持久。需要创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各项工作的创新。应该形成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习惯与创新规矩。 第二个机遇与挑战:文化复兴。其实,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创新环境不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给人创新灵感的,不是数学,不是化学,是文化。从大的方面讲,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对于突发奇想,或者说不同凡响的思维给以容忍,给以支持,就是一种文化。从小处讲,一个学生,看到一个东西,能够勾起他过去所遇到的别的东西,把二者联起来,然后想像,所想像的是世界上没有的,这也是文化问题。国家的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 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这是一个人受教育最系统、最完备、最全面的场合。除了学校还有社会,但社会给人的教育是无序的,家庭教育也不成系统。唯有学校是最系统、最有计划、最全面的培养场所,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保存、延续和创造的主体。学校主要靠什么?当然靠教师,所以每一科的教师,包括音体美的教师,都承担着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但是广大教师目前都没有精力顾及。这既有外部的多种原因,同时,教师在自己业务水平上也没有做好准备。 二、教育的创新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超常的思维。例如,孩子堆积木,本来应底下宽上面窄,有的孩子却要挑战底下窄上面宽,这就是创新,至于他能不能搭起来,倒不倒掉,那是另外一回事。创新不一定成功,科学允许失败。创新是一种超常,但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时候重复就是创新。何谓重复就是创新?就是.把前人已经有结论的东西再经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解决发现的新问题,就出现新的东西。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就应该从体制创新到机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正在逐步得以确立。与过去相比,这个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问题,它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教学校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呢? 一、机遇 1、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制定,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重视。 2 、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的逐渐增长。教育不仅肩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始终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有力支持,相信我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3 、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并践之以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需要经济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撑,国力强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增大。民众日益富裕,步入小康后,人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日趋增长,占家庭消费支出非常大的份额。据2011年度《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4%。教育消费支出迅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二、面临挑战:1、城乡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教育均衡任重而道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区,给城乡教育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方面,城区在未做好教育规划与布局之际,进城上学的学生急剧增加,出现师资紧缺,校舍紧张,大班额等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从乡村学校选调优秀骨干教师,也不得不把本应用于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侧重于投入到城区学校的改建和扩建上。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大量减少,优秀骨干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优秀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学生的流失。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的经费投入,优越的城市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攀比心理和“要求上好学”的优秀生源的输入,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城乡教育越均越不平衡了。 2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师资配备不到位,体美音等艺术专业教师紧缺。“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青春的事业,可由那些并不青春的教师来勉强维持,对学生的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应对?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任教,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频繁调动,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堂教学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年段知识没有过好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老师教的叫苦,家长不满意。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相对稳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安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着三大危机的挑战,即“战争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挑战,如果中国政府和我们的党不能正确意识到这三大危机或者当这三大危机爆发时不能正确应对,那么就有可能像苏联一样亡党亡国的危险。所以,本文就当前中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引起全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 一、战争危机 近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军事围堵呈加强之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将试图进一步缩紧对中国的包围圈。北约甚至可能采取试探中国兵力的行动,如设计代理人战争;可能鼓动日本以钓鱼岛等问题为借口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也可能怂恿菲律宾挑衅中国。而从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看,不能排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中国军事摊牌的可能性。爆发战争的危险无疑是存在的。北约对我国和平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世纪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今处于崛起中的国家主要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格局中,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在增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目前还看不出哪个国家可能超越美国或其他几个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发达资本主义大国之间实力排序不会有大变化。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着距离,也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有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却难以像苏联那样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今天,一个发展中国家群体处于崛起之中。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其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崛起的是中国。