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物理化学 第5章 微乳状液

合集下载

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课件

第四章乳状液及微乳状液PPT课件

二价碱金属皂类,极 性基团为:
亲水端为小头,作为乳 化剂,容易形成W/O型 乳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水 油
返回
2020/5/10
• 注:定向楔理论做为一种假说尚存在不足 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一价金属皂的极性头并不 一定比非极性尾粗大,因此有许多例外情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0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0
相体积
一些乳状液的内相浓度可以超过0.74 很多,却并不发生变型。
(a) 不均匀液珠形成的密堆积乳状液示意图 (b) 形成多面体后密堆积乳状液示意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0
二、乳化剂分子构型
乳化剂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极性基 团和非极性基团截面积之比)对乳状液的类 型起重要作用。
染色法微观示意图(以苏丹Ⅲ为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0
乳状液类型
检验水包油 乳状液
加入水溶性染料 如亚甲基蓝,说 明水是连续相。
加入油溶性的 染料红色苏丹 Ⅲ,说明油是 不连续相。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0
3.电导法
通常O/W型乳状液有较好的导电性 能,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却很差。 (但若乳状液中有离子型乳化剂,也有 较好导电性)。
将乳化剂比喻为两头大小不等的楔子, 若要楔子排列的紧密且稳定,截面积小的 一头总是指向分散相,截面积大的一头留 在分散介质中,此即为楔子理论。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乳状液、泡沫和湿润

乳状液、泡沫和湿润
有许多例外情况。
编辑ppt
3.乳化器材质 两不互溶液体在乳化器中搅拌时,能润湿器壁的
液体易于附着在器壁上从而形成连续相,即外相, 而另一液体则形成内相。 按此规律乳化器材质亲水性强则形成O/W型乳状 液,否则会形成W/O型乳状液。 由于玻璃是亲水的而塑料是憎水的,故前者易形 成O/W型乳状液而后者易形成W/O型乳状液。
编辑ppt
§3.2.1 乳状液的类型及形成 §3.2.2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3.2.3 乳化剂及其选择依据 §3.2.4 乳状液的制备 §3.2.5 乳状液的破乳 §3.2.5 乳化和破乳的应用
编辑ppt
乳状液中以液珠形式存在的相称为分散相
(或称内相、不连续相)。另一相是连续的,称
染料,吸附于胶团的外壳或部分进入表面活性 剂极性基层而被加溶(图c)。这些加溶物的 光谱表明,它们处于极性环境中。在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溶液中,此类物质加溶于胶团的聚氧 乙烯外壳中。
编辑ppt
(4)增溶于胶团的极性基层
对短链芳香烃类的苯、乙苯等较易极化的 碳氢化合物,开始加溶时被吸附于胶团-水界面
处,加溶量增多后,插入定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之间,进而更深地进入胶团内核。
碳氢链插入胶团内部,而极性头处于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之间,并通过氢键或偶极子相互作用(图 b)。
加溶后的X射线表明胶团未变大。若极性有机 物分子的极性很弱,加溶时插入胶团的程度会增 加,甚至极性基也会被带入胶团内核。
编辑ppt
(3)吸附于胶团表面
一些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 极性有机化合物,如苯二甲酸二甲酯以及一些
编辑ppt
3.1 增溶作用
§3.1.1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3.1.2 增溶作用的方式 §3.1.3 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3.1.4 增溶作用的应用

材料化学-第五章表面化学习题及答案

材料化学-第五章表面化学习题及答案

表面化学习题答案:1.什么是过冷现象及成因?(15分)答:过冷现象:把液体冷却到正常凝固点以下还不结晶的现象。

(T0-T1)称为过冷度,温度在T0-T1之间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

结晶过程的过冷现象分散度越大,形成的晶粒越细,其饱和蒸汽压越高,凝固点越低。

当体系达到正常凝固点时,本应析出晶体,但由于刚形成的晶粒都是细小晶粒,其饱和蒸汽压高于正常晶粒的饱和蒸汽压,固液两相的化学势不等,固不能平衡共存,化学势较高的小晶粒必然会自动溶解,所以在正常凝固点(T0)不发生正常凝固。

