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的得失和高职教
育 改革 的兴 废 。虽 然 高 职 教育 课 改 在 业 内 和社 会
呼声 很高 , 待殷 切 , 却虚 多实少 , 期 但 实施艰 难 。
一
、
高职 课改的热与冷
只有 建立 在企 业 ( 人 单 位 ) 程 参 与 下 的高 职教 用 全 育课 改才 是课 改 的正 道 。没有 企 业 的先 期 介 入 , 高
“ 程是 教 育 的 主渠 道 , 内容 的选 择 受 教 育 课 其 对象 及人 才 培养 目标 的 制 约 。 … 高 职 教 育 课 改 是 ”
以明确 的社 会 岗位指 向为对象 的教 育 教学 改 革 , 职 业 岗位决 定专 业建 设 , 业 建设 决 定 学业 ( 程 ) 专 课 。
( ) 二 从实践 上看 , 高职课 改很冷 其 阻力 是 公共 基 础 课 。 目前 的 高职 课 程 由公 共基 础课 、 业基础 课 和专 业课 构成 。专 业课 与专 专 业基 础课改革 比较容 易操作 , 重点是 及 时更新 教 其
习 。2 c3
“
一
是 “ 2+1 , 2+ ” 还是别 的什 么模式 , 大多数 都 留于形 式 , 际教学 仍沿袭 学科 教学 的模 式—— 课堂 为 中 实
心, 书本为 中心 , 教师 为 中心 , 论考 试为 中心。我 理
低一 高 ” 矛盾 状 态 下 , 能 要 求 教 师 改 变 只
W U a —z o Xi n — h u
( ha x R i a stt, 10 0 Wenn S an i C ia S an i al yI tue 7 4 0 , ia , hax, hn ) w ni
Absr c :Th u rc l eo m fv c t na du a in c n eni g r q ie n f e tr ie r ta t e c riu a r f r o o ai l e c t o c r n e u r me to n eprs s o o o i u tis a d te d v l p n fv c t na ol g s,o l n rt e s se o olg nd sre n h e eo me to o a i lc le e o n y u de h y tm fc le e—e t r rs ne i e p c r o ai n a d i o a i n a c s o ‘ o ta t o a in le uc t n c riu a rf r ,c ul l o r t n nn v t a c e st c nr c ’v c t a d a i u rc l eo m p o ng o o o d a—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现路径探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实现路径探究摘要:在我国当前的职教改革进程中“三教”改革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逐步成为高职院校落实教改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流生命线。
为此,本篇文章从产教融合角度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分别从教师团队、教材建设、教法创新这三个角度入手,列举了几点落实“三教”改革任务目标的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一、前言在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为了能够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则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培养出更多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在此种形式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但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也表现出了无法顺利对接产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顺应产教融合的发展需求,积极改进传统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以往的教育经验来推动“三教”改革。
二、产教融合与“三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一)符合职业教育本质需要明确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办学宗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类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同样发挥出了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则是区分普通高校与高等教育之间区别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基础保证。
唯有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打造成“三教”改革任务的主流生命线,才能够进一步彰显出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实用性、现代性、多元性的办学特点,并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二)引领政策落实为了能够早日实现“三教”改革任务目标,高职院校要整合现有资源来加速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并对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做出科学合理化的改革。
首先,“三教”改革任务需要得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并根据不同专业的育人特点,逐步落实模块化、项目式教学任务;其次,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审核,不断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内容。
浅议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

更要重视 综合素质、人文精神 的培养 ,这是世界职业教
育 发 展 的 必 然趋 势 ,也 是 国 民素 质 提 高 的必 然 要 求 。只
注 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 技能发展本身将 受到很 大的制约 ,培养 出来 的人才综合