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能实现较快的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将分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精力。中国自鸦片战争起,倍受列强欺侮,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黑暗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今天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机。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反霸而不称霸,不会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时那样,实行对外扩张与掠夺政策。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将增强世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有力推进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的建立。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只是处在崛起进程中,还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意义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弱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约对我国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里,列强有时一国、有时多国侵略蹂躏中国。那时候,列强之间的联合是不稳固的,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十月革命后,苏联发挥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中国在反帝反殖斗争中获得了苏联的有力支持。而今天中国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列强”共同围堵的危险局面。西方大国美、英、德、法、意、加等都是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的成员国,日本也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必将全力遏制中国崛起。致力于巩固和加强霸权体系的美国,将会不遗余力地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拥有超强的科技和军事实力,具有全球军事打击能力。受其控制的军事集团北约是美国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国构建和巩固霸权体系的强大工具。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崛起,不可能采取昔日殖民列强的做法,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今天发展中国家不应也不可能走昔日列强崛起的老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否爆发战争不以我们单方意志为转移;如何避免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3D打印开"新工业革命"之门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最近,国内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暂停招工”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 这家以加工苹果手机而著名的企业,仅在中国大陆的工人就有160万人,更是不少地方政府增加GDP、解决就业的“大户”。去年春节到元宵节,短短几天,仅是该公司位于深圳的龙华厂区就招聘了数万人,而今年“招募点的窗口都关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可能因为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已开始落实,他们要“在人工与智能化生产线重新分配上做充足的准备”。 事实上,这也成为以“机器人革命”、“3D打印”、“智能制造”等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标志。荣登制造业产值“第一”位置还不久的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工业化严峻的挑战。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曾呼吁,“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让员工解放出来。”话语未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六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等名词纷至沓来。大家似乎都在追问:中国准备好了吗? 国务院参事、经济学家汤敏四处奔走呼吁:中国经济如果不能跟上以3D打印为代

表的新技术潮流,中国有可能重蹈1840年被蒸汽动力武装起来的列强击败的覆辙! 也有人不赞同。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士谢文称,满街叫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忽悠”。他说,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新近出版的几十本相关主题书籍,“其中好坏参半,卖狗皮膏药的居多。” 任何对未来的想象都包含“泡沫”的成分。但人们很难遏制对大趋势的预测。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中国如果行动起来,极有可能成为新经济的“龙头”,引领亚洲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不能不说这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题目。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此前完成了一份名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机遇与对策”的报告。他们把即将发生的科技大变革称为“新生物学革命”或“创生和再生革命”。 比如,人造子宫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体外生殖;人类将依靠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技术,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人体永生”等。 课题负责人何传启认为,各种说法各异的“预测”是由于划分方法不同,而最重要的在于“中国应当抓住这个重要机遇”。

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而随着网络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线教育就是网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地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线教育也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也适用于各个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根据调查,在线教育这种方式的使用逐年增长,人们感受到了在线教育带来的方便。 在线教育有着它独特的优势,这也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在线教育这种以网络为传输媒体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距离的限制,同时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吸引的。 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可以让他们呆在家里就能享受高等的教育,通过网络的方式,老师也可以讲授学生所需的知识,而且由于是通过网络的原因,老师所掌握的资源更加丰富,对信息的变化也能时刻注意到,给学生的知识更具实时性。在线教育的方式也简化了教育方式,通过网络课件就可以传达知识。同时学生可以省去去学校所花的时间,用节省的时间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现在的各行各业对于自己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为了使企业得到发展,对于员工的深入培养教育也是不可避免的。就企业来讲,做事效率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员工的教育培养,大部分的企业也会用更加有效地方式进行,而在线教育正符合这点.在线教育不需要员工专门跑到公司,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可以很好的交流,为企业,为员工剩下了宝贵的时间。在线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它可以多人同时在线,对于人数的多少,几乎没有限制。 虽然在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它面前还是有不少的挑战。即使在线教育很方便,但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于这种基于网络的新的教育方式,很多人并不习惯,相对于新的方式,人们更习惯传统的方式。而且,网络虽然在我国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对于人口众多的我们来说,网络还不是很普及,这样就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及推广带来了不便。 其次,大部分的教师对于在线教育并不是十分有信心.在线教育离不开教师,无论哪种教育方式,教师都是主要因素。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师的人数也在增加.