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GBT34657交流充电桩互操作性测试方案解读
充电桩标准协议

充电桩标准协议
充电桩的标准协议主要涉及到充电桩与电动汽车之间的通信协议,以及充电桩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和充电参数的设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充电桩标准协议:
1.GB/T20234.2-2015: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接口的通用要求,包括车辆接口、电网接口、通讯接口等。
2.GB/T34657.1-2017: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的通用要求,包括测试设备、测试程序、测试结果要求等。
3.GB/T34658-2017: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要求,包括电气性能、安全性能、电磁兼容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4.GB/T38841-2020: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之间的通信协议,包括通信协议的框架、通信流程、数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
5.GB/T20234.3-2015: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接口的通用要求,包括车辆接口、电网接口、通讯接口等。
6.GB/T3465
7.2-2017: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互操作性测试的通用要求,包括测试设备、测试程序、测试结果要求等。
7.GB/T34658-2018:该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技术要求,包括电气性能、安全性能、电磁兼容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以上是常见的充电桩标准协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标准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充电桩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操作性测试方法研究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操作性测试方法研究引言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成为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
然而,由于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及其充电设施之间存在互操作性问题,给充电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本文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
互操作性问题的存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往往只能使用特定品牌的充电设施进行充电,而且即使是同一品牌的电动汽车,不同型号之间也存在充电设施不匹配的情况。
这种限制使得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非常不便利,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测试方法的重要性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问题,我们需要开发一套有效的测试方法来评估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能。
测试方法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改善效果。
因此,测试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测试方法的研究内容1. 充电协议的研究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使用不同的充电协议,导致互操作性问题的出现。
因此,我们需要详细研究各种充电协议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它们对充电设施互操作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充电协议的测试方法。
2. 充电接口的研究充电接口是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电能传输的关键部件。
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往往使用不同类型的充电接口,这也是互操作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研究充电接口的类型和规范,可以为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测试提供有力支持。
3. 充电设备的模拟测试为了评估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能,我们可以使用充电设备的模拟测试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模拟各种充电设备和电动汽车之间的交互过程,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互操作性问题。
同时,模拟测试方法还可以评估不同充电设备的兼容性,为用户提供选择合适的充电设施的依据。
4. 可编程充电设施的研究通过研究可编程充电设施的设计和开发,可以为改善充电设施的互操作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可编程充电设施可以灵活适应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汽车,提高充电设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充电桩测试标准详细介绍

充电桩测试标准详细介绍一、概述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充电桩作为其必要的配套设施,对于电动汽车的使用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充电桩的性能和质量,以及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充电桩的测试标准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充电桩测试标准,包括测试目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以及测试结果的要求。
二、测试目的充电桩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充电桩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运行,并提供安全可靠的充电服务。
具体来说,测试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检查充电桩的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
检测充电桩的性能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以保证其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检查充电桩的安全性能,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验证充电桩的可靠性,确保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故障。
三、测试项目充电桩测试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功能测试:检查充电桩的各种功能是否正常,如充电模式选择、计费功能、状态显示等。
性能测试:检测充电桩的性能指标,如充电效率、输出电压稳定性、电流调节等。
安全性测试:评估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如过压保护、过流保护、漏电保护等。
可靠性测试:验证充电桩的可靠性,包括长时间运行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等。
外观及结构测试:检查充电桩的外观、结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外观完整性、结构强度等。
电磁兼容性测试:检测充电桩在电磁环境中的表现,以确保不会对周围设备产生干扰。
四、测试方法根据测试项目的不同,充电桩的测试方法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测试方法:功能测试:a. 充电模式选择:检查充电桩是否能正常切换不同的充电模式,如快充、慢充等。
b. 计费功能:验证充电桩的计费功能是否准确,包括计费标准、费用结算等。
c. 状态显示:检查充电桩是否能正常显示充电状态、电量等信息,以确保用户能够了解充电情况。
性能测试:a. 充电效率:在不同的充电模式下,测量充电桩的输入输出功率及能量转换效率。
b. 输出电压稳定性:在负载变化的情况下,检测充电桩的输出电压是否保持稳定。
新国标充电桩检测操作流程

新国标充电桩检测操作流程When it comes to testing the new national standard charging pile, it is essential to follow a specific operating procedure to ensure safety and efficiency. 针对新国家标准充电桩的检测操作,遵循特定的操作流程非常重要,以确保安全和效率。
First and foremost, it is crucial to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 user manual provided by the charging pile manufacturer. 首先,至关重要的是要熟悉充电桩制造商提供的用户手册。
The user manual will provide detailed instructions on how to properly connect the charging cable to the electric vehicle, how to initiate the charging process, and how to monitor the charging progress. 用户手册将提供如何将充电电缆正确连接到电动汽车、如何启动充电过程以及如何监控充电进度的详细说明。
Before testing the charging pile, it is important to inspect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equipment, including checking for any visible damage or loose connections. 在测试充电桩之前,重要的是要检查设备的物理状态,包括检查任何可见的损坏或松动连接。
充电桩新国标之协议一致性测试

