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

骨质疏松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质组织微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骨质变薄、易骨折。
近年来,骨质疏松发生的分子机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科学家们探索了很多可能的分子机制,包括信号通路、内分泌系统、生长因子等等。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分子机制,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
1. 骨细胞内的信号通路骨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通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Wnt信号通路和 RANKL/RANK/OPG 信号通路。
Wnt 信号通路通过抑制蛋白分解酶和增加细胞周期中有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骨生长。
对于骨细胞来说,Wnt信号通路有利于维持骨量的稳定。
一旦这个信号通路被阻断,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RANKL/RANK/OPG 信号通路作用于骨组织吸收和形成之间的平衡。
RANKL 通过与其受体RANK 结合,刺激骨吸收和骨破坏,从而减少骨量。
OPG 是 RANKL 的天然拮抗剂,可以调节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平衡。
因此,当 RANKL/RANK/OPG 信号通路被破坏时,它将影响骨代谢,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2. 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内分泌系统的失调也可能引起骨质疏松。
例如,女性更年期后的卵巢功能下降,导致了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从而加速了骨质疏松的进程。
雄激素水平的下降也会影响到男性的骨质疏松。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以影响骨代谢。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
3. 生长因子的作用生长因子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调节因子,它们在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包括IGF-1和TGF-β等因子。
IGF-1 是一种通用的生长因子,在骨代谢过程中起着多种作用,其中包括增加成骨细胞和影响骨吸收的细胞。
TGF-β也是一种通用的生长因子,它对骨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结一下,骨质疏松的发生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包括信号通路、内分泌系统和生长因子等等。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位点,如 LRP5、ESR1、VDR 等。
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过程,如骨形成、骨吸收和骨重塑等,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2、激素调节激素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 D 等激素的异常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从而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此外,PTH 和维生素 D 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3、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
例如,RANKL/RANK/OPG 信号通路在骨吸收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RANKL 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表面的 RANK 受体结合,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而骨保护素(OPG)则可以与 RANKL 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此外,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异常调节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4、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也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关。
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可以损伤骨细胞,影响骨代谢。
慢性炎症状态下,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的释放增加,促进骨吸收,抑制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减少。
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1、骨密度测量技术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雌激素缺乏、甲状旁腺激素(PTH)和维生素 D 代谢紊乱、遗传因素、营养失衡、生活方式等均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雌激素在维持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骨量逐渐减少。
PTH 可通过调节钙磷代谢影响骨代谢,当 PTH 分泌过多时,会促进骨吸收,导致骨质疏松。
维生素 D 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还能调节骨细胞的功能。
维生素 D 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骨量减少。
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骨密度、骨代谢相关,增加了个体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此外,长期低钙、低维生素 D 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也会影响骨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前提。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骨密度测量、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
双能X 线吸收法(DXA)是测量骨密度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可以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
骨代谢标志物如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CTX)等,能够反映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如X 线、CT、MRI 等,可以发现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骨小梁稀疏等改变。
其中,X 线检查常用于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但其对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有限。
CT 和 MRI 则在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以及发现脊柱等部位的微小骨折方面具有优势。
骨质疏松可行性研究报告

骨质疏松可行性研究报告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成为了当前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研究,希望通过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骼质量减少和骨骼结构疏松为特征的疾病,是导致老年人骨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000万人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而我国每年有200万人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
