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吸波复合材料的SMC成型工艺及吸波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新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新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Ab 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s umma r i z e s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wa v e — a bs o r bi ng ma t e ia r l s . And t h e n o v e l wa v e— a b s o r bi n g ma t e r i a l s a r e l a i d a s t r o n g e mp h a s i s ,whi c h r e q ui r e s l i g h t ,t hi n,br o a d- ba n d a n d s t r o n g ma t e r i — a l s ,s uc h a s na n o — ma t e r i a l s a n d t h e l e f t — ha n d e d ma t e ia r l s . Mo r e o v e r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t r e n d o n n o v e l wa v e — a b s o r bi ng ma t e r i a l s i s p r o s p e c t e d .F u r t he r mo r e,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h a v e b e e n p r o v i d e d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no v e l wa v e — a b— s o r b i n g ma t e r i a l s i n t h e f u t u r e . Ke y wo r d s S t e a l t h ma t e ia r l ,No v e l t y a b s o r b i n g ma t e r i a l ,Na n o ma t e r i a l ,L e t- f h a n de d ma t e ia r l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64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军事防御体系及飞行器被敌方探测、跟踪和攻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军事目标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此,发展隐身技术就成了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作为隐身技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吸波材料的研究成为各军事强国角逐军事高科技的热点之一。

吸波材料按不同研究时期划分,可分为传统和新型吸波材料。

1 传统吸波材料1.1导电碳黑,石墨,碳纤维石墨很早就被用来填充在飞机蒙皮的夹层中,吸收雷达波,美国用纳米石墨做吸波剂制成石墨-热塑性复合材料和石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称为“超黑粉”纳米吸波材料[2],对雷达波吸收率大于99%,低温下保持很好韧性。

有研究表明,在透波材料中掺入炭黑,可使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大,且可以减小电磁波吸收厚度,从而减轻电磁波吸收体的质量。

碳纤维是结构隐身材料最常用的一种增强纤维,并经过实战考验。

现有的很多国外隐身飞机都部分地采用了碳纤维吸波材料,有的碳纤维或其复合材料在机身中用量达30%~50%。

隐身用的特种纤维截面不是圆的,而是三角形,四方形或多边形。

碳纤维的缺点是抗氧性差,在空气中难以承受较高的使用温度。

1.2铁氧体磁性材料中的铁氧体既是透波材料又是吸波材料,具有透波和吸收双重功能,这种磁性吸波涂层频段相对比较宽,是对厚度要求严格的隐身材料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单一铁氧体吸收剂工作频带窄,一般最大只有2~3GHz,为了拓宽频宽一般加入其他磁性材料。

如用于厘米波段的锂-镉铁氧体,用于毫米波段的镍-锌铁氧体和用于加宽频段的锂-锌铁氧体[1]。

还有在钡铁氧体中加入Co,形成c面各向异性的Ba 3Co 2Fe 24O 41,被广泛研究,在微波范围也体现较好的性能。

Ti、Ni、Mg等均有报道[3~4]。

铁氧体作为吸波剂应用时,主要存在比重大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国家正研制新组成的铁氧体粉末,具有频带宽、质量轻、厚度薄及吸附力能力强等特点。

吸波超材料研究进展

吸波超材料研究进展

吸波超材料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电磁波在通信、雷达、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电磁波的散射和干扰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吸波超材料应运而生。

吸波超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电磁性能的人工复合材料,能够实现对电磁波的高效吸收,因此在隐身技术、电磁兼容、电磁防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综述吸波超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制备工艺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

将介绍吸波超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电磁特性,阐述其吸波原理及影响因素。

然后,将综述近年来吸波超材料在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接着,将讨论吸波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以及新兴的3D打印技术等。

将展望吸波超材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吸波超材料的研究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吸波超材料的基本原理吸波超材料,作为一种人工设计的复合材料,其基本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波的干涉、散射、吸收和转换等物理过程。

吸波超材料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地调控电磁波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高效的电磁波吸收。

吸波超材料的设计往往采用亚波长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微观尺度上调控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使得电磁波在材料内部发生多次反射和干涉,从而增加电磁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时间,提高电磁波的吸收效率。

吸波超材料通常具有负的介电常数和负的磁导率,这使得电磁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会经历与常规材料不同的物理过程。

当电磁波进入吸波超材料时,由于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负值特性,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会受到调控,从而实现电磁波的高效吸收。

吸波超材料还可以通过引入损耗机制,如电阻损耗、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等,将电磁波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从而实现电磁波的衰减和吸收。

这种损耗机制的设计对于提高吸波超材料的吸收性能至关重要。

吸波超材料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控电磁波的传播路径、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以及引入损耗机制,实现电磁波的高效吸收。

