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痹证从痰论治

合集下载

痹证

痹证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要求:
【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 鉴别要点。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一、概述
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
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 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 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 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证
肢体经络病证
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 相关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经络病理生理 肢体即四肢和躯干,与经络相连,以通为用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白骸,沟
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 命活动 本章节病证范围: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部位:内脏痹:心、胸、喉、食管等(广义) 肢体痹:关节/肌肉/筋骨/经脉(狭义)
今天讨论的内容:以肢体痹中的关节病变为例 ❖ 痹≠关节炎
历史沿革
(一)《内经》列痹论专篇,《素问. 痹论 篇第四十三 》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 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历史沿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 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 仍为临床常用
历史沿革
《外台秘要》称白虎病,比喻其症状痛如 虎咬,昼轻夜重
《济生方》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称的“痛风”,和现在的痛风概念

中医治疗痹症的绝密心得,建议收藏一下

中医治疗痹症的绝密心得,建议收藏一下

中医治疗痹症的绝密⼼得,建议收藏⼀下⼀、散风宣痹法即⽤疏散风邪的⽅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法。

主要⽤来治疗⾏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筋⾻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脉象多浮,⾆苔正常。

常⽤⽅剂有防风汤,独活寄⽣汤。

常⽤中药如虎⾻、⽩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祛寒通痹法即⽤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所致痹证的⽅法。

主要⽤来治疗痛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筋⾻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体胖⼤,⾆苔薄⽩或⽩润。

常⽤⽅剂有乌头汤,⿇附⼦细⾟汤,当归四逆汤。

常⽤中药如桂枝、⿇黄、附⼦乌头、细⾟。

三、除湿蠲痹法即⽤具有除湿作⽤的⽅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法。

主要⽤来治疗著痹。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筋⾻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

脉象濡缓或滑,⾆胖有齿痕,苔⽩或⽩腻或⽔滑。

常⽤⽅剂有薏苡仁汤,⿇黄杏仁薏苡⽢草汤。

常⽤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即⽤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法。

主要⽤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

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

痛处游⾛,痛不可及,尤如⼑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

脉多滑数,⾆质或红,⾆苔黄或黄厚腻。

常⽤⽅剂有⽩虎加桂枝汤,⼆妙散,三妙丸,宣痹汤。

常⽤中药如⽣⽯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银藤、⽣地、亦芍、丹⽪。

五、化痰散结法即⽤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的⽅药来治疗痹证病⼈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法,是⼀种辅助疗法。

凡痹证病⼈出现⽪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此法。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畸形⽽成瘰块。

脉象多滑,⾆质或暗,⾆苔⽩、⽩腻、⽔滑或黄。

常⽤⽅剂有⼆陈汤。

谈谈蠲痹汤治疗痹证

谈谈蠲痹汤治疗痹证

谈谈蠲痹汤治疗痹证作者:徐英霞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9期蠲痹汤组方特点:出自于《医学心语》: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

本方组合有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行气止痛,调中,是临床上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方剂。

随着临床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临床上蠲痹汤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蠲痹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已扩展到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

1病因及发病机制《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说明外邪侵袭是痹症发生的外在因素。

《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

"均说明外感风寒邪可引起痹症。

《内经》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既指出了痹症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邪有关。

正气虚弱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综上所述:痹证的发生,不外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关,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因。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1,2]。

2临床证治经验治疗原则:祛邪通络为其基本原则,临证时,则应根据邪气偏盛,采用祛风、散寒、利湿、清热、祛痰、化淤并注重祛邪莫忘扶正。

2.1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游走不定,伴有关节屈伸不得,恶风、发热、舌暗苔薄白、脉浮缓。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当归、川芎、甘草(炙)、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桑枝、乳香(制)、木香、大便秘结加大黄、李仁。

偏上肢者加威灵仙。

偏下肢者薏苡仁、川牛膝。

病在腰背部加杜仲(酒炒)、续断(酒炒)、枸杞、补骨脂。

2.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肢体关节疼痛、痛时固定不移,怕冷,遇寒加重。

伴有关节活动受限,皮肤发凉,舌淡苔白。

川乌(制)、麻黄、蜀椒、桂枝、芍药、甘草、羌活、独活。

从痰瘀论治鼻鼽(痰瘀阻络证)临床体会

从痰瘀论治鼻鼽(痰瘀阻络证)临床体会

治法采用金黄散局部外敷以清热祛湿消肿止痛;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根据辨证适当辅助针灸、推拿、拔罐活血通络治疗。

