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膏剂
软膏剂 制备方法

软膏剂制备方法
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常用于外用,具有较好的稠度和附着性,可以长时间停留在皮肤表面。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基质:常用的基质有软膏基、水合软膏基和水合液体软膏基等。
根据药物性质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基质。
2. 加热基质:将基质加热至熔化状态,通常温度在70-80之间。
3. 溶解药物:将需要使用的活性成分(药物)加入到熔化的基质中,搅拌均匀溶解,通常温度控制在溶解点以下。
4. 加入辅助剂: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辅助剂,如稳定剂、凝胶剂、增稠剂、润湿剂等,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5. 混合均匀:将药物和辅助剂混合均匀搅拌,保持温度不低于基质的凝固温度,防止分层或凝聚。
6. 冷却凝固:将混合好的软膏剂放置在室温下冷却凝固,形成软膏。
7. 检查质量:对制备好的软膏剂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颜色、干燥时间、粘度等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可能会有所变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调整。
因此,以上步骤仅供参考。
在实际制备软膏剂时,应根据具体需求和药物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
软膏剂药物的加入方法

软膏剂药物的加入方法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物制剂,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和伤口的愈合。
药物的添加方法在软膏剂的制备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稳定性、药效的发挥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软膏剂药物的加入方法,以及其对药物性质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软膏剂的基础成分。
软膏是由基础油和增稠剂组成的半固体制剂,通过添加活性成分实现治疗作用。
基础油一般是由植物油、液体短链酯或者液体聚二甲基硅氧烷等物质构成,在配方中起到溶解药物、润滑皮肤和增加附着性的作用。
增稠剂可以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粘稠度,便于涂抹和长时间停留在皮肤表面。
软膏剂药物的加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加入法:将药物直接加入到基础油中,经过搅拌混合使其均匀分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与基础油相溶或相容性良好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药物应先进行粉碎和过筛处理,以保证颗粒的均匀细小,保证药物的溶解性和释放性。
2. 溶解法:对于那些与基础油难以溶解或者与其相容性较差的药物,可以选择在溶剂中先溶解,然后将溶液加入到基础油中。
溶剂的选择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确定,一般可以使用乙醇、丙酮、甘油等溶剂。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也需要考虑,以避免因药物的溶解性差而导致药效低下或者药物析出、沉淀。
3. 乳化法:对于不溶于基础油和溶剂的药物,可以选择乳化方法。
将药物溶解在乳化剂中,再与基础油混合,通过搅拌或者振荡使其形成均匀的乳状颗粒。
乳化剂可以是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是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一定比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体系。
乳化法的关键在于乳化剂的选择和乳化条件的控制。
无论采用哪种加入方法,都需要进行均匀搅拌以保证药物的均一分散。
一般可以使用机械搅拌器、振荡器等设备来完成搅拌过程。
搅拌时间和速度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所用设备来确定,一般需要持续搅拌至均匀分散为止。
除了加入方法,药物的质量和含量也是制备软膏剂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由药物、基质和辅料组成。
它具有易于涂抹、易于吸收、不易挥发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烫伤、创伤等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硬脂酸、白石蜡、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双氧水、红色食用色素、生理盐水、药品。
