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

阅读内容:《社会成本问题》,日期;2017-03-16~03-20;

书名:《社会成本问题》;

作者:罗纳德·科斯;

出版社: 1991,《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慕瑟经济学荣誉教授及法律与经济学资深研究员,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从而获得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也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2013年9月2日,科斯在芝加哥去世,享年102岁。

《社会成本问题》共分为十个部分,接下来就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文章各部分进行介绍。

一、有待分析的问题。

论及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的行为,提出典型例子:工厂对居民的烟尘污染问题。用庇古《福利经济学》解释:赔偿、征税或责令工厂迁出。科斯认为这些办法并不合适,需进一步分析。

二、问题的相互性

提出“传统的方法掩益了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的实质”的论点,举例说明: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问题具有相互性,处理这个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必须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而问题如何解决,关键在于避免较严重的损害,这才是最佳途径的出发点。

三、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

提出“当造成损害的一方陪偿所有损失,并且定价制度正常运行时(严格地说,这意味着定价制度的运行是不需成本的),这一问题就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的论点,举例养牛者对农夫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并给以具体的数据及市场和养殖场的模拟数据演示:要么养牛者少养牛,要么多养牛但支付农夫赔偿,要么养牛者修栅栏,具体做法要视成本而定。

四、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

仍以养牛者和农夫为例,由农夫承担责任。要么农夫放弃耕种,要么农夫支付给养牛者一笔钱让其减少养牛数,要么农夫修栅栏,具体做法要视成本而定。双方交易的结果是最终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五、问题的重新说明

以四个实例论证工商业活动的有害影响真实性、其观点的本质,并表明其普遍适用性。无论如何,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甲,乙都会通过谈判实现产值、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对双方当事人而言,因有害影响而造成的产值下降都是一种成本,这是定价制度无摩擦运行的长处之一。

六、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

之前所有观点都存在一个前提:在市场交易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但这不是现实,是个假定。事实上,市场交易中例如讨价还价的谈判及缔约、督促七月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华为泡影”。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损害的问题,政府管制就是有必要的。当然,企业的出现或现有企业活动的扩展也是缓解形式的一个方法,从这一点看,政府相当于一个超级企业,利用权力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七、权利的法律界定以及有关的经济问题

“决定某事是否构成妨害,并不仅仅依靠对事物本身抽象的考虑,还要考虑其环境”。“当市场交易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难以改变法律已确定的权利安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此时,法院直接影响着经济行为”。“而法院也常常承认他们的判决具有经济含义,并意识到问题的相互性。而且,他们一贯在判决中讲这些经济含义与其他因素一起考虑。”

八、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的研究

阐述了庇古的一些分析方法,并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举了火车与周围树木造成损害的例子以说明庇古对各种事实的看法似乎是存在着缺陷的,在经济分析方面似乎也有不足。,

九、庇古传统

庇古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标书方面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因而很多错误并没有从模糊的表述中体现出来,而他研究损害问题时的方法影响了很多后来学者的研究思路,以至于很多学者再遇到此类问题是倾向于从个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角度去分析,并认为应该用税收来限制施害方的行为。但科斯反对这一方法,因为“损失”是有交互性的,应当根据是否有利于社会总收益的增加这一原则来判定“损失”是否应该补偿,应该如何补偿,并明确指出单方向的税收只会降低社会总收益,是无效的政策。

十、研究方法的改变

作者认为:“经济学家未能对解决有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这并不简单地是由于分析方法上的欠缺,而是根源于目前福利经济学的方法中存在的基本缺陷。”传统的研究问题方法必须改变,要考虑总的效果:社会成本和社会利润。

然而《社会成本问题》发表后不久就由于其逻辑错误,至今仍误导着法学与经济学的研究,遭到许多经济学大师如萨缪尔森、布坎南、德姆塞茨等。对于该文的问题,学姐主要持以下几种观点:

一:误读损害,立论错误

1.不是问题的问题,

2.损害不具有相互性,

3.有待完善的法律。

二: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1.误解社会成本概念,

2.比较经济成本不完整,

3.负外部性与治理缺乏深度,

4.不

理解最优产权安排。

三:画蛇添足,无病呻吟

1.前提条件不充分,2,交易费用无用,3.科斯定理:逻辑混乱。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 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文章,说实话有的地方理解起来有些费劲,整体感觉也有点模糊,文章太长以至读完后边的前边的东西有的已经忘了。但这篇文章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科斯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同时对前人的甚至说是世人所承认的“权威”进行了批判,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想先从我理解的角度谈一下这篇文章的架构,再从整体上谈点自己的看法。 文章一开始便提出了讨论的主题: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的行为。并指出解决此类问题大都采用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即限制甚至是惩罚施害者。而科斯对此提出质疑。紧接着在第二节科斯进一步列举了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的例子来说明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面对这类问题时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如何制止和惩罚造成损害的一方,而不是相互影响或者说相互损害。第三节和第四节科斯用牛群与谷物的例子分别讨论了“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他说:“在这种(对损害不负责任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同在引起损害的企业承担损害责任时的情况一样”,都是最优化的。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科斯定理的起源。 第五节科斯列举了四个案例分别是“斯特奇斯诉布里奇曼”案(关于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间的冲突)“库克诉福布斯”案(关于工厂排放硫酸氨气体影响漂白剂的问题)“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关于邻居间烟尘妨害问题)和“巴斯诉格雷戈里”案(关于地下室通风的问题),用此来说明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可以看出科斯是在掌握了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论证的。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理。 在第六节中科斯指出前面所有的论述都是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而现实中并非如此。“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科斯讨论了我们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三种交易制度——市场、企业和政府。他认为,选择的标准是比较它们之间在组织某些活动或交易时的成本——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企业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和政府的行政成本。因此,市场、企业和政府三者任何一个都没有天然的优越性,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应定在哪

《社会成本问题》 罗纳德.科斯

社会成本问题 罗纳德.科斯① 一、有待分析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商业企业行为对旁人带来不良影响的问题。标准例子就是,某工厂的烟尘给邻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的有害影响。对此类情况,经济学的分析通常是因袭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处理思路,即认为问题是在于工厂的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有差异。这些分析让大多经济学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即要么是要求工厂主对烟尘的损害负责赔偿;要么是根据工厂排烟尘的具体量及其所致损害的相应金额标准对工厂主征税;或者最终,责令该厂迁出居民区(可能也应包括那些烟尘排放会影响到别人的区域)。依我之见,这些解决办法并不合适,因为它们所引至的结果既非人们所需,甚至通常亦非人们所欲。 二、问题的相互性本质 传统方法倾向于模糊了必须作选择的本质。人们通常将以下两个问题视为同一:其一是A给B造成损失,其二需要决定的是:我们应如何限制A。但这是不对的,我们分析的问题本质上具有相互性。避免对B的损害必将会使A遭受损失。真正必须决策的问题是:是允许A损害B,还是允许B损害A?问题的关键在于避重就轻。我在之前的文章②中列举了糖果制造商的机器噪声和震动干扰了某医生工作的事例。为了避免医生有损,将只能让糖果制造商受伤害。此案例提出的问题实质上是,限制糖果制造商采用的某种生产方式以产品供给减少为代价,保证医生的正常工作是否值得。另一例子可以看走失的牛损坏邻近土地里的谷物问题。倘若有些牛无论如何都会走失,那么只有以谷物供给的减少为代价换取肉类供给的增加。选择的本质简单明了:肉类抑或谷物?当然,除非知晓所得以及牺牲的代价各几何,不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清楚。再举一例:乔治·J·施蒂格勒教授举的河流污染例子③。如果假定污染的有害后果是鱼类的死亡,需要抉择的问题不外乎是:鱼类损失的价值与以河流污染为代价的产品价值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必须从总体和边际两个方面看此种问题。 三、损害责任的定价制度 我想以一个案例的剖析作为分析的起点。对此案例,大多数经济学家可能都同意以下观点,即当造成损害的一方赔偿所有损失,并且定价制度是平滑运行时(严格地说,这意味着定价体系的运行是不需成本的),该问题的解决就是令人满意的。 走失的牛损坏毗邻土地生长的谷物一案,为我们当下讨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了。假定农夫和养牛者在毗邻的土地上各自经营。再进一步假定在所有土地之间没有任何栅栏的情形下,牛群规模的扩大就会增加农夫谷物的总损失。牛群规模扩大引至的边际损失几何则是另一个问题。其将取决于牛是惯于相互尾随或是并排漫游,或者随着牛群规模的扩大牛是否变得越加烦躁不安,或者还有其它类似影响因素。就眼下的目的而言,规定随着牛群规模的扩大造成的边际损失具体几何则是无关宏旨的。 ①虽然本文讨论经济分析的一个技术性问题,但是其想法却源于我当下研究的广播的政治经济学。目前这篇文章的观点在我先前分析无线电波段和电视频道分配的论文中已隐约提及(“联邦通讯委员会”(The FederaI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法经济学杂志》1959年2月号)。然而,从该文的评论反馈看,似乎有必要更清楚地阐述该问题,而且表明分析的结论也并非只能适用于原始问题。 ②科斯,“联邦通讯委员会”,21,《法经济学杂志》1959年,26-27。 ③G.J 斯蒂格勒(G.J. Stigler), 《价格理论》(The Theory of Price),l952年,pl05。