骨质疏松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因此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二、研究目的1.分析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3.评估不同预防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为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提供建议。
三、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骨质疏松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2.患者调查:选择一定数量的骨质疏松患者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疾病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
3.实验研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实验,评估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法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不同预防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1.骨质疏松的主要病因是骨代谢紊乱,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2.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骨折易发生、骨密度降低、身高减小等,同时还伴有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3.目前常用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药物治疗、饮食调节、运动锻炼等。
4.实验结果显示,一些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对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行性,在未来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选择。
五、结论和建议1.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疾病,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疗。
2.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MicroRNAs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王爱飞;王亮;徐又佳【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异常的疾病,发病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难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方面,认为成骨细胞的功能下降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是该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miRNA是一种内源性高度保守的、单链的、非编码的小RNA,能够在基因转录后水平发挥负性调控作用.miRNA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不仅可调节成骨细胞的代谢,而且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凋亡等方面均起调控作用.本文梳理了最近miRNA在骨质疏松症中相关作用机制的文献,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Osteoporosis is a systemic disease of abnormal bone metabolism.The study of its mechanism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and difficult spot.Now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aspects of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It is believed that osteoporosis is caused by the down-regulation of osteoblast function and the up-regulation of osteoclast activity.miRNAs are single-stranded,non-coding,and small RNAs,capable of regulation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atthe post-transcriptional level.The role of miRNA in osteoporosi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recently.It has been found that miRNA can regulate the metabolism of both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This review presents recent articles about the role of miRNAs in osteoporosis,and aims at providing a new approach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期刊名称】《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年(卷),期】2018(024)001【总页数】6页(P135-140)【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miRNAs【作者】王爱飞;王亮;徐又佳【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苏州大学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0;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苏州大学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0;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苏州大学骨质疏松症诊疗技术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和脆性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2024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024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肌肉骨骼均减少,或称肌肉骨骼老化,会导致机体平衡力降低,增加跌倒、骨折风险,进而加剧老年人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2009年Bi n kl e y等首次提出“肌少—骨质疏松症”(os t eos a rc o peni a)的概念。
目前,老年人骨折防治重点主要聚焦千骨骼或增加骨量,但忽略了骨骼和肌肉的交互关系及其共同的调控网络。
只有将骨骼和肌肉作为共同的治疗靶点,同时防治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才能真正切实地防止跌倒和骨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预后。
本文主要针对骨质疏松—肌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
一、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了人体的峰值骨量。
峰值骨量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高。
同时,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肌肉力量。
多种基因与肌肉萎缩、骨量流失相关,包括氨基乙酸-N-乙酰转移酶(GLYAT)、a辅肌动蛋白3(a-a t n n3)、甲基转移酶样21C(METTL21 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辅激活子1a抗原(PGC-1a)、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C)等基因。
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相关M eta分析揭示了7个位点的单核昔酸多态性(SNPs)与瘦体重相关;并且发现有73个位点与瘦体重握力、步速相关。