随着温度降低,P(小晶粒的饱和蒸汽压)下降,当T=T1时,P(小晶粒的饱和蒸汽压)=P(液),初生的小晶粒才有可能存在,凝固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凝固点比理论的要低。

2.试解释分散度对CaCO3分解压力的影响。

(15分)答:CaCO3颗粒度越细,分散度越高,分解压力越大,CaCO3越易分解。

3.绘图说明下列各体系中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表面张力(每小题5分,共20分)答:4.两玻璃板间夹一层水时,为何不宜拉开?若夹水银又如何?如果两板间距为x mm,求x为别0.1mm和1.0mm时的液相压力。

(15分)答:水对玻璃属于浸润性液体,使得夹在两块玻璃之间的水层两端液面为凹液面,故产生一定的附加压力,其方向指向空气。

因此水层压强P=P0-P s,即水层压强比外部小P s=2σ/R. 因此玻璃受到外部Ps的压力作用,不宜拉开。

对于水银来讲,其不能润湿玻璃,夹在两层玻璃板两端液面为凸液面,产生一定的附加压力,其方向指向液体内部。

压强比外部大P s=2σ/R. 玻璃中间受到斥力,容易拉开。

5.为什么正己醇不能在水面上铺展?为什么苯在水面上开始能铺展,若静止一段时间后又不能铺展?(15分)答:当B液体在A液体表面铺展时,铺展系数S=r a-r b-r ab正己醇表面张力=24.8×10-3N·m-1水表面张力=72.8×10-3N·m-1正己醇与水间界面张力=6.8×10-3N·m-1正己醇的饱和水溶液=24.7×10-3N·m-1水的正己醇饱和溶液=28.5×10-3N·m-1正己醇滴入水中初期:S=72.8-24.8-6.8=41.2×10-3N·m-1>0达到平衡后:S=28.5-24.7-6.8 = -3.0×10-3N·m-1<0因此无法铺展对于苯-水不完全混溶体系:苯滴入初期:S=72.8-28.9-35.0 = 8.7×10-3N·m-1>0因此苯可以铺展,但当水与苯接触,充分饱和后,水与苯的表面张力下降至62.4与28.8×10-3N·m-1:S=62.4-28.8-35.0 = -1.4×10-3N·m-1<0苯水界面的最终状态是本来已经铺展的苯收缩成为一扁平的透镜,剩下的将被苯的单分子膜覆盖。

《表面物理化学》PPT课件

《表面物理化学》PPT课件
R-CONH<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酰胺
R-COOCH2<CHOH>3H 多元醇型
失水山梨醇酯(Span,乳化剂 S)
O
O
RC-O-CH2-CH-CH CH2
O H-O-CH2-CH-CH CH2
OH CH-CH
OH CH-CH
HO
OH
HO
OH
失水山梨醇酯
失水山梨醇
失水山梨醇酯聚氧乙烯醚(Tween,乳化剂 T)
2
r
M
Kelvin 公式
对凸液面, r 取+;对凹液面, r取 。
25 C 时水滴的半径与饱和蒸气压的关系 r / cm 10 4 10 5 10 6 10 7
pr / p 1.001 1.011 1.111 2.95
过饱和蒸气 过热水 毛细凝结 人工降雨 ??? 永动机 ???
§3 液固界面上的润湿作用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 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杨-拉普拉斯〔Young-Laplace〕方程式
附加压力与表面张力成正比,而与曲率半径 成反比,即曲率半径越小,附加压力越大.
z
d'
c'
y
d
a'
e b'
c
dz y
a
x
b
在弯曲的液面上取一个
x
微四边形 abcd,且四个角
R2
为直角,则
R1
⌒⌒
θ2
ab cd x , 曲率半径为 R1
⌒⌒
bc ad y , 曲率半径为 R2
θ1 O2
四边形面积为
⌒⌒
O1
Aabcd ab bc xy
z

