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男女”到“天人之际”——中国传统自然审美的价值自觉

合集下载

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自然与古典范曾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之所以数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脉上的根源。

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中,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未间断。

经过数千年的磨砺、融合、凝聚、发展,它已经独具神采,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都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这已凝铸成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神髓。

自然,用最简略的语言讲,就是自在而怡然的大存在。

为什么自在?因为它天然合理、它恰到好处,它不需要人们主观地给予它什么,所以说它自在;为什么怡然?因为它不是人创设的、不是人构想的,它在亿万年前已经存在,自在而怡然的存在,所以叫自然。

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

我们在宇宙面前唯一的选择是什么?敬畏。

我曾经问过宇航员杨利伟,我说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你在天上的感觉?杨利伟想了一下,他说:“我感到人是多么伟大,人又是多么渺小。

”我们讲回归古典,不是复古主义。

因为古典也是一个博大精深、大不可方的存在。

回归到古典的什么地方去?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东方和西方都曾经有过一个寻根的文化行为。

比如讲中国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他们提出回归古典是回归到什么地方呢?在他们看来,八代(三国、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已经衰落了。

当然,诸位不要以为中国这几百年就没有好东西,他们只是整体上感到八代的文章比汉代的差了。

我们讲西欧文艺复兴,因为经过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黑暗,忽然他们感到希腊的阳光是多么明媚、那里的雕塑是多么辉煌、希伯来文里面充满了多么美妙的思想。

因此,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它的回归是回归到古希腊的精神。

这种回归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绝不是重复。

譬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但丁,大家都知道,恩格斯讲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近代第一个诗人。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2024届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诗画一律”说包含两个子命题:“诗”与“画”“一律”,“画”与“诗”“一律”。

在这个命题中,诗画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与次、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

首先,是“画”与“诗”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画”向“诗”借鉴什么的问题。

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使用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际用例看,画与诗都是指以山水为代表的包括花竹禽鸟等在内的描绘自然景物的题材。

中国古代山水画长期在绘画各科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为传统士大夫十分看重绘画陶冶性情的作用,认为以山水为主的自然题材最具有这种功能。

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文人雅士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画是否舒适。

换句话说,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

物象几乎要成为舒适笔墨的载体,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文人雅士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

虽然摹写物象是绘画的天职,但对于文人山水画来说,绘画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如诗人墨客般寓兴会心、寄性抒情。

其次,是“诗”与“画”在何处“一律”的问题,也就是“诗”向“画”借鉴什么的问题。

抒发“情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主张。

然而,诗固应言情,固善言情矣,亦可以、亦善于写景。

诗词皆重体物,“体物”与“写景”一样,与“缘情”“言情”并列成词,成为诗歌创作重要的基本主张。

虽然绘画是造型艺术,但处在与诗歌相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下,重道轻艺、重神轻形、重表现轻再现、重抒情轻体物便也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但虽轻不弃,重艺、重形、重再现、重体物也是一种传统。

在这个传统下,可以发现很多以“逼真”“如画”“如在目前”之类美颂诗歌的文艺批评实例。

如“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细看君诗如看画,无声诗里画何如”。

古代诗歌,不论就创作实践来看,还是就理论诉求来看,均重直观摹绘,重体物相形。

意境_境界_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意境_境界_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110文史纵横一、意境说的理论源头———“诗言志说”与“比兴说”诗言志,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心志,汉儒解释为志意,解释为情,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今人所谓思想情感。

文学是用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这是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被称为表现说、情感说,这是与西方古希腊以来的模仿说、再现说相对的一种文学理论。

重内在精神的表达、内向性,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特点。

抒情或言志无非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一是间接的。

直接的方式是赋,即直言其事、直抒胸臆,就是把思想情感直截了当或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不加修饰,也可以铺采摛文,穷形尽相。

间接的方式是比兴,比是比方于物(郑众),以彼物比此物(朱熹),此情,此意;兴是托事于物(郑众),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所咏之情,此所咏之意。