永磁复合SmCo5CoO的制备和磁性能研究

永磁复合SmCo5CoO的制备和磁性能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永磁复合SmCo5/CoO的制备和磁性能研究院(系)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金属材料工程XXXX学生姓名XXX 学号2XXXXX指导教师XXX 职称副教授评阅教师XXX 职称副教授2014年6 月3 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3)其它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年月日摘要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是当今纳米新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意义 (5)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 改性铁氧体吸波材料概述 (7)2.1 铁氧体材料特性 (8)2.2 改性铁氧体吸波材料分类 (9)2.3 改性铁氧体吸波材料制备方法 (10)3. 改性铁氧体吸波材料的性能研究 (12)3.1 电磁屏蔽性能 (13)3.2 吸收性能 (15)3.3 温度稳定性研究 (17)3.4 其他性能研究 (18)4. 改性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应用研究 (19)4.1 军事领域应用研究 (20)4.2 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研究 (21)4.3 汽车电子领域应用研究 (22)4.4 其他应用领域研究 (24)5. 改性铁氧体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25)5.1 技术发展趋势 (26)5.2 产业发展趋势 (27)5.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8)5.4 未来研究方向 (29)6. 结论与建议 (30)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31)6.2 建议与展望 (32)1. 内容概览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吸波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改性铁氧体作为一种具有优异电磁性能的材料,近年来在吸波材料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本文将介绍改性铁氧体的基本性质和优点,包括其较高的磁导率、低的介电常数和良好的可塑性等。

本文将重点关注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制备方法、结构设计、性能优化等方面。

本文还将对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在射频、微波和毫米波频段的应用进行探讨,以及在5G通信、物联网、雷达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改性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新型结构设计、高性能基材的选择以及与其他吸波材料的耦合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波的干扰问题日益突出,对电磁兼容性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吸波材料的研究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吸波剂的好坏对于吸波材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在对吸波材料以及其吸波原理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大体阐述了有关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几种常用的微波吸波剂的介绍,提出了未来吸波材料的发展将向着”薄、轻、宽、强”和耐腐蚀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吸波材料吸波材料分类研究进展一、吸波材料的简介吸波材料是指能将投射在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吸收并通过材料介质损耗转变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的一类材料,一般由基体材料(或粘结剂)与吸收介质(吸收剂)复合而成。

在工程上应用的吸波材料不仅在较宽频带内对电磁波的吸收率较高,还应该具备质量轻、耐高温、耐潮湿、抗化学腐蚀等特性。

一般情况下,吸波材料需要最大限度地使入射电磁波进入到吸波材料内部,从而减少电磁波的直接反射,即要求材料满足阻抗匹配;并且进入材料内的电磁波能迅速地被全部衰减掉,即要求材料满足衰减匹配[1]。

二、吸波材料的分类目前吸波材料分类较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现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按材料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可分为涂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前者是将混合后的吸收剂(金属或合金粉末、铁氧体、导电纤维等)与粘合剂涂覆于目标表面形成吸波涂层,其具有操作方便,吸波性能好、工艺简单和容易调节等优点,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后者是具有承载和吸波的双重功能通常将吸收剂分散在层状结构材料中,或是采用强度高、透波性能好的高聚物复合材料(如玻璃钢、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等)为面板,蜂窝状、波纹体或角锥体为夹芯的复合结构。

2.按吸波原理,吸波材料又可分为吸收型和干涉型两类吸收型吸波材料通过本身对雷达波进行吸收损耗可分为复磁导率与复介电常数基本相等的吸收体、阻抗渐变/宽频0吸收体和衰减表面电流的薄层吸收体三种基本类型;干涉型吸波材料则是利用吸波层表面和底层两列反射波的振幅相等相位相反进行干涉相消,这类材料的缺点是吸收频带较窄。

3.按材料的损耗机理,吸波材料可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型和磁介质型三大类碳化硅石墨等属于电阻型吸波材料,电磁能主要衰减在材料电阻上;电介质型吸波材料的机理为介质极化驰豫损耗,如钛酸钡之类;铁氧体、羟基铁等属于磁介质型吸波材料,它的损耗机理主要是铁磁共振吸收。

smc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流程

smc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流程

smc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流程一、原料准备。

这复合材料啊,原料准备可是相当重要的。

就像咱们做饭得先把食材准备好一样。

对于smc复合材料呢,主要原料就是不饱和聚酯树脂、玻璃纤维、填料还有各种助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就像是整个材料的“胶水”,把其他东西都黏合在一起。

玻璃纤维呢,就像钢筋一样,起到增强的作用,让这个材料更结实。

填料的种类可就多啦,根据不同的需求加不同的填料,像碳酸钙之类的,就像在菜里加配菜,能调整材料的一些性能,比如密度啥的。

助剂也不能少,它们就像调味料,虽然量不多,但是能让这个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得更好。