素 质 较 低 , 转 岗 再 就业 能力 低 ,今 后 职 业 生 涯 的 继 续 发
教学园地
陈 : 议 等 业 育 化 础 课 改 玫 浅 高职 教 文 基 课 程 革
8 5
l . 9 9 j i s . 6 14 9 . 0 i 1 . 8 O 3 6/ . sn 17 —8 X 2 1.8 05
浅议 高等职业教 育文化基础课课程 改革
陈玫 德州 职业技术学 院 山东德州 2 3 0 I 500
co pe ti n a c bi n wo wi h s udy f om he t re l ve r ga o ra o nd om ni g rk t t r t h e e lS e rdi g n hi e v at on gh r oc i al
我 国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正 在 蓬 勃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不 仅 要 重 视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的特 色 ,加 强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
育 ,强 化 职 业 道 德 ,明确 培 养 目标 。 ” “ 等职 业 院校 高 要 坚 持 育 人 为 本 ,德 育 为 先 , 把 立 德 树 人 作 为 根 本 任 务 。 ” 国外 尤 其 是 日本 、韩 国等 国家 高 等 职 业 教 育文 化 基 础 课 程 的 设 置 特 别重 视 提 高 学 生 的 素 质 。在 设置 文 化 基 础 课 程 时 ,应 该 考 虑 到 学 生 是 作 为 社 会 的 人 而 存 在 的 ,不 是 简 单 的 操 作机 器 ;考 虑 到 学 生 学 习 的 兴趣 、爱 好 ,培 养 他 们 的 职 业 素 养 ,提 高他 们 的人 文 素质 、 身体 素 质 等 综 合 素 质 , 使 学 生真 正 具 有 应 变 、 生存 、发 展 能 力 , 以适应 市 场变 化 的要求 。 当 今 国 内职 业 教 育专 家 纷 纷 强 调 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 教 学 模 式 ,提 倡 加 大 实 习 实训 课 程 的 比重 ,加 强专 业 课 的 同时 削弱 文 化 基 础 课 。 针对 这 一 现 状 ,基础 课 教师 应 通 过 阅读 相 关 专 业 课 教材 , 听专 业 课 ,下 企业 车 间学 习 , 与 专 业 课 教 师 进 行 沟通 讨论 , 了解 毕 业 生在 专业 实 践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的分析,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制约因素思路[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2010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以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制约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明确职业教育是针对一定的工作岗位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它应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终身教育。
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人才的岗位定位及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这一类型、层次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高”和“职”的两个基本属性结合不紧密,要么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要么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理论课程,片面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降低。
而培养目标又是课程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定科学实用课程体系,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设置不合理2.专业建设是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随意性;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针对性不强;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和特色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热衷申办新专业等。
这主要是没有理清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思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学生需求及学校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以培 养 面 向 基层 、 向服 务 和 管 理 第 一 面线 需 要 的 高 技 能 型 人 才 为 目标 , 技 术 应 用 为 主 , 能 力 以 以
2 改革 教学 内容 和课 程体 系 。 以适 应 人才培 养 目
标 的 需 要
教 学 内容 和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是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景 ;4要 反 映 教育 对 象 状 况 , 确 保 基 本 教 育 水 准 的 提 前 () 在 下 , 现 因材 施 教 ;5 要 有 利 于 学 生 身 心 全 面 发 展 , 性 体 () 个
域 经 济 和 行 业 发 展 中 的位 置 , 加大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改 革 力 度 , 持 培 养 面 向生 产 、 设 、 理 、 务第 一 线 需 要 的“ 坚 建 管 服 下
存 在 过 分 强 调 学 科 体 系 的 系统 性 、 整 性 . : 知 识 轻 能 完 如 重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 就必须
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些改革.