表面活性剂化学课件:chapter5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增溶作用-qi

表面活性剂化学课件:chapter5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增溶作用-qi
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中加入长链醇以后,对油酸 的增溶程度降低了,这可能是两种极性有机物争夺胶束 “栅栏”位置的结果。
16
(四)增溶作用的应用
乳液聚合:原料分散于水形成乳状液,一部分增溶于胶束, 少部分溶于水形成真溶液
石油工业:驱油以提高石油开采率
胶片生产:胶片上的微小油脂-- 增溶作用
1
5-1 增溶作用
(一) 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增溶作用是指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在溶液 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 例子:
25℃ 苯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7g/100g水; 10% 的油酸钠水溶液,苯的溶解度为7 g/100g水.
增溶作用的基础是胶束的形成:
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cmc以后,溶质的溶解度显著提高,并 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2
增溶作用特点:
1.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使体系更加稳定, 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2.增溶后溶液的沸点、凝固点和渗透压等没有明显的改变。 3.溶质以分子团簇分散在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 4.没有改变溶剂的性质(增溶作用与使用混合溶剂提高溶解
17
11
d.带有不饱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或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上引 入第二极性基团时,对烃类的增溶作用减小,而对长链极 性物增溶作用增加。
原因: ①该类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增加,临界胶束浓度变大,胶束不 易形成且聚集数减小。因此对增溶于胶束内部的烃类的增溶能 力降低。 ②由于极性基团之间的电斥力作用,使胶束“栅栏”的表面活 性剂分子排斥力增加,分子间距离增大,有更大的空间使极性 物分子插入,因此对其增溶能力增加。例如脂肪酸盐中引入磺 酸基可减少对非极性增溶物(如正辛烷)的增溶量,但增加正 辛醇的增容量。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 备和性质
目 录
• 乳状液简介 • 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 乳状液的性质 • 乳状液的制备实验 • 乳状液的性质测定实验 • 实验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乳状液简介
乳状液的定义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 不混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 液体分散体系,也称为乳浊液。
乳状液通常由水和油两种液体组 成,其中水称为分散相,油称为
将乳状液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如化妆品、食品加工、石油工业等领 域,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
探讨乳状液形成和稳定性的微观机制 ,如小滴合并和破碎的动力学过程。
THANKS
感谢观看
Zeta电位测定
总结词
Zeta电位是衡量分散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参数,通过测量分散体系的电位差,可以了解 分散体系的电荷性质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在乳状液的Zeta电位测定中,将制备好的乳状液置于Zeta电位仪中,通过测量Zeta电 位值,可以了解乳状液的电荷性质和稳定性。Zeta电位的大小可以反映乳状液的稳定
性,一般情况下,Zeta电位值越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好。
06
CATALOGUE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
要点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制备不同类型乳状液,并 对其性质进行表征,以了解乳状液的 形成机理和稳定性影响因素。
要点二
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由两种不混溶的液体组成的 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滴形式 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乳状液的稳定 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表面活性剂的 性质、小滴的粒径和分布、液体的物 理化学性质等。
05
06
6. 对乳状液进行滴定分析,测定其界面张 力。
实验结果与讨论

表面物理化学

表面物理化学
第二节 表面现象 界面:相与相之间的接触面 表面:习惯上把固相或液相与气相的 界面称为表面。在要求不严格 的场合下,“界面”和“表面” 两 词可通用。在相界面上发生的 一切物理、化学现象称为界面 现象,或表面现象。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1)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存在着自动 缩小的趋势,或者说表面恒有一种抵 抗扩张的力,即表面张力,用符号σ 表示,其物理意义是垂直作用于单位 长度相表面上的力。单位为:N ·m-1。
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表 面张力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正吸附。 表面惰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 力升高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负吸附。
2. 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特征:具有两亲性集团是表 面活性物质在分子结构上的共同特 征。一类是极性基团(亲水基或疏油 基),如―OH、―COOH 、―NH2、 ―SH、―COONa 、― SO3Na等; 另一类是非极性基团(亲油基或 疏水基)如直链或带支链的有机羟 基
(二) 液体表面的吸附和表面活性物质 1. 液体表面上的吸附 液体表面也会因某种溶质的加入 而产生吸附。在一定温度下,纯 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一定值,若在 纯液体(如水)中加入某种溶质, 有两种情况。
(1) NaCl、KNO3等无机盐类以及 蔗糖、甘露醇等多羟基有机物 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 升高; (2) 肥皂、烷基苯磺酸盐(合成洗 涤剂)进入水中,在一定范围 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
(3) 吸附原因:若加入的溶质能降低 溶剂表面张力,从而降低体系表面能, 则溶液表面层中将保留更多的溶质分子 (或离子),其表面层的浓度大于溶液 内部的浓度,这种吸附称为正吸附(简 称吸附);反之,若加入的溶质将增高 溶剂的表面张力,则溶液表面层将排斥 溶质分子(或离子),使其尽可能进入溶 液内部,此时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小于其 内部浓度,这种吸附称为负吸附。