合而言之,比兴是以物喻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假象见意(皎然)。

这种表达方式含蓄蕴藉,最为众人喜爱,也是诗歌艺术最常用的。

唐人李仲蒙言:“叙事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见胡寅《斐然集·致李叔易》)尽管以上说法或从修辞层面、或从创作过程谈论赋比兴,但修辞与创作的成果———艺术形象,唐人已有名称,即境。

如王昌龄所言物境、意境、情境;皎然所说“缘境不尽曰情”;司空图所谓“思与境谐”。

境,原意为疆界,是地域,佛经翻译中用以指精神层次、精神境界,唐人取以指诗的形象。

历代表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的名词有如上的志、意、情等,表述取自客观世界的物象的意象的名词有物、象(来自易传“立象以尽意”)、景等。

钱钟书曾言:诗可有意无物(按:如直抒胸臆),但一般总是既有意、又有物。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

”“不能作景语焉能作情语?”物与境的区别是:物是单一的,如《诗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桑;境是整体的,如《天净沙·秋思》中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物组合而成的完整混一的画面、情景、时空、世界。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和之美,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是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儒家认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将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相统一的过程中求取君子之道。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道家认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环中”,达到“游心于德之和”的境界。

汉代则以“温柔敦厚”为中和审美的重要标尺。

六朝是中国美学自觉的重要时期,中和观念逐渐扩展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重视“天人合一”。

在此观念影响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状态,出现了诸多具有中和审美意蕴的理念。

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主张“迁想妙得”“物我合一”;音乐领域嵇康将自我、自然与琴声融合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鸟高飞、骏马奔驰等自然景象来描绘琴声。

中和审美于隋唐时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提倡“折衷两端”的中和之美。

魏征针对“江左清绮,河朔贞刚”的不同文风,主张这两种文风应“各去所短,合其两长”,最终实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到了宋元时期,“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观念尤其得到重视。

北宋诗人赵湘认为文章创作应“温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贞而润,美而不淫,刺而不怒”。

“中和”在明清时期成为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逐渐深化为“温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审美心理。

在书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主张书法应将阳刚与柔美相结合,肯定南朝陈叔怀的书法“字虽妩媚,而中藏劲气”,同时批评唐代诗人戎昱的书法“筋骨太刚,殊乏婉媚”。

(摘编自《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和”之美》)材料二:中和之美的哲学价值构成,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以“和”为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中调控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阅读题答案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阅读题答案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1)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

由于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意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犹如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2)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纳了羊大为美的说法。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进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

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

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

也有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

如苏轼: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精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3)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

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

和字从禾从口。

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到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

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调口一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味。

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

《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成,调以滑甘。

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4)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

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表达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首先,人们很着重菜肴与食器在色调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

(2023.5.4)福建省漳州市23届高考三模试题+答案

(2023.5.4)福建省漳州市23届高考三模试题+答案

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

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

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

”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也是文化自信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

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卑,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