4 典型案例患者李某某,男性,40岁,2017年09月30日就诊。

主诉:左跖趾关节肿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伴左踝关节肿痛2天。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进食肥甘厚味之品后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就诊于我院门诊查血尿酸505u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此后每年劳累、受凉及饮食不慎时均诱发左足关节疼痛,以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及左足外侧踝关节疼痛为主,患者每次痛风发作,均自行口服秋水仙碱后可缓解,平素未系统治疗,近10年来每年痛风发作3~5次,血尿酸未检测,目前饮食控制。

2天前进食肥甘厚味后出现左第一跖趾关节疼痛,且左足外侧踝关节红肿疼痛和烧灼感,自服秋水仙碱1粒后关节痛症状稍缓解,但出现腹泻副反应。

门诊以“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收住院。

症见:左足外侧踝关节红肿热痛,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头晕时作,无头痛,无胸闷、心悸,无恶心、呕吐,腹泻1次,量少,质稀,无腹痛、腹胀,纳差,时有胃脘胀满不适,夜眠差,口干,口苦,心中烦热。

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数。

入院查肾功能:尿酸500umol/L。

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高尿酸血症。

中医诊断:浊瘀痹证(湿热下注);诊治情况:西医治疗以地塞米松注射液急性期抗炎治疗;中医以金黄散外敷清利湿热消肿止痛,中药汤剂予以萆薢分清饮合八正散加减,治法:清热化湿,活血通络,处方:萆薢15g,石菖蒲12g,萹蓄12g,瞿麦12g,车前子15g(包煎),杜仲(炒)10g,怀牛膝15g,青风藤10g,海风藤12g,茯苓12g,黄柏(盐炒)8g,威灵仙8g,黄芪(炙)15g,甘草(炙)10g,广藿香10g,佩兰12g,白术(炒)12g,苍术12g,中药日1剂,水煎服,分3次温服;非药物疗法予红外线和针灸治疗活血通络,针灸取穴:太溪、三阴交、昆仑,照海,阳陵泉,悬钟;经上述治疗3天后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周后左足可正常活动,无红肿,病情稳定后出院。

痹症

痹症

3.有毒中药的应用:
在痹证的治疗中,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 附子、川乌、草乌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物。 此类药物生用毒性大,一般需经炮制,内服常用 量为5~12克,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适量为 度,不可久服。应用时可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 煎,有缓解毒性作用。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 晕、心悸、恶心、脉迟等中毒反应,即应停服, 并用绿豆甘草汤频饮,无效或危重者,按药物中 毒急救处理。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 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 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 祛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 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4)热痹
主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剧痛 兼证:关节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有发 热、恶风、汗出、口渴、尿黄,烦躁不安等全 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 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七.临证备要
• 止痛药物应用

辨病位用药
• 有毒中药的应用
1.止痛药物应用
肢体关节疼痛是痹证的一个突出症状, 其病机为经脉闭阻不通或筋脉失养,即所谓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临证当根椐 “标本虚实兼治”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 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具有止痛作用的药物,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祛风散寒止痛: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白芷、
马前子苦寒,有大毒,功能强筋通络, 消肿止痛。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瘫 痪。炮制后人丸散,内服0.2~0.6克, 大剂量0.9克。本品有大毒,不宜多服、 久服。中毒反应为头昏头痛、烦躁不安、 颈项强硬、角弓反张,甚则昏迷死亡。
雷公藤苦寒,有大毒,有祛风除湿,舒筋活 血功效。近年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 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本品 有大毒,内服宜慎,常用10—25克,并去皮根心, 先煎1小时。雷公藤提取物临床效果亦佳。副作 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肝损害、白细胞及血小板 减少、头昏、心悸、心律紊乱、女子闭经等,应 注意观察。副作用明显时,应停用并对症处理。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3、巢元方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因素。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 此病。
(三)范围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 肌纤维炎、 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等。
二、病因病理
病因:内因:正气不足 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病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性质:其性质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以正虚为主。 病位:主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与肝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风、寒、湿、痰、瘀。痰浊、瘀血、水湿在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结语
一、痹证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 件、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感受外邪及饮食、外伤为引发 本病的基本因素,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 本病机。 二、痹证日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 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 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二是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 肾不足的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 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脉沉涩。
治法:补肾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补肾祛寒治尪汤
续断、补骨脂、附子、熟地、骨碎补、淫羊藿、
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桃仁、当归、乌蛇
2、气血亏虚 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气血亏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活络,佐以舒筋 方药:气血并补荣筋汤(独活寄生汤)
(四)肝肾两虚证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病机转化: 1、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液失于输布 ,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肿胀。痰瘀 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痰, 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水湿 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顽固 不愈。