比如说有促进固化的助剂,这样材料就能更快地成型啦。

二、混合搅拌。

原料准备好了,接下来就得把它们混合搅拌均匀喽。

这一步就像是做蛋糕时把面粉、鸡蛋、牛奶啥的搅拌在一起。

把树脂、填料、助剂先放在专门的搅拌设备里搅啊搅。

这时候可得小心点儿,搅拌的速度和时间都得掌握好。

要是搅拌得太快了,可能会把原料溅得到处都是,就像你太大力搅拌面糊,面糊溅到脸上一样狼狈。

要是搅拌得太慢或者时间不够,那原料就不能混合得很均匀,做出来的复合材料性能就不好啦。

搅拌到什么时候算好呢?就是看着各种原料都均匀地混在一起,没有一块一块不一样的地方就差不多啦。

然后再把玻璃纤维加进去继续搅拌。

玻璃纤维加进去的时候也有讲究,要慢慢地加,让它能均匀地分布在混合好的原料里。

三、片材制作。

混合好原料之后呢,就要制作片材啦。

这就像是把搅拌好的蛋糕面糊倒在烤盘里准备烤蛋糕一样。

把混合好的原料放在特定的设备上,通过一些操作让它变成一片片的材料。

这个过程中,要控制好厚度。

如果太厚了,在后面的成型加工里可能就不好处理,而且成本也会增加。

要是太薄了呢,又可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强度等性能要求。

这个厚度得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来定,就像我们做衣服得根据身材和款式来确定布料的厚度一样。

四、成型加工。

片材做好了,就到了成型加工这一步啦。

这一步就像把做好的蛋糕胚按照我们想要的形状去切割、装饰一样。

吸波涂层材料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吸波涂层材料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研究现状
吸波材料的研究历经了多个阶段,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吸波材 料的种类方面,主要包括金属吸波材料、介质吸波材料、复合吸波材料等。金 属吸波材料主要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吸收电磁波,但高频性能较差;介质吸波材 料则利用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吸收电磁波,具有较好的高频性能;复合吸 波材料则是将金属和介质材料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从而提高吸波性能。
谢谢观看
在吸波材料的制备方面,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制备方法,如化学气相沉积、 溶胶-凝胶法、静电纺丝等,以提高吸波材料的性能和制备效率。此外,研究 者们还致力于研究吸波材料的机理,如电磁波在材料中的传播、吸收、散射等 机理,为提高吸波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存在的问题
尽管吸波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吸波材料的吸收频带较窄,难以满足不同频率的需求பைடு நூலகம்其次,吸波材料 的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有待提高;另外,吸波材料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 了其广泛应用。
四、结论
总的来说,磁损耗型吸波材料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种新型的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不断涌现,为解决电磁辐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然 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如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拓展应用领 域以及降低成本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的磁 损耗型吸波材料将会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市场分析
吸波涂层材料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将有更多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机遇。其中,军 事和航空领域由于对安全性和性能要求较高,将成为吸波涂层材料的主要应用 领域。此外,电子信息和汽车领域也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规模方面,随 着各领域对吸波涂层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
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以E 一 5 1环 氧树 脂为基 体 , F e S i 。 B 。 粉 体 为 吸 波剂 成功 制备 了性 能 优 良的 吸 波 复合 材 料 板 , 并 对 其成 型 工 艺以及 性 能指 标进 行 了系统 的研 究 。研 究 结
生产 提 供一 条全 新 的途径 和有 价值 的工艺技 术 参考 。
李晓敏 等 : 新 型吸波复合材料 的 S MC成 型 工 艺 及 吸 波 性 能 研 究
新型 吸波复合材料 的 S MC成 型 工 艺及 吸波 性 能研 究
李 晓敏 , 朱 正 吼 , 郑 夏 莲 ,刘 吉磊 , 霍 佳
( 1 . 南 昌大学 材料科 学 与工 程学 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3 1 ; 2 . 宜春 学 院 物 理科 学 与技术 工程 学 院 , 江西 宜 春 3 3 6 0 0 O )
偏移; 当吸 波 剂 与 环氧 树 脂 质 量 比为 6:1时 , 在 2 . 7