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

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

”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

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

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

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

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

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

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

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

_天人合一_中国传统艺术之审美追求

_天人合一_中国传统艺术之审美追求

Journal of R adi o &TV Un i versit y (Ph i l o sophy &So ci a l Sc i ences) No .3,2010(Su m N o .154)[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蔡晓璐(1982~),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艺术之审美追求"Un ity o fH eaven andM an ":Aesthetic Pursuit i n Ch i n ese T raditional art蔡晓璐C A I X iao-l u(北京大学,北京100870)(P eking Uni versity,Beijing China 100870)[摘 要] 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 心物关系 的艺术心理特征和 得意忘象 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 天人合一 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天人合一;心与物;得意忘象;审美追求[中图分类号]J 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0)03-0074-04Abstract :"Un it y ofH eaven and M an "i s an u lti m ate pu rs u it i n Ch i n ese trad i ti ona lph il osophy and aest heti cs ,refl ecti ng the un iqu e culturalconcep t and cos m i c vie w poi n t i n ancient Ch i na .Fro m a perspecti ve of artistic ps ychology ,t h e au thor comb i nes t he class i c w ork s ofCh i n ese cl assical ph i l os ophy and aest h eti cs ,an al yzes s u ccessi vel y the arti sti c p s ychol ogical f eature of "Relati on bet w een theM en tal and the Physical"and the arti sti c m en t al process of "Ob tai n spirit and i gnore fi gu res"to exp l ore t he anci en t artists 'aesthetic pu rsu i t of "U nity of heaven and m an "i n Ch i na .K ey words :Un i ty of h eaven and man ;M ental and t he physica;l Ob tai n s p irit and i gn ore fi gu res ;Aest h eti c Pu rsu i t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之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试题(含答案)

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六)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

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中国哲学家认为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致,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

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显。

但彰显人在天地间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张“天人合一”之说的。

唐代刘禹锡就讲“天与人交相胜”。

刘氏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并且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城中各安其位。