力 , 理 论 轻 实 践 , 科 技 轻 人 文 , 继 承 轻 创 新 , 技 术 重 重 重 重 轻素质 , 智 商 轻情 商 , 共 性 轻 个 性 , “ 法” “ 重 重 重 教 轻 学 法 ” 现 代 课 程 观 , 求 在 改 革 和 重 组 课 程 体 系 与 教 学 内容 . 要
20 0 8年 l 2月
郧 阳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Yu y n a h r l g o r a n a g Te c e sCo l e o e
De . 2 08 c 0
第 2 8卷 第 6期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是指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但往往缺乏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课程内容的改革: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 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教学资源的改革: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实验室、实训基地、企业实习等,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教师培训的改革: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使其能够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
教师,提高其对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了解,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9卷第2期[收稿日期]35[作者简介]张利君(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分析化学研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张利君(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借鉴已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果,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44(2011)02-0031-04一、研究的背景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力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国经济科技的发达程度。
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进一步反映出该国的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人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特色,唯一出路就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要提高就业率,在教学中就必须对教学方法予以改革,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
显然,以上两种倾向有着明显的偏颇。
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教学与管理 ・
高 等职业 教育课 程改革探讨
女 姜 宏
(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 2 ) 00 9
摘要 :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学生 “ 就业力”低 、学生理论知识不到位 、学生对 自己的职业生涯 缺 少明确规划、专业教师的职业技 能水平较低等 问题 ,可通过课程体 系改革加 以解决。具体对策
维普资讯
20 第 1 卷 06 4 第3 期
( 5期) 总 4
・
北京市计划 劳动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 11.06 o 420 . NO 3 .
J OUR NAL OFB UI I T T E O L E NG NS I UT F P ANNI A OUR ADMI S A ON Geea N . 4 NG L B NITR TI n rl o 5
“ 高职”教育有两 个主 要特征 ,一个是 “ ,另一个 是 高” “ 。“ 职” 高”决定 了它必须 以一定 的现代科学技术 、管理知识 为基础 ,着重进行 高智力含 量 的技 术教 育 ,要求 毕业 生能够
( 一)通过专业课程 的项 目化解决学生 “ 就业力”低 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 目前 已经成 为全 社会 广泛关 注 且迫切 需要
2 研究生增 加 4万人 ,增 长 3 ;本科 生增 加 3 3 2万 知识 的服务性 ,围绕生产 、服 务 和管 理第一 线职业 岗位 的实 长 3 ( 5 2万人 ,增长 3 ) O 。 际需要 ,以必需 、够用 为 度 。同时 ,由于高 职学生 多是 在一 人 ,增长 3 ;专科 生增加 3
中图分 类号 :G6 23 4 .
一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 0 8—68 (0 6 3—5 —0 6 4 20 )0 9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发表时间:2012-01-12T10:48:10.80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2期供稿 作者: 崔立华 曹骑豹[导读] 高等,就是区别于中等教育,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要给与学生未来可以发展迁移的足够空间。 崔立华 曹骑豹(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同类教育中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一项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文章对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策略,供讨论商榷。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自从200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本科院校扩招,高职教育又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载体和平台,教学是围绕课程的教学,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就是区别于中等教育,强调必要的理论知识,要给与学生未来可以发展迁移的足够空间;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约给出的定义是:“包括教育过程的各种形式和各种层次,它除了一般知识的传授外,还涉及技术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能、专业知识、态度和看法的掌握。”[1]2006年职教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能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是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 高职教育有别于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普通教育,以应用能力作为教学体系;有别于只限于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的培训,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重视职业的适应性和应变性,要让学生以全面的能力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元善变的社会职业,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可迁移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
高职教育的课程要涵盖专业知识、经验知识以及任何与学生成长有关的活动知识,包括价值观、自我认知等。课程不但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学校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各种因素中。总之,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程,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就是课程,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这一产品必须具备“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用性这三个特征”。[2]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就业需求,主要技能的获得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满足教育对象以后工作中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随后几年,高职和本科教育同步增长,到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数量上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2009年,本科学生人数再次上升,并从此居高不下,大多学生宁可选择读三本,也不愿意来高职。尽管近几年高职的就业率要超过普通本科,但是学生还是不愿意做蓝领。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著名教育家熊丙奇说:“我们必须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窘境,改革刻不容缓。”[3]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强自身内涵建设,彰显高职办学特色,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灵活调整学科、专业,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生源。高职的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而课程改革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所在。2006高教部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2008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标准中,再次提出了要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而课程改革正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