胶体与表面化学 乳状液与泡沫

胶体与表面化学 乳状液与泡沫

油 水
10.07.2020
19
容易被油润湿的炭黑、石墨粉等,可作为W/O型乳状 液的稳定剂。
10.07.2020


20
8.3 破乳
定义:使乳状液破坏的过程称为破乳或去乳化。
其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分散相小液滴絮凝成团; 第二,凝聚,即分散相结合成更大的液滴,在重力场 下自动分层。
乳状液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乳化剂的存在,所以, 要破乳就要消除或削弱乳化剂的保护能力。
10.07.2020
8
二、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3、粘度
外相粘度起主导作用
4、电性质 取决于外相
10.07.2020
9
8.2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添加少量的添加剂就能使乳状液比较稳定的存在,解 释这种现象的理论就是乳状液的稳定理论,它大致有以 下几个方面:
10.07.2020
10
1)降低界面张力
乳状液系统的相界面面积比构成它的纯液体要大得多 ,是不稳定分散系统。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 在两相界面产生正吸附,明显降低界面张力,使表面吉布 斯函数降低,稳定性增加。
吸附膜
若分散介质为液体,则称为液
体泡沫。若要得到比较稳定的液 体泡沫,必须加入起泡剂。起泡 剂实际上也是表面活性剂,它们 在气–液界面上发生正吸附(表 面过剩为正),形成定向排列的 吸附膜。这样不但降低了气–液
界面的张力,而且增加了界面膜的机械强度,使泡沫能比较稳定 的存在。
10.07.2020
25
第8章 乳状液与泡沫
10.07.2020
1
§8.1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8.2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8.3 破乳 §8.4 泡沫
10.07.20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乳液的形成要有适当组成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 活性剂、盐浓度以及温度等多种因素,故需要制作相 图,寻找合适的组成和配方以及工艺条件。 影响微乳液形成的因素有4个:油、水、表面活性 剂和温度,需要用一个三棱柱表示。
其中油(O)可以是单组分,也可以是混合物;水 (W)可以是纯水,也可以是电解质溶液;表面活性剂 (S)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混合表面活性剂。 用的最多的是恒温相图,反映了某温度下体系的相 态随组成变化的情况。 右图是一个三元相图, 是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相中 溶解度相当时的微乳液体系 的典型相图。等边三角形三 个顶点分别为水(W)、油 (O)、表面活性剂(S)。
(2)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单碳氢链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形成微乳时,需要 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中等长度碳氢链的醇),主要是 起调节主表面活性剂临界堆积参数的作用。 助表面活性剂亲水基较小,插入表面活性剂定向单 层后,形成混合膜,使该混合界面膜的临界堆积参数 变大,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
(3)反离子的影响 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反离子由钠离子改为钾离子, 也能促进O/W型微乳液形成。原因是钠离子与水的结合 能力大于钾离子,即水化钠离子大于水化钾离子。换 成钾离子后,表面活性剂阴离子与反离子一起占的面 积变小,头基变小,有利于O/W型微乳的形成。
5.5 影响微乳体系形成 及其类型的因素
(1)表面活性剂分子几何构型的影响 只有能形成适当界面膜的表面活性剂或混合表面活 性剂体系才能形成微乳状液,关键在于所形成的界面 膜的自发弯曲的情况。 一般形成微乳状液表面活性剂的P值(临界堆积参数) 在1附近。P略小于1时,疏水基端体积较小,头基较大, 易形成O/W型微乳;P略大于1时,疏水端体积较大, 形成W/O型微乳;当P→1时,形成双连续相微乳。
该模型认为,当含水量在渗滤阈值之上时,油包水 型中水的液滴增多,导致液滴间发生频繁的黏性碰撞, 结果是在油连续相中形成许多细小的水通道,溶液中 反离子也能够通过,使得溶液导电能力迅速上升。含 水量继续增加,κ值也相应增加,一直达到最大κ值 时微乳转变为O/W型。 此时对应水的质量分数约为0.64,再继续增加水量, 体系的κ值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稀释的作用,使溶液 中离子浓度下降,电导率下降。 在该实例中ωc=0.16,在水的质量分数为0.43~ 0.64时为双连续型微乳,大于0.64时是O/W型微乳。