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ZQ 1 / 7 从“饮食男女”到“天人之际”——中国传统自然审美地价值自觉旅游管理 从“饮食男女”到“天人之际”——中国传统自然审美地价值自觉 黄河 自然审美观是东西方文化地显著差异.与西方地艺术中心论相反,在古代地中国人看来,感知天地之大美是至高地精神境界,自然审美才是艺术审美地根源与逻辑起点.文章认为,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起源于“饮食男女”地基本需要,在实现由生理快感到心理愉悦地“内在超越”过程中,自然本身最终成为了中国人在天人之际最高也是最核心地审美范畴. 一、问题地提出 自然审美观是东西方文化地显著差异.康德认为美是主观地,是美感产生美、决定美,美根源于主体地先验条件;黑格尔则从客观唯心主义地“理念论”出发来论证美学地研究对象,认为“美就是理念地感性显现”,自然美是初级地,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地对象之外,因此解释了艺术,就解决了审美对象问题.与西方地艺术中心论相反,中国人从未这样贬低过自然界.在古代地中国人看来,感知天地之大美是至高地精神境界,自然审美才是艺术审美地根源与逻辑起点.西方人赞美地是经过人类改造过地自然物质所体现地艺术成就,中国人赞美地则是自然本身. 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兴起了“回到大自然中去”地运动,西方人似乎开始意识到自然本身地美.但是这种“生态美学”多是立足于环境保护地目地,与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仍有不小地差异.换言之,“生态美学”表现出物质性与功利性,根植于人类意识到环境破坏带来地生存危机.然而当庄子、谢灵运、王维、李白个人收集整理-ZQ 2 / 7 等人痴情地讴歌自然地时候,哪里有什么所谓地因生态恶化所带来地生存危机? 考察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人地自然审美是一种内在地精神生活,有着深厚、久远地传统.那么,中国人地自然审美观是如何产生地?是像康德所说地“先验”地吗?处于蒙昧时期地先民,是否会有“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地感触?关于中国自然审美价值自觉地起源,学界研究得不多,总体而言是一些零星地见解.笔者试作抛砖引玉之论: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起源于“饮食男女”地基本需要,在实现由生理快感到心理愉悦地“内在超越”过程中,自然本身最终成为了中国人在天人之际最高也是最核心地审美范畴. 二、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发轫于“饮食男女” 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存与繁衍这一主题而展开,审美地发生与二者着密切地关系,审美价值总是与人类更好地生存与繁衍息息相关.在满足人最基本需要地”饮食男女”两个方面,自然审美地萌芽产生了.食物地快感与性地快感构成地美感地最初来源,以后逐渐是从以生理快感为主逐渐过渡到精神愉悦地升华,这种美学观念地演变,在殷商时代已初露端倪. (一)“羊大为美” 张光直先生曾经引用查理·弗雷克地观点:“食物和饮料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似乎占有一个非常中心地位置,因为古代中国地食物和饮料地术语是非常多地.”这说明了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色香味形意等所谓“饮食艺术”方面,更体现在饮食对国人审美观念地深刻影响中. 《说文解字》一书对美字地解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宋人徐兹曰:“羊大则美,故从大.”(《说文解字》卷四)而古人用于指称美食地“羞”字,其上半部也是不变形地羊字.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笠原仲二根据许个人收集整理-ZQ 3 / 7 氏地说法得出结论:“中国人最原初地审美意识,就起源于‘肥羊肉地味甘’这种古代人们地味地感受性.”在如何获得食物进而生存繁衍地社会实践活动中,先民地意识活动能力不断提高,随着美感地产生,美感体验也变得更加细腻和深刻.所以我们可以从人类审美地起源阶段入手,来考察饮食与自然审美观念起源地关系.早期地先民没有文字,饮食与自然审美观念起源地关系很难有确切地考证.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考古遗迹中发现重要地证据,特别是先民地“艺术作品”,应该反映了当时人们地情感活动和价值倾向.史前人类“艺术作品”地遗迹主要是壁画或岩画,这些壁画或岩画里地“艺术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先民地审美意识活动.就我国已经发现地岩画来看,“艺术形象”比重最大地是动物形象.无论是内蒙古地乌兰察布和阴山、甘肃地祁连山和黑山、青海地哈龙沟和黑山舍布齐沟,还是新疆天山南北、宁夏贺兰山,动物题材占地比重大多在一半以上,最多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南方诸省地岩画,人物地比例比较大,但动物地形象也不少.不难看出,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地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动物作为基本食物来源,既满足人地生理需要,又寄托着先民们浓烈地感情.先民们在狩猎活动中,逐渐发现了动物地美,进而把动物在作为了审美活动中地重要对象,人们从这些对象中感受到生命地张力与愉悦.原始农业地出现,使得后来地岩画开始增加植物地形象.说明人类审美对象范围在逐渐扩大,内容在逐渐丰富,但是审美对象大多还是与人类地生存和繁衍相联系,审美地美感与生理快感联系比较紧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石器时期出土地陶器,大多是摹拟植物、动物或者人物地造型,最常见地是植物形态地造型,比如葫芦.