教师们对在线教育都给与一定的认同,但对于它在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没有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在线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人监督,所以,这就要求在线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只有自觉的学生,才能完整的发挥出在线教育优势。大部分的学生并不能自觉的完成在线教育,所以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有担心的理由。 在线教育的建立是应该由学校还是由第三方这也是一个问题。如果由学校建立的话会更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着哪些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危机和恐慌在世界各地到处蔓延,中国、香港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难能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物价上涨、股市暴跌、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面临困难,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GDP 增速减缓等现象。因此了解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制定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必要的。 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打头,消费跟进,外需不振。 中国经济这次是在强紧缩和强刺激政策作用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一个下行和上行的周期性曲线。但V型复苏后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挑战一:社会部分领域投资增速下滑 虽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幅却出现下滑,有些领域下滑幅度很大。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有较大增长,但第二产业授资增速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6 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完成增速为31.4%,比 2007 年同期下降 3.3 个百分点,比 2006 年 6 月下降 7.2 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来看,从紧的政策已导致中小企业投资速度下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速度也明显下滑。到 2008 年 6 月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了 11.8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企业投资增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占我国投资规模 20%的房地产业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投资意愿减弱,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也将收紧对房地产开发的贷款。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 挑战二:消费需求难度加大,证券市场过度调整 2008 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随着经济下滑,就业困难增加,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 2008 年。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另外股市下跌还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进一步减弱了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欲望。 挑战三:中国产能过剩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循环是畅通的,先是高储蓄、高投资,因为储蓄在长时间变量中等于投资,而后高投资引起高产能,在消费跟不上产能增加时,又必然引起高出口,高出口又引起高外汇储备,高外汇储备又导致高货币发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循环链打断了,现在是: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低出口-产能过剩。如果长期产能过剩,总有一天会引起生产危机,生产危机要是治理不及时还可能会引起金融危机。 我国产能是由外资和国内企业共同投资形成的,并面向世界市场。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苹果牌手机等在中国每年生产几亿部,然后再向海外出口。如果有一天外国人不要这些手机了,中国人是消费不了的。再看钢铁,中国钢铁去年生产将近7亿吨,由于出口减少,过剩1.6亿吨。水泥将近16.5亿吨,过剩将近5亿吨,还有418条线在建,产能6.2亿吨。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2%,28%是闲置。 因此,中国产能是明显过剩的,这种过剩既有相对过剩,也有绝对过剩;既有即期过剩,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不是只有感冒发烧才是病,低头症、强迫症、晚睡拖延症……这些统统都是病。资料显示,九成人离不开手机,75%的人上厕所带手机,超半数人无法接受1天没有WiFi,52.7%的 人有网购强迫症,14%的人零点后才睡……你以为这些都是时髦,其实这是病,得治!当 代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改变 摘要:现今我国正处在经济改革逐渐深入的时期,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尤其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生将来所要面临的社会将更加的注重能力和素质。而在教育上面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背景下出现出不同于以往教育的方面,本文就从新时代的条件下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改变。 关键词:变化挑战时效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越来越多元化。伴随其中的是,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现象,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治安。一些人不能够分清楚好与坏,对与错,这些弊病尤其在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也必须为此负些责任,做出必要的选择来纠正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进而辅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时代下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同时也必将应对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现在的社会下思政教育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必须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已经发生改变。教育的主客体已经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民主

和自由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社会中,尤其在中国的教育中更加强调这两点。学生往往会简单的用这两点来作为自己做出某些出格行为的解说词和挡箭牌。在对学生的教育的方面上,教师固然是重要的力量,但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家长,学校,社会也必须给予正确的导向和有力帮助。教育的力量的广泛化也导致了教育的复杂性,并不是每方面的教育都能给学生一致的想法,可能会有矛盾。学生在选择和理解方面也就出现问题。而对于教育的对象而言,学生不再惧怕老师的权威,用自由民主两大法宝来应对老师的教导,他们学会应付,同时也会沾染一些功利主义,金钱主义等一些毛病,在现实面前,他们不能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困惑越来越多,所要做出的选择越来越多,被引诱的几率就越大。而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承担的就更多,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要求,还需要各方面的素养,比如了解学生的叛逆心理,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网络革命的时代, 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六大革命①。它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领域,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生活方式,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是,网络在客观上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精神垃圾的泛滥提供了可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