2
5.8 微乳状液结构的表征
微乳液体系的表征手段主要有: (1)光散射法 光散射法技术可以用于测量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形 态,分子聚集、降解、聚合、交联、共聚、相溶性及 相分离行为,其中准弹性光散射方法常用于表征微乳 的微观结构,也可以观察微乳液发生类型转变时的临 界现象。
(2)扩散系数(D)与微乳结构 用傅立叶变换脉冲自旋-回声检测技术,可测定微 乳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子或分散相粒子自扩散系数。一 般的扩散是由浓差引起的,而自扩散是指没有浓差的 情况下的均匀体系中,粒子的扩散速度。扩散速度与 质点的大小、形状、温度、介质、粘度等因素有关。
① WinsorⅠ型:在水包油微乳体系中出现微乳与过剩 油组成的两相平衡体系,过剩的油处于上部,微乳处 于下部,得到下相微乳。 ②WinsorⅡ型:在油包水体系中出现微乳与过剩水组成 的两相平衡体系,此时微乳处于水相上部,得到上相 微乳。 ③WinsorⅢ型:在双连续相中,出现微乳与过剩油和水 组成的三相平衡体系,上层是油,中层为微乳,下层 是水,得到中相微乳。 ④WinsorⅣ型:均匀的微乳体系。
5.2 微乳状液的形成
(1)Schulman法 将油、水和表面活性剂均匀混合后, 向其中滴加助表面活性剂,加到某一定量时该体系瞬 间变得清亮透明,即形成微乳液。 (2)Shah法 将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一 定比例混合均匀后,向其中滴加水或水溶液,当水含 量达到一定值时便会瞬间形成透明的W/O型微乳液。 若继续往油中加水,作为分散相的水会经历球体→不 规则柱体→层状或双连续结构→水成为连续相的一系 列变化,最终形成O/W型微乳液。
(3)电导率与微乳结构 电导率对溶液中质点的结构相当敏感,故可用于研 究微乳液的结构变化。 体系起始组成是C12H25SO3Na (SDAS)-C4H9OH-C7H16, 含油量为21%,表面活性剂 SDAS与助表面活性剂 C4H9OH质量比为2:1。用水 滴定,所得电导率与水的质 量分数曲线关系见右图。
5.4 微乳状液的性质
(1)微乳的分散程度大,均匀 微乳液分散相的液珠 大小一般在几个纳米到100nm之间,微乳的分散相粒子 大小是均匀的
(2)微乳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是自发形成的热力 学稳定体系,在超离心场下不分层。而乳状液只有在 乳化剂作用下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分层,但最终还是 要分层的。 (3)微乳增溶量大 正常胶束对油的增溶量一般为5 %左右,而O/W型微乳液对油的增溶量可高达60%。 (4)微乳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中相微乳的中相与下相 间和中相与上相间的界面张力都很低,且基本相等, 可达到10-4数量级。 (5)微乳体系的流动性大 粘度小 层状液晶粘度大 些,六方相液晶粘度更大。
(7)温度的影响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基聚氧乙烯链的大 小与水合作用有关,温度升高,其水合作用减弱,极 性头变小,故可以用温度调控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临界 堆积参数。 同一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水体系,在低温下 可行成O/W型微乳,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转变为双连续 型微乳,进而变为W/O型。
5.6 微乳状液体系的相行为
该理论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大约在30~50mN· m-1, 有表面活性剂时,会降到20mN· m-1,若再加入一定量 的助表面活性剂,如中碳醇类,则界面张力会进一步 降低,以致形成暂时负值。负界面张力导致在界面积 增加时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反而减小,从而形成自发 过程,故形成的微乳液就有热力学稳定性。
5.7.2 构型熵理论
第 5 章 微乳状液
5.1 微乳状液的定义
“微乳状液”(microemulsion)是Schulman于1943年 首先提出来的, Schulman等对一种全新的分散体系进 行研究后发现,表面活性剂用量较大并加入相当量的 脂肪醇等物质时,可以得到粒径为几个纳米到100nm的 透明或半透明乳液。 1958年,Shah完善了微乳液的概念,将微乳液定义 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膜的作用 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透明的均相分 散体系。 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一般一种是水,另一种为极性 小的有机物。