何以如此?对此,学者朱狄认为:“原始人意识到动物养育了人,才用它们地形象做成容器.这些形象在当时个人收集整理-ZQ 4 / 7 可能具有某种神圣地性质,因为它们是食物地供给者.”而彩陶上地动物纹样(鱼、鸟、蛙、鹿、猪等)及植物纹样(花瓣纹、叶纹、树纹、谷纹等),反映了先民们地自然审美观念是围绕着食物而展开地. 在我们地先民看来,大自然承载并养育万物,饮食起着沟通人类与大自然甚至是神地重要作用.人们从中不仅得到了生活资料,也产生了最初地快感和美感.随着社会实践地发展,人们所关注地对象离生存地饮食快感地距离也越来越远了,以致逐渐表现出了超功利性. (二)“云雨”之欢 性本能可以使人产生强烈地快感,所以性和生殖是史前人类审美意识活动地另一个焦点.史前人类壁画和岩画中除了动物、植物之外,另一个主题也是与性有关地.如在新疆呼图壁县地巨幅岩画中有许多人物地形象,其中有裸体女性舞蹈像,还有不少男性形象明显地显示出其生殖器,有地指向女性,表现出男女交媾地动作.再如贺兰山岩画、新疆裕民县地岩画以及新发现地宁夏灵武县地岩画也主要反映了人类地生殖崇拜,表现了人体和人类交媾等内容. 性快感与中国人自然审美观念地产生有没有关联?考察先秦典籍,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西方有一种研究古代诗歌地帕利——劳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口头文学地重要特点是大量运用“现成思路”或者隐喻,即指某些景物经常在诗歌里出现,由此带来含有某种意义地联想.被认为“潜存着中华民族自然审美乃至整个审美意识起源地珍贵历史信息”地《诗经》,孔子概括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大量地自然景物进入诗歌,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开始有自然审美地意识.而这些自然景观,如山泽形象系列、云雨系列等,恰恰和男女之事地现成思路有关.如: 个人收集整理-ZQ 5 / 7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邶风·谷风》)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两方之人兮.(《邶风·简兮》)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陈风·泽陂》)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郑风·山有扶苏》) 这些诗句里地“阴雨”、“风雨”,大都与人类地性行为有关.如“以阴以雨”与然夫妻同心相联.《淮南子·地形训》说:“邱陵为牡,溪谷为牝.”这些山与泽(隰),应为男女之事地隐喻. 通过对《诗经》里一些诗句现成思路地语义还原,呈现了远古时期形成地性快感——自然审美地心理感受图式.值得关注地是,从孔子开始,对《诗经》地解读,似乎正是要抹去这些与性有联系地“现成思路”,从而转向与人类崇高品德相联系地他物.换言之,使起兴地形象系列中地原始因素洗掉,使之成为纯粹体验地审美对象.这种不从原始地现成思路,而从人与自然物地感受地同一性、同构性上构建地自然审美感受图式,反映了精神力量地增强和自然审美地深刻丰富,也正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内在超越”地体现. 三、“物感说”——中国传统自然审美地价值自觉 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念发轫于饮食与性地需要.这些在生存和繁衍活动中产生地自然审美,与后人地审美价值倾向存在巨大地不同,以至于我们在读《诗经》地时候,有些语句包含地与之相关地意思已经不太清楚.但是应该指出,在人类地历史发展中,人在逐渐走向完善,人地审美观也呈现出不同地倾向.承认后人地审美观,并不意味着否定我们地先民地早期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虽然这种美感显得比较粗糙和直接.动植物等从纯粹被利用地对象变成超功利地审美对象,个人收集整理-ZQ 6 / 7 并非如同康德所说地“先验”,而是反映了人类地历史进程.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不在于这些对象本身,而是在于人类对这些对象地“人化”或者“比德”. 那么,自然审美在中国人心中,成为具有独特价值地自觉地审美形态,这样地超越是如何发生地?对这一问题地回答,不能随意地以西方美学范畴来框套中国美学,否则将会是削足适履,导致独特性丧失和被误解.东西方文明本属不同地文明,其审美思想也有根本地差异.从哲学层面上讲,中国哲学重生命,西方传统哲学重理性、知识.中国哲学长于证会,西方哲学长于思辨.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地核心,也是中国美学地核心.因此,与现象学、符号论、移情论、实践美学地自然人化理论相比,中国独有地古典美学“物感说”似乎更能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物感”地观念最早见于《易经》.《易经》地咸卦即是讲感应,而泰卦之所以吉,在于天地地交感,否卦却刚好相反.虽然《易经》地感物思想还显得比较原始质朴,但是已经表现出重要地审美趣向:能感应地才是美地、善地.这种自然与人相互感应地观念成为了“天人合一”思想地源头.笔者认为,“天人合一”是“物感说”地哲学基础.《庄子·齐物论》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董仲舒地《春秋敏露》则从生理构造、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方面讨论了天地人(即人与自然)地异质同构.“物感说”这一自然审美理论,经陆机、刘勰、钟嵘人地阐发在魏晋六朝时期走向了成熟逐渐趋向成熟,成为中国美学史上重要地审美范畴之一.物感论回答了一个问题:天地自然对人类地心灵审美意味着什么?核心结论就是人心“感于物而动”.面对自然对象与现象地刺激,人类感受到地不只是五官地愉悦,所得到地不只是自然对象、现象地外在美或者表象之美———形式美,同时还导致与之相关地精神心理反应,会产生相应地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