中医-治痹五要

中医-治痹五要

治痹五要痹证之外因为风、寒、湿、热,内因为阴阳气血不足或营卫失和。

痹证的发生是以人体正气先虚为基础的,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五变篇》云:“粗里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素问·痹论篇》中也说:“阴气者,静则神藏,燥乃消亡……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故风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气虚;寒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阳虚;湿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脾虚痰浊;热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阴血不足。

风寒湿热外邪入里与内因相合,必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淤血、痰浊内生,所以瘀、痰是痹证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祛邪尤重除湿痹病乃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无论风痹、寒痹、热痹每每兼夹湿邪,治疗当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然风可骤散,寒可温除,唯湿浊难以速去。

湿邪不仅在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痹证多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临床多见关节肿痛、酸沉、屈伸不利、纳呆腹胀、肢倦神疲等症。

治疗多采用宣肺、理脾、温肾、疏理三焦之法,临床上应把健脾化湿放在首位,脾健则湿无内生之源。

同时应根据湿邪所在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湿在上当发其汗,湿在下则利其小便,使邪有出路。

治痹需重剂在痹证的临床治疗中,往往出现辨证准确而疗效却差强人意的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选用药物不当,二是药量不足。

例如治疗寒痹常用川乌、草乌,若按常规剂量,疗效不佳,取效速否,常取决于二乌的用量。

因寒痹多因寒凝血滞于阴络,营气不通所致,非大剂量辛热活血药物则不为功,故二乌分别可用至30克。

川乌力缓而持久,草乌效速而难持续,二乌合用效速而持久。

已故名医代云波老先生在治疗一寒痹证医案中,将川乌60克、附子90克、细辛90克、桂枝30克、干姜90克、肉桂15克等药同用,疗效显著而未见毒副作用。

二乌确有毒性,关键是用之得法,切勿孟浪。

观察用二乌量大者,用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如与甘草同时先煎1~2小时;或与蜜同煎;或间断应用,停药后用薏苡仁、泽泻、通草、绿豆等煎汤服用,以淡渗其毒;或伍以白芍、生地、黄精、桑椹等以治其过燥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因此,根据六经皮部 的不 同功能特性 ( 关阖枢 )及局部反 映, 选择其相应部位施治 即可激发经气 , 调控营卫,抗御病邪 , 从而起到协调 阴阳的作用 。皮部刺激疗法就 是以经络皮部论及 关 阖枢理论为依据 ,可能通过经络在皮 部固有 的交通信息 的物 质基础而激发经气产生 以上治疗作用的一类 方法。探讨和发掘 皮 部刺激疗 法的 治疗 理论 ,可为针灸 临床提供 丰富 的理论指
【 王仲 涛 , 兰 , 玉纯 . 循经 低 阻线 表 皮 的冷 冻 复型 电镜观 察 『 . 3 】 吴淑 曹 人 J 电子 1
编 号 :E -2 8 7 1 ( 回 :2 1.90 ) R 10 0 0 修 020 .4
浅 谈 痹 证 从 痰 论 治
Dic s i n O e t g a t r l i o p t m e r s u so n t a i rh a g af m s u u t o y r n r h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2年第 4卷 第 1 7期 皮部探测其经络生物全息物理特 性,证明经络皮部客观存在 ; 经络全息物理特性能被皮部感知,并可 能通过在皮部经络 固有