2. 软膏剂制备:(1)将硬脂酸和白石蜡放入烧杯中,加热至完全溶解。
(2)将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放入另一烧杯中,加热至完全溶解。
(3)将步骤(1)和(2)中的溶液混合,搅拌均匀。
(4)将药品加入步骤(3)中的混合溶液中,继续搅拌。
(5)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和双氧水,使溶液变红,搅拌均匀。
3. 实验结果:制得了一种红色软膏剂。
实验讨论1. 软膏剂的基质和辅料选择软膏剂的基质和辅料是影响制剂性质的关键因素。
硬脂酸和白石蜡是常用的基质,能够增加软膏剂的稠度和黏度,使其易于涂抹。
液体石蜡和凡士林是常用的辅料,能够增加软膏剂的柔软性和光滑度,使其易于吸收。
甘油是一种保湿剂,能够增加软膏剂的润滑性和渗透性,使其易于吸收。
2. 软膏剂的药物选择软膏剂的药物选择是根据治疗需要进行的。
本次实验中选用了红色食用色素作为模拟药物,以检测软膏剂的制备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药物的种类和浓度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进行选择。
3. 软膏剂的制备过程软膏剂的制备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搅拌速度。
温度过高会使基质和辅料熔化,影响软膏剂的稠度和黏度;温度过低会使基质和辅料凝固,影响软膏剂的柔软性和光滑度。
搅拌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分散不均,影响软膏剂的稳定性;搅拌速度过慢会使药物不易溶解,影响软膏剂的治疗效果。
4. 软膏剂的性质评价软膏剂的性质评价需要包括稠度、黏度、柔软性、光滑度、润滑性、渗透性等指标。
本次实验制得的软膏剂颜色鲜艳,质地柔软,易于涂抹。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结论本次实验制备了一种红色软膏剂,达到了预期的制备效果。
软膏剂的生产工艺

软膏剂的生产工艺
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外用制剂,主要由基质、溶质和辅料组成。
生产软膏剂的工艺主要包括制备基质、溶质的溶解和辅料的添加等步骤。
首先是基质的制备。
基质一般选择具有良好保湿性、黏性和拓展性的物质,常用的有凡士林、白矿油等。
制备基质的方法可以有熔融法和制乳法。
熔融法即将基质加热至熔点,搅拌均匀后冷却固化;制乳法即将基质与乳化剂加入到水相中,进行乳化混合。
接下来是溶质的溶解。
溶质是指需要溶解在基质中的活性成分,常用的有药物、抗生素等。
溶质的溶解通常采用采用重塑法或溶解法,在适当的温度下,将溶质加入到基质中,通过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最后是辅料的添加。
辅料包括稳定剂、防腐剂、增稠剂、抗氧化剂等,用于提高软膏的稳定性、延长保质期以及改善产品的质地和使用感。
辅料的添加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在溶质溶解后,逐一加入并充分搅拌均匀。
在制备软膏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温度控制,通常基质的熔点温度比较低,因此在制备基质时要控制好加热温度,以免过高的温度导致基质变质。
其次是搅拌速度和时间,要保证搅拌充分均匀,避免溶质和辅料的不均匀分布。
最后是包装和存储,软膏剂通常以塑料或铝管的形式包装,密封性能要好,存储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制剂,在治疗皮肤疾病、伤口愈合、保湿滋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科学的生产工艺,可以保证软膏剂的质量和效果,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软膏剂是一种外用药物制剂,其质量要求直接关系到药物的安全性、
疗效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下面我将从药物成分、理化性质、外观和质量控
制等多个方面说明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首先,关于药物成分,软膏剂应明确说明药物活性成分、辅料及其含量,并根据剂型的特点确定更多的药物成分。
药物活性成分应满足药物性
质的要求,而辅料应具备与活性成分相容性好、无毒、无致敏、稳定性高
等特点。
其次,软膏剂的理化性质是评价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制剂设计中,需要考虑软膏剂的均匀性、黏度、凝胶性、伸展性、渗透性等因素。
均匀
性是指剂型内药物成分的均匀分布,质地应满足制剂易溶于体表温度下的
涂抹,有良好的黏附性和可延展性。
黏度是指剂型对外力的抵抗力,应满
足药物在涂布时好推开,但又有良好的粘附性,并在涂布后逐渐脱离。
外观是软膏剂的直观特征,也是制剂质量的重要评价因素之一、软膏
剂应该是均匀的、有光泽的、无颗粒,无结块,无沉淀,无露点及其有色
物等现象。