投资学读书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界着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更多投资学领域的着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放长线钓大鱼。投资者应该相信,即使是小钱,只要看准好公司,长期投资也可以发大财,就是说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的要尽量透彻,然后就是买入等待,“短线而言,股票市场投票机,人气旺的股票走高。但是,长线来看,股票市场是体重计,本只好的股票永远不会寂寞”。“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他十分钟“,这是巴菲特对于持股事件长短的形象说明,他善于长期持股,但是,很显然,前提是已经分析出这是优质股票。看了关于巴菲特等人的投资学着作后,才真正把他们当作风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有关语言文字学的专著 训诂书 ?黄侃认为:一切文词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25种书可以囊括一切,是治各门学问的根柢,这25种书为:经学十五书(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庄子〉、〈荀子〉);集部二书(〈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说文〉、〈广韵〉)。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前面讲的训诂专书,一种是注释书,它们解释字义的大原则虽然一致,方法却不尽相同。训诂专书是脱离了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做总括性的训解,因此它的训释趋于一般,不可能照顾到某一词语在某一句子、篇章乃至整部书里的有个性的用法;而注释书则因依附它所训释的对象而进行解释,所以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文章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 一、训诂学专书

训诂专书指的是纂集训诂资料而形成的训诂著作,具有工具书性质 (1)字书 字书是解释文字形音义的专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典。字书的主要内容是释义,所以也属于训诂著作。著名的字书主要有《说文解字》、《玉篇》、《类篇》、《康熙字典》等。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编者是东汉许慎。 此书共十四篇,加序共十五篇,收字9353个,重文(异体字)1163个。提出了“六书说”。 ?《说文解字》的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都是统一的。如:“束,缚也。从口木。”前句是解释字义,后者是解释字形。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著名四大家和五部书是:段 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2)韵书与类书 1.韵书的主要内容也是解释字义,只不过是按字音编排的,实际上是同音字典,古代重要的韵书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1、《集韵》

科斯的《社会成本》读书笔记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阮氏兰英 Lxy20110106 1960年科斯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该文 章与《企业的性质》(1937年)已成为科斯的经典理论。在这篇文章中,科 斯主要提出被后人誉为“科斯定理”的两个重要结论。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工商 业企业的行为,并指出解决此类问题采用庇古在《福利经济学》提出的观点,即限制或惩罚施害者。科斯却列举了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的例子说明 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人们一般都想到怎样惩罚施害者而不是相互影响、 相互损害的。 接着,科斯以养牛者走失的牛损害农夫土地上种的谷物一例作为分析 起点。他提出了“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 制度”,并说明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 开始时将产权赋予给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构都是有效率的,能够实现资源配 置的帕累托最优。但是现实情况是, 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此,制度的设计 是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率配置的基础。 科斯定理旨在描述资源稀缺性必定引发各种经济竞争和交易费用发生,而明晰界定的产权安排则是节省交易费用从而是决定经济效率的基本制度设定。科斯定理解释了稀缺世界里产权安排、交易成本、经济效率和政府功能 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政府效能→产权安排→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现实证明所有高效率的发展现象都具有明晰界定的产权制度基础,相反,所有低效率的经济停滞,则必定具有界定模糊的产权制度陷阱。总之, 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 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 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 有效的方法。