一文读懂充电桩新国标之协议一致性测试新国标,就是国家拟颁布的两个测试标准:《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和《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
充电桩市场有着怎样的“充电隐患”?新国标如何将其“绳之于法”?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新国标之一——协议一致性测试标准。
1.1 为何要颁布新国标早期,国家出台GBT 27930-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规定了充电机与BMS之间的通信协议。
但是,由于标准制定过于宽泛,桩企、车企对标准的理解存在误差。
如下图所示,BMS向充电机发送“蓄电池异常”的报文,但是充电机依旧向BMS回复“依旧允许充电”的报文。
不顾蓄电池异常而继续正常充电,蒙混过关,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国家27930只是充电桩标准,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
国家拟颁布的《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目的在于根据相关协议标准规定的要求,增加每一个实现的协议标准的可信度,检查每一个实现与协议标准的符合性,消除每一个实现与标准的理解歧义,达到充电“唯一”的目的。
那繁杂的通信协议,新国标如何进行测试呢?1.2 新国标测什么车桩充电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协议一致性测试规定了在四个阶段中分别检测充电机以及BMS的技术规范,分析BMS和充电机是否正常工作。
1.2.1 低压辅助上电及充电握手阶段测试系统分别发送握手报文、辨识报文等,测试充电机是否进行绝缘检测,以及测试充电机和BMS是否都反馈正常握手及辨识报文,并在进行错误报文检验中能准确判断并输出错误报文。
1.2.2 充电参数配置阶段测试系统分别模拟充电机和BMS充电就绪状态,分别测试BMS和充电机是否做出相对应的正常反馈,完成充电参数配置,进入正常充电阶段。
1.2.3 充电阶段测试系统发送模拟报文,考察BMS和充电机是否反馈发送充电需求、充电状态、蓄电池需求、蓄电池状态以及电压温度等信息,并检验两者对于中止充电是否准确判断,进入充电结束阶段。
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

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交流充电桩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充电设备,它可以为电动车提供快速、安全的充电服务。
然而,随着使用量的增加,交流充电桩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加强对交流充电桩的监管和管理,各地相继出台了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
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是一项规范性的管理措施,旨在保障交流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具体而言,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测内容: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对交流充电桩的检测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包括电气安全性、机械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检测内容。
其中,电气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检测内容,主要涉及交流充电桩的电气接地、绝缘电阻、漏电流等方面的检测。
2.检测标准: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对交流充电桩的检测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检测。
其中,国家标准是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的基础,行业标准则是对国家标准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检测机构: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规定了检测机构的资质要求和监管要求。
检测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且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这样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检测周期: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规定了交流充电桩的检测周期。
一般情况下,交流充电桩的检测周期为一年。
这样可以保证交流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检测结果: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规定了检测结果的处理和管理。
检测机构必须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定,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交流充电桩,必须进行及时的整改和修复。
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的实施对于保障交流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有效减少交流充电桩的故障率,降低交流充电桩的维修成本。
其次,它可以提高交流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增强用户的信心和满意度。
最后,它可以促进交流充电桩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电动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交流充电桩强制检定方案的实施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它可以有效保障交流充电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电动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号接口解决方案

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号接口解决方案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充电设施的配套建设也变得愈发重要。
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号接口解决方案在确保安全性和质量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充电体验。
本文将从电源和信号接口两个方面介绍新国标下的解决方案。
首先,新国标对充电桩的电源接口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交流输入接口和直流输出接口。
交流输入接口是用于从市电电源方提供电能给充电桩的接口,其规范了电源的输入参数和接口标准,确保充电桩的正常运行和电能的安全供应。
新国标规定了220V/380V交流输入电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电场景的需求。
同时,接口标准采用了工业级的插拔接口,提高了接口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交流输入接口还规定了接地电阻、漏电流等电气参数,以确保充电桩的安全使用。
在直流输出接口方面,新国标规范了输出电压、电流等参数,以适应电动车不同型号和不同充电需求。
新国标规定了200V/400V直流输出电压,同时提供了不同功率(如20kW、60kW等)的输出选择。
充电桩的直流输出接口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插拔接口,方便电动车用户进行充电。
该接口还规定了输出电压和电流的精度范围,确保充电桩能够提供稳定的电能输出。
其次,新国标对充电桩的信号接口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通信接口和控制接口。
通信接口是用于与电动车或充电桩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信的接口,其规范了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
新国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CAN通信协议,实现了充电桩与电动车之间的数据交换。
通信接口还提供了充电桩运行状态、电能计量等信息,方便用户进行监控和管理。
控制接口是用于控制充电桩启停、调节电压和电流等功能的接口,其规范了控制信号和接口参数。
新国标采用了数字控制技术,实现了充电桩的智能化控制。
控制接口还规定了控制信号的电平范围和通信速率,以确保充电桩能够准确和稳定地接收控制信号。
总之,新国标下的交流充电桩电源及信号接口解决方案将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放在首位,同时满足了电动车不同型号和不同充电需求的要求。
交流充电桩国标