同时,制剂的包装也要符合规定,完好无损,不允许有漏气、
漏药、渗漏、变形、掉色等缺陷。
总之,软膏剂作为一种外用制剂,在质量要求上需要考虑药物成分、
理化性质、外观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可
以确保软膏剂的质量稳定,以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效果。
软膏剂的分类

软膏剂的分类
软膏剂根据其基础组成和药物成分的性质可分为多种分类,常见的包括乳膏、凝胶、乳霜、软膏、贴剂等。
其中,乳膏是以油脂和水为基础组成的,质地柔软温和;凝胶常常以聚合物或凝胶状物质为基础,具有良好的质地和渗透性;乳霜则是在乳膏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量的油类,从而使其质地更为丰富;软膏通常使用油脂作为基础,与大多数的病理皮肤病具有极佳的亲和性;贴剂是通过在药物含量较高的基质上附着药物,以便于药物在特定的病变部位发挥药理作用。
软膏剂 贮藏条件

软膏剂贮藏条件
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它是一种半固体制剂,质地柔软,易于涂抹在皮肤或黏膜表面。
软膏剂的贮藏条件对于保持其药效至关重要。
软膏剂的贮藏温度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一般而言,药物在常温下贮藏即可,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药物成分的分解,从而降低其疗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而过低的温度则可能导致软膏剂变硬,难以使用。
因此,贮藏条件应确保软膏剂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软膏剂的贮藏环境应保持干燥。
湿度过高可能导致软膏剂的变质,甚至滋生细菌或霉菌,使其失去药效。
因此,贮藏条件应避免软膏剂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浴室或厨房等地方。
软膏剂的贮藏容器也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软膏剂会被置于密封的塑料或铝管中,以防止空气和水分的进入。
这种密封容器能够有效地保护软膏剂的稳定性和质量。
在使用软膏剂时,应注意将容器密封好,避免外界污染物进入。
软膏剂的贮藏条件还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药效降低。
因此,贮藏条件应选择避光的地方,尽量避免软膏剂暴露在阳光下。
软膏剂的贮藏条件应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干燥,并使用
密封的容器,并避免阳光直射。
这些条件的合理控制可以确保软膏剂的质量和疗效,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于使用软膏剂的患者来说,正确的贮藏条件也是确保药物安全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软膏剂的贮藏条件,并在使用前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以确保其有效使用。
中国药典 软膏剂指标

中国药典软膏剂指标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和其他外科疾病。
中国药典是我国制定和颁布的药品质量标准,其中对软膏剂的质量要求有详细规定。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对于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至关重要。
当前国内外对软膏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希望通过本文对中国药典关于软膏剂的指标进行全面梳理和解析,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药典对软膏剂的指标要求,系统总结软膏剂的定义、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以及应用领域,旨在加深对软膏剂的认识,促进软膏剂在临床和药学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中国药典关于软膏剂的要求进行详细解读,可以更好地指导药剂师和相关人员在软膏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操作,提高软膏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分析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可以为药学研究提供参考,拓展软膏剂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软膏剂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促进软膏剂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软膏剂的定义软膏剂是一种用于外用的药剂剂型,通常是由药物与基础剂混合而成的半固态制剂。
