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

论《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
论《嘉莉妹妹》中的女性主义

摘要: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时至今日,嘉莉妹妹仍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形象。人们对这部作品也褒贬不一,在当时,有的人将嘉莉视为堕落女人(fallen woman)的代表,有的将她视为破茧成蝶,完成“自我实现”的先锋。本文从上个世纪之交西方女性主义如火如荼进展,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出发,以女性主义的视角研究了《嘉莉妹妹》这部作品。从鲜明的个性, 生活中的强者,事业及人格的独立三个方面解读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内涵。“新女性”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1]

关键词:嘉莉妹妹女性主义自我实现新女性

一、引言

本文旨在自该作品问世以来,就饱受文学界与批评界的争议。有的人对他的这部作品大加赞赏,认为他把当时的那种社会经济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也有人说他的作品太过现实违反了文学本身所要塑造的境界,特别是小说中嘉莉不择手段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形象被人们简单地贴上“堕落女人”的标签。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该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也不断推陈出新,由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女性主义、自然主义等多个角度到城市观念和城市话语。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高速运转,在一定程度上与19世纪的美国社会相似,不少人面对社会现实之时,在物质与道德的抉择中陷入迷茫,因此对《嘉莉妹妹》的赏析,在当今中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嘉莉妹妹》这一作品的简要介绍和赏析,解读了《嘉莉妹妹》一书中的女性主义特色,并浅析了《嘉莉妹妹》一书对我们当代社会中年青一代的启发,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分析了嘉莉妹妹这一角色。

1.女性主义的意义

女性却一直被掩埋在历史之外,是“一道裂缝或一种沉默,是看不见并且听不到的性别。”[2]j ust as Simone de Beauvoir puts it,“One"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a woman.It is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that produces this creature.Only the intervention of someone else can establish an individual as an other.”[3]

在文学方面,女性主义者和作家挖掘大量被埋没的妇女作家和作品,重现妇女作品的连续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并挑战传统的经典文学书目,将妇女作品置于经典文学之列。女性作家作品的再度“复活”,对男性作家处居的主流地位无疑构成强力的冲击。

女性主义的最高宗旨既不是要证明女性一定优于男性,也不是要矫枉过正地报复和泄忿,代之以女权统治,它告诉世界:女人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有着男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男女两性应站在同一起点平等相待、和睦共处。

女性主义对历史、文化和社会中男女权力分配不均及女性丧失主体性,沦为附庸、他者的不公正境遇进行批判,反抗性别歧视和贬抑,并对现行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清算、颠覆和解构。体现了女性主义摧枯拉朽的革命性和创造力的,也是它给予人类与世界的重大贡献。

2.什么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

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3.女性主义的历史渊源( an overview of the feminist history)

人类社会史上,人权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在《人权宣言》中,杰佛逊所说的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指的只不过是美国白人男性公民的权利,而不包括妇女和有色人种。所以人权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包括女权。[4]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 [5] 卢梭坦言:“没有女人男人依然存在没有了男人,女人的存在便有问题。女人依靠男人的感觉而活,依靠男人对她们的奖赏而活,依靠男人对她们的吸引力、对她们的美德所设定的价值而活。??女人是要取悦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腻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安慰、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蜜且愉悦。”[6]

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人权宣言》中,“人权”(rights of man)的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不包含女人(women)。女权运动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意为女人的人权,推动女人的做人之权从边缘进入主流,使女权成为整个人权的重要内容。[7]在1791年,深受法国大革命冲击的英国人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写下了《为权辩护》,向世界提出了妇女权利的要求。在美国废奴运动中,妇女们在看到黑人奴隶苦难的同时,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同样受压制、无权利的状态,开始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1848年,在美国首届妇女权利大会上通过了伊利莎白·凯迪·斯坦顿起草的《情感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它宣称:“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证自明的:男人和女人生来平等;他们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这些权利是: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人类历史是一部充满了男人对女人的非正义和侵占的历史,是以建立对女性的绝对专制为目标的。”

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1908 -1986),《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的名言:“One"is not born,but rather becomes,a woman.(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8]引导了几代西方女权主义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女人在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变成不同的女人的过程。

3.1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 (the first wave of woman liberation )

它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延续至20世纪初,首先发生在法国,之后扩展并转移到英国和美国的女性主义活动。起初它主要关注的是女性在合同和财产方面的平等权。反对丈夫对已婚女性(和孩子)的拥有权。玛丽. 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辩护》被视为女权主义的萌芽之作。19世纪末期,活动者主要为女性获得选举权而战,随后,该运动浪潮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第一次妇女解放浪潮,是在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开始被用来描述第二次更新的女权运动时被应用的。

在法国,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波,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

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在英国,女性参政论者为女性选举权而斗争。在1918年通过的《人民代表法令》赋予了年龄超过30岁并拥有住房的女性选举权。1928年,选举权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所有年过18岁的女性。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该运动的领导者有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苏珊B安东尼,露西.斯通,奥林匹亚.布朗等人。美国的第一波妇女解放浪潮参与范围广,甚至包括保守的基督教团体,美国的第一次妇女解放浪潮以《美国宪法第19号修正案》的颁布为终点。该修正案赋予妇女了美国女性投票权。

3.2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

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70年代,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人们认为,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这次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第二次浪潮在第一次与第三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次浪潮着重为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平等而战,更是为了进一步消弭政治方面的不平等。

这次浪潮被认为是第一次主要在英美两国进行的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浪潮的延续。它也引领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与第三次运动浪潮共存。

