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摘要】中日古代建筑作为中日两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探讨了中日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特点、文化影响、保护与传承以及现代价值。
通过对比两国建筑风格的异同,揭示了中日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探讨了中日古代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研究成果表明,中日古代建筑不仅是中日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深对中日建筑的比较研究,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古代建筑,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历史沿革,特点,文化影响,保护与传承,现代价值,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代建筑一直是人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中日两国,由于历史悠久,古代建筑更是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更可以拓展我们对中日文化传统的认识。
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在中日两国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时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还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比较研究两国的古代建筑,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而促进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鉴。
对中日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日古代建筑的意义在于加深对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古代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中日古代建筑,可以深入探讨两国在建筑技术、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

中日佛寺建筑及自然观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建筑、自然三者之间,还体现在人类情感与自然的融合、宗教意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等方面。
中国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载体,向日本传播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与技术,日本飞鸟时期传承了中国南北朝先进的文化。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佛寺园林,也就把握住飞鸟时期佛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为研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佛寺景观发展提供历史参考。
同时日本飞鸟佛寺,特别是法隆寺也给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旁证。
但是两国在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于“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话题,不少前辈已经做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
例如刘晓路先生所著的《中日文化研究文库-日本美术史纲本》[1]、王剑先生所著的《日本传统艺术-宗教建筑》[2]以及日本的久野键先生、仕惟雄先生、永井信一先生所编写的《日本美术简史》[3]等著作。
本文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前辈已经铺好的道路上继续探讨此话题。
一、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佛教发展简况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公元589年结束。
但在文化上却是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中国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盛极一时,许多帝王贵族都信奉佛教,且广建寺塔,当时南朝古都到处都是佛教寺院。
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知当时的盛况。
当中国古代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以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对外传播。
邻国各地文化皆以中国为基调,表现出相当的同一性,同时又各具特色。
日本飞鸟时期,是指从钦明天皇7年(公元538年)朝鲜半岛的百济向日本朝廷献上佛像、佛经等开始到和铜3年(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这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日本的时期,此时,中国文化的传播便以经过汉化的佛教为载体。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是亚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对比研究,探讨其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共性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共性在于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首先是建筑形式,中日两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方形或矩形平面布局,形式简洁、朴素,以满足其建筑功能需求。
其次是建筑材料,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当地的天然材料,如石、木、泥土和瓦等。
这些材料坚固耐用,且具有当地气候、土壤和环境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保障建筑物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再次是建筑技术,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技术手法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包括木结构、拱形结构、斗拱、飞檐、榫卯等等。
这些技术手法都表现出中日两国传统工艺的高超技艺和文化精髓。
最后是建筑装饰,中日两国的古代建筑在装饰上都充分体现了当地文化和艺术特点,如中式的雕花、彩画和石雕等,日式的层次感和极简主义风格等。
二、差异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差异在于文化、地理和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
首先是文化背景,中日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中式建筑更感性、浪漫,充满了神秘的气息,而日式建筑则更注重实用性、简洁化,强调形式上的准确度和精简感。
其次是地理环境,中日两国建筑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环境也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地震和台风频繁,因此日式建筑采用了多种缓震和减震技术,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最后是历史背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这些背景对于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建筑技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中日两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日两国古代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影响,中式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五行阴阳、五福临门等精深理念的反映。
其次是日式建筑的文化内涵,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显著,日式建筑注重和谐、简洁的精神,体现了和风文化的本质内涵。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现代主义百年后中日乡村住宅建筑风格转译的对比研究

现代主义百年后中日乡村住宅建筑风格转译的对比研究近百年来,中日乡村住宅的建筑风格均已从传统的建筑风格转变为现代主义的建筑,但两国乡村住宅建筑的风格转译也有很大的差别。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和日本乡村住宅建筑风格转译后的差异,以期对现代主义百年来注入到中日乡村住宅建筑乃至地域性认同中的文化融合贡献做出更好的理解。
首先,从建筑角度考察,农村住宅建筑是山谷和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延伸,日本乡村住宅建筑将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形式,使用的技术充满了传统的乡土风格,重建的建筑连接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平衡。
然而,当中国的乡村住宅建筑经历了现代主义的转译以后,延续的不是传统的木结构,而是引入的钢结构、钢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建筑更多的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装饰和形式,使中国农村住宅更加追求功能性和现代化。
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日本乡村住宅建筑受其乡土文化的影响,住宅里穿插着众多的文化元素,包括灯笼、壁画、垫子、木制装饰品等,充分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
而中国在乡村住宅建筑上也有自己的文化依托,它有自己的传统建筑样式和技术,以及注重山水、屋顶、廊柱等传统空间元素,但整体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往往被现代主义建筑替代,而实现文化融合有待加强。
最后,从地域性认同角度来看,古老和传统的乡村住宅更强调地域认同,通过本地建筑材料、传统的屋面形状以及木柱、木门的装饰等营造一种文化认同感。
然而,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在乡村修建的扩张,山谷和河流等自然特色渐渐被抹去,即使日本的乡村住宅也失去了一定的地域性认同。
而中国乡村住宅,虽然仍保留着本地传统元素,但集中性的现代主义建筑仍然缺乏足够的地域性认同,对于本地文化的融合仍依然是一个困难。
以桂离宫为例对比中日古典园林异同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17以桂离宫为例对比中日古典园林异同◎官涛1 官珍2 杨燕徽3摘要:地处东亚的中日园林虽为同源,但由于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与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审美等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其渐渐的发展出不同的路。