科斯定理对社会成本问题的通俗解答

科斯定理对社会成本问题的通俗解答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不易阅读又必须认真读一读的论文。为了让读者用最少的精力和最快的速度最准确地把握该文的内容,这里以一个《故事新编》的形式将该文的内容归纳如下: 妲己摘了比干的心,要带回宫里当美容食品烧汤吃,比干赶忙告到法院,要求妲己返还心脏并赔偿损失。法官请来了英国的皮古(Pigou,有人译为庇古)和美国的科斯这两位著名经济学家作为陪审员一起讨论如何判决的问题。 法官说:“妲己摘了比干的心,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这必须由我们根据公理和传统以及判例进行判决。现在,请你们二位充分发表意见。” 皮古说:“这个问题很好办,让妲己归还心脏并赔偿损失,如果她不愿赔偿就强行征税,并把她赶出王宫,叫她回老家。” 科斯说:“且慢!这样解决并不合适,这是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 (这就是《社会成本问题》第一节《有待分析的问题》的内容。)法官接着问:“据你之见,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科斯答曰:“妲己摘了比干的心固然是对比干的侵害,但是,如果不让妲己吃比干的心,也会使妲己遭受损害,使妲己营养不良。所以,问题具有相互性,处理这个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 (这就是《社会成本问题》第二节《问题的相互性》的内容。)法官又问:“到底怎样权衡利害呢?到底要不要判决妲己返还心脏并赔偿损失呢?”

科斯答曰:“要想权衡好利害关系,必须先考虑交易成本,即比干和妲己谈判的成本。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我们随便怎么判决都没有关系,都可以使产值、利润最大化,损害最小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法官大喜,曰:“愿闻其详。” 科斯侃侃道来:“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我们判决妲己…负有损害赔偿责任?和判决妲己…不负损害赔偿责任?,经济结果都一样。” “如果判决妲己败诉,妲己就会主动找比干谈判,愿意付给比干一百万美元,请求比干到心脏市场另外购买一个心脏而不要讨回原来的心脏。这时,买一个心脏只要花费五十万美元,所以,比干肯定会觉得很合算,肯定会同意妲己的要求。而妲己吃了比干的心脏以后会变得更漂亮,舞蹈更优美,歌唱更动听,纣王会更加喜欢她并肯定会赏给她两百万美元的奖金。花了一百万美元而赚回两百万美元,所以对妲己来说也很合算。” “如果判决妲己胜诉又会怎么样呢?”科斯继续发言:“如果妲己胜诉,比干就会主动找妲己谈判,愿意付给妲己三百万美元,请求她将心脏还给自己。这时,妲己想到:…我吃了他的心脏至多赚二百万美元,而不吃他的心脏却可以赚三百万美元,嗯,还是把心脏还给他合算?。所以妲己肯定会将心脏还给比干。比干虽然花了三百万美元,但属于破财消灾,只要保住了有七个孔的心脏,就能继续为纣王效劳,就能继续干大事,一年赚回五百万美元不成问题。所以对于比干来说,花三百万美元也很合算。”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 碎碎片片 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 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代表有,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与詹森和梅克林(1976)。 作者认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詹森和梅克林的见解——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是远远不够的。在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剩余风险的承受者。但,这种见解不能解释,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和证券所有权是分离的。 二、主要观点 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中,证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作者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并把企业家的概念搁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将管理与承担风险两种职能归给企业家,而着两种职能在将企业称为是一系列契约时,自然被作为分离的要素来处理。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被迫改进有效监督整个队伍及其个别成员业绩的手段。另外,企业的个体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外部都要正确面对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三、分析框架 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干性 管理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都有“决策”的特性。风险承担者的作用,即接受不确定性和在每一个生产期结束时总收益与总成本间可能为负的结果。通常,风险承担者通过事先提供财富来保证契约的业绩。以这种方法,承担风险的职能和资本与技术的所有权就被结合起来。然而,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因此,理解控制企业决策并不必然是证券持有者的天职第一步是,消除企业由证劵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二步,摒弃企业家这一角色的观念。 2、管理和承受风险:更仔细的考察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西亚斯学分中推荐书目