其外观呈现为软膏状或凝胶状,具有一定的黏稠度和粘附性,能够在患处形成一层连续的薄膜,从而达到药物在局部的缓释和吸收作用。
软膏剂主要由药物和基础剂两部分组成。
药物部分是指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而基础剂则是用来固定和传递药物的主要成分。
药物和基础剂的种类和比例会根据具体需要和药物性质而有所不同。
软膏剂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炎症、瘙痒等症状。
由于其对皮肤的局部刺激较小,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在皮肤科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口服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软膏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药剂剂型,对于一些局部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备受青睐。
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也在不断完善,为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软膏剂的生产技术
(一)制备方法 研合法、熔合法和乳化法三种。 (二)工艺流程
基质的处理
药物的处理 容器的处理
配 制
质
检
灌
装封口成来自品包装
三、软膏剂的生产技术
(三)药物与基质的处理 药物的处理
液体浸膏 (先浓缩至 膏状再与基 质混合); 固体浸膏 (先与水或 稀醇研成糊 状基质混合)
三、软膏剂的生产技术
(三)药物与基质的处理
基质的处理 加热熔融,过筛(120目) 油脂性基质
无菌:150℃加热1h
高分子水溶性基质应充分溶胀、溶解制成溶液或 胶性物
三、软膏剂的生产技术
(四)软膏剂的配制
以上三者经常合用
二、软膏剂的基质
油脂性基质的种类
动物油:熔点适合、易酸败 植物油:常用的有麻油、棉籽油、花生油等,稳定性较 差,需加抗氧剂等增加其稳定性
单软膏:花生油 670g + 蜂蜡 330g
氢化植物油:即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加热熔合
油脂性基质分为油 脂类基质、类脂类 基质和烃类基质三 类
二、软膏剂的基质
水溶性基质 聚乙二醇(PEG)类:做软膏基质时常将高分子量与低分
子量配合使用,此类基质易溶于水,能与渗出液混合并易洗 除,化学性质稳定也不易酸败。但由于其较强的吸水性,用 于皮肤常有刺激感,久用可引起皮肤脱水产生干燥感,并能 减低酚类防腐剂的活性,使用时应予以注意。
纤维素衍生物类:常用甲基纤维素(MC)、羧甲基纤维素
二、外用膏剂的分类
分四大类: 软膏剂 膏药 黑膏药 白膏药 贴膏剂 橡皮膏剂 凝胶膏剂(原巴布膏剂) 贴剂 凝胶剂
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
吸收:药物透 入皮肤或粘膜 通过血管或淋 巴管进入血循 环的过程
吸收 机制
释放:药物从 基质中脱离出 来并扩散到皮 肤或粘膜表面 上
二、软膏剂的基质
油脂性基质的种类
常用
凡士林(vaseline,软石蜡):
分黄、白两种,较粘稠;仅能吸水5%,加适量羊毛脂等可改善;适于遇 水不稳定药物。
石蜡(paraffin)和液状石蜡(liquid paraffin):
与凡士林合用,调节其稠度。
羊毛脂(wool fat)
吸水性好;常与凡士林合用,改善其吸水性与渗透性。
部分与三乙醇胺反应,部分作油相 油相
(1)80℃热熔
液体石蜡
三乙醇胺 剂 甘油 蒸馏水
100g
8g 40g 452g
油相
与部分硬脂酸反应生成有机胺皂作乳化 保湿剂 水相
(2)混匀后,80℃保温
制备:(1)+(2)搅匀、放冷即可。
二、软膏剂的基质
乳剂型基质
3 常用乳化剂 脂肪醇硫酸钠(SLS或SDS等,O/W) 常与W/O型乳化剂(十八醇、硬脂酸甘油酯、司盘等)合 用;用量:0.5%~2% 高级脂肪醇及多元醇酯类 十六醇和十八醇 硬脂酸甘油酯 司盘和吐温类
油脂性基质
一大类强疏水性物 特点:润滑、无刺激性,涂于皮肤上能形成封闭性油 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皮肤有保护、软化作用, 不易长菌,适用于表皮增厚、角化、皲裂等慢性皮损 和某些感染性皮肤病的早期。但是吸水性较差,又由 于其油腻性及疏水性大,造成药物释放性能差,不易 用水洗涤等缺点,故不适用于有渗出液的皮肤损伤, 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一般不单独使用。
二、软膏剂的基质
油脂性基质的种类
蜂蜡:主要成分为棕榈酸蜂蜡醇酯,并含少量的游离醇及
游离酸,是弱的W/O型乳化剂,在W/O型乳剂基质中起增加 稳定性与调节稠度的作用。
硅酮:俗称硅油或二甲基硅油,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不
污染衣物,为较理想的疏水性基质。本品常与其它油脂性基 质合用制成防护性软膏,用于防止水性物质如酸、碱液等对 皮肤的刺激或腐蚀,也可制成乳剂型基质应用。但对眼睛有 刺激性,不宜做眼膏基质。
注:加水杨酸时应控制低温,防止其挥发和析晶, 且避免与金属接触
适应症:用于手足癣和体股癣。
第三节 硬膏剂生产技术 一、膏药的含义与特点 定义:药物或药材提取物 基质