哲学思想、空间格局、游览体验、建筑以及植物上二者都各有异同。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桂离宫;对比一、正文位于东亚的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都属于东方园林的范畴,“中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 。
但由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其各有发展,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异同。
哲学思想方面,儒释道对中日园林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中国园林崇文,日本园林尚武。
中式园林代表作有皇家园林与苏式园林。
皇家园林恢宏大气,苏式园林则小巧精致。
日本在公园3~4世纪即有苑囿。
飞鸟时代,中国的建筑、雕刻、绘画等文化从百济传入日本,兴盛起来。
12世纪禅宗传入日本,对日本园林形成极大影响。
中国特有的文人私家园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以佛教为国教,日本园林是佛道型山水园。
受到道教影响,中、日园林都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但中国园林是“人”型园林,而日本园林是“天”型。
陈从周先生表示“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 。
中日园林都采用相似山水园林空间格局。
但由于中日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布局上的不同侧重。
二者都是源于对真实环境的写仿,却分别形成了“大陆文化影响下的山水共生的山水园林和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海岛共生的池泉园”两种模式 。
与西方规则式构图不同,中、日园林都是向心式构图。
但是中国园林往往有山有水,但不一定有岛,常以水、岛为平面中心,以山、亭为视觉中心 ,日式园林则是有水有岛,不一定有山,常以水、沙、岛、石为平面中心和视觉中心。
一池三山是中日园林中的常用的母题,但略有差别,例如日本园林经常用石或植物修出龟形或鹤形,称龟鹤岛,中国园林则没有这种做法。
从游览体验来说,中国园林以动为主,日本园林以静为主。
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1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简述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形式,它自从秦砖汉瓦开始一脉相承,绵绵不绝,虽然自成特色但失之于超稳定。
我们在珍视中国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身一直没有走出它的中世纪。
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木构建筑逐渐趋向于复杂,斗拱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成为了檐部的装饰。
建筑室内为了不露出梁架,在梁下做天花,外露木结构表面施彩画或做精细雕琢,流于形式堆砌。
自晚清以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进而逐步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几乎都要扫进故纸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开放,不过这次是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
这一次开放,使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曾经使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感到非常自卑。
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向一个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甚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迈向了后现代时期。
这种文化的演绎与进步,绝非仅仅是表现在建筑上,而同样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业化时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显得那样的容易与迅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技术和物品诞生,因此,现代主义必然使得这个社会增添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类型。
它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义已经让建筑在技术和空间等物质方面与现代生活高度合拍,这是古典建筑所无法企及的。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起来,现代主义运动也逐步消亡、分化,甚至变异成了其他的文化倾向。
在围绕建筑的新兴技术、建筑的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建筑环境方面,日本建筑师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建筑师的前面。
日本早期建筑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大。
第一次影响是从中国的六朝、隋唐开始的,他发生在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期,在镰仓时期日本人又吸收了许多宋代建筑风格。
中日传统园林比较-论文

中⽇传统园林⽐较-论⽂中⽇传统园林的⽐较佐佐⼩泽摘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特点和类型,同时结合⽇本传统园林,作出不同⽅⾯的对⽐,归纳出中⽇传统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最后,总结出中⽇传统园林各⾃的优缺点。
关键词:传统、起源、发展、古典、特点、意境、类型、⽐较、优点、缺点1.中国传统园林中国园林的起源: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超的艺术⽔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园林的⽣成期——夏、商、周、先秦⾄西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的盛期——隋唐园林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园林成熟后期——清中乃⾄清后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源于⾃然,⾼于⾃然:⼭、⽔、植物是构成⾃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剪裁,从⽽表现⼀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然景观。
在⼭的运⽤上,⼴泛采⽤各种造型、纹理进⾏“叠⼭”创造峰、峦、岭、岫、洞、⾕、悬岩、峭壁等景观形象,是真⼭的抽象化和典型的缩移摹写。
在⽔的运⽤上,追求“虽由⼈做,宛⾃天开”。
理⽔上采⽤曲折,港湾港汊⼭⽯点缀,创造天然⽔景风貌。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以树⽊为主调,栽植⽅法不讲求成⾏成列,也⾮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相映成趣,以少量数⽬的艺术概括⽽表现天然植被的⽓象万千。
(2)建筑美与⾃然美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建筑多寡,性质如何,都与⼭、⽔、花⽊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结合在⼀起,形成⼀系列风景画⾯。
园林建筑采⽤⽊架结构,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低错落,因⼭就⽔,⾃由随宜,使建筑⼩空间与⾃然界的⼤空间沟通起来。
(3)诗情画意: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运⽤各个艺术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之中,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4)意境的蕴含: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的⼀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比较【摘要】建筑是艺术的结晶,它是最实用的艺术品,而且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发展至今,建筑文化也不断发展。
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阐明了两国在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历史观点分析了中日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探讨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根源是本文创新点之一。
【关键词】指导思想;构造方法;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一、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史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形成。
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
夏代和商代是建筑体系的萌芽期,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
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
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
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
秦朝和汉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
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等实体,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
尤其是在盛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则上承盛唐之余脉,下开不同之风格。
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
明、清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建筑与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保守。
尽管如此,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天坛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国建筑文化的今天。
现代建筑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
“鸟巢”的设计,激发人们的自然天性。
长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她将成为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
东海大桥的贯通,改写了上海不“上海”的历史。
中国建筑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日本建筑文化历史起源。
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
比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
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建筑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
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
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