第二次运动浪潮认为文化和政治上的不平等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其主张将女性个人的生存状况上升到政治的层,并由其反映的政治权利的性别结构。如果第一次浪潮主要内容为选举权,那么,第二次运动浪潮就更为广泛地涉及政治平等,如消灭歧视。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卡罗尔.哈尼斯发表了著作《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被看做是第二次运动浪潮的口号。1963年弗里丹写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 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她认为女性生活的社会制度让他们在家庭中失去了身份。与此同时,美国二战后的经济繁荣促进了减轻家务劳动的新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身陷繁杂的家务劳动中的女性解放了出来。它有力的反驳了当时盛行的观念:女性只有通过相夫教子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观点。正如纽约时报曾所评价《女性的奥秘》一文:“ignited the contemporary women's movement in 1963 and as a result permanently transformed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nonfiction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点燃了当代女权运动,并因此永久改写了美国等国家的社会结构”。) 并指出,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是生气勃勃、积极进取的,她们主宰自己的命运,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事业型妇女是那时美国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用丰富的历史资料说明,美国妇女争取自己在社会上、家庭中的地位,争取自己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是有其优良传统的,是取得过胜利的,从而大大鼓舞了当代陷入苦闷之中的女性去继承前辈事业,为妇女解放继续斗争,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争论。难怪人们把《女性的奥秘》比喻为“意识形态里的一颗炸弹”。

3.3第三次妇女解放浪潮

从1990年代延续至今,三次女权主义运动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对于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兴起。因此,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人

们在父权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概念使得她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女权主义者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寿终平权,彻底消除女性受歧视剥削压迫乃至误对(Abusement)的坏状况。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是第二次运动的延续。并是对第二次妇女解放浪潮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反思和反对。第三次浪潮将眼光放在第二次解放浪潮的局限性上,如过于强调上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的权利。后结构主义对性别的阐释是第三次浪潮的主要意识形态。第三次女性主义焦点为微观政治,挑战了第二次浪潮的一些观点,做对女性有益的事。1991年,安妮塔.希尔,斥责克拉伦斯.托马斯(当时被提名为最高法院的候选人)性骚扰。托马斯予以否认,经过广泛的讨论,美国参议院以52:48票,托马斯免罪。为了声讨这一案件,Rebecca Walker发表了一篇名为(Becoming the Third Wave)的文章,其中她声称:"I am not a post-feminism feminist. I am the third-wave." 掀起了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在第三波浪潮中,出现了很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在女性主义的呼声中强调新主体性。她们努力探寻将种族议题添加进女性主义当中。

4.女性主义的理论和流派(原为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接下来本文将对主要的理论和派别展开论述。女性主义理论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女性主义阵营中流派繁多,主张各异,可谓百家争鸣,自本文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liberal feminism)、激进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sm)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socialist and maxist feminism)这三个主要流派进行分析。

4.1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性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并对它做了女性主义的改造。一个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观点: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存在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4.2微观理论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在此试举几例:

4.2.1角色理论

这一理论涉及女性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家庭角色,女性因此丧失了大量的工作和升迁的机会,致使女性做事业的动力降低。女性比较集中的职业由于缺勤率高、精力投入少,因此变得价值较低,报酬也较低。

4.2.2地位期望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的目标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力。如果某位女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敌视她。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了巩固。

4.2.3新弗洛伊德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大多由女性抚养,无论男孩女孩在开始时爱慕的对象都是女性,因此男孩要成熟起来就必须否定母亲,女孩却不必否定母亲,结果是女孩在成为女人之后,更关注人际关系和养育性;男孩在成为男人之后,更关注个人,拒绝情感表达,总想通过在社会上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导致了男性在公领域的统治和仇女倾向。男女两性发展出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模式,男性强调抽象原则,女性则更加关注具体情况。

4.3 主要流派

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流派也日趋多样化。女权主义者不断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文化女性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权主义(post-colonial feminism)等等。最流行的概括方法是所谓“三大家”(big three) 的概括,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此部分主要就“三大家”进行了详述:4.3.1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鼓励女性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

4.3.2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4.3.3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这一派诞生最晚,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严格地说,这一派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派别,而是前两种思想流派极端理念的集中表现。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这一派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私人生产剥削解读为“性剥削”,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束缚解读为“性束缚”,他们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

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实际上,他们将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对女权运动的传统领域——社会政治与经济,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他们把女性解放运动解读为“性解放”,要求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家庭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过去几十年间女性主义流派的大量分化与重新组合,已经使过去三大家的区分变得不再清晰可辨,目前,女性主义的理论呈现出一派多元的格局。总的来说,20世纪60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70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为主;80年代是全面保守回潮;90年代是女性主义三大家(激进、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综合。

二、《嘉莉妹妹》的作品浅析

1.《嘉莉妹妹》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

《嘉莉妹妹》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1871~1945)创作的长篇小说,西奥多.德莱赛出生于与一个贫穷的的家庭,生活在德语环境中。他16岁离开家去了芝加哥。在经历了一段打零工和一年印第安纳大学的学习生涯后,他成为美国纽约部报纸的记者,杂志的特写作家。1892年与萨拉.怀特结婚,婚后生活不幸福,他们于1909年分开。《嘉莉妹妹》创作于1900年,正是在他们这段不幸福的婚姻中创作的。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经济霸主,经济腾飞不可避免地带一系列的社会转型。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生活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截然不同。然而选择一门般配的婚姻,进而做一名新妻良母仍是社会主流。