另有研究表明握力与骨折风险相关,发现了16个与握力相关的位寺,包含与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维持和信号转导等基因,如肌动蛋白y1基因(ACTG1)、溶质运载蛋白家族8成员A1(SL C8A1)等。
2.机城力学作用:研究证实骨骼与肌肉之间存在机械力学关系。
骨骼对千肌肉的机械力学刺激十分敏感。
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调节作用可刺激成骨细胞,维持骨量并增加骨骼强度。
老年人体力活动下降或因疾病状态(卧床、骨折等)导致这种机械剌激作用减弱,进而增加肌肉萎缩、骨量流失风险。
3.内分泌调节激素及旁分泌调控:影响骨骼和肌肉的内分泌激素主要包括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维生素D、糖皮质激素(GC)、性激素等。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等类型,有研究提出在年龄超出40岁的群体中,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该病由于骨皮质变薄、骨量及骨小梁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长,可诱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引发骨折、脊柱变形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2]。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理论不断发展,对于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日趋丰富,其可通过内治及外治等方式缓解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3-4]。
1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为“骨痿”范畴,其主张瘀毒及脏腑虚衰是骨质疏松致病的影响原因,其中脏腑虚衰是引发骨痿的根本因素,且肾虚是较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肾主藏精,精生髓化血以养骨,肾和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肾精充沛,那么可见骨骼强健,若肾精缺乏,则骨髓则可能为无水之源,髓不养骨。
有文献报道提出,肾虚证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下,肾虚则会影响钙磷代谢,继而引发骨质疏松;脾胃化生气血,是后天骨髓之本,如果患者脾虚不运,血无以化精,先天之精难以获取充养,可能会导致骨髓失养[5-6]。
在现代医学分析中,其认为脾不仅具有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同时参与了人体免疫、物质代谢、神经调节等过程,利用这些途径能够对磷、骨钙等矿物质的吸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引起骨质疏松。
此外,骨痿的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这可能和高龄者虚、瘀等体质相关,且虚、瘀均为骨痿发病的重要病机,两者互为因果,若患者脏腑虚衰,则无力行血,血滞则疲成,新血不生,导致虚更虚,促使肌肉、筋脉和骨髓难以获取营养,进一步引发痿废、疼痛等,加剧骨痿。
2骨质疏松的中医药应用2.1…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现代研究认为多种中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疗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见中药包括当归、骨碎补、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等。
淫羊藿作为一种补益中药,淫羊藿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发挥强筋健骨、温阳补肾、祛风除湿等效用。
Wnt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成人骨骼是一种经过不断重塑的多功能器官。
骨骼的内稳态需要破骨细胞骨吸收和成骨细胞骨形成之间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失调将导致骨质疏松症、硬化性骨病等各种骨骼疾病的发生。
为了找到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来调节骨形成,必须阐明骨细胞分化和活动的分子机制。
人类和小鼠的基因研究已经确立了Wnt信号作为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关键机制。
本文就Wnt信号通路与骨形成相关机制以及治疗骨质疏松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 Adult bone is a multifunctional organ that has been continuously reshaped. The homeostasis of bone requires the balance between osteoclast bone absorption and osteogenesis. If this imbalance can lead to osteoporosis,sclerosing osteopathy and other bone diseases. In order to find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methods to regulate bone formation,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bon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ity must be elucidated. Gene researches in humans and mice have established Wnt signaling as a key mechanism for stimulating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ity.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mechanisms of Wnt signaling pathway and bone formation and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Key words] Bone cell;Wnt;Osteoporosis;Review骨細胞主要存在于骨矿化基质中提供骨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张月红(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摘要: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疾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雌激素缺乏,雌激素受体激活受限,肠钙吸收下降,调控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网络系统发生改变,破骨细胞生成增多,其功能活跃,抑制成骨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骨质疏松发病还与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Ⅰ型胶原和转化因子-β等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本文就破骨细胞、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雌激素;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04)02-0151-03 骨质疏松是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密度降低,引起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遗传、雌激素、营养和生活方式与骨质疏松发病密切相关,主要发病机制是雌激素缺乏导致破骨细胞增殖分化,破骨细胞功能活跃,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凋亡,从而使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造成骨质有机物和无机物成比例地减少。
另外,雌激素受体(ER)、维生素D受体(VDR)、Ⅰ型胶原和转化因子-β(TG F-β)等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
1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来源于造血前体细胞,如集落形成单位-粒细胞巨噬细胞系(CFU-G M)或单核细胞系。