但日本在汲取中国建筑的成就的同时,更加注意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
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组并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
丹下健三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
矶崎新另辟蹊径走一条创新之路。
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参与他的设计,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风格。
安藤忠雄则从丰富的民间生活汲取素材,表现纯朴的自然美,形成简约、精练的风格。
这是日本建筑文脉发展的必然,材料的运用上也很单纯,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钢材,总之什么材料都充分显露其天然质感。
二、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联系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很早就有来往。
中日两国的建筑文化可以说相互影响,但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日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在现代建筑文化,特别是设计建设理念上。
中国古建的三大外在特点就是如同鸟翼一样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台基。
日本采取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结构体系。
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响比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产和组织形式。
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构件,通过组合像积木一样拼接而成,造法和现代极为相似。
因其特点是各个部件可以直接互换使用。
整修天安门时,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经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楼的木材。
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国方法营建。
日本建筑之精华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宫殿,都采取中国传统的造法和形式与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们建筑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
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差异中日两国建筑指导思想的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个特色是具有地域性。
中国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有“南人习床,北人尚坑”的说法。
中国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建筑文化不一样,原因是二者所处的环境差别。
日本的建筑文化与本身地理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除了台风和地震之外,还经常遭受暴风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
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袭击,无论远古还是现在都是设计者面前的课题。
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建筑防震与抗震是头等大事。
为此日本农村的房屋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城市中则以低层建筑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还要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三角标记。
发生地震时,专业救护人员即可从该窗户中进入施行救援。
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中,充分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发展人文精神,创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
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强调“实用理性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俭的民族。
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
日本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
日本人广泛接受禅宗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观点。
日本建筑文化体现禅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
“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
日本的园林设计中的“空道”体现了“空寂”的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
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总结来说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闲、安逸、低调、亲情、邻里、亲土性。
这些实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
中国人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间跟外国人不一样。
四合院就是个例子,体现了一个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
四合院代表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
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纸板材搭建,现代的日式住宅设计则充满了沉稳、富有个性。
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古木梁柱、传统优雅纯粹的日式空间,透过内部设计的装潢,愈来愈多的日本人尽情享受和风家居的生活乐趣。
回归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
无论是在色彩、功能还是在造型的设计上都推崇贴近自然,让使用者置身自然。
日式庭院就是个例子,它强调室内与室外的互相映衬,通过景石摆放、植物定位、构景布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日本文化。
同时,日本人讲究禅意,索要淡泊宁静,清新脱俗。
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装饰和点缀较少,造型简洁直线条,几乎没有豪华、奢侈的风格。
中日两国建筑形象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象强调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
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
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
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
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
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
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日本建筑形象轻巧简洁。
日本的鸟居设于神社的入口用来标志神域的大门,很有空间感。
它的形态和空间意向和中国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处,但它却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
中国牌坊一般为砖或木结构,在左右的两柱上架梁、板。
后来牌坊日趋复杂,出现了斗拱、屋檐、吻兽等庄严华贵的形式。
鸟居则简化了牌坊的构件,留下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简朴之至。
伊势神宫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结构草葺屋顶,无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
日本皇宫建筑,它不如中国皇家建筑的奢华高大庄严,更多的是简素、轻巧、自然。
如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内的御幸门,不过是一道竹篱笆。
但园内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人字型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摈弃了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现出皇家的尊贵清雅以及日本传统建筑简素的特质。
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为开展茶道活动的场所,实际是借茶道来内省自我,外观自然的精神家园。
它以简朴为特色,采用树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
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遗留建筑而闻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轻型屋顶、显出木头的自然性质的圆木和树皮、露出麻刀的土墙所构成。
中日两国建筑布局、格局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如唐长安城、北京紫禁城等。
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的宫殿依旧讲究轴线对称,园林与宫殿分离,建筑红墙绿瓦、色彩艳丽、厚重的宫门、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庄重和豪华。
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早期也有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在日本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塔、殿堂和讲堂,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并且左右对称布置。
日本藤原时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参照大唐定城内道路棋盘式格局,强调中轴线两边设置东西市。
直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放弃仿唐做法。
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侧集中的不对称格局。
同样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也采用了不对称布局。
院内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园林堂、笑意轩等多栋建筑多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布局简练。
该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使人工性与自然性巧妙融为一体,恰似中国的皇家园林。
日本建筑由对称向不对称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