西亚斯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来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051181.html,/website/ClassMasterPage/ClassBulletin_Show.aspx?ClassNo= F46644%3C465=46&Id=3405&TableName=GhewwEwwmwpejpFqhhapmj 时间:2012-04-20 读书和听讲座项均可累计(每5篇读书或讲座笔记均可计1个学分),考取驾照可计为3个学分等。 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名称: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一、有待分析的问题 引出问题:如何处理工厂(甲)对居民(乙)的烟尘污染问题庇古,《福利经济学》:赔偿、征税或责令工厂迁出。科斯认为这些办法并不合适,这类问题有待分析。 二、问题的交互性质 甲对乙的污染或侵扰固然是一种侵害。但,如果不让甲侵害乙,会使甲受到侵害。问题具有交互性,处理这个问题要全面权衡利害关系,“必须从总体的和边际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三、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 羊牛者(甲)对农夫(乙)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赔偿费用的支付额取决于农夫与养牛者进行讨价还价的本领。但这笔费用既不会高得使养牛者放弃这个地点,也不会不随牛群规模而变”。“这种协议不会影响资源的配置,但会改变养牛者与农夫之间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简单地说,养牛者支付给农夫m1,而m1大于农夫放弃土地耕种的收益m2,但m1小于养牛者由此新获得的收益m3。 前提:交易成本为0。 四、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 由农夫承担责任。农夫会付给养牛者l1作为补偿养牛者减少牛群数目的损失,而l1大于养牛者的损失l2,但小于农夫由此而获得的收益l3。 前提:交易成本为0。 *两种方式都导致一种结果:双方都盈利,双方都满意,产值、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五、问题的重新说明 科斯以四个实例论证其观点的本质,并表明其普遍适用性。 甲对乙的侵害对乙来说是损失,但,如果不让甲侵害乙,同样会对甲造成损失。 如果甲胜诉,乙会找甲谈判,表示:如果甲放弃对乙的权利,乙会给甲补偿,而且补偿大于甲不放弃权利的收益。(乙对甲的补偿小于乙因此带来的收益。)这样,甲乙可以达成协议。 如果乙胜诉,甲会找甲谈判,表示:如果乙放弃对甲的权利,甲会给乙补偿,而且补偿大于乙不放弃权利的收益。(甲对乙的补偿小于甲因此带来的收益。)同样,甲乙可以达成协议。 因此,无论如何,在交易成本为0的情况下,甲乙都会通过谈判实现产值、利润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 六、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考察 第三、四、五部分都隐含了一个前提:在市场交易中是不存在成本的。但这不是现实,是个假定。通常交易成本很高,使交易根本无法进行。“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那么显然只有这种调整后的产值增长多于它所带来的成本时,权利的调整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 “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所有解决的办法都需要一定成本,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由于市场和企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管制就是有必要的”。