2.《嘉莉妹妹》的作品评价和意义

2.1作品评价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第一步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和人性扭曲的长篇小说。他打破19世纪末传统的小说观,开创了新的小说形式,为美国小说创作开辟一条新路。然而在当时社会,然而,当时的美国文坛却充斥着中世纪式的浪漫传奇、清教徒式的说教和穷孩子靠“勤劳”、“善良”而发迹的美国式奇遇。因为嘉莉这一形象,法瑞尔说在嘉莉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钱即我们所知道的现实社会中的钱故事就失去了任何异议悲剧也就未免牵强。”[9]这种观念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是不被接受和欣赏的,被一部分人诟病并诋毁。这些评论中使用了诸如“现实性太过了”“使人沮丧的”等字眼。[10]小说在投稿出版时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和指责。任何事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都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而遭到出版商的抵制。德莱塞在这时推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嘉莉妹妹》无疑给这一潭死水扔进了一块巨石;这块巨石引起的反响也就造成了《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多的命运。这种带有男性霸权的指责因小说随后的风靡而不攻自破。

2.2作品意义

德莱赛用他的思考,解读着人生和梦想,他并不是无情的批判者,而是用另一种角度呼吁着温情美好,“导致错误步骤的不会邪恶,而是渴望改善的愿望;迷惑那些不善思维、多愁善感的人不是邪恶而是善德。”[11] 这个有着社会责任的作家在作品文是一个世纪之后,留给我们是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膜拜。

德莱赛用犀利的笔触完全颠覆了美国文学作品中乐观主义的基调,在塑造人物形

象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而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状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富有启迪作用。现在,这部作品的意义仍然在当前的社会经验中得到了印证,并且发现它依然富有意义,富有生机,依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就是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之所在。

3.《嘉莉妹妹》文中描述的女性形象

在世纪交接的转折年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也悄悄发生着变迁。《嘉莉妹妹》中登场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就生动地折射出了许多妇女在那个年代迥然不同的人生。

3.1 无产阶级女性嘉莉和罗拉的人物分析

四.嘉莉和罗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试图以个人才艺获得职业成功,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不同的是,罗拉出生于城市,因为与家人处不来,宁愿独自租房另住,而嘉莉是因为赫斯特渥的破产与长期失业,不得不自谋生路。罗拉性格中虚荣和浅薄的一面颇为明显,推测她也是抗拒家庭灌输给她的道德观所以出走的,但是她个性独立,很有主张,自知发展前途有限,便决定倾力结交嘉莉这个很有潜力的朋友,她的热情和慷慨满足了嘉莉的情感需求,在嘉莉成名后,两人的友情依然深厚。罗拉虽然无法自己获得成功,然而依靠好友的成名,取得了梦寐以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满足。嘉莉的经历是小说的主线,从芝加哥的普通女工,到纽约剧院红星,促使她不断攀高的动力是她对漂亮服饰的迷恋和对奢侈生活的向往。当她第一次与推销员德洛埃私奔时,以为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但很快发现自己只是井底之蛙,酒店经理赫斯特渥给她打开了另一扇更华丽的门,这也促成了她的第二次私奔,可惜来到纽约后,大城市的繁华使她大开眼界,赫斯特渥给予她的中等生活也不再使她满足,这些不满在赫斯特渥失业后终于爆发出来,使嘉莉靠自己的天赋才艺登上了社交场合的最高层,在纸醉金迷与名流追求中体会到了成功过后的空虚。嘉莉是典型的“出身贫困,幻想依靠爱情来获得幸福的女子”,[8]这类女性不甘做本分的清贫主妇,想要享有奢侈与豪华,就必须抛弃传统道德观,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打开社交面,期待某一天更好的事业或是婚姻机会出现。假如罗拉成功了,就会是嘉莉,而不出名的嘉莉可能就会是罗拉,两人是一种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关系。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小说题材和内容“几乎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12],从《嘉莉妹妹》对那个年代女群像的描绘中可以看出,嘉莉脱离“正轨”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机遇的降临是偶然的,但是既定的社会格局决定了她身为一名无产阶层的未婚女子,要直接凭借婚姻取得金钱和社会地位的可能性很小(即使两次私奔,无论是推销员还是酒店经理都没有给她真正的、合法的婚姻),而当她出名后情况就不同了,轮到她一再拒绝肤浅的追求者。她不想过着如姐姐般清贫的人生,需要借助他人力量脱离固有的生活轨道,必然会有离经叛道之举。更重要的是,从赫斯特渥太太等家道殷实的上层社会妇女的生活经历看,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并不能使家庭幸福,心灵充实,这也决定了嘉莉在满足了渴望已久的物质需求后反而陷入精神的空虚。