1 8 GHz 很 宽的 频 率 范 围 内反 射 衰 减 均 小 于 一4 d B,
C U S型 X 射 线 衍 射 仪 ( 德 国布 鲁 克 公 司) ; J C D 一 2型 读 数显 微 镜 ( 杭州光 学仪器厂) ; HB E 一 3 O O A 型 电子 布 氏
制 品存在 着如 耐 温 性 、 耐腐蚀性、 绝缘效果相对较差 , 结构 强度 较低 等 缺 点 , 不 能 应 用 于某 些 有 着 特 殊 性 能 要 求 的场 合 “ ] 。另外 , 吸波材 料 的成 型工 艺主 要有 手 糊成型 、 喷射 成 型 以及 R TM 等 方 法[ 5 。 ] , 以上 成 型 方 法 存 在 固化 反 应 速度 过 快 , 制得 的产 品无 法 长 期 存 贮
优 良的 力 学性 能 , 测得其拉伸 强度值 为 1 2 8 . 0 3 MP a ,
弯 曲强度 值 为 2 5 3 . O 4 MP a ; 与此 同时, 测 得 吸 波 剂 与
环 氧树 脂 不 同质 量 比条件 下所制得 复 合材 料 板 的吸 波
性能, 随 着吸波 剂含 量 的增加 , 反射 衰减峰 逐 渐 向低 频
硬度 计 ( 上海 材料 试验 机 厂) ; C MT 4 1 0 4型 电子万 能 试 验机 ( 深 圳新 三 思 材 料 检 测 有 限公 司 ) ; AV3 6 2 0型矢
表现 出优 良的吸 波性 能 , 从 而 为 下一 步 的 吸 波 复合 材 料设 计提 供 有价值 的参考 。
有 限公 司) ; E 一 5 1环氧 树 脂 ( 福 建 南 平 双龙 化 工 有 限公 司) ; KH5 5 0硅 烷偶联 剂 ( 江 苏晨 光 偶联 剂 有 限 公 司 ) ; 白炭 黑 ( 3 2 5目, 江 氨 化 工 有 限公 司 ) ; S w1 4 0 A 一 9 0 a型 玻璃纤维 ( 南 京 中材 有 限 公 司) ; YX D ~ 5 0型 半 自动 压 力 成型 机 ( 上海 西 玛伟 力 橡 塑 机 械 有 限公 司 ) ; D8 一 F o —
2 实 验
2 . 1 实 验 原 料 及 主 要 仪 器

果表 明, 所制备 的梯 度 吸 波 复 合 材料 板 呈现 出规 整 的
铺层结构, 各层 间吸波 剂含 量分 布均 匀; 复合 材 料 具有
F e s s i 。 B 。 粉体 ( 3 0 0目 , 安 徽 众 恒 复 合 材 料 科 技
文章 编号 : i 0 0 1 — 9 7 3 1 ( 2 0 1 3 ) 0 3 — 0 3 3 7 — 0 3
将F e 。 S i 。 B 。 粉体 和 E 一 5 1环 氧 树 脂 分 别 按 质 量 比 1: 1 ~6: 1的 比例混 合 , 随后 加入 环 氧树 脂 质量 分 数 分别 为 1 O 和 1 的 AC 固化 剂 和 KH5 5 0硅 烷 偶 联剂 搅 拌均 匀 后加 入 适 量 白炭 黑 揉 至 面 团状 待 用 , 做 到有 韧 性 、 不黏手、 表 面 有 金 属 光 泽 即可 ; 将 揉 好 的 糊 树脂 放 置在 两层 玻璃 纤维 之 间 , 两 面用 聚 酯膜 覆 盖后 , 放置 在 压力成 型机正 中央 , 压 制成 片状 模 塑料 样 品 ; 随
的不 足 。
制得 样 品 , 修 剪 整 齐 即 可 。而 梯 度 吸 波 复 合 材 料 板 的 制备 工艺 基本 同上 , 不 同之 处 在 于 将 不 同 比例 的 片状 模 塑 料薄 片叠 加 , 且 层 与 层 之 间通 过 涂 刷 一定 量 的环 氧树 脂胶 液进 行粘 结后 放入 模具 中以相 同 的成 型 工艺
型工 艺 由于具 有 可设计 性好 、 生 产效 率 高 、 产 品质 量稳 定、 生产 成本 低等 优点 , 广 泛应用 于 国 民经 济 的各个 领 域口 ] 。 目前 , S MC 工 艺 主 要 采 用 不 饱 和 聚 酯 树 脂
( UP ) 作 基体 材 料 , 然 而 普 通 的不 饱 和 聚酯 树 脂 S MC
关键 词 : 片 状模 塑 料 ; 吸波材料 ; F e 。 S i 。 B 。 ; 力 学 性 能: 吸波性 能 中 图分类 号 : 04 8 4 . 4 : TB 4 3 文献 标识 码 : A
量 网络分 析仪 ( 中 国电子科 技集 团公 司) 。
2 . 2 制 备 工 艺
后将 放好 片 材 的模 具 置 于 半 自动 压力 成 型机 中 , 在 温 度 1 6 O 。 C, 压力 5 MP a的条 件 下 固化 1 h成 型 , 开模 取 出
1 引 言
S MC( s h e e t mo l d i n g c o mp o u n d s , 片状 模 塑 料 )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