骨吸收刺激因子是通过3条信号传导通路刺激成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产生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VitD〔1,25(OH)2D3〕受体通路;蛋白激酶A 途径〔甲状旁腺激素(PTH)、前列腺素(PG)E2〕; gp130通路(白介素)。
骨保护素/破骨细胞生成的抑制因子(OPG/OCIF)是新发现的重要的细胞因子,能抑制上述刺激成骨细胞的3种传导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 NFR)超家族成员,共有401个氨基酸残基,含有7个结构域(D1作者简介:张月红(1968-),女,博士。
从事创伤营养研究。
-7)和1个由2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信号肽,N端D1-4(22-179aa)与配基结合〔1〕。
OPG/OCIF通过与其配基结合来抑制和阻断该配基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OPG/OCIF配基为骨保护素配体/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PG-L/ODF),是新发现的重要的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和分化的细胞因子,它与破骨细胞分化和活化受体(ODAR)/NF-kappa B受体活化区域(RANK)结合,促进骨髓破骨细胞前体形成破骨细胞,增强破骨细胞功能,降低破骨细胞凋亡。
雌激素缺乏骨髓微环境中OPG-L/ODF和OPG/OCIF比例失调,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2〕。
白介素-1(I L-1)、白介素-6(I L-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T NF)刺激破骨细胞增殖与分化、激活成熟破骨细胞和抑制破骨细胞凋亡,增强破骨细胞骨吸收的能力,雌激素可抑制造血干细胞、单核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这些细胞因子,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导致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增加,从而使骨吸收作用增强,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通过调节c-Jun基因表达和c-Jun N末端激酶磷酸化,阻断受体活化区域配体(RANK L)/M-CSF诱导的激活蛋白-1(AP-1)转录,抑制骨髓单核细胞前体形成多核的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3〕。
2 成骨细胞 G azit等〔4〕研究发现成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与骨髓成骨细胞祖细胞的成骨潜力相关,骨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G F-β,TG F-β是骨髓成骨细胞祖细胞分化、增殖中的重要的细胞因子,当TG F-β含量减少或加入TG F-β抗体后,骨髓成骨细胞祖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导致成骨细胞数量减少和活性下降。
骨质疏松患者骨小梁内TG F-β含量明显降低,给予小剂量TG F-β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促进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 F-1)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加Ⅰ型胶原合成,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以及骨钙素的产生,抑制胶原降解,IG F-1还可促进肾脏1,25(OH)2D3的合成,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
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同时,伴有生长激素和IG F -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 F BP-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 F BP-5)的减少〔6〕。
给卵巢切除大鼠皮下注射IG F-1,经持续治疗14d,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IG F-1促进骨形成及矿化、增加成骨细胞数量。
雌激素通过cAMP通路调节新生大鼠IG F-1的表达和活性,并与IG F-1 mRNA表达水平呈时间和剂量相关,提示IG F-1介导了雌激素对人骨的部分作用〔7,8〕。
3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E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具有转录因子的作用,包括ERα和ERβ两种亚型。
ERα包括5个功能性区域:DNA结合区(DBD)、绞链区、激素结合区(LBD/H BD)和2个转录激活区(AF1和AF2),当DBD区与DNA结合后,AF1即可激活DNA 转录活性,AF2区与雌激素结合即可激活DNA的转录。
ERβ氨基酸序列在DBD区及LBD区与ERα有高度同源性。
二者与雌激素的亲和力相似可以形成异源二聚体与共同的ER反应元件结合,共同调控基因转录〔9〕。
卵巢去除大鼠骨丢失主要发生在松质骨上(松质骨上雌激素受体表达明显、皮质骨上雌激素受体的表达较少),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骨密度降低,补充雌激素不能改善雌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型大鼠骨密度〔10〕。
成骨细胞上有雌激素受体,在小鼠骨髓培养中,雌激素可通过ER依赖方式刺激成骨细胞的分化,增加基质的沉积和矿化〔11〕。
Oreffo等〔12〕报道,破骨细胞前体中有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但在破骨细胞成熟和进行骨吸收时雌激素受体α表达消失,这一现象表明,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调控可能在破骨细胞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雌激素通过其受体增加卵巢切除大鼠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这些研究均可证实雌激素受体调节机制重要作用。
尽管骨质疏松多发生在女性,但在英国每12个男性中有1个患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病例中1/3患者为特发性,研究证实雌激素缺乏和男性骨质疏松发生有关,但特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雌激素、雌激素受体αmRNA水平正常,雌激素受体α蛋白表达异常,因此骨丢失和雌激素受体α蛋白表达异常相关〔13〕。
这一资料进一步证实骨质疏松和雌激素受体密切相关。
4 基因多态性 家系和双胞胎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14〕。
与骨质疏松有关的遗传标志物包括VD 受体(VDR)基因(Bsml、T agl和Apal限制性酶)、雌激素受体基因(Xbal和PvuII限制性酶)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I型胶原α1基因启动子的S pl结合位点的核苷酸重复多态性及TG F-β基因T→C 多态性。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多态性还影响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
雌激素受体等位基因Xba1和PvuⅡ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与骨量关系密切,小写字母表示有酶切位点,大写字母表示无酶切位点,研究发现妇女腰椎和全身骨密度按PP<Pp<pp,XX>Xx>xx趋势变化,单纯PPxx型妇女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推测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15〕。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还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有关,补充0.625mg 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基因PP、pp和Pp型妇女L2-4腰椎骨密度显著增加,而0.3mg雌激素只能增加PP、Pp型妇女腰椎骨密度、不能增加pp型妇女骨密度,调整绝经时间后,PP型妇女腰椎骨密度仍然低于pp型妇女腰椎骨密度〔16〕。
M orris on等〔17〕首先发现VDR等位基因与骨密度相关,可占整个遗传对75%左右。
骨丰量值与VDR基因多态性相关,男女青年bb纯合子腰椎和股骨胫骨密度高于BB纯合子。