微乳状液体系中,上相微乳中水和表面活性剂 的值约为10-11m2· s-1数量级,而油的较大。下相微乳 则相反,油和表面活性剂的值在10-11数量级,而水 的在10-9数量级。在中相微乳中,由于双连续结构, 两种溶剂的扩散系数都较大,而表面活性剂的扩散 系数在10-10m2· s-1数量级。
(2)扩散系数(D)与微乳结构 下图是水、甲苯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甲苯 -水-SDS-丁醇-盐五元体系中自扩散系数随盐浓度 的变化情况。 在低盐浓度时,水的自扩 散系数较大,是WinsorⅠ 型。在高盐浓度时,油 (甲苯)的自扩散系数较 大,为WinsorⅡ型。曲线 的中间段为WinsorⅢ型。
微乳液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化妆品、机械切 削液、上光蜡等方面,并且在药物微胶囊化、纳米 材料制备以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 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微乳状柴油是一种多相分散体系,它是将 柴油极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 混溶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直径在 10nm~100nm之间的分散相粒子。
下图是C12H35(OCH2CH2)5OH(A)-H2O(B)-C14H30(C) 在温度为47.8oC时的三元相图。在水和油一边(BC边) 存在极窄的油水不混溶区。
下图是图5-3(c)中的一个截面图,称为拟二元相图, 从图中可知相变化的边界像一条鱼,称为鱼形线。
5.7 微乳状液形成的机理
5.7.1 负界面张力理论
此外,微乳对内燃机没有腐蚀磨损,能够起到清 洗剂的作用,降低了维修费用。
微乳燃料
(4)金属加工用微乳油
以微乳液作为润滑剂有很多用途,比如微乳液 可作为液压流体,以O/W微乳液代替碳氢油的优点 在于减少了易燃的危险,克服了纯水液压流体粘度 太低、不能有效润滑的缺点。W/O微乳液作为液压 流体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及优良的粘度特性,其含 水量可高达50%~90%。
注意: 实验表明,若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需要一 定量的助表面活性剂(有机醇、胺、酸等)才能制备 出微乳状液。对于非离子型或碳氢短链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不需要助表面活性剂也能制备出微乳状液。
5.3 微乳状液的类型与结构
微乳状液有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微乳状液还有双连续相,即油和水都是连续的。 Winsor发现微乳状液可能有三种相平衡情况:
护发素
润肤露
(2)微乳清洁剂 用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适当配比的混合表面活性剂, 加适量香料的混合物使用时加适量水,便成为O/W型微 乳,即可清除油溶性污垢,也可清除水溶性污垢,被 称为全能清洁剂。 微乳清洁剂可以配成W/O型,这就是干洗技术,用 水量很少,对一些毛料纺织品不会造成缩水变形、损 伤等问题。
(3)微乳燃料 在水-柴油-聚乙二醇十二烷基醚的W/O型微乳状 液,含水量达20%~30%。2002年,张高勇等报道了 汽油微乳研究工作,以这种微乳体系作燃料,节油率 为5%~15%,排气温度下降20%~60%,烟度下降40 %~77%,而NOx和CO排放量为普通汽油的25%,可 见微乳化油是节能环保的好燃料。
(4)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影响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可以使临界堆积参数P 增加,有利于O/W型微乳液形成。 (5)表面活性剂疏水基支链化的影响 疏水基支链化并增加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调节临 界堆积参数达到微乳形成的要求。 (6)电解质的影响 加入电解质,更多的反离子进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Stern层,电荷得到中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界面膜 排列紧密。头基所占的面积压缩,临界堆积参数P增大, 更有利于微乳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