3.2中产阶层已婚妇女赫斯特渥太太、凡斯太太的人物分析

赫斯特渥太太是酒店经理之妻,年过四十,风韵犹存,看似家庭富足,儿女双全,

然而虚荣与爱攀比的性格使她与丈夫越来越缺少真正的交流。当她发现丈夫有

外遇时,并未立即发作,而是设法搜集证据,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采取果断强硬的态度提出离婚,并在赫斯特渥离开芝加哥后占有了全部财产。假如说日常生活的不和是潜伏的感情危机,遭遇丈夫背叛后的行动更进一步说明从前的模范夫妇只是假象。儿女是她炫耀的资本,丈夫是她获得物质享受的工具,一切尽在精明又冷酷的赫斯特渥太太掌握之中。凡斯太太是嘉莉在纽约认识的好友,青春美貌,精通钢琴,倍受丈夫宠爱。她每天关注流行时尚,精心打扮,到百老汇路上与其他太太小姐们争艳斗俏,去戏院看戏,上餐厅吃饭,还经常旅行,生活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当她登门拜访韦勒(赫斯特渥在纽约的化名)夫妇,发现他们经济落入困顿时,便自动不再往来,直至嘉莉成为知名女演员,又自然而然地恢复了两人的旧交情。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一阶层的已婚妇女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的丈夫都拥有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家庭消费能力也还令人满意,但是人的欲望总是高出自身承受能力,从赫斯特渥太太和凡斯太太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不断的炫耀和攀比是她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产、马车、珠宝、服装、外出旅游等都是她们的较量品,加上门当户对的婚姻本就缺乏感情基础,长此以往,夫妇貌合神离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感情破裂,她们

更为关注的不是修复夫妇关系,而是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得财产。尽管凡斯太太得爱受宠,赫斯特渥太太遭遇背叛,可是以发展的观点审视她们的人生,或许后者的今天就是前者的明天

3.3 .中产阶层未婚女性杰西卡的人物分析

杰西卡是赫斯特渥夫妇的女儿,年方十七,娇生惯养,爱慕虚荣,只与富家少爷小姐交友,在势利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自负的个性,It is believed t hat“women them selves are taught,in the process of being socialized,to internalize the reigning patriarchal ideology,and so are conditioned to derogate their own sex and to cooperate in their own subordination.”

[13] 她承认自己对男人的从属地位,她一直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上流社会精英的妻子要求自己。企图凭借美貌和家境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最终如愿地嫁了一名资产丰厚的快婿。出身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了这一阶层的未婚女性会走上与母亲相似的人生之路,她的将来或许也与赫斯特渥太太和凡斯太太类似。

3.4无产阶层已婚女性敏妮的人物分析

敏妮是嘉莉的姐姐,与做清洁工的丈夫汉生住在芝加哥简陋的工人住宅区,有个尚在襁褓的孩子,才二十七岁便已瘦削憔悴,习惯了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她每天早晨五点不到起床做早饭,终日盘算如何厉行节俭以维持家计,从不考虑娱乐消遣。妹妹嘉莉来到芝加哥找工作,在她看来可以补贴家用,因此当嘉莉表示不喜欢当前的工作时,敏妮感到很不满意,而当嘉莉因病失业,无法继续交房饭费时,敏妮便提出让嘉莉回家以节省小家庭开支。无产阶层处于社会底层,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求生存。敏妮来自乡村,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决定了她只能嫁给同一阶层的男子。从嘉莉初到芝加哥的生活和工作轨迹看,可以推测敏妮年轻时也是先到城市打工,认识了同为工人的汉生,婚后便做了家庭主妇。清贫的生活使她变得实际,对妹妹的要求看似缺乏亲情温暖,但在贫苦家庭也是不得已为之。她勤劳刻苦、任劳任怨,在嘉莉离家出走后由衷地担忧,生怕妹妹走上堕落的道路,

这些都体现出无产阶层妇女的朴实道德观。

4 嘉莉妹妹身上体现的新女性内涵

嘉莉妹妹最终成为了一名新女性, 她带着女性主义的光芒走进人们视野。虽然,她的成功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但是在当时来看, 她是敢于追求个性解放, 积极抓住机遇, 适应社会进步的女性, 她与小说中她姐姐敏妮, 万斯太太, 赫斯特渥的妻子, 女儿等女性人物相比较而言, 可谓是真正的新女性代表了。

3.1个性鲜明

的嘉莉妹妹具有鲜明的主观个性, 一方面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执着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做出自主的选择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心理学家Abra ham Maslow 的“需求层次论”中解释了“自我实现”,即一个人会尽其所能追求越来越多的东西。[14] 他认为追求自我满足是人与生具有的特质,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下一个新的更高的需求。在小说中欲望是嘉莉妹妹性格的主要驱动力, 她先是对物质生活不断追求, 后来又开始了对艺术对美的追求。正是在强烈欲望的激励下, 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使嘉莉一步步取得了成功。整部小说中嘉莉妹妹做出了三次选择, 嘉莉的每次选择都体现了极大的自主性, 表现出了新女性的坚强个性。到了芝加哥后她只能和她的姐姐和姐夫生活在一起,她所看到的不是富有,相反的她姐姐一家的贫困。由于生病失业,她必须在回老家和继续留在大都市中做出选择, 她选择了离开姐姐家和在火车上相识的杜洛埃生活在一起。这个时候她不仅可以不用工作, 而且还有许多漂亮的衣服, 还可以时常去剧院看戏。按说她应该满足了。但是,我们看到事情并非如此。当嘉莉和海尔太太驱车同游了华丽的高楼大厦和花园住宅后, 新的欲望也随之而来了。嘉莉对眼前与杜洛埃同居的生活不满意了,她向往着能够住到代表着更多财富的大房子里,同时也向往着一种更高贵的生活。于是,在酒店经理赫斯特渥出现后, 嘉莉做出了第二次选择, 离开了杜洛埃和代表着更高贵身份的赫斯特渥结了婚。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随着她丈夫的破产,他们不得不靠赊账来生活,没过多久嘉莉就只好自己出来找工作养活两个人,后来嘉莉选择了离开丈夫自己搬出去独立生活。最终嘉莉成为了红演员,拥有了金钱,华丽的衣服和舒适。但是她还是不满足,她的欲望时无止境的。由此可见嘉莉渴望实现自我的性格特点,一种内在的个人主义的欲望,对她最终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3.2 生活中坚强的女性