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
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借鉴了本科教育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模式。其学科本位论非常明显,课程设置按照抽象到具体、基础到应用,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正三角,处在三角形最下端的是公共基础课,中间的是专业基础课,最上端的是专业课,学生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照这种正三角形的顺序逐层推进的。[4]“三段式”课程实质上只是对普通教育课程模式的职业化改造,其根本思想还是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研究型的人才,因此,这种普通教育课程的职业化改造不适合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其次,课程内容职业特色不强,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要。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部分行业人才急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人才蓝皮书》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将高达812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等需求独占鳌头。特别是近年来“用工荒”来势猛、缺口大,已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开始向中西部蔓延扩大。而有的高校毕业生实践技能和素质还不如农民工,被讥讽为农民的“替补队员”。就像很多学生所质疑,我们这样辛辛苦苦地学习大学英语,花一个学年或者两个学年去学习,然后拿一个B级证书,对我们将来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即使要学,也应该是专业英语,而不是大学英语。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许多学生的质疑。 2、教学方法枯燥,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厌学。
当前的高职院校课堂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上课迟到,睡觉,聊天,吃东西,玩手机;教师上课自说自话,只要求学生到教室,至于听或者不听,根本不关心。教师的课堂教学多是重视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后期的实习、实训课也仅仅是理论的验证和延伸。这对于学习本来就有困难的高职院校学生,就像是高中学习的延续。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实行“做中教,做中学,工学结合”,但事实上由于高职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实践教学大多没有落到实处。职业院校要教给学生能谋生和发展的技能性知识,靠单一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成,必须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事能力,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评价方式还是采取总结性诊断,即在期末进行一次性考核,通过70%的试卷得分和30%的平时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内容过多依附教材,导致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反正考试时候背背笔记就能过关,导致很多学生无心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 3、“双师型”教师匮乏,导致人才培养无法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
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矛盾是教师能力结构与高职课程培养目标不成正比。没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何谈职业能力的培养?多年学科教育的经历,使得许多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学科知识本位,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学生所学知识不成体系。同时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多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懂教学规律而不懂技术,聘请的校外技术人员又懂技术而不懂教学,因此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群体结构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双证制”教师和专业(技术)带头人严重缺乏,难以满足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
四、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课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对于学校而言,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终极产品。适合的课程是学生最起码的权利,关系到学生发展、兴趣和潜能的挖掘,因此课程改革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5]
1、重构课程体系,灵活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开发项目课程。
当下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紧扣职业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打破“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融合相关课程,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出发点,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突出课程专门化、综合化的职业特色,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内容设置要调查市场与社会,了解企业需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适时地进行调整。
要通过校本教研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所谓项目课程就是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包括初步就业岗位和目标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而设计的既能满足完成初期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岗位迁移(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项目课程开发要做到: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准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需要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以工作实践为起点,融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 2、推进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模式,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
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就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创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由以学校教学为主逐渐转向以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在企业教学的“产教结合、双元教学”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强化职教集团作用,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加大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给予学生模拟实习。
要积极引进项目教学法,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寓教与做,教做结合”。这样就能把每个学生都吸引到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采取传统课堂、实践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校园课堂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来实施项目教学,按照企业真实的运行模式和管理要求,把生产任务与学习任务相结合,实施顶岗实习,或者把学生放在社会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校内可考虑建立专业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会计专业与财务处、建筑专业与基建处的合作,将学校财务处的账务核算工作以及校园基建项目等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项目,实现校园项目实训做,做到课内、课外有机融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