《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科斯定理”的价值剖析

《社会成本问题》以及“科斯定理”的价值剖析 「摘要」 《社会成本问题》是科斯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代表作,其核心思想就是所谓的“科斯定理”。然而,“科斯定理”实际上不过是一些没有任何创新意义的常识,科斯对社会成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极不严肃的。《社会成本问题》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导致了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 科斯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社会成本问题》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西方产权学说的代表作,所谓“科斯定理”就是在这篇论文中提出来的。然而,笔者以为,《社会成本问题》及其“科斯定理”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一、科斯的沉默及其原因 科斯是以批评皮古起家的,是以“科斯定理”出名的,然而在他取得成功以后,却不再说什么了,甚至连“科斯定理”也不承认。他说: I did not originate the phrase,the “Coase Theorem,”nor its precise formulation,both of which we owe to Stigler. [1](P157) 这段话可以译成这样的中文:“我没有创造过‘科斯定理’这个概念,更没有给‘科斯定理’下过精确的定义,这两者都要归功于斯蒂格勒”先生。 当别人为“科斯定理”的含义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科斯也不对究竟谁是谁非的问题表个态。[2] 这是为什么呢?是谦虚吗?不像。牛顿也谦虚过,说他的三个定律不过是海滩上的几个贝壳而已,但从没有说“我没有发现牛顿定律”之类的话。 是谨慎吗?也不像。如果是谨慎,他完全可以直接说“科斯定理还不成熟,还有待于完善”,而没有必要保持沉默。做大学问的人都很谨慎,但从未见过对自己的观点不予以澄清而任凭别人争论、误解的学术大师。爱因斯坦也很谨慎,但为了自己的相对论不被误解而到处讲学。马克思也很谨慎,但是,当他一旦发现别人误解了自己的理论时便立即写信或者写论文予以澄清,《哥达纲领批判》和1852年《致约。巍德迈》就是最好的说明。 是年事已高因而神志不清吗?也不像。听一听他对记者的谈话,再读一读他为自己的论文集-《企业、市场与法律》的中译本写的序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科斯的神志非常清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科斯本人对“科斯定理”三缄其口了呢?笔者以为,或许他已经明白,《社会成本问题》的价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皮古理论的价值也不像《社会成本问题》所评价的那么低,“科斯定理”实在难以成立。而要公开否认自己的学术价值,并让自己做出名符其实的学术成就已经力不从心。于是干脆保持沉默,随你们说去吧,反正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 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第四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现代),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过程,以《马氏文通》为标志着重议论了中国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严谨,观点新颖。正如他在“前言”中说的,“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而对于这部《中国语言学史》所建立的体系而言,究竟它所论述的对象是属于什么研究范畴呢?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前言”中提到,“语文学和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学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如若可以,种一份诗意于心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演出,是人总要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的洗礼,如果我们能够随遇而安,宠辱不惊,一心向善,哪怕人走茶凉,我们依然可以淡看潮来潮往,闲观花落花开;哪怕曲终人散,我们依然可以枕琴而眠,将悠然赠与时光,享受清浅岁月的淡淡欢愉。 行走尘世,步履的轻盈和洒脱,不在鞋履,在于心境。一个人若心中充满灰暗,那么,他所见的只能是萧条败景;一个人若心中充满阳光,那么,他所及的一定是旖旎风景;一个人若心无挂碍,存善念、怀大爱,那么,他就一定能花间一壶酒,盈手握住流云的逍遥,独坐,独醉,独舞,自由自在地弹朗朗清风、奏如歌行板,烟火流年,他一定能轻依光阴,诗意栖居。 人生本无常,它有风和日丽,也有凄风苦雨;它有春暖花开,也有寒雪冰封;它有明媚灿烂,也有坎坷泥泞。红尘旅途,不管你是锦衣裹亮足,还是竹笠芒鞋,只要懂得珍惜和知足,懂得孝顺和感恩,远离尔虞我诈,远离世俗纷争,便能从容一生、惬意一生、快活一生,无论在哪一个流年驿站,在哪一个季节枝头,相信你都能嗅及幸福的味道、听到花开的声音。 其实,生命中的精彩无处不在,我们身边的一桥,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将大自然装扮得如此立体生动,如此绚烂多彩,它们都浪漫着自己的浪漫,清欢着自己的清欢。当我们仰望雁过长空,聆听静水流深,徜徉在时光的舞步里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