小说开头称她为“配备未全的小骑士”,18岁的嘉莉只带着一个简易的行李箱,怀揣着一张写有姐姐敏妮住址的字条就踏上了闯荡大世界的征程,而且在处境最困难时也未打算放弃。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别说在19世纪晚期,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的女性当中,也是非同寻常的。正如当代评论家所认识到的那样, 嘉莉在作品中是被作为生活的强者而塑造的, 她和那些只有漂亮的外表而没有丰富思想的女孩是截然不同的。那样的女孩当身处逆境时, 没有勇气和能力反抗, 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任由事情去发展而束手无策。而嘉莉呢, 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并且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点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嘉莉到达芝加哥后,

为了适应大城市的生活, 对自己的塑造上。她不是简单地抛弃了她母亲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努力去适应现代美国人新的生活方式。首先是最初的自我塑造阶段,当嘉莉和姐姐一家一起生活时就开始了对自己的自我塑造。她把自己和姐姐区分开,她姐姐敏妮是一个传统的女性,每天忙于家务似乎都失去了自我,而她的相夫教子的生活正是嘉莉想抛弃的,因此嘉莉要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嘉莉住进了杜洛埃为她租的公寓后开始了对理想中自己的塑造。除了从外貌上改变自己,同时嘉莉也注意在行为举止上做到更优雅,更有气质。这样一来,,她变成了颇有风韵的姑娘。同时,她走起路来脚步不是那么重了,她美丽,优雅,由于缺乏世故而非常腼腆,一双大眼睛透出还是孩子一般的神情,这些都让那些拘泥习俗的男人为之神魂颠倒。第三个阶段是完美塑造阶段,万斯太太把她的表兄阿姆斯介绍给了嘉莉,他从思想上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嘉莉, 使她的追求从最初单纯的物质欲望扩展到了精神世界,上升到了对美的艺术追求。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嘉莉在沃尔多夫大酒店舒适的套房里, 正在阅读《高老头》,是阿姆斯介绍她看的。这表明了她已经认识到了只是追求物质上的舒适是远远不够的, 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小说的结尾看到她坐在摇椅上摇啊摇啊,她认识到钱啊,漂亮的衣服啊,地位啊等等是不能给她幸福的, 她所追求的永远是个梦。

3.3事业及人格独立的女性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嘉莉由一个无知的乡村少女变成一个成功的女演员, 在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她的新女性形象。嘉莉不再把命运委托与任何一个男人, 拥有了独立的职业, 随着经济上的独立,也随后实现了人格上的独立。经历了找工作的艰辛后, 嘉莉成熟起来也勇敢起来了。表演的天赋加上她的努力使她取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嘉莉的女性意识也被唤醒了。Simone de Beauvoir says:“Thus humanity is male and man defines woman not in herself but as relative to him;she is not regarded as an autonomous being’’ [8] 并且Historian Barbara Welter describes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deal for the white middle classes:“the true woman,wasexpected to be piOUS,pure,domestic,and submissive.”[8](因为是原文引用所以不便翻译过来)

而这种传统的观念压制了女性自身的力量。嘉莉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但是她却习惯了在男性羽翼下舒适无忧的生活而不肯正视自身的力量所在;直到她对男性的期待受挫, 她的天赋才得到充分展示。例如, 当她得知赫斯特渥欺骗了她而杜洛埃又离开她以后, 决定出去找工作。“她有需要, 但是谁都不能以花言巧语或者恩宠来收买她。她打算要光明磊落地自食其力。”She

Wanted something,but no man should buy her by fulse protestation or favor.She proposed to earn her living honestly.[11]这种觉醒表明了嘉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 比较前一次的求职过程, 嘉莉这次在戏院找工作尽管仍不顺利, 但却增添了不少勇气, 她不断地和自己的迟疑, 懦弱无能作斗争。这是嘉莉所做的第一次努力。嘉莉所做的第二次努力是在赫斯特渥特穷困潦倒时,为了生计,嘉莉不顾丈夫的反对再次决定去演戏, 这一次求职的经历虽

说同前两次一样艰难,但是嘉莉的坚韧和勇气终于使她得到了一个合唱团的位置,她的天赋很快被认可。嘉莉在不断升迁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从而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男人一句无足轻重的话, 不会再使她头脑发昏了。她已经懂得男人是会变化会失败的。”(No longer had the lightest

Word of a man made her head dizzy .She had learned that men could change and failed.)[11]这段话最终确立了嘉莉妹妹新女性的形象, 她走出了家庭的小天地,跻身于公众领域, 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只有在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女性才能进一步追求思想上的平等。嘉莉在自立以前曾经把幸福寄托在杜洛埃和赫斯特渥特身上,试图在同男性的关联中确定自我价值。她想和杜洛埃结婚,遭到拒绝后她又把希望寄托在赫斯渥身上,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她就象一件物品,从一个男人传到另外一个男人。由于嘉莉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所以就没有资格去谈人格独立。后来嘉莉成了名演员,她真正的成了她自己,再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了,人格上获得了独立,受到世人尊敬。脱离传统的家庭妇女的模式,开创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公共领域,经济独立,实现自我价值。从当时的社会看来,嘉莉妹妹确实在某种程度确实超越了当时的女性,同时也挑战了当时主流思想的固化思维。