→ 溶解或混匀→摊涂于
裱褙材料
分类:
按基质性质及用途: 黑膏药、白膏药等。
以植物油与黄丹经高 温炼制而成的铅硬膏。 外 用
油相(兼辅助乳化和稳定作用) 乳化剂 油相(兼润滑) 防腐剂
羟苯丙酯
丙二醇 蒸馏水
0.15g
120g 加至1000g
防腐剂
保湿剂 水相
二、软膏剂的基质
水溶性基质 优点:释放药物较快,无油腻性,易涂展,对皮肤及粘
膜无刺激性,能与水溶液混合并吸收组织渗出液,多用
于湿润、糜烂创面,有利于分泌物的排除;也常用作腔 道粘膜或防油保护性软膏的基质。缺点是润滑性较差。 本类基质中须加保湿剂及防腐剂。
制法:将硬脂酸、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和液体石蜡置于烧 杯中,于水浴中加热至80℃左右,搅拌使其熔化,为油相; 另取甘油、 SLS、羟苯乙酯和蒸馏水置于另一烧杯中,于水 浴中加热至约80℃,搅拌均匀,为水相;在同温下,将油相 以细流加到水相中,并于水浴上不断顺向搅拌至呈乳白色半 固体状,再于室温下搅拌至近冷凝;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 分次加入制得的O/W型乳剂基质,研匀即得。
药物的性质 药物的溶解性、分子质量等。 基质的组成与性质 基质的种类(乳剂基质能使药物较易透皮吸收,以水包油型为最 好,油包水型的吸收率较次。)、基质的pH值、基质对皮肤水合 的影响。 附加剂 二甲基亚砜、表面活性剂等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其他因素
第二节
软膏剂生产技术
第二节 一、含义与特点
→ O/W
钾皂基质 — 软;有机胺皂基质— 细腻,美观; 不适于酸碱类药物;禁忌:钙镁离子——转相。 多价皂:钙、镁、铝等 易形成、稳定 → W/O
举
例 1
三
处方:硬脂酸 100g 蓖麻油 100g 液体石蜡 100g 乙醇胺 8g 甘油40g 蒸馏水452g 硬脂酸 蓖麻油 100g 100g
醋酸肤轻松 二甲基亚砜 十六醇、十八醇混合物 月桂醇硫酸酯钠 白凡士林 液状石蜡 甘油 蒸馏水 0.25g 15ml 120g 10g 120g 60ml 50ml 加至1000g
【实例】水杨酸软膏
处方:水杨酸 50g 白凡士林 120g 十二烷基硫酸钠 硬脂酸甘油酯 70g 甘油 120g 蒸馏水 480ml 硬脂酸 100g 液体石蜡 100g 10g羟苯乙酯 1g
二、软膏剂的基质
乳剂型基质
乳剂型基质对皮肤正常功能影响小,一般乳剂型基质特别 是O/W型乳剂基质软膏中药物的释放和透皮吸收较快,但 是,当O/W型基质用于分泌物较多的皮肤病,如湿润性湿 疹时,其所吸收的分泌物可重新进入皮肤而使炎症恶化。 通常乳剂型基质适用于亚急性、慢性、无渗出液的皮肤损 伤和皮肤瘙痒症,忌用于糜烂、溃疡、水庖及脓庖症。
乳化法中油、水两相混合方法
乳化法中油、水两相在混合之前都应加热,但温度不宜超过 80℃,混合过程中需沿着同一方向不断搅拌,直至乳化完成 并冷凝。
乳化法中油、水两相的混合方法: 两相同时掺和,适用于连续的或大批量的操作。 分散相加到连续相中,适用于含小体积分散相的乳剂系统。
连续相加到分散相中,适用于多数乳剂系统,在混合过程中 可引起乳剂的转型,从而产生更为细小的分散相粒子 。
二、软膏剂的基质
乳剂型基质
1
组成
油相(多为固体,硬脂酸、石蜡、蜂蜡、高级脂肪醇等) 水相 需加防 乳化剂 2
类 型
腐剂和 保湿剂
O/W型:基质含水量高,释药快、吸收好。称“雪花膏”(较常用) W/O型:吸水少、缓慢蒸发、有冷爽感,称“冷霜”
润 肤
二、软膏剂的基质
乳剂型基质
3
常用乳化剂
皂类
一价皂:钠、钾、胺等
药物不溶时 药物可溶时 特殊性质药物 中药浸出物
药物需微 粉化后, 先与适量 液体研成 糊状,再 与其他基 质混合。
先溶于该基 质后(油溶 性药物+油 性基质;水 溶性药物+ 水相),再 与其它成分 混合
半固体药物 (直接混合, 或先与少量羊 毛脂混合再与 凡士林混合); 有共熔组分 (先共熔再与 基质混合)
软膏剂生产技术
定义:指药物、药物细粉、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 质混合制成容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 体外用剂型。 分类:
按分散系统:
溶液型——溶解或共熔
混悬型——细粉分散 乳剂型——溶解或分散(O/W和W/O)
一、含义与特点
软膏剂的特点
优点:细腻、均匀、无 粗糙感;粘稠度适宜, 易于涂布;性质稳定; 吸水性比较好,所含药 物的释放、穿透能力比 较强;无不良刺激性、 过敏性,不良反应小; 生产工艺简单,使用、 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 缺点:使用不恰当会 污染衣物,有的会妨
软膏剂所用生产设备之一
四、软膏剂的质量检查
主药含量 物理性质检测 熔程(愈小愈好,接近凡士林38~60℃) 黏度和流变性
刺激性
稳定性(指标:粒度、装量、无菌和微生物限度等) 影响因素实验
加速稳定性
长期稳定性 体外释放度
体内吸收
处方分析
肤轻松软膏 处方:
注意防腐剂的使用
油相,兼辅助W/O型乳化剂
聚氧乙烯醚类(平平加O、乳化剂OP等,O/W )
举
例 2
白凡士林250g 丙二醇120g
处方:硬脂醇220g 脂肪醇硫酸钠15g 羟苯甲酯0.25g 羟苯丙酯0.15g 蒸馏水 加至1000g 硬脂醇 脂肪醇硫酸钠 白凡士林 羟苯甲酯 220g 15g 250g 0.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