还有什么理由将生命虚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生活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一声懂得,便是轻装出发,随遇而安;一声懂得,便是褪去浮华,还原本真;一声懂得,便是植爱成林,满眼丰盈。漫步红尘,我们要学会缘来相迎、缘去相送。一路来去,我们要懂得怜蹒跚幼子,敬耄耋老人,爱生命中所有的人来人往。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携一份素衣的恬淡,穿越繁华与喧嚣;无论何地,我们都要怀一份佛家的仁慈,行走春夏和秋冬。生活百态,它不会总圆满,再苦再痛我们都要笑一笑。纵然红尘纷扰,只要有一份煮诗烹茶,参禅悟日的心境,不管在雨季、还是在艳阳天,烦恼和忧伤自会随风云的脚步渐行渐远。 身处无争,梦自安闲。把心放平,所有的过客都愿与你为邻;让心纯净,所有的日子都会为你灿烂。别让自己跌入忧伤的深渊,别让自己纠缠于痛苦的魔掌。切莫让灵魂肮脏、让心灵污浊,切莫在时间的嘀嗒声中糟蹋自己、贬低自己、看轻自己。心无尘,自潇洒。超然世外,便是极乐。在水一方的你,只要心有宁静和纯净,无需任何诱饵,便能钓得一季又一季的温馨和安逸。 风雨人生,总有一个秘密等你开启,总有一缕光影为你舞动,总有一缕阳光为你灿烂,总有一颗星星为你闪亮,总有一处鲜花为你盛开。阡陌红尘,总有一座城堡等你建造,总有一条道路等你陈铺,总有一段画布等你描绘,总有一位知己等你相邀,总有一隅风景等你欣赏,总有一方桃源等你入住。茫茫荒漠,云水深处,假如你能守得住孤

社会成本问题-科斯范文

《社会成本问题》读后感 我找了多遍科斯的论文,发现科斯一生并没有出版系统的理论性书籍,他的主要思想均体现在自己的论文、演讲中,以及其跟随者的总结中。这篇《社会成本问题》则比较突出体现了其对于交易成本概念的阐述,值得深入研究。 科斯在这篇文章中谈及了经济外部性、初始产权设置等问题,他认为如果社会交易成本为0,那无论产权界定给谁,其结果都能实现产出最大化,因为交易双方总能制定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从而使产权得以圆满界定。同理,经济外部性的问题也可利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甲侵害了乙的利益,并不需要政府的介入,或者对于甲的强制措施,。甲乙双方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况下,可以自行进行磋商,甲可以支付给乙一定的补偿,而乙可以继续忍受甲的行为,前提是甲在支付补偿之后,仍然有利可图,否则他便将推出该市场。科斯在这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抛开福利和道德的约束,用纯粹经济学的观点思考社会问题,这的确是充满新意的,它避免了传统说教色彩的规劝,转而引入经济人的假设进入到外部性的领域,他给予了这样一种见解,侵害别人的行为是可以被交易的,只要存在这样的市场以及为了达成这个交易的成本为零,那么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没有一方会受损。几个比较经典的例子也说明了以上的观点但是交易费用为零的假定是很不现实的。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交易对象,有必要交流交易的愿望和条件,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特别是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 相较于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家,我认为科斯还是主张政府“守夜人”职责的,即政府应该明确其职责是使产权明晰,然后是交由私人市场去取得有效率的结果。而只要提供给私人市场一个可以自由交易外部性的市场,那么那些看似非常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迅速的解决。 但在这里,我却有非常大的质疑,科斯所假设的是存在着这样的市场,使得外部性可以被交易。但现实生活中则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市场,由于信息、地域、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存在着这样一种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利益相关的双方不可能得到这样一种机会平心静气的谈论问题,而且还要在完全信息的保证之下,这些条件是过于苛刻的,以至于我们可以断定不存在着这样的市场,它只可能存在于单独个人之间或偶然的简单事件中。那么科斯对于政府职责的定义就存在着问题,我觉得政府恰恰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即建立了一个虚拟市场,使得外部性可以得到交易,它通过奖惩制度使得外部性得以解决,尽管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总比人们漫无目的的讨价还价来的有效率一些。 这是我现在的一些感受,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希望以后能接受老师的指点。 生活中的案例 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存在着制度的影子,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度的观点加以解读。远的不说,可以观察宿舍管理制度。 每周三,寝室管理员都会例行检查卫生,但同学们却缺乏收拾宿舍的动力,以至于恶性循环,宿舍卫生变得很差。从侧面可以看出,学校的宿舍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实处,也就是制度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收拾得好的宿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奖励,而卫生差的宿舍也没有动力予以改观,因为改变不存在着任何有利的地方。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们应该更为清楚的认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充分把学校的目标同学生的目标结合好,才能达到更好的绩效。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 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 界著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 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 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 更多投资学领域的著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 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

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 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 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