显微 学报 。 9 () 1 1 1 : 9 28
.5 .. 4.
[] 4董志 忠, 景 禹, 智, . 损毁 外周 交感神 经 对皮肤 电导及表 皮 缝隙连 樊 刘 等 化学
O jcie T e el h l i l ra n i il eo uu id cd at a i Me o s A rt set ete lea r o ie bet : orv a teci c et t s pi fs tm nu e r rl a v n a t me d c n p h g . t d: e op ci i rt ecmbn d h r v h t u
张 卫华 ( 9 2 ) 16 一 ,男 ,汉 , 陕西 中医学 院教授 ,硕 士研 究生 导师 。“ 针
刺 治疗 乳腺 增 生临床 及 机理研 究 ”分 获 国家 中医药 管理 局 中医药 科技 成 果 乙级奖 、 陕西省科 技进 步二 等奖 、省 中 医管理 局科 技成 果二 等奖 。
[] 总骥 . 灸经 络生 物物 理学 [ . 京: 京 出版 社,9 8 4—4 2祝 针 M】 北 北 18 : 335 3
p r o a x e e c x l r e t a me t t o so r r l i . n l so : h o u a a , c p n t r n eb r fe t e e s n l p r n et e p o et e t n h d fa t ag a Co cu i n T eHu x eHu tn a u u cu e a d h r swee e ci e i o h r me h v
[】 7刘里 远 , . 交 感物 质 线组 织 学及 毛囊 立毛 肌在 经 络 实质 中 的动力 潘绢 皮肤
靶 器官作 用 叨 . 京师 范大 学学 报, 0 , () 0—1 北 2 33 6: 883 0 9 8
作者简介 :
樊 海龙 ( 97) 17 一,男 ,汉 ,陕西 中医 学 院 2 1 硕士 生 。 00级
接 的影 响[ . 医科 大学 学报 , 9,(8: 012 J 北京 ] 1 632 ) 8 —8 9 1 [] 5刘里 远 . 信 息传 导通 路 与 中医经 脉 [ . 中 医基础 医 学杂 志,995 皮肤 J 中国 ] 19 ,
() 75 8: - 1 4
的交 通信 息的物质基 础激发经 气从而产 生相应 的治疗调 节作
陈瑞萍 张 磊
( 山东省 兖州市中 医医院,山东 中图分类号 :12 5 15 . 6
兖 州,2 2 0 7 10) 文章编 号:17 —8 0( 0 2 70 4 .2 证 型:B D 6 47 6 2 1 )1 .0 50 G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 】 背景:痹证的成 因较 为复杂,其 中因痰致痹是 临床 常见原 因。目的:揭示痰邪致痹的临床 证治规律 。方法:总结
导 ,值 得 推 广 应 用 。 参考文献 :
【] 定忠 , 1李 李秀章 . 皮部 挑治 与深刺 的 f I对 比研究 [ . 经穴 MR J 中国针 灸,00 ] 0 () 9—9 8: 142 4
[】 6刘里 远, 菲菲 , 王 杨锡让 , 皮 肤 P S阳性带 和毛 囊受 体分 布及 组化 特征研 等. A 究 [ . 剖 学杂志 , 9 , () 3 ・3 J解 ] 1 51 5: 44 7 9 8 4
痹 证 是 指 经 络 痹 阻 ,气 血运 行不 畅而 引起 的肢 体 关 节 发 生 溪 心 法 》则 认 为有 血 虚 、血 热 、风 、湿 、痰 、瘀 之 异 ,对 后世
文献并结合 个人 经验探讨痹证诊治 。结论:活血化 痰、针 药齐施是 治疗痹证 的有效 方法。
【 关键词 l 痹证;从痰论治; 中医临床
[ s at B c go n : h asso t a i ecmpe, hc p tm d cdp rls o Abt c] ak ru d T ecu e fa h l aa o l w i suu i ue aa i i acmmo l ia rao s r rrg r x h n y ss nc ncl esn. i
meh d e t g a tr l i . t o s nt ai r ag a ir n h
[ y r s A trli; ran o suu er; C cii l Kewod ] r agaTet gf m tm t oy T M l c h i r p h na
di 03 6 ̄i n17 .8 02 1.7 2 o: . 9 .s. 47 6 . 21. 1 1 9 s 6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