交流充电桩国标摘要:一、引言二、交流充电桩国标的概念与意义三、我国交流充电桩国标的发展历程四、交流充电桩国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五、交流充电桩国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六、我国交流充电桩国标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展望正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交流充电桩国标作为规范我国充电设施市场的重要文件,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流充电桩国标是指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的交流充电桩产品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
它对充电桩的分类、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充电桩产品质量和安全。
我国交流充电桩国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我国发布了第一个交流充电桩国标,即GB/T 20234.1-2011《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第1部分:总则》。
此后,我国陆续发布了多个相关国标,不断完善交流充电桩国标体系。
交流充电桩国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包括:1.严格遵循国际标准,确保与国外产品互认互通;2.强调安全性,对充电桩的防护等级、漏电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注重能效,规定了充电桩的能源效率指标;4.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对充电速度、充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交流充电桩国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安全,提高用户满意度;2.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创造条件;3.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4.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在国际上,我国交流充电桩国标取得了较高的地位。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国际标准与我国标准的互认互通。
同时,我国交流充电桩国标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为国际充电桩市场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交流充电桩国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国标GB/T 34657交流充电桩互操作性测试方案解读《GB/T 34657.1-2017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1部分:供电设备》、《GB/T 34657.2-2017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2部分:车辆》已经于2018年5月份正式实施,电动汽车及充电桩行业具备一个详细的测试标准,在新测试标准的监督下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的兼容匹配性将会大大提高。
本文将为解读新国标GB/T 34657.1交流桩互操作性测试。
一、测试项目
《GB/T 34657.1-2017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1部分:供电设备》规定的交流充电桩互操作测试项目
二、测试系统组成
标准中提及交流充电桩互操作测试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主要包括车辆控制器模拟盒(测试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控制过程、异常充电状态以及连接控制时序等)、交流电源(模拟电网供电特性)、负载(模拟电池消耗充电桩的输出能量)、测试仪器(测量充电桩的电气特性及控制信号状态等)、主控机(控制车辆控制器模拟盒模拟充电过程的不同状态、采集记录测试仪器的测量数据生成测试报告)。
这几部分对充电桩进行有序的联动测试可以大大提高测试效率。
图1、交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检测系统
二、充电控制过程测试
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控制过程测试分为四个阶段:连接确认测试、充电准备就绪测试、启动及充电阶段测试、正常充电结束测试
各个阶段的测试目的为:
连接确认测试:检查供电设备是否能通过检测点1或检测点4的电压值来判断供电插头与供电插座的连接状态。
充电准备就绪测试:检查供电设备是否能检测到车辆准备就绪并启动充电。
启动及充电阶段测试:在充电过程中,检查供电设备是否能通过PWM信号占空比告知其最大可供电能力。
正常充电结束测试:检查供电设备在收到车辆停止充电指令时充电结束过程是否正常。
三、充电连接控制时序测试
本测试的目的是检查供电设备充电连接控制各种状态跳转和时间间隔是否满足要求。
状态转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充电时供电设备充电连接时序应满足GB/T 18487.1-2015中A.4和A.5规定的要求。
图4、GB/T 18487.1-2015中A.4规定的交流充电连接控制时序图
图5、GB/T 18487.1-2015中A.5规定的交流充电控制导引电路状态转换
四、异常充电测试
在该测试要求中规定了很多充电现场可能遇到的异常场景,检测交流充电桩在遇到这些异常后可否稳定安全的停止充电。
针对交流充电桩的异常用例具体包括:CC断路:在充电前和充电中,当供电接口断开时,检查供电设备是否能停止充电。
CP接地:在正常充电过程中,利用120Ω电阻将CP线接地,检查检测点1的电压、PWM信号、K1和K2状态、充电状态。
PE针断线:在充电前和充电中,模拟断开PE线,并持续5s,检查检测点1的电压、PWM信号、开关S2状态、充电状态。
输出过流:在充电过程中,模拟输出电流超过被测设备最大供电电流,检查供电设备能否停止充电。
断开开关S2:在充电过程中,当开关S2断开时,检查供电设备是否能中止充电且保持PWM输出。
五、回路电压测试
该测试项目针对交流充电桩的部分为CP回路电压测试,在充电前,当检测点的正电压在标称值误差范围内(8.2V~9.8V),供电设备应能允许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当检测点的正电压在标称值误差范围内(5.2V~6.8V),供电设备应能正常充电;当检测点的正电压超过标称值误差范围,供电设备应在50ms内识别连接故障,并不允许充电或停止充电。
通过上述的检测流程,可以为车企、桩企加速车桩互联互通性能适配改造提供支撑,最终使得新能源车主实现“放心充电、安心充电”,推进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