三、结论

本文对《嘉莉妹妹》这部堪称当时的一面镜子的作品进行了浅析。本文剖析了《嘉莉妹妹》当中的各种女性形象组成的一个社会万花筒(social mosaic),从而更加凸显了嘉莉妹妹这个人物的鲜明的超越传统与时代的特征。美国十九世纪末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的美国,贫富之间的差异,劳资之间的矛盾,道德观念的败坏,追求“美国梦”的拜金与物质泛滥的社会状况可见一斑。通过运用当时社会的思想趋势—女性主义思想,本文指出嘉莉妹妹身上那种“新女性”特色是她实现经济事业独立和改变命运,最终完成“自我实现”的催化剂(catalyst)。

现在中国正经历着强烈的社会变革(intensive social reform),十八大(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要加强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经历者从农村到城市的剧烈转变(fierce transformation)。也会有不少“嘉莉妹妹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与此同时,随着女性权利和地位的不断提升,很多女性不仅能顶半边天,更是在各行各业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成为精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物质享乐的追求,拜金主义的泛滥也如洪水猛兽一般席卷神州大地。网络上各种社交网站充斥着各种炫富和对物质的变态崇拜(abnormal worship),一些女性更成为拜金的代表,如郭美美之流。通过研究《嘉莉妹妹》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反思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更加能够从嘉莉妹妹身上获得一些依靠自己努力,完成自我实现的启迪(enlightment)。

四,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1]蒋道超. 德莱塞研究[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125 . [2] 蒋道超.

[2] [美]伊莱恩·肖沃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美国黑人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自治与同化[A ] 文学理论的未来[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Rama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Brookcr.AReader’s Guide to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Foreigu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5:127.

[4]《新英汉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1

[5]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第3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美」苏珊·艾莉斯·沃特肯斯.女性主义「M 〕广州

出A 社,1998

[7] 邹晓红.妇女人权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2期

[8]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M].1949.

[9] 龙文佩.德莱塞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0] David E E. Sloane, Sister CarrieTheodore Dreiser’s Sociological Tragedy[M]. NewYork: Twayne Publishers,1992:13-14.

[11] Theodore Dreiser.Sister Carrie[M]..New York: Doubleday,Page & CO., 1900.

[12] 毛信德. 德莱塞:1871- 1945[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124;199

[13]M.H.Abrams.A Glossary ofLiterary Term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89.

[14] Abra ham Maslow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Pearson; 1997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系别:外国语学院 :王佳慧 班级:11级8班 学号:18

Abstract In the 18, 19 century of England, a critical realist female writer, Jane Austen,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usten used female angle to create novels. Her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Austen paid attention to female inner world with woman exquisite writing style to describe a small quiet town three or four families’ stories. Austen broke man’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ill begin from the feminism theory angle to analyz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influence of Austen’s works. Meanwhile, this paper studie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by analyzing Auste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er time. Key words:Austen feminism Elizabeth character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嘉莉妹妹》共7页

《嘉莉妹妹》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力作。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其时正值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伦理道德也出现了变化,消费主义占了上风,物质上的享受高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故事的主人公嘉莉就是美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转变的一个缩影。 一《嘉莉妹妹》简介 《嘉莉妹妹》描写的是一位18岁的乡村女孩嘉莉只身来到芝加哥追寻“美国梦”的故事。嘉莉来到芝加哥后与姐姐敏妮一家生活在一起。后来她在一家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并且薪水不高,每个星期只能赚到四块半。除了要付给敏妮四块钱的食宿费外,她几乎毫无所剩。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嘉莉还是坚持着,直到一场大病夺去了她这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失去工作后的嘉莉,由于无力支付给姐姐食宿费,不得不面临回乡的选择。在孤立无助的状况下,她遇到了曾在火车上向她调情的推销员杜洛埃。在他的引诱下,嘉莉与他同居了。但嘉莉逐渐厌倦了杜洛埃的轻浮和庸俗。最终,她离开了杜洛埃,投奔了赫斯渥――一位更加富有、更加绅士和更加有社会地位的酒店经理。由于赫斯渥已有妻室,他们一起私奔到了纽约。在纽约,嘉莉做了几年的家庭主妇,但后来赫斯渥偷窃酒店巨款的案件败露,他不得不退回大部分的钱。此后,他们的境况急转直下。赫斯渥终于坐吃山空,嘉莉不得不到剧院工作来贴补家用。由于她的相貌

和表演天赋,嘉莉逐渐成名并最终抛弃了赫斯渥。最后,沦为乞丐的赫斯渥在一个破旧的小旅馆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美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扭曲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往清教徒的价值观――勤劳、节俭、正直已不再受到欢迎。人们追求的是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金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题。《嘉莉妹妹》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深刻反映了美国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1 无尽的欲望 在《嘉丽妹妹》中共有三个主要人物――杜洛埃,赫斯渥和嘉莉。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着无尽的欲望。推销员杜洛埃在小说中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对金钱和社会地位似乎没有太高的追求,但对风花雪月的生活却十分钟情。当他初次在火车上遇到嘉莉的时候,就对这位漂亮的乡下姑娘动了心,言语之间极尽挑逗之辞。当嘉莉失去工作,面临回乡时,杜洛埃又再次巧遇嘉莉。他意识到这是得到嘉莉的极好机会,便费尽心机俘获了嘉莉的心。在和嘉莉生活的过程中,他继续拈花惹草。嘉莉最终抛弃了他,但他没有感到太多的伤心。在他看来,嘉莉只不过是个玩具,在他满足欲望之后,他完全可以弃之而去。因此,他又继续寻找新的情妇,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赫斯渥在文中是一位中产阶级的代表,他有着不菲的收入,过着富足、体面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依然欲壑难平。他的欲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金钱、女性和权力。在他与嘉莉偷情的秘密泄漏之后,他的妻子把所有的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英语论文