老年绝经后妇女骨丢失情况与VDR基因多态性相关,绝经18个月后, BB基因型骨密度减少,bb基因型妇女无明显变化,而且与钙摄入无关,Bb基因型妇女BM D的变化随钙摄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提示钙的摄入可能与VDR基因多态性有关。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Ⅰ型胶原基因是骨量调节的候选基因,SS纯合子骨密度高于Ss和ss型,北欧白人妇女s比例高于非洲和亚洲妇女是造成北欧白人妇女骨折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18〕。
TG F-β基因序列区第29个核苷酸T→C间的替换,导致亮氨酸→脯氨酸变异,TT基因型骨密度低于TC和CC,而且椎体骨折发病率较高。
回归分析表明骨质疏松病人T等位基因可能是骨质疏松病人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9〕。
TG F-β基因T→C多态性影响VD疗效。
绝经后骨质疏松病人补充VD,CC 基因型妇女L2-4腰椎骨密度每年增加1.6%,TT 和TC基因型妇女L2-4腰椎骨密度无变化〔20〕。
本文承蒙高兰兴研究员审校,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1〕 M orinaga T,Nakagawa N,Y asuda H,et al.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 encoding in human osteoprote2gerin/osteoclastgenesis-inhibitory factor〔J〕.Eur JBiochem,1998,254:685.〔2〕 H ofbauer LC,K hoslas S,Dunstan CR,et al.The role of os2 teoprotegerin and osteoprotegerin ligand in the paracrine regu2lation of bone res orption〔J〕.J Bone Miner Res,2000,15(1):2.〔3〕 Shevde NK,Bendixen AC,Dienger K M,et al.Estrogens suppress RANK ligand-induced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viaa stromal cell independent mechanism inv olving c-Jun re2press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 A,2000,97(14):7829.〔4〕 G azit D,Z ilberman Y,Ebner R,et al.Bone loss in old male mice results from diminished activity availability of TG F-beta〔J〕.J Cell Biochem,1998,70:478.〔5〕 Marie P.G rowth factor and bone formation in osteoporosis: roles forthe IG F-1and TG F-beta〔J〕.Rev Rhum Engl Ed,1997,64:44.〔6〕 R osen C J,G lowacki J,Craig W.Sex steroids,th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gulatory system,and aging:implications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older postmenopausal w omen〔J〕.JNutr Health Aging,1998,2(1):39.〔7〕 K assem M,Okazaki R,Harris S A,et al.Estrogen effects i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gene expression in a human os2teoblastic cell line with high levels of estrogen receptor〔J〕.Calcif T issue Int,1998,62:60.〔8〕 McCarthy T L,Ji C,Shu H,et al.17-estrodiol potently suppresses cAMP-induce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gene activation in primary rat osteoblast culture〔J〕.J BiolChem,1997,272:18132.〔9〕 Enmark E,Pelto-Huikko M,G randien K,et al.Human e2 strogen receptorβ-gene structure,chrom os omal localization,and expression patter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7,82:4258.〔10〕 Ogawa S,Fujita M,Ishii Y,et al.Impaired estrogen sen2 sitivity in bone by inhibiting both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andbeta pathway〔J〕.J Biol Chem,2000,275(28):21372.〔11〕 Qu Q,Perala H M,K apanen A,et al.Estrogen enhances differentiation of osteoblast in m ouse bone marrow culture〔J〕.Bone,1998,22:201.〔12〕 Oreffo RO,K usec V,Virdi AS,et al.Expression of estro2 gen receptor-αin cells of the osteoclastic lineage〔J〕.His2tochem Cell Biol,1999,111:125.〔13〕 Braidman I,Baris C,W ood L,et al.Preliminery evidence for impaired estrogen receptor-alpha protein expression inosteoblasts and osteocytes from men with idiopathic osteo2porosis〔J〕.Bone,2000,26(5):423.〔14〕 Obermayer P B,Chararas C,K otschan S,et al.G enetic backgroud of osteoporosis〔J〕.Acta Med Austriaca,2000,27(1):18.〔15〕 K obayashi S,Inoue S,H os oi T,et al.Ass ocia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with polym orphism of the estrogen receptorgene〔J〕.J Bone Miner Res,1996,11:306.〔16〕 Ongphiphadhanakul B,Chansirikarn S,Puabilai G,et al.Oestrogen-receptor-alpha gene polym orphism affects re2sponse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to oestrogen in post-menopausal w omen〔J〕.Clin Endocrinol Ox f,2000,52(5):581.〔17〕 M orris on NA,Qi JC,T okita A,et al.Prediction of bone density from vitamin D receptor alleles〔J〕.Nature,1994,367:284.〔18〕 Beavan S,Prentice A,Dibba B,et al.P olym orphism of the collagen typeⅠαⅠgene and ethnic difference in hip-fracture rates〔J〕.N Engl J Med,1998,339:351.〔19〕 Langdahl BL,K nudsen J K,Jensen HK,et al.A sequences variation:713-8delC in the trans 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gene has higher prevalence in osteoporosis in osteo2porotic w omen than in normal w omen and is ass ociated withvery low bone mass in osteoporotic w omen and increasedbone turnover in both osteoporotic and normal w omen〔J〕.Bone,1997,20(3),289.〔20〕 Y amada Y,Harada A,H os oi T,et al.Ass ociation of trans 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l genetype with therapeuticresponse to active vitamin D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J Bone Miner RES,2000,15(3):412.(收稿日期:2002-08-08;修回日期:200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