X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论文(设计)题目: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名利场》 学院: XXX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 XXXX级英语教育X班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本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其中主要以小说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她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探究女性主义思想给女性带来的积极改变,从而鼓励现代女性自强、自立、自尊。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著名小说《名利场》的基本情节介绍,对女性主义理论的简单概括,历来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说明,《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对独立、平等、自由这些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追求的具体表现,以及这种积极向上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广大女性带来的重要启示。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通过对英国文学史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萨克雷这位著名作家以及他的成名作《名利场》,后来又观看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我对这部“没有英雄的小说”以及里面特立独行的女主人公蓓基·夏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大家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赏析多从女性主义及男权社会角度入手,因此本人决定以此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借助女性主义核心思想的关键词独立、平等、自由来分析蓓基·夏泼的积极一面,并启示当代女性应该如何追寻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4、主要参考文献 Thackeray, W.M. Vanity Fair.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8. 王贵云,2009,谈《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积极一面。学院派批评,2009年第4期,第76-77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1998,《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张静,2011,寻找失落的自我-略论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存在主义女性观。 作家杂志,2011年第5期,第162-163页。等 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

嘉莉妹妹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嘉莉妹妹》中所体现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姓名 专业班级学号 摘要:19世纪末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一直被奉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亦被视作自然主义文学的上乘之作,开创了自然主义文学的新纪元。本文从自然主义的概念以及美国自然主义的发展入手,通过分析《嘉莉妹妹》文中主人公嘉莉为满足自身发展而走向迷失,赫斯特伍自甘堕落最终自我毁灭的过程,体现命运的不可抗争和人的无能为力,凸显德莱塞的自然主义文学观在《嘉莉妹妹》的体现。 Abstract: 关键词:《嘉莉妹妹》德莱塞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一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形成 自然主义原先只是个哲学概念,文学中的自然主义首先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产生和迅速发展,并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波及到美国文坛。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长久以来美国农村题材文学是在工业化语境中逐渐展开的,经历了从浪漫情绪到现实情绪再到绝望情绪的历史变迁。以农业文明为基础所建构的美国民主理想和社会架构,在19世纪初中叶杰弗逊的“农业天然道德论”、泰勒的“田园共和主义”和爱默生的“自然超灵论”这些文化表征沉淀下成为美国大众最朴素的信仰和理想,也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典型代表。 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原先平静和谐的农业文明被打破,由开始那种“远方小山村”的回忆转化为后来对农村生活的无奈和悲叹;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村镀金主义”价值观念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自然邪恶论”所代替,并逐渐引发了后来自然主义文学的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情绪。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凸现出来,横扫全国的改革运动就是面对这种危机在社会生产、种族歧视、性别差异、个人生活习惯以及贫困化和城市化等层面上进行解决的尝试。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文学”,记录了人们面对工业化种种困惑所进行的艰难求索,而大多数改革的失败导致那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彻底破灭,并最终导致了19世纪末自然主义生存与暴力论的文学转型。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兴起 与社会改革文学一样,乡土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从美国的现实多样性以及文化多元性中来寻找美国工业社会价值的答案,试图从某种意识形态化的“民主进步现实”中获得建构美国新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这些文学试图以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理想“整合”工业化所导致的“分裂性现实”,而这一整合的失败也迫使这些作家在后期创作中皈依自然主义,从而完全承认和认可自然主义作家所持有的社会价值观。另外,自然主义作为当时美国文化重塑过程中的一种文学思潮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不但是欧洲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世界文化的继承者。 总之,自然主义文学在美国19世纪末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工业化进程中文化转型时期的特定意识形态表现,是习惯于农业文明价值体系的美国人面对新的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困惑和思索,更是美国农民逐步在适应工业文明过程中心理震荡和行为失范的正常表现。

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11 级 学号2011101277 姓名汪琴红 指导教师陈永兰 成绩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嘉莉的美好形象 (2) (一)美丽单纯 (2) (二)热情而富于青春幻想 (4) (三)努力实现自我 (5) 二、嘉莉性格的弊端 (7) (一)贪图物质享乐,爱慕虚荣 (7) (二)道德观念上的模糊与匮乏 (8) (三)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尚不成熟 (9) 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注释 .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嘉莉妹妹》中嘉莉的人物形象 摘要:在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嘉莉表现出了独特的性格特征:一方面她美丽单纯、热情而富于青春幻想,努力实现自我;另一面她贪图物质享乐、爱慕虚荣,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尚不成熟,在道德观念方面的匮乏与模糊的性格缺陷也展露无疑。她身上显现出一个人真正应有的优缺点,展现出了新一代女性的形象。本文就上述几方面对嘉莉身上所展现的人格魅力进行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嘉莉妹妹》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意识的觉醒 Abstract:In Dreiser's novel "Sister Carrie", the heroine Carrie showed a unique character: on the one hand, her beautiful and pure, warm and full of youthful fantasies, and strive to realize the self; the other side she covet material enjoyment, vanity, ability and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bility is not mature, the lack of moral concept and fuzzy character defects also showed no doubt. Her show a person really should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howing a new generation of female image.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abov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show on the Jail Li body charm of personality. Key Words:Conservatism, Sister Carrie, positive image, negative image, 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9730224.htm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作者:吴桓球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理论,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的一个作品《乡村的骄傲》中女主人公形象、恋爱的态度和话语权利的解读,发现欧文笔下这位所谓的天使女子不过是被男权意识和话语体系所扭曲异化的不真实形象而已。 关键词:女性主义;天使;《乡村的骄傲》 《见闻札记》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于1819—1820年间,收录了欧文的散文及短篇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是依据美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的,以幽默睿智的文风见长,而散文大多以作者旅英时目睹的英国景色和风俗习惯为背景。(1)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英国那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最能激发他的遐思和冥想,字里行间常常浸透着一股忧伤和怀旧的气息。《乡村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Village)正是《见闻札记》中的一篇,文体风格介于故事与散文之间。描述了作者在经过英格兰一个偏僻乡村时听到的一则其实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正如作者所说,“与时常听到的相类似”: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贵族军官,但由于地位悬殊加上军令难违,军官无情地弃地而去,最后,少女因伤心忧郁过度而死。故事虽真实的,作者却只是从别处听来,未曾亲眼目睹。然而经作者细腻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故事中少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2)凡阅读过《乡村的骄傲》的评论家往往把焦点投注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作者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褒扬作者有着一颗善良、敏感,对妇女倾注了无限热忱、关怀和怜悯的心。认为作者成功地把握了少女微妙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神情和动作上的表现,加上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整篇文章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而对故事的女主人公,则冠之于美丽善良、纯洁温柔的天使,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至于故事的男主人公——贵族军官,作为如花少女夭折的直接杀手,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几乎没有任何的评论。所以笔者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探讨欧文的这篇散文式故事《乡村的骄傲》。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3)男性文化传统为妇女所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天使类的理想女子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她们往往美丽温柔、贤良淑德,无怨无悔,为爱献出生命。在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男性是权威,女性被视为是低人一等的“第二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成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被男权意识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欧文在《乡村的骄傲》中也正是依此标准来设计女主人公——一位温婉可人,生来就是被男人疼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欧文通过对女主人公——乡村少女在与男主人公——贵族军官的初见、再见和永别的几个场景细腻传神而动人的描写,凸显了男性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形象——百依百顺的柔情天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位被称为“村中的美人和骄傲”(4)的乡村少女(凡引用原译文部分均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解读《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

解读《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 【摘要】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底层劳动者们的生活,真实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道德沦丧。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环境影响、遗传因素、本能欲望全面解读了女主人公嘉琳妹妹的自然主义思想。此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嘉莉妹妹》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 【关键词】自然主义;嘉莉妹妹;环境;欲望 一、前言 自然主义特色是一种创作思潮,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并在20世纪盛行于欧洲和美国。所谓的“自然”主义就是:“自然中存在的都是真实的。物体构成自然、行动和受某种原因支配的力量及其可进行客观的科学考察的特性。”西奥多·德莱塞,自然主义的典范代表作家之一,与海明威、福克纳并列被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其成名作《嘉莉妹妹》则是自然主义思潮的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 小说《嘉莉妹妹》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位于芝加哥,一个繁华的大都市繁华的大都市,嘉莉起伏的命运得到了真实地描摹.在那个工业扩张的黄金年代里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和由于金钱所带来的道德沦丧也得到了真实展现。具体来说,小说详细描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天真、美丽姑娘嘉莉,为了自己梦寐以求富裕的上层社会生活,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大都市芝加哥的艰辛经历,为能在大城市有立足之地,她先后委身与推销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的庇护之下,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为百老汇舞蹈明星的故事。然而在她拥有了金钱和地位后,仍然精神极度空虚,却感觉不到成功和金钱所带给他的任何幸福,俨然成了物质上的“土豪”,精神上的“贫困户”。在小说中运用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德莱塞强烈地抨击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因此也成就了这部作品在美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二、诠释自然主义 法国小说家左拉提出自然主义的概念,美国的文学界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盛行于各国文学领域。主要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没有被人类获得,相反,在社会、经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的生活、观点和道德都会发生改变。自然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与现实主义相似的是,自然主义侧重于对客观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与之不同的是,自然主义认为文学应当保持绝对的中立和客观,坚决不能服从于某种政治和道德目的。第二,自然主义作家运用所谓的“污秽”语言对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进行如实的描绘,并控诉了对新兴的资产阶级扭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物欲横流。第三,宿命论和悲观论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又一特点,自然主义的悲观论者认为,人们生活在苦难中,并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同时自然主义观点认为,人受到环境、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的小说,该小说是由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的象征之作。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着一群女人的悲剧情节,这些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是展示着玩世不恭、轻浮放浪的形象,结局都是悲剧。在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一些悲剧形象和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悲剧 作者简介:阮军(197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 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而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2.1黛西·布坎南 黛西·布坎南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粗心大意、刻薄的女人,在小说中,她的老公是汤姆·布坎南,也是个既粗心又粗鲁、而且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一个人物。在小说中,汤姆的身份和财富是他的妻子黛西放荡的基础,从而导致黛西物质主义之上,既贪图金钱,同时没有内涵,看到有钱的人物就会主动粘上去,例如本文的盖茨比,当觉得他是富人的时候,与之交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3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7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 8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9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10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1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20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2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3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24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2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 2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29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30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32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